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文化论文_左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朝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北朝,文化,鲜卑,府兵制,研究中心,诗体,佛教。

北朝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左华明[1](2018)在《图书交流与十六国北朝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六国北朝时期,华夏文化、五胡少数民族文化、西域文化在文化认同的构建上具有不同的路径。北朝后期,文化认同的冲突不断,制约了文化融合的进程。随着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对汉文化典籍的阅读,其文化认同呈现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杂糅的特色。从五胡视角来看,文化认同的融合不是单向的,五胡文化为华夏文化的新生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段锐超[2](2017)在《艰难心路:北朝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深层观照与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朝汉族士人和拓跋鲜卑的艰难心路,是北朝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的心理投射。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对文化的重新选择与扬弃的过程,北朝文化认同的阻力是明显存在的。种种矛盾、冲突,实质上都是文化冲突与认同之难的表露。在文化冲突与整合之下,拓跋鲜卑与汉人都经历了心灵困境,通过艰辛努力,双方的民族隔阂和异族感逐渐消尽,文化认同方趋于完成。心路历程艰辛曲折,认同成果来之不易。(本文来源于《临沂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张玲[3](2016)在《北朝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叁届云冈文化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9月19—21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与山西大同大学联合主办、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北朝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叁届云冈文化论坛"在山西大同召开。中国、日本60余位学者围绕"北朝政治文化与民族关系"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6年03期)

金溪[4](2012)在《北朝文化对南朝文化的接纳与反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北朝文化对南朝文化的接纳及反馈为研究对象,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中分叁个阶段讨论北朝统治者及作为文化主导力量的河北文化集团对入北南人及其所代表的南朝文化的接纳过程,下篇则讨论南北朝时期北朝文人对古朴诗体的借用和保存、对齐梁诗体的学习与改造,以及北朝文化对南朝文化所产生的影响等内容。北朝上层对入北南人及南朝文化的态度大概经历了叁次变化。第一个阶段是孝文帝时期,作为河北文化圈分支的青齐士人及零星入北的逃亡南人得到区别对待,前者得以在文化改革中被委以重任,后者却因其政治军事价值而被派驻边境,并没有太多机会参与文化事务。第二阶段是宣武孝明时期,异类身份的消除,使得入北南朝士人可以平等地与北方士人进行交流,而统治者的政治意图也导致南人得以进入政权的核心出任参与机要的重要官职。第叁阶段则是在齐周并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胡化,梁亡后入北的梁朝士人在两国均被排斥在政治核心之外,但由于两国文化层面上多少继承了北魏传统,因此入北梁人的学识才华被北人所重,这使得他们只能在皇家着述机构担任文学侍臣。总体来说,北朝上层对于入北南人接纳态度的不同并非出于南人本身文化水平的差异,而是由统治者以自身政治目的为主要出发点,基于本国的文化基础和实际情况做出的决定。北朝诗人在长期的文学活动中,并没有培养出“诗体自觉”的意识,末能自主地改造乃至创造诗体,而是只能借用一些古早的诗体或者朴拙的民间谣歌酒令体裁进行创作。这虽然直接限制了北朝文学水平的发展,但是客观来说,也使得一些在南朝诗体革新中被摒弃的古朴诗体在北朝得以保留。在北朝的最后二十年中,由于得以和数量颇多的南朝士人频繁接触,以河北士人为主体的北方士人学习了齐梁的用韵与格律化诗体。然而,他们并没有就此抛弃古体,而是以其积极进取,经世致用的文学观、政治观为依据,去对新诗体加以充实,对旧诗体加以改造,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实践,为初唐的诗歌革新奠定了基础。北魏的治国意识形态可以基本概括为中原模式的儒学意识形态与凉州模式的佛教意识形态相结合。凉州模式的意识形态,论其根源,是源自犍陀罗的佛教治国理论,而论其内容,则可概括为“沙门敷导民俗”。在齐梁之际,随着凉州僧人的南下和南北交聘中宗教活动的增多,这一佛教治国思想传入南方。从直观上看,它表现为佛教节日与佛教仪式的大量增加;从佛教类型上看,它表现为士大夫佛教转变为国家佛教,而从治国思想上看,它意味着南朝向北朝靠拢,采用了儒学佛教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对南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期刊2012-06-01)

孙青,刘萍[5](2012)在《2895件佛教造像及残片重现北朝文化神韵》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提示: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我省临漳县邺城遗址抢救发掘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出土佛教造像及残片2895件(块)。佛教造像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有非常少见的贴金和彩绘佛像。专家(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2-03-20)

蒙丽静[6](2011)在《北朝文化精神中的草原文化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文化特质是北朝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来自于北方游牧部落的北魏拓拔鲜卑集团对中原的儒家礼乐文化有吁求;另一方面,北朝的少数民族特质又有机地渗透到北朝文化的各个角落,其自由、尚武、劲健的文化品格对之后隋唐的文化风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李相宁[7](2010)在《北朝文化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胡十六国以来,南北分裂,战乱频繁,各族人口不断迁徙,民族融合日渐加深,胡汉文化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经过嬗变趋同,北方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北朝文化。北朝文化既具有强烈的汉化色彩又具有多元、开放等特征。北朝文化发展的背后必然有政策因素的推动。北朝文化统治体系由皇帝、文化官员与相应的文化管理机构共同组成,这是北朝各项文化政策制定与推行的体制保障。北朝统治者通过推崇儒家礼治、尊奉孔子、倡导儒学教育、收集和编纂儒家经典等政策发挥儒家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北朝统治者广泛吸纳汉文化及儒家教育思想,注重恢复与发展教育事业。北朝统治者对宗教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政策,通过修建佛寺与道教宫观等措施支持宗教势力的发展,总体上使佛、道二教得以迅速发展。在音乐文化方面,北朝统治者通过重新建构乐制、复现古乐与吸收胡乐、修订乐律、编纂音乐书籍、继承与创新乐官制度等举措,为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做出了贡献。北朝统治者通过文化接收与选择、聘使互访等途径同南朝以及西域等地区开展了文化交流活动。北朝文化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主客观因素所致:既是北朝统治者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利益的需要,也是北朝士族与代北贵族冲突和融合的结果,又得益于北朝总体文化系统与时代精神的内力推动以及北朝统治者本身所具有的历史进取精神。这种兼具宽明与掌控的文化政策,使文化权力与政治统治紧密结合,达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加强了胡汉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多元发展,影响了隋唐文化政策的制定,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0-05-27)

康建国,张敏[8](2008)在《北朝文化中的游牧文化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建兴四年(361年)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割据的混乱局面中,直至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鲜卑族是与乌桓同时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的东胡族的一支。称霸北方草原的匈奴民族被迫西迁后,鲜卑趁势占据了漠(本文来源于《论草原文化(第五辑)》期刊2008-08-29)

冯海涛,朱慧[9](2003)在《山西省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北朝文化研究中心在并挂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11月7日讯 (记者冯海涛朱慧) 由省委宣传部组织,依托山西大学建立起来的山西省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北朝文化研究中心今天在山西大学挂牌。这是继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晋商文化研究中心、晋学研究中心、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和华夏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后,我省文化(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03/11/08)

曹道衡[10](2003)在《“河表七州”和北朝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河表七州”曾为南朝疆土 ,在学术、文艺上都近于南朝。入魏后 ,此地人士虽受到北魏统治者的歧视 ,但他们将南朝学术带入北魏 ,对南北学术交流和北魏学术文艺的兴起 ,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03年01期)

北朝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朝汉族士人和拓跋鲜卑的艰难心路,是北朝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的心理投射。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对文化的重新选择与扬弃的过程,北朝文化认同的阻力是明显存在的。种种矛盾、冲突,实质上都是文化冲突与认同之难的表露。在文化冲突与整合之下,拓跋鲜卑与汉人都经历了心灵困境,通过艰辛努力,双方的民族隔阂和异族感逐渐消尽,文化认同方趋于完成。心路历程艰辛曲折,认同成果来之不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朝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左华明.图书交流与十六国北朝文化认同[J].殷都学刊.2018

[2].段锐超.艰难心路:北朝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深层观照与解读[J].临沂大学学报.2017

[3].张玲.北朝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叁届云冈文化论坛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

[4].金溪.北朝文化对南朝文化的接纳与反馈[D].北京大学.2012

[5].孙青,刘萍.2895件佛教造像及残片重现北朝文化神韵[N].河北日报.2012

[6].蒙丽静.北朝文化精神中的草原文化取向[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李相宁.北朝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0

[8].康建国,张敏.北朝文化中的游牧文化因素[C].论草原文化(第五辑).2008

[9].冯海涛,朱慧.山西省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北朝文化研究中心在并挂牌[N].山西日报.2003

[10].曹道衡.“河表七州”和北朝文化[J].齐鲁学刊.2003

论文知识图

唐花鸟屏风北齐白釉茜足杯凉州乐与龟兹乐范粹墓白先四系雄困io来黄色妹釉四系雄隋苏统师墓的白充长颐瓶凉州乐与龟兹乐

标签:;  ;  ;  ;  ;  ;  ;  

北朝文化论文_左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