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转移肝细胞癌论文_艾军华,刘刚,程素芬,项灯,熊振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转移肝细胞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肝细胞,肿瘤,基因,细胞,基因芯片,细胞因子,内皮。

肿瘤转移肝细胞癌论文文献综述

艾军华,刘刚,程素芬,项灯,熊振芳[1](2019)在《Id-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在肿瘤转移中作用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d-1)在肝细胞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标本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切除的56例肝癌患者组织标本。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6~79岁,中位年龄55岁。45例癌旁肝组织和21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d-1、E-cadherin、Vimentin和MMP-9表达。两组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并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肝癌组织Id-1、E-cadherin、Vimentin、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48/56)、75%(42/56)、39%(22/56)、84%(4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41/66)、33%(22/66)、15%(10/66)、47%(31/66)(χ~2=8.57,13.62,10.73,11.08;P<0.05)。肿瘤直径>5 cm患者Id-1阳性率为100%(24/24),明显高于直径≤5 cm患者的75%(24/32);转移患者Id-1阳性率97%(34/35),亦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的66%(14/21)(χ~2=9.25,10.24;P<0.05)。Id-1表达强度与肝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_s=-0.295,P<0.05)。Id-1表达与E-cadherin、MMP-9表达呈负相关(r_s=-0.432,-0.326;P<0.05),而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_s=0.713,P<0.05)。结论 Id-1在肝癌中高表达,其可能机制为通过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和降解细胞外基质而促进肝癌侵袭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伟勋[2](2016)在《MicroRNA-630在肝细胞癌中通过TGF-β-miR-630-Slug信号通路调控肿瘤转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97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为基础,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预后随访资料,研究miR-6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630的表达与肝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及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组织97例,全部标本均经过病理科组织学确诊,结合肝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随访进行分析。结果:结合临床资料显示:miR-630的表达与肝癌转移,包膜完整性,肿瘤的分化程度(Edmonson分级),肿瘤的TNM分期,肿瘤的BCLC分期分级相关。将97例肝癌组织表达miR-630从高到低排序,以中位数为界,高于中位数的归为高表达组,反之归为低表达组。结合随访资料分析显示,miR-630表达水平相对高的病人较之表达水平相对低的病人具有更低的复发率和更长的总体生存时间。四个表卡方检验显示:miR-630的表达与AFP水平,肿瘤数目,血管侵袭,Edmonson分级,BCLC分期呈负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miR-630的表达水平的降低是一个评估肝癌病人手术切除治疗后复发和生存时间的一个显着而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miR-630相对高表达的肝癌病人提示可能具有较低的转移概率和较好的预后。目的:这部分以中等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系为研究工具,通过转染miR-630的模拟物mimics或者miR-630的抑制物来研究miR-630对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瞬时转染mimics或inhibitors,在转染后的5天内进行细胞功能学实验。如:用CCK-8实验,探讨miR-630对细胞增值能力的影响;用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探讨miR-630对细胞迁移或者侵袭能力的影响;用免疫荧光实验,探讨miR-630对细胞形态及上皮间质样转化的影响。以慢病毒为工具构建稳定的miR-630敲减的细胞系,用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在动物实验中探讨miR-630对肝癌致瘤性的影响;用裸鼠肝脏原位种植模型,探讨miR-630对肝癌转移的影响。结果:在中等转移潜能的细胞中,无论是转染miR-630 mimics还是inhibitors细胞的增值能力都没有发生改变。转染miR-630 mimics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都减弱,细胞形态更上皮化;而转染了inhibitors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都增强,细胞发生了间质样的改变。在动物实验中,细胞稳定敲减miR-630并没有改变肝癌细胞系的致瘤能力;然而却增强了肝癌细胞系肝内转移及肺转移的能力。结论:miR-630能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上皮间质样转化以及转移,而对增值能力没有影响。目的:探讨miR-630在肝癌中通过抑制何种可能的癌基因调控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方法:用生物信息库预测miR-630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 RT-PCR检测Slug是否为miR-630的靶基因。用Transwell,划痕,细胞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ting, RT-PCR在功能学角度验证miR-630通过靶向抑制Slug从而抑制肝细胞癌的迁移,侵袭,上皮间质样转化。结果: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显示miR-630能结合Slug mRNA 3'UTR端;免疫组化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癌组织中miR-630的表达与Slug呈负相关;Western blotting, RT-PCR检测显示miR-630能抑制Slug的表达,以及抑制上皮间质样转化相关的间质样标记物;Transwell,划痕实验显示抑制Slug能逆转miR-630 inhibitors导致的迁移,侵袭能力增强;细胞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ting, RT-PCR检测显示抑制Slug能逆转miR-630 inhibitors导致的上皮间质样转化相关的标记物表达改变。结论:miR-630在肝细胞癌中通过靶向抑制Slug调控其迁移,侵袭,上皮间质样转化。目的:研究调控miR-630的上游信号通路方法:利用RT-PCR检测TGF-β对miR-630表达的影响;用NCBI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and Jaspar (http://jaspar.genereg.net/)数据库预测可能的抑制miR-630转录的结合位点;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判断调控miR-630转录的核心序列;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CHIP)验证SP1, c-jun与相应转录结合位点结合;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探讨该核心序列是否能调控miR-630转录;用RT-PCR验证SP1, c-jun 在 miR-630表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用Western blot探讨SP1, c-jun能否间接上调miR-630的靶基因Slug。从功能学回复实验角度验证TGF-β是抑制miR-630表达的上游调控因子。如:用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验证miR-630逆转TGF-β刺激导致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强;细胞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 RT-PCR实验,验证miR-630逆转TGF-β刺激导致的上皮间质样转化。结果:用浓度为5ng/ml TGF-β培养基处理Bel7402, HL, PT-PCR检测示miR-630表达在24小时内呈时间依赖性降低;用TGF-β Smad, non-Smad信号通路抑制剂配合TGF-β联合处理细胞,RT-PCR结果检测示Erk, JNK, P38信号通路抑制剂可上调miR-630表达;NCBI和Jaspar数据库预测显示miR-630转录起始位点上游lkb碱基序列包含多个Erk, JNK, P38信号通路下游细胞因子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检测示miR-630转录起始位点上游79bp为调控miR-630转录的重要序列: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CHIP)验证结果示:该79bp可结合SP1, c-jun,其分别为Erk,JNK信号通路下游细胞因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再次验证该79bp为为调控miR-630转录的重要序列,并且SP1, c-jun结合位点为阻遏蛋白结合序列;RT-PCR结果示:SP1, c-jun在TGF-β下调miR-630表达中起重要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证明抑制SP1, c-jun,能部分逆转TGF-β诱导的Slug表达上调;Transwell,划痕实验显示抑制miR-630 mimics能逆转TGF-β导致的迁移,侵袭能力增强;细胞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ting, RT-PCR检测显示抑制miR-630 mimics能逆转TGF-β导致的上皮间质样转化及相关的标记物表达改变。结论:TGF-β通过激活其下游的Erk/SP1,JNK/c-jun信号通路抑制miR-630表达,从而调控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王真,徐增辉,郑罗凝,王颖,孙保木[3](2015)在《肝细胞癌循环肿瘤细胞与肿瘤转移和预后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5例肝细胞癌患者,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富集CTC,然后利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进行CTC鉴定并计数,同时记录临床相关特征,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检出CTC,阳性率为100%,CTC个数均值为(4.1±2.5)个。对患者进行分组,Ⅰ组的CTC个数<5,Ⅱ组的CTC数量≥5。Ⅰ组、Ⅱ组的CTC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的性别、年龄与肿瘤转移无关(P=0.581、0.531),CTC的数量与转移及预后有关(P=0.024、0.01),Ⅰ组、Ⅱ组的转移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CC患者外周血CTC的数量与肿瘤转移及预后有关,CTC的数量≥5时,可能肿瘤更具转移倾向,预后更差,患者生存期更短。(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高连印,韦艾凌[4](2014)在《活血化瘀药调控肝细胞癌微环境细胞因子影响肿瘤转移复发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转移复发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肝癌微环境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是决定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键重要因素之一,微环境中细胞因子可引起血管新生加速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对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疾病—肝癌,中医认为其发病机理与络病的络脉亢进理论有一致性,络道亢进、络脉生成乃其主要的机制。活血化瘀类中药一方面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抑制肝癌血管新生,另一方面通过抗凝、抗纤溶、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改善血流微环境影响肿瘤转移复发。(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4年02期)

王静[5](2010)在《Syndecan-1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第五大恶性肿瘤,全世界肝癌患者中我国约占55%,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4-5倍。在我国农村居肿瘤相关死亡率第一位,城市肿瘤相关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手术切除和肝移植是治愈HCC的两大手段,但长期生存取决于诊断时的分期。早期HCC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0.1%和59.1%;中期HCC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3%、30.5%和23.5%;晚期HCC患者的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52.5%、14.7%。HCC的治疗难点在于:①大多数患者具有乙肝和肝硬化背景,常合并肝功能障碍;②发病年龄相对较低,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容易发生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③仅部分患者可接受手术治疗(少于20%),根治性切除率更低;④手术后复发率高。与过去30年纵向比较,由于诊断水平的提高,早期HCC确诊率增高,手术切除比例增高,非手术疗法的进步,我国HCC的生存期及生存率已获得了显着改善。但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横向比较,HCC总生存率低、生存期短,主要原因归结为:对于其发生、发展机制了解不够,无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因而探寻HCC的分子机制是目前迫切的需要。HCC发生、发展和转移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新生血管增生异常等密切相关,其中存在多个关键性环节,是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潜在靶点。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HCC已成为研究热点。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基于两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结果(SHARP和Oriental研究),索拉非尼能显着延长晚期HCC患者的总生存期和至疾病进展时间,2008年欧洲EMEA、美国FDA和我国SFDA已相继批准索拉非尼用于不能手术切除和远处转移的晚期HCC的标准治疗选择之一。Syndecan-1是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家族(Heparin-sulphate proteoglycans, HSPGs)的syndecans亚家族成员之一,表达于多种类型细胞表面,通过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中间质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生物活性分子等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粘附、迁移及血管生成等过程。Syndecan-1在不同肿瘤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意义不同。有研究表明,syndecan-1表达下降与肿瘤恶性表型有关,细胞表面syndecan-1表达下降使细胞粘附减弱,转移潜力增强。然而,尽管胰腺癌及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细胞表面表达syndecan-1,亦容易发生远处转移。目前关于syndecan-1与HCC相关性研究,主要从syndecan-1在HCC组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面阐述,可能机制报道甚少。数个研究结果显示syndecan-1表达缺失或下降与HCC分化不良、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有关。但是,也有研究显示syndecan-1高表达于HCC低分化癌组织中,与上述研究的结论相互矛盾。研究目的:了解syndecan-1在HCC原发灶、癌旁肝组织及肝内转移灶的表达强度,探讨syndecan-1在HCC原发灶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方法检测syndecan-1在HCC原发灶、癌旁肝组织和肝内转移灶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CD34-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原发灶和肝内转移灶的表达及Ki-67在原发灶的表达。(1)比较30例HCC原发灶、癌旁肝组织及肝内转移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的差异;(2)分析30例HCC原发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HCC临床病理因素(包括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分级、血清AFP水平、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是否伴有肝硬化及癌栓)之间的关系;(3)分析30例HCC原发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Ki-67增殖指数之间的关系;(4)比较30例HCC原发灶及肝内转移灶中VEGF表达强度及CD34-MVD的差异;(5)分析30例HCC原发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VEGF表达强度及CD34-MVD之间的关系;(6)分析30例HCC肝内转移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VEGF表达强度及CD34-MVD之间的关系。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则认为具有显着性差异;原发灶、癌旁肝组织及肝内转移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比较采用Kruska-Wallis检验;syndecan-1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Wilcoxon检验(2组比较)或Kruska-Wallis检验(3组比较);VEGF和CD34-MVD在原发灶与肝内转移灶的比较分别采用Wilcoxon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syndecan-1与Ki-67指数、VEGF及CD34-MVD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研究结果:1. Syndecan-1在HCC原发灶中表达增强,在癌旁肝组织中低表达,在肝内转移灶的表达强度显着低于原发灶。HCC原发灶中syndecan-1高、中、低、无表达者例数分别为9、15、4、2,癌旁肝组织中syndecan-1高、中、低、无表达者例数分别为1、15、14、0,肝内转移灶中syndecan-1高、中、低、无表达者例数分别为0、6、17、7。叁组间syndecan-1表达强度有显着性差异(χ2=25.62, P< 0.001)。2.原发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HCC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分级、血清AFP水平、Child-Pugh分级、是否伴有肝硬化及癌栓均无关。Syndecan-1在HCC原发灶中表达强度在临床分期(P=0.143)、肿瘤大小(P=0.980)、分级(P=0.102)、血清AFP水平(P=0.432)、Child-Pugh分级(P=0.822)、是否伴有肝硬化及癌栓间(P分别为0.573和O.137)均无显着性差异。3.HCC原发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Ki-67增殖指数呈显着正相关。HCC原发灶中syndecan-1高、中、低、无表达者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22.8±20.2%、21.6±21.5%、4.8±8.7%和0.3±0.4%,syndecan-1表达强度与Ki-67增殖指数呈显着正相关(r=0.386,P=0.035)。4. VEGF表达及CD34-MVD在HCC原发灶及肝内转移灶中无统计学差异。(1)HCC原发灶中VEGF高、中、低表达例数分别为15、10、5,肝内转移灶中高、中、低表达例数分别为13、15、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W=912.5,P=0.968)。(2)HCC原发灶及肝内转移灶中CD34-MVD分别为308.3-150.0/mm2、329.1±155.4/mm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528,P=0.600)。5.HCC原发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VEGF表达强度、CD34-MVD无统计学相关,但与CD34-MVD之间存在正相关趋势。HCC原发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VEGF表达强度无统计学相关性(r=0.319,P=0.086);原发灶syndecan-1表达强度与CD34-MVD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但存在正相关趋势,在原发灶syndecan-1高、中、低、无表达者的CD34-MVD分别为329.3±140.2/mm2、319.7±176.0/mm2、206.3±66.0/mm2和(?)331.9±8.9/mm2(r= 0.200, P=0.290)。6.HCC肝内转移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VEGF表达强度无统计学相关性,与CD34-MVD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HCC肝内转移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VEGF表达强度无统计学相关性(r=0.124 P=0.513);肝内转移灶syndecan-1表达强度与CD34-MVD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syndecan-1中、低、无表达者的CD34-MVD分别为425.3±121.5/mm2、326.2±170.7/mm2、253.7±103.6/mm2 (r=0.370, P=0.044)。研究结论:1. Syndecan-1在HCC肝内转移灶的表达强度显着低于原发灶及癌旁组织,提示syndecan-1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与HCC转移有关。胞膜syndecan-1表达下降或缺失的肿瘤细胞,由于其与基质之间粘附减弱,自由度增大,导致其侵袭转移潜力增强,易于进入循环,形成肝内外转移瘤。2.HCC原发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呈正相关,syndecan-1可能作为多种生长因子的共受体,刺激肿瘤生长。3.HCC组织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肿瘤新生血管呈正相关,提示syndecan-1可能通过易化促血管生成因子相应受体的二聚化过程,增强促血管生成效应,促进肿瘤生长、转移。4.HCC组织中syndecan-1表达可能影响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HCC肿瘤细胞的转移可能需要syndecan-1从膜表面脱落、缺失,当肿瘤细胞发生转移,定植于转移部位后,syndecan-1重新在膜表面表达,再次促进肿瘤生长、血管生成。提示syndecan-1在HCC生长和转移中的特殊作用可能为HCC有效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4-20)

周永红,符有文,陈永强,林建勤,陈鑫[6](2009)在《CT灌注成像肝细胞癌边缘血流灌注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CT灌注成像研究肝细胞癌边缘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肿瘤发生转移的关系,以探讨预测肝癌发生转移的潜在可能性。方法选择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全部病例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统计瘤周组织的血流灌注指标,并将结果与患者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肿瘤边缘出现高灌注组发生转移的机会明显高于轻中度灌注组。②肿瘤边缘出现高灌注带组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灌注带组。③肿瘤边缘高灌注带与镜下血管计数呈正相关。结论可以从肝细胞癌边缘有无异常血流灌注来判断肿瘤是否发生潜在转移。(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09年05期)

王永中,李智岗,李顺宗,史博,谷铁树[7](2008)在《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后肝细胞癌患者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对TACE术后肿瘤转移潜能的影响,揭示清肝化瘀口服液对抑制肝细胞癌细胞增殖、降低肝细胞癌细胞COX-2、VEGF表达的作用,为中药的临床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间住院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8~65岁,平均56.3±7.7岁。肝动脉化疗栓塞方法:采用Seldlinger穿刺技术,股动脉导管一次介入法进行灌注化疗栓塞。清肝化瘀口服液给药方法:介入第2天开始服用清肝化瘀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2次,饭后服用。分别于介入术前1天和介入术后第4周早晨空腹静脉采集样血5 mL,分装不抗凝管与枸橼酸钠抗凝管,不抗凝管低温离心(4℃,2 500 r/min,10分钟),分离血清加入抑肽酶2500 kU,-30℃保存待测。枸橼酸钠抗凝管,用DEPC处理过的无菌去离子水配制的1/15mol/LpH 7.2的PBS对倍稀释后迭加于淋巴细胞分离液(比重1.077),离心(2000 r/min)20 min,分离单个核细胞并以PBS洗涤2次,调整细胞浓度为5×10~6/ ml左右,于-80℃冰箱保存。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水平;RT-PCR检测COX-2基因水平表达;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外转移情况:CT和/或超声及胸片检查,随访观察肺、骨、脑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VEGF表达量为207.49±93.22,结果显示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介入治疗后增高的VEGF(P<0.05)。经清肝化瘀口服液联合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COX-2表达阳性率为47.77%,明显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的55.69%(P<0.05),同时表达量也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结论:TACE+中药组外周血中VEGF及COX-2表达显着降低,说明TACE联合应用清肝化瘀口服液在防止肿瘤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教育集》期刊2008-09-19)

晋云[8](2008)在《肝细胞癌SuperArray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芯片筛选及Cathepsin L表达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对肝癌的防治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对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发现,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多个因素参与了转移的调控,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本质,也是肝癌治疗失败和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从基因水平上入手,解决肝癌的转移有了实现的可能。基因芯片技术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应运而生,可提供全基因组范围的生物学研究。由于基因芯片高速度、高通量、集约化和低成本的特点,其诞生以来就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芯片技术在疾病诊断,特别是肿瘤的判别、比较肿瘤和正常组织、鉴别组织来源、肿瘤的亚分类等基础研究上具有重要作用。以前肿瘤研究方法中只针对某一单个基因进行研究,没有横向比较,高密度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提供平台进行多种基因的横向比较,探讨在某一模型中哪些基因起关键作用。本实验以临床转移肝癌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SuperArray基因芯片技术对肝癌转移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和免疫印迹等技术进行临床标本验证,结合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探讨筛选出的基因与患者年龄、病程、肿瘤类型、临床分期及转移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肝癌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观察其表达及抑制后的转录水平、蛋白水平的变化及细胞侵袭力的变化。通过以上研究,探讨基因芯片筛选出的肝癌转移相关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肝细胞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SuperArray基因芯片表达研究1、选取正常肝组织、未转移肝细胞癌和转移肝细胞癌组织进行肿瘤转移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发现未转移肝癌较正常组织表达上调3倍以上的基因有33个,转移肝癌较正常组织表达上调3倍以上的基因有50个,转移肝癌较未转移肝癌表达上调3倍以上的基因有13个。未转移肝癌较正常组织表达下调3倍以上的基因有5个,转移肝癌较正常组织表达下调3倍以上的基因有9个,转移肝癌较未转移肝癌表达下调3倍以上的基因有3个。2、根据实验结果选择上调基因VEGF和组织蛋白酶L和下调基因Kai-1和Cadherin 11进行验证,通过RT-PCR和WB方法证实了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第二部分:肝细胞癌Cathepsin L临床表达特征及与血管生成关系选取肝癌组织标本58例,其中高分化18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22例,临床分期Ⅰ-Ⅱ期26例,Ⅲ-Ⅳ期32例,有转移28例。免疫组化法、RT-PCR和免疫印迹法进行Cathepsin L,VEGF和CD34检测,统计实验结果。结果发现1、肝癌Cathepsin L表达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相关性,与肝癌病理分级有显着相关性,分化越低的肝癌,Cathepsin L表达越强。2、肝癌Cathepsin L表达与肝癌临床分期有显着相关性,晚期肝癌Cathepsin L表达强于早期肝癌。3、临床晚期肝癌中VEGF表达强度高于早期肝癌,低分化肝癌VEGF表达强度高于高中分化肝癌,肝癌Cathepsin L表达强度变化与VEGF表达强度呈相同趋势,呈正相关关系。4、肝癌不同年龄组MVD无显着区别,肝癌临床晚期MVD显着高于早期肝癌,低分化肝癌MVD显着高于高中分化肝癌。统计分析表明,肝癌MVD与VEGF及Cathepsin L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第叁部分:RNA干扰沉默Cathepsin L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影响实验研究肝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转染对照组(对照组)和Cathepsin L siRNA转染实验组(转染组),观察时间为转染后1d,3d和6d。转染组进行Cathepsin L siRNA转染,MTT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增殖状况,免疫荧光、RT-PCR及WB法进行Cathepsin L检测,transwell小室法进行细胞侵袭力测定。结果发现:1、RNAi可有效沉默肝癌细胞Cathepsin L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同时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提示Cathepsin L在肝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是肝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通路的关键性生物因子之一。2、Cathepsin L表达受抑导致肝癌细胞侵袭力相对降低说明Cathepsin L是肝癌细胞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因素,同时提示RNAi技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8-05-01)

侯元凯,王义,丛文铭,吴孟超[9](2007)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与恶性肿瘤的转移具有一定关系,但它与肝细胞癌的转移特别是与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关系罕有报道。本实验探讨KiSS-1基因在门静脉癌栓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肝细胞癌组织及11例门静脉癌栓组织中KiSS-1基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结果:门静脉癌栓组、伴癌栓肝细胞癌组、不伴癌栓肝细胞癌组中KiSS-1基因的mRNA阳性率分别为18.2%(2/11)、16.1%(5/31)、63.2%(12/19),蛋白阳性率分别为0%(0/11)、12.9%(4/31)、47.4%(9/19),癌栓组和伴癌栓肝细胞癌组的KiSSmRNA和蛋白阳性率均明显低于不伴癌栓肝细胞癌组(P<0.05),而癌栓组与伴癌栓肝细胞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MMP-9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2.7%(8/11)、77.4%(24/31)、31.6%(6/19),MMP-9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1.8%(9/11)、83.9%(26/31)、42.1%(8/19),癌栓组与伴癌栓肝细胞癌组的MMP-9mRNA和蛋白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不伴癌栓的肝细胞癌组(P<0.05)。KiSS-1基因与MMP-9的mRNA和蛋白阳性率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2、-0.473,P值均<0.05)。结论:KiSS-1基因、MMP-9与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密切相关,KiSS-1基因可能通过抑制MMP-9表达而抑制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2007年06期)

刘强[10](2007)在《采用CT扫描研究肝细胞癌边缘血管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CT扫描时发现肝癌边缘可见一些增粗、扭曲的血管,这些血管与肿瘤转移和预后是否有关,目前国内还罕见报道。为此,作者收集了经CT扫描检查并行肝癌手术者(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肿瘤转移肝细胞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97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为基础,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预后随访资料,研究miR-6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630的表达与肝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及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组织97例,全部标本均经过病理科组织学确诊,结合肝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随访进行分析。结果:结合临床资料显示:miR-630的表达与肝癌转移,包膜完整性,肿瘤的分化程度(Edmonson分级),肿瘤的TNM分期,肿瘤的BCLC分期分级相关。将97例肝癌组织表达miR-630从高到低排序,以中位数为界,高于中位数的归为高表达组,反之归为低表达组。结合随访资料分析显示,miR-630表达水平相对高的病人较之表达水平相对低的病人具有更低的复发率和更长的总体生存时间。四个表卡方检验显示:miR-630的表达与AFP水平,肿瘤数目,血管侵袭,Edmonson分级,BCLC分期呈负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miR-630的表达水平的降低是一个评估肝癌病人手术切除治疗后复发和生存时间的一个显着而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miR-630相对高表达的肝癌病人提示可能具有较低的转移概率和较好的预后。目的:这部分以中等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系为研究工具,通过转染miR-630的模拟物mimics或者miR-630的抑制物来研究miR-630对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瞬时转染mimics或inhibitors,在转染后的5天内进行细胞功能学实验。如:用CCK-8实验,探讨miR-630对细胞增值能力的影响;用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探讨miR-630对细胞迁移或者侵袭能力的影响;用免疫荧光实验,探讨miR-630对细胞形态及上皮间质样转化的影响。以慢病毒为工具构建稳定的miR-630敲减的细胞系,用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在动物实验中探讨miR-630对肝癌致瘤性的影响;用裸鼠肝脏原位种植模型,探讨miR-630对肝癌转移的影响。结果:在中等转移潜能的细胞中,无论是转染miR-630 mimics还是inhibitors细胞的增值能力都没有发生改变。转染miR-630 mimics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都减弱,细胞形态更上皮化;而转染了inhibitors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都增强,细胞发生了间质样的改变。在动物实验中,细胞稳定敲减miR-630并没有改变肝癌细胞系的致瘤能力;然而却增强了肝癌细胞系肝内转移及肺转移的能力。结论:miR-630能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上皮间质样转化以及转移,而对增值能力没有影响。目的:探讨miR-630在肝癌中通过抑制何种可能的癌基因调控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方法:用生物信息库预测miR-630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 RT-PCR检测Slug是否为miR-630的靶基因。用Transwell,划痕,细胞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ting, RT-PCR在功能学角度验证miR-630通过靶向抑制Slug从而抑制肝细胞癌的迁移,侵袭,上皮间质样转化。结果: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显示miR-630能结合Slug mRNA 3'UTR端;免疫组化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癌组织中miR-630的表达与Slug呈负相关;Western blotting, RT-PCR检测显示miR-630能抑制Slug的表达,以及抑制上皮间质样转化相关的间质样标记物;Transwell,划痕实验显示抑制Slug能逆转miR-630 inhibitors导致的迁移,侵袭能力增强;细胞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ting, RT-PCR检测显示抑制Slug能逆转miR-630 inhibitors导致的上皮间质样转化相关的标记物表达改变。结论:miR-630在肝细胞癌中通过靶向抑制Slug调控其迁移,侵袭,上皮间质样转化。目的:研究调控miR-630的上游信号通路方法:利用RT-PCR检测TGF-β对miR-630表达的影响;用NCBI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and Jaspar (http://jaspar.genereg.net/)数据库预测可能的抑制miR-630转录的结合位点;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判断调控miR-630转录的核心序列;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CHIP)验证SP1, c-jun与相应转录结合位点结合;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探讨该核心序列是否能调控miR-630转录;用RT-PCR验证SP1, c-jun 在 miR-630表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用Western blot探讨SP1, c-jun能否间接上调miR-630的靶基因Slug。从功能学回复实验角度验证TGF-β是抑制miR-630表达的上游调控因子。如:用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验证miR-630逆转TGF-β刺激导致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强;细胞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 RT-PCR实验,验证miR-630逆转TGF-β刺激导致的上皮间质样转化。结果:用浓度为5ng/ml TGF-β培养基处理Bel7402, HL, PT-PCR检测示miR-630表达在24小时内呈时间依赖性降低;用TGF-β Smad, non-Smad信号通路抑制剂配合TGF-β联合处理细胞,RT-PCR结果检测示Erk, JNK, P38信号通路抑制剂可上调miR-630表达;NCBI和Jaspar数据库预测显示miR-630转录起始位点上游lkb碱基序列包含多个Erk, JNK, P38信号通路下游细胞因子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检测示miR-630转录起始位点上游79bp为调控miR-630转录的重要序列: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CHIP)验证结果示:该79bp可结合SP1, c-jun,其分别为Erk,JNK信号通路下游细胞因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分析再次验证该79bp为为调控miR-630转录的重要序列,并且SP1, c-jun结合位点为阻遏蛋白结合序列;RT-PCR结果示:SP1, c-jun在TGF-β下调miR-630表达中起重要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证明抑制SP1, c-jun,能部分逆转TGF-β诱导的Slug表达上调;Transwell,划痕实验显示抑制miR-630 mimics能逆转TGF-β导致的迁移,侵袭能力增强;细胞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ting, RT-PCR检测显示抑制miR-630 mimics能逆转TGF-β导致的上皮间质样转化及相关的标记物表达改变。结论:TGF-β通过激活其下游的Erk/SP1,JNK/c-jun信号通路抑制miR-630表达,从而调控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转移肝细胞癌论文参考文献

[1].艾军华,刘刚,程素芬,项灯,熊振芳.Id-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在肿瘤转移中作用机制探讨[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9

[2].陈伟勋.MicroRNA-630在肝细胞癌中通过TGF-β-miR-630-Slug信号通路调控肿瘤转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3].王真,徐增辉,郑罗凝,王颖,孙保木.肝细胞癌循环肿瘤细胞与肿瘤转移和预后关系的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5

[4].高连印,韦艾凌.活血化瘀药调控肝细胞癌微环境细胞因子影响肿瘤转移复发机制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4

[5].王静.Syndecan-1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

[6].周永红,符有文,陈永强,林建勤,陈鑫.CT灌注成像肝细胞癌边缘血流灌注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J].临床医学.2009

[7].王永中,李智岗,李顺宗,史博,谷铁树.清肝化瘀口服液对介入治疗后肝细胞癌患者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C].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教育集.2008

[8].晋云.肝细胞癌SuperArray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芯片筛选及CathepsinL表达实验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8

[9].侯元凯,王义,丛文铭,吴孟超.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中的表达[J].癌症.2007

[10].刘强.采用CT扫描研究肝细胞癌边缘血管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

论文知识图

肝星状细胞肿瘤细胞呈弥巨噬细胞示符合乙状结肠癌,伴盆腔周围淋巴结...增强图像及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肝右...肿瘤切面灰白色,浸润至肠壁全层及周围...

标签:;  ;  ;  ;  ;  ;  ;  

肿瘤转移肝细胞癌论文_艾军华,刘刚,程素芬,项灯,熊振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