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知识管理者——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设立知识管理者——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管理的必然(论文文献综述)

周笑梅[1](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认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吴迪[2](2020)在《医院业务外包背景下后勤主管的知识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信息化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的应用。医院也认识到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后勤”的服务模式,把知识的管理与应用纳入到提供医务服务的实践中去。本研究以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能力、信息操作能力等方面论述了医院后勤主管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医院后勤现状分析,发现后勤主管在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的需求、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分享、知识的利用等方面,具体包括了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不深刻、主动学习意愿不强、知识的获取途径单一、知识的存储不合理、知识的分享不足、知识的利用不充分等。依据上述问题,从后勤主管个人和医院两个角度,研究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在分析问题,阐述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认识;加强个人知识需求分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获取途径,做好知识的收集;运用知识管理工具,做好知识的存储;改变传统观念,做好知识的分享;做好知识管理评价。

徐彦[3](2020)在《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S眼科集团成立于1995年,是目前中国唯一集医疗、教育、产业、学术、科研以及公益于一体的眼科集团。大连HS眼科分院成立于2002年,由于HS眼科医院在医疗技术上有着明显的优势,白内障诊疗、近视激光手术、眼底病诊疗等关键业务在大连地区市场占有率较高。但是目前医院却未能及时将其拥有的知识资源系统整理,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工作缺乏系统规划而导致知识分布不合理,下属分院知识转移不系统、效率低下,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带走核心技术等问题。本文基于知识管理与元决策理论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访谈及问卷调查法等,以HS眼科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其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系统的建立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分析了民营医院知识管理及知识转移的价值,并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研究案例——HS眼科医院的基本概况,概述了HS眼科医院运行及其在知识管理及知识转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文章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最后,提出了HS眼科医院进行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的策略和方法,明确了医院实施知识转移和共享策略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民营医院、特别是专业眼科医院发展迅速。作为其中代表,大连HS眼科医院在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希望通过本文对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策略的研究,能够给大连HS眼科医院及其他民营医院在制定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战略方面提供参考。

陶亮[4](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朱守信[5](2016)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质量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质量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基石。高校办学质量能否得到持续改进,取决于高校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及体系的完备性与有效性,如何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则成为撬动整个质量杠杆的“支点”。在组织质量变革驱动下,质量开始跳出传统产品和服务范畴转向组织运行层面,其意味着质量评价的重心需要从质量扩展到质量管理活动,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管理活动的成熟度水平。当前高等教育已驶入“评估时代”,借助成熟度方法变革质量评价思维和范式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通常是一种外部主导的政府行为,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绩效质量观,其本质是对高校办学质量结果的问责,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同质化和路径依赖等问题。成熟度评价着眼于高校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主要评价高校内部质量管理行为和措施的完善程度,把高校质量管理能力的内生性建构作为目标方向。相对于传统质量评价,成熟度评价将重心放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纵向提升上,强调基于校本管理的自我评价,以其柔性质化评价方式适用于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此成熟度评价能够更好地遵循高校自主自觉的发展原则,服务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完善,在保证高校办学质量方面体现出更强的辅助性和建设性。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是成熟度评价的核心对象,必须借助一个完整的概念模型才能建立体系和实施评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文本分析方法,对美国国家质量奖三所获奖高校申报材料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三级编码,同时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国内高校办学质量报告内容,提取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与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基本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整个成熟度评价模型由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和过程系统三个系统构成,其中支撑系统包括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战略管理三个关键过程域;主体系统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关键过程域;过程系统包括专业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学习管理、实践管理五个关键过程域。在成熟度评价模型基础上,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编制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实了成熟度评价模型三个系统和十个关键过程域的结构划分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来自华东地区四省市十五所高校的413份大样本问卷数据显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作为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概念,在不同层次、类型和地区高校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中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成熟度对主体系统、过程系统各要素成熟度均产生正向影响,战略管理成熟度对主体系统成熟度未产生影响,对过程系统只产生部分影响;主体系统中教师管理成熟度对过程系统各要素产生正向影响,而学生管理对过程系统未产生影响;专业管理在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其他要素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为了更加细致地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现状,本研究在成熟度调查问卷基础上开发了更为精细化和操作化的成熟度评价量表。整个量表设计遵循了主动完善和动态改进的指导理念,采用判断题与问答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经过三轮专家论证完成对量表的修订。我们以上海交通大学10所院系为案例对象,展示如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成熟度评价,以及如何借助象限分析模型确定质量改进的优先矩阵,为高校具体实施成熟度评价提供参考。案例评价结果显示,各院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不同维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各个维度并没有呈现均衡发展,表明教学质量管理在高校内部也需要区别对待。成熟度评价量表能够帮助高校及院系明确质量管理水平现状,识别薄弱环节和关键过程,可以作为诊断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工具。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多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匹配相关的工作架构、组织治理和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结构保障和动力基础,进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迈向成熟。因此,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应当从宏观系统框架着眼,立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微观运行机制改进为突破,才能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来说,高校需要建立PDCA改进循环,形成质量管理系统模式,积极实施自我评估;落实以院系为实体的质量管理结构,明确质量治理的主体和参与机制;同时加强院校研究能力,推进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

韩泽春[6](2015)在《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末期以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核心和基础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组织知识的学习、分享、应用、创新等活动,使组织知识不断累积发展,上升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使组织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对组织成员而言,知识管理使其各种信息资料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有助于完善其职业知识体系,提高其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为组织绩效提高和组织更好地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运行与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师生员工及其所拥有的知识。如何借助知识管理这一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促进各类教育知识的有效整合利用,提升各方面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成长发展指导服务等重要职能,近年来辅导员专业化不断得到认可,并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再次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加速辅导员知识素质提升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撑。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当前知识管理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都已经成为各自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这一实际状况,系统梳理知识管理和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诉求,分析理清在辅导员职业内部开展知识管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试图借助知识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手段,通过对辅导员队伍的一系列优化和调整措施,有效促成辅导员知识素质的快速提升,并通过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达到加快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本研究以知识管理理论和辅导员职业发展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切入点,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理念、原则、方法、工具等,对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管理展开研究,试图厘清专业化辅导员应有的知识素质,分析辅导员专业化知识学习、应用和创新的系统运作,构建专业化辅导员应当具备的知识管理框架,以此来促进辅导员专业知识的累积更新和应用创新,使辅导员队伍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组织内外部专业知识资源,科学高效地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成长发展指导服务等职责工作,同时使专业化成长中的辅导员通过参与实施教育知识管理,加快专业知识素质提升步伐,进而促进能力素养提升,对其职业生涯专业化发展发挥指导、支持和促进作用。本研究按照党和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要求,在调查了解和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知识的应然和实然状态的基础上,展开对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究。首先,按照知识管理需要,从辅导员人员素质、组织结构和文化建设入手,对辅导员现实的职业组织形态进行优化,以改进辅导员职业工作和学习现状,满足知识管理实施的要求;随后,逐步开展基于辅导员知识素质提升及专业化发展的知识管理技术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和知识系统的应用管理等工作,在辅导员职业环境中具体践行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研究;最后,从知识管理阶段性评估获得的具体信息,总结回顾辅导员知识管理实施的总过程,基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人员管理、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知识管理有效实施及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针对性意见。

张斌,高大岭,计红胜,韩建华,徐拥军,张晓,李红梅,魏扣,丁子涵[7](2014)在《现代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实际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宏观体制(国家层面的企业档案事业管理)、微观体制(组织层面的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以及业务模式面临挑战。因而,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提上日程,对其进行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1.1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历史演变及现状1.1.1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宏观体制历史演变企业档案管理宏观体制即外部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从国家、地区和专业系统的角度确立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职能、组织

程凤农[8](2014)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受后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许多学者致力于揭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面纱,展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性质、来源、生成途径等。如今,教师实践性知识被当做教师的一种知识类型获得较为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逐渐将知识视为一种超越传统的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源的现代资源,并将其称为知识资源。随之,在管理学领域,围绕着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资源的功能,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得以蓬勃发展。那么,在教育领域,如何统整教师的知识,如何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以促进其生成、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就成为教育管理当前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基于此,本文借鉴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理论,提出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的观点,论述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管理策略。当然,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的观点并非是本文作者首次提出,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已有数位学者提出此观点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探讨,纵观现有的相关研究,在理论上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不充分,有些甚至没有进行相关的论证就提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观点;二是对如何进行管理有些学者尝试提出了一些管理策略,但这些策略在整体上呈现出零散的特点,论述缺乏系统性,缺乏深入具体的思考,仅仅是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的简单移植;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比较单一,往往局限于文献分析与理论论证,致使其说服力不强。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策略的探讨。尝试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形成有现实操作性的管理策略。此外,本研究致力于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鉴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性质以及学校管理的实践化特征,研究采取理论思辨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解读教师实践性知识本章旨在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详细解读,以明晰教师实践性知识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来源于哪里?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决定了我们为什么要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如何进行管理以及管理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第二章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内涵本章旨在确立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立论依据。从知识管理的演进历程出发,分析知识管理思想的哲学内蕴以及知识管理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并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阐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维度本章旨在论证应该从哪几个维度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各个维度如何进行管理?每个维度在管理过程中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注意事项等。根据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存在和流动场所,本章指出教师实践性知识应从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学校三个维度进行管理,所以它不单纯是组织行为,也是教师个体进行自我修炼,不断提升的过程。第四章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机制本章旨在从制度保障方面论述如何进行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需要若干制度保障,这些保障可以分为显性机制和隐性机制两个方面,显性机制包括设立教师实践性知识主管、开发和应用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以及催生教师自组织等三方面;隐性机制包括构建成长型激励机制、支持型场域以及形成共享型学校文化三方面。第五章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后的负面影响及预防措施本章旨在从批判的视角去预见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能的预防策略。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会不会带来产权纠纷?会不会带来学校管理的过度技术化倾向?会不会使教师的负担加重?会不会消解专家型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要预见这些可能的负面影响,要正视这些问题而不是回避这些问题。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既有现实的必要性,又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它不是一种空穴来风,更不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它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也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思想,一种艺术。尽管在当前提出这种观点或进行这种实践都面临相当的挑战,但基于学校与知识的天然联结,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大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在将来会变成学校的一种自然的、惯常的行为。

王向南[9](2014)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独特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交叉渗透,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面对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需求,如何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在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归纳梳理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发展起源、组织结构、运行机理、覆盖领域、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关系、运行现状等,从中探索在制度安排上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作为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制度设计的参照系;第二,研究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发展轨迹、组织结构、运行机理、覆盖领域、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制度安排、运行现状等,通过与国外同类组织的对比分析,找出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异同、优势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推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第三,立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巩固、发展和丰富这些作用的制度设计方面,研究新举措,探索新路径,形成新机制。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为主线、融合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采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法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发育成长、运营管理、功能作用、社会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在制度建设层面对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外延、本质属性和行为特征、历史沿革和发展走势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本文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国际视野对非营利组织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时期、冷战时期以及世界多极化新形势下的不同表现形态、行为特征、社会影响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梳理和概括,大纵深、全方位的对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作出研究分析。二是归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即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补充作用,对弥补社会结构失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引领作用,对扩大社会就业和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作用,围绕这些功能发挥,提出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制度安排。三是提出把知识管理方法引入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制度设计,在加强非营利组织信息管理、强化社会监督、非营利组织与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论述了知识管理作用于非营利组织信息管理的机制。通过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对比,在比较中鉴别,在借鉴学习中创新,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在制度创新方面,应更好运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手段,为激活组织自身活力创造制度需求,形成有利其发展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拉力。在宏观层面,有效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激发各类非营利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吸纳社会资源,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创新激励成长的外部制度环境;在微观层面,明确非营利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公示制度等,促进其整体绩效提升,从而在社会管理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主体运行模式,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制度框架。

刘春雷[10](2013)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三,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二、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管理的必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管理的必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四、研究的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三)比较研究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有待改善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公共政策理论
        (三)制度供给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医院业务外包背景下后勤主管的知识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3.3 研究述评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专题访谈
        1.5.3 案例研究法
2 服务业务外包和后勤主管知识优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后勤改革
        2.1.2 业务外包
        2.1.3 个人知识管理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服务业务外包
        2.2.2 个人知识管理
    2.3 后勤主管知识分类分析
3 医院后勤主管知识管理现状
    3.1 医院后勤主管知识管理现状
    3.2 问卷设计
        3.2.1 问卷题型设计
        3.2.2 问卷内容设计
        3.2.3 调查对象
4 后勤主管个人知识管理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4.1 后勤主管个人知识管理问题分析
        4.1.1 对知识管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1.2 没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意愿
        4.1.3 知识的获取途径单一
        4.1.4 知识存储达不到要求
        4.1.5 知识的分享欠缺
        4.1.6 知识使用效率不高
    4.2 原因分析
        4.2.1 后勤主管的个人传统与自我保护观念
        4.2.2 医院后勤传统管理体制不合理
        4.2.3 后勤知识管理文化水平不高
        4.2.4 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5 优化后勤主管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对策
    5.1 后勤主管知识优化的机构平台
        5.1.1 优化“互联网+后勤,创新服务模式
        5.1.2 优化后勤知识管理文化
        5.1.3 优化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
        5.1.4 优化安全和保密工作
        5.1.5 优化制度建设,健全激励与考核机制
        5.1.6 组织结构扁平化
        5.1.7 优化对知识型后勤主管的培训
    5.2 转变传统观念,加强个人知识管理
        5.2.1 优化个人知识需求分析
        5.2.2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5.2.3 优化知识获取途径,做好知识的收集
        5.2.4 运用知识管理工具,优化知识的存储
        5.2.5 改变传统观念,优化知识的共享
        5.2.6 后勤主管知识管理的评价优化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医院后勤主管个人知识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3)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内容
2 相关理论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2.1 知识管理理论与元决策理论概述
        2.1.1 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2.1.2 知识转移
        2.1.3 知识共享
        2.1.4 知识管理策略
        2.1.5 元决策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2.2 国内外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研究概述
        2.2.1 研究层次
        2.2.2 研究主体
        2.2.3 研究内容
        2.2.4 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比分析
3 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现状分析
    3.1 HS眼科医院简介
    3.2 知识转移及共享工作成熟度问卷调查
    3.3 知识转移及共享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4 基于元决策的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的建立
    4.1 基于元决策的日常工作环节中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
        4.1.1 根据知识主体设计知识转移及共享模式
        4.1.2 元决策下的模式实施策略
    4.2 基于元决策的核心业务环节中的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
        4.2.1 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核心
        4.2.2 元决策下的模式实施策略
    4.3 基于元决策的临床路径实施中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
        4.3.1 传统诊疗路径与临床路径之间的区别
        4.3.2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临床路径实施计划
        4.3.3 实施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
    4.4 大连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实践
        4.4.1 元决策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4.4.2 显性知识转移及共享的管理措施
        4.4.3 隐性知识转移及共享的管理方法
5 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配套文化建设
        5.1.1 医院文化构成
        5.1.2 构建有利于知识转移及共享的医院文化
        5.1.3 制度保障
    5.2 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组织建设
        5.2.1 现有组织结构的缺陷
        5.2.2 构建有利的组织结构
    5.3 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技术支持
        5.3.1 信息化建设
        5.3.2 引入管理工具
        5.3.3 建设医院的知识转移及共享平台
    5.4 HS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激励支持机制
        5.4.1 激励机制设计
        5.4.2 支持制度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管理工作成熟度调查问卷
致谢

(4)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2.5.1 范围管理
        2.5.2 进度管理
        2.5.3 质量管理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2.5.5 沟通管理
        2.5.6 风险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3.5.1 设计到代理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3.5.3 职业化精神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4.2.5 案例讨论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3.5 案例讨论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4.5 案例讨论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4.5.5 案例讨论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6.5 案例讨论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4.7.5 案例讨论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论文的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致谢
附件

(5)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2.1.1 质量与质量管理经典理论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演进
        2.1.3 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及维度
    2.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研究
        2.2.1 教学质量概念
        2.2.2 教学质量保障
        2.2.3 教学质量评估
        2.2.4 教学质量管理
    2.3 成熟度模型及研究
        2.3.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2.3.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2.3.3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2.4 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理论阐释
    3.1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历史叙事
        3.1.1 高校教学质量运动与问责
        3.1.2 教学质量评价的绩效结果导向
        3.1.3 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路径依赖
    3.2 组织质量:成熟度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质量概念含义的变迁
        3.2.2 组织质量的实践属性
        3.2.3 组织质量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3.3 成熟度评价理论内涵
        3.3.1 成熟度评价概念框架
        3.3.2 成熟度评价标准及层级结构
        3.3.3 成熟度评价基本特征
        3.3.4 成熟度评价的价值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研究设计
        4.1.1 评价模型构建
        4.1.2 文本分析与编码
        4.1.3 理论抽样
    4.2 研究对象与资料描述
    4.3 三级编码过程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文本编码结果评价
        4.4.2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补充修订
        4.4.3 与已有质量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成熟度评价问卷编制
        5.1.2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5.1.3 分析方法
    5.2 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
        5.2.2 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系统
        5.2.3 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系统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1 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3.2 结构拟合效度检验
        5.3.3 成熟度评价模型差异性分析
    5.4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5.4.1 控制变量分析
        5.4.2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主体系统的影响
        5.4.3 质量管理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5.4.4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5.4.5 中介效应分析
    5.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实践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成熟度评价量表开发
        6.1.2 研究方法:基于广义模糊综合评价法
        6.1.3 研究对象及评价流程
    6.2 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1 层次分析法过程原理
        6.2.2 专家打分及权重确定
    6.3 案例对象的成熟度评价
        6.3.1 院系自我评价
        6.3.2 专家评价过程
        6.3.3 成熟度等级确定
    6.4 成熟度评价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提升策略与路径
    7.1 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架构
        7.1.1 PDCA质量改进循环
        7.1.2 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框架
        7.1.3 实施质量自评
    7.2 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保障
        7.2.1 “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结构
        7.2.2 教学质量管理与大学治理
    7.3 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7.3.1 院校研究机制
        7.3.2 组织学习机制
        7.3.3 知识管理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不足
    8.4 后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开放式编码列表
附录 Ⅱ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
附录 Ⅲ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一)知识管理成为时代要求
        (二)高校教育管理具有知识管理特征
        (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契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三)访谈法
    五、创新之点
第一章 辅导员专业化与教育知识管理的疏解
    一、辅导员专业化
        (一)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
        (三)辅导员专业化
    二、教育知识管理
        (一)知识
        (二)知识管理
        (三)教育知识管理
    三、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阐释
        (一)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的可能性
        (二)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三)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的迫切性
第二章 辅导员知识的应然与实然
    一、辅导员知识的应然状态
        (一)辅导员基础知识应然
        (二)辅导员专业知识应然
        (三)辅导员法律法规知识应然
    二、辅导员知识的实然状态
        (一)辅导员知识实然调查
        (二)辅导员知识的实然分析
    三、辅导员知识现状反映的问题
        (一)辅导员人员素质的存在问题
        (二)辅导员组织机构的存在问题
        (三)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存在问题
第三章 辅导员知识管理的人员、组织及文化建设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的人员素质培养
        (一)辅导员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素质的培养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优化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团体建设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优化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
        (一)辅导员学习理念的培养
        (二)辅导员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四章 辅导员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建设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技术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平台框架设计
    三、辅导员知识库的建设工作
        (一)辅导员知识的搜集工作
        (二)辅导员知识的整理工作
        (三)辅导员知识的存储工作
第五章 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实施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组织运行机制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机制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系统保障机制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管理
        (一)辅导员知识学习的系统管理
        (二)辅导员知识共享的系统管理
        (三)辅导员知识创新的系统管理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实施的阶段性评估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评估办法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评估结果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实施的存在问题
第六章 辅导员知识管理的实践总结与调整策略
    一、辅导员知识管理的人员障碍与调整策略
        (一)人员认识障碍
        (二)人员发展障碍
        (三)人员管理障碍
        (四)人员障碍的调整策略
    二、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组织障碍与调整策略
        (一)组织结构障碍
        (二)组织机制障碍
        (三)组织功能障碍
        (四)组织障碍的的调整策略
    三、辅导员知识管理的文化障碍与调整策略
        (一)学校文化障碍
        (二)职业文化障碍
        (三)创新文化障碍
        (四)文化障碍的的调整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价值澄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双重作用
        (二)现实反思:如何发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双重作用
        (三)专业背景与学术兴趣使然:走上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研究之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解读教师实践性知识
    一、知识观的嬗变与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形成
        (一)知识观的嬗变
        (二)后现代知识观影响下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形成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类别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类别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一)实践性
        (二)个体性
        (三)情境性
        (四)缄默性
        (五)生成性
        (六)道德性
    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一)理论知识源
        (二)自我实践源
        (三)人际学习源
    五、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
        (一)理论知识源途径
        (二)自我实践源途径
        (三)人际学习源途径
第二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内涵
    一、知识管理思想的演进与哲学意蕴
        (一)“知识”的跃升和知识管理思想的演进
        (二)知识管理思想的哲学意蕴
    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作用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存在现状
    四、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一)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理论提供理论参照
        (二)现代管理对象的变迁提供实践支持
        (三)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供技术保障
    五、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
        (二)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涵义的解读
第三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维度
    一、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管理
        (一)新手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二)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三)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个体实践性知识管理上的差异
        (四)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二、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管理
        (一)学科教研组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二)教师共同体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三)教师自组织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四)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体、教师自组织作为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管理方式的相关比较
    三、学校层面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以 S 小学为例
第四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机制
    一、显性管理机制
        (一)设立教师实践性知识主管
        (二)开发和应用学校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
        (三)催生“教师自组织”
    二、隐性管理机制
        (一)构建“成长型”的激励体系
        (二)建设“支持型“的场域
        (三)形成“共享型“的组织文化
第五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后的负面影响和预防机制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知识产权问题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的运用带来的过度技术化倾向问题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后教师负担加重的问题
        (四)专家型教师的权威地位丧失问题
    二、预防机制探析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校际间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何以可能?
附录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存在现状的调查问卷
    二、教师个体访谈提纲
    三、教研组长访谈提纲
    四、校长访谈提纲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理论综述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
        一、当代西方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一) 五特征说
        (二) “第三部门”说
        (三) “志愿部门”和“辅助性活动”说
        (四) “非政府组织”说
        (五) “慈善组织”或“免税组织”说
        二、黑格尔、马克思等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学表述
        三、中国古典民本思想—非营利组织的文化渊源
        四、中国当代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一) 正面定义法的定义
        (二) 剩余定义法的定义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起源理论
        一、政府失灵理论
        二、合约失灵理论
        三、志愿失灵理论
        四、文化因素影响与作用理论
        五、中国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产生的论述
        (一) 条件供给论的主要观点
        (二) 功能结构论的解释
        (三) 组织制度论的基本表述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理论
        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类型学理论
        (一) 四模式论
        (二) 八模式论
        (三) “3C关系”说
        (四) “SCA关系”说
        二、中国学者关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代表性观点
        三、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学理论
        (一) 竞争关系论
        (二) 共生关系论
        (三) 利益相关者论
        四、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体制环境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资产阶级革命为宗教慈善组织营造了社会环境
        (二) 宗教慈善组织在英国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 非营利组织发展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表现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三)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态变化
        三、“冷战”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的产物
        (二) 冷战期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 冷战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四、世界多极化背景下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二) 后危机时代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功能特点
    第二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安排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
        (一) 登记管理对非营利组织的意义
        (二) 登记部门及程序
        (三) 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管理
        二、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情况
        (一)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和特点
        (二)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方式和领域
        (三)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功能作用
        三、国外非营利组织经费来源
        (一) 社会慈善捐赠
        (二) 政府资助
        (三) 组织会费
        (四) 服务收费
        四、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和宗教表现形态
        (一)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文化表现形态
        (二) 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宗教表现形态
    第三节 当代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制度的特点和借鉴
        一、英国非营利组织制度安排的主要特征
        (一) 慈善组织的登记监管体制
        (二) 非营利组织运营模式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及与政府关系
        (一)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制度
        (二) 非营利组织的自我管理
        (三) 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三、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及国际合作
        (一)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
        (二)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国际合作情况
        四、日本非营利组织制度设计特色及沿革
        (一) 日本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及其沿革
        (二) 日本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及其改革
        五、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制度安排的借鉴
第三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类型划分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历程概要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 国际层面的宏观背景
        (二) 国内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一) 准非营利组织
        (二) 公益型非营利组织
        (三) 互益型非营利组织
        (四) 官民双重属性的非营利组织
    第二节、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改革开放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三、新世纪以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
        (一) 挑战来自多个层面
        (二) 机遇源于改革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关系
        一、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一) 相互监督关系
        (二) 对话竞争关系
        (三) 互利合作关系
        三、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工与合作
    第四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现行制度
        一、登记管理制度
        (一) 登记程序
        (二) 登记管理的特点
        二、经费筹措制度
        三、运行监督制度
        四、激励约束制度
    第五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一、我国对外援助制度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 中国非营利组织对外交流合作的主要领域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
第四章 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与功能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差异及成因分析
        一、中外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基础比较
        (一) 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渊源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渊源
        (三) 中外非营利组织文化基础比较
        二、中外非营利组织成长的社会背景比较
        (一) 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兴起的社会背景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孕育的社会背景
        三、中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条件比较
        (一) 外部管理制度方面
        (二) 组织自身制度方面
    第二节 优势与不足: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功能比较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功能的优势
        (一) 公众管理社会和参政议政民主平台的搭建
        (二) 较强的社会参与性使公民自治机制快速建立
        (三) 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中介功能充分发挥
        (四) 市场竞争机制中组织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五) 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及其缺欠
        (一) 整体性功能
        (二) 功能的缺欠
第五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约性制度
        (一) 资源配置政府权重过大导致的组织空间狭窄
        (二) 双重管理体制对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增加了程序难度
        (三) 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社会公信力内伤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运行中的功能扭曲与矫正
        (一) 价值目标偏离
        (二) 行政化低效率
        (三) 志愿者失信
        (四) 内部控制倾向
        (五) 草根社团法制缺失
    第二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目标建议
        一、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 在资源配置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让渡和支持
        (二) 通过购买和委托授权发挥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作用
        (三) 通过政策和法规双向调节引导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
        二、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主体作用
        (一) 社会治理三边结构中的稳固一极
        (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三) 社会应急管理的优势基因
        三、建立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有序机制
        (一)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比较优势机制
        (二)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现实风险
        (三)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策略选择机制
    第三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构
        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结构
        (一) 完善政府监管职能
        (二) 健全相关法律规制
        (三) 构建第三方监督评价治理结构
        二、通过公益文化建设优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 行为文化的培育
        (二) 消费文化的培育
        (三) 法治文化的培育
        (四) 创新文化的培育
        (五) 生态文化的培育
        三、突出自我修复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一) 采取企业管理模式形成权力制衡营销高效的组织架构
        (二) 引入知识管理方法完善组织信息管理制度
        (三) 运用市场机制规范组织竞争和自律
        四、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环境的非营利组织前景展望
        (一) 功能作用展望
        (二) 制度创新展望
        (三) 内生增长动力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概念界定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三、企业大学实践发展述评
    第二节 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透析
    第一节 企业大学发展历程分析
        一、厂办学校的兴起:20世纪10年代前
        二、企业大学的萌芽:20世纪10—50年代
        三、企业大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
        四、企业大学总体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第二节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相关概念描述
        二、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
        三、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外在驱动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大学现状解析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案例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简述
        二、中国电信学院
        三、爱立信中国学院
        四、国美培训中心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内部关系
        一、隶属关系
        二、组织架构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外部关系——企业大学联盟
        一、基于企业大学联盟的教育服务
        二、企业大学联盟模式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
        一、项目管理模式
        二、共性特征分析
        三、筹资模式
        四、共性特征分析
    第五节 企业大学的学习项目认证与服务范围
        一、学习项目认证
        二、共性特征分析
        三、服务范围
        四、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节 企业大学的存在形式
        一、实体形式与虚拟形式
        二、共性特征分析
    第七节 企业大学所属组织的规模与属性
        一、组织规模
        二、组织性质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八节 企业大学共性特征分析总结
        一、组织性质——自助服务
        二、组织运行逻辑——生产实践逻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大学与相关组织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企业大学比较研究的维度
    第二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
        二、企业大学与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
        三、企业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
    第三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市场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公司
        二、企业大学与教育培训公司
    第四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自助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企业培训部门
        二、企业大学与组织大学
    第五节 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
        二、企业大学与大学
        三、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
        四、企业大学的内涵阐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生产实践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一、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多样化
        二、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发展
        三、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内容形式、人才培养发生根本变化
        四、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发展环境的完善
    第二节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一、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
        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与大学体制机制创新
        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大学深化研究的探讨
    第一节 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
        一、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
        二、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与知识类型
        一、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
        二、企业大学的知识类型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发展模式
        一、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大学
        二、参与合作联盟的企业大学
        三、提供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
        四、企业大学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评价原则
        一、创办企业大学是否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实质性需求
        二、企业大学运行是否遵循企业大学的内在逻辑
        三、知识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是评价企业大学的关键指标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研资料
    A X学院调研报告
    B X学院访谈纪要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管理的必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2]医院业务外包背景下后勤主管的知识优化对策研究[D]. 吴迪. 西南大学, 2020(05)
  • [3]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策略研究[D]. 徐彦.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D]. 陶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朱守信.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研究[D]. 韩泽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 [7]现代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研究[A]. 张斌,高大岭,计红胜,韩建华,徐拥军,张晓,李红梅,魏扣,丁子涵. 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集, 2014
  • [8]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研究[D]. 程凤农.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9]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D]. 王向南.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10]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设立知识管理者——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