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志化合物论文_赵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标志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合物,有机质,生物,标志,气溶胶,烷烃,分子。

分子标志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赵楠[1](2015)在《小分子化合物YM155抗食管癌作用机理及候选肿瘤标志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时多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晚期食管癌治疗方案基于放化疗,其中常用化疗药物为顺铂和5-氟尿嘧啶,其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研究表明,Survivin在肿瘤中高表达,靶向survivin的小分子抑制剂YM155具有显着抗肿瘤效应,然而YM155在食管癌中抗肿瘤的相关机理尚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论文第一部分揭示靶向Survivin的小分子抑制剂YM155可有效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和活性氧生成增多,诱导食管癌细胞死亡,分子机制研究显示YM155诱导DNA损伤,触发PARP-1高度活化,形成poly-ADP聚合物和导致AIF从线粒体转位到细胞核,发生parthanatos的死亡。通过干扰PARP-1和AIF表达后降低了食管癌细胞对YM155敏感性,提示PARP-1和AIF在YM155诱导的食管癌细胞parthanatos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录组学研究显示,YM155处理可诱导食管癌细胞190个基因表达升高,230个基因表达下降,涉及细胞周期和细胞代谢等多个信号通路,提示YM155未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改变。小鼠移植瘤揭示YM155可抑制小鼠体内移植瘤生长。论文第一部分发现并揭示了YM155诱导PARP活化介导细胞死亡的分子作用机理,提示YM155可作为一种治疗食管癌的潜在化疗药物。论文第二部分基于实验室前期关于食管癌与癌旁差异蛋白组学的研究中,筛选的候选差异蛋白Stathmin,进行了大量血清学的验证研究。首先,在74例食管癌患者和81例健康对照样本中验证,利用ELISA检测血清Stathmin表达,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中血清Stathmin(6.9±0.44ng/mL)显着高于健康对照(0.73±0.06ng/mL,P<0.0001),临床参数分析显示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36)。其次,将血清Stathmin标志物与常用肿瘤标志物Cyfra21-1、CEA、CA72-4口CA19-9比较,血清Stathmin显示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后,我们扩大食管癌样本至535例及288例健康对照,ESCC患者血清Stathmin(5.98±2.89ng/mL)仍显着高于健康对照(2.16±1.19 ng/mL, P<0.0001),与淋巴结转移(P=0.029)和肿瘤大小均呈正相关(P=0.046)。提示血清Stathmin可作为辅助食管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5-04-01)

唐小玲[2](2006)在《广州市典型地区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极性组分的分子标志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广州市典型地区气溶胶中的烃类、元素碳有机碳以及极性组分的分子标志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利用Andersen六级分段采样器(PM_(10))和武汉天虹TSP采样器进行采样,运用GC/MS和Sunset碳分析仪对它们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了正构烷烃、多环芳烃和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粒径分布特征,首次研究了广州市生物燃烧来源的标志物(左旋葡聚糖、β-谷甾醇和脱氢松香酸)和土壤来源糖类化合物(蔗糖、海藻糖、葡萄糖、果糖、糖醇)的季节分布,首次利用分子标志物对总可溶有机质中不同污染源贡献率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 吸附在细颗粒上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明显高于粗颗粒。粒径≤3.0μm上的CPI_2(人为成因)值明显小于粒径>3.0μm,粒径>3.0μm上的CPI_3(生物成因)值明显大于粒径≤3.0μm,揭示了人为来源污染物主要富集在小颗粒物上,而生物来源则主要富集在大颗粒物上。 (2) 通过不同粒径单位质量颗粒物上的化合物的含量较好的说明了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高温季节的化合物优先富集在细颗粒物上,低温季节则向粗颗粒物方向偏移。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低温更有利于进行气粒浓缩,使得低温时化合物分配到粗颗粒物的时间将缩短;也可能是由于秋冬季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比春夏季长,使得分配到粗颗粒化合物增多。 (3)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主要附集在细颗粒物上。与OC相比,EC更优于富集在≤0.49μm粒径的颗粒物上。不同粒级上二次有机碳(OC_(sec))占总有机碳(OC_(tot))的百分含量值OC_(sec)/OC_(tot)也有所不同,7.2~3.0μm粒径范围上的值最高(74%),≤0.49μm粒径范围上的值最低(16%),总的PM_(10)中的平均值为47%。仅用OC/EC比值来评价二次污染是不充分的,应结合该地区的污染源以及采样时的天气状况等因素。 (4) 在广州市TSP样品中检出的有机物共分为九大类:烷烃、多环芳烃、酯类、正烷醇、酚类、酸类(脂肪酸、烯酸和二酸)、甾类、二萜类、糖类化合物。糖类(16.18~37.02%)与酸类(24.65~40.38%)占总有机化合物的百分含量都较高,其次为烷烃(13.8~26.79%),其它几类化合物都较低。 (5) 在广州TSP样品中检测到4种来源于生物燃烧的脱水糖类化合物(左旋葡聚(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6-05-08)

吉利明,郑建京,孟仟祥[3](2005)在《松花粉热降解甾族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热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花粉热模拟实验饱和烃馏分中检出大量的甾族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包括甾烯酮、甾烯、规则甾烷、异构化甾烷、重排甾烷、4 甲基甾烷及孕甾烷,芳烃馏分中还检出芳构化甾烷,从而提供了该类生物标志物植物花粉来源的直接证据。甾族化合物模拟温度 150℃时开始断裂出来, 250~350℃时达到排出高峰, 400℃时含量急剧下降, 500℃以后因强烈地热降解而无法检出。250℃模拟样品中的甾族化合物以甾烯丰度最高,还检出了大量的甾烯酮和规则甾烷。它们都是以C29和C28两个碳数为主,且表现出C29 >>C28的特点,每个碳数均以ααα20 (R+S)两种构型成对出现和相对丰度 20R>20S为主要特征。300℃样品中检出C29重排甾烯, 350℃时甾烯被大量还原,达到规则甾烷形成的高峰。400℃以后的样品除检出ααα(20R+20S)构型的生物甾烷外,αββ构型异构化甾烷可明显检出,而且也可检出相对丰度较高的C29和C28αβ重排甾烷。规则甾烷的ααα20R构型向 20S构型的转化,也随热模拟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强。450℃和 500℃的高温模拟样品中检出了较明显的孕甾烷和甲基孕甾烷C21和C22。此外,松粉低温热模拟样品的芳烃馏份中检出单、叁芳甾烷。(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吉利明,孟仟祥,郑建京[4](2001)在《松粉热降解有机酸酯类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之一的孢子花粉(壳质组中的孢子体)的研究在探讨石油成因,尤其是陆相油气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迄今对孢粉热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单体生物分子标志化合物,即分子生物“化石”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报道了现代松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热模拟实验所产出的固体产物的氯仿抽提物中柱色层芳烃馏份GC-MS分析检出的有机酸酯类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1-05-01)

戴俊彪,吴庆余,王睿勇,彭卫民,盛国英[5](2000)在《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 DNA体外重组技术构建了蓝细菌Synechochstis sp PCC 6803缺失突变株ORF4_(4690),其染色体DNA中与不依赖于光的叶绿素合成途径相关的ORF_(469)片段被红霉素抗性基因所取代.该突变株细胞内叶绿素的含量完全受培养过程中光的控制.培养获得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9.427μg· mg~(-1)和 0.695 μg· mg~(-1)的两类藻细胞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热模拟降解,分析了热解产物烷烃生物标志物特征,发现两类细胞在类异戊二烯烃的相对含量上差异明显.低叶绿素含量的蓝藻样品热解产物中Pr/nC_(17)和Ph/nC18值为0.192和0.216,分别是高叶绿素含量蓝藻样品的1/3和1/7。实验结果为叶绿素分子是植烷和姥鲛烷等类异戊二烯烷烃的分子来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进一步证实了藻细胞中脂类分子是决定其热解产烃量的主要控制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现代分子生物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的结合可以为某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子来源研究提供新的可行途径。(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0年01期)

尚慧芸[6](1983)在《石油勘探中新的地球化学指标——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分子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有机分析技术的进展,尤其是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应用,石油地球化学的研究,已深入到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及其结构中,这就使生油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外许多地球化学工作者,在研究应用各种石油地球化学指标的同时,对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萜烷等的成分、结构及其构型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生物标志物及分子参数指标,且已在石油勘探中加以应用。目前研究较多的为萜烷和甾烷,分别为五环和四环的化合物,它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本文来源于《国外油气勘探》期刊1983年05期)

分子标志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对广州市典型地区气溶胶中的烃类、元素碳有机碳以及极性组分的分子标志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利用Andersen六级分段采样器(PM_(10))和武汉天虹TSP采样器进行采样,运用GC/MS和Sunset碳分析仪对它们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了正构烷烃、多环芳烃和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粒径分布特征,首次研究了广州市生物燃烧来源的标志物(左旋葡聚糖、β-谷甾醇和脱氢松香酸)和土壤来源糖类化合物(蔗糖、海藻糖、葡萄糖、果糖、糖醇)的季节分布,首次利用分子标志物对总可溶有机质中不同污染源贡献率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 吸附在细颗粒上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明显高于粗颗粒。粒径≤3.0μm上的CPI_2(人为成因)值明显小于粒径>3.0μm,粒径>3.0μm上的CPI_3(生物成因)值明显大于粒径≤3.0μm,揭示了人为来源污染物主要富集在小颗粒物上,而生物来源则主要富集在大颗粒物上。 (2) 通过不同粒径单位质量颗粒物上的化合物的含量较好的说明了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高温季节的化合物优先富集在细颗粒物上,低温季节则向粗颗粒物方向偏移。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低温更有利于进行气粒浓缩,使得低温时化合物分配到粗颗粒物的时间将缩短;也可能是由于秋冬季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比春夏季长,使得分配到粗颗粒化合物增多。 (3)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主要附集在细颗粒物上。与OC相比,EC更优于富集在≤0.49μm粒径的颗粒物上。不同粒级上二次有机碳(OC_(sec))占总有机碳(OC_(tot))的百分含量值OC_(sec)/OC_(tot)也有所不同,7.2~3.0μm粒径范围上的值最高(74%),≤0.49μm粒径范围上的值最低(16%),总的PM_(10)中的平均值为47%。仅用OC/EC比值来评价二次污染是不充分的,应结合该地区的污染源以及采样时的天气状况等因素。 (4) 在广州市TSP样品中检出的有机物共分为九大类:烷烃、多环芳烃、酯类、正烷醇、酚类、酸类(脂肪酸、烯酸和二酸)、甾类、二萜类、糖类化合物。糖类(16.18~37.02%)与酸类(24.65~40.38%)占总有机化合物的百分含量都较高,其次为烷烃(13.8~26.79%),其它几类化合物都较低。 (5) 在广州TSP样品中检测到4种来源于生物燃烧的脱水糖类化合物(左旋葡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标志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赵楠.小分子化合物YM155抗食管癌作用机理及候选肿瘤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2].唐小玲.广州市典型地区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极性组分的分子标志物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3].吉利明,郑建京,孟仟祥.松花粉热降解甾族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热演化特征[J].沉积学报.2005

[4].吉利明,孟仟祥,郑建京.松粉热降解有机酸酯类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1

[5].戴俊彪,吴庆余,王睿勇,彭卫民,盛国英.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来源[J].科学通报.2000

[6].尚慧芸.石油勘探中新的地球化学指标——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分子参数[J].国外油气勘探.1983

论文知识图

小分子化合物在体内诱导坐骨神经周围细...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小鼠背部皮下组织表达...一12典型的河流沉积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蓟县剖面的地理位置两组尿液PCA分子值载荷(P[1]vsP[2]...小分子诱导ALS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

标签:;  ;  ;  ;  ;  ;  ;  

分子标志化合物论文_赵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