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型生料带论文和设计-黄文昌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潮型生料带,属于生料带领域,防潮型生料带包括防潮筒体、设于防潮筒体内部的生料带卷,防潮筒体包括外筒体、设于外筒体内部的内筒体、设于内筒体的底端和外筒体的底端之间的环形底板、可拆卸地连接在内筒体的顶端和外筒体的顶端之间的环形顶盖,生料带卷包括生料带卷芯、缠绕在生料带卷芯上的生料带,生料带卷芯套设在内筒体上,外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抽出生料带的出带口。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防潮型生料带,可将生料带与外界隔离,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可有效防止生料带受潮受损。

主设计要求

1.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潮筒体(1)、设于所述防潮筒体(1)内部的生料带卷(2);所述防潮筒体(1)包括外筒体(11)、设于所述外筒体(11)内部的内筒体(12)、设于所述内筒体(12)的底端和所述外筒体(11)的底端之间的环形底板(13)、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内筒体(12)的顶端和所述外筒体(11)的顶端之间的环形顶盖(14);所述生料带卷(2)包括生料带卷芯(21)、缠绕在所述生料带卷芯(21)上的生料带(22);所述生料带卷芯(21)套设在所述内筒体(12)上;所述外筒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抽出所述生料带(22)的出带口(110)。

设计方案

1.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包括防潮筒体(1)、设于所述防潮筒体(1)内部的生料带卷(2);

所述防潮筒体(1)包括外筒体(11)、设于所述外筒体(11)内部的内筒体(12)、设于所述内筒体(12)的底端和所述外筒体(11)的底端之间的环形底板(13)、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内筒体(12)的顶端和所述外筒体(11)的顶端之间的环形顶盖(14);

所述生料带卷(2)包括生料带卷芯(21)、缠绕在所述生料带卷芯(21)上的生料带(22);

所述生料带卷芯(21)套设在所述内筒体(12)上;

所述外筒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抽出所述生料带(22)的出带口(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体(12)、所述外筒体(11)、所述环形底板(13)为一体化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顶盖(14)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内筒体(12)的顶部外壁上;

所述外筒体(11)的顶端与所述环形顶盖(14)的下端面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顶盖(14)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

所述内筒体(12)的顶部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顶盖(14)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抵接凸环(140);

所述抵接凸环(140)的轴线与所述环形顶盖(14)的轴线相重合,所述抵接凸环(140)套设于所述内筒体(12)的外部;

所述抵接凸环(140)与所述生料带卷芯(21)的顶端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凸环(140)的底端设置有橡胶圈(3);

所述抵接凸环(140)通过所述橡胶圈(3)与所述生料带卷芯(21)的顶端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顶盖(14)的下端面设置有密封凸环(141);

所述密封凸环(141)的轴线与所述环形顶盖(14)的轴线相重合;

所述密封凸环(141)的侧壁与所述外筒体(11)的顶部侧壁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带口(110)上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出带口(110)的密封门组件(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门组件(4)包括滑门(40)、设于所述外筒体(11)外部侧壁上的左卡板(41)和右卡板(42);

所述左卡板(41)和所述右卡板(42)分别位于所述出带口(110)的两侧;

所述右卡板(42)与所述外筒体(11)的外部侧壁之间形成滑门腔(43),所述滑门(40)与所述滑门腔(43)滑动连接;

所述左卡板(41)和所述外筒体(11)的侧壁之间形成卡合位(44);

当所述滑门(40)滑动至所述出带口(110)上时,所述滑门(40)的一侧位于所述卡合位(44)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潮型生料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门(40)上设置有推动滑柄(45);

所述右卡板(42)上开设有滑动导槽(420);

所述推动滑柄(45)与所述滑动导槽(420)滑动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料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潮型生料带。

背景技术

生料带又称聚四氟乙烯带,是液体管道安装中常用的一种辅助用品,用于管件连接处,增强管道连接处的密闭性。生料带是一种新颖理想的密封材料。由于其无毒、无味、优良的密封性、绝缘性、耐腐性,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天然气、化工、塑料、电子工程等领域。

现有的生料带在拆除包装后,常常一卷使用一次后有余,在保存不当时,如长期处于工厂潮湿环境下,生料带易受潮受损,尤其是添加了降解材料等添加剂的生料带,表面受损更加严重,且生料带在恶劣的环境下使用时,生料带完全暴露在外,易使生料带表面受染液、油液等污染,严重影响其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防潮型生料带,可将生料带与外界隔离,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可有效防止生料带受潮受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潮型生料带,包括防潮筒体、设于所述防潮筒体内部的生料带卷,所述防潮筒体包括外筒体、设于所述外筒体内部的内筒体、设于所述内筒体的底端和所述外筒体的底端之间的环形底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内筒体的顶端和所述外筒体的顶端之间的环形顶盖,所述生料带卷包括生料带卷芯、缠绕在所述生料带卷芯上的生料带,所述生料带卷芯套设在所述内筒体上,所述外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抽出所述生料带的出带口。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筒体、所述外筒体、所述环形底板为一体化成型。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顶盖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内筒体的顶部外壁上,所述外筒体的顶端与所述环形顶盖的下端面相抵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顶盖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内筒体的顶部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顶盖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抵接凸环,所述抵接凸环的轴线与所述环形顶盖的轴线相重合,所述抵接凸环套设于所述内筒体的外部,所述抵接凸环与所述生料带卷芯的顶端相抵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接凸环的底端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抵接凸环通过所述橡胶圈与所述生料带卷芯的顶端相抵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顶盖的下端面设置有密封凸环,所述密封凸环的轴线与所述环形顶盖的轴线相重合,所述密封凸环的侧壁与所述外筒体的顶部侧壁相贴合。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带口上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出带口的密封门组件。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门组件包括滑门、设于所述外筒体外部侧壁上的左卡板和右卡板,所述左卡板和所述右卡板分别位于所述出带口的两侧,所述右卡板与所述外筒体的外部侧壁之间形成滑门腔,所述滑门与所述滑门腔滑动连接,所述左卡板和所述外筒体的侧壁之间形成卡合位,当所述滑门滑动至所述出带口上时,所述滑门的一侧位于所述卡合位中。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门上设置有推动滑柄,所述右卡板上开设有滑动导槽,所述推动滑柄与所述滑动导槽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潮型生料带,通过设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环形底板、环形顶盖的防潮筒体,内筒体内部中空,环形底板、环形顶盖均为环形结构,使内筒体内部与外界贯通,使防潮筒体形成中心贯通的环状柱体,既节省材料,又便于通过内筒体内部贯通的腔体将防潮筒体固定在其他柱状物体上,且便于手持,内筒体和外筒体之间形成与生料带卷相适配的环形密封腔,而由生料带卷芯及缠绕在生料带卷芯上的生料带则设置在防潮筒体内部的环形密封腔中,密封性能好,有效将生料带与外界相隔离,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可有效防止生料带受潮受损,环形顶盖可拆卸地连接在内筒体和外筒体的顶端,便于拆卸安装,以更换生料带卷,生料带卷芯套设在内筒体上,可相对内筒体转动,并通过在外筒体侧壁上开设出带口,生料带位于防潮筒体内部即可直接从出带口输出生料带,实现在工作输出生料带的同时与外界隔离,进一步防止生料带受潮受损,且出带口上设置有密封门组件,在不需使用时即可通过密封门组件密封出带口,保证防潮筒体内部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潮型生料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潮型生料带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图2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潮型生料带去除密封门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防潮筒体;2、生料带卷;11、外筒体;12、内筒体;13、环形底板;14、环形顶盖;21、生料带卷芯;22、生料带;140、抵接凸环;3、橡胶圈;141、密封凸环;110、出带口;4、密封门组件;40、滑门;41、左卡板;42、右卡板;43、滑门腔;44、卡合位;45、推动滑柄;420、滑动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及技术方案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潮型生料带,包括防潮筒体1、设于防潮筒体1内部的生料带卷2,防潮筒体1包括外筒体11、设于外筒体11内部的内筒体12、设于内筒体12的底端和外筒体11的底端之间的环形底板13、可拆卸地连接在内筒体12的顶端和外筒体11的顶端之间的环形顶盖14,生料带卷2包括生料带卷芯21、缠绕在生料带卷芯21上的生料带22,生料带卷芯21为圆筒状,生料带卷芯21套设在内筒体12上,生料带卷2可相对内筒体12转动,外筒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抽出生料带22的出带口110,生料带22位于防潮筒体1的内部即可直接从出带口110输出生料带22,内筒体12、外筒体11、环形底板13为一体化成型,可保证连接强度及防潮筒体1内部的密封性能,外筒体11、内筒体12均为圆筒状,环形底板13、环形顶盖14均为环形结构,使防潮筒体1形成中心贯通的环状柱体,既节省材料,又便于通过内筒体12内部贯通的腔体将防潮筒体1固定在其他柱状物体上,且便于手持,外筒体11的内壁、内筒体12的外壁、环形底板13、环形顶盖14之间形成与生料带卷2相适配的环状密封腔体,而由生料带卷芯21及缠绕在生料带卷芯21上的生料带22则设置在防潮筒体1内部的环形密封腔中,密封性能好,有效将生料带22与外界相隔离,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可有效防止生料带受潮受损,环形顶盖14可拆卸地连接在内筒体12和外筒体11的顶端,便于拆卸安装,以更换生料带卷2。

为便于环形顶盖14与外筒体11和内筒体12的顶端之间的密封连接,进一步地,环形顶盖14可拆卸地套设在内筒体12的顶部外壁上,外筒体11的顶端与环形顶盖14的下端面相抵接,可保证防潮筒体1内部的密封性能,环形顶盖14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内筒体12的顶部外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便于环形顶盖14拆卸安装。

为便于控制生料带卷2相对内筒体12的转动及停止,进一步地,环形顶盖14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抵接凸环140,抵接凸环140的轴线与环形顶盖14的轴线相重合,抵接凸环140套设于内筒体12的外部,抵接凸环140的下端与生料带卷芯21的顶端相抵接,在需使用生料带22时,通过拧松环形顶盖14,使抵接凸环140与生料带卷芯21相远离,生料带卷芯21即可相对内筒体12转动,由出带口110输出生料带22,在不需使用生料带22时,通过拧紧环形顶盖14,使抵接凸环140与生料带卷芯21相靠近并抵紧生料带卷芯21,即可使生料带卷2停止转动,防止其随意转动而使生料带22的端头脱离出带口110而不便于下次使用。进一步地,抵接凸环140的底端设置有橡胶圈3,抵接凸环140通过橡胶圈3与生料带卷芯21的顶端相抵接,可增强抵接凸环140与生料带卷芯21之间的摩擦力,可更快速地使生料带卷芯21停止转动,且橡胶圈3具有一定压缩变形及缓冲能力,在过度拧紧环形顶盖14时,防止环形顶盖14和生料带卷2的形变,且便于控制力度。

为防止在拧松环形顶盖14时,外筒体11与环形顶盖14之间形成缝隙而影响密封性能,进一步地,环形顶盖14的下端面设置有密封凸环141,密封凸环141的轴线与环形顶盖14的轴线相重合,密封凸环141的外部侧壁与外筒体11的顶部内部侧壁相贴合,在环形顶盖14上移一定距离之内,仍可保证防潮筒体1内部的密封性能。

为便于对出带口110进行密封与开启,进一步地,出带口110上设置有用于密封出带口110的密封门组件4,密封门组件4包括滑门40、设于外筒体11外部侧壁上的左卡板41和右卡板42,滑门40、左卡板41和右卡板42均为与外筒体11的外壁形状相适配的弧形状,左卡板41和右卡板42分别位于出带口110的两侧,右卡板42的长度方向与外筒体11的轴线方向一致,右卡板4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向下弯折延伸并与外筒体11的外壁固定连接,使右卡板42与外筒体11的外部侧壁之间形成滑门腔43,滑门40从右卡板42右侧插入滑门腔43中,且滑门40与滑门腔43滑动连接,从右卡板42左侧滑出而密封出带口110,左卡板41的长度方向与外筒体11的轴线方向一致,左卡板41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向下弯折延伸至与外筒体11的外壁固定连接,使左卡板41和外筒体11的侧壁之间形成卡合位44,当滑门40滑动至出带口110上时,滑门40的一侧位于卡合位44中。进一步地,滑门40上设置有推动滑柄45,右卡板42上开设有滑动导槽420,滑动导槽420沿右卡板42的宽度方向开设,推动滑柄45与滑动导槽420滑动连接,通过推动推动滑柄45,使滑门40向左侧滑动卡入卡合位44中,即可密封出带口110,且同时可卡住生料带22的端头,防止生料带22端头脱离出带口110,便于下次使用时直接抽出生料带2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防潮型生料带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4202.7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522414U

授权时间:20191022

主分类号:B65H 75/14

专利分类号:B65H75/14;B65H75/18

范畴分类:34C;

申请人:福建省邦手氟塑制品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福建省邦手氟塑制品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62300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成功科技工业区

发明人:黄文昌;李智勇

第一发明人:黄文昌

当前权利人:福建省邦手氟塑制品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超

代理机构:36129

代理机构编号:南昌赣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防潮型生料带论文和设计-黄文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