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天津市河西区卫东路小学300202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都曾用到过分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大都是采用教师主观分组,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因此,往往有一部分学生的学练显得很被动,学习积极性一时难以调动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一半热一半冷”的现象。

怎样才能改变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状况呢?在教学中,我借鉴日本“小集团学习”思想,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性教学。在教学中适当地放权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群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小群体教学的内涵

所谓“小群体”是孩子们按照自愿的原则而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对于小群体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能充分发挥集体因素和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基本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小群体中体验不同角色,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群体内与群体间互动互助互争,以及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协作,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社会性之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发挥“小群体”的作用教学,其收效往往大于班级或教师制定的小组的学习。

二、小群体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

1.自由组合,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场地、器材等具体情况,实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群体”教学模式,并提出具体要求,“小群体”成员由学生自由组合,小组长民主产生。“小群体”练习小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虽与传统的教学相似,但在组织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上又完全不同。

例如小学二年级立定跳远复习课上,我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的是自由组合的分组练习。老师宣布练习要求与注意事项后,学生很快按要求每组各自四、五人自由结组,并选出了各自的小组长。只见各位小组长立刻带领本组行动起来,先是每人轮流跳,然后互相指正,接着是小组内比赛,最后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本组与其他组代表PK,为各自的小组荣誉而战。我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发现每个学生都非常投入。体育课堂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与成功的体验。

2.师徒结对,教学相长

在课堂学习中,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生的能力有高有低,体质有强有弱,如果教师不从实际出发,教学时“一刀切”、“齐步走”,教学内容、练习方法统一要求,这就会造成强者吃不饱,弱者吃不了。为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练习手段。

例如一年级的跳短绳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参差不齐,于是我采用“拜师学艺”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初授课上,我首先讲解了跳绳的动作要领、要求,并且给学生做了示范。然后,我让同学们每人一绳进行练习,我在旁边观察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属于不会跳,于是,我将同学们集中到一起,让学生自由结合,不会跳的同学拜会跳同学为师,建立“师徒”关系。同学们都感到非常新奇,并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学生们自由组成一个个小组,有的“小老师”带一个徒弟,有的带三四个徒弟。“小老师”们根据老师课上所讲的要领有模有样的,边示范边教起来,非常认真,有耐心。徒弟们都认真地去听、去练,有的徒弟边练边主动请教:“你看我这样对吗?”我在旁边巡视,遇到有问题的小组就帮助解决。

经过“师徒”的努力,大部分同学由一点儿基础都没有到能够连续跳几个。本次练习结束时,我给大家留了一个家庭作业(也是课堂的延伸),在课余时间,“徒弟”要主动请教“小老师”,自觉进行练习。“小老师”要认真负责地去教他的同时,自己也要练习以免被“徒弟们”超过,最后我们要进行比赛,看一看哪个“小老师”既教得好,成绩又好,看哪个“徒弟”最自觉,学得最快。

学生在小群体中彼此间进行频繁交往,缩短了心理距离,增强了小群体的凝聚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经过四个课时的练习,班上的合格率能达到80%左右,而以往班上的合格率只能达到70%左右。

3.自由评议,共同交流

教师要善于利用小群体之间互动的特点,造就宽松、平等、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积极参加教学评议,是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的体现。评议的重点不要放在学生完成动作的好坏,达到标准的高低上。而应侧重于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积极性和进步的幅度上。这也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所在。

体育教学中,并不是每个教材内容都要进行小群体教学,更不是每个教材内容都适合于小群体教学,教师要适时地采取这种形式去进行组织教学。另外,教师必须注意宏观调控,把握好尺度,这样才能调动和保护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小群体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小群体的自主性和它具有的互动、互助、互争之功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学习。

标签:;  ;  ;  

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