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有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无情有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情有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情,佛性,佛教,有情,天台,说法,儒道。

无情有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霍进凤[1](2018)在《湛然“无情有性说”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湛然的佛性论思想可谓是湛然对天台宗的最重要的贡献,而湛然对无情有性说的系统论证则尤为突出。他在佛教经典与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并加以个人之发挥,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对于无情有性学说的详细论证,从而最终使得无情有性说在其笔下粲然夺目、蔚为大观。(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杨维中[2](2018)在《“无情有性”与“无情有道性”说的历史形成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的"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的"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的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的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的,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的哲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8年03期)

连悦[3](2014)在《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佛教发展史来看,各派对佛性的普遍性问题存在很大分歧,"无情有性"说即是随着此问题而产生的。这虽不是湛然的独家说法,但经过他系统阐发之后得到广泛流传。无情有性思想在天台史上并没有标志性的价值,但湛然这一思想的提出及产生的影响,使衰落的天台宗一度又进入复兴阶段。(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12期)

吴洲[4](2012)在《民胞物与、无情有性和天地不仁——儒释道的物我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道释叁教都有其"物我观",这是指叁教学说中关于人类主体与宇宙万物之间的伦理性关系的观点。儒家的物我观,一言以蔽之,曰民胞物与。道家老子之说,则有些针锋相对,谓是"天地不仁"。道家和道教的哲学,在整体倾向上,反对对自然过程的干预,此为其学说精华。而在中国佛教内部,曾产生"无情有性"的话头,指环境也有佛性,即是成佛的根据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叶晨阳[5](2011)在《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湛然是天台九祖,隋唐时期在佛教界产生极大影响的人物,其代表性思想“无情有性”更是对佛性论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相互间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湛然为弘扬天台一家之圆教,潜心于着书立说,为天台宗的传承和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本文即对湛然之“无情有性”思想作分析和探讨。文章从隋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佛教的基本发展概况出发,先来认识湛然所处于的社会历史环境。在对这一背景有一定了解之后,再分析湛然之“无情有性”思想的理论立场、具体内涵和特殊意义,并分析其与天台佛学之关系如何。完成这一工作之后,再简单介绍历史上提倡过无情有性思想的思想家,结合湛然之“无情有性”思想,对无情有性思想作一总结。最后,从思想史的发展角度,分析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的影响,并进而评价其历史意义。相应于湛然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对于湛然“无情有性”思想之研究并不算多,研究方法各异,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但绝大多数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如何论证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的成立,而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探究其真正的思想内涵。湛然所处的时代是中土佛教发展臻于成熟的时期,湛然所在的宗派是隋唐时期第一个有中土特色的佛教宗派,湛然“无情有性”思想是继竺道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思想之后又一个在佛性论发展史上留下重大影响的佛性思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无情有性”都应该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对于“无情有性”的分析和理解也必须从隋唐时期高度发达的佛教理性、天台宗独有的佛学思想以及佛性思想的发展史这叁个角度进行展开,而对于“无情有性”所包含的独特的佛性思想的解读和归纳将是全文的中心,也是立义和创新的关键所在。前辈们的研究并非没有意义,但是如果在这一基础上止步不前,满足于老调重弹则应该不是他们所寄希望于后来者的。因此,本文有幸站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对这一思想看得更深、更远、更高,也希望能够对得起先哲所辛勤创立的事业以及导师的谆谆教导。(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1-04-18)

张爱林[6](2010)在《中国佛教的“无情有性”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的"无情有性"是随着"佛性"概念而产生的重要思想。关于无情识之物是否有佛性的问题,在佛教中争议很大,争议的关节点在于怎样理解佛性这个概念。如果说佛性为根本觉性的话,无情自然不具有能动的觉性,因此没有觉知佛性,如果把佛性理解为真如理性,站在法性无二或一切唯识的角度,我与世界本是一体,则情与无情同具佛性。因此,无情是否有佛性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佛性概念。(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吴林林[7](2010)在《“无情有性”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无情有性”,就是指草木山石等没有情识之物也具有佛性,也可以有佛的果位。“无情有性”论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性论。而佛性论是佛教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从信仰的角度来说,佛性论是佛教徒确立自信与解脱的基石,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国佛教学者身上。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对佛陀理解的神格化,到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再到一切众生是否可以成佛,乃至“无情有性”和“无情说法”,这些学说有的直接来源于印度佛教,如唯识宗的“五种性”说,但更多的则是中国佛教学者在吸收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基础上所做的理论创新,如“神不灭”,“无情有性”等。隋末唐初,叁论宗的吉藏在《大乘玄论》中提出“草木亦有佛性”的思想。之后,牛头宗法融受吉藏影响而提出“草木久来合道”。在佛性论发展历史上,天台宗六祖湛然第一次对“无情有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使得“无情有性”论成为中兴天台宗的特色理论。但是,当佛性论发展到遍在一切无情之后,也便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此,湛然之后的教内学者对佛性普遍性问题的关注也得以终结,并开始有了新的转向。只是在禅宗内部,出于对心性的重视,使得“无情有性”论得到进一步的演化和发展。本文从历史继承的角度,尝试梳理关于“无情有性”论的历史脉络,同时用当代宗教学及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无情有性”论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和当代价值。由于“无情有性”论在一定意义上本身便是一个哲学命题,因此本文的方法论基础是以文献考据学为基础的文献分析法。借鉴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收集与分析整理,梳理“无情有性”论的历史体系。同时,本文以“无情有性”论的历史发展为逻辑主线,注重分析主张“无情有性”论的学者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佛学渊源以及该理论在其自身佛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重视发掘、分析“无情有性”论出现的社会背景。在佛学研究中,无情是否有佛性是理解汉传佛教的难点;把握无情有性,将是理解佛性论的有效路径之一。因此,通过对无情有性论的来龙去脉作一全面梳理,将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可为有志于此问题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总之,“无情有性”论是中国佛性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无情有性”论的佛性论的出现,是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条件密不可分的。汉地佛性说自晋宋之际的竺道生宣扬“人人悉有佛性”,再经《大般涅盘经》的广泛流传之后,就进入一个以“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为主流的新阶段。当佛性论发展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后,再向前发展便只能是包括有情众生之外的无情之物也有佛性了,这也是“无情有性”论出现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正如道家思想不是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一样,“无情有性”论也没能成为汉地佛性论的主流。(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0-05-26)

陈坚[8](2009)在《“无情有性”与“无情说法”:中国佛教山林化的佛学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佛教属于都市(含近郊)佛教,但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却渐渐地远离都市,走上了山林化的道路,山林佛教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面对中国佛教的这样一种态势,中国的佛教思想家湛然和惠忠分别提出"无情有性"论和"无情说法"论,为"山林佛教"的合法性作论证和辩护,从而为佛教山林化提供了佛学依据。有"无情有性无情说法"以为理论支持和舆论背景,中国佛教的山林化得以不断推进,最终导致了中国山林的佛教化。山林佛教化乃是中国山林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09年06期)

俞学明[9](2006)在《“无情有性”说及其在天台宗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佛性普遍性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大家对此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八世纪中叶,天台宗湛然肯定了佛性普遍性,强调"无情有性",明确地把"于无情境立佛乘"列为天台"所立异于诸家"之"妙境四"之一,并在"理具"实相论基础之上,对"无情有性"作了系统的天台宗式的论证。本文在阐发湛然"无情有性"说的内涵和系统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尽管在整个佛性思想史上,湛然"无情有性"的倡导和诠释具有集大成的意义,但在天台宗史上并无标志性的价值,也不构成湛然中兴天台的核心命题。湛然本人很重视"无情有性"的阐发,其原因主要是,承认"无情有性"是坚持天台宗性具实相论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06年00期)

戴继诚[10](2006)在《无情有性与无情无性——以牛头禅与慧能南宗禅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性问题是佛教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牛头禅与慧能禅在无情是否有佛性问题上存有重大的分歧。牛头宗秉持其虚空即道的理念,主张无情有佛性;而慧能禅则坚持以人为本,主张“无情无佛种”,否认无情有佛性。两者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哲学对佛性问题的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无情有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的"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的"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的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的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的,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情有性论文参考文献

[1].霍进凤.湛然“无情有性说”之我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2].杨维中.“无情有性”与“无情有道性”说的历史形成新论[J].哲学分析.2018

[3].连悦.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吴洲.民胞物与、无情有性和天地不仁——儒释道的物我观比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5].叶晨阳.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1

[6].张爱林.中国佛教的“无情有性”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吴林林.“无情有性”论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0

[8].陈坚.“无情有性”与“无情说法”:中国佛教山林化的佛学依据[J].文史哲.2009

[9].俞学明.“无情有性”说及其在天台宗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再探[J].佛学研究.2006

[10].戴继诚.无情有性与无情无性——以牛头禅与慧能南宗禅为中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标签:;  ;  ;  ;  ;  ;  ;  

无情有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