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负行为论文_梁俊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欺负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轨迹,幼儿教师,网络,初中生,效能,中小学生,知觉。

欺负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梁俊伟[1](2019)在《处理幼儿欺负行为中教师应有的伦理责任》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1])可以看出,在新时代,幼儿教育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所起到的作用必然会进一步增长。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热点话题,根据未来网相关报道:"2018年两会前夕,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郑新俭在接受(本文来源于《教育伦理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章思琪,孟红[2](2019)在《校园欺负行为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欺负行为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文章对现有的关于中小学欺负行为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从家庭、学校、学生个体叁个方面分析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干预的阶段、内容、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对现有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进行整合,以期为将来的欺负行为干预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张维娜[3](2019)在《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了探讨压力知觉、自我控制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压力知觉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压力知觉、自我控制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两两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2)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显着;(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压力知觉与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低自我控制水平下,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有着显着地影响;而在高自我控制水平下,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8-30)

黄蕾[4](2019)在《共情与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以4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共情和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处于较低水平;道德推脱与共情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共情中的共情性关心与网络欺负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道德推脱在共情性关心和网络欺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何晓莹[5](2019)在《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欺负行为干预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欺负行为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总结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欺负行为的现状、特点以及国内外的干预方式,提出了朋辈心理辅导的欺负干预模式。研究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员具有可信任、安全、快捷的特点,较容易走进同学的内心。通过分析欺负行为中欺负者、受欺负者以及旁观者的不同人格特质,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同学建立稳定的关系是干预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欺负行为的朋辈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可为大学生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嘉[6](2019)在《卷入欺负行为与社交技能:依恋类型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欺负行为、社交能力、依恋类型的关系,研究采用校园欺凌核心量表(APV)、小学生社交能力测量表(CS4)、依恋类型量表(IPPA)对昆明两所中学的6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欺负行为、社交技能和依恋类型之间呈显着相关;依恋类型在欺负行为和社交技能之间起调节作用。得出结论:个体可以通过亲子依恋的调节作用来发展社交技能,从而有效控制和消除欺负行为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何忠霞[7](2019)在《学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展轨迹:同伴关系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欺负行为是在个体(或群体)未受激惹的情况下,故意造成对方伤害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具有重复性,其根本在于双方力量的不均衡。已有欺负行为研究多集中在儿童中晚期和青少年时期,对儿童早期的研究较少,儿童的攻击行为和消极冲突早在两岁左右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前期迅速增多,对儿童以后的生活存在诸多不利的影响。本研究将探索学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展轨迹及同伴关系和性别的预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425名学前儿童(叁岁半左右)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研究。利用Mplus潜增长曲线模型(LGCM)与混合增长模型(GMM)考察学前儿童欺负行为的一般发展轨迹及其发展的异质性并考察同伴关系和性别对学前儿童欺负行为的预测。研究结果如下:(1)3-4.5岁,学前儿童的欺负水平整体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2)通过模型的拟合参数共确定了两类显着不同的亚组轨迹,一类为“低-缓慢上升组”,占了总人数的88.47%;另一类为“高-快速下降组”,占总人数的11.53%;(3)①同伴拒绝方面,T1时期的同伴拒绝能正向预测T1和T2时期的欺负行为;T2时期的同伴拒绝能正向预测T2和T3时期的欺负行为;T3时期的同伴拒绝能正向预测T3时期的欺负行为;同伴接纳方面,T1时期的同伴接纳能负向预测T1和T3时期的欺负行为;T2时期的同伴接纳能负向预测T2时期的欺负行为;T3时期的同伴接纳能负向预测T3时期的欺负行为。②在亚组轨迹方面,儿童遭遇到同伴拒绝的水平能显着预测到个体所属的类别组,“低-缓慢增长组”中个体遭到的同伴拒绝比“高-快速下降组”高出80.39%,同伴拒绝水平高的组,欺负行为呈增长的趋势;同伴接纳和性别均不能有效预测到学前儿童的欺负行为所属的类别组;本研究作为一项追踪研究,探索学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早识别出其中的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防止欺负行为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而且能够减少对儿童社会和情感发展的负面影响,能够促进他们在学校的成功适应,为学前儿童的欺负行为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思阳[8](2019)在《高中生家庭功能与网络欺负行为:心理一致感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家庭功能、心理一致感、自尊和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选取黑龙江省、辽宁省、福建省高中生750人为被试,采用《家庭功能评价量表》、《心理一致感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欺负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高中生家庭功能的总功能在性别和是否是单亲家庭上差异显着;家庭功能的角色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差异显着。家庭功能各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显着差异;文理科生的高中生在沟通和行为控制两个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2)心理一致感在性别、生源地、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是单亲家庭上均不显着。年级在心理一致感以及其可控制感维度上差异显着;文理科生在心理一致感及其可理解感和意义感两维度上差异显着。(3)自尊在年级、文理科生上存在显着差异。(4)网络欺负在性别及是否是独生子女这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显着;网络欺负行为在年级、文理科生、母亲受教育程度上也存在显着差异。(5)家庭功能与心理一致感具有显着负相关;家庭功能与自尊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心理一致感与自尊之间寻在显着负相关;心理一致感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自尊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具有正相关。(6)心理一致感和自尊分别在家庭功能和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心理一致感和自尊在家庭功能和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学娟[9](2019)在《浅谈班级欺负行为的特点及教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班级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个性的孩子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在集体生活中,时不时就会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冒出来。比如:班上刚转来了一名郭同学的黄色的塑料板不见,原来是陈同学和几个孩子因为郭同学是新转来的而欺负他。比如:刘同学机灵地蹦到一位女生的课桌边,随手拿起她桌上的铅笔袋,大声嚷嚷:"投篮啦!谁来接?"那位女生娇小柔弱,急得她眼泪直流。看到自己恶作剧的"成果",刘同学却哈哈大笑,还"喔喔(本文来源于《成才》期刊2019年05期)

邓惠中[10](2019)在《初中生欺负行为的现状及其与积极心理品质、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欺负行为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欺负行为不仅给被欺负者带来伤害,对欺负者和旁观者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解海南省初中生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品质、自我效能感出发,旨在调查欺负行为的现状及其与积极心理品质、自我效能感的内在联系。采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欺负行为问卷对海南华侨中学、府城中学、澄迈中学初一至初叁987名学生进行测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初中生欺负行为仍普遍存在,根据欺负程度、被欺负程度的划分,初中生未卷入者、欺负者、被欺负者、欺负被欺负者的发生率分别为80.8%、5.7%、11.6%、1.8%,女生未卷入者显着高于男生,男生在被欺负上显着高于女生。根据欺负种类、被欺负种类潜在类别分析,未卷入组、欺负组、被欺负组的发生率分别为77.7%、2.8%、19.5%,不同性别初中生在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2)言语欺负为初中生主要欺负类型,男生在直接身体欺负上显着高于女生;被欺负后告诉朋友的比例高于告诉父母、老师的学生;初一学生在旁观欺负行为时的反应更为积极;教室是欺负行为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男生在走廊发生欺负的几率显着高于女生;欺负者主要为同班同学,男生被一个男生欺负的几率最高,女生被男女都有及被几个女生欺负的几率最高。(3)积极心理品质、自我效能感均存在城乡、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自我效能感在是否寄宿上存在差异。(4)研究发现真诚、思维洞察力显着负向预测被欺负程度、显着正向预测被欺负求助;合作力、真诚显着正向预测旁观行为、是否被批评;真诚、谦虚、合作力显着负向预测欺负程度。(5)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均与自我效能感显着正相关,其中,创造力、思维与洞察力、执着、信念、领导力对自我效能感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6)自我效能感与欺负行为各因子均无显着相关,保护者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局外者。(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欺负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校园欺负行为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文章对现有的关于中小学欺负行为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从家庭、学校、学生个体叁个方面分析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干预的阶段、内容、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对现有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进行整合,以期为将来的欺负行为干预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欺负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梁俊伟.处理幼儿欺负行为中教师应有的伦理责任[J].教育伦理研究.2019

[2].章思琪,孟红.校园欺负行为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9

[3].张维娜.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C].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4].黄蕾.共情与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5].何晓莹.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欺负行为干预中的运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6].李嘉.卷入欺负行为与社交技能:依恋类型的调节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

[7].何忠霞.学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展轨迹:同伴关系的预测[D].鲁东大学.2019

[8].王思阳.高中生家庭功能与网络欺负行为:心理一致感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9].王学娟.浅谈班级欺负行为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成才.2019

[10].邓惠中.初中生欺负行为的现状及其与积极心理品质、自我效能感的关系[D].海南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一2大学生欺负行为问卷验证性因素...欺负行为斜交旋转的主成分法4因...欺负行为斜交旋转的主成分法3因...各年级学生报告被欺负的频率不同年级欺负干预情况男女学生报告参与欺负的频率

标签:;  ;  ;  ;  ;  ;  ;  

欺负行为论文_梁俊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