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磊:隔代照顾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马磊:隔代照顾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 要: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期,许多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原因而无暇照料未成年子女,老年父母帮助照料未成年子女成为这类家庭的一个必然选择,因此便出现了隔代照顾现象。在回顾了国内有关隔代照顾的代表性研究基础上,从照顾的类型、照顾的动机、对老年人健康和代际关系的影响等4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这一社会现象的时代特征和研究现状,建议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以下议题:类型化的异同、多元理论的评估与检验、健康的分阶段影响与测量、娘家人提供隔代照顾的影响。

关键词:隔代照顾;老年人健康;代际关系

隔代照顾,亦称隔代抚养、隔代教养、隔代养育、隔代教育等,指的是年轻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未成年子女,而需要祖辈承担起抚养、照料与教育责任的家庭养育模式。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大量青年人纷纷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求学、就业、生活,而他们的工作和居住地通常远离父母,一旦他们生儿育女,往往疲于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应付,很多老年父母便会参与到对孙辈的照料中,以缓解这些年轻父母的生活压力,因此隔代照顾便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杨菊华、李路路,2009)。

安吉每周三下午都会去动物园看望他的朋友小象安琪儿。安吉刚搬到橡树湾,爸爸工作很忙,妈妈生病了,他在橡树湾一个朋友也没有。

隔代照顾现象在我国城乡都存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老年人,无论是积极响应还是不太情愿,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们都会加入这一抚育后代的活动中。据统计,近半数的城市老年人和超过35%的农村老年人都在照料和抚育孙辈,并且城市老年人照顾孙辈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Sun J,2013)。

从宏观层面讲,老年人为子女提供隔代照顾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是对家庭而言,隔代照顾解除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使得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从而更好地创造个人价值与家庭福利。其次是对社会而言,年轻父母就业是为社会创造劳动价值,但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的当下,大部分的生育压力却要由家庭来承担。年轻父母既要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繁重的育儿负担,老年父母无疑成为他们合作育儿的优先选择,因此,我们说隔代照顾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本文将系统回顾国内有关隔代照顾研究取得的进展,围绕着隔代照顾的类型化、照顾的动机以及隔代照顾对老年人健康和代际关系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研究讨论。

一、类型:“类主干家庭”与“跨代家庭”

第二类是“跨代家庭”(如类型II-VII),这类家庭一般出现在农村(阎云翔、杨雯琦,2017),指的是未成年子女与祖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年轻父母基本上不与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结构类型。例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受自身经济条件、子女入学和社保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将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而只能将他们交给老年父母看管,这类家庭就成了媒体报道通常说的“留守家庭”,而这些未成年子女就是“留守儿童”。

一些研究表明,未成年子女在幼年时期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将会对他们成年后的健康与生活机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依据未成年子女是否与父母长期同住,又可进一步将上述7种隔代照顾类型合并为两大类。一类是形式上的主干家庭或直系家庭结构(如类型I),这类家庭主要出现在城市,三代人(老年父母、已婚子女、已婚子女的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看,隔代照顾类型I是一个典型的主干家庭,但事实上老年父母和已婚子女仍是两个独立的家庭,只不过因照顾孙辈的需要而组成了临时的主干家庭,因此这种家庭也被叫作“类主干家庭”(quasi-stemfamily)。

隔代照顾会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郭志刚,1995)。根据未成年子女与父辈、祖辈不同的居住安排模式,我们可以将隔代照顾粗略划分为7种类型:I.与父母、祖父母同住;II.长期与祖父母同住、偶尔与父母同住;III.长期与祖母同住、偶尔与父母同住;IV.长期与祖父同住、偶尔与父母同住;V.只与祖父母同住;VI.只与祖母同住;VII.只与祖父同住。

我们跑农业农村口的记者,经常要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采访,遇到类似的“反差”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去西部采访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坐吉普车一天跑下来,头发、衣服上全是一层细土面儿。这样的经历多了,使我们对中国国情、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了更真切的了解和感受。

上述两分法缘于对子女与父母不同居住模式的考虑,在祖父母养育孙辈的过程中,父母亦同住并参与其中的是“准主干家庭”,父母常年不在子女身边的是“跨代家庭”,而隔代照顾现象则普遍存在于这两类家庭。

分类的目的在于探讨异同。从理论上推断,无论是7分法,还是两分法,不同隔代照顾类型对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和性格形成的影响、对老年父母身心健康的影响、对祖孙代际关系和父母—子女代际关系的影响均应有所差别,因此,基于理论对隔代照顾现象进行合理分类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照顾的程度进行分类,老年人是天天与孙辈生活在一起,还是只有白天帮忙照看,抑或是偶尔帮忙照看?也可以根据主要照顾者的性别进行分类,是爷爷(外公)还是奶奶(外婆)照顾多一点,还是他们共同照顾?

夏天的一个中午,我给寿司打扫笼子,把它放到了另一个旧的小笼子里。那小笼子里有木屑,木屑是用来保暖的,而夏天仓鼠一般是不用木屑的。我刚把它放进去,它就睡着了。可能太热了,不一会儿,它就疯了一样地咬笼子,我没搭理它。当我把大笼子打扫完,它还在里面疯咬,嘴上满是白沫。我把它放到大笼子里,一放进去,它就在大笼子里打滚,从左滚到右,从右滚到左,又在跑轮上狂奔。为了给它降温,我打开风扇给它吹,它一脸享受的样子,眼睛眯成一条缝,头还向风扇那边伸,几根胡须飘呀飘。这个时候,鹩哥的笼子里没水只有饭,乌龟的水盆里没有饭只有水。

在西方国家,照顾子女是父母必须承担的责任,祖父母无需承担抚养照顾孙辈的责任(Roe&Minkler,1998)。隔代照顾在西方社会发生的前提往往是父母无法给予未成年子女完整的照顾,例如父母犯罪、死亡、患有精神疾病、参军、药物滥用、因虐待儿童被剥夺监护权等(古吉慧,2013)。西方学者主要根据祖父母是否享有监护权进行分类:其一是祖父母享有监护权的隔代照顾;其二是与孙辈同住但不享有法定监护权的隔代照顾;其三是协助子女进行日间照料的隔代照顾(Kleiner&Hertzog,1998)。

西方国家的祖父母既没有照顾孙辈的义务,同时也不受传统孝道儒家文化思想的束缚,因此,隔代照顾现象在西方国家并不像在中国社会这样普遍。如果未成年儿童的父母有能力照顾子女,西方国家的祖父母是绝对不会参与甚至进行干预的。

本文并不打算对东西方文化中的家庭养育观念进行道德评判。实事求是地说,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的传统家庭观念,并不逊于西方社会父母独立养育子女的家庭观,可以说两者各有优势与不足。在快速变动的当代中国社会,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年轻父母均面临着不小的生活与职业压力,能有老年父母帮助分摊这一压力,也可以说是中国年轻父母辛苦养育后代过程中的幸福与幸运。当然,中国的老年父母是否应该学会适当放手,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的道理,避免把老年幸福生活与照料儿孙捆绑在一起,这可能是每位进行隔代养育照顾孙辈的中国老年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李克强同志曾在大会上发言,表明留抵退税的相关问题确实是没有想到的意外,但是也无可厚非,政策的施行总会遇到瓶颈,既然发现了问题,就会出台相应的措施来弥补不足。想要解决这个大麻烦也有许多难点,本来增值税就是多档次税率并存,退税时也会因为这个问题出一些纰漏,再加上退税也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因此这也不利于革新之后的发展。

目标设定:由于《汽车英语》课程中引入了交际任务的概念,可将课程目标总分为三种:①通过完成汽车行业交际任务实现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使用英语交流思想和观点。②使学生从真实语料中(汽车说明书、汽车维修手册、汽车销售合同、文件等)获得信息并掌握这些信息。③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这些信息,帮助他们今后完成类似的交际任务。

二、动机:文化形塑、代际交换与家庭分工

老年父母缘何会提供隔代照顾,这看起来并不构成一个问题,因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老年人对孙辈的疼爱与照料似乎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一旦把隔代照顾的行为动机上升到理论层面,则需要细致探究其中的因由。目前关于隔代照顾行为动机的研究,大致有文化形塑、代际交换和家庭分工三种解释。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与没有照看孙辈经历的老年人相比,照顾孙辈的老人承担的监督和教育责任更重,感觉到的压力也更大,因此更容易引起紧张、沮丧、抑郁或幸福感降低等消极心理感受。从角色理论看,当照顾的责任超过老年人自身的体力和能力范围时,就会出现角色负担过重的情况。例如有研究发现,提供隔代照顾的老年人,其肥胖、高血压和失眠的发病率更高(宋璐、李亮、李树茁,2013),尤其是患抑郁症的比例,会随着他们承担责任的增加而升高。

代际交换视角则重视隔代照顾行为中蕴含的交换、互惠与团结动机。我国传统的家庭亲子关系是一种“反馈模式”(亦称“反哺模式”),亲代对子代有抚育义务,同时子代对亲代有赡养义务(费孝通,1983)。但这一模式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例如在亲代完成抚育义务、子代还不需要承担赡养义务时,代际之间仍会经常发生互助、互惠的交换关系,隔代照顾就是这种交换关系的重要体现。那应该如何理解这种交换与互惠关系呢?

(1)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果。(2)干预前后通过患者SAS和SDS来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3)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记录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未来,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小散弱”的局面必须打破,这个行业需要更强的综合服务能力、需要更好的诚信度、需要更高水平的信息化,真正做到服务农民、保障粮食安全。总之,农资流通行业的创新发展是场硬仗,只有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隔代照顾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育儿负担,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好事;但参与隔代照顾亦可能加重老年人的负担,对其晚年健康生活形成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目前尚存在争论。

三、老年健康:利弊得失与性别差异

除了上述三种解释外,目前较少探讨的是隔代照顾的信任动机。根据文化形塑观的解释,老年人确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意愿去照顾孙辈,但从年轻父母的角度看,若出于孝顺双亲、避免家庭矛盾、减少对老年父母的依赖等因素考虑,理应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未成年子女的照料抚育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年轻父母即便有能力聘请保姆来照顾孩子,但最后实际进行隔代抚育的仍是自己的父母。究其原因,对自己父母的信任起了关键作用。当年幼的子女完全不具备行为能力时,年轻父母根本不放心把懵懂无知的幼儿在毫无监督的情况下交给“外人”看管,而双方的老年父母就成了最佳的托付对象。换句话说,出于安全和信任的考虑,年轻父母认为由老年父母照顾要比请保姆更放心。

第三种解释是家庭分工论,该理论认为合理的家庭分工有助于实现整个家庭的效益最大化,这里说的效益并非全指经济回报,也可以表示整个家庭的福利水平或个人发展机会。这一解释思路秉承了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老年父母提供隔代照顾解除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年轻父母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工作上,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一些研究表明这种科学有效的家庭分工确实能实现家庭福利最大化(严成樑,2018;李芬、风笑天,2016)。经济学家贝克尔(Becker,1993)也认为隔代照顾是对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种观点认为隔代照顾有益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寿命延长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养育幼儿的行为虽然辛苦,但含饴弄孙也充满了人生乐趣,与孙辈的互动能刺激老年人大脑的活跃程度、延缓细胞衰老、预防老年痴呆,并且这种互动过程也让老年人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他们晚年生活幸福水平的提高。

隔代照顾需要耗费老年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仅需要老年人有健康的体魄做支撑,也对老年人的知识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比例越高(孙鹃娟,2013),并且在照料孙辈的过程中,老年人也在不断吸收、尝试新鲜的育儿方法,不断更新陈旧的育儿理念,这一过程同样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代际交换理论认为,老年父母为孙辈提供隔代照顾是为了巩固亲子关系,从而换取子女对自己的经济支持、情感慰藉或晚年生活照顾(王跃生,2009)。有学者亦指出(阎云翔,2006),祖辈提供隔代照顾是将家庭资源和重心下移至“第三代”,从而缓解因“个体意识觉醒”和“父母权威衰退”而引发的代际冲突,促进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的代际团结。另有一些经验研究发现,帮助照料孙辈的老人更容易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Yang,1996),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收入和健康状况均处于劣势的老年女性而言(宋璐、李树茁,2008)。这些研究都说明了隔代照顾行为中所包含的交换与互惠动机考量。

文化形塑观强调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对人类认知行为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族绵延”情结(杨善华、贺常梅,2004;宋璐、冯雪,2018)和“责任伦理”规范(杨善华、吴愈晓,2003;何圆、王伊攀,2015)使得祖辈异常关注自己对儿孙的责任和义务,当年轻父母需要他们帮助时,他们通常会自觉承担起隔代照顾的责任,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在代际关系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无论是为了续香火还是尽责任,传统家庭文化都成功塑造出了老年人进行隔代照顾的两种期待。首先是社会期待,指的是社会环境和舆论对老年人照顾孙子女行为的期许和肯定。其次是自我期待,它强调老年人通过提供隔代照顾来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肯定,两种期待相互契合,均鼓励老年人积极投身到隔代照顾孙辈的行列中。

二、神矮LS—1临红1号 7月上中旬成熟,比乔化栽培早熟20天,该品种果形端正,果形指数0.91以上,着色全面鲜红,果面光洁无锈,红白相间,外观极美,平均单果重258 g,是早熟品种中罕见的大型果。果肉淡黄色,果皮中厚,抗碰压,汁液多,甜酸适口,货架期长,无采前落果和裂果现象,2016年销售价4.5元/kg。

上述两种解释虽然各有其合理成分,但都忽略了隔代照顾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多样性。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等因素)不同,则隔代照顾对他们健康水平的影响亦有可能存在差别。有研究发现,提供隔代照顾的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出现抑郁症状;照顾的强度不同,对健康的影响后果也不同,高强度隔代照顾会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但中等强度的照顾对男性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却有阻止作用(程昭雯、叶徐婧子、陈功,2017);随着隔代照顾强度的增加,女性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会降低,但男性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却能维持不变甚至有所提高(靳小怡、刘妍珺,2017)。

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科河699和大民3307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产量高于常规品种先玉335。抗病性和适应性强,产量高,适宜于民勤县种植,建议今后在民勤县沙漠灌溉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照顾状态的变化也会冲击老年人的健康(李芬、风笑天,2016)。由于隔代照顾的需要,两家合并为一家,形成了所谓的“准主干家庭”;随着育儿使命的终结,两家分别回到了核心家庭的轨道上,这种家庭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需要老年人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尤其是伴随着隔代照顾的结束,老年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值得研究者关注。

总之,以往的多数经验研究均表明,女性老年人在隔代照顾过程中更易遭受压力甚至身心健康受损。这一发现是否表明女性老年人在照顾孙辈方面比男性付出更多?还是说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身体更脆弱?女性老年人要事无巨细地负担起孙辈的饮食起居,但男性老年人通常只负责孙辈的玩乐与陪伴,在共同抚育的过程中,女性老年人显然要“吃亏”一些。为此,家庭内部的各种支持网络应尽可能向承担隔代照顾的女性老年人倾斜,以弱化甚至消除过大压力给她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子女应尽力给予女性老年人以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情感慰藉,充分信任她们照顾孙辈的能力和责任心,尤其是对那些缺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的农村女性老年人而言,子女更应该多多关心和照顾她们的身心健康。

四、代际关系:交换、剥削还是团结

代际之间的互动有很多方式,大都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例如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但隔代照顾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代际互动,因为它牵涉多代家庭成员。隔代照顾如何影响代际关系?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交换论、剥削论和团结论三种解释机制。交换论认为隔代照顾既包含了代际间的交换与互惠考量,又呈现出了不同的居住安排模式,因此它会影响老年父母与年轻父母、祖辈与孙辈、年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

虽然老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养育—赡养关系已成为我国孝道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相关法律亦为这种隐性契约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对老年父母而言,他们中的不少人仍希望为这层关系再增加一道保险,即通过为孙辈提供隔代照顾,这些老年人希望获得子女未来的养老支持,尤其是获得来自儿媳或者女婿的养老支持。这种互惠式的养育观念并非没有道理。在我国农村,很多儿媳都将公婆是否帮忙照顾孩子作为未来赡养公婆的衡量标准。因此可以说,隔代照顾强化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交换关系。

持剥削论观点的学者认为,隔代照顾本质上是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代际剥削。无论城乡,中国很多父母花费大半辈子的积蓄为子女在城市买房、帮助其结婚,之后还要为照顾孙辈牺牲大量的晚年休闲时间,一旦照料过程中出现问题,年轻子女甚至还会把责任归咎于他们,这对老年父母而言不亚于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剥削(陈锋,2014)。

对河南一些村庄的田野调查发现(刘锐,2012),代际剥削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宗接代、血脉亲缘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这种价值观支配老年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子代的“盘剥”;二是社会舆论压力,身体健康但没有意愿参与隔代照顾的老年人,通常会担心邻里乡亲在背后指指点点,指责他们不照看孙辈而只懂得个人享受,做人不守本分等。传统文化只是内化到个人的认知和观念领域,并不会强迫每个人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虽然社会舆论的压力本质上也源于传统文化的塑造,不过一旦舆论在人群中形成规模,它就具有了胁迫的力量,这种外在的压力将迫使那些未必想去照顾孙辈的老年人就范。

2.片形吸虫病。片形吸虫病是寄生于黄牛、水牛、山羊、绵羊等各种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所引起。猪、马属动物及野生动物也可寄生,并且可寄生于人。牛羊片形吸虫病在各国均流行。一般来说,适宜于虫卵和幼虫发育的季节,也就是椎实螺大量繁殖的季节,是片形吸虫病的流行季节。我国南方年温差较小,雨量充沛,所谓感染的高峰季节就不十分明显,牛、羊一年四季放牧,常年均能感染,但以春、夏二季最为严重,秋季次之,冬季较少。

持团结论观点的学者认为,隔代照顾虽然一定程度上会强化代际交换关系,也可能会降低老年父母的身心健康水平,但隔代照顾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有助于建立亲密无间的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团结(宋璐、李亮、李树茁,2013;阎云翔,2006)。它既是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和家庭活动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家庭福利最大化的一种经济策略。

众所周知,年轻人的“个体意识觉醒”和老年父母的“权威衰退”经常会引发代际冲突,隔代照顾则将家庭的重心从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关系下移到“第三代”,这种方式不但缓解了代际冲突,亦有助于父母子女之间达成价值和目标的统一,从而为建立亲密的代际关系打下基础。有研究发现(张爱华,2015),隔代照顾更有利于婆媳之间亲密关系的构建,并且这种亲密的代际关系比单纯依赖物质维系的关系要牢固。

现实中,隔代照顾对代际关系的影响是复合而多样的。照顾孙辈有可能既促进了家庭团结,也强化了子代的赡养义务,同时也可能会损害老年人的健康。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缺乏对多元理论的评估和检验,不同个人特征和社会情境下,隔代照顾究竟是更符合交换论、剥削论还是团结论的预测呢?目前的研究尚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需要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把三种理论解释结合起来,置于不同的社会场景中进行分门别类的评估和考察。其次,以往的研究多讨论的是老年父母与年轻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隔代照顾中涉及的祖孙关系、年轻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以及三代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当前的研究中尚不多见。今后的研究亦需要加强对多种代际关系类型的区分和讨论。

综上所述:患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决定了儿科的临床护理不同于其他科室,传统的护理模式主要针对患儿的疾病和临床症状,忽略了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求[3]。个性化护理在充分了解、分析患儿的基本病情、年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制订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同时兼顾了家属的健康宣教,更利于营造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因此值得推广。

五、总结

隔代照顾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益。一方面,老年人为子女提供隔代照顾,将子女从繁重的家庭育儿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中,这实际上是为家庭财富积累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年轻父母更好地工作,能弥补社会政策对家庭育儿支持的不足,这也是间接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隔代照顾不但对家庭和社会有益,它还会影响年轻父母的生育意愿和生育决策。在我国即将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生育率成为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研究发现,那些老年父母能提供隔代照顾的家庭更愿意生育(郑真真,2015)。尤其是对城市职业女性来说,隔代照顾是她们选择生育下一代的必要条件,如果缺少隔代照顾,她们宁愿组建丁克家庭,也不愿为了生育而放弃自己的事业。

通过本文的梳理不难看出,国内有关隔代照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类型化方面,已有研究已确立了两种最基本的家庭育儿类型,分别是“准主干家庭”和“跨代家庭”;在讨论隔代照顾的动机方面,分别存在文化的、交换的和分工的解释路径;在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讨论了隔代照顾的利弊得失,尤其是对女性老年人身体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补偿或提升参与照料孙辈的女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最后在代际关系的影响方面,目前的研究存在交换的、批判的和家庭团结的三种理论观点。

虽然我们已经对我国家庭的隔代照顾行为有了深入的理解,但还有一些模糊的、有争议的地方值得未来深入研究。

首先是探讨隔代照顾行为各种类型化模式的区别在哪里,各种模式对老年人健康与代际关系的影响有哪些异同。

其次是多元理论的评估与检验。例如,在特定的隔代照顾类型中,究竟哪一种理论观点能解释隔代照顾的动机,是文化形塑观、互惠交换观还是家庭分工论?又是哪一种理论模式能概括隔代照顾对代际关系的影响,是交换论、剥削观还是家庭团结和谐观?

再次是对隔代照顾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探讨。如何针对特定的照顾类型,厘清不同的照顾阶段,逻辑一致地探讨隔代照顾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利弊得失,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与此同时,相应的健康测量指标也应不断拓展。例如,已有研究往往使用抑郁症和生活满意度来测量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这两个指标是否足够捕捉隔代照顾给老年人带来的愉悦或压力感受,是存在进一步讨论空间的。

最后,受传统父权制观念的影响,老年父母更偏向为儿子提供隔代照顾,这在多子女的农村家庭里显然是普遍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隔代照顾是由外公外婆完成的。外公外婆提供的隔代照顾与爷爷奶奶有何不同?这种女方娘家提供的隔代照顾,是否挑战了传统的父权制观念,平衡了家庭内部的夫妻权利关系?这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菊华,李路路.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3):26-53.

[2]Sun J.Chinese Older Adults Taking Care of Grandchildren:Practices and Policies for Productive Aging[J].Ageing International,2013(1):58-70.

[3]郭志刚.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阎云翔,杨雯琦.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中国北方农村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下行式家庭主义[J].探索与争鸣,2017(7):4-15.

[5]Roe,K.M.,Minkler M.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challenges and responses[J].Generations,1998(4):25-32.

[6]古吉慧.中美隔代教养的对比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1-3.

[7]Kleiner,H.S.,Hertzog J.Grandparents Acting as Parents[C].National Satellite Video Conference,Purdue University.1998.

[8]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84.

[9]宋璐,冯雪.隔代抚养:以祖父母为视角的分析框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83-89.

[10]杨善华,吴愈晓.我国农村的“社区情理”与家庭养老现状[J].探索与争鸣,2003(2):23-25.

[11]何圆,王伊攀.隔代抚育与子女养老会提前父母的退休年龄吗?: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5(2):78-90.

[12]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7-16.

[13]王跃生.制度变革、社会转型与中国家庭变动:以农村经验为基础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9(3):97-114.

[14]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5]Yang H.The Distributive Norm of Monetary Support to Older Parents:A Look at a Township in China[J].Journal of Marriage&Family,1996(2):404-415.

[16]宋璐,李树茁.劳动力外流下农村家庭代际支持性别分工研究[J].人口学刊,2008(3):38-43.

[17]严成樑.延迟退休、隔代教养与人口出生率[J].世界经济,2018(6):152-172.

[18]李芬,风笑天.照料“第二个”孙子女?:城市老人的照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6(4):87-96.

[19]Becker G.S.Treatise on the family[J].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0]孙鹃娟,张航空.中国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3(4):104-105.

[21]宋璐,李亮,李树茁.照料孙子女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2013(6):215-237.

[22]程昭雯,叶徐婧子,陈功.中老年人隔代照顾、居住安排与抑郁状况关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7(2):70-79.

[23]靳小怡,刘妍珺.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流动老人和非流动老人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19-129.

[24]陈锋.农村“代际剥削”的路径与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9-58.

[25]刘锐.温情脉脉的代际剥削何以可能?:基于河南d村调查[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3):62-66.

[26]张爱华.农村中年女性的温情策略与家庭关系期待:对河北上村隔代照顾实践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5(5):19-28.

[27]郑真真.从家庭和妇女的视角看生育和计划生育[J].中国人口科学,2015(2):16-25.

Intergenerational Care Research:Retrospect and Prospect

Ma Lei,Pan Hanxia

Abstract:Chinese society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transition.Many young parents are innocently caring for underage children for work reasons.Older parents help care for underage children to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ch families,so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intergenerational care.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on intergenerational care in China,and systematically organ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from four aspects:the type of care,the motivation of care,and the impact on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is social phenomenon,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aring type,the evaluation and testing of multiple theories,the phased impact and measurement of aging health,and the impact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care provided by the parents of married woman.

Key words:Intergenerational Care;Elderly Health;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9)07-0106-06

收稿日期:2019-03-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RK024)

作者简介:1.马磊,男,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家庭与婚姻社会学研究;2.潘韩霞,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编辑 张志强 张慧敏

标签:;  ;  ;  ;  ;  ;  ;  ;  ;  ;  ;  

马磊:隔代照顾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