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以暴力抗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托尔斯泰,饶恕,暴力,抗恶
不以暴力抗恶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军[1](2016)在《勿以暴力抗恶?——论托尔斯泰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勿以暴力抗恶"的绝对意义上的宽恕,是托尔斯泰宗教道德中的一个信条,也是一个很有阐释难度的命题。本文梳理了对这一信条的质疑,并从新的角度,阐释了它所包含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19期)
张桂娜[2](2012)在《伊万·伊里因的以强力抗恶思想探析——兼论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伊里因以强力抗恶思想的提出源于对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思想的批判,源于对俄罗斯知识分子未能使俄罗斯摆脱恶的侵害后的反思。通过对善与恶外化本性的分析,伊里因论证了以强力抗恶的必要性;为了防止抗恶的强力变成滋生恶的暴力,他又严格规定了以强力抗恶的前提条件。与托尔斯泰不同,伊里因主张通过内在精神措施和外在强制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去抵抗恶,这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不可偏废。外在强制措施服务于内在精神措施,需要谨慎对待强制措施,但面对恶行要勇于应战。伊里因与托尔斯泰在如何抗恶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与他们二人不同的政治取向密切相关,托尔斯泰是否定国家政权的无政府主义者,而伊里因则是主张建立强大国家政权的国家主义者。(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郭新峰[3](2010)在《论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的总结。"勿以暴力抗恶"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中的一部分,这一思想是作者在浓厚的宗教思想背景下,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俄国现实进行深深地思索之后逐渐形成的,有着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勿以暴力抗恶"思想对人的终极问题的思考、方法论及维持创作动力等叁个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柳州师专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黄江华[4](2006)在《从《天网恢恢》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夫·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表现出一种顺从、不抵抗和仁慈的特点。它不符合社会运动的规则,具有局限性。然而,该思想的存在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它不但是托尔斯泰维持创作的动力之一,而且也是他得以抒发真情实感的源泉和抨击一切旧制度、旧形式的武器。(本文来源于《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不以暴力抗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伊里因以强力抗恶思想的提出源于对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思想的批判,源于对俄罗斯知识分子未能使俄罗斯摆脱恶的侵害后的反思。通过对善与恶外化本性的分析,伊里因论证了以强力抗恶的必要性;为了防止抗恶的强力变成滋生恶的暴力,他又严格规定了以强力抗恶的前提条件。与托尔斯泰不同,伊里因主张通过内在精神措施和外在强制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去抵抗恶,这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不可偏废。外在强制措施服务于内在精神措施,需要谨慎对待强制措施,但面对恶行要勇于应战。伊里因与托尔斯泰在如何抗恶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与他们二人不同的政治取向密切相关,托尔斯泰是否定国家政权的无政府主义者,而伊里因则是主张建立强大国家政权的国家主义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以暴力抗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军.勿以暴力抗恶?——论托尔斯泰难题[J].名作欣赏.2016
[2].张桂娜.伊万·伊里因的以强力抗恶思想探析——兼论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思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
[3].郭新峰.论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10
[4].黄江华.从《天网恢恢》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思想[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