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及透镜组件,透镜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一遮光片、第二遮光片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靠近第二透镜,第二表面包括接触面、终端面及连接在接触面和终端面之间的斜面,斜面相对于接触面朝向光轴且远离第二透镜的方向倾斜。第一遮光片包括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第一遮光部与接触面抵接,第二遮光部相对于第一遮光部弯折,并与斜面和终端面相对设置。第一遮光片和第二遮光片均能起到阻挡成像方向上的杂光的作用,而且第一遮光片还能阻挡从斜面和终端面射出的杂光,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成像品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设有容置腔;以及透镜组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透镜组件包括沿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一遮光片、第二遮光片及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表面靠近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二表面包括接触面、终端面及连接在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终端面之间的斜面,所述接触面、所述终端面及所述斜面均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区,所述斜面相对于所述接触面朝向所述光轴且远离所述第二透镜的方向倾斜,所述终端面与所述斜面形成二面角,且所述终端面朝向所述光轴延伸,所述第一遮光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接触面抵接,所述第二遮光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遮光部朝向所述光轴且远离所述第二透镜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斜面和所述终端面相对设置。
设计方案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设有容置腔;以及
透镜组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透镜组件包括沿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一遮光片、第二遮光片及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表面靠近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二表面包括接触面、终端面及连接在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终端面之间的斜面,所述接触面、所述终端面及所述斜面均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区,所述斜面相对于所述接触面朝向所述光轴且远离所述第二透镜的方向倾斜,所述终端面与所述斜面形成二面角,且所述终端面朝向所述光轴延伸,所述第一遮光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接触面抵接,所述第二遮光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遮光部朝向所述光轴且远离所述第二透镜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斜面和所述终端面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部包括倾斜段及延伸段,所述倾斜段连接在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一遮光部之间,且所述倾斜段与所述斜面相对设置,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终端面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面及所述延伸段均向靠近所述光轴的方向水平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件还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三遮光片及第四遮光片,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遮光片、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遮光片及所述第一透镜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件还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三遮光片、第四遮光片及第五遮光片,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遮光片、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遮光片、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遮光片、所述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五遮光片及所述第五透镜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件还包括遮光板,所述遮光板位于所述第二遮光片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环,所述压环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镜筒连接,以将所述透镜组件固定在所述容置腔内。
10.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摄像模组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式电子产品中,例如手机、平板等。在人们追求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同时,对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的摄像模组通常包括多个镜片,通过多个镜片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作用,最终成像在成像面上。然而,镜片在折射和反射光线时,会在成像区域产生部分杂光,而影响最终的成像品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获得更佳成像品质的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旨在解决传统的摄像模组成像品质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镜筒,设有容置腔;以及
透镜组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透镜组件包括沿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一遮光片、第二遮光片及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表面靠近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二表面包括接触面、终端面及连接在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终端面之间的斜面,所述接触面、所述终端面及所述斜面均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区,所述斜面相对于所述接触面朝向所述光轴且远离所述第二透镜的方向倾斜,所述终端面与所述斜面形成二面角,且所述终端面朝向所述光轴延伸,所述第一遮光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接触面抵接,所述第二遮光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遮光部朝向所述光轴且远离所述第二透镜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斜面和所述终端面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部包括倾斜段及延伸段,所述倾斜段连接在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一遮光部之间,且所述倾斜段与所述斜面相对设置,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终端面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面及所述延伸段均向靠近所述光轴的方向水平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镜组件还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三遮光片及第四遮光片,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遮光片、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遮光片及所述第一透镜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镜组件还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三遮光片、第四遮光片及第五遮光片,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遮光片、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遮光片、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遮光片、所述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五遮光片及所述第五透镜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镜组件还包括遮光板,所述遮光板位于所述第二遮光片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压环,所述压环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镜筒连接,以将所述透镜组件固定在所述容置腔内。
一种电子产品,包括上述的任一种摄像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的摄像模组,在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设置了第一遮光片和第二遮光片,第一遮光片和第二遮光片均能起到阻挡成像方向上的杂光的作用,而且第一遮光片的第二遮光部相对于第一遮光部朝向光轴且远离第二透镜的方向弯折,并与第一透镜上的斜面和终端面相对设置,从而第一遮光片还能阻挡从斜面及终端面射出的杂光。将该摄像模组应用至电子产品中,能进一步提高电子产品的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摄像模组的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的B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摄像模组的C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模组能应用至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中,摄像模组包括镜筒10及透镜组件20,镜筒10设有容置腔12,透镜组件20收容在容置腔1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镜筒10可以是圆筒也可以是方筒。
请一并结合图1及图2,透镜组件20包括沿摄像模组的光轴30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00、第一遮光片210、第二遮光片220及第二透镜300,其中,第一透镜100和第二透镜300共轴设置,第一遮光片210与第二遮光片220对应于第一透镜100的非光学区设置,以减少通过第一透镜100的光学区或第二透镜300的光学区的杂光,从而避免在成像时造成不必要的影像。这里所说的光学区指的是透镜中起光学作用的部分,光学区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为凹或凸的形状,从而对光线进行发散或汇聚。非光学区环绕光学区,主要作用为连接光学区并作为与其他结构,如镜筒10、遮光片等,的接触部位。
第一透镜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0及第二表面120,且第二表面120靠近第二透镜300,第二表面120包括接触面122及与接触面122连接的斜面124,接触面122及斜面124均位于第一透镜100的非光学区,且斜面124相对于接触面122朝向光轴30且远离第二透镜300的方向倾斜。对应地,第一遮光片210呈弯折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遮光部212及第二遮光部214,第一遮光部212与接触面122抵接,第二遮光部214相对于第一遮光部212朝向光轴30且远离第二透镜300的方向弯折,并遮挡斜面124,从而第二遮光部214能够在不影响光学区的光线的情况下,阻挡从斜面124处射出的杂光,从而提高电子产品的成像品质。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遮光部214相对于第一遮光部212的弯折角度与斜面124和接触面122之间的夹角大致相等。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遮光片210和第二遮光片220均为环状结构,因此,对于第一遮光片210来说,第二遮光部214靠近第二透镜300的一侧的内径大于第二遮光部214远离第二透镜300的一侧的内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00和第二透镜200都可以采用塑料或玻璃材质。第一遮光片210和第二遮光片220均是由黑色塑胶材料通过射出成型的方式制成的,以使得第一遮光片210和第二遮光片220具有较高的尺寸精确度,不会因制作上的误差而降低阻挡杂光的效果,或阻挡过多的有效成像光线,而影响成像品质。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片210和第二遮光片220还可以由黑色薄膜经过冲压的方式制成。
进一步,如图2所示,第二表面120还包括位于第一透镜100的非光学区的终端面126,斜面124连接在终端面126与接触面122之间。终端面126与斜面124形成二面角,且终端面126朝向光轴30延伸。第二遮光部214包括倾斜段2142及延伸段2144,倾斜段2142连接在第一遮光部212和延伸段2144之间,且倾斜段2142与斜面124相对设置,以阻挡从斜面124射出的杂光,延伸段2144与终端面126相对设置,以阻挡从终端面126射出的杂光,进一步提高电子产品的成像品质。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终端面126平行于接触面122,且向靠近光轴30的方向水平延伸,也即,终端面126为垂直于光轴30的水平面。相应地,延伸段2144也向靠近光轴30的方向水平延伸,延伸段2144相对于倾斜段2142的弯折角度与终端面126与斜面124两者形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且都为钝角。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终端面126还可以与斜面124之间成其他角度,或者终端面126为弧面,在设计第一遮光片210时,只要使得倾斜段2142与斜面124相对设置,延伸段2144与终端面126相对设置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延伸段2144也可以省略,例如,在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倾斜段2142延伸至终端面126处,以遮挡终端面126。也即,倾斜段2142同时阻挡从斜面124和终端面126射出的杂光。
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3所示,第一透镜100位于第二透镜300的物侧。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透镜组件20还包括第三透镜500、第四透镜700、第三遮光片230及第四遮光片240,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第三透镜500、第三遮光片230、第四透镜700、第四遮光片240、第一透镜100、第一遮光片210、第二遮光片220及第二透镜300依次设置。其中,第三遮光片230和第四遮光片240均为环状结构,第三遮光片230的内径等于或略小于第四透镜700的光学区的直径,以保证对第四透镜700起到阻挡杂光的效果。第四遮光片240的内径等于或略小于第一透镜100的光学区的直径,以保证对第一透镜100起到阻挡杂光的效果。
对于图1和图3所示的摄像模组来说,透镜组件20共包含4个透镜,且在这4个透镜中,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第一透镜100和第二透镜300分别位于第三和第四的位置处。
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透镜100位于第二透镜300的像侧。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透镜组件20还包括第三透镜500、第四透镜700、第五透镜900、第三遮光片230、第四遮光片240及第五遮光片250,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第三透镜500、第三遮光片230、第四透镜700、第四遮光片240、第二透镜300、第二遮光片220、第一遮光片210、第一透镜100、第五遮光片250及第五透镜900依次设置。其中,第三遮光片230和第四遮光片240均为环状结构,第三遮光片230的内径等于或略小于第四透镜700的光学区的直径,以保证对第四透镜700起到阻挡杂光的效果。第四遮光片240的内径等于或略小于第二透镜300的光学区的直径,以保证对第二透镜300起到阻挡杂光的效果。
对于图5所示的摄像模组来说,透镜组件20共包含5个透镜,且在这5个透镜中,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第一透镜100和第二透镜300分别位于第四和第三的位置处。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还可以包括其他数目的透镜,例如,透镜的数目还可以为2个、3个或6个以上。此外,第一透镜100和第二透镜300在透镜组件20中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
另外,在摄像模组中,第一遮光片210和第二遮光片220的组合也可以不止一组,对于同样具有类似于斜面124的其他透镜来说,都可以对应设置第一遮光片210和第二遮光片220。
请参考图1和图5,透镜组件20还包括遮光板260,遮光板260的厚度大于第一遮光片210、第二遮光片220、第三遮光片230、第四遮光片240及第五遮光片250的厚度。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遮光板260设置在第一透镜100和第二透镜300之间,且遮光板260位于第二遮光片220与第二透镜300之间。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遮光板260设置在第四透镜700和第五透镜900之间,且遮光板260位于第四透镜700与第五遮光片250之间。
一方面,遮光板260用于控制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另一方面,遮光板260可以防止杂光从相邻两个透镜的边缘进入成像区域而产生鬼影现象,也即遮光板260也能起到消除杂光的作用。
如图1所示,摄像模组还包括压环40,压环40设于容置腔12内,并与镜筒10连接,以将透镜组件20固定在容置腔12内。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压环40通过紫外胶与镜筒10粘接在一起。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压环40还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的方式与镜筒10连接,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9267.5
申请日:2018-12-3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SG
国家/省市:SG(新加坡)
授权编号:CN209387996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G02B 7/02
专利分类号:G02B7/02;G02B27/00;G02B13/00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新加坡卡文迪什科技园大道85号2楼8号
发明人:韦传冬
第一发明人:韦传冬
当前权利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巍巍
代理机构:44298
代理机构编号: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光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