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处理

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处理

山东浩博水利建设有限公司山东潍坊262100

摘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是水利工程整体质量的决定因素,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混凝土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其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水利工程中,由于影响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质量控制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在每道工序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严格控制。本文主要研究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与质量控制,分析了混凝土施工中出现质量缺陷所造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因此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对保证工程质量是一项很关键的任务,同时文章提出了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监督控制方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缺陷;混凝土;质量控制

1、混凝土气泡的处理

在混凝土拆模后可以在表面上出现小坑,这是因为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中,有些气泡没有排出造成的,施工中被称之为气泡现象。

1.1气泡原因分析

混凝土表面气泡的产生是因为施工中所用的沙子过于细,用沙量不当,还有就是铺料的厚度太大,振捣间距过大,振捣时间不够造成的,这样使混凝土的气泡还没有被完全从混凝土中排出,特别是在混凝土的一些斜面和弯曲的地方,因为模板的原因,气泡更难排出,因此出现这样的气泡很多。

1.2避免气泡产生的预防措施

在施工中选用细度模数在2.0~3.0左右的砂子,在确保砂子的指标符合各项技术要求,并按照施工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已经试验确定的情况下,特别要注意外加剂的掺量控制,在混凝土扑面和振捣施工中,一定要注意,厚度一般控制在30厘米至50厘米之间,振捣施工中严格遵守规范要求,不欠振,不漏振。

1.3气泡的处理措施

混凝土拆模后,发现气泡要及时处理,方法是用刷毛,使用清水先湿润后,用高于混凝土强度的水泥砂浆对气泡填补,压光滑。对一些个别的不影响工程质量的气泡不需要处理,但是如果出现大面积的气泡必须处理。为了防止水流冲刷对混凝土造成的伤害,特别是在混凝土斜面还有弯曲的部位,应该在6个小时后,再处理气泡现象,则效果较好。

2、混凝土孔洞的处理

混凝土孔洞是混凝土结构中产生的空腔现象,这是因为在混凝土施工中漏振捣所造成的,因为绝大多数孔洞超过混凝土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但不得超过表面尺寸的三分之一。由于孔洞的存在使结构断面的面积减少,从而降低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当承载水压力之后,容易形成渗漏点。

2.1孔洞形成的原因

一是在混凝土搅拌中,骨料没有搅拌均匀,同一种骨料过于集中,二是混凝土入仓后摊铺的厚度太大,三是振捣时漏振,四是模板不严密,产生严重的漏浆现象。

2.2预防措施

在混凝土搅拌时,拌和物一定要搅拌均匀,由于混凝土和易能力高,在分层摊铺和振捣以及平仓一定要严格遵守施工规范,要求做到振捣均匀,绝不漏振,模板缝隙应该密合,还有模板支撑必须牢固结实。

2.3处理方法

在混凝土施工中,对于一些面积小、深度浅的孔洞,应采用蜂窝以及麻面的综合处理方式,具体方法是,将孔洞部位的松散骨料清理干净,用水泥砂浆或者聚合物砂浆、或细砾混凝土填塞结实处理。但对面积较大、深度较深的孔洞,可以将孔洞内清理干净后打锚筋,再进行架设钢筋网处理。

3、混凝土结构露筋现象

在混凝土结构中露筋是指内部的主筋、架立筋或者箍筋等在没有混凝土包裹的情况下而外露的现象。如果在混凝土施工中出现露筋现象不及时处理,会因为混凝土表面腐蚀和浸蚀使钢筋锈蚀,进而造成渗水通道等严重问题,从而危害混凝土结构的安全

3.1形成原因

一是在钢筋安装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二是混凝土保护层没有加设垫块,三是钢筋焊接不牢或绑扎不结实,四是混凝土振捣出现漏振现象,五是模板不严产生严重漏浆现象等。

3.2预防措施

在混凝土施工中,钢筋安装位置一定要准确,钢筋绑扎结实、焊接牢固,混凝土保护层的垫块也要垫牢固且垫块位置要合适,在混凝土浇筑中禁止人员随意搬动或踩踏钢筋,另外在混凝土施工中防止一侧集中下料致使钢筋挤偏,并防止漏振和漏浆现象的发生。

3.3处理方法

凿除漏筋处混凝土,将钢筋砸入混凝土内,留足混凝土保护层,清除外露钢筋上的锈斑,冲洗干净后填补砂浆,抹平压光,覆盖养护。

4、混凝土裂缝处理

裂缝是混凝土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裂缝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表层的、深层的、贯穿的、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等,表面的微裂缝有的呈网状、有的呈放射状、有的呈平行状,深层或贯穿的裂缝有的外宽内窄、有的内宽外窄。按照缝宽、缝深、缝长及裂缝成因,可将裂缝分为不同类型,对大体积混凝土,I类即龟裂或细微裂缝,一般缝宽a≤0.2mm,缝深h≤30cm;II类系表面(浅层)裂缝,一般缝宽0.2mm≤a<0.3mm,缝深30cm<h≤100cm,缝长3m<L<5m;Ⅲ类指深层裂缝,缝宽0.3mm≤a≤0.5mm,缝深100cm<h≤500cm;Ⅳ类即贯穿裂缝,缝宽a>0.5mm,缝深h>500cm。

4.1形成原因

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水泥在水化凝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十体积膨胀,待达到最高温度以后,随着热量向外部介质散发,温度将由最高温度降至一个稳定温度或准稳定温度场,产生一个温差。降温时混凝土将发生体积收缩,在基础部位混凝土收缩受基岩约束,将发生很大的拉应力,如果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就将出现基础贯穿裂缝;在脱离基岩约束部位,如果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与外部介质的温差过大,内部热的混凝土约束外部冷混凝土的收缩,即混凝七内部温度场呈非线性分布,就可能出现表面裂缝或深层裂缝,因此温度应力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此外,混凝土强度低,抗裂性就低,容易产生裂缝;基础不均匀,导致混凝土产牛沉陷裂缝;混凝土中骨料含有某些活性物质,同水泥中的碱发生反应,使混凝十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产生碱骨料反应裂缝;混凝土初期养护不当,混凝土因散失水分引起体积收缩变形,形成干缩裂缝;钢筋锈蚀,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产生钢筋锈蚀裂缝;混凝土承受荷载、冻融等,也会产生裂缝。

4.2预防措施

混凝土表面裂缝多发生在浇筑初期,丰要是由于表面温度骤降引起的,因此对混凝土表面进行防护,防止温差过大是丰要的预防措施。拆模后混凝土突然暴露在较冷空气中,也相当于一次气温骤降,因而必须立即保温。养护是预防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又一措施,在混凝土龄期内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4.3处理方法

裂缝补强处理可分为三种,即表面修补、内部处理、锚固处理。表面修补主要是进行缝口封闭,防止渗漏和钢筋锈蚀。处理方法包括沿缝口凿缝嵌缝、缝口贴橡胶皮板和做防渗层、缝口涂刷环氧玻璃丝布、高分子聚合物缝门浸渍等。内部处理主要是恢复结构的整体性,用于深层裂缝及贯穿裂缝。常用方法为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以堵漏为目的的,常选用丙凝、水玻璃、水溶性聚氨酯浆材;以恢复结构整体性为目的的,常选用粘结强度高的环氧、甲凝类浆材。锚固处理主要是恢复结构整体性和原受力状态,主要方法是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措施。

结语: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要求,加强对混凝土工程的这些要点质量控制,对延长水工混凝土使用寿命,节省工程费用,实现经济、安全、高效的工程建设管理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宁.水利水电工程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2-103.

[2]肖同娟.谈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与缺陷的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85-86.

[3]韩文才.张峰水库溢洪道抗磨蚀混凝土施工及质量控制[J].山西水利.2016,26(10):41-42,51.

标签:;  ;  ;  

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