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论历史教学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朱松果(作者单位:滨州市无棣县水湾镇中学)

【摘要】作为担负学校教育任务之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则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19-01

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就内容看,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和工作实践素质;就形成的环境看,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诸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学校教育则是中学生素质形成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作为担负学校教育任务之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则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社会责任感和开拓精神。而这些都可以从历史上找到借鉴和吸取营养。

首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那无疑是一种空洞和乏味的说教。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只能增添枯燥感。像伦理道德中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事例何其丰富。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建安诗人曹植所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正如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因此,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着手,以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如果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给社会带来危害。

其次,通过悠长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培养和熔炼出来的优秀的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炎黄的团结和统一,并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而中学历史教学就可以通过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讲授,来增添中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元谋人的古老、青铜器的精美、使西方垂涎的陶瓷和丝绸、让世人震惊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这些都是我们源远流长,充满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张赛通西域、玄奘的西游、鉴真的东渡、郑和的七下西洋”,这些又是我们中华民族勇敢的见证和中外关系史上的壮举。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宋诗词,马王堆的玉帛,随县的编钟,云冈石窟,敦煌飞天,堪称世界之最。《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及世界史学之奇观。祖冲之、张恒、僧一行、李时珍使中国古代科技乃至世界科技达到巅峰。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只到今天仍为世界人民叹为观止。面对如此辉煌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学生一定无比骄傲和自豪。对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史的讲授,启发他们发奋,为了自己祖国的文化不在延缓而增添一份历史的责任感。

再次,通过历史事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推力。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不都是有着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古代的都江堰和大运河的开凿,造纸术和印刷术等的发明这些都是民族进取精神的表现。特别是近代以来更为炽烈,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革命”,毛泽东的“探索”,这些都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勇于开拓未来的革命事迹。

世界历史上也是如此,彼得一定的“改革”使俄国摆脱落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革命使拉美获得独立,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危机。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民族就会衰败。梁启超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勇于变通,开拓未来的进取精神。

当然,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并非是一个学科,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只要我们能注重对他们适时地、不间断的、有意识地培养,相信,就一定会取得成效。当今世界这竞争,就是人才之竞争,人才之竞争就是素质之竞争。让我们通过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具生命力和社会意义。

标签:;  ;  ;  

论历史教学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