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璐杨:论马克思主义的祛蔽思想论文

孙璐杨:论马克思主义的祛蔽思想论文

摘要: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开始,就对以前用神的旨意、绝对观念、绝对意志以及人性来解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了彻底批判,把这些不“科学”的观点从历史领域驱除了出去。为了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进一步凭借“祛蔽”方法,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拜物教。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出现的“物与物的虚幻关系”都把历史的创造者的“人”遮蔽了,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以上两点进行“祛蔽”揭示了人与社会历史规律的统一性,从而宣告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祛蔽;绝对理念;拜物教;人

“祛蔽”就是要“驱除遮蔽物”“驱除遮蔽者”,“祛蔽”就是要去澄明,去揭示事物本质,揭示事物、社会和历史的本质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有理论来源,其理论来源就是以往的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历史观。对这些理论来源一一列举并不困难,困难的是马克思怎样对他们进行彻底全面的批判和吸收,怎样对他们进行“祛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才成为了可能。《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感性活动”以及人的实践的重要性,并且深入到实践的内部矛盾当中去分析和解决矛盾,去揭示实践规律,由此通过改造世界来实现人类全面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把握住了他那个时代,宣称他身处的那个时代“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的劳动相异化”“人与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为了解决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一生花了大量心血对资本主义进行剖析,采用“祛蔽”方法对资本主义中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进行深刻揭露。正是这些拜物教的存在,正是资本主义中产生的异化遮蔽了“真正的人”,遮蔽了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对“被遮蔽的人”进行祛蔽,还原了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澄明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历史之间真实的关系。

一、历史唯物主义对以往的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历史观进行“祛蔽”

学习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要对以往的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进行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欧洲唯物主义。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财富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陶醉于自然科学带来的财富之中。哲学家就认为只要在哲学理论的创建过程之中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那么哲学的科学化和人性化就可以得到实现。

从培根开始的近代唯物主义就强调经验的作用,培根开创的英国经验论唯物主义认为要得到正确的知识就应该祛除假象,培根认为知识起源于感性世界,并制订了唯物主义的归纳法。受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影响,近代唯物主义已经脱离了时代,已经不能依靠它建构一套精深的理论体系。“世界”在近代唯物主义场域里不仅不是一个“过程”,而且也不是“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世间的一切实在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之中,但近代唯物主义却把对象假定为一种永恒存在,并且它是用归纳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这就忽视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它虽然强调了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但无法把握事物的总体图景[注] 孙伯鍨 张一兵:《走进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用自然科学这种既定的方法论去看待事物,去看待资本主义的话,那么资本主义也会被看作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这恰恰满足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要求。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和历史的发展分不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人们对历史认识的视野。在维科看来,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并且规律具有共同性,但是他却并不是从社会发展中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而是从人类个体发育的类比中去归纳出社会发展的理论。在法国启蒙学派看来,人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在他们看来历史就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历史。爱尔维修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原则,认为人的一切存在和发展都是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但是在爱尔维修看来,社会环境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这是因为爱尔维修并不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到了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他们对历史观的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突破。第一,他们已经逃出了法国唯物主义的窠臼,已经不是简单的依据人的意见去建构政治制度,“而是采用财产的关系来解释政治制度[注]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版,第8页。”;第二,“阶级斗争”的光辉已经在法国唯物主义者那里泛出了丝丝亮光。各党派之间的斗争、形形色色的宗教之间的相互斗争,让法国唯物主义者窥见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之间的斗争。但在他们回答资产关系起源问题的时候,回答不同历史时期存在不同财产关系的时候,他们却用“人性”来作为答案。归根结底,他们并没有发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并没有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

PS12034功率模块采用HVIC(highvoltageintegrated circuit)技术[5],最高耐压 1 200 V,最大电流 10 A,功率模块的最大PWM输入频率为15 kHz,PS12034功率模块集成三相整流桥、三相逆变桥、IGBT驱动、保护和系统控制电路、内置热敏电阻。该模块集成了所有在设计变频器时所用到的电路,方便简化了主电路的设计。

马克思之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和圣西门的社会主义学说已经对资本主义的现实进行了一定解剖,但是只有马克思真正科学的解释了历史,因为他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就如同一台精密的显微镜,资本主义身上的所有细菌,无论多么细小、多么狡诈、掌握躲藏的方式多么纯熟,都逃不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眼睛。同样,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运动也都尽收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底,它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继承下来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灭亡也是因新的生产方式的成熟而出现。当然,它会被新鲜的、活的、生命力更强、更科学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也是社会历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在此,马克思对以往的“历史终结论”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是合理性的存在的理论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和批判。

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是普洱的亮丽名片。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普洱是全球北回归线上保存最完好的绿洲,森林覆盖率高达70%,全中国有三分之二的高等物种在此生息相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7430亿元,居云南省第一,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中心城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近2万个,有的地区高达3万多个,是养生养老的天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圣地,普洱被联合国环境署专家赞誉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与所有美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学说都势不两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就是因为摒弃了前人那些缺乏现实根据,缺乏正确价值指导的理论。马克思站在社会发展规律这样一个“大山之巅”,对满目疮痍的资本主义进行教导和批评。他藐视又担忧这个每一个毛孔都沾满了鲜血的异形的东西。于是他挥动起生产方式这把“神鞭”,对资本主义进行现实而深刻的抽打。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开辟了新的道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资本就如同一只魔鬼把持着所有社会关系,而且它把所有的关系玩弄于魔爪之中,它可以让有些“关系”睥睨天下,也可以让有些“关系”化成死灰,永远沉寂在它丑恶的封印之下。资本“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因此对资本进行化验,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就成为了人类认识社会历史的一把金钥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这样一个重要概念,但此概念的理论背景还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论证人的地位,但之后伴随着马克思对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深刻领悟,马克思从经济学的劳动出发建构了异化史观。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异化关系显现为工厂里面的工人和他自己所创造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而这种异化的来源是由于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行为相异化。这种异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就是人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样整个社会完全陷入一种异化状态中。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里面存在着很多内在矛盾。

在马克思打出的连环拳中,第一个被击中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商品的聚合是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财富,同时也是他可以主宰一切的表现。“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商品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商品里面住着两个集团:一个是使用价值一个是价值,但是这两个集团是对立的,在商品进行交换时这两大集团对立的矛盾就显露无遗。具体来说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只能通过和它交换的另外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来体现,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交换的两个商品都是出现在相对价值中而不是等价价值形式中,但是商品的交换必须是等价交换。这一内在矛盾的解决只能依赖于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以及商品交换的内部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货币的出现,使原先存在于商品交换中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解决,但是矛盾依然存在而且更加复杂。

二、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中的“拜物教”进行“祛蔽”

加快资金支付进度。进一步简化扶贫资金管理流程,提高资金下拨效率。对2015年及以前年度资金结余结转较大的广丰、吉安、上饶、宁都、宜黄、资溪等6县进行约谈,督促地方加大资金使用力度。截至2017年底,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结转结余规模1.52亿元,结转结余率1.64%,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结转结余规模482.4万元,结转结余率0.1%。

纯粹“人工智能创作”结果因缺乏版权法要求的自然人作者,也无法满足版权法对作品的内在要求,因而无法获得版权法的保护。但因其能够在观众、读者等自然人欣赏者身上引发审美、情感、思想等精神体验而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纯粹“人工智能创作”结果又具有市场价值,并能为投资于人工智能创作的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在版权法之外为纯粹“人工智能创作”结果制定一套特殊的知识产权规则,调整人工智能创作市场的竞争秩序,并合理分配纯粹“人工智能创作”结果产生的市场利益。

在“人们还只能根据牛顿物理学的自然规律探寻社会历史的发展[注]孙伯鍨 张一兵:《走进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的时代,人们服从的历史很可能只是一种确定的被自然计划好了的历史。对于康德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合目的性”,这样的社会历史是一种“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如果人类的历史成为“合目的性”的历史,那么社会历史就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就没有继续前进的必要,因此他觉得人类历史也就要终结了。康德之后黑格尔明确提出历史终结论,黑格尔认为国家中的道德自由是历史的最后目的,在黑格尔哲学中他将现实的历史看成是绝对理念自我发展的历史,历史的推动力是“最高的理念”辩证运动发展的结果,历史的发展是自我意识最终完成的历史。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呈现和发展要遵循内在机制以及它建构的历史发展运动规律。只有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它才能喷薄而发。梅林宣称“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注]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富集了各种元素的土壤中结出来的种子,绽放出来的花朵。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以往的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历史观,而且“祛除”了被以往的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历史观掩盖着的社会、历史、世界上存在的“虚假本质”。马克思的历史观把物质生产提高到了重要位置,他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考察现实生产,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和交往形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但是这种历史观又非比寻常,它不是局限于在单个的时代中寻找立足点,而是牢牢把握住现实,“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43页。”。同样,这种历史观亲临的是“此岸”而非“彼岸”,它要在人间绽放光芒,因此马克思清算了黑格尔的历史观,把科学的历史观从“理念”的遮蔽下澄明了出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并没有彻底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内涵,但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已基本形成,其形成是通过“历史科学”彰显出来的。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并不是一门历史学,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声明发现事物、探寻社会历史的本质及规律要从“经验的事实出发”,但是马克思所说的“经验事实”并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经验事实”,马克思在这些经验事实基础上对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批判、澄明和祛蔽,马克思的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他是要在批判这个旧世界的基础上建立新世界。阐述社会历史的运动与发展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塑造社会历史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换和交换方式的更替,“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6页。”。归根到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就是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从而改造世界,去澄明一切不科学,使被遮蔽的事物变得明朗,不断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货币的出现,使原本的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变成了商品与货币的交换。这种情况下,商品一方面作为被生产出来的产品要供人们的生活用度,具有使用价值,并且它要从工厂转移到使用者手里,拥有自己的交换价值。另外一方面它又以货币形式存在,也即它的价值层面。商品作为表现出来的价值即货币而存在。马克思认为这两种不同的存在也即我们上面提到的两个集团,必然表现为差别、对立和矛盾。“商品作为产品的特殊性同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一般性之间的矛盾,商品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同商品的一般的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92页。”,货币具有两种交换价值,一种是一般的交换价值,另一种为特殊的交换价值,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可以与其他交换价值并列出现。由于货币具有这种不同于其他交换价值的交换价值,就要求货币进行不断的自我“积累”。“交换价值只有当它得到实现,即增大其价值的时候才能使自己成为交换价值[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219页。”。但是简单的商品与货币交换,货币却是不可能达到增殖的目的,那么,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在别的地方寻求弥补,而可以得到弥补的这个途径就是把货币发展成为资本。但是,资本的积累只能通过对劳动能力的占有,对劳动的占有。由此,马克思借助资本和剩余价值就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揭露。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被遮蔽的人”进行“祛蔽”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年版,第23页。”,黑格尔却将人视为一个特殊的存在,黑格尔认为人类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一个个特殊的人。在黑格尔的历史中,历史的主体并不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而是观念的辩证法,是理念。针对黑格尔哲学用绝对精神否定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恢复了感性世界的权威。但是,只是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不够的,这种人只是单个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社会历史当中并且拥有着社会关系、历史关系和生产关系的人。那么这种单个的人是不健全的,他在社会的总的生产关系中寸步难行。这种孤立的人的存在形式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病症。

黑格尔构造的绝对精神大厦,在费尔巴哈用直观的方式关照的现实的人的冲击下摇摇欲坠。黑格尔用艰涩的思辨建构的自我意识,也被费尔巴哈用感性的对象性的人洞穿后打的七零八落。“感性的人”这一理论固然具有力挽狂澜之势,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应该对感性对象进行辩证的、动态的社会历史分析,去探寻它生成的根由,去洞悉它发展的理路。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在社会历史场域中,在现实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中现实的运动和发展过程。人的发展过程和人的生产实践过程相得益彰。“从费尔巴哈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着的人去考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费尔巴哈考察社会的立足点为感性对象,马克思则与费尔巴哈不同。他认识社会历史,认识人的基点为感性活动。马克思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去解剖和研究人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通过探究,他对实际生活过程的源流进行了澄清,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进行了本质性把握。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探讨的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具体来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存在的个人,不是自己心目中所设定的或者他人心目中所指称的个人,历史唯物主义所表述的个人是现实的个人,是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个“个人”要进行生活活动,要从事物质生产,因此这种存在、这种活动一定是物质的、现实的不被任意支配的。无论人们的内在性是什么,本性是什么,人最基本的是处在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之中,他无论如何都要进行物质生产,因此人自始至终都是在历史的胚胎里培育出的结晶。通过观察一个人开显他自己生活的方式,就可以基本界定这个人是如何的一个人。探究一个人如何进行社会现实生产,这和探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生产的东西基本一致。因此, “个人是怎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只有把一个人植入到社会历史与社会现实之中,把这个人与他的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才能对其进行明确界定。因为人类的一切存在都无法脱离现实生活的物质生产这一根基,并且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被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

参考文献:

[1] 孙伯鍨 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9).

[11] 丰子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2(3).

[12] 王南湜.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统一性[J].学习与探索,2009(5).

[13] 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11(2).

[14] 杨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时间唯物主义的内涵——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J].南京大学学报,2016(2).

OntheDisenchantmentThoughtofMarxism

SUN Lu-ya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materialism, Marx criticized thoroughly the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explaining history with God's will, absolute idea, absolute will and human nature, and expelled these non-scientific viewpoints from the field of history. 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e capitalist society, Marx further exposed and criticized the “three” fetishism in capitalist society by means of “removing the shelter”. Materialism before Marx and the illus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ter and matter appeared in the era of Marx's life all concealed the “man” of the creator of history. Marx and Engels revealed the unity of human and social historical laws by “removing the concealment” of the above two points, thus announcing the essenc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t is human develop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historical materialism;removing shelter; absolute idea; fetishism; human beings

中图分类号:B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9)01-0043-05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9.01.009

收稿日期:2018-05-09

作者简介:孙璐杨,男,汉族,陕西商洛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张玉秀)

标签:;  ;  ;  ;  ;  ;  ;  ;  ;  ;  ;  

孙璐杨:论马克思主义的祛蔽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