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组织演变论文_付叁玲,李全安,张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显微组织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组织,磨耗,塑性,应力,石墨,时效。

显微组织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付叁玲,李全安,张清[1](2019)在《Mg-12Gd-2Y-1Sm-0.5Zr镁合金高温拉伸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和选区电子衍射谱研究了时效态Mg-12Gd-2Y-1Sm-0.5Zr(质量分数,%)合金经室温及200℃、250℃和300℃拉伸断裂后恢复至室温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结果表明:该合金经室温拉伸后合金的第二相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在经过200℃和250℃拉伸后,合金中依然存在大量β′相,β′相可有效阻碍位错运动,强化合金高温力学性能。除此之外,在200℃拉伸后,还出现了长周期有序结构相(LPSO相),LPSO相具有优异的高温热稳定性和塑性变形能力,可有效提高合金的性能;当拉伸温度进一步提高到300℃时,基体软化加剧,强化相β′相减少,合金抗拉强度下降。(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韦静敏,卫国强,康云庆,刘磊[2](2019)在《热迁移作用时小间隙Cu/Sn-58Bi/Cu焊点显微组织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高度为10μm的Cu/Sn-58Bi/Cu微焊点在加载2 000℃/cm温度梯度以及125℃时效不同时间后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随着热迁移时间延长,Bi先粗化,然后向冷端偏聚,800h时焊点冷端形成几乎连续的Bi层,同时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s)呈对称生长,并且生长速率较慢。在时效条件下,焊点两端的界面IMCs向焊点中心快速生长,逐渐在焊点中心形成均匀且连续的Bi带,200h时Sn被消耗完毕。随着时效时间进一步延长,IMCs中Cu_6Sn_5逐渐转变为Cu_3Sn。此外,热迁移条件下,焊点中的Bi可以抑制界面IMCs的不对称生长,并且降低界面IMCs的生长速率,这表明在钎料合金中加Bi可提高微焊点的服役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11期)

陈楚,余新平,潘光永,齐永杰,黄庆华[3](2019)在《多重退火超塑性压缩TC21钛合金显微组织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TC21钛合金进行超塑性压缩变形及多重退火热处理,研究其对合金显微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相区超塑性压缩变形,大变形区与自由变形区相比,α相转变为亚稳β相的数量更多;在β单相区变形,变形温度越高,β相晶粒尺寸越大。随后进行双重退火热处理,在相同变形条件下,析出的针状α相尺寸虽然随退火次数不断变大,但形成的网篮组织交织程度更高。最后进行叁重退火,形成的网篮组织比双重退火更为细密,并且降低双重退火温度,可显着减小析出的针状α相尺寸。对比发现,随着超塑性变形温度升高,无论双重退火还是3重退火,析出的针状α相尺寸都不断变大,退火前变形温度对退火后组织状态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11期)

Abhishek,SHARMA,Vyas,Mani,SHARMA,Jinu,PAUL[4](2019)在《搅拌摩擦加工制备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增强Al6061-SiC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演变及表面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多壁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纳米片(GNP)对Al-Si C基复合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用搅拌摩擦法分别制备Al-Si C-CNT和Al-Si C-GNP复合材料。显微组织表征表明,与CNTs相比,GNPs在铝基体中的分散更加均匀。此外,还观察到Si C和GNP颗粒对位错的阻碍以及基体与增强材料之间的无缺陷界面。纳米压痕结果表明,与Al6061合金相比,Al-Si C-GNP和Al-Si C-CNT复合材料的表面纳米硬度分别显着提高约207%和27%,显微硬度分别提高了约36%和17%。摩擦学分析表明,Al-Si C-GNP复合材料的比磨损率降低约56%,而Al-Si C-CNT复合材料的比磨损率提高约122%。Al-Si C-GNP复合材料的高强度是由于在Si C存在下,GNPs会机械剥离成几层石墨烯(FLG)。此外,热失配、晶粒细化和Orowan循环等多种机制对复合材料的增强也有重要作用。而摩擦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其表面挤出的GNP形成摩擦层,拉曼光谱和其他表征方法证实这一结果。(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10期)

胡泽艺,范才河,郑东升,刘文良,陈喜红[5](2019)在《Al-Cu-Mg合金在快速冷冲及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透射电镜技术(TEM)系统研究喷射成形快速凝固细晶Al-Cu-Mg合金在快速冷冲及再结晶退火工艺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结果表明:细晶Al-Cu-Mg合金在快速冷冲及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析出相主要为S相,还有少量较粗的Al_6Mn相;随着变形道次的增加,析出相的密度不断增大、尺寸显着减小,形变带和过渡带逐渐消失,晶粒组织不断细化并趋于均匀。快速冷冲引入的缺陷有助于Al-Cu-Mg合金脱溶和再结晶形核,促进S相和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较粗晶粒中的形变带及过渡带在形变和再结晶过程中转变为形变诱生晶界,从而细化晶粒、获得均匀纳米晶组织和促进S相弥散分布。(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9期)

李莹,刘闯[6](2019)在《轨道车辆车轮踏面显微组织演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轨道车辆运用过程中的车轮表面显微组织演变规律,采用超景深显微镜对不同运用阶段的车轮进行踏面表面显微组织检测,结果表明,新轮表面显微组织均匀性最好,磨耗轮表面铁素体软相组织会发生明显沿着圆周方向变形的趋势,经过镟修可恢复新轮的性能,磨耗到限车轮表面铁素体呈点状或聚集状分布,即使经过镟修,也不能满足运用性能要求。(本文来源于《机车车辆工艺》期刊2019年04期)

罗皎,叶鹏,韩文超,李淼泉[7](2019)在《TC17合金在α+β两相区变形时的显微组织演变及其对流动应力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显微组织表征和等温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TC17合金在α+β两相区变形时的显微组织演变及其对流动应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变形温度为820和850°C时,随着应变的增加,α相的球化率略微增加;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α相的球化率略微增加,但是α相的体积分数明显减小。当变形温度为780°C、应变速率为1 s~(-1)时,流动应力呈减小趋势;当应变为1.2时,由于位错湮没和α片层转动,流动应力未达到稳定状态。当变形温度为820和850°C、应变速率为1 s~(-1)、应变大于0.8时,由于加工硬化和动态软化的平衡作用,流动应力呈稳定状态。合金动态软化归因于α片层转动、动态回复和轻微的球化。(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7期)

谭佳,张劲,邓运来,张新明[8](2019)在《Al-Cu-Li合金蠕变时效过程的性能演变及显微组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学显微及透射电子显微、拉伸力学性能、维氏硬度等测试技术,研究Al-Cu-Li合金在蠕变时效过程中拉伸性能演变规律与微观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在蠕变时效过程中,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呈现先升高,到达峰值之后再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CA2试样(2%预变形再进行蠕变时效)在16 h达到了蠕变时效硬度与强度峰值,比CA1试样(不预变形直接进行蠕变时效)提前了4 h,且CA2试样的峰值区域更为明显。相比于CA1试样,CA2试样的硬度和强度提高,伸长率降低。在峰值蠕变时效状态下,CA1试样最大晶间腐蚀深度为180.6μm,腐蚀等级为4级;CA2试样最大晶间腐蚀深度为92.0μm,腐蚀等级为3级。TEM结果表明:CA1试样中以细小致密的θ′相为主,晶内可见少量T_1相;CA2试样由于T_1相在蠕变时效初期时存在析出优势,晶内析出大量T_1相的同时,伴随着细小的θ′相,且CA2试样T_1相在亚晶界处的富集程度要低于CA1试样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毛玉欣,许俊峰,苏铁熊[9](2019)在《Cu-Sn-P合金热压缩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EBSD和OM等对Cu-Sn-P合金200~500℃的热变形组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热变形后晶粒组织垂直于受力方向被拉长,大部分为变形晶粒,应变硬化效果明显,基体内部存在较大的形变储能。再结晶主要在位错密度较大区域形核,软化作用比较微弱,因此未出现真应力的稳定区域。随着温度升高,织构极密度逐渐增大,主要为沿(111)面分布的丝织构,变形初期存在板织构。(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4期)

何永胜,胡锐,罗文忠,何涛,赖运金[10](2019)在《新型Ti-22Al-25Nb-1Mo-1V-1Zr-0.2Si合金的显微组织演变与蠕变变形行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研究新型Ti-22Al-25Nb-1Mo-1V-1Zr-0.2Si (摩尔分数,%)合金经不同时效热处理调控的显微组织演变与650°C、150 MPa下的蠕变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合金的初始显微组织由α2、B2和O相构成。显微组织对热处理温度非常敏感,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合金的初始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其析出的板条O相的厚度增加,长度变短。而合金的抗蠕变性能与显微组织特征参数和板条O相的体积分数有关,板条O相的厚度增加是蠕变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2期)

显微组织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高度为10μm的Cu/Sn-58Bi/Cu微焊点在加载2 000℃/cm温度梯度以及125℃时效不同时间后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随着热迁移时间延长,Bi先粗化,然后向冷端偏聚,800h时焊点冷端形成几乎连续的Bi层,同时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s)呈对称生长,并且生长速率较慢。在时效条件下,焊点两端的界面IMCs向焊点中心快速生长,逐渐在焊点中心形成均匀且连续的Bi带,200h时Sn被消耗完毕。随着时效时间进一步延长,IMCs中Cu_6Sn_5逐渐转变为Cu_3Sn。此外,热迁移条件下,焊点中的Bi可以抑制界面IMCs的不对称生长,并且降低界面IMCs的生长速率,这表明在钎料合金中加Bi可提高微焊点的服役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微组织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付叁玲,李全安,张清.Mg-12Gd-2Y-1Sm-0.5Zr镁合金高温拉伸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2].韦静敏,卫国强,康云庆,刘磊.热迁移作用时小间隙Cu/Sn-58Bi/Cu焊点显微组织演变[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3].陈楚,余新平,潘光永,齐永杰,黄庆华.多重退火超塑性压缩TC21钛合金显微组织演变[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4].Abhishek,SHARMA,Vyas,Mani,SHARMA,Jinu,PAUL.搅拌摩擦加工制备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增强Al6061-SiC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演变及表面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5].胡泽艺,范才河,郑东升,刘文良,陈喜红.Al-Cu-Mg合金在快速冷冲及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6].李莹,刘闯.轨道车辆车轮踏面显微组织演变规律研究[J].机车车辆工艺.2019

[7].罗皎,叶鹏,韩文超,李淼泉.TC17合金在α+β两相区变形时的显微组织演变及其对流动应力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8].谭佳,张劲,邓运来,张新明.Al-Cu-Li合金蠕变时效过程的性能演变及显微组织分析[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9].毛玉欣,许俊峰,苏铁熊.Cu-Sn-P合金热压缩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规律[J].金属热处理.2019

[10].何永胜,胡锐,罗文忠,何涛,赖运金.新型Ti-22Al-25Nb-1Mo-1V-1Zr-0.2Si合金的显微组织演变与蠕变变形行为(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论文知识图

搅拌区形状(a)模拟结果(b)试验结果与...%板材(a-d)和85%板材(e-h)再结晶过...°板材在轧制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变°板材在轧制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变加载电流载荷后拉伸时焊点断裂宏观形...时效后拉伸时焊点断裂宏观形貌(T=1...

标签:;  ;  ;  ;  ;  ;  ;  

显微组织演变论文_付叁玲,李全安,张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