异步协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异步协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步协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道,分布式,网络通信,互联网,系统,选择性,控件。

异步协同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池灵达,蒋伟杰,姚兴华[1](2014)在《基于社交网络的异步协同学习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析异步协同学习中的交互行为出发,针对社交网络信息过载,内容难以沉淀等问题,提出基于社交网络实现异步协同学习系统的设计.其中包括群体交互方式的设计,协同推荐算法设计,支持概念图的内容模型设计等.(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崔岢,邓威[2](2012)在《基于Web的CAD异步协同设计的方案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田开发数字化、精细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CAD制图方面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急需以网络化、数字化的处理方式代替传统的以介质文档进行图纸流转、审批的工作方式。针对这个需求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Web的CAD异步协同设计方案,以及该方案在应用系统中的实现方法,它利用异步处理机制高效灵活地解决了设计工作中CAD图纸在校对、修改、审核、审定过程的往复劳动和纸张浪费。(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2年21期)

成文婧,裴敏艳,马东堂,魏急波[3](2011)在《多径信道下基于OFDM的DSTBC异步协同系统传输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同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无线网络中多个节点的互相协作来获得协同分集,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将分布式空时块码(DSTBC)应用到协同中继系统中,可有效提高系统效率并获得协同分集。但是各中继节点的异步传输会破坏DSTBC码字的结构,严重影响系统性能。现有文献应用OFDM技术,可以保证基于DSTBC的协同系统在中继节点异步传输时仍获得全空间分集。但是,现有传输结构是在节点间为平衰落信道的前提下设计的,且不能直接扩展到多径衰落的情况。另外,其对应的码字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限制了DSTBC在该结构下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OFDM的DSTBC传输结构,在节点间为多径信道和存在定时误差时,可以获得全空间分集。而且,所有可应用于同步协同系统下的码字都可以应用于此传输结构中,不需要满足额外的条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传输结构在节点间为多径信道时可获得与现有基于OFDM的DSTBC异步协同系统在平衰落信道下一致的性能。然后,针对两中继的系统,在此传输结构的基础上,在源节点进行子载波分组和线性预编码处理,可以在获得全空间分集的同时获得全多径分集。(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1年01期)

成文婧,王海红,王欣,魏急波[4](2010)在《异步协同系统频选信道下基于线性预处理的DSTC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协同中继系统中,应用分布式空时码(Distributed Space Time Coding,DSTC),可以在有效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获得全协同分集。但是,各中继节点的异步传输和节点间的多径衰落会破坏空时码字的结构,使之不能获得全分集。本文针对两中继的异步协同系统,提出了一种频率选择性信道下的基于线性预处理的DSTC传输结构。在此传输结构中,源节点对发送数据块进行预处理后发送给中继节点,中继节点对接收信号进行简单的共轭重排等处理,使得在目的节点形成DSTC的结构。其中,为抵抗异步传输和多径衰落引入的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在源节点处和中继节点处均加入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于是目的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DFT处理后,可以运用ML算法对数据信息进行检测。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当存在定时误差和节点间为频率选择性信道时,目的节点运用ML检测算法该传输结构可获得全空间分集和全多径分集。然后,本文考虑了信道各径延迟为整数倍符号周期的情况,并且证明了该传输结构的分集增益只与节点间信道的有效信道长度有关。(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0年12期)

林晓焕,林琳[5](2006)在《基于Internet的机械零部件异地异步协同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协同设计在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对网络协同设计系统总体要求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图纸中心的机械零部件异地异步协同设计系统方案,构建了协同设计系统的框架.详细说明了图纸中心的建立与运作过程,所设计的图纸中心包括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利用ASP技术实现异步信息的共享,同时建立必要的网络安全协议,实现产品数据的访问与检查权限控制和设计过程控制.该系统能够实现协作式虚拟协同环境的开发,以及局域网内的远程呼叫和交互.(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窦万峰[6](2004)在《异步协同设计中的对象版本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形对象的版本合成是移动环境下或异步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分析了协同设计中的意愿保证特点 ,给出了操作的相容与冲突关系 ,提出了基于对象的版本合成模型和策略 ,并实现了一个对象版本合成算法。实验表明该模型及算法可以有效地保证操作的意愿(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04年01期)

梁楙,田凌,赵慧设,童秉枢[7](2002)在《支持网络化敏捷设计的异步协同通信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化协同设计是实现敏捷制造、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异步协同通信系统则是网络化敏捷设计系统中最为基本且必不可少的功能。该文从系统功能、结构特点以及与通用电子邮件系统的功能比较等方面,介绍了所开发的异步协同通信系统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2年01期)

异步协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油田开发数字化、精细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CAD制图方面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急需以网络化、数字化的处理方式代替传统的以介质文档进行图纸流转、审批的工作方式。针对这个需求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Web的CAD异步协同设计方案,以及该方案在应用系统中的实现方法,它利用异步处理机制高效灵活地解决了设计工作中CAD图纸在校对、修改、审核、审定过程的往复劳动和纸张浪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步协同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池灵达,蒋伟杰,姚兴华.基于社交网络的异步协同学习系统的设计[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崔岢,邓威.基于Web的CAD异步协同设计的方案研究与实现[J].科技与企业.2012

[3].成文婧,裴敏艳,马东堂,魏急波.多径信道下基于OFDM的DSTBC异步协同系统传输结构设计[J].信号处理.2011

[4].成文婧,王海红,王欣,魏急波.异步协同系统频选信道下基于线性预处理的DSTC结构设计[J].信号处理.2010

[5].林晓焕,林琳.基于Internet的机械零部件异地异步协同设计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窦万峰.异步协同设计中的对象版本合成[J].机械设计.2004

[7].梁楙,田凌,赵慧设,童秉枢.支持网络化敏捷设计的异步协同通信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

标签:;  ;  ;  ;  ;  ;  ;  

异步协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