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资源论文_阳辉,曹建生,张万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资源,降水量,水文,生态,海河,资源,白水。

降水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阳辉,曹建生,张万军[1](2019)在《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降水资源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水文学是一个可定义和发展的学科,是在不同时空尺度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探讨生态水文过程。山地的生态格局和水文过程对下游景观有重大的影响。针对山区干旱缺水、水生态退化以及水灾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从林草地水文生态效应角度,探讨山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进展,山地降水资源调控技术措施和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降水资源调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包括面积定额法、潜水蒸发法、植物蒸散发量法、水量平衡法、生物量法、基于遥感技术的计算法等,各种方面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不同;生态水文模型有SWAT模型、SWIN模型、EcoHAT模型等,不同的模型应用领域不一;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措施包括降水资源的就地利用—入渗水利用,如坡改梯工程、集水造林种草工程以及适时深耕技术等;降水资源的迭加利用—径流水利用,如淤地坝工程和坡面集水造林种草工程等;以及降水资源的间接利用—蒸发水利用叁个方面,如黑色覆盖技术、砾石覆盖技术和土壤覆盖技术等。以河北太行山区为例,分析得出造林坡地的径流系数明显低于裸岩坡地。山地水旱灾害形成机制与水资源调控利用技术的研究、坡地与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研究等方面应是未来山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凌宜,李大宁,赵刚,韩冬冰[2](2019)在《资源性降水回灌系统设计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降水带来的地下水资源浪费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回灌与降水相结合既可满足工程需要又可充分保护地下水资源。与工程降水设计不同,降水与回灌需统筹考虑开展一体化设计。本文通过探究降水与回灌系统设计方法与思路,为后续降水回灌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S2期)

李晶,汪天颖,朱宏武,陆魁东[3](2019)在《长株潭城市群体小时级降水资源分布及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域11个气象站1961—2017年3—11月逐小时降水量,分析了该区域内降水日变化、夜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季节演变(春、夏、秋季)与早稻抽穗扬花时段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降水日变化呈现双峰型分布,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峰值时次基本一致。各个年代、季节小时降水量峰值均稳定位于4:00~8:00和15:00~16:00,但峰值和次峰值的时次存在差异;随年代推移,夜间降水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夜间降水量高于日间;春、夏、秋季夜间降水量与日间比值分别为117%、81%、110%;幕阜-连云山丘区为研究区域夜间降水量高值区;幕阜-罗霄山脉区为研究地区内早稻抽穗扬花时段降水量、降水强度的高值区,株洲中部为同时段降水偏少的地区。(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马梦阳[4](2019)在《海河流域降水变化规律及其对水资源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海河流域降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的进行,海河流域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剧烈和过度,水资源量的衰减也越来越严重。降水作为水资源最为直接的来源,其变化情势对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安全与保障至关重要。本文基于1956-2016年海河流域及其周围的289个站点的降水日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降水的变化规律、降水变化的原因以及降水变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研究可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灾害的防治以及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归因的分析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分析了海河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整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日数整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加,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整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多年平均非汛期降水量整体上自南向北减少;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趋势不显着,海河流域年降水日数呈显着的下降趋势;汛期降水量呈显着的下降趋势,非汛期降水量呈不显着的上升趋势;降水量在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匀,且各月变化情况也不相同;降水集中度下降趋势显着,降水量年内分配越来越均匀,降水集中期下降趋势不显着,降水略微提前。(2)分析了海河流域日降水结构的变化。海河流域小雨量、中雨量、大雨量和暴雨量均呈下降趋势,在比例上,小雨量和中雨量为上升趋势,大雨量几乎无趋势性变化,暴雨量为下降趋势;小雨日数占年降水日数的大部分比例,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小雨日数下降速率最大;海河流域日降水集中指数(CI)在空间上呈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并呈十分显着的下降趋势,说明高强度降水所占比重越来越少。(3)对海河流域10个极端降水指数进行了研究。在空间分布上,各极端降水指数基本上呈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特征,持续干期(CDD)呈自北向南减少的分布规律,持续湿期(CWD)则呈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分布规律;在时间变化上,除了CDD,其他各极端降水均为下降趋势,其中极强降水量(R99p)、CWD、最大一日降水量(RX1day)、最大五日降水量(RX5day)的下降趋势较为显着;除了CDD与其他极端降水指数相关性较差,其他各极端降水指数之间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空间变化上,大部分站点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都不显着。(4)探讨了降水变化的几个影响因素。外来水汽对海河流域东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影响较大,而且外来水汽对大雨量和暴雨量的影响大于对小雨量和中雨量的影响;海河流域气温呈非常显着的上升趋势,气温升高对降水有抑制作用,但是相关性不强;厄尔尼诺现象是极端降水变化的重要原因。(5)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评估了降水变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均呈显着的下降趋势;分析不同等级降水量对水资源量的影响,发现大雨量和暴雨量对水资源量的影响大于小雨量和中雨量对水资源量的影响;水资源总量-降水相关关系在不同时段发生了明显的转折;相较于在1956-1980年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在相同降水条件下产生的水资源总量均有所衰减,降雨的产流能力下降。(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豪杰[5](2019)在《“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降水特征及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是构成地球水循环的基本环节,也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对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极端降水作为降水过程中的极端情况,极易引发洪涝、干旱等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降水的频率、强度不断上升,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在不断增加。“一带一路”是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涉及范围广、降水情势复杂、极端降水频发,因此,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降水和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极端降水可能带来的风险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以作者所在研究团队根据国家政策、官方文件以及通航线路等资料前期划定的“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为研究对象,从年、季、月时间尺度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降水时空变化及分配特征;选用世界气象组织核心极端降水指标分析研究区内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广义极值分布拟合不同重现期下极端降水指标表征极端降水危险性,结合夜间灯光指数和土地利用数据表征的地区脆弱性,对“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极端降水风险进行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年、季、月尺度下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基于CRU全球格点月降水资料,分析研究区降水在年、季、月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情况,应用M-K检验方法分析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采用集中度、集中期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内降水要素的年内集中分配特征。(2)“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全球降水站点逐日观测资料,选取日降水强度、年总降水量、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连续无雨天数、连续有雨天数6种极端降水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区内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情况。(3)“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极端降水危险性研究。使用广义极值分布函数对“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内各一级分区的极端降水指标进行拟合检验,验证广义极值分布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极端降水指标的适用性;使用广义极值分布拟合5年、10年、50年、100年4种典型重现期情景下的极端降水指标值,表征不同重现期情景下极端降水危险性。(4)“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极端降水风险评估。使用不同重现期情景下的极端降水指标代表极端降水危险性,使用夜间灯光指数和土地利用数据表征地区受灾后的脆弱性;基于极端降水危险性和地区脆弱性,对不同重现期下的极端降水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沛[6](2019)在《中国西北典型地区空中水资源特征和降水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干旱问题严重,为科学开发利用西北地区的空中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需对西北典型地区空中水资源的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根据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ECMWF ERA5及MODIS和CloudSat卫星资料等,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北地区的水汽分布和输送特征、典型地区云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研究,并估算水凝物降水效率。首先以位于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的较小范围典型山区-六盘山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空中水资源和降水效率特征,然后将研究区域扩展至西北较大范围的四个典型地区: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祁连山地区、天山地区和叁江源地区,重点分析各地区的云宏、微观物理量的垂直结构特征,并估算西北地区的降水效率。主要结论如下:位于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的六盘山地区与西北其他山区相比,有着更为丰沛的大气可降水量和更强的水汽输送,尤其在夏季;除冬季外午后山区上空云覆盖率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大,夏季云覆盖率可达75%,夏季云水路径和云光学厚度也明显大于周边地区。山区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的动力配置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和发展,低层出现的辐合抬升越强,降水强度越大。在天气系统由偏西向偏东方向移经六盘山地区、云系为层积混合云的2016-2017年夏季五次典型降水过程中,六盘山地区水凝物降水效率平均为48.1%,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凝物未能转化为降水,仍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西北地区的水汽通量、大气可降水量、云量和云水路径等参量在夏季明显大于其他季节;由于受到季风影响,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的水汽和云水量明显大于祁连山地区、天山地区和叁江源地区,即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的空中水资源更为丰富。与夏季冰云和混合云偏多的其他叁个典型地区不同,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冰云、混合云和水云叁种相态云出现的比例相近。四个典型地区的云水含量垂直分布趋势均为随着高度增高,液态水含量减小,而冰水含量先增大后减小;液态水有效半径随高度无明显变化,冰水有效半径变化范围相对较大但集中在47-68μm范围;液态水粒子数浓度随着高度增加减小,而冰粒子相反。各典型地区的云顶、云底高度和云类型等宏观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北地区整个夏季时段内的水凝物降水效率分布不均。与内蒙古西部、南疆等地相比,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祁连山东部、天山中西段和叁江源西南部地区等地水凝物降水效率相对较高。但高值区区域面积较小,且季风边缘区西北部、天山东部、祁连山西部以及叁江源东北部等地区的降水效率相对较低,由高值区约60%降至30%左右。西北地区的空中水资源仍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01)

李积宏,次仁卓玛,刘益[7](2019)在《那曲地区近30年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那曲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年、月、日降水量资料,对那曲地区近30年来降水趋势变化的地理分布以及年际、月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那曲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由于受高原季风和地形影响,那曲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的降水量一般是夏季多,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冬季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下;从空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水分总体呈现亏损,亏损值从西南向东北递增。(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佟婧芬[8](2018)在《唐山市降水资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气象资料和水资源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对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性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960—2015年间唐山市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年变化量为-0.238亿m3;区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该时期内水资源总量于1979年发生突变,呈现降低特征。唐山市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周期性复杂,主周期为2a,10a,次周期为5a,15a。(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8年05期)

李家叶,李铁键,王光谦,魏加华,钟德钰[9](2018)在《空中水资源及其降水转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回顾空中水资源利用的愿景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空中水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定义了白水,用以代表空中水资源.白水指的是通过地表某处上空的统计意义上具备降水潜力的水物质通量.白水和其他水资源一样,一般表述为年度水量,其本质是水物质的更新通量.将空中水物质的水平运动垂直积分投影到地表二维空间,对于地表任一点,白水的量纲为[L~2 T~(-1)],与地表水资源常用的[L~3 T~(-1)]不同.将某地的降水通量与相应时段的白水的比值定义为白水降水效率,量纲为L~(-1),代表白水每运动单位距离产生的降水量占其自身的比例.将白水概念扩展到地表流域,则可通过沿流域边界积分得到进入某一流域的白水,量纲为[L~3 T~(-1)].将该流域上空全部白水输送路径上的降水效率沿各自路径积分后加权平均,即得到流域的白水降水转化率(无量纲)为流域内的降水占进入该流域的白水的比例,可以采用降水量除以白水与径流量的1/2之差来近似计算.本文采用再分析数据研究了我国大陆附近的白水降水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选择长江、黄河、珠江、叁江源流域开展相关特征参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白水降水效率是反映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降水转化能力的公允度量,可直接用于不同地区的对比分析;流域的白水降水转化率可用于分析流域空地水资源循环中的数量关系.研究和评估白水及其降水转化特征,是空地水资源耦合分析及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局部地区的白水降水转化率,并与地表水利工程联合调控,有望实现一定规模的空地水资源耦合利用,是水资源开源的新机遇.(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26期)

徐盼盼,林涛,钱会,杨咪[10](2018)在《1951-2015年西安市大气降水资源趋势分析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西安市1951—2015年逐月降水量和气温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分析了西安市65a来大气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采用逐步回归周期分析法对西安市未来10a大气降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西安市年内降水资源分配不均匀,春夏秋叁季所占比例高达95%以上,而冬季所占比例很小;从月尺度、季尺度和年尺度看,西安市降水利用率普遍较低,蒸发率普遍较高;西安市温度变化呈上升态势,降水和可利用降水呈减少态势;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夏季和冬季可利用降水量对偏冷期气候响应不明显,其他时段可利用降水量对不同时期气候响应显着;未来10a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可利用年降水量均以负距平为主,大气降水资源的减少势态可能会持续。(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降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程降水带来的地下水资源浪费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回灌与降水相结合既可满足工程需要又可充分保护地下水资源。与工程降水设计不同,降水与回灌需统筹考虑开展一体化设计。本文通过探究降水与回灌系统设计方法与思路,为后续降水回灌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阳辉,曹建生,张万军.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降水资源调控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9

[2].李凌宜,李大宁,赵刚,韩冬冰.资源性降水回灌系统设计方法初探[J].中国矿业.2019

[3].李晶,汪天颖,朱宏武,陆魁东.长株潭城市群体小时级降水资源分布及变化特征[J].湖北农业科学.2019

[4].马梦阳.海河流域降水变化规律及其对水资源量的影响[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5].王豪杰.“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降水特征及风险研究[D].郑州大学.2019

[6].张沛.中国西北典型地区空中水资源特征和降水效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7].李积宏,次仁卓玛,刘益.那曲地区近30年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J].西藏科技.2019

[8].佟婧芬.唐山市降水资源特征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8

[9].李家叶,李铁键,王光谦,魏加华,钟德钰.空中水资源及其降水转化分析[J].科学通报.2018

[10].徐盼盼,林涛,钱会,杨咪.1951-2015年西安市大气降水资源趋势分析及预测[J].水土保持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中部地区资源变化趋势挠力河地区年均降水量和五年滑动平均...1960-2007年陕西多年平均蒸发量、可利...1961~2007年青海省年降水资源量...1961~2007年黄河上游降水资源量...—2012年黄河上游降水资源量

标签:;  ;  ;  ;  ;  ;  ;  

降水资源论文_阳辉,曹建生,张万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