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萍:论古代彝族毕摩的培养与教育论文

刘湘萍:论古代彝族毕摩的培养与教育论文

南方民族研究

摘 要:毕摩是彝族社会的知识分子,既掌管着神权,又掌握着文化,在彝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毕摩的传承属于家族世袭,传男不传女,其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在言行举止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要学习彝文、彝文经典、家支谱牒、历史地理以及仪式仪轨等各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毕摩;传承;知识教育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和富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彝族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论,但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的彝族人口有八百七十多万,主要分布于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彝族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原始宗教是彝族宗教的一个主要特点,同时其又具有多神崇拜的特点。彝族原始宗教的发展,经历了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自然以及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过程。彝族宗教传统认为,人死之后还有三个灵魂存在,其中一个灵魂留守居住在宗族的祠堂中,由后代子孙祭奠,一个灵魂留守在死后尸体被焚的地方或者安葬的墓地,还有一个灵魂要由毕摩指引,经过千山万水,归往其世代祖居之地。彝民认为,先祖的灵魂对后代子孙的幸福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祖先的魂灵关系到在世子孙后代的祸福,因此当先祖离开人世之后,要请道行高深的毕摩念《指路经》,指引着先祖的灵魂,使其魂归祖界,不然其灵魂就会成为游魂在世间成为祸害;要请毕摩来念安灵经,让祖先的灵魂在宗族祠堂的灵牌上安顿下来;下葬的时候要念丧祭经,让祖先的灵魂在墓葬地安守。彝族这些宗教仪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祖灵有所归属,以保佑子孙后代的繁衍昌盛。彝族的每个家支都有自己共同的祖灵或族灵,每次祭祀的时候,是极其隆重且严肃的事情。它对彝人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宗教上的信仰,更是一种增强家族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形式。彝族先民的这些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全都由毕摩来主持。在彝民的社会历史和生活中,毕摩的地位崇高而且神圣。毕摩在写法和读音上有多种,比如“腊摩”“贝玛”“白马”“比目”“阿闭”“耆老”“摩叟”等等,但在现在彝族社会和对彝族文化历史进行研究的文化学术界,“毕摩”是比较普遍和流行的称呼。“毕摩”是从彝族语言中音译过来的,“毕”在彝语里是进行祭奠活动作法念经的意思,“摩”是对长老的尊称。因此“毕摩”的意思就是主持祭祀念诵经书的长老。在彝族古代社会中,其阶级组成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其中“毕摩”的地位处于第三位,仅次于土司主和法官,属于彝族社会中的上层阶级。毕摩有着渊博的学识,他们在彝族社会中承担着多种职能,在彝族人的劳动生产、节日、生育和婚丧等生活中,无一能缺少毕摩。除了祭祀、占卜和治病行医等外,传播彝族的文化知识,整理和撰写各种经书的任务也由其担任。可以说毕摩既是彝族社会神权的掌管者,又是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彝族社会中地位崇高的知识分子。对于毕摩的产生,目前学界的看法是,有的认为毕摩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祭司和酋长,有的认为其起源于更早时期的母系氏族时代。[1]755-759对于毕摩在彝族社会历史中的发展,易谋远研究员认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唐宋时期及以前,毕摩处于执政时期,担任酋长,其名曰耆老或鬼主,既掌管政权,又掌握宗教祭祀权,神权和政权统一;二是元、明至清初时期,这个时期属于毕摩辅政时期,主要是作为酋长的智囊,一般称为奚婆;三是清初改土归流时期,这个时期的毕摩专司宗教职事,一般称之为毕摩。易谋远研究员认为毕摩在历史中实际发展的情况应该比上述归纳要复杂,因为在明清改土归流之后,有不少毕摩转而从事本民族文化经典的著述和传承,可能没有从事宗教祭祀之职。[2]38那么在古代彝族社会中,毕摩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是什么样的情况?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毕摩继承人的选择

彝族社会的神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毕摩,还有一类叫作苏尼,或者叫端公或巫师。作为沟通神鬼世界与人类社会世俗世界的中介者,苏尼与毕摩在彝族社会中的作用有着很多类同之处,他们都可以为彝民进行驱鬼和招魂活动,还可以为彝民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但毕摩地位较苏尼要高,他们懂得彝民社会的历史、地理、艺术、伦理、天文、历法、气象和医药方面的知识,一般都认识彝文。在彝族社会中,他们主要从事祭祀、葬礼占卜和禳灾等活动。苏尼的地位较毕摩要低,在彝族社会中,只要机缘凑合,无论男女都可以成为苏尼。普通人成为苏尼之前需要出现某种病症,称之为“尼症”,“要当苏尼的人发疯,跑上山,在上边转很久,不吃不喝,就在那儿成了神,有神铃采回来。阿撒(神灵)附体一般表现为精神病或慢性病。先请毕摩占卜、苏尼占卜或请医生治病。如治不好,就请毕摩作仪式,阿撒找到了,病就好了,于是就当起苏尼。”[3]38例如苏尼且沙阿机,据其口述,她患了整整九年的病,她的五脏六腑都有病,全身到处疼,还吐血,当苏尼的时候已经五十二岁了。患病的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梦见狗或虎咬她,还梦见大片森林,她在高山、悬崖、大树上,用树叶子做披风。毕摩给她做仪式后,当了苏尼,她的病就好了。[3]188因此,成为苏尼是不需要学习的,主要是神选,当其出现尼症也就是神灵附体的时候,就可以成为苏尼,也不需要懂得彝文以及彝族社会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他们从事宗教活动时,主要以击鼓跳神的方式来进行。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课外详细描述了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以及勇敢精神,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坚定不移、宁死不屈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对于高效落实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等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这一课教学时,可以带领班级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以及纪念馆等,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刻感受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实现对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但是毕摩不一样。在彝族社会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毕摩。首先,毕摩一般是男性,所谓传男不传女。在彝族先民的观念中,认为女性是不洁净的,因而不能在人与神之间充当使者。其次,毕摩遵循以家支传承为主的方式,也就是世袭相传的方式。除了祖传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拜师学艺成为毕摩,非家传背景的这种毕摩叫作“之毕”。在彝族的宗教信仰中,祖灵信仰是其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形式。祖先的灵魂可以保佑其家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避祸趋福。因此祭祖的仪式在彝民的生活中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其仪式也是非常隆重。那么,请来主持祭祖的毕摩必须是地位崇高、知识渊博和法术高强的人,而且必须是毕摩世家的毕摩才有这种特权,之毕是没有资格的。祖先是毕摩,其子孙也世世代代是毕摩。如果祖先或父亲早逝,不能父子相传,毕摩世家的后代还可以在本宗族中找长辈学习做毕摩来延续家族的这种传统。而半路出家的之毕,其后代就没有这种延续与要求。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以特异性核酸序列检测为基础,并在遗传物质水平的基础上来鉴定某种致病菌种属的方法[20]。常用于检测沙门氏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环介导等温扩增等,基于其具有准确、快捷、特异性高等优点,使其广泛应用于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21]。

我也不知道是从哪一天开始的,这些家常小菜统统被冠以“土菜”的名号,并被城市各色饭店冠以招牌,变得炙手可热,稀罕起来了。他们虽“土”,但身份远比那些批量产自大棚的洋气的菜蔬高贵。

彝族民间普遍信仰神鬼,作为人与神鬼之间的沟通者,毕摩必须具备丰富的神鬼知识。在彝族的宗教信仰中,神鬼的种类非常多。毕摩在从事宗教活动时,有各种各样的迎神、驱鬼(引鬼)工作。彝民认为,不同的鬼神有不同的脾性,因此为了顺利完成迎神驱鬼的工作,毕摩就必须懂得各种神鬼知识,然后根据不同的神鬼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例如风湿鬼爱美、喜欢打扮,那么在送风湿鬼时,就要赠以各种颜色的衣服以及梳子、篦子和漂亮的三角荷包,她才会心满意足地离开。

二、毕摩继承人行为举止的教育

苏尼主要从事跳神、禳鬼、治病和占卜等工作,因此不需要太多的知识。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毕摩,就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从拜师学做毕摩到出师可以独立从事毕摩职业,一般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据凉山著名的毕摩吉克·尔达·则伙的自述,他六岁开始学做毕摩,十二岁出师,独立做道场和法事。[6]23-26但是只会独立做道场和法事是不够的,因为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徒弟跟着师傅在外参加各种宗教活动,一边帮助师傅做些杂事,一边跟着师傅学些基本的知识,边看边学。这些知识只不过是成为一个毕摩最基本的条件,而要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和受人尊敬的著名毕摩,还要懂得天文历法、各种占卜方法和毕摩文化中比较深奥的知识,这一般要到三十岁左右。具体来说,毕摩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毕摩及其传人的这些行为规范,在现在的观点来看,有些是可取的。比如不能乱吃乱用不干净的东西,这从卫生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不可以捕杀野生动物,有益于维护生态平衡。但是有些规定很显然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落后的。例如不能在女人居住的楼下或阳台下经过,不能睡在火灶靠墙的一侧,因为那里是妇女生产的地方,刚上任的毕摩或毕摩继承人在二十七天内不能与女人在一起等等。这些行为规范很明显带有歧视妇女的一些思想,认为女人是不干净的。

其他的一些行为规范方面,毕摩也有严格的规定。例如不能与别的女人乱来,否则要受到祖宗的惩罚,甚至会惩罚其家庭人员,使其遭受灾难。不能捕杀野生动物,特别是老虎和蛇,因为这两种动物被认为是彝族的祖先,不能伤害。不能穿戴使用死于非命的人留下的东西,即使是亲属的也不能使用,认为他们留下的物品沾染了邪气,毕摩如果使用,灵魂会遭受玷污,祭祖时祖先会怪罪,做法事时也会不灵验。

三、毕摩继承人的知识教育

作为知识分子的毕摩,在彝族社会中非常受人尊敬,享有很高的地位和荣誉。一般的老百姓敬畏毕摩,就是强盗土匪也对毕摩不敢轻举妄动。毕摩出门在外,即使孤身一人,也不害怕强盗会抢夺其财物,侵害其人身。彝族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兹”,也就是头人,对毕摩也是礼让三分,彝族谚语中有“兹来毕不起,毕起兹不吉”之说。毕摩这种地位和荣誉的取得除了彝族社会的宗教传统和毕摩工作的神圣性和神秘性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毕摩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言谈举止的严格要求和教育分不开。一旦被选为毕摩传人,在吃的方面就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吃一些小动物的头颅,像鸡、鸭、狗、小鸟和兔子等。如果吃了,就被认为是抢占了祖宗的祭品,会遭受祖灵的谴责而产生不吉利的后果。家畜家禽如果没有经过正式宰杀而死,比如被猛兽咬死,被毒死,或者由于瘟疫而死亡,毕摩也不能吃它们的肉。他们认为这些动物是因为神灵捕杀而死,如果毕摩吃了,灵魂会受到伤害。无论在家还是在外,毕摩不能吃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如果吃了别人的剩饭剩菜,就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会受到祖先的责怪。

(一)神鬼知识

毕摩继承人除了在家族范围中进行选择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要求。毕摩如果有几个儿子,他只能够选择其中一个加以培养,不能联帮传授。家族中一般会选择长子或幺儿作为继承人,因为长子先受启迪,跟随父亲出外参加活动的机会也较多。而幺儿往往比较机灵,也更受宠爱。当然,毕摩在选择继承人时,都会经过一定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一是看他的记忆力和接受能力,二是看指纹和手相。一旦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传人,只要没有中途夭折或愚蠢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就不能改变培养对象和目标。[4]7除了内在素质的要求,毕摩继承人外在一些条件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祭祖时,人们喜欢选择面相和善、有着高大的身材同时五官也比较端正的毕摩来主持祖先祭祀活动,这一方面是为了让祖先的灵魂高兴,让其降福于在世后代子孙,另一方面,彝民认为毕摩的外在长相还能影响到祭祖者后代的体貌体质。祭祖时祭主还会注意选择那些家族兴旺发达,多子多孙,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比较顺利、幸福的毕摩来主持祭祖仪式,对于一些没有生育能力的毕摩,祭主会很忌讳,并禁止其参加祭祖。这些因素在彝族先民看来,对家族的兴旺发达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在身体条件方面,患有癫痫病、有狐臭或麻风病甚至家族人员中有这些病而本人没有这些疾病的也不能做祭祖毕摩。彝民认为如果让这类毕摩主持祭祖仪式,会把祖灵玷污从而产生祖灵不安其位或不能回归祖居之地的后果。身上有过伤残疾病的人也不能来做祖灵祭祀毕摩,因为有伤残的毕摩法力不大,而且祖灵不喜欢,会惩罚后代也有伤残。[5]143-144因此,毕摩在选择自己的传人时,会从候选人的内在素养和外在条件各方面去充分考量,以培养出出色的毕摩传人。如果世袭毕摩的后裔因为种种原因三代以来无法承续毕摩职业,必须举行“弃毕”仪式,表示子孙后代永远放弃做毕摩的资格和权力。

(二)经书知识

在彝族传统社会中,“家支”文化是其伦理道德思想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一个部分。彝族社会对宗族及祖先非常崇敬,《新唐书·南蛮传下》载:“夷人尚鬼,谓主祭者为鬼主,每岁户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7]6315“鬼主”就是彝族的宗族首领,在唐宋时期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权领袖。每一年的某个时候,彝民都要聚集在“鬼主”的家里,举行祭祀祖先灵魂的仪式。献祭的时候,每家都要出一头牛或者一只羊,仪式极其严肃和隆重。祭祀祖灵对彝人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宗教上的信仰,更是一种增强家族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家支是他们无比重要的支持和依靠。在彝族社会中有着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属于同一家支的人员,如果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任何人都义务进行互帮互助。比如抚养家族遗孤、饥荒时互相解决温饱问题、婚娶丧祭时相互帮忙、修缮或修建房屋时义务帮工、耕种和收割时的换公互助及代耕代收等。[1]740另外,在与外族有矛盾争斗发生,家族人员内部之间有纠纷问题时,都必须依靠家支的力量才能解决。每个家支在一代代的传承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是不可违反的。如果有人违反了而被从家支中开除出去,那么其在彝族社会中就会被孤立,给其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寸步难行。在彝族聚居地区有“懂得家谱,走遍天下”的说法。因此每个彝族人对自己的家支脉络必须非常熟悉,能把自己的家支谱牒完全记诵下来,包括父系那一支的谱牒和母系那一支的谱牒。作为毕摩,不仅要熟悉自己家支的谱系,还必须要清楚其他家族的谱系。在送亡灵的仪式上,毕摩要清楚地知道每个家族的分支和曾经迁徙的路线,祖先的灵魂在毕摩的指引下最后都复归祖居之地。彝族的彝文经籍中,有一部《指路经》,就是毕摩在举行送亡灵仪式上所要诵读的。因此对各个家支的谱系和历史以及彝族世居之地的山川地貌,是一个杰出的毕摩必须掌握的知识。

(三)家支谱牒和历史地理知识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的彝文古籍经典。作为彝族社会知识分子的毕摩,绝大多数的彝文经典是通过他们口述或笔录的方式遗传下来的。因此,毕摩必须具备识文断字的能力,阅读彝文经书的能力。彝文经书中的内容大部分与宗教有关,毕摩在进行有关的宗教活动时,有一个内容就是诵经。因此,对经书内容的理解和熟悉,是毕摩必具的一项基本能力。

3)导入数据后应检查其合理性,如影像和POS是否一一对应,航拍3D视图中的各点位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等。

(四)历法星占与医药知识

毕摩在彝族社会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分子,既懂历法,又能预测未来,还能行医治病。在远古时期,各部落中的首领就是大巫师,在彝族历史上称为“鬼主”,后来毕摩单独成为一个阶层,作为部落首领的辅佐。古代彝族有自己的历法,这些历法就是毕摩们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创立的。毕摩是从“巫”发展而来的,而“巫”本身就兼有行医的身份和职能,《广雅·释诂四》中解释说:“医,巫也。”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念孙解释认为:“医即巫也。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毉。”《黄帝内经·灵枢经》中也解释说:“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巫觋因为知道疾病所以产生的原因,其采取治疗的方式就是“祝”,也就是念咒语祝词的方式来治疗。毕摩治病的方式有的是神秘的,比如为病人驱除家中或附在其身上的鬼怪,有的就是用一些中草药来治疗。毕摩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医药知识,不仅可以为百姓排忧解难,还可以因此赢得彝民的尊敬与信任。

(五)造型艺术知识

毕摩的学习中还需要掌握绘画、泥塑、草扎、雕刻和剪纸等技能和知识。彝文经书中配有很多绘画,这些绘画都是毕摩所为,其作用是对经文中的内容进行解释。泥塑和草扎是为了在送鬼祝鬼仪式上使用,不同的鬼神有不同的形象,毕摩在送鬼和祝鬼仪式上要根据不同的鬼神用泥或者草塑造各种形象。剪纸是用于仪式中的祭品,有动植物、日月星辰、果品以及各种日常用品等,用以祭送鬼神。毕摩的法具很多是用木制成的,像神扇、签筒、法签和法棍,这些法具上面雕刻有各种图案,一般喜欢雕刻虎、狼或鹰等图像。毕摩在祭祖时有时候还需要雕刻祖先的木像。因此,很多毕摩大师本身又是出色的艺术家。

(六)仪式仪轨知识

彝族的宗教仪式都有固定的程序,不同的仪式在时间、祭品以及法具的选择和使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对这些仪式仪轨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是一个毕摩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按仪式仪轨完整地主持一场法事,是对一个合格的毕摩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仪式仪轨知识是毕摩知识教育的中心,其他的知识都是围绕着仪式仪轨而进行的。

毕摩的培养与教育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方面之外,还涉及教育模式和方法等问题。另外,在现代社会,毕摩的传承和教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些都是毕摩文化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易谋远.彝族史要(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何耀华.彝族社会中的毕摩[A].//左玉堂 陶学良.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孟慧英.彝族毕摩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王光荣.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6] 吉克·尔达·则伙.我在神鬼之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中图分类号:C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9)03-0001-04

收稿日期:2019-3-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彝族古典诗学与中国传统古典诗学比较研究(15YJA751035)”;楚雄师范学院2017年度校级项目“彝族古典诗学研究(XJZD1702)”。

作者简介:刘湘萍(1982-),女,湖南新化人,楚雄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高建辉(1982-),男,云南楚雄人,楚雄师范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责任编辑:李凡生

标签:;  ;  ;  ;  ;  ;  ;  ;  ;  ;  ;  

刘湘萍:论古代彝族毕摩的培养与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