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值后处理技术论文-陈亚芹

插值后处理技术论文-陈亚芹

导读:本文包含了插值后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线性插值算法,双叁次插值算法,双叁次样条插值算法,图像融合

插值后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芹[1](2016)在《基于插值方法的偏振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双线性、双叁次和双叁次样条插值算法,针对具有相似形貌,但材质不同的树叶进行偏振图像处理。搭建偏振探测系统对具有相似形貌材质不同的树叶进行偏振成像,并运用双线性、双叁次和双叁次样条插值算法对0?、45?、90?和135?的树叶偏振图像进行计算处理。运用图像融合技术对插值算法处理之后的树叶偏振图像进行融合。从Stokes矢量、DOLP(线性偏振度)和AOP(线性偏振角)等方面着手,对插值算法处理之后的不同角度的树叶偏振图像进行计算处理;通过均方误差、峰值信噪比和对比度对插值算法处理前和插值算法处理后的树叶偏振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过插值算法处理后的树叶偏振图像的均方误差降低,对比度明显提高,峰值信噪比大于65。利用双线性和双叁次插值算法对获取的树叶偏振图像1/4像素值进行恢复图像处理,并实现辨别图像纹理细节的目的。运用均方误差和峰值信噪比对插值算法处理前和处理后的树叶偏振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插值算法处理后的树叶偏振图像的均方误差降低,峰值信噪比大于40。本文可为残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插值算法在焦平面偏振探测成像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周红锋,任朴生[2](2014)在《插值和滤波处理技术在激光叁角法测量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接阈值法和迭代阈值法对激光叁角法测量中的光斑区域进行分割,然后用最近邻插值和双线性插值法对截取的光斑图像进行插值处理,实现光斑图像特征点区域的亚像素定位,并对几种不同滤波器处理情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邓军,杨银堂[3](2010)在《一种基于并行处理技术的插值滤波算法及其FPGA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插值滤波器性能直接影响到全数字接收机的误码率,设计性能良好且易于硬件实现的插值滤波器是设计全数字接收机的关键.在对已有的拉格朗日立方插值滤波器Farrow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了并行处理技术来提高滤波器的速度,并对该算法结构进行了仿真,在FPGA上实现.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结构有更快的运行速度和更低的功耗.(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10年11期)

庄重,肖铮[4](2009)在《基于B样条插值法的曲线光滑处理技术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曲线的光滑处理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常用方法是将平面上欲连接的点作为控制多边形的顶点,通过相应的数学变换,得到曲线上的点。而为了更准确地表现曲线,通常希望光滑后的曲线能经过这些点。文章介绍了通过B样条插值法使曲线经过平面已知点的方法及其在计算机上的实现,通过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09年15期)

申利平[5](2008)在《基于插值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插值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图像缩放、旋转、几何矫正等图像操作的基础。论文首先分析了图像插值的离散和连续两种观点、插值的一般步骤以及插值中的空间变换等。详细阐述了信号插值理论,通过对信号采样模型及采样失真的分析,总结了采样带来的混淆失真和孔径失真带给图像的降质,对比分析了常见的图像插值问题仿真模型。系统介绍了传统的线性插值算法,归纳了线性插值的共同技术缺陷和它们的理论成因。然后,论文详细介绍了一批自适应图像插值算法,讨论了各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自适应插值技术的效果比线性插值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算法复杂,在实际图像处理系统中应用困难。本文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偏差距离(WaDi)图像插值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局部梯度的图像插值算法。本算法充分挖掘图像数据中的空间梯度信息和局部不对称特征,增加了由于采样而丢失的高频成分,较好的改善了边缘模糊和锯齿现象,图像细节清晰,可以弥补线性插值导致的高频成分丢失的缺点。算法可用于图像的整数和非整数倍放大,也可用于图像旋转等,计算简单,易于实现。针对人眼对图像边缘的敏感性,论文将误差修正定理引入图像插值,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误差修正的自适应边缘保持插值算法。详细讨论了算法中的误差修正方法、边缘的检测和分类等问题。此算法有效重建了图像边缘因采样不足而损失的高频成分。仿真实验的客观评价标准证明算法相对于线性算法更好地逼近了理想图像。(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8-01-01)

孙澎涛[6](1996)在《双曲积分微分方程的有限元方法及其插值后处理技术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一类半线性双曲积分微分方程首次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它的半离散和全离散有限元格式,获得了L∞(L2)模意义下的最优误差估计.又对线性双曲积分微分方程利用插值后处理技术获得了L∞(L1)模意义下整体超收敛1阶的高精度,而且计算量并未因此增加.本文方法可运用到各类发展型微分及积分微分方程上面.(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期刊1996年04期)

孙澎涛[7](1996)在《非线性抛物型积分微分方程有限元方法的插值后处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两类非线性抛物型积分微分方程为例,首次尝试将插值后处理思想[1]应用到非线性发展型方程上,获得了半离散和全离散有限元解,经插值后处理之后在L∞(H1);L∞(L2)模意义下,整体超收敛1阶的高精度,并且计算量没有因此而增加.本文引进并证明较文[2]更广泛的一类椭圆H1-Volterra投影的H1;L2,H-1模最优估计.本文的分析方法可在各类发展型微分及积分微分方程上面通用.(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与数学》期刊1996年02期)

插值后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直接阈值法和迭代阈值法对激光叁角法测量中的光斑区域进行分割,然后用最近邻插值和双线性插值法对截取的光斑图像进行插值处理,实现光斑图像特征点区域的亚像素定位,并对几种不同滤波器处理情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插值后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陈亚芹.基于插值方法的偏振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2].周红锋,任朴生.插值和滤波处理技术在激光叁角法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邓军,杨银堂.一种基于并行处理技术的插值滤波算法及其FPGA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

[4].庄重,肖铮.基于B样条插值法的曲线光滑处理技术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

[5].申利平.基于插值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6].孙澎涛.双曲积分微分方程的有限元方法及其插值后处理技术应用[J].应用数学.1996

[7].孙澎涛.非线性抛物型积分微分方程有限元方法的插值后处理技术[J].系统科学与数学.1996

标签:;  ;  ;  ;  

插值后处理技术论文-陈亚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