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学传感膜论文_邱方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化学传感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化学,磷光,分子,化学,传感器,荧光,纳米。

光化学传感膜论文文献综述

邱方舟[1](2018)在《平面型铂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功能材料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新兴功能材料之一的发光材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随着分析检测需求的增加,利用发光变化来检测特定物质的化学传感器已经成为发光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对于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化学传感器,基于重金属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具有发光稳定、Stokes位移大、发光寿命更长和激发光波长可调节等优点,正逐步在化学检测、生物活体标记和疾病诊断中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铂配合物作为磷光化学传感器中的一员,在具备以上特点的同时,还因其自身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备受关注。不过,对铂配合物磷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研究目前还相对有限。因此,针对铂配合物磷光的结构特点,我们期望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测试来筛选出有价值的铂基磷光传感材料,并进一步实现对铂配合物磷光材料的功能化应用。本文主要内容:第一章:综述部分,介绍了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组成、现状和发光机理等;展望了磷光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前景;初步阐述了铂配合物的特点;简要总结和列举了铂配合物磷光化学传感器相关的研究。第二章:我们设计合成了基于铂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Pt-1。Pt-1在水环境中发出红色荧光,在加入汞离子后发生发光猝灭。我们测试了该磷光传感器的光物理性能,讨论了它的发光机理,对自聚集现象引起的铂配合物发光变化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我们应用了时间分辨光谱检测技术有效地排除了背景荧光干扰,并通过细胞成像实验实现了该配合物的应用。第叁章:我们设计合成了基于铂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Pt-2。Pt-2的低浓度水溶液无色且不发光,但在加入高氯酸根后变为红色且发出红色荧光。我们测试了Pt-2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并通过测试和机理讨论,确定Pt-2在加入高氯酸根后形成纳米结构,并因聚集导致Pt-Pt相互作用增强而产生发光,从而进一步认知了自聚集现象和Pt-Pt相互作用对Pt(Ⅱ)配合物发光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0-01)

牛卫芬[2](2016)在《不对称菁染料荧光探针的光化学传感和细胞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 简述了荧光分析法的原理及其发展,尤其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成像技术的优势、菁染料的基本结构及光学性能:着重总结了近年来菁染料荧光探针在细胞内活性物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将乙烯键桥链吲哚衍生物和喹啉利用一步缩合法,合成了一种比率发射荧光探针(QVBI)用于极度酸性测定,并采用核磁滴定对其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QVBI具有强的pH依赖行为,其发射比率(F522nm/F630nm)对极度酸性(pH 3.8-2.0)高度敏感。比率发射型荧光探针能够抵消环境变化、探针分布差异以及仪器的波动等可能对测定带来的影响,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测量。此外,表征了该探针其他光学性质,如高的荧光量子产率(0.89)、大的Stokes位移(110 nm)、好的选择性、极高的光稳定性和低的细胞毒性。动态荧光成像显示QVBI具有优良的细胞膜通透性。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成功实现了E.coli细胞内极度酸性的比率测定。因此,QVBI适用于极度酸性pH的检测。第叁章通过乙烯键桥链吲哚衍生物和吡啶合成了一个荧光pH探针PVBI,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含时密度函数理论对PVBI与H+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PVBI的荧光强度与pH在3.0-4.6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pKa值为3.87。该探针对H+具有高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响应、好的光稳定性和可逆性。更重要的是PVBI有优良的细胞膜通透性并成功地应用于细胞内pH成像。第四章利用丁二烯桥链苯并吲哚衍生物和3-[3-(4-氟苯基)-1-烷基-1H-吲哚合成了一个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的不对称菁染料pH荧光探针。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紫外和荧光滴定显示,该探针具有较低的pKa值(2.89),适用于极度酸性的测量;对H+有较高的灵敏度、好的选择性、以及超大的Stocks位移(145 nm)。由于该探针溶液在结合H+前后颜色变化明显,可作为比色pH探针。该探针可穿透细胞膜,已成功的应用于E.coli细胞间隔极度酸性pH值的检测和成像。第五章采用简便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半花菁双光子荧光探针ASMI,它能对半胱氨酸进行灵敏、快速、高选择性的比率传感,并特异性靶向线粒体,成功实现对活细胞和深度150 μm的组织中的半胱氨酸比率成像。ASMI由一个具有高的双光子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部花菁作为荧光团,丙烯酰氧基作为硫醇的反应基团,半胱氨酸首先与丙烯酰氧基共辄加成生成硫醚,然后分子内环化产生部花菁荧光团和一个7元环酰胺。ASMI不仅有线粒体特异靶向能力,而且在生理pH值与Cys反应后表现出了蓝到绿的荧光发射改变。重要的是,ASMI和部花菁均显示出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非常大的双光子吸收横截面积(Φσ-max),它们分别为65.2 GM(λex=740 nnm)和72.6 GM(λex=760 nm),能够提供很好的比率型双光子荧光成像。该探针已经被成功的应用于活细胞和活体组织切片线粒体Cys的双光子成像研究。因此,作为一个比率型双光子线粒体Cys选择性荧光探针,对生物体中Cys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第六章利用一个吡啶基的半花菁作为荧光团,7-硝基苯并-2-氧杂-1,3-二唑(NBD)为硫醇的响应基团设计合成了一个Turn-on型生物硫醇荧光探针MCY-NBD,NBD同时也是荧光猝灭基团,MCY-NBD具有非常低的荧光量子产率。该探针在接近生理pH值范围(6.0-7.5)内对硫醇具有高灵敏和快速响应(2 min),荧光强度增加约8-9倍,并且具有好的光稳定性和对生物硫醇高的选择性响应。我们通过高分辨质谱对MCY-NBD与硫醇反应前后的物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探针的传感机理。该探针优良的光学性能有望应用于生物体内硫醇的选择性检测。(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高妍[3](2016)在《基于金/银纳米材料的无酶葡萄糖光化学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世界性卫生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且受到人们广泛的注意和研究,糖尿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会伤及肾脏,心脑血管以及周围血管,对物质代谢也有影响,因此,对人体中血糖的检测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等优点,在葡萄糖传感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粒子、纳米线、纳米管、金属合金纳米粒子在葡萄糖传感器应用中展示出了很好的催化特性,以纳米材料修饰的传感器表现出高灵敏性、高选择性、低检测限和高稳定性等优点。本论文第二章是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得单独的纳米金和纳米银,纳米金粒子作为葡萄糖催化氧化模拟酶,在氧气存在条件下,催化氧化葡萄糖生成葡萄糖酸和双氧水,生成的双氧水进一步溶解腐蚀纳米银,从而使纳米银的紫外吸收峰值下降,间接实现对葡萄糖的测量。实验中还进一步讨论了催化剂浓度、温度、p H值、反应时间对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银纳米粒子紫外吸收峰强度的下降与葡萄糖浓度在5μM~70μM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此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可达3μM。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实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论文第叁章是将第二章的球形纳米银用叁角形纳米银代替。考察叁角形银与双氧水反应现象,进一步以纳米金作为葡萄糖的氧化催化模拟酶,催化氧化葡萄糖后,生成双氧水,与叁角形纳米银反应,提供了一种测定葡萄糖的方法。此方法中,双氧水腐蚀叁角形纳米银,使其叁个角钝化,从紫外吸收峰来看峰位置有明显的蓝移,较之前的方法,灵敏度更高。测定葡萄糖在浓度为0.5μM~30μM之间有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最低检测限可达0.2μM。(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邵娜,金建余,杨荣华,陈永康[4](2015)在《螺吡喃化合物在光化学传感分子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螺吡喃(spiropyran,SP)是一类重要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分子识别能力及光学性质,螺吡喃在光化学传感体系设计中备受青睐。获奖者以吲哚啉苯并螺吡喃为分子骨架,设计合成了4种螺吡喃衍生物,运用光化学传感手段,实现了对无机阳离子、阴离子以及中性生物小分子的识别与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期刊2015-07-01)

张乐[5](2015)在《基于罗丹明和萘酰亚胺的光化学传感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化学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合成简单、检测快速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环境、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在总结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罗丹明和萘酰亚胺的光化学传感材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光谱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β-环糊精和金刚烷间存在的特异性超分子主客体识别作用,将设计合成的、金刚烷修饰的罗丹明染料探针组装于磁性微球表面,获得了一种可磁性回收的比色型Cu2+传感器,实现了对Cu2+离子的裸眼识别和光谱定量分析,其光谱检测限达5.99×10-6mol/L,裸眼识别最低浓度为20μM;在测试完成后,还能通过改变体系的溶剂组成将失去作用的探针从微球表面脱除,实现材料的再生与重复使用;该材料不仅能实现Cu2+的高效检测,而且还依靠探针与Cu2+的配位作用,及环糊精上羟基与其它有害金属离子间的亲和作用,实现多种金属离子的同步分离,避免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危害,目前这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材料在国内外均未见报导。2.利用α-环糊精和偶氮苯间存在的超分子识别作用,将设计合成的、基于异硫氰酸酯基偶氮苯修饰的罗丹明6G染料探针组装于磁性微球表面,获得了一种对Cu2+具有比色荧光双通道检测效应的传感材料,其荧光检测限为2.5×10-7mol/L,并通过改变体系溶剂组成实现了传感材料的再生与重复使用。3.利用CN—对Cu2+具有的较强配合能力,设计合成了一种配位竞争型的CN—离子染料探针——铜离子配位的罗丹明染料。该探针遇到CN—时,铜离子从罗丹明配体上脱落,与CN—形成更稳定的配合物,导致罗丹明结构发生变化,颜色由粉红变为无色,紫外吸收光谱的强度降低,其光谱检测限为5.68×10-6M。另外,利用主客体相互作用,将该探针组装到接枝有β-环糊精的聚合物纤维表面,获得了对CN—具有比色检测能力的纳米纤维试纸,其裸眼识别下限达10-20μM。4.以萘酰亚胺为荧光团,异硫氰酸酯为识别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一种脱质子型F-离子荧光探针。该探针利用氟离子脱质子原理,改变了探针的电子转移过程,进而产生荧光信号的变化,检测限达1.21×10-6mol/L。然后,通过超分子“主-客体相互作用”,将探针组装于交联的α-CD/PVP电纺纤维表面,获得了对F—具有比色检测能力的纳米纤维试纸。(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汤立军,王楠楠,郭娇娇,唐炳涛[6](2012)在《一种光化学传感体系的构筑及其在水溶液中对草酸根的荧光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以联二萘酚类双希夫碱化合物为配体的双核铜配合物4,用其作为二元羧酸阴离子的受体与荧光素钠构筑了化学传感体系.采用指示剂置换法,研究了该化学传感体系在水溶液中(HEPES 10 mM,pH=7.4)对二元羧酸阴离子的识别作用.所确立的化学传感体系对草酸根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其它共存的二元羧酸阴离子对草酸根的识别过程无明显干扰.(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赵文文,刘卫敏,曾林涛,汪鹏飞[7](2011)在《水溶液中定量检测溶血磷脂酸(LPA)的光化学传感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多功能的"磷脂信使",它在体内的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癌症患者特别是乳腺癌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中溶血磷脂酸的浓度显着增加,因此监测溶血磷脂酸的浓度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光化学传感分子因其高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9-16)

王恒国[8](2011)在《有机/无机荧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光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化学传感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探测重金属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选择性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而比色化学传感器则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测。在众多的有机染料探针中,罗丹明衍生物由于具有大的摩尔消光系数,高的量子产率和长的吸收和发射波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构筑开/关型的荧光探针。与传统的有机染料和荧光蛋白相比,半导体纳米晶(常被称为量子点,QDs)具有更多迷人的优点,如高的水溶性,更大的摩尔消光系数,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宽的吸收光谱和窄的发射光谱,根据粒子大小可调控的荧光发射等。在本文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基于罗丹明衍生物和量子点的荧光探针,并研究了他们识别重金属离子Hg~(2+)和Cu~(2+)的性能。另外,我们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系列荧光复合薄膜,为下一步开展基于纺丝薄膜传感材料的制备工作奠定了基础。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新颖的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比色、荧光探针R01和RS1。然后,研究和比较了探针分子RO1和RS1对重金属离子的识别能力。利用汞的亲硫特性,通过硫离子的引入,实现了二者识别的金属离子由Cu~(2+)到Hg~(2+)的转变。对比二者对两类重金属离子的识别能力,探针RS1对Hg~(2+)表现出更优异的识别性能。具体的探测原理是基于酰胺螺环结构“开-关”的特征,对Hg~(2+)表现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可逆的识别能力。将探针RS1应用于细胞成像研究,发现探针分子RS1可以探测识别活细胞中的Hg~(2+),证实该探针分子在生物体系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2.设计合成了基于汞诱导脱硫化反应和罗丹明酰胺螺环结构“开-关”特征的化学计量计R02,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试证实了该化学计量计对Hg~(2+)具有高的选择性,快的响应时间和较高的灵敏度。引入双键单元,期望通过双键聚合而形成高分子聚合物,然后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荧光薄膜传感材料。通过上述表征证实了该化学计量计的优异识别性能,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3.通过溶胶-凝胶法用Si0_2将CdTe QDs和Fe_2O_3 NRs包裹起来,从而形成具有多重功能的CdTe/Fe_2O_3@SiO2核壳复合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充分证实了该核壳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另外利用荧光光谱和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观察并且表征了该材料具有荧光和磁性特征。将该材料作为荧光探针可以通过其荧光强度的猝灭来检测水溶液中Hg~(2+)的浓度。我们详细地研究了猝灭过程的机理,发现Hg~(2+)对探针荧光的猝灭是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其猝灭过程符合改进的Stern-Volmer公式,在1μM-10μM范围内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4.通过联合水热反应和静电自组装技术简单、高效地制备了Fe3O4@C@CdTe复合多层核壳纳米材料。巧妙地选用聚阳离子电解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胺盐酸盐(PDDA),该聚合物既可以作为负电荷的吸附剂,又能形成壳层有效地避免Fe304和量子点的直接接触,更有利于量子点的荧光。利用了多种表征手段,充分证实了多层核壳纳米材料的形成。通过样品振动磁强计测试了该复合材料的超顺磁性,并且证实了可以通过外加磁场的方式对复合材料实行简单的分离和回收。将制备的可回收复合材料作为荧光探针可以通过其荧光强度的猝灭来检测水溶液中Cu~(2+)的浓度。我们详细地研究了猝灭过程的机理,发现Cu~(2+)对探针荧光的猝灭是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其猝灭过程符合改进的Stern-Volmer公式,在1μM-10μM范围内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5.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罗丹明6G/PAN和稀土配合物/PAN荧光复合纳米纤维。对于罗丹明6G/PAN荧光复合纳米纤维,我们利用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详细地研究了在纺丝薄膜中引入不同浓度的Rh6G分子对其聚集状态的影响。通过与铸造薄膜的光学性质对比发现:由于纺丝纤维膜大的比表面积和纺丝过程中溶剂的快速挥发,导致了纺丝薄膜减弱了Rh6G分子的聚集形式,从而更有利于其J-型二聚体的形成。对于稀土配合物/PAN荧光复合纳米纤维,通过对比复合纳米纤维薄膜与稀土配合物粉末的光学性质,我们发现当稀土配合物被掺杂到PAN纤维中后,PAN介质对其赋予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聚合物链段的刚性结构和受到所谓笼效应的影响,掺杂到PAN介质中的稀土配合物分子彼此之间相互孤立,不仅减少了聚集体的形成,而且避免了有机配体分子的转动和与周围介质的作用,从而降低了非辐射去活化的过程,最终改善了稀土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延长了其荧光寿命和提高了其荧光量子产率。综上所述,通过研究染料分子和稀土配合物引入前后光学性能的改善,证实了静电纺丝薄膜是一个引入荧光化合物的理想基质。6.通过对静电纺丝纤维进行乙二胺改性和利用曼尼希反应成功地将荧光素共价键连接到PAN纳米纤维薄膜表面。经荧光光谱检测获得了较强的荧光信号,避免了由于物理掺杂而发生的泄露现象,充分证明了静电纺丝薄膜表面修饰的可行性,为构筑含有性能优异传感分子的纺丝薄膜传感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5-01)

赵强,刘淑娟,李富友,黄春辉,黄维[9](2010)在《磷光化学传感和生物成像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铱配合物作为发光性能最好的一类磷光材料,在电致发光器件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外,如何开拓铱配合物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材料相比,这类重金属配合物磷光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发射波长随配合物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具有较大的Stokes位移和较长的发射寿命。我们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以磷光作为检测信号的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方面。相(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期刊2010-06-14)

陶文波[10](2010)在《新型席夫碱类光化学传感分子设计合成与离子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的发展推动了超分子器件在分子识别中的研究与应用。在Charles Pedersen发现并发展了冠醚化学后,超分子器件在分子识别领域的研究应用发展更是一日千里。特别是超分子光化学传感分子能够实现对特定分析底物的快速检测,且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简便迅捷等优点。在化学毒物监测和环境科学中,针对过渡金属离子设计合成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光化学传感分子的工作已成为最为热点的研究领域之一。本论文在概述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合成了以亚胺基和噻二唑等为主要识别基团的传感分子,原因是席夫碱化合物既是离域性较好的连接基团又含有可参与配位的N原子,而噻二唑有两种不同配位能力的杂原子,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多种可能选择性识别金属离子。结合多种发色团和辅助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3种新型光化学传感分子,并测试了它们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和氨基硫脲等基本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具有典型传感分子特征的化合物DBTT:对二甲氨基苯环部分作为信号报告基团,1,3,4,-噻二唑部分作为识别基团,中间由离域性较好的亚胺基连接。实验表明,DBTT在甲醇-2%水的体系下能够选择性识别Cu2+,而且抗干扰性较好。核磁滴定表明,DBTT中的S原子、巯基和亚胺基部分与Cu2+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推测了其可能的识别机理。最后,我们制备了DBTT对Cu2+的检测试纸,测试表明该试纸在一定范围内可用于Cu2+的快速检测,而且现象较明显。(2)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和4-(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醛等为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合成了光化学传感分子DDTP和DPTP。两种传感分子都能在乙醇-2%水体系中选择性地与Ag+络合而使溶液体系由亮黄色变为鲜红色,从而达到裸眼比色识别Ag+的目的。合成了相应的模型化合物,结合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滴定的结果进一步推测了可能的络合机理。(3)以4-(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醛和4-氨基安替比林为原料合成了Cu2+选择性传感分子DHDP和HDPP,并且合成了相应的模型化合物,结合检索到的单晶结构从微观上解释了可能的构效关系。根据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滴定的结果进一步推测了可能的络合机理。该传感分子较好的Cu2+识别性能对于其在环境检测、生物传感及细胞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0-04-01)

光化学传感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章 简述了荧光分析法的原理及其发展,尤其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成像技术的优势、菁染料的基本结构及光学性能:着重总结了近年来菁染料荧光探针在细胞内活性物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将乙烯键桥链吲哚衍生物和喹啉利用一步缩合法,合成了一种比率发射荧光探针(QVBI)用于极度酸性测定,并采用核磁滴定对其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QVBI具有强的pH依赖行为,其发射比率(F522nm/F630nm)对极度酸性(pH 3.8-2.0)高度敏感。比率发射型荧光探针能够抵消环境变化、探针分布差异以及仪器的波动等可能对测定带来的影响,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测量。此外,表征了该探针其他光学性质,如高的荧光量子产率(0.89)、大的Stokes位移(110 nm)、好的选择性、极高的光稳定性和低的细胞毒性。动态荧光成像显示QVBI具有优良的细胞膜通透性。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成功实现了E.coli细胞内极度酸性的比率测定。因此,QVBI适用于极度酸性pH的检测。第叁章通过乙烯键桥链吲哚衍生物和吡啶合成了一个荧光pH探针PVBI,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含时密度函数理论对PVBI与H+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PVBI的荧光强度与pH在3.0-4.6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pKa值为3.87。该探针对H+具有高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响应、好的光稳定性和可逆性。更重要的是PVBI有优良的细胞膜通透性并成功地应用于细胞内pH成像。第四章利用丁二烯桥链苯并吲哚衍生物和3-[3-(4-氟苯基)-1-烷基-1H-吲哚合成了一个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的不对称菁染料pH荧光探针。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紫外和荧光滴定显示,该探针具有较低的pKa值(2.89),适用于极度酸性的测量;对H+有较高的灵敏度、好的选择性、以及超大的Stocks位移(145 nm)。由于该探针溶液在结合H+前后颜色变化明显,可作为比色pH探针。该探针可穿透细胞膜,已成功的应用于E.coli细胞间隔极度酸性pH值的检测和成像。第五章采用简便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半花菁双光子荧光探针ASMI,它能对半胱氨酸进行灵敏、快速、高选择性的比率传感,并特异性靶向线粒体,成功实现对活细胞和深度150 μm的组织中的半胱氨酸比率成像。ASMI由一个具有高的双光子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部花菁作为荧光团,丙烯酰氧基作为硫醇的反应基团,半胱氨酸首先与丙烯酰氧基共辄加成生成硫醚,然后分子内环化产生部花菁荧光团和一个7元环酰胺。ASMI不仅有线粒体特异靶向能力,而且在生理pH值与Cys反应后表现出了蓝到绿的荧光发射改变。重要的是,ASMI和部花菁均显示出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非常大的双光子吸收横截面积(Φσ-max),它们分别为65.2 GM(λex=740 nnm)和72.6 GM(λex=760 nm),能够提供很好的比率型双光子荧光成像。该探针已经被成功的应用于活细胞和活体组织切片线粒体Cys的双光子成像研究。因此,作为一个比率型双光子线粒体Cys选择性荧光探针,对生物体中Cys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第六章利用一个吡啶基的半花菁作为荧光团,7-硝基苯并-2-氧杂-1,3-二唑(NBD)为硫醇的响应基团设计合成了一个Turn-on型生物硫醇荧光探针MCY-NBD,NBD同时也是荧光猝灭基团,MCY-NBD具有非常低的荧光量子产率。该探针在接近生理pH值范围(6.0-7.5)内对硫醇具有高灵敏和快速响应(2 min),荧光强度增加约8-9倍,并且具有好的光稳定性和对生物硫醇高的选择性响应。我们通过高分辨质谱对MCY-NBD与硫醇反应前后的物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探针的传感机理。该探针优良的光学性能有望应用于生物体内硫醇的选择性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化学传感膜论文参考文献

[1].邱方舟.平面型铂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牛卫芬.不对称菁染料荧光探针的光化学传感和细胞成像研究[D].山西大学.2016

[3].高妍.基于金/银纳米材料的无酶葡萄糖光化学传感研究[D].苏州大学.2016

[4].邵娜,金建余,杨荣华,陈永康.螺吡喃化合物在光化学传感分子识别中的应用[C].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2015

[5].张乐.基于罗丹明和萘酰亚胺的光化学传感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

[6].汤立军,王楠楠,郭娇娇,唐炳涛.一种光化学传感体系的构筑及其在水溶液中对草酸根的荧光识别[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赵文文,刘卫敏,曾林涛,汪鹏飞.水溶液中定量检测溶血磷脂酸(LPA)的光化学传感分子[C].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8].王恒国.有机/无机荧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光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

[9].赵强,刘淑娟,李富友,黄春辉,黄维.磷光化学传感和生物成像材料的研究[C].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2010

[10].陶文波.新型席夫碱类光化学传感分子设计合成与离子识别研究[D].安徽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通过化学镀在PC表面的光化学改性区域...BOD传感膜在BOD为100 mg/L时荧光响应...通过化学镀在PC表面的光化学改性区域...采用选择性区域光化学改性技术和化学...-10传感膜的光学稳定性曲线-9传感膜的泄漏曲线

标签:;  ;  ;  ;  ;  ;  ;  

光化学传感膜论文_邱方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