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金琪[1](2021)在《中级汉语学习者无标记被动句习得研究 ——以法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例》文中指出
张华昀[2](2021)在《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汉语无标志被动句的习得偏误分析研究》文中提出
周思佳[3](2021)在《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的语义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兰[4](2021)在《中考英语专项复习——被动语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被动语态的结构动词的被动语态通常由be动词的各种时态后跟动词的过去分词(past participle=PP)构成。这里的be有时态的变化,时态和语态的结合是中考的必考点之一,常见的被动语态结构如下:
卓也琳[5](2021)在《初识被动语态》文中认为在英语学习中,语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学们从七年级开始英语阅读里已经有了被动语态出现在文本里,掌握好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对学生的听力、阅读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中学生而言,被动语态也是一个较难把握的语法点。其主要原因是汉语和英语从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法体系。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也非常广泛,通常用于科技文体;在描述、说明、记叙等文体中,被动语态都有出现。然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使用的频率较少。
郭笑甜[6](2021)在《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名着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改写本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急需对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进行系统的易读度研究。以往易读度研究多聚焦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心理认知因素,忽视了语言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以意义为核心,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可以有效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语篇功能是语言在意义选择的基础上动态构建语篇的使能功能,由包括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的组篇系统表征,涉及语篇间意义关联、概念意义、人际意义等语篇的意义关系。基于语篇功能的研究可以将各种意义关系有机地关联起来,从整体性的视角阐释语篇意义。本研究从语篇功能出发,选取《三国演义》原着及其三个分别主要面向外国学习者、国内小学生和青少年读者的改写本为例,分析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境中不同的组篇选择即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研究不同体现形式和语篇易读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不同体现形式产生的动因。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即组篇系统上的差异涉及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四个子系统。原着和改写本互文系统的差异涉及原着和改写本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的语篇内互文三个方面。主位和信息系统的差异涉及小句主述结构、语篇的超主位和宏观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结构、信息单位的意义六个方面。衔接系统的差异涉及及物性、语气、时态、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搭配九种衔接手段。比如改写本中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数量均明显少于原着,在三个改写本中,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少,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居中,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多。原着和改写本之间不同的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大多影响到语篇的易读度。根据其涉及层面,和易读度相关的因素可分别归入小句及以下层面和语篇层面,具体包括:涉及小句及以下层面的语篇内词句互文、小句主述结构、信息结构、时态手段、指称手段、替代、省略、重复和搭配;涉及语篇层面的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语篇内正副文本互文、宏观主位和超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单位的意义、及物性结构体现的意义关联,语篇语气关联、时间关系、指称链和连接关系。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发现三个改写本在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具有不同的易读度。其中,词汇-语法层和语境层的语篇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义层的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篇易读度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的不同排序说明易读度研究不仅要注重形式特征如字词量、句长等的研究,更需关注和意义相关的因素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小句等语法单位,更要注重语篇。语篇是语言系统在适应语境过程中调整出的意义的最佳组织模式。通过对语篇生成机制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的原因在于语境,涉及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具体来说,原着和改写本在宏观层面的语场上基本一致。但原着和改写本分别涉及了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即不同身份的改写者和读者,语旨明显不同。而语旨的不同引起了语式相应的变化,针对不同的读者,原着和不同改写本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语旨和语式的不同,进一步引起了更精密层级上语场的变化。语场、语旨和语式一起形成了不同的情景语境。同时,文化语境中的差异如不同时代的阅读需求、不同读者人群的文化背景也潜在地制约着语篇。改写本在生成过程中为适应语境的不同而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为更好地帮助改写者认识改写过程中组篇系统的变化及其对易读度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语篇功能视角下改写遵循的普遍原则,包括情景性、交互性、意义一致性、渐进性、显化、具体化、聚焦和文化适用八条原则。本研究表明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汉语易读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从意义视角对易读度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为汉语易读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为名着改写、阅读材料编写和分级等提供借鉴。
崔荣伟[7](2021)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 ——以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Policy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出版了很多关于教育哲学和教育政策的书籍,但是用哲学的思维来研究教育政策的优劣,并且相应地为教育政策的制定给出哲学依据的却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哲学和教育政策》这本书的翻译就能填补文献上的空白,能够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对其感兴趣的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因此本次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性,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一直以来就是英译汉的重难点。很多翻译实践者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做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很多具体的翻译技巧:译为主动句,译为被动句,译为无主句,译为把字句等等。这些翻译策略都经过了实践检验并且能够给翻译实践本身提供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为翻译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很多翻译策略以及方法的提出都是基于长期大量的实践,即以经验为依托,但是却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从理论上说明翻译实践的原理。笔者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学习,认识到一定要以科学的翻译理论做指导,在翻译中打破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差异,进而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让目标语读者能够获得和原文读者类似的对原文的感受;二、让目标语读者体会到原文语言的严谨和逻辑的合理。因此笔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本次翻译实践的内容——《哲学和教育政策》一书的前五章,试图总结出一些社科类文本中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任务概述,主要介绍任务背景及任务意义;第二章说明了笔者完成本次翻译实践的任务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及译后校对三个部分;第三章分两部分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以及英汉被动意义表达的差异;第四章为翻译策略的案例分析,是本报告的重点与核心,该章针对书中的被动语态,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给出了具体的翻译策略和理由;第五章为结语,总结笔者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并指出本次翻译实践的不足之处。
马文倩[8](2021)在《How People Learn Ⅱ: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Chapter 8)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数字技术在现代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类学习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为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以促进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了教育学报告How People LearnⅡ:Learners,Contexts and Cultures中的第八章作为翻译文本,结合具体案例从词汇和句法角度对文本翻译中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针对此文本,笔者运用增译法、词类转换法分析了词汇层面的翻译问题;在句法层面,针对被动句的翻译,运用保持被动形式不变,译为主动形式或是译为无主句的翻译策略;针对定语从句的翻译,采用状译法将其翻译为原因、目的和结果状语从句。通过翻译文本和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希望能够丰富该领域的翻译实践成果,探讨适用于同类体裁文本的翻译方法,从而为该领域的译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金安民,吴倩茹[9](2020)在《例谈含有被动意义的动词及介词短语》文中认为从全国英语高考卷的作答情况来看,考生对英语中关于部分动词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知识点并未掌握,这也成为学生学习高中英语的一个难点,因此,本文拟分析含有被动意义的动词及介词短语,归纳了含有被动意义的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以及一些本身具有被动含义的谓语动词,和含有被动意义的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介词短语。
杨廷友[10](2020)在《文山苗语被动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文山青苗(自称mo???“苗族”s???“轻”)苗语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的理论和方法对苗语的被动句进行全面、深入地描写和分析。全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意义,说明语料来源,并根据与本文相关度大小对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的研究进行综述,从总体上描述了苗语以及汉藏语系其它语言被动句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描写被动句的句法结构。先是结合已有的研究对苗语的被动句进行了简单地界定和分类,然后对苗语被动句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写。第二章分析苗语被动句的句子成分。包括各个句子成分的词性、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以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三章分析苗语被动标记的来源、分类,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被动标记的语法化过程。认为被动标记有两个来源:一是苗语固有实词,另一是汉借词。被动标记的语法化主要与“概念隐喻”这种认知方式有关。第四章分析苗语被动句的语义功能。被动句主要表示遭受意义,语义色彩上可以表示消极意义、中性意义和积极意义,自主性方面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以表示主动,由此可分为被动遭受与主动遭受。第五章描写苗语被动句与主动句、处置句等相关句式的关系。分析了被动句和主动句、处置句互相转换的条件,和两种句式杂糅的情况。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二、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动词(论文提纲范文)
(5)初识被动语态(论文提纲范文)
| 一、被动语态 | 
| 二、考场点金 | 
| 三、活学活用 | 
(6)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选取 | 
| 1.4 研究方法和意义 | 
| 1.5 研究的总体结构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引言 | 
| 2.2 中国古典名着及其改写本 | 
| 2.2.1 中国古典名着的研究 | 
| 2.2.2 中国古典名着改写本的研究 | 
| 2.3 易读度 | 
| 2.3.1 传统易读度研究 | 
| 2.3.2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 | 
| 2.4 语篇功能 | 
| 2.4.1 语篇功能理论的建立 | 
| 2.4.2 语篇功能理论的发展 | 
| 2.4.3 语篇功能理论的融合和创新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理论框架—语篇功能的表征系统:组篇系统 | 
| 3.1 引言 | 
|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 | 
| 3.2.1 系统的思想 | 
| 3.2.2 功能的思想 | 
| 3.2.3 层次的思想 | 
| 3.2.4 语篇的思想 | 
| 3.2.5 语境的思想 | 
| 3.2.6 适用的思想 | 
| 3.3 组篇系统的层次性 | 
| 3.4 互文 | 
| 3.4.1 语篇间互文 | 
| 3.4.2 语篇内互文 | 
| 3.5 主位 | 
| 3.5.1 小句的类型及其主位 | 
| 3.5.2 多重主位 | 
| 3.5.3 超主位和宏观主位 | 
| 3.5.4 主位推进模式 | 
| 3.6 信息 | 
| 3.7 衔接 | 
| 3.7.1 及物性 | 
| 3.7.2 语气 | 
| 3.7.3 时态和语态 | 
| 3.7.4 指称 | 
| 3.7.5 替代和省略 | 
| 3.7.6 连接 | 
| 3.7.7 重复和搭配 | 
| 3.8 小结 | 
| 第四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互文方式对比 | 
| 4.1 引言 | 
| 4.2 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 4.2.1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 4.2.2 原着及其改写本与其他语篇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 4.3 语篇内互文方式对比 | 
| 4.3.1 词句互文对比 | 
| 4.3.2 正副文本互文对比 | 
| 4.3.3 图文互文对比 | 
| 4.4 小结 | 
| 第五章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主位和信息对比 | 
| 5.1 引言 | 
| 5.2 主位系统对比 | 
| 5.2.1 小句主述结构对比 | 
| 5.2.2 语篇主位系统对比 | 
| 5.3 信息系统对比 | 
| 5.3.1 信息结构对比 | 
| 5.3.2 信息单位的意义对比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衔接手段对比 | 
| 6.1 引言 | 
| 6.2 及物性对比 | 
| 6.3 语气对比 | 
| 6.4 时态和语态对比 | 
| 6.4.1 时态对比 | 
| 6.4.2 语态对比 | 
| 6.5 指称对比 | 
| 6.5.1 指称类型及密度对比 | 
| 6.5.2 指称衔接纽带及衔接链对比 | 
| 6.6 替代和省略对比 | 
| 6.6.1 替代对比 | 
| 6.6.2 省略对比 | 
| 6.7 连接对比 | 
| 6.8 重复和搭配对比 | 
| 6.8.1 重复对比 | 
| 6.8.2 搭配对比 | 
| 6.9 小结 | 
| 第七章 讨论 | 
| 7.1 引言 | 
| 7.2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功能对比 | 
| 7.2.1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 | 
| 7.2.2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和易读度的关系 | 
| 7.3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差异的原因 | 
| 7.3.1 语境对语篇生成的制约 | 
| 7.3.2 语境对改写本的影响 | 
| 7.4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研究的启示 | 
| 7.4.1 古典名着改写的原则 | 
| 7.4.2 在阅读教学相关领域的应用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 | 
| 8.1 引言 | 
| 8.2 研究发现 |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三国演义》原着与改写本的部分语料 | 
| 附录2 英汉人名对照表 | 
| 附录3 英汉术语对照表 | 
(7)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 ——以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Policy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任务概述 | 
| 1.1 任务内容 | 
| 1.2 任务意义 |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 2.1 译前准备 | 
| 2.1.1 文本的处理和检索 | 
| 2.1.2 翻译理论的选择 | 
| 2.1.3 翻译辅助工具的选择 | 
| 2.2 译中 | 
| 2.3 译后校对 | 
| 第三章 功能对等理论及英汉被动意义表达的差异简述 | 
| 3.1 由动态对等理论到功能对等理论 | 
| 3.2 功能对等理论的运用和局限 | 
| 3.3 功能对等理论对本文被动语态翻译的指导意义 | 
| 3.4 英汉被动意义差异简析 |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 4.1 将被动语态译为汉语主动句 | 
| 4.1.1 采用译为汉语意义被动句的策略 | 
| 4.1.2 采用主语译为宾语的策略 | 
| 4.1.3 采用增加主语的策略 | 
| 4.1.4 采用改变词性的策略 | 
| 4.1.5 采用译为汉语无主句的策略 | 
| 4.2 将被动语态译为“被”字句 | 
| 4.3 将被动语态译为“把”字句 | 
| 4.4 无被动意义的被动语态的翻译 | 
| 第五章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How People Learn Ⅱ: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Chapter 8)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 一、题材分析 | 
| 二、体裁分析 |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 
| 一、翻译目的 | 
| 二、翻译意义 |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 一、翻译计划 | 
| 二、写作计划 | 
| 三、应急预案 |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 一、术语表制定 |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 一、译文审校 | 
| 二、译文评价 |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 第一节 教育学文本中词汇的翻译 | 
| 一、词类转译法 | 
| 二、增译法 | 
| 第二节 被动句的翻译 | 
| 一、译为汉语主动句 | 
| 二、译为汉语被动句 | 
| 三、译为汉语无主句 | 
| 第三节 兼有状语功能的定语从句的翻译 | 
| 一、译成原因状语从句 | 
| 二、译成目的状语从句 | 
| 三、译成结果状语从句 |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 第一节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原文、译文 | 
| 附录2:平行文本 | 
| 附录3:术语表 | 
| 致谢 | 
(9)例谈含有被动意义的动词及介词短语(论文提纲范文)
| 一、 含有被动意义的谓语动词 | 
| (一)不及物动词表被动 | 
| 1. 开始、结束或运转含义的动词 | 
| 2. 位置和动作变化的动词 | 
| 3. 与副词连用的动词 | 
| (二)连系动词表被动 | 
| (三)本身具有被动含义的动词 | 
| 二、 含有被动意义的非谓语动词 | 
| (一)动词不定式 | 
| 1. 不定式作表语 | 
| 2. “be+形容词+to do结构”的不定式 | 
| 3. “主语+have/have got/get/show/give/want+something+to do结构”的不定式 | 
| 4. “there be+名词+to do结构”的不定式 | 
| 5. “too+形容词/副词+to do”和“形容词/副词+enough to do”结构的不定式 | 
| (二)动名词 | 
| 1. 动名词在某些动词后作宾语 | 
| 2. 动名词在某些介词后作宾语 | 
| 3. be worth+动名词 | 
| 三、 含有被动意义的介词短语 | 
(10)文山苗语被动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内容和对象及范围 | 
| (一)选题缘由 | 
| (二)研究内容和对象 | 
| (三)研究范围 | 
| 二、苗语被动句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意义 | 
| 三、被动句研究综述 | 
| (一)苗瑶语族语言被动句的研究现状 | 
| (二)壮侗语族语言被动句的研究现状 | 
| (三)藏勉语族语言被动句的研究现状 | 
| (四)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 | 
| 四、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借助的理论 | 
| (一)研究方法 | 
| (二)所借助的理论 | 
| 五、语料来源 | 
| (一)第一手材料 | 
| (二)文献材料 | 
| 第一章 苗语被动句的界定及其句法结构 | 
| 第一节 苗语被动句的界定 | 
| 一、回顾汉语被动句的界定 | 
| 二、苗语被动句的界定 | 
| 第二节 苗语被动句的句法结构 | 
| 一、带施事宾语的被动句 | 
| (一)不带处置标志mua??“拿”的被动句 | 
| (二)带处置标志mua??“拿”的被动句 | 
| 二、不带施事宾语的被动句 | 
| (一)“S+被动标记+V”式 | 
| (二)“S+被动标记+V+助词”式 | 
| (三)“S+被动标记+V+C”式 | 
| (四)“S+被动标记+V+C+助词”式 | 
| (五)“S+被动标记+V+C+O_2”式 | 
| (六)“S+被动标记+V+C+O_2+助词”式 | 
| 三、苗语中的特殊被动句 | 
| (一)“S+被动标记+Vn”式 | 
| (二)“S+被动标记+N”式 | 
| 第三节 苗语被动句的句式 | 
| 一、肯定式被动句 | 
| (一)肯定受事 | 
| (二)肯定施事 | 
| (三)肯定谓语动词 | 
| (四)肯定谓语动词的宾语 | 
| 二、否定式被动句 | 
| (一)否定受事 | 
| (二)否定施事 | 
| (三)否定谓语动词 | 
| (四)否定谓语动词的宾语 | 
| 三、疑问式被动句 | 
| (一)问时间 | 
| (二)问地点 | 
| (三)问原因 | 
| (四)问人物 | 
| (五)问事件 | 
| (六)问情状 | 
| 第四节 苗语被动句的时态 | 
| 一、被动事件为现在完成或正在进行 | 
| 二、被动事件为过去完成或进行 | 
| 三、被动事件为将来完成或进行 | 
| 第二章 苗语被动句的句子成分 | 
| 第一节 苗语被动句的主谓宾 | 
| 一、被动句的主语 | 
| (一)名词性成分充当受事主语 | 
| (二)谓词性成分充当被动句的主语 | 
| (三)受事主语的省略 | 
| 二、被动句的宾语 | 
| (一)被动句的施事宾语 | 
| (二)被动句中谓语动词的宾语 | 
| 三、被动句的谓语动词 | 
| (一)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 
| (二)谓语动词的语义指向 | 
| 第二节 苗语被动句的其它成分 | 
| 一、被动句的补语 | 
| (一)动词充当被动句的补语 | 
| (二)形容词充当被动句的补语 | 
| (三)动宾短语和连谓短语充当被动句的补语 | 
| (四)中补短语充当被动句的补语 | 
| (五)介宾短语充当被动句的补语 | 
| 二、被动句的状语 | 
| (一)被动句的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 | 
| (二)被动句的方式状语 | 
| (三)被动句中被动标记的状语 | 
| 三、被动句中的助词 | 
| (一)被动句中的助词ts?u3?“着” | 
| (二)被动句中的助词l?u21“了” | 
| (三)被动句中的助词tlua??“过” | 
| (四)被动句中的状词?au??“刚好、刚刚、瞬间” | 
| 第三章 苗语的被动标记及其语法化 | 
| 第一节 苗语被动标记的来源及其分类 | 
| 一、苗语被动标记的来源 | 
| (一)来自苗语固有的实义动词 | 
| (二)来自汉语借词 | 
| 二、苗语被动标记的分类 | 
| (一)苗语固有的被动标记 | 
| (二)从汉语借入的被动标记 | 
| 第二节 苗语被动标记的语法化 | 
| 一、被动标记m?a?33“(捕)中、中(陷阱)”的语法化 | 
| (一)m?a?33作为实义动词,表示“附着”意义 | 
| (二)m?a?33作为实义动词,表示“(捕)中、中(陷阱)”意义 | 
| (三)m?a?33作为实义动词,表示“中(箭/陷阱)”意义 | 
| (四)m?a?33作为被动标记,表示被动意义 | 
| (五)m?a?33“(捕)中”从实义动词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推衍 | 
| 二、被动标记ts??u33“(打)中”的语法化 | 
| (一)ts??u33作为实义动词,表示“(打/射)中”意义 | 
| (二)ts??u33“(打/射)中”作为被动标记,构成被动句 | 
| (三)被动标记ts??u33“(打/射)中”的语法化推衍 | 
| 三、被动标记t?a??“放置、存放”的语法化 | 
| (一)t?a??作为实义动词,表示“放置、存放”意义 | 
| (二)t?a??作为介词,表示“使、让”意义 | 
| (三)t?a??“放置、存放”作为被动标,记构成被动句 | 
| (四)t?a??“放置、存放”从实义动词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推衍 | 
| 四、被动标记k??u33“捡(到)、给予”的语法化 | 
| (一)k??u33作为实义动词,表示“捡(到)”意义 | 
| (二)k?u33作为实义动词,表示“给予”意义 | 
| (三)k??u33作为介词,表示“使、让”意义 | 
| (四)k??u33作为被动标记,构成被动句 | 
| 五、被动标记?ai?2“挨”和tso21“着”的借入 | 
| 第四章 苗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 | 
| 第一节 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 
| 一、被动句表示消极意义 | 
| 二、被动句表示积极意义 | 
| 三、被动句表示中性意义 | 
| 第二节 被动句表示被动、主动和遭受 | 
| 一、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 | 
| 二、被动句表示主动意义 | 
| 三、被动句表示遭受意义 | 
| (一)被动句表示主动遭受 | 
| (二)被动句表示被动遭受 | 
| 第五章 苗语被动句与其相关句式的关系 | 
| 第一节 苗语被动句和主动句的关系 | 
| 一、被动句与主动句的转换关系 | 
| 二、被动句与主动句转换的条件 | 
| (一)对施事和受事的要求 | 
| (二)对谓语动词的要求 | 
| 第二节 苗语被动句和处置句的关系 | 
| 一、被动句与处置句融合成“处置被动句” | 
| 二、“处置被动句”的成因分析 | 
| 三、被动句与处置句的互相转换 | 
| (一)被动句转换为处置句 | 
| (二)处置句转换为被动句 | 
| 第三节 苗语被动句与存在句的杂糅关系 | 
| 结语 | 
| 一、苗语被动句的特点 | 
| (一)句法结构方面 | 
| (二)句子成分方面 | 
| (三)被动标记方面 | 
| (四)语义功能方面 | 
| (五)被动句与其它句式方面 |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 (一)内容上 | 
| (二)选题上 |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一、学术专着 | 
| 二、期刊文章 | 
| 三、学位论文 | 
| 四、工具书 | 
| 附录 | 
| 附录A 青苗苗语音系 | 
| 附录B 青苗苗语被动句(共763例)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四、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级汉语学习者无标记被动句习得研究 ——以法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例[D]. 金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2]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汉语无标志被动句的习得偏误分析研究[D]. 张华昀. 西北大学, 2021
- [3]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的语义语用研究[D]. 周思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中考英语专项复习——被动语态[J]. 李兰. 初中生辅导, 2021(18)
- [5]初识被动语态[J]. 卓也琳. 初中生辅导, 2021(17)
- [6]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D]. 郭笑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 ——以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Policy为例[D]. 崔荣伟. 山西大学, 2021
- [8]How People Learn Ⅱ: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Chapter 8)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马文倩.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例谈含有被动意义的动词及介词短语[J]. 金安民,吴倩茹. 考试周刊, 2020(59)
- [10]文山苗语被动句研究[D]. 杨廷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