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运移论文_康守旋,费良军,姜瑞瑞,钟韵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氮运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入渗,氮素,多点,涌泉,浑水,湿润,水肥。

水氮运移论文文献综述

康守旋,费良军,姜瑞瑞,钟韵[1](2019)在《肥液浓度对浑水膜孔灌多点源入渗水氮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浑水膜孔灌多点源入渗多向交汇下水氮运移特性,利用浑水膜孔灌入渗装置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液浓度(0,1,2,3,4 g/L)的硝酸铵钙溶液对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规律、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发生时间、膜孔中心和各交汇点(植株交汇中心、行间交汇中心和4点源交汇中心)垂直方向的含水率和NO_3~-—N的分布规律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肥液浓度下膜孔单位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入渗参数a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入渗参数b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肥液浓度的增加,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发生时间均提前;10 cm土层深度处,肥液入渗各中心含水率较0 g/L处理分别增加10.42%,13.94%,16.38%,24.74%;各中心垂直方向含水率随土壤深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NO_3~-—N在土壤上层分布均匀,而在湿润锋处出现峰值;4点源交汇中心处NO_3~-—N含量高于其他3个中心。研究结果可为浑水膜孔灌的技术研究奠定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姜瑞瑞[2](2019)在《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水质的特点,通过开展室内多点源交汇入渗试验并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及各影响因素对浑水膜孔灌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内水分分布以及土壤NO3-N运移规律的影响。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研究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建立了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数学模型。分析了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内各中心含水率分布规律、湿润锋运移距离及土壤NO3--N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各阶段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均与入渗时间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膜孔中心、各交汇中心和交汇面的湿润锋运移距离分别入渗时间成幂函数关系、对数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湿润体内的含水率大小为膜孔中心>株间交汇中心>行间交汇中心>4点源交汇中心;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内,4点源交汇中心处NO3--N含量最大,而膜孔中心、株间交汇中心和行间交汇中心的NO3--N含量差异不显着。(2)不同肥液浓度、膜孔直径和浑水含沙率的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的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之间均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随着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膜孔直径和浑水含沙率的增大而减小。建立了浑水膜孔灌多点源交汇入渗的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和各影响因素的经验模型。(3)各影响因素均对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锋运移距离有明显的影响。不同膜孔直径、肥液浓度和浑水含沙率条件下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膜孔中心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成幂函数关系;株间交汇中心垂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拟合结果对数函数关系;行间交汇中心垂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为对数函数关系:湿润体自由入渗面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交汇面水平湿润锋入渗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最终建立了各个方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各影响因素和入渗时间的函数关系。(4)入渗时受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入渗结束后湿润体内NO3--N含量分布的差异较为明显;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在膜孔中心附近区域NO3--N含量较高,然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逐渐减小;但在入渗结束时的湿润锋处NO3--N含量会有一定的累积。膜孔直径和肥液浓度越大、浑水含沙率越小,湿润体内同一位置处的NO3--N含量分布着土壤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在逐渐减小;但在入渗刚结束时的湿润锋处NO3--N含量会有一定的累积。膜孔直径和肥液浓度越大、浑水含沙率越小,湿润体内同一位置处的NO3--N含量分布越多。(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庞琳娜[3](2019)在《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氮运移及油麦菜生理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而干旱缺水和氮素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水氮利用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γ-聚谷氨酸(简写为γ-PGA)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在抗旱保苗、提高作物水氮利用率等方面均显示了巨大潜力,γ-PGA的合理使用也为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与盆栽试验,研究不同γ-PGA施量(0、0.1%、0.2%、0.4%)、同一γ-PGA施量(0.2%)不同浓度氮肥溶液(0.05g·L-1、O.lg·L-1、0.2g·L-1)、不同γ-PGA施加层(O~10cm、5~15cm、10~20cm、15~25cm)下土壤入渗特性以及水氮运移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γ-PGA水氮耦合下油麦菜生理指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积水入渗条件下,γ-PGA施量越大,累积入渗量、入渗率、湿润锋运移越小,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4%的γ-PGA的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和湿润锋分别减少了 38.19%、48.08%、46.15%;Philip公式中的吸渗率S及Kostiakov公式中的经验系数K均随γ-PGA施量的增加而减小,呈线性负相关;γ-PGA明显提高了土壤剖面水分、硝态氮、按态氮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在入渗结束第4d,添加0.4%的γ-PGA的土壤剖面平均水分、平均硝态氮、平均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 28.57%、34.19%、43.02%。(2)积水入渗条件下,γ-PGA施加深度越浅,累积入渗量、入渗率、湿润锋运移越小,与γ-PGA施加在15~25cm层相比,施加在0~10cm层γ-PGA的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和湿润锋分别减少了11.11%、4.35%、20.83%;γ-PGA施加深度越浅,Philip公式中的吸渗率S与Kostiakov公式中经验系数K越小;γ-PGA施加深度越浅,土壤含水率越小,与γ-PGA施加位置0~10cm相比,,γ-PGA施加位置在5~15cm、10~20cm、15~25cm处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6.78%、10.03%、14.28%,另外不同γ-PGA施加位置对硝态氮、铵态氮平均值无显着影响。(3)积水入渗条件下,不同氮肥施量下,γ-PGA使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减小,湿润锋推进速率减缓;γ-PGA施量为0或0.2%时,Philip公式中的吸渗率S与Kostiakov公式中经验系数K均随氮素施量的增加而减小,呈线性负相关;不同氮肥施量下γ-PGA增加了土壤剖面水分、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同时γ-PGA对土壤的水分、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增加作(4)随着γ-PGA施量的增大,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溶质穿透曲线出现右移现象;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用Van Genuchten模型进行拟合,与进气值相关的系数、形状系数n与γ-PGA施量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的滞留含水率、饱和含水率θs与γ-PGA施量呈正相关关系;用CXTIFIT反推流弥散方程中的参数,拟合值和实测值的剩余平方和SSQ均不大,说明对流弥散方程可以很好的描述Cl-浓度,水动力弥散系数D与γ-PGA施量呈负相关关系,水动力弥散系数D与y-PGA施量呈负相关关系。(5)盆栽试验中,γ-PGA、水、氮耦合改变了油麦菜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土壤水氮剖面的分布;各处理组10#J2N2W3(y-PGA施量为0.2%、施氮量1.07 kg/hm2、灌水量18.25m3/hm2)处理组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却仅为1.86,6#J2N2W2(丫-PGA施量为0.2%、施氮量1.07 kg/hm2、灌水量13.54m3/hm2)处理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产量为48.19×103kg/hm2,10#J2N2W3与6#J2N2W2相比,产量增加了3.47%,但水分利用下效率却降低34.27%,可见6#J2N2W2处理组为γ-PGA水氮为油麦菜的最佳生长组合。(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何振嘉[4](2019)在《涌泉根灌下灌水器埋深对水氮运移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陕北米脂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基地进行了涌泉根灌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器埋深条件下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水氮运移特性。结果表明:涌泉根灌肥液入渗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及各向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灌水器埋深增加而减小;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之间符合Kostiakov幂函数模型;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入渗时间增长而增加。随着埋深增加,土壤含水率峰值出现位置越低,湿润体上部含水率越低,这有助于减小地表蒸发损失,土壤NH_4~+-N含量峰值出现位置越低;以NH_4~+-N峰值为界限,峰值以上,灌水器埋深增加,相同位置处NH_4~+-N含量越低,峰值以下,相同位置处NH_4~+-N含量越高。不同灌水器埋深条件下,土壤剖面NH_4~+-N含量分布差异较大,随埋深增加,入渗结束后NH_4~+-N含量峰值越深,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表层NH_4~+-N含量升高速度更快。(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6期)

胡锦升[5](2019)在《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旱作塬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3,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产粮区,也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但利用率低,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是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本文选取旱作农田冬小麦和春玉米连作体系为研究对象,在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设置的不同管理措施定位试验基础上进行田间观测试验,首先于2016-2017生长季研究了小麦地7个和玉米地6个处理收获期剖面硝态氮分布、生长季内土壤剖面水分运移状况及其对产量影响;并于2017-2018生长季分析玉米地6种处理不同时期土壤温度、水分、硝态氮淋溶累积变化和作物生长状况。研究不同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产的影响,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小硝态氮残留和增加作物产量为目标,为选取适宜于该区可持续生产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1.小麦地2016-2017生长季,传统翻耕配施钾肥(NPK)和添加生物炭(NPB)较传统翻耕(NP)对土壤水分补给与消耗无明显影响。NPK土壤剖面硝态氮存在累积峰,但峰值只有NP的20.2%,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100 cm土层;而NPB剖面无硝态氮累积,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两个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300 cm层较NP显着减少了66.0%和73.2%。覆膜处理较NP显着影响土壤水分补给与消耗,传统翻耕配合生育期地膜全覆盖(NPFGT)、休闲期地膜全覆盖(NPFFT)和全年地膜全覆盖(NPFWT)在0-300 cm层水分补给量较NP显着增加32.7%、43.1%和43.5%,而NPFFT水分消耗量较NP显着提高2.0倍。NPFFT和NPFWT土壤剖面硝态氮存在累积峰,但峰值只有NP的77.1%和37.8%,而NPFGT剖面无硝态氮累积。叁个处理硝态氮分别主要分布在0-200、0-100和0-2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较NP显着减少了 19.2%、59.7%和78.7%。此外,NPFGT和NPFWT较NP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着增加56.4%和66.3%、20.0%和18.9%及24.3%和15.2%,而NPFFT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减少22.7%。NPFGT和NPFWT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效果显着,其中NPFGT减少硝态氮淋溶累积效果最佳;NPB和NPK虽不能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但均可增加产量、有效减少硝态氮淋溶累积;而NPFFT不仅减产和显着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且未能缓解硝态氮氮淋溶累积。2.玉米地2016-2017和2017-2018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均经过补给、消耗和再补给的过程。第一次水分补给时期(休闲-抽雄期),水分主要在100 cm以下的深层补给,其中免耕配合地膜覆盖(NF)、秸秆覆盖(NS)和秸秆地膜二元覆盖(NSF)水分补给量较免耕(NT)平均显着增加17.1、25.3和31.6 mm。水分消耗时期(抽雄-灌浆期),水分主要在0-200 cm消耗,其中NS、NF、免耕添加生物炭(NB)和NSF水分消耗量较NT平均显着增加19.7、26.4、27.6和41.7 mm。第二次水分补给时期(灌浆-收获期),水分主要在0-100 cm层补给,其中2017-2018生长季NF和NB水分补给量较NT显着提高2.7和6.4倍,NS显着降低75.0%。NS和NB不同时期硝态氮变化主要集中在0-100和200-300 cm,两个生长季收获期硝态氮累积量较NT显着降低26.5%和45.2%,且NS均存在明显的累积峰;NSF和NF硝态氮只在0-40 cm层有明显变化,两个生长季收获期硝态氮累积量较NT显着降低62.5%和70.5%,且均无累积峰。此外,NB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NT两年平均显着增加18.4%和15.6%;NF和NSF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NT平均显着增加43.4%和49.2%、43.4%和50.5%及37.2%和44.2%,且氮素吸收、LAI和降雨利用效率均较NT显着提高1.7倍。再者,2017-2018生长季NS较NT生育前期(0-85天)0-80 cm层土壤温度显着降低1.3-2.1 ℃;而NF较NT显着增加0.6-1.5℃。休闲期,NSF、NS、NF蒸散量较NT显着减少12.0、19.3和32.5 mm;而生育期,NB蒸散量较NT显着减少28.4 mm。结合两年玉米地试验,NS虽能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但降低土壤温度,产量无明显提高,且未能有效缓解硝态氮淋溶累积。NB、NF和NSF可提高氮素利用,但NB不能有效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产不显着;NF和NSF改善土壤温度、水分和作物生长条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显着。其中NSF最优,是改善旱塬玉米地水肥热状况,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黎会仙,王文娥,胡笑涛[6](2019)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的运移分布规律,本文通过室内土柱滴灌水氮入渗试验,研究了滴灌结束时及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水、氮的运移变化规律;同时用HYDRUS软件建立了土柱滴灌水氮入渗的几何模型,用来模拟滴灌土壤水氮运移过程。对试验及模拟中12个观测点测得的土壤含水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质量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变化在10%以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质量浓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范围在20%以内。滴灌结束时土体剖面内土壤含水率随距滴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再分布72 h土层25~30 cm土壤含水率增大到0.2 cm~3·cm~(-3),120 h后土体剖面内土壤含水率较滴灌结束时下降了18%。土壤铵态氮质量浓度主要分布于距滴头20 cm的范围;24 h土壤铵态氮质量浓度最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到120 h时减少了40%;各观测点24 h至120 h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且硝态氮质量浓度在滴头20 cm的范围内由0.442 mg·cm~(-3)增加到1.2 mg·cm~(-3)。各观测点24 h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不大,其中观测点1,3,6,8,5的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437,0.467,0.451,0.482 mg·cm~(-3)和0.447 mg·cm~(-3),差值均小于0.05 mg·cm~(-3);48 h后土体剖面内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空间分布随离滴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垂直方向上从距滴头5 cm的观测点1到距滴头25 cm的观测点8减少了53%。依据研究结果,可用数值模型模拟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吴娇,尹娟,耿浩杰,刘宇朝[7](2019)在《滴灌下不同灌水处理对马铃薯水氮运移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田膜下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下马铃薯根区水分和硝态氮的运移规律以及不同灌水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宁夏干旱地区防止土壤中硝态氮淋移渗漏、提高土壤水肥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该试验以灌溉定额900、1 260、1 620 m~3/hm~2为变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大而增加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少;随着灌水后天数的推移,各个处理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不断降低;表层土壤(0~20 cm)含水率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30~40 cm土壤含水率不断降低,50~100 cm土壤含水率不断降低的幅度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降低; 30~5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低于0~20 cm土层的,60~100 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在0.2 mg/kg基础上以0~0.11 mg/kg上下浮动;在该试验中,灌溉定额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促进马铃薯产量的增加,但是当灌水量超过1 620 m~3/hm~2时,产量与灌水量呈负相关关系。试验条件下,灌溉定额为1 260 m~3/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高达25.88 t/hm~2,不同深度土层含水率和硝态氮含量均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对水分的最优需求。(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01期)

何振嘉,傅渝亮[8](2019)在《涌泉根灌湿润体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陕北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原状土上进行了涌泉根灌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了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水氮运移特性.结果表明:涌泉根灌入渗能力随肥液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的关系符合Kostiakov模型;竖直剖面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湿润锋运移速度均随肥液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并与时间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肥液质量浓度越大,涌泉根灌相同时间内湿润体的湿润深度越深,相同位置处的土壤质量含水率越大.清水与不同肥液质量浓度的涌泉根灌土壤平均质量含水率分布规律类似,肥液质量浓度越大,相同土层深度的质量含水率越大.在一定施肥条件下,涌泉根灌肥液入渗相同深度处NO_3~--N与NH_4~+-N质量比均随肥液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经过水分再分布,均于土层深度70 cm处接近本底值.(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峰,仲俊桥,于景麟,明健,贾黎明[9](2019)在《水肥耦合对杨树根区水、氮运移及吸收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速生丰产林提质增产迫在眉睫,急需探求合理高效的水肥集约经营策略。文中对灌溉施肥条件下植物根区水和氮(N)运移分布、吸收根形态与分布,以及水和N吸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论如下:1)水、N分布与施肥灌水量、土壤质地、降水、地下水位等条件有关。主要研究方法有室内、大田试验以及数值模拟法。由不同时刻水、N运移分布情况发现,改善水肥耦合措施,可降低N淋失对地下水的污染,同时提高植物的水、N利用效率。2)杨树吸收根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呈"倒金字塔"型分布,随远离树干方向,分布趋于浅层化,垂直根呈"S"形,整体表现为"二态性";从根系分布规律发现,少量多次随水施肥有利于吸收根及林分生长。3)杨树品种、生育阶段、施肥水平以及土壤条件等不同,其水、N吸收情况及后期分配均存在差异。但恰当的水肥比例和灌施频率均有利于水、N吸收。以往研究只关注根区水和N运移、根系分布、吸收利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对各环节间动态联系以及整体调控机制知之甚少。因此,应设置不同水、N耦合方式,对各环节进行关联分析,明确调控机制,以期实现水、N效率最大化,有效提升林木产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利华[10](2018)在《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黄河流域浑水灌溉的实际,通过开展室内外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针对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问题,主要研究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的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水分分布以及土壤NO3-—N和NH4+—N运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不同肥液浓度、膜孔直径、土壤初始含水率和浑水含沙率条件下,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的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之间均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相同的入渗历时条件下,随着肥液浓度的升高,初始含水率、膜孔直径和含沙率的减小,入渗系数K逐渐增大;建立了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各影响因素和入渗时间的经验模型,经验证所建模型的可靠性较高。(2)不同肥液浓度、膜孔直径、土壤初始含水率和浑水含沙率条件下,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时湿润锋的运移距离随着肥液浓度、膜孔直径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浑水含沙率的增大而减小;各影响因素下湿润锋的运移过程均为幂函数关系,按照幂函数分别建立了各影响因素下的湿润锋的运移过程的经验模型,经验证所建经验模型可靠性较高。(3)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所得出的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分布等值线均呈半椭圆形;随着到膜孔中心距离的由近到远,含水率等值线从疏到密分布,膜孔附近的含水率最大,含水率分布等值线相对疏松,基本接近饱和含水率,水势梯度较小,而湿润前锋附近的含水率变化较大,含水率分布等值线越密集,水势梯度较大;相同的入渗历时内,肥液浓度越高、浑水含沙率越小、初始含水率及膜孔直径越大,所得出的湿润体体积和高含水率区域越大,在湿润体内同一位置处,相应的含水率越大。(4)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条件下,停止供水时实测的湿润体内水平及膜孔中心垂向土壤NO3-—N含量和NH4+—N含量受肥液浓度、膜孔直径、浑水含沙率及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影响较大;灌水结束及再分布24 h和48 h,土壤NO3-—N和NH4+—N主要集中分布在膜孔中心附近区域,湿润锋附近实测的土壤NOO3-—N和NH4+—N含量相比本底值无明显变化,而土壤NO3—N在湿润体内分布规律与水分分布相似;随着肥液浓度的升高、浑水含沙率的减小、初始含水率及膜孔直径的增大,相同的入渗历时内的NO3—N和NH4+—N浓度锋运移距离越大,在湿润体内同一位置处,NO3-—N含量和NH4+—N含量均越高。(5)利用Hydrus-3D模型对单膜孔浑水自由入渗土壤水分运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模拟值和实测值,计算了两者之间的相对误差;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单膜孔浑水自由入渗的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过程以及膜孔中心垂向土壤含水率的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较小,即HYDRUS-3D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单膜孔浑水自由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移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水氮运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水质的特点,通过开展室内多点源交汇入渗试验并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及各影响因素对浑水膜孔灌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内水分分布以及土壤NO3-N运移规律的影响。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研究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建立了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数学模型。分析了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内各中心含水率分布规律、湿润锋运移距离及土壤NO3--N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各阶段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均与入渗时间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膜孔中心、各交汇中心和交汇面的湿润锋运移距离分别入渗时间成幂函数关系、对数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湿润体内的含水率大小为膜孔中心>株间交汇中心>行间交汇中心>4点源交汇中心;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内,4点源交汇中心处NO3--N含量最大,而膜孔中心、株间交汇中心和行间交汇中心的NO3--N含量差异不显着。(2)不同肥液浓度、膜孔直径和浑水含沙率的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的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之间均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随着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膜孔直径和浑水含沙率的增大而减小。建立了浑水膜孔灌多点源交汇入渗的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和各影响因素的经验模型。(3)各影响因素均对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锋运移距离有明显的影响。不同膜孔直径、肥液浓度和浑水含沙率条件下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膜孔中心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成幂函数关系;株间交汇中心垂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拟合结果对数函数关系;行间交汇中心垂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为对数函数关系:湿润体自由入渗面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交汇面水平湿润锋入渗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最终建立了各个方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各影响因素和入渗时间的函数关系。(4)入渗时受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入渗结束后湿润体内NO3--N含量分布的差异较为明显;浑水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在膜孔中心附近区域NO3--N含量较高,然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逐渐减小;但在入渗结束时的湿润锋处NO3--N含量会有一定的累积。膜孔直径和肥液浓度越大、浑水含沙率越小,湿润体内同一位置处的NO3--N含量分布着土壤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在逐渐减小;但在入渗刚结束时的湿润锋处NO3--N含量会有一定的累积。膜孔直径和肥液浓度越大、浑水含沙率越小,湿润体内同一位置处的NO3--N含量分布越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氮运移论文参考文献

[1].康守旋,费良军,姜瑞瑞,钟韵.肥液浓度对浑水膜孔灌多点源入渗水氮运移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姜瑞瑞.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庞琳娜.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氮运移及油麦菜生理生长的影响[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何振嘉.涌泉根灌下灌水器埋深对水氮运移特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5].胡锦升.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6].黎会仙,王文娥,胡笑涛.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数值模拟[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7].吴娇,尹娟,耿浩杰,刘宇朝.滴灌下不同灌水处理对马铃薯水氮运移及产量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9

[8].何振嘉,傅渝亮.涌泉根灌湿润体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9

[9].刘峰,仲俊桥,于景麟,明健,贾黎明.水肥耦合对杨树根区水、氮运移及吸收的影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9

[10].刘利华.浑水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剖面水平方向土壤铵态氮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垂直方向土壤铵态氮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垂直方向土壤含水率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水平方向土壤含水率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垂直方向土壤硝态氮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

标签:;  ;  ;  ;  ;  ;  ;  

水氮运移论文_康守旋,费良军,姜瑞瑞,钟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