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苏珍张宪宾牛国良

(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对照各50例。对对照给予精神科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制定社会回归功能康复训练计划项目,开展集体健康教育,行为训练,心理疏导及个体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在患者入院、出院时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价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价患者社会功能的缺陷。结果:出院时BPRS评分两组比较,研究的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PSP评分两组比较,研究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护理干预可促进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回归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系统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225-02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持续、慢性的严重精神疾病,病程迁延,易复发,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逐渐趋向不可治愈的慢性衰退状态,并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社会功能的严重缺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临床上阳性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基本消失,但思维缺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行为迟缓、懒散、被动、社会和生活能力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社会活动能力不良等。这不仅与病情有关,也与长期的住院环境有关。因此,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的,不应仅仅满足于维持病情处于稳定的控制状态,而应努力促进患者社会回归功能恢复,有相关资料已经表明,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缺陷[2],让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早地走出医院回归社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了我院2014年9~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00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病病分类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20~45岁;平均(32.50±5.80)岁;男60例,女40例;文化程度;大学7例,高中49例,初中30例,小学14例,婚姻状况:未婚54例,已婚43例,离异3例;将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对应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等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征集家属及患者同意。

1.2方法

1.2.1护理两组住院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包括:治疗,护理,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化的护理干预项目(包括制定康复训练项目,行为训练,开展集体和个人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等),从而促进住院患者自知力的恢复,以达到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而走向社会。

1.2.1.1制定康复训练项目首先在科室成立康复训练指导小组,明确职责及要求,与患者家属签订参加康复训练的知情同意书,由1~2名年资较高的主管护师组织训练。具体方法: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重点训练患者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及主动性,鼓励和督促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要求患者遵守医院及科室规定,按时起床,洗漱,穿衣,整理床铺,做好个人卫生。②提高患者的兴趣:可根据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及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参加文娱活动训练,如早操、打球、下棋、看电影、读报等。③基本人际交流训练(basic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ng)[3]。每周2次﹙星期一、星期四﹚,每次1~2小时(中间休息15分钟左右)在入院第2~8周进行。目的是帮组住院患者获得那些能够满足社会交流,家庭关系及应对基本日常社交所必须地工具性和联络交往性技能。

1.2.1.2开展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特征,其影响精神活动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由于患者个体间存在差异,如果用同样的健康教育方式很难产生相同的效果。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采用集体和个体教育两种进行,另外针对不同个性,不同病情,不同的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首先在患者住院初期,应该向患者或家属讲解时应侧重于治疗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影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其次自知力的缺乏是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或复发率高地重要因素,要在疾病缓解期,宣教精神卫生知识与病人一起回顾病中的表现,提高其对某些精神症状的认识及分析,从而强化自制力[4]。可根据住院患者的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住院患者进行讲解,指导宣传,使患者能够正确自我、评价并积极配合治疗;要在疾病康复期,不断提高患者的知识技能,以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1.2.1.3心理指导在精神病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支持性心理护理,改善病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为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指导,亦十分重要。教会患者如何培养良好个性、如何进行学习礼仪、人际交往、语言沟通,教会患者如何掌握情绪释放和控制等,使其明白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正确评价自己增长自我平衡处境的能力。这些对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治疗的依从性,社会的回归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1.2.2评价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及出院时用BPRS量表评价患者的严重程度,用PSP量表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BPRS量表评分高说明患者的病情严重,PSP量表评分越高,说明省社会功能恢复越好,根据社会功能水平,PSP总评分分为三个层次71~100分:表示轻度困难;31~70分:表示有不同程度缺陷;0~30分:表示功能严重缺陷。

1.3统计及处理

采用SPSSR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分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定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期BPR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两组BPRS评分结果比较

入院时两组PS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PSP评分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元化护理干预可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因素众多,有关研究表明,住院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高达77.90%,这与患者长期脱离社会环境,生活和活动单调乏味有关[5],主要集中工作能力,对外界不感兴趣,缺乏责任心和计划性、目的性、社会退缩及社交活动缺乏等方面。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只停留在单纯药物治疗的水平上,对患者的全面康复作用是有限的,单一的药物治疗不能降低复发率,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不仅与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有关,康复环境、家庭成员、社会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正确的认识,生活中的不良心理刺激均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和复发。因此,通过系统化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对疾病及用药知识的认识,提高了患者对生活适应能力及服药的依从性,有效减少了此类疾病的复发,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本研究结果表示了研究组PS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SP评分(P<0.05),表明通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可大致说明系统化护理干预能较好的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康复效果,使患者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回归愿望。

【参考文献】

[1]张效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0-242.

[2]李洁.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干预的发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59.

[3]杨秋兰.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9:16-186.

[4]陈玉民,杜宏群,马秀青.集体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2,15﹙1﹚:24-26.

[5]李梁.社交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1﹚:54-565.

标签:;  ;  ;  

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