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西西论文_胥勤勉,袁桂邦,邓成龙,易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西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断层,房县,盆地,西秦,渤海湾,金矿。

北西西论文文献综述

胥勤勉,袁桂邦,邓成龙,易亮[1](2015)在《渤海湾北岸晚新生代磁性地层记录的北东向和北西西向构造转换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以北东-南西向伸展构造为主,而现代却以北西-南东向伸展构造为主,第四纪时期两者之间如何转换却鲜有研究。本文基于渤海湾北岸北东向和北西向共轭构造形成的多个次级构造单元的晚新生代磁性地层,揭示了晚新生代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活动之间的转换过程。对渤海湾北岸孔深550m的NY05和TZ02孔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1)沉积(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专题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1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5-10-10)

李乐,侯贵廷,杨彦平,肖芳锋,王延欣[2](2013)在《新疆克拉玛依北西西向岩墙群侵位的磁组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地区广泛发育二迭纪中基性岩墙群,该区岩墙被认为是碰撞后伸展的典型产物。本文根据岩墙宏观野外特征和镜下显微构造分析(岩墙分支、捕虏体、矿物线理和定向斑晶)得出研究区北西西—南东东向岩墙侵位方向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通过对该区岩墙边界采样后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得到磁组构的最大磁化率长轴优势方位分布图和磁组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进一步指示其岩浆以一定仰角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结合克拉玛依地区岩墙群与达拉布特深大断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该区北西西向岩墙岩浆来源于北西侧的达拉布特断裂,岩浆沿着达拉布特深大断裂上侵到先存裂隙而形成岩墙。(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高长海,查明[3](2007)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北西(西)向断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地震等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众多的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平面上,这些断裂带自北向南成排成带展布,与重力异常反映的构造格局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控制着褶皱带的走向和发育;剖面上,这些断裂表现为上、下“两层楼”式结构,分别控制着上、下第叁系的沉积与演化。研究表明,北西(西)向断裂带对区内油气的聚集与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①烃源岩的展布明显受北西(西)向断裂的控制;②形成多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样式,圈闭类型以与逆断层有关的断背斜和断块型构造圈闭为主;③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遮挡物。可见,北西(西)向断裂带对本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江娃利,张英礼[4](1996)在《河北磁县北西西向南山村-岔口活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1830年磁县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磁县西部北西西向南山村-岔口活动断裂为北西西向磁县活动断裂西段,全长35km,又可再分为东西两段。全新世时期该断裂有多次活动,活动方式以具左旋性质的正倾滑为主。1830年磁县7.5级地震时,南山村-岔口断裂带出现新的地表破裂,地表垂直位移多处为2~4m,最大约7m。据目前资料,该断裂带最新两次地震事件的时间间隔约为3500a。最近获取的位于磁县最高峰老爷山庙宇碑文资料,补充说明了邻近岔口活动断裂带的古建筑物在1830年地震中的严重破坏。(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1996年04期)

刘翔[5](1994)在《塔斯特北西西向金成矿断裂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重探讨了成矿断裂带中成矿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构造地球化学行为,初步揭示了塔斯特北西西向成矿断裂带内金等成矿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变化特点,阐明构造及其相关的蚀变作用对构造蚀变岩和金矿体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金成矿部位是经历了多期构造成矿作用的地段的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铀矿地质》期刊1994年06期)

刘家军[6](1994)在《西秦岭北西西向构造带中的金矿床》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北西西向构造带中的金矿床刘家军(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关键词北西西向构造带、金矿床、西秦岭西秦岭金成矿带是我国川甘陕“金叁角”成矿集中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成矿带中金矿成出类型虽较多,但众多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占绝大多数,且密集分布成...(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期刊1994年02期)

毕福志,袁又申,范国胜[7](1990)在《闽粤台沿海北西西向最新构造带与大震构造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闽粤台沿海自台湾运动以来逐渐形成了多条北西西向隆起—拗陷的最新活动构造带,与已知的北东—北北东向隆起、拗陷带构成了区域性镶嵌构造格局。 研究区内除板块相互碰撞、俯冲及上地幔物质上涌形成大震构造背景外,莫霍面隆起或隆起断距大、低速层厚、地壳变薄、近两、叁千年地表抬升差异活动显着以及台东近海有北西西向构造活动等,也都是发生大震的重要构造背景。(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1990年02期)

李建华[8](1983)在《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定气候条件下获得的陆地卫星图象上,深色、带状的线性影象,反映出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形迹。这是向断裂带运移的地下水沿活动构造带上升到地表、在卫星图象上由高密度值显示出来的,是基底构造活动在地表的反映。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可能是中生代末期形成的,断开康氏面和莫氏面的壳型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左旋滑动的特征。本活断层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1983年04期)

丁忠孝,刘锁旺,许光炳[9](1982)在《房县至安康一线北西(北西西)向构造带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场调查资料,描述了鄂西北房县至陕南安康一线北西(北西西)向构造带中诸如青峰、安康—房县、竹溪、月河等深大断裂带,以及房县、宝丰、竹溪和安康等断陷(拗)盆地的新构造表征。分析了历史强震与地震地质条件的关系。对788年6.5级地的震中提出质疑,重新修定应在湖北省竹山县宝丰盆地西北隅(本文来源于《地壳形变与地震》期刊1982年04期)

郑炳华,虢顺民,徐好民[10](1981)在《燕山地区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次野外考察所积累的实际材料,总结了燕山地区北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文章结合地质构造、地震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论证了基底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形成发展、活动方式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属于地壳断裂范畴,既控制了断块构造的发育,又控制了现代地震活动。北西向断裂构造密集成带和雁列式展布是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在沉积盖层的一种表现。同时认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的活动方式是与断块构造相对运动密切关联。中、新生代以来,其活动方式除了表现差异运动外,还具有剪切活动的性质,并约在晚白垩世—早第叁纪剪切活动方式有明显地转变。(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1981年02期)

北西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地区广泛发育二迭纪中基性岩墙群,该区岩墙被认为是碰撞后伸展的典型产物。本文根据岩墙宏观野外特征和镜下显微构造分析(岩墙分支、捕虏体、矿物线理和定向斑晶)得出研究区北西西—南东东向岩墙侵位方向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通过对该区岩墙边界采样后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得到磁组构的最大磁化率长轴优势方位分布图和磁组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进一步指示其岩浆以一定仰角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结合克拉玛依地区岩墙群与达拉布特深大断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该区北西西向岩墙岩浆来源于北西侧的达拉布特断裂,岩浆沿着达拉布特深大断裂上侵到先存裂隙而形成岩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西西论文参考文献

[1].胥勤勉,袁桂邦,邓成龙,易亮.渤海湾北岸晚新生代磁性地层记录的北东向和北西西向构造转换过程[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专题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1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5

[2].李乐,侯贵廷,杨彦平,肖芳锋,王延欣.新疆克拉玛依北西西向岩墙群侵位的磁组构证据[J].地质学报.2013

[3].高长海,查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北西(西)向断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地球学报.2007

[4].江娃利,张英礼.河北磁县北西西向南山村-岔口活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1830年磁县地震[J].地震地质.1996

[5].刘翔.塔斯特北西西向金成矿断裂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J].铀矿地质.1994

[6].刘家军.西秦岭北西西向构造带中的金矿床[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4

[7].毕福志,袁又申,范国胜.闽粤台沿海北西西向最新构造带与大震构造背景[J].地震地质.1990

[8].李建华.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1983

[9].丁忠孝,刘锁旺,许光炳.房县至安康一线北西(北西西)向构造带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认识[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2

[10].郑炳华,虢顺民,徐好民.燕山地区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初步探讨[J].地震地质.1981

论文知识图

印支期后青海省构造单元区划图裂缝密度剖面与地震剖面对比图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祁漫塔格地区地层区划图(青海省地质...区内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图(陕西省地...华北现代构造应力场

标签:;  ;  ;  ;  ;  ;  ;  

北西西论文_胥勤勉,袁桂邦,邓成龙,易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