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呼吸作用论文_林力涛,韩潇潇,于占源,孙学凯,黄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呼吸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呼吸,作用,科尔沁,光合作用,沙地,茶园。

土壤呼吸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力涛,韩潇潇,于占源,孙学凯,黄月[1](2019)在《施氮处理下植物光合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探讨施氮对沙质草地土壤CO_2排放影响的光合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施氮可通过增加地上植物光合改变输送到地下的光合同化产物数量,进而对土壤呼吸速率产生调控作用.植物光合速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着正相关,施氮后二者拟合函数斜率由0.236降至0.161,拟合方程截距差值(0.51μmol·m~(-2)·s~(-1))与施氮后夜间土壤呼吸速率提升值(0.52μmol·m~(-2)·s~(-1))相近.5—10月,施氮后光合速率改变值(比率)与土壤呼吸变化值(比率)呈显着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施氮后光合速率的改变值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有效解释因素(P<0.05).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仍与地上植被活动存在重要联系,日均生态系统总光合是影响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ΔR_s)的重要因素(P<0.01).植物光合而非温度条件是影响施氮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因而,结合植物光合的同化产物控制途径为施氮对土壤呼吸影响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重要补充.(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吴夏,潘谋成,曹建华,朱晓燕,张美良[2](2019)在《典型岩溶区土壤呼吸作用的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桂林毛村岩溶地区夏季表层土壤呼吸作用昼夜演变规律。本次研究选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无降水影响下毛村岩溶区域的表层土壤呼吸通量的昼夜变化规律。同时野外监测表层土壤的温度、大气温度、大气压强等环境参数,以综合分析影响土壤呼吸作用昼夜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受到大气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土壤表层温度呈现单峰型的昼夜变化规律,表层土壤呼吸作用也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土壤呼吸最大值出现在12:40至14:40,最小值出现在4:40-6:40。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和变幅均是白天大于夜间。大气温度与土壤呼吸作用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在土壤含水量未超过阀值时,大气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作用昼夜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本次研究明确了土壤呼吸作用在昼夜变化上的变异性,对精确估算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2期)

林力涛,孙学凯,雷倩,于占源,曾德慧[3](2018)在《光合速率与光合条件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可通过为土壤呼吸提供底物来影响土壤呼吸,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因此光合与土壤呼吸的关联性成为模型构建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本研究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探究沙质草地光合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是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最主要影响因素,呈极显着指数相关关系,不同光合条件下温度敏感性Q10值存在差异,夜间(3.03)>昼间(2.12),日平均(2.41)>8:00—10:00时(2.32);偏相关分析表明,光合作用是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重要因素(r=0.72,P<0.01),土壤呼吸随光合速率增加而增加,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R~2=0.49,P<0.01),响应敏感系数为0.24;加入光合速率变量的多因素回归模型极显着提高了土壤呼吸拟合的R~2值,由0.73~0.75增至0.81~0.85,在拟合函数模型选择中,幂函数+指数、线性+指数、指数+指数等形式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刘刚[4](2018)在《烯酰吗啉对土壤呼吸强度总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烯酰吗啉对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烯酰吗啉的正确合理应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人员称取2kg供试土壤,在土壤中施用不同含量的烯酰吗啉水溶液,使土壤中烯酰吗啉的初始含量分别为5、10和25mg/kg,以不施用烯酰吗啉处理为空白组(CK),采用CO_2直接吸收法测定土壤呼吸强度,采用BIOLOG ECO法测(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07期)

陈璐[5](2017)在《西北干旱区多年生人工草地土壤总硝化过程和呼吸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总硝化过程和土壤呼吸作用与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消耗密切相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土壤碳氮过程的研究多集中于农田生态系统,对于人工栽培草地的土壤总硝化速率与土壤呼吸的协同研究内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人工栽培草地碳氮过程及组分的相关研究,探索和发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循环的机制。本研究采用Ba PS(气压过程分离系统),是较新型的研究碳氮转化规律的方法,在一个处于温度恒定且与外界有较低温度交换的密封闭合空间内,通过对压力和气体浓度变化的测定,求得土壤的总硝化过程以及土壤呼速率各项数量值。通过试验西北干旱区种植不同多年生人工牧草(冷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红豆草、紫花苜蓿及无作物种植为对照)的土壤在生长季总硝化速率空间垂直变化的动态,即对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的总硝化作用、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以及不同深度土层的含水量进行测定,研究了土壤季节性变化、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总硝化作用以及土壤呼吸速率的相互关系。并测定了不同深度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的分布,通过研究不同深度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说明碳氮含量与硝化-反硝化作用与土壤呼吸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土壤总硝化作用与土壤呼吸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种人工栽培牧草的土壤总硝化速率随季节的变化,受土壤季节性变化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生长季的中后期土壤的总硝化速率有明显降低,随着土层深度的逐渐增加,土壤的总硝化速率也随之减弱。土壤呼吸作用也和总硝化速率的变化呈现一直的趋势,随着生长季的来临呈先增加,9月时土壤总硝化速率以及土壤呼吸的速率都达到最大值,并且在11月时二者都逐渐降低。2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规律也呈现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逐层递减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总硝化速率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呼吸作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的正相关性。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土壤呼吸呈显着正相关。不同种人工栽培牧草地的土壤总硝化速率与土壤呼吸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此外,不同种人工栽培牧草的全氮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不同时期的分布及变化趋势也一致。3豆科牧草的土壤呼吸速率作用普遍高于禾本科牧草,且均在7月出现最大值,之后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渐递减。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垂穗披碱草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红豆草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紫花苜蓿。种植多年生牧草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且与土壤呼吸作用具有较显着相关。4土壤总硝化作用和土壤呼吸是土壤碳氮循环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土壤呼吸作用的值密切相关。对不同种供试材料在不同时期的土壤总硝化作用和土壤呼吸速率的比较发现,种植不同种牧草的土壤总硝化作用和土壤呼吸作用均呈现线型相关趋势。(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陈亮[6](2017)在《降雨量增减对黄河叁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湿地地下水位浅,淡咸水垂直交互作用明显,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变异改变其土壤表层水盐状况,从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与土壤呼吸。为探究降雨量变化对黄河叁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和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固定式遮雨顶棚和雨水输送管道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增减雨处理小区,于2015年生长季测定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和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同时连续测定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盐分含量等土壤环境因子。得到如下结果:在生长季,增雨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0.2%,土壤盐分含量降低了24.3%,植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显着提高;减雨处理下土壤含水量降低24.6%,土壤盐分含提高20.8%,降低植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显着降低了38.9%的土壤呼吸;降雨量增减均未对生长季尺度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显着影响。根据土壤含水量波动情况可将生长季分为3个阶段,即干旱期、湿润期、淹水期。不同土壤水分阶段,土壤呼吸和芦苇光合特性对降雨量增减的响应不同。(1)在干旱期,水分亏缺和盐胁迫是抑制滨海湿地地上植物生长和地下生物化学过程的主要逆境。增雨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1.5%,土壤盐分含量降低了9.5%,导致土壤呼吸速率显着提高了31.8%,芦苇叶片气孔导度和光合能力显着增强;减雨处理下土壤含水量下降29%,土壤盐分含量提高21.9%,导致土壤呼吸速率降低41.1%,芦苇叶片气孔阻塞,光合能力降低。(2)在湿润期,增雨和减雨处理使得土壤水分含量显着增加和降低了9.9%和14.2%,导致土壤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均出现下降,但是增减雨处理未对芦苇各光合参数和净光合速率产生显着影响。(3)在淹水期,增减雨处理未对土壤呼吸产生显着影响,但芦苇对淹水胁迫较为敏感,增减雨分别加重和降低了淹水对芦苇植株的伤害,光合速率由高到低为减雨>对照>增雨。(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合满[7](2017)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呼吸作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极为独特的地理单元,有"地球第叁极"之誉。平均海拔4 000m以上,面积约290余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年轻,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在亚洲乃至全球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地位。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加剧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已发生显着变化,影响到土壤有机碳循环,并可能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为阐明西藏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响应,为科学评估西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动态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提供基础。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海拔3 000-4 600 m之间不同类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有机碳含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定量评价不同类型森林枯落物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碳排放的贡献,探索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基础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色季拉山森林0-10 cm和10-20 cm 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8.15±3.17)%和(5.01±2.21)%,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密度,分别为(4.44±0.61)kgnT2和(3.51±0.88)kg m-2;在海拔3 550-4 300 m之间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受到林下植被、微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森林>温性草地>农田>亚高山草灌。(2)森林和草地土壤中,CH3和CH2官能团及酰胺-C=O官能团,均表现为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降低;各有机碳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均表现为森林>温性草地>亚高山草灌;在表层0-10 cm,土壤主要碳官能团相对含量均表现为:变形振动脂肪族-C>伸缩振动脂肪族-C>酰胺-C=O。(3)森林枯落物显着的影响着土壤呼吸,相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总呼吸(RT)、枯落物呼吸(RL)和去除枯落物后的土壤呼吸(Rs)之间均有显着差异;针叶林RL小于阔叶林,即针叶林枯落物具有相对较低的分解速率;不同类型森林RL/RT表现为:杜鹃林>云杉林>高山栎林>冷杉林;平均值分别为59.3%,33.3%,20.0%和17.6%;阔叶混交林不同层次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降低,表层0-10 cm 土壤呼吸占总呼吸量的45.6-75.2%,但5 cm以下层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较强;(4)海拔高度3 800 m,3 990 m和4 090 m区,表层0-5 cm和5-10 cm 土壤基础呼吸,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即R3800m>R3990m>R4090m,但10-20cm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快速下降,尤其在培养的前7天;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培养时间之间呈极显着指数函数关系;基础呼吸速率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降低,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增加;5-10 cm和10-20 cm层次土壤基础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值表现为低温阶段高于高温阶段,在15-25 ℃范围内,表层0-5 cm 土壤Q10表现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5)基于大气温度和降水对土壤呼吸速率的模拟,结果表明,高海拔区土壤呼吸速率小于低海拔区,在海拔3 300-4 400 m之间,土壤年均呼吸速率值为1.26 g C m-2 d-1,年均呼吸排放量为4.60 Mg C ha-1;通过大气温度和降水进行土壤呼吸的模拟可以较好估算>3 700 m高海拔区土壤呼吸,但对于低海拔区的估算结果则偏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丽杰[8](2015)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山地区分布着极为丰富的阔叶红松林,这些植被不仅保证了当地的水土、环境资源的稳定,同时还吸引了中外无数的游客参观,但近几年的研究当中,长白山地区的各类植被退化情况比较明显,可能是与天气变化和环境污染有一定的联系。文章即是对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分析选择当地阔叶红松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气室co2红外分析方法来测定不同退化阶段当中红松林的土壤呼吸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化阶段的土壤呼吸规律为单峰型曲线,并且在每年的7~8月之间达到峰值,其中土壤呼吸作用当中最大的为杨桦林,最小的为硬阔叶林。(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5年18期)

杨海滨,邓敏,徐泽[9](2015)在《耕作措施对山地茶园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土壤是万物生长之源,人们经常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调节土壤条件,在各种措施中,耕作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最大。合理的耕作措施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还能够调节农田土壤碳循环、降低CO_2排放、增加碳吸收、减少全球气候增温效应。土壤呼吸是土壤中的微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9)

李景壮,王睿,张朝颖,赵显莉,段亚玲[10](2015)在《双氟磺草胺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闭法研究了双氟磺草胺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10和100倍的田间使用量处理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土壤时,3种土壤中的微生物呼吸强度因农药的加入而产生了波动,变化趋势均呈锯齿型,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受抑制和促进交替存在。15天内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抑制率均为未超过50%,因此双氟磺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为低毒。(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土壤呼吸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桂林毛村岩溶地区夏季表层土壤呼吸作用昼夜演变规律。本次研究选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无降水影响下毛村岩溶区域的表层土壤呼吸通量的昼夜变化规律。同时野外监测表层土壤的温度、大气温度、大气压强等环境参数,以综合分析影响土壤呼吸作用昼夜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受到大气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土壤表层温度呈现单峰型的昼夜变化规律,表层土壤呼吸作用也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土壤呼吸最大值出现在12:40至14:40,最小值出现在4:40-6:40。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和变幅均是白天大于夜间。大气温度与土壤呼吸作用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在土壤含水量未超过阀值时,大气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作用昼夜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本次研究明确了土壤呼吸作用在昼夜变化上的变异性,对精确估算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呼吸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林力涛,韩潇潇,于占源,孙学凯,黄月.施氮处理下植物光合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吴夏,潘谋成,曹建华,朱晓燕,张美良.典型岩溶区土壤呼吸作用的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岩溶.2019

[3].林力涛,孙学凯,雷倩,于占源,曾德慧.光合速率与光合条件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J].生态学杂志.2018

[4].刘刚.烯酰吗啉对土壤呼吸强度总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J].农药市场信息.2018

[5].陈璐.西北干旱区多年生人工草地土壤总硝化过程和呼吸作用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6].陈亮.降雨量增减对黄河叁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聊城大学.2017

[7].刘合满.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呼吸作用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17

[8].刘丽杰.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

[9].杨海滨,邓敏,徐泽.耕作措施对山地茶园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C].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10].李景壮,王睿,张朝颖,赵显莉,段亚玲.双氟磺草胺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J].贵州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芬兰北方沼泽生态系统NEE的季节动态(...1 耦合水热-生物-土壤养分协同作用的...土壤呼吸作用的主导影响因子不同浓度洛克沙肿残留对土壤呼吸作用一17PCP一Cu复合污染对萝卜根际土壤霸螨灵和克螨特混剂对土壤呼吸作用

标签:;  ;  ;  ;  ;  ;  ;  

土壤呼吸作用论文_林力涛,韩潇潇,于占源,孙学凯,黄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