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相关人格因素调查分析

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相关人格因素调查分析

熊腊平谢博(通讯作者)(深圳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518054)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相关的人格因素。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畏惧调查表之牙科分量表、数字疼痛强度表等对305例9-12岁学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内外向维度高分与低分组牙科畏惧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值分别为t=-2.90及t=2.46;就诊过牙科组与未就诊组牙科畏惧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5;男女两组牙科畏惧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2、性别、疼痛得分、内外倾向分入选与牙科畏惧水平相关的自变量,回归方程为Y=18.28-4.78x1+1.55x2+0.266x3,F=7.95,P<0.0001。结论:9-12岁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程度与性别、疼痛感及内外向得分相关,男性牙科畏惧水平低于女性,既往有就诊经历者牙科畏惧水平低于未曾就诊者,性格外倾者,牙科畏惧与疼痛感水平均低。

【关键词】牙科畏惧学龄儿童人格因素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037-02

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是牙科治疗过程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忧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国外调查[1]发现DF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达6.7%。牙科畏惧给牙科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对于儿童,往往在治疗中无法有效配合。国内外有学者研究牙科畏惧症患者的个体特征如焦虑敏感性与畏惧心理的关系,以及这种畏惧心理形成过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2-4],有学者认为牙科畏惧是一种获得性行为,与童年创伤记忆、对牙医的现实认知以及人格特质有关。本研究就9-12岁学龄儿童的人格因素、就诊经历、疼痛感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索影响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相关的人格因素,为开展学龄儿童的牙科畏惧干预提供依据,在实践中达到学龄儿童积极配合治疗,治疗最优化的效果。

1.方法

1.1被试

对象为某区学龄儿童。随机抽取3个学校,每个学校在三、四、五年级分层抽取3个班,共305人,其中女157名,男148名。年龄在9-12岁之间。发放问卷并回收,剔除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规范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6份

1.2工具

1.2.1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FSS-DS)

采用该量表来评估儿童对牙科的畏惧情况。该量表由儿童畏惧调查表加上牙科畏惧项目修订而成,包括15项,每项涉及一个方面的牙科事件,根据患儿对治疗反应的轻重,按1-5级评分,总分值在15(代表无焦虑)-75(代表极度焦虑)之间。

1.2.2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EPQ)少年版[5-6]

艾森克人格问卷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等人编制。陈仲庚、龚耀先等教授分别对该量表在我国是否适用进行了验证,并对原量表进行了修订。少年版包括74道题目,包括三个分量表和一个效度分量表。该问卷中,E分量表测量内外向维度。分数高代表外向,可能是好交际,喜聚会,随和乐观,喜欢变化,易冲动;分数低代表内向。N分量表测量情绪稳定性,又称神经质维度。高分表示可能是焦虑的、担忧的、对刺激反映过于强烈。P分量表测量精神质维度,精神质又称作倔强、讲求实际,并非暗指精神病。P分数高表示可能是孤独的,缺乏情感投入,好挑衅,喜欢干奇特的事且不顾危险,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经过转换为标准T分后,得分小于38.5及大于61.5为典型型,在本研究中分别列为低分组与高分组。

1.2.3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ratingscale,NRS)

又称数字类比表,11点数字评分法,11点疼痛数字等级量表(painintensitynumericalratingscale,PI-NRS)。此法要求被测者用0至10这11个数字描述疼痛强度,0为无痛,0-3为轻痛,3-7为中痛,大于7为重痛,10为剧烈疼痛。

1.3统计工具

所有数据输计算机,用excel2000和sas8.1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性描述统计、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

2结果

2.1EPQ问卷内外向因子得分典型外倾者58人,典型内倾者85人,两组牙科畏惧、疼痛分对照情况见表1。

表1.典型内外倾者牙科畏惧、疼痛分对照情况表

2.2既往就诊牙医情况对牙科畏惧、疼痛对照情况见表2。

表2.是否就诊牙医对牙科畏惧、疼痛对照情况表

2.4性别、疼痛得分、内外向得分与牙科畏惧的多元回归情况

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从性别、疼痛得分、艾森克问卷E分、P分、N分筛选与牙科畏惧水平相关的自变量。结果显示,有3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①性别,女性的畏惧程度高于男性;②疼痛得分与牙科畏惧水平成正相关;③艾森克问卷E分与牙科畏惧水平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18.284.78x1+1.55x2+0.266x3,F=7.95,P<0.0001。当性别为男时,x1=1,Y=13.51+1.55x2+0.266x3,性别为女时,x1=0,Y=18.28+1.55x2+0.266x3。疼痛感觉、性别与E分对牙科畏惧得分影响大。

3讨论

3.1在性别、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精神质、疼痛感、既往就诊情况等多因素中,疼痛感、性别因素对牙科畏惧影响比重大

个体的心理特质和主观感受对畏惧心理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精神质、疼痛感、既往就诊情况等多因素中,性别、疼痛感对牙科畏惧影响比重大。特别是疼痛感对牙科畏惧水平影响显著。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对男孩子,可以增强其男性的社会角色期待,赞扬他勇敢,配合医生,给其他不勇敢的儿童做了榜样;而对女孩子则要以鼓励为主,使其熟悉和适应治疗环境,逐步消除对牙科治疗的未知恐惧,从而对治疗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知,以恰当的行为或情绪应对治疗。而医务工作者也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来逐渐改变人们对牙科治疗的不正确认识,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积极防治牙科畏惧症。

3.2儿童既往就诊情况影响牙科畏惧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表2),未曾就诊牙医的儿童与就诊过牙医的儿童比,牙科畏惧水平高。这提示既往就诊经历影响牙科畏惧。就诊过牙科的儿童,对牙科诊室的环境、氛围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治疗的过程有一定客观的认知,适应较好;而对于未曾就诊的儿童来说,牙科诊疗室的环境、气味乃至诊疗的过程都是一个未知的事物。对于未知的刺激,个体更倾向于想象为“危险”甚至“伤害”,由此产生了高水平的畏惧。因此,在牙科畏惧的早期干预中,可以拍摄其他儿童进行牙科治疗而无畏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反应的宣传片进行宣传。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而并不一定要通过亲自实践该行为来学习。通过给有牙科畏惧或未曾就诊牙科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积极的表现,有助于与消除儿童牙科焦虑和恐惧,提高治疗依从性,达到理想的治疗状态。国外研究[7]给儿童观看其它儿童积极、勇敢接受牙科治疗的图像,发现这能降低儿童焦虑,使其更好应对牙科的治疗。

3.3儿童性别影响牙科畏惧水平

调查还显示,性别对牙科畏惧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女孩子牙科畏惧得分明显高于男孩子。在中国社会里,对于男性倾向于描述为独立性、勇敢、冒险意识和自我肯定等;而对女性却倾向于描述为温顺、依赖、易于为小事激动等。个体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特质。牙科诊疗过程中,男孩虽然内心未必不焦虑或恐惧,但由于社会角色的期望,其更易表现出勇敢行为,做出无所谓的表率。而女孩子则无“独立、勇敢”等社会角色期待,其牙科畏惧等情绪更容易表现出来。新西兰有调查报道儿童牙科畏惧在性别方面无差异[8]。这体现了儿童牙科诊疗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

3.4人格特质如内外倾向性、对疼痛的感觉评价影响牙科畏惧水平

在艾森克问卷中,E分数高代表外向,可能是好交际,喜聚会,随和乐观,喜欢变化,易冲动;分数低代表内向。由结果表1可见,典型外向者在牙科畏惧得分及疼痛得分上明显低于内向组,且比较有显著差异。这提示内外向是儿童牙科畏惧的一个影响因素。儿童性格外倾者,牙科畏惧水平低,性格内倾者,牙科畏惧水平高。医务工作者在为儿童进行牙科诊疗时,应该注重观察儿童内外倾向性,并针对不同倾向者采取相应的态度。比如对于外倾者可以更随和、说笑话来患者儿童牙科畏惧的紧张感,而对与内倾者则尤其注重态度和蔼、操作轻柔,给儿童一个适应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于内倾者,他未必敢或者说未必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医生在操作时要多关注和询问其内心感受,与其建立更多渠道的沟通。

疼痛作为一种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情绪、环境等因素影响着疼痛感受。有研究[9]表明,儿童牙科畏惧受诸多因素影响,但疼痛感受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据此推测,情绪稳定性的人格特质可能通过疼痛感受这个中介,影响了儿童牙科畏惧水平,也可能作为独立因素直接影响牙科畏惧水平。牙科医务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当赞同和强化儿童表现情绪稳定性的行为,帮助其提高牙科畏惧的应对能力。

国外有研究[10]表明儿童牙科畏惧与一些行为和情绪问题有关。由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导致其有效应对牙科诊疗的方式出现障碍。在牙科诊疗过程中,医务工作者有必要有意识观察就诊者的行为表现,如人际交往中的合群性、独立性,或者亲人陪伴时的亲子互动。对情绪反应明显剧烈者,可请相关心理科室联合会诊。这也是当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KlingbergG,BerggrenU,CarlssonSG,etal.Childdentalfear:cause-relatedfactorsandclinicaleffects.EurJOralSci,1995,103(6):405

[2]苏吉梅,叶笑味等.牙科治疗中不合作儿童的气质研究.上海口腔医学,2006,15(3):279-281

[3]KlingbergG,BrobergAG.Dentalfear/anxietyanddentalbehaviourmanagementproblem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reviewofprevalenceandconcomitantpsychologicalfactors.IntJPaediatrDent.2007Nov;17(6):391-406.Review

[4]EliI,UzielN,BahtR,KleinhauzM.Antecedentsofdentalanxiety:learnedresponsesversuspersonalitytraits.CommunityDentOralEpidemiol.1997Jun;25(3):233-7

[5]刘协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及艾森克个性理论.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4,17:53-55

[6]朱昌明,杨岷.艾森克个性问卷成都地区试用报告(幼年和成人).四川医学院学报,1983,14,(2)149-159

[7]Ramos-JorgeML,Ramos-JorgeJ,VieiradeAndradeRG,etc.Impactofexposuretopositiveimagesondentalanxietyamongchildren:acontrolledtrialEurArchPaediatrDent.2011Aug;12(4):195-9

[8]JonesLM,BuchananH.Assessingchildren'sdentalanxietyinNewZealand.NZDentJ.2010Dec;106(4):132-6

[9]BernsteinDA,KleinknechtRA,AlexanderLD.Antecedentsofdentalfear.JPublicHealthDent.1979Spring;39(2):113-24

[10]KrikkenJB,tenCateJM,VeerkampJS.Childdentalfearandgeneralemotionalproblems:apilotstudy.EurArchPaediatrDent.2010Dec;11(6):283-6

标签:;  ;  ;  

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相关人格因素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