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数据组织论文_甘朝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缝数据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数据,组织,空间,海量,海图,数字,地学。

无缝数据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甘朝华[1](2014)在《无缝多尺度电子海图数据组织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强制安装、IMO e-Navigation战略的实施以及海洋和海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发展,海道测量最主要的成果电子海图的应用显现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随着电子海图技术的广泛应用,现有标准的限制性也暴露无疑,难于满足未来以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为目的的应用需求。为此,IHO于2010年颁布了S-100通用海道测量数据模型,以适应海事和海洋领域对地理信息服务的新需求,也满足下一代ECDIS的要求。针对这一即将到来的巨大变革,本文认为电子海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应从以“海图”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基于S-57的电子海图技术对海事和海洋地理信息研究的束缚。本文从全球范围电子海图数据组织的角度,运用面向实体的思想方法,基于空间信息多级网格(SIMG)理论建立了统一的海事空间信息组织框架,对电子海图数据实现横向无缝与纵向多尺度的组织,以实现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电子海图应用系统的友好的显示用户体验。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深入研究了S-100通用海道测量数据模型和S-101电子海图产品规范。着重分析了几个与本文研究直接相关的内容:框架结构、通用要素模型、空间模式以及电子海图的应用模式、要素目录、要素对象标识、几何要素和数据以及显示比例尺等等。由于S-100是基于ISO19100地理信息系列标准的,可以使用传统GIS领域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并且可以为海道测量领域引入更多的空间信息数据源。S-100/S-101的叁个新特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一是面向对象-关系的建模方法,S-100使用UML进行描述,定义了地理空间要素类以及类对象之间的关联、聚合和组成等关系,便于要素对象的数据库描述;其二是要素的依比例和不依比例分类,极大地方便了本文基于无比例尺概念的空间要素建模(要素实体在数据库中只存储一次,但可以多个尺度表达);其叁,使用显示比例尺的概念替代了原有的编辑比例尺概念,使得多尺度表达(比例尺区间)可以从应用需求出发进行划分,而不是从数据角度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比例和不依比例数据集的概念。但是,基于S-100的S-101电子海图并没有使用空间数据库技术进行描述,仍然是基于海图分幅的方法组织数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完成基于海图分幅的ENC数据组织向无缝多尺度空间数据库组织方式的转换。2.电子海图分幅、分散和重迭的组织现状,为基础数据的采集、海图生产与管理带来诸多的问题,难于满足以“数据”为中心的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本文把网格技术引入到海道测量领域的研究之中,基于我国学者李德仁院士提出的空间信息多级网络(SIMG)建立海洋空间数据统一组织框架,实现了电子海图数据的网格化管理,解决海图分散、重迭的无序组织方式,提高数据的管理效率,并有利于空间数据库的实现,解决电子海图数据的全球共享问题。本文从分析电子海图数据的特点入手,在充分理解SIMG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解决了电子海图网格化的叁个重要问题:网格的定义、空间要素的网格化和空间要素的拼合。实现了一种使用网格线作为切割线的复杂多边形的切割算法,高效地实现了空间几何要素的网格化和还原。3.无缝电子海图数据组织是海事空间信息统一组织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电子海图的缝隙产生原因及其在显示用户体验上的不友好性入手,基于海事空间数据的无缝组织理论,使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对电子海图数据实现管理,实现全球范围的空间数据的组织与显示。鉴于电子海图数据来源都是分幅组织的,本文制定了电子海图的无缝编辑规范,以保证编辑的数据能够被很好地用于电子海图数据库的建库工作。最后,基于SIMG理论,建立了要素实体的网格化无缝数据组织方法,在物理上保证数据存储的高效性和快速的数据索引,同时保证在逻辑层面上网格化分割的透明性,即要素查询结果和显示是无缝的。4.海事空间信息统一组织框架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电子海图的多尺度数据组织与表达。相比较传统GIS空间数据而言,电子海图数据差异性明显:其一,电子海图是自由分幅的、非全覆盖的,有别于地图的按方里网全覆盖组织;其二,现有电子海图数据尺度层次较少(6个航海用途,但是同一区域通常只有3到4个尺度的数据覆盖),难于满足自适应、智能缩放的需要。本文采用面向实体的建模方法对空间要素建模,与S-100数据模型相适应,利于对象-关系数据库的实现。本文实现了一种面向实体无比例尺思想的多尺度数据组织方法,把电子海图按用途分成6层骨架数据,海图要素统一存储表达(要素只存储一次),在实体存储要素的多尺度几何形状数据,依据行为多态表达其几何形态,并建立要素实体间的空间关系,以优化要素实体的图示表达。组织方法克服了一库多版本多尺度建模方法数据建库工作量大、数据冗余大和一致性维护困难的缺点,也解决了一库一版本多尺度建模方法受地图综合自动化技术的限制。5.无缝多尺度电子海图数据的组织解决了电子海图应用系统全球数据管理与显示的横向和纵向连续问题,提供极佳的显示用户体验。本文针对构建这样一种电子海图应用系统探讨了一种通用的设计框架,并对其涉及的关键问题:网格数据的快速提取与输出、经度方向连续漫游和自适应多尺度表达提供了设计和实现方法。并在我们实施的多个工程项目中使用,获得极佳的显示用户体验。(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5-18)

张莉,唐立文[2](2011)在《基于四叉树的海量空间数据无缝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地球相关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逐渐成为在数字地球研究中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访问速度不容易提高。由于原始数据的表达与组织不同,也导致了数据出现不同的缝隙。介绍了数字地球中海量数据的特点,空间数据缝隙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全球四叉树的组织方式,阐述了无缝拼接的方法,并对线和多边形数据进行无缝组织和处理,以使地理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在逻辑上达到无缝状态,成为一个整体。(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与发展》期刊2011年01期)

张元生[3](2008)在《面向地上下无缝集成建模的空间数据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学空间数据组织是数字地球、数字区域与数字矿山建设的基础与保障。本文基于Open GIS简单要素规范及其扩展,对地上下的空间数据组织和集成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策略和可视化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依据OGC相关标准,制定了空间数据的标准化存储结构,实现了地学空间数据的有效组织与管理;通过分析地上下空间数据的内涵,将地上下空间数据明确地界定为一次、二次和叁次数据,指出地上下空间数据的组织应该包括这叁个层次数据的组织;基于扩展的Open GIS简单要素规范,实现了空间数据结构的统一表达;探讨了地上下空间数据集成的体系结构、机理与框架,从数据角度考虑集成,不关心具体建模方式,提出借助带有拓扑结构的叁角形集合来实现地上下空间数据无缝集成表达;在传统的钻孔数据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叁维可视化环境下的钻孔数据关联编辑、校验与管理。开发了一个地学数据集成实验平台,探讨了地学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基于数据和索引分区机制解决了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问题;开发了数据转换接口,实现了多种数据库平台间的数据通信及与其他地理信息软件数据格式的转换;设计了钻孔数据的可视化编辑模式,可以直观、便捷的实现钻孔数据的添加、删除、更新等操作;并建立起良好的数据验证机制。以伊敏煤矿为例,实现了多源数据的标准化组织与集成管理,建立了矿区的地层与矿体模型,并初步实现了矿区地上下空间数据的集成及可视化表达。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空间数据标准化组织方法与集成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8-01-01)

李爱光,王卉,郭健[4](2005)在《无缝GIS的空间数据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无缝GIS”这一全新概念,指出数据组织是无缝GIS实现的关键环节,给出了无缝数据模型的选择方案和海量无缝空间数据组织方法。(本文来源于《测绘工程》期刊2005年01期)

马荣华[5](2003)在《大型GIS海量数据的无缝组织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GIS的发展出发 ,给出了大型GIS的定义 ,指出了大型GIS的特点 ,认为其根本特征是海量数据。给出了海量数据的定义 ,分析了造成海量数据的原因 ,指出了海量数据的特点。分析了海量数据无缝组织的四种情况 :(1)本地数据库的横向无缝组织 ;(2 )本地数据库的纵向无缝组织 ;(3)本地数据库与远地 (异地 )数据库之间的横向无缝组织 ;(4 )本地数据库与远地 (异地 )数据库之间的纵向无缝组织。针对每一种情况 ,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03年03期)

王密,龚健雅,李德仁[6](2001)在《大型遥感影像数据库的空间无缝数据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我国数字正射影像产品的空间参考特性和建立大型无缝影像数据库所带来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量影像数据管理中分带存储模式和跨带漫游算法 ,实践证明了用这种管理方式来建立省级或国家级无缝影像数据库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01年05期)

无缝数据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数字地球相关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逐渐成为在数字地球研究中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访问速度不容易提高。由于原始数据的表达与组织不同,也导致了数据出现不同的缝隙。介绍了数字地球中海量数据的特点,空间数据缝隙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全球四叉树的组织方式,阐述了无缝拼接的方法,并对线和多边形数据进行无缝组织和处理,以使地理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在逻辑上达到无缝状态,成为一个整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缝数据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甘朝华.无缝多尺度电子海图数据组织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张莉,唐立文.基于四叉树的海量空间数据无缝组织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

[3].张元生.面向地上下无缝集成建模的空间数据组织研究[D].东北大学.2008

[4].李爱光,王卉,郭健.无缝GIS的空间数据组织研究[J].测绘工程.2005

[5].马荣华.大型GIS海量数据的无缝组织初步研究[J].遥感信息.2003

[6].王密,龚健雅,李德仁.大型遥感影像数据库的空间无缝数据组织[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

论文知识图

综合省情GIS地理数据库无缝数据组织一4时空逻辑无缝组织的四个层次结构示意...一3无缝时空的多域集成表达测绘成果数据库组成基于行政单元划分的数据组织2水利综合信息数据库结构框架2.1.1...

标签:;  ;  ;  ;  ;  ;  ;  

无缝数据组织论文_甘朝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