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拉深论文_胡建华,覃天,苏广才,黄晓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一次拉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数值,阻力,模具设计,性能,正交,神经网络,锥形。

一次拉深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华,覃天,苏广才,黄晓珍[1](2012)在《CN100汽车发动机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TA/Dynaform对工件CN100发动机油底壳进行有限元拉深模拟,为寻求利益最大化,探讨一次性拉深成形的可行性,设计了两种一次性冲压成形的方案进行冲压模拟,任意选取会破裂的节点,跟踪其运动轨迹,并且得到其从冲压开始到冲压结束在X、Y、Z方向上的应力曲线图,通过观测节点所处区域在破裂瞬间的应力图,得知使零件破裂的应力为该节点Z方向的应力,并且根据此给出二次拉延成形的初步方案。(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覃天,胡建华,苏广才,吕超珍[2](2012)在《基于Dynaform的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TA/Dynaform对发动机油底壳进行了有限元拉深模拟,探讨一次性拉深成形的可行性,设计了两种方案进行冲压模拟,任意选取会破裂的节点,跟踪其运动轨迹,并且得到其在X、Y、Z方向上从冲压开始到结束的应力曲线图,通过观测节点所处的区域在破裂一瞬间的应力图,得知使零件破裂的应力为该节点Z方向的应力,并且据此给出二次拉延成形的初步方案。(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陈兴茂,康少伟[3](2008)在《一次拉深成形圆桶形阶梯件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圆桶形阶梯件的一次拉深成形过程的进行了数值模拟,表明:在凸模头部的圆角附近和凹模端面圆角附近受到的应力最大,并且凸模头部的圆角附近的板料减薄较多,应力非常大,故此处最容易出现拉破现象;如果有适当压边力,则压边圈下的板料可以不出现起皱现象,且从凸模端面圆角到凹模端面圆角的区域,都是起皱的危险区;在整形阶段凸模和凹模受到的应力急剧增大,此时模具最容易被冲坏,且此阶段对模具的疲劳寿命影响最大,应力和模具疲劳寿命负相关。有限元数值模拟可以预测减薄、破裂、预测压边力和预测成形力等,可以指导模具和工件设计。(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08年04期)

张慧绒[4](2006)在《一次拉深成形的异形拉深件的下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产品的需要,异形拉深模种类较多,形状各异,结构复杂,工艺有时也有所变换,因而需要的技术高,成本也相对较高。特别是根据需要,有些产品可采用一次拉深成形模。在试模过程中,制件往往会出现各式各样问题,如:凸缘起皱且零件壁部被拉裂;制品边缘高低不一致;制品底部被拉脱;制品口缘褶皱;盒型件角部破裂;盒型件直壁部分不挺直;零件拉深后壁厚与高度不均匀等。(本文来源于《机械工人》期刊2006年02期)

彭加耕[5](2005)在《薄壁锥形件一次拉深成形极限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板金成形在汽车、机车车辆、飞机、仪表等制造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板金成形中,塑性拉伸失稳和压缩失稳是两种常见的破坏方式,探索两种破坏方式的规律是制定板金成形工艺、设计模具的基础。薄壁锥形件拉深成形中,既有拉伸失稳破坏,又有压缩失稳破坏,掌握薄壁锥形件拉深的工艺准则和破坏机理,对研究其它复杂零件的拉深成形以及大型覆盖件的拉深成形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十分重视对薄壁锥形件拉深成形规律的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薄壁锥形件拉深进一步研究。一.利用解析方法,分析计算了锥形件拉深过程,锥壁上各点的靠模位移和应变,计算表明变形初位于凹模口处的材料具有最大悬空位移。将凹模口处的毛坯环称为关键环。根据关键环受外压的变形情况,建立了临界相对厚度的概念和其计算公式。以临界相对厚度将锥形件拉深分为厚壁锥形零件和薄壁锥形零件的拉深。由于薄壁锥形件与厚壁锥形件在拉深工艺、模具结构上都有很大差异。论文对薄壁锥形件拉深成形进行了深入分析。二、薄壁锥形件拉深中法兰变形区、锥壁变形区是主要变形区。论文在考虑板材加工硬化的条件下,利用力法建立了薄壁锥形件拉深法兰和锥壁变形所需载荷的计算解析式。这些工作提供了法兰变形所需的力学条件。叁、小端破裂是薄壁锥形件拉深成形最常见的失败方式。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小端材料的准确极限承载能力把握不够。为此,在考虑板材各向异性条件下,借助Swift分散性失稳理论,建立了小端圆角处极限承载能力的解析计算公式,该解析式也可以作为大型覆盖件的拉深成形的参考依据。四、在对薄壁锥形件拉深过程中靠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薄板在板平面那难以承受压应力,锥壁纬向收缩靠经向拉伸的变形特点,根据薄壁锥形件小端危险面所能提供的最大经向拉应力,求得了薄壁圆锥形件拉深纬向无压缩失稳的最大相对拉深高度。五、论文在上述理论解析分析的基础上,又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和试验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薄壁锥形件的拉深成形。数值分析结果、试验研究结果基本与理论解析分析结果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05-11-01)

杜继涛[6](2005)在《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轿车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的主要工艺问题,并对影响成形工艺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确定了相应解决措施,给出了实用的模具结构和设计要点。(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二届全球华人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期刊2005-07-01)

杜继涛[7](2005)在《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轿车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的主要工艺问题,并对影响成形工艺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确定了相应解决措施,给出了实用的模具结构和设计要点。(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二届全球华人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期刊2005-07-01)

常素萍,李赞[8](2005)在《带凸缘高圆筒件一次拉深成形新工艺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板料的成形性能始终是拉深工艺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一种能大幅度提高板料成形性能的新工艺措施。这项新技术是通过减小压料接触面上的流动阻力,实现对板料成形性能的优化。文中采用这一新工艺措施对带凸缘的高圆筒件的一次拉深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很好的验证,同时分析了这项新技术的机理。(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01期)

李赞,董湘怀,李志刚[9](2004)在《复杂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新工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复杂薄板零件拉深过程的力学特征 ,阐明了提高板料成形性能的技术关键 ,提出了一种能大幅度提高板料成形性能的新技术。对一种拉深难度很大的复杂油底壳采用这一新技术的一次拉深成形、常规工艺的一次拉深成形及实际生产中采用的二次拉深成形叁种成形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 ,比较结果表明 ,这一新工艺的一次拉深成形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4年05期)

徐劲琳[10](2004)在《板料一次拉深极限高度预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深是板料冲压加工中一种重要的工艺方法,在汽车、拖拉机、飞机、钟表、电器、仪表、轻工和民用产品中,均有广泛应用。拉深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现代化水平。成形极限是拉深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查表法仅限于规则形状、固定材料的零件,并且数据陈旧;理论推导法得出的公式通用性差、计算繁琐经常需要积分、求导;数值模拟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成形极限的方法,但缺点是软件昂贵、计算耗时,而且需要较多的专业知识,学会使用这些专业软件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各种智能方法在拉深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不过大多集中在工艺设计、压边力优化和回弹研究方面。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快速、准确预测拉深极限的方法,因此这方面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论文总结了目前板料拉深成形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拉深成形理论、板料成形数值仿真理论。简要介绍了美国ETA公司开发的专业冲压仿真软件DYNAFORM。对从事拉深件数值仿真方面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一次拉深极限高度的方法。将正交试验、数值仿真、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汇聚叁者的优点于一体,从而达到快速预测一次拉深极限高度的目的。本文以直壁筒形内腔零件为研究对象,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分析了一次拉深极限高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学习,总结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方式,然后通过一组对比仿真试验进一步论证了以上分析总结的正确性,并给出了本文中这些因素的取值。 制定了试验方案并完成了叁批仿真试验。以正交试验法为参考,结合本文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的试验方案,重点考虑因子及其水平的选取。然后选择合理的过程参数,并应用冲压仿真软件DYNAFORM完成仿真试验。这些试验数据可为冲压仿真研究领域的人员提供参考和依据。 建立了用于预测拉深极限高度的BP神经网络。通过选取适当的层数、神经元数、输入输出变量以及训练算法等,设计出BP神经网络模型。将仿真试验得到的数据作为样本训练该网络,并通过保留数据检验网络预测的可信度。 本文提出的预测一次拉深极限高度方法已在MATLAB6.5中实现,与DYNARORM仿真结果相近。该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推广到任意形状的零件,指导设计与生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2-01)

一次拉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ETA/Dynaform对发动机油底壳进行了有限元拉深模拟,探讨一次性拉深成形的可行性,设计了两种方案进行冲压模拟,任意选取会破裂的节点,跟踪其运动轨迹,并且得到其在X、Y、Z方向上从冲压开始到结束的应力曲线图,通过观测节点所处的区域在破裂一瞬间的应力图,得知使零件破裂的应力为该节点Z方向的应力,并且据此给出二次拉延成形的初步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次拉深论文参考文献

[1].胡建华,覃天,苏广才,黄晓珍.CN100汽车发动机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探索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

[2].覃天,胡建华,苏广才,吕超珍.基于Dynaform的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探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

[3].陈兴茂,康少伟.一次拉深成形圆桶形阶梯件的数值模拟[J].科技经济市场.2008

[4].张慧绒.一次拉深成形的异形拉深件的下料[J].机械工人.2006

[5].彭加耕.薄壁锥形件一次拉深成形极限条件研究[D].燕山大学.2005

[6].杜继涛.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C].第九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二届全球华人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05

[7].杜继涛.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C].第九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二届全球华人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2005

[8].常素萍,李赞.带凸缘高圆筒件一次拉深成形新工艺的数值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

[9].李赞,董湘怀,李志刚.复杂油底壳一次拉深成形新工艺的数值模拟[J].中国机械工程.2004

[10].徐劲琳.板料一次拉深极限高度预测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一次拉深凹模简图5-7用于有限元模拟的二次拉深测试实例...实际生产中的第一次拉深结束时的...半椭圆内胆展开及一次拉深图实际生产中的第一次拉深结束的...

标签:;  ;  ;  ;  ;  ;  ;  

一次拉深论文_胡建华,覃天,苏广才,黄晓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