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论文-黄琳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论文-黄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大学生就业,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论文文献综述

黄琳[1](2018)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总结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大学生就业限制约束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效率,满足市场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推动劳动力市场制度性规范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就业岗位工作中,并准确定位个人的工作岗位情况,提升大学生岗位就业能力与需求的匹配性,发展适合大学生的就业个体关系,成就大学生未来的人生事业发展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8年17期)

杜屏,朱菲菲,杜育红,钱丽阳[2](2015)在《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实证探析——基于云南省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存在"双轨制"的财政供给体系和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缺失等问题,有可能导致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多重制度的分割。本研究在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云南四区县调研数据验证了我国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存在体制类型、园所位置、编制类型等叁类社会制度属性因素的分割,较深入地揭示了我国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为了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维护幼儿教师权益的法律和制度、打破幼儿教师间的"身份"壁垒、加强各级各部门对不同类型幼儿园的规范管理、以及健全幼儿园人事管理机制等政策建议,为建立统一的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韩苗苗[3](2012)在《基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对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愿性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或放弃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由于各种历史的制度的原因,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被分成体制性市场分割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本文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理论,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愿性失业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情况下大学生理性选择的结果。解决自愿性失业问题,应更多地完善市场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流动制度、劳动力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减少自愿性失业的现象。(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李志峰,孙小元[4](2012)在《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制度影响、院校选择与学科依附》一文中研究指出狭义上的学术劳动力市场是指由高等学校教师构成的、围绕价格而形成的供需双方的劳动力市场。其分割形式主要包括性别分割、学科分割、学历分割、职称分割以及学校类型分割。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国家制度、学校制度、学科制度对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有着重要影响。制度直接影响着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式和类型,而院校选择使得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分化,分别在不同的学术劳动力市场中各安其位,有利于发挥教师学术潜能,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学科声望出现马太效应,并对教师产生学科依附。(本文来源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沈琴琴,张艳华[5](2010)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多重分割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设计紧密相关,政府强制性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准入等制度的过度供给造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局面;而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交易成本上升;提出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加快改革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加强对垄断的监督管理,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晋利珍[6](200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式及成因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城乡分割、部门分割、体制分割弱化的同时,在当前以及未来对中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深刻的将是垄断——竞争格局演变中的劳动力市蝎行业分割以及在其框架之下的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的二元制分割,即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这一研究对认识中国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变迁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08年08期)

王芳[7](2007)在《当前上海市在业人口就业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伊始,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开放度逐步提高。大规模劳动力流向上海,以寻求更高的收入与更好的工作机会。由于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制度以及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等,而虽然改革以来废除了某些制度,但是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关一些就业福利等制度仍然在延续,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被彻底改革,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制度分割。而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因制度而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也是存在的。这种制度分割对市场功能的否定,可能会造成劳动力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受阻,并且对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制约。制度分割对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更会体现在使已经拉大的城乡收入持续扩大,也会使转轨时期的城市内部出现“城中村”之类的贫穷现象。本文首先对目前上海市不同户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做了简单介绍。然后对中国和上海的与户籍相关的制度政策进行了回顾,利用上海市1%人口抽样数据和2000年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证明了这种分割在上海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并利用邓肯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将劳动力市场按照职业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主要劳动力市场,第二层次为次要劳动力市场。之后,对两级市场的劳动力的劳动关系进行对比研究,检验这种分割事实。并对分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效应进行了概括,主要包括:对人力资本的制约、对劳动力职业分布的影响、对不同职业群体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目前的分割与上海的失业问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最后,文章针对目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形势要求,提出了解决目前劳动力市场因制度而存在的分割的些许思路。其中包括:打破户籍制度坚冰,开始与户籍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诚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全国性城市,既要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之需,同时又要面临国际形势的飞速发展,建设国际化都市,对人口的宏观调控需要满足城市规划需要、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承载能力。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非上海户籍劳动力年龄结构轻于户籍劳动力,且主要集中于15—39岁青壮年年龄段。25岁以上组非上海户籍劳动力性别比偏高,并且非上海户籍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户籍劳动力。二、户籍劳动力和非上海户籍劳动力存在着职业分布上的差异。相比较而言,户籍劳动力主要在专业技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国家机关;非上海户籍劳动力则主要分布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商业和服务业领域。叁、在劳动关系诸影响要素中,非上海户籍劳动力中的农村迁移者在劳动时间、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等方面待遇普遍要低于户籍劳动力。另外也存在着职业上的差异。而非上海户籍劳动力中的城市迁移者在劳动关系诸影响要素上的待遇几乎与上海户籍劳动力接近。四、户籍分割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制约上,主要是低素质的劳动力不能进入更高一级劳动力市场。于是他们便失去了“干中学”的机会,这样会使他们的现有人力资本不断贬值,进而更加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找寻工作机会,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制度性分割对收入分布和失业的影响,则分别体现在:不利于缩小城市高低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差别,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地方政府针对户籍劳动力的市场保护在短期看来,会有利于本市户籍劳动力的就业与再就业;但是长期看来,这种保护城市就业并歧视外地劳动力的政策,只能继续维持矛盾产生的制度根源,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赵建凤,田卫川[8](2006)在《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去向时存在愿到大城市、大公司及能挣大钱的地方去,而不愿到西部地区、农村和乡镇企业等地,“扎堆”现象严重,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规因分析,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几条解决路径。(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06年06期)

王昭君[9](2006)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对我国高校毕业生自愿性失业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的数量成倍增长。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失业情况日趋严重,每年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不能立即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我国西部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却人才极缺,尤其需要高校毕业生去建功立业。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可以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性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使高校毕业生从次要市场到主要市场就业的工作转换成本极高,这使得那些在主要市场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接受低工资长期在次要市场就业,要么先进行职业搜寻以谋求在主要市场就业。通过对两种不同职业生涯的预期净收益进行权衡,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了搜寻性的自愿性失业。要消除这种搜寻性的自愿性失业,就必须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改革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使高校毕业生从次要市场到主要市场就业的工作转换成本降低,那么他们毕业后就会先选择在次要市场就业,从而能以在职搜寻替代失业搜寻。(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6-11-01)

吴宏洛[10](2004)在《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非农就业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是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制度性的缺陷在于分割了劳动力市场 ,制约了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 ,阻碍了非农就业的进程 ,其后果是不利于“叁农”问题的解决 ,不利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统筹城乡经济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存在"双轨制"的财政供给体系和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缺失等问题,有可能导致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多重制度的分割。本研究在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云南四区县调研数据验证了我国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存在体制类型、园所位置、编制类型等叁类社会制度属性因素的分割,较深入地揭示了我国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为了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维护幼儿教师权益的法律和制度、打破幼儿教师间的"身份"壁垒、加强各级各部门对不同类型幼儿园的规范管理、以及健全幼儿园人事管理机制等政策建议,为建立统一的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论文参考文献

[1].黄琳.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中国商论.2018

[2].杜屏,朱菲菲,杜育红,钱丽阳.幼儿教师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实证探析——基于云南省调查数据[J].教师教育研究.2015

[3].韩苗苗.基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对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

[4].李志峰,孙小元.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制度影响、院校选择与学科依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5].沈琴琴,张艳华.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晋利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变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7].王芳.当前上海市在业人口就业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赵建凤,田卫川.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9].王昭君.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对我国高校毕业生自愿性失业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6

[10].吴宏洛.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非农就业障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标签:;  ;  ;  ;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论文-黄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