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社庄:春秋易学筮法研究论文

王社庄:春秋易学筮法研究论文

摘要:占筮是古代应用易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左传》和 《国语》共载22条 《易》例,其中16条用于占筮。但它如何占筮成卦,定爻占断,古籍缺乏明确的记载。古今学者不断探究其易学思想,钩沉其筮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综合来看,特别是筮法研究还缺乏系统的分析,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左传》; 《国语》; 筮法;占断

由于早期的易学资料大都散逸,《左传》 《国语》22条《易》例成为人们考见春秋时期易学所凭依的少数宝贵资料。古今学者不断探究其易学思想,钩沉其筮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综合来看,特别是筮法研究还缺乏系统的分析,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春秋筮法研究历史考察

战国时期,春秋易学筮法就受到人们关注。西晋武帝时期,汲郡人不准盗发古墓,发现大批竹战国简古书,其中有很多有关《周易》的书。有一篇《师春》,《晋书·束晳》云:“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①《师春》集疏《左传》卜筮,不管是为了实际应用,还是集录研究以备参考,都说明当时人们对《左传》卜筮就相当重视。

两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今文家易学独步天下。《左传》属古文经,在东汉时也曾短时设立博士,不过并没有大的发展,《左传》的易学成就也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但两位大史学家司马迁、班固却注意到了《左传》筮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篇末之论赞云:

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才达人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②班固在《幽通赋》中,有“妫巢姜于孺筮兮,旦算祀于契龟”③之语。司马迁、班固用典,均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为幼年的陈公子完占筮之事。

晋唐时期,乘经学发展之东风,《左传》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怀有“左传癖”的西晋政治家、学者杜预集诸家注疏之长,加上自己的独到见解,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国韦昭撰《国语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国语注》简约明了,对其中的《易》例一一注解,成为后人研究《左传》《国语》及春秋易学的重要参考书。唐孔颖达等奉敕编撰《五经正义》,《左传正义》取杜预注,对杜氏易注详加疏解。《左传正义》成为左传学和春秋易学研究的又一座丰碑。

宋代实行佑文政策,儒学昌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成为一时风尚。学者、士大夫多有关注春秋易学者。

南宋沈该、都絜着意于春秋释卦方法。《左传》 《国语》在进行筮占时,往往结合本卦、之卦的卦象解说卦爻辞,这似乎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沈该著《易小传》,都絜著《易变体》,他们解释卦爻辞时往往参以变得之爻和变得之卦。

学者对“大衍章”筮法的操作程序认识基本一致,但对其中的术语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有较大分歧,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二、三变要不要挂;第二,老少阴阳之数主要根据过揲之数还是余数来确定。

南宋程迥、朱熹、赵汝楳对春秋占筮原则进行了总结。宁陵沙随人程迥著《古易考》、《古易章句》、《古占法》、《易传外编》等。《古占法》对《左传》 《国语》的占断体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程迥是较早对春秋筮例占筮原则进行总结的学者。朱熹《周易启蒙》在程迥筮例的基础上加以损益提出7条占断原则,并撰筮仪。南宋学者赵汝楳撰《筮宗》,在《〈左传〉 〈国语〉占法》中对程迥、朱熹的占断原则提出不同意见。

清代考据学超越前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成就突出,学者留意《左传》 《国语》筮例者不少。毛奇龄撰《春秋占筮书》、李塨撰《周易筮考》、李道平撰《易筮遗占》等,它们虽均以“筮”、“占”为题,但不以研究筮法为主。他们主要是整理筮例,依据自己对易例的理解进行疏解,并大量掺杂后世易例。这些归纳总结为我们研究春秋易学提供了方便和参考。

近代学者李镜池著《左传、国语中易筮之研究》、尚秉和著《左传、国语易象释》,仍然是疏解卦爻辞。现代学者朱伯崑著《周易哲学史》,廖明春、梁韦玄等著《周易研究史》,刘大均著《周易概论》,林忠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这些著作对春秋易学的象数思想,春秋易学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前人不曾达到的成就。

二、《左传》 《国语》异文、之八与春秋用《易》问题

研究春秋筮法,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左》 《国》筮例用的都是《周易》筮法,还是杂用《连》 《归》二易?此一问题不解决,春秋筮法问题很难获得深入研究。

《左传·闵公二年》季友将生之时,鲁桓公使人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④《左传·僖公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⑤

对于《左传》两则有别于《周易》的筮词有两种解释:大部分学者认为系筮者之辞,如杜预谓“筮者之辞也”,唐孔颖达、清王宏意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连山》或《归藏》的内容,如宋程迥《周易古占法》说:“《连山》 《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此固二易(《连山》或 《归藏》) 辞也。”⑥

尽管《汉志》不著《连山》 《归藏》,但不能说一定不存在,历史上《汉志》不录而后世出现的也不在少数。一则班固可能没有见到;二则向、歆父子虽然见到了当时流传的“二易”筮书,但可能他们并不认为是《连山》 《归藏》,而认为是杂筮之书,归并到其他书籍里面。《汉书·艺文志》数术略有《周易》、《周易明堂》、《大筮衍易》、《大次杂易》等。

根据自然边坡的地形地质情况,先对边坡进行总体的判断,确定自然边坡的治理范围,同时对边坡危险源进行分类、分级。边坡治理原则按“从上到下,分区分块,分阶段分部位”进行治理。根据下部建筑物的重要性等,按照自然边坡与建筑物的毗邻位置关系,以“点、线、面”的不同治理模式确定自然边坡治理具体项目和部位。治理的工艺顺序为先刷坡清理、清撬、截排水沟、表层主被动防护网、挡墙、浅层锚喷支护、深层锚索锚固等单项或多项技术组合,以此形成“点、线、面”的综合治理效果,完成综合治理边坡表层危岩滚落、浅层岩体脱落、深层变形失稳等问题,解决自然边坡各类破坏问题,达到综合治理目的[1]。

1993年3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大批竹简,共计813枚。简文内容有《归藏》、《效律》、《政事之常》、《日书》、《灾异占》等。1995年荆州博物馆在《文物》上发表《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考古简报,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对《归藏》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作了初步研究。《周礼·春官·宗伯》:

在实际问题中,已知的数据往往并不是完全准确的,而是带有各种噪声.因此讨论恢复算法在噪声影响下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内容.假定已知的元素

(太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⑩

依《周礼》,《连山》 《归藏》战国尚存。

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奉诏对国家藏书进行全面清查校理,刘歆于汉哀帝时编撰完成了朝廷藏书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皇家藏书网罗殆尽,但在后来的流传中亡佚。班固《汉书·艺文志》以刘歆《七略》为底本作了少量的增补和调整,于是《汉书·艺文志》成为考察西汉时期国家图书存亡最有力的证据。《汉志》没有特别提到《连山》《归藏》“二易”,这与《周礼》所记似乎矛盾。

钱氏之说去掉了于史无征的几例,本质上和朱氏之说并无大的差别。程迥、朱熹的占例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春秋占筮原则,除二爻变、四爻变、六爻变于经典没有占例外,一爻变例、数爻变例也与《左传》 《国语》记载有出入。

《左传·襄公九年》记载:“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⑦《国语·晋语》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⑧《国语·晋语》晋公子重耳流亡楚国,秦穆公召之赴秦国。公子重耳亲自筮占此行能否助他得返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⑨。关于“之八”问题也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用《周易》进行占筮,另一种则认为是用《连山》或《归藏》占筮。

与西汉不同,东汉学者杜子春、郑玄、桓谭等多言及“二易”。郑玄《周礼·太卜》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又云:“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名曰《连山》,似山内出云气也。《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⑪注《礼记·礼运》孔子得“坤乾”云:“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⑫又注《易纬·乾凿度》云:“彖者,爻之不变动者。……《连山》、《归藏》占彖,本其质性也。《周易》占变者,效其流动也。”⑬桓谭《新论·正经》曰:“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⑭三人论述相互矛盾,需要仔细辨析。

杜子春是刘歆的学生,他私自校传《周礼》,对《周礼》的内容相当精通。又由于他深信刘歆的三统说,于是就把《周礼》所记“三梦”、“三龟”分别和夏、商、周联系起来,此当属附会,把“二易”和伏羲、黄帝联系起来也缺乏根据。

郑玄之说乃据其师发挥,于其回答弟子之问可见一斑。郑玄弟子赵商曾就“二易”请益老师:“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今当从此说以不?敢问杜子春何由知之?”郑答云:“此数者非无明文,改之无据,故著子春说而已。近师皆以为夏、殷、周。”⑮

桓谭虽然明言“《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但很可惜的是桓谭没有道及《归藏》的具体内容,这就使得不少学者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

晋唐学者多有道及“二易”者,阮孝绪云:“《归藏》载卜筮之杂事。”⑯刘勰《文心雕龙》云:“《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弊十日,娥奔月。”⑰郭璞注《山海经》,郦道元《水经注》对《归藏》往往有征引。《隋书·经籍志》云:“《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⑱又说:“《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⑲可见,直到晋唐时期桓谭之说仍不被大多数学者看重。清代学者黄宗炎还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是殷书与《周易》等,夏之文字几二十倍于文王、周公之时,岂古昔之方策乎?为此说者,亦不明古今之通义矣。”⑳

1993年秦简《归藏》的出土,为我们厘清历史上的《归藏》创造了条件。秦简《明夷》曰:昔者夏后启卜乘飞龙以登于天,而枚占□□■。《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支占□□□■㉑。此二句均见于传本《归藏》。随着《归藏》的整理和释读,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林忠军《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在易学上的意义,证明了传本《归藏》不是伪书㉒。廖名春通过比较秦简《归藏》与传本《归藏》认为,从体例看秦简《归藏》更准确一点,应是《归藏易》的郑母经㉓。

学科发展与实践,离不开医院领导班子的顶层设计。2014年至2018年,盛京医院分别将年度建设主题确定为“医学职业素养提升主题年”“医院文化提升主题年”“员工关爱主题年”“医院安全主题年”“改善服务主题年”。

综合当前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归藏》的流传及秦简《归藏》可以断定,战国时代的《归藏》一直有流传,桓谭及晋唐学者关于《归藏》的论述是正确的。

那么,接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归藏》是殷旧吗?程二行、彭公璞先生通过对比《归藏》卦辞与《周易》卦辞和《易传》以象释《易》的模式后认为:“(《归藏》卦辞)这种整齐划一的行文体例,显然是出于刻意的安排,与《周易》卦爻辞的杂集式编撰体例大为不同。由此可以断定,《归藏》的成书,决然在《周易》之后。”㉔

朱渊清先生通过比较《归藏》与《穆天子传》,认为《归藏》内容多出于《穆天子传》,从而断定其出于战国时期。“汉人所见之《连山》 《归藏》皆为《周易》的衍生物,其成书大抵与《易传》的时代相先后,决非夏商之《易》。”㉕蔡运章先生通过对《归藏》寡、天、师、臞五卦的释读发现他们所反映的阴阳、仁爱、升仙、钱财、宇宙生成等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的思想观念,从而认为秦简《归藏》是战国早中期人在《周易》筮占体系的影响下,利用春秋战国文献里的神话人物,编撰而成的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易学著作㉖。

可见《归藏》并不是殷《易》,它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杂筮之书而已。因此,《左传》、《国语》中不见于今本《周易》的几条异文,几条“之八”筮例并非出于殷易《归藏》。《左传》 《国语》主要是用《周易》进行占筮。这一问题的澄清,排除了《左传》 《国语》有可能存在其它筮法,保障了筮法的统一性,为综合分析春秋《周易》筮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春秋筮法与大衍筮法关系

① [唐]房玄龄等:《列传第二十一·束皙》,《晋书》第5册卷51,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33页。

出苗后30~40天,抽蔓期开始,吉林省无霜期短,一般都移栽到大棚里,抽蔓后,在大棚钢筋框架上栓两条尼龙绳,起垄时,按框架的方向,起两垄,垄宽0.6~0.7米,栽苗时两垄上的苗要对齐,以便栓绳,尼龙绳栓在蔓的基部,并将蔓均匀分布于尼龙上。

《系辞传》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㉗

她笑后又接着说:“你们男人啊,是不是一看见好看的女人,就像老猫子嗅到腥一样,就是不要了老命,也恨不得一口把她含在嘴里才过得?”

三变要不要挂的问题与“奇”、“挂”、“扐”的理解有关。韩康伯注“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云:“奇,况四揲之余,不足复揲者也。分而为二,既揲之余,合挂于一,故曰‘再扐而后挂’。”㉘韩氏之意谓合左、右两揲的余数为“扐”,把二揲之余数合归一处,称为“挂”。经文明言“挂一以象三”,韩氏把“二揲之余数合归一处称为‘挂’”,显然与经义不符。

孔颖达《周易正义》云:“‘挂一以象三者’,就两仪之间,于天数之中,分挂其一,而配两仪,以象三才也。……‘再扐而后挂者’,既分天地,天于左手,地于右手,乃四四揲天之数,最末之余,归之合于扐挂之一处,是一揲也。又以四四揲地之数,最末之余,又合于前所归之扐而总挂之,是再扐而后挂也。”㉙孔氏之意是把“挂一”称为“扐”,把余数归于“挂一”也称为“扐”。又把“挂一”和两次归并的余数总起来称为“总挂”,孔氏与韩氏一样都对“挂”、“扐”解释不清。

南宋初学者郭雍于绍兴二十一年撰成《传家易说》,注“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云:“奇者,所挂之一也。扐者,左右两揲之余也。得左右两揲之余置于前,以奇归之也。”㉚《晦庵集》录郭雍《蓍卦辨疑》批评孔颖达《正义》之说云:“《正义》误以奇(挂一)为扐,又误以左右两揲为再扐,……其说自相抵牾,莫知所从,唯当从横渠先生之说曰:‘奇,所挂之一也;扐,左右两揲之余也’,以此为正。”㉛郭氏对孔颖达的批评可谓正中鹄的,但他认为“扐”指左右两揲之余,则也未得其实。

可隔离直流故障的直流电网用DC/DC变换器拓扑//朱思丞,赵成勇,李帅,李承昱,许建中//(7):108

程迥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经学家。《古占法》上承邵雍下启朱熹,在筮法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周易古占法》中说:“揲四十九,分于两手,挂一于左之小指,以左手之半四揲之,归奇于扐。扐,指间也。”程迥第一次指出“扐”是指指间㉜。

南宋朱熹继承了程迥的思想,他在《易学启蒙》中说:“奇,所揲四余数之余也;扐,勒于左手中、三指之两间也。”朱氏的解释澄清大衍筮法关于“扐”的问题,在易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再看“挂”的问题,一、二、三变要不要挂,韩康伯、孔颖达、李觏、张载、郭雍都主张第一变要挂,后两变不挂。刘禹锡、程迥、蔡元定、朱熹等都主张三变皆挂。其中程迥的研究最具有说服力。

程迥在《周易古占法》对三变后的老阳、老阴、少阳、少阴的频率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一、二、三变都挂一,九、八、七、六频率分别是12/64、28/64、20/64、4/64;一变挂一,二、三变不挂一,九、八、七、六频率则是27/64、27/64、9/64、1/64。

比较两种结果,九、八、七、六的概率虽然都呈不等概率分布,但明显挂一优于不挂一。不挂一,六出现的概率太低,仅为六十四分之一,失去了大衍筮法以“变”为占的意义。由此可知,一变、二变、三变都需要变是正确的。

于筮法的另一个争论是根据“余数”定阴阳还是根据“过揲之数”定阴阳。

隋萧吉《五行大义·第三论数》主张以“过揲之数”定阴阳,说:“余手有四七,故名七也,有四八,故名八也,此则‘静爻’之数。夏殷尚质,以用‘静爻’(八)占之。余有四九,故名九,有四六,故名六也,周备质文,故兼用‘动爻’(九)。”㉝孔颖达以“挂扐之数”来定阴阳。《周易正义·系辞》云:“每一爻有三变,谓初一揲,不五则九,是一变也。第二揲,不四则八,是二变也。第三揲,亦不四则八,是三变也。若三者俱多为老阴,谓初得九,第二、第三俱得八也。若三者俱少为老阳,谓初得五,第二、第三俱得四也。若两少一多为少阴,谓初与二、三之间,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两个四而有一个九,此为两少一多也。其两多一少为少阳者,谓三揲之间,或有一个九,有一个八而有一个四,或有二个八,而有一个五,此为两多一少也。”㉞三次揲筮的余数不外几种情况(见表1):

表1 三次揲筮的余数

老阴 老阳 少阴 少阳三者俱多 三者俱少 两少一多 两多一少9、8、8 5、4、4 4、4、9;4、5、8 9、8、4;8、8、5

朱熹在《周易启蒙》中强调“挂扐法”而贬抑“过揲法”。应该说“挂扐法”与“过揲法”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推算而得到七、八、九、六,从方法论上看,二者似乎并无优劣轩轾之分。王铁先生云:“既然挂扐之数与过揲之数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推算而得到七、八、九、六,那么朱熹为什么一定要主张通过挂扐之数来得到呢,或许朱熹认为唐代人的方法是相传的古法,而朱熹在经学上是有着强烈的复古倾向的。”㉟刘大钧先生比较了“过揲法”和“揲筮法”后认为,虽然二者求得的结果一样,但考之于《系辞》,当以“过揲法”为确㊱。杨效雷、张金平《陕西淳化西周陶罐筮数易卦新探》认为:“若依‘挂扐法’会出现五、九、四、八四个数,若依‘过揲法’则会出现九、六、七、八四个数,根据《周易》爻题九、六及后世流行的九宫十五之数等,我们也倾向于‘过揲法’。”㊲

总体看来,专家学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测评工具和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尤其是测评工具的设计与开发,然而对于发展测评的机制和方式、测评结果的有效应用等问题的关注较少。

比较各家所说,“过揲法”较之“揲筮法”为优,“过揲法”更符合《周易》以变为占的思想。对“大衍筮法”的概念明晰以后,我们可以对春秋筮法作进一步考察。

欧阳维诚先生借助现代数学原理,考察春秋筮法与大衍筮法的关系。他依“贝努里”公式,算出大衍筮法中包含一、二、三、四、五、六爻变和无爻变的理论概率㊳。(见表2)

表2 大衍筮法中包含一、二、三、四、五、六爻变和无爻变的理论概率

变爻个数 0 1 2 3 4 5 6概率 0.1 5 1 0.3 3 5 0.3 3 1 0.1 5 3 0.0 4 2 0.0 1 0 0.0 0 0卦的数学期望值 2.4 1 6 5.3 6 0 4.9 6 7 2.4 4 8 0.7 7 2 0.1 6 0 0近似整数 2或3 5 5 2或3 1 0或 1 0

据此,大衍筮法卦变的理论概率为0.85。《左传》、《国语》一爻变5例,二爻变5例,三爻变2例,五爻变1例,无爻变2例,不明1例,卦变的概率为0.875,二者计算结果非常接近。因此,欧阳先生得出春秋筮法与大衍筮法有必然的联系。

笔者依大衍筮法进行实际推演,50例中有爻变41例,卦变的概率为0.82。刘大钧先生《纳甲筮法》㊴举今人占筮实例10例,8例有爻变,卦变的概率为0.8。张晓雨先生《大衍筮法通解》㊵所载卦变概率与之接近。这从侧面进一步证实欧阳先生的观点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教师在运用《教师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往往遇到这种问题:想申诉却苦于没有渠道。这就是存在的问题之一:申诉制度的不完善。申诉制度不完善不单指申诉渠道单一还包括其他渠道及相应的保障措施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除此以外教师申诉制度的操作性不强,是另一个弊端。申诉制度脱离了最广泛,而最真实的民情,但真正到了用的时候可用性和操作性并不强,所以当教师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时候,他并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反而更像一个摆设。

《左传》 《国语》一爻变(10例) 异军突起,如果把依据现代数学计算的理论一爻变、二爻变合起来算,则正好是(10例)。鉴于这一现象,欧阳维诚先生还进一步勾画春秋筮法占筮时可能进行了爻的变化:(1) 含有一个变爻的卦将“九”或“六”变为阴爻或阳爻。(2)含有两个变爻的,都是“九”,两“九”都不变,把最上的阴爻变为阳爻;都是“六”,将两个“六”都变为阳爻;一个“九”一个“六”则“九”不变将“六”变为阳爻。(3)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爻,逢“九”都变为阴爻,逢“六”都变为阳爻。这样欧阳先生就比较“圆满”地解释了《左传》 《国语》为何会出现一爻变较多的情况以及如何变来的问题。欧阳维成先生的这一推测有一定道理,但设计似乎太过精巧,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要深入研究。

四、春秋筮法定爻与占断

卜筮的目的是预言吉凶,《周易》每卦有一条卦辞,六条爻辞,那么筮人在进行断卦时究竟要选哪些卦爻辞来进行判断呢?当时对于定爻的处理必有一套相对的原则,因为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操作规范,每个人都可以率意而为,作为一种占筮的手段,其效用必然受到怀疑。

从《左传》 《国语》记载来看,定爻有一定的规律,分几种情况:(1) 《左传》庄公22年、闵公元年、闵公2年、僖公15年、僖公25年、襄公25年、昭公5年、昭公7年、昭公12年、哀公9年11例均为一爻变,除闵公元年占断未引卦爻辞外,其它9例均引本卦变爻爻辞为断。(2) 《国语·晋语四》二例三爻变,以卦辞为占,另一例几爻变不明,但也以卦辞为占。(3) 成公十六年、僖公十五年无爻变,引用其它筮辞为占。(4)襄公九年五爻变用之卦卦辞。(5)闵公元年、《国语·周语下》二例只据卦象为占,没有引用卦爻辞。

才府玻璃是一家曾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主要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日用玻璃包装容器。华润雪花、百威和会稽山等著名酒企都是公司客户。不过,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在深入研读才府玻璃招股书后发现,才府玻璃前后两版招股书财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毛利率数据远超可比公司水平,且与行业的持续下滑的走势背离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表3 《左传》 《国语》具体占断方式

编号 事件发生的时间 占筮记录 占断方式1 闵公2年(前7 6 9) 大有之乾 只取变爻爻辞6 7 2) 观之否 结合卦象、变爻爻辞2 庄公2 2年(前3 僖公1 5年(前6 6 2) 归妹之睽 结合卦象、变爻爻辞4 闵公元年(前6 6 1) 屯之比 结合卦象、卦义5 国语晋语四(前6 3 7) 贞屯悔豫结合卦象、卦义,本卦、之卦卦辞6 国语晋语四(前6 3 7) 泰之八 无爻变,结合本卦卦辞、卦象7 僖公1 5年(前6 3 3) 蛊 结合卦象、杂辞8 僖公2 5年(前6 4 3) 大有之睽 结合卦象、变爻爻辞9 国语周语下(前6 0 7年) 乾之否 结合卦象、杂辞1 0 成公1 6年(前5 7 5) 复 结合卦象、杂辞1 1 襄公9年(前5 6 8) 艮之随 本卦卦辞1 2 襄公2 5年(前5 4 8) 困之大过 结合卦象、变爻爻辞1 3 昭公5年(前5 3 7) 明夷之谦 结合卦象、变爻爻辞1 4 昭公7年(前5 3 5) 屯之比 结合卦象、本卦、之卦卦辞1 5 昭公1 2年(前5 3 0) 坤之比 结合变爻爻辞、爻义4 8 6) 泰之需 结合变卦爻辞、卦义1 6 哀公9年(前

南宋学者程迥对《左传》 《国语》占筮原则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了几条规则:(1)六爻不变,以卦彖占,内卦为贞,外卦为悔;(2)一爻变以变爻占,这种占例《左传》最多;(3) 二爻、三爻、四爻变,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4)五爻变,以不变爻占;(5)六爻变,以乾坤“二用”为例。此占法之大略也,若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㊶。

朱熹《周易启蒙》在损益程迥的基础上,提出七条原则:(1)一爻变者,则以本卦变爻之辞占;(2)二爻变者,则以本卦二变爻之辞占,而以上爻之辞为主;(3)三爻变者,则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4)四爻变者,则以之卦中二不变之爻辞占,以下爻为主;(5)五爻变者,则以之卦中不变爻爻辞占;(6) 六爻皆变者,《乾》 《坤》则以“二用”之辞占,余卦则以之卦卦辞占;(7)六爻皆不变者,则占本卦卦辞㊷。

比较二家之说,朱熹后出转精,分类更加细密,操作方法更加简明。后世学者言占筮法,则多以朱氏其说为规。近代学者钱大昕等仍受朱氏影响:

问:“春秋内外传占筮之法?”曰:“春秋之世,三《易》尚存。其以《周易》占者,一爻变,则以变爻辞占。如《观》之《否》,《归妹》之《睽》,《明夷》之《谦》之类是也。数爻变,则以彖辞占,如《艮》之八,贞《屯》悔《豫》皆八是也。六爻皆不变,亦以彖辞占,《泰》之八是也。”㊸

我喜欢的每一个作家,我都跟他们有很深的交往,因为我走进了他们的作品,也可以说我走进了他们的灵魂。读书的时候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南宋学者赵汝楳对一爻变例、数爻变例、六爻皆不变例皆有辩驳。如其对一爻变例辩说:

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筮陈敬仲,遇《观》之《否》;闵公元年,毕万筮仕,遇《屯》之《比》;闵公二年,威公(实桓公)筮成季,遇《大有》之《乾》;僖公十五年,晋献公筮嫁伯姬,遇《归妹》之《睽》;僖公二十五年,晋侯筮纳王,遇《大有》之《睽》;襄公十五年,崔武子筮棠姜,遇《困》之《大过》;昭公五年,庄叔筮穆子,遇《明夷》之《谦》。皆以两卦之变爻占。然昭公十二年,南蒯筮,遇《坤》之《比》;哀公九年,阳虎筮救郑,遇《泰》之《需》。乃止用本而不及之卦,则所用变爻亦不定。

对三爻变例他也提出异议:

按:《晋语》,晋公子筮有晋国,得贞《屯》悔《豫》;司空季子举“利建侯”,此以两卦彖辞占者。然《周语》,晋筮成公,遇《乾》之《否》,亦三爻变,乃引当时占书而不举《易》彖。㊹赵汝楳在《易雅·占释》中阐述了自己的占筮理论:

内部审计在隶属上应该区分“职能报告关系”和“行政报告关系”。从隶属模式不同时的实际管理效果角度来看,内部审计无论是隶属于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还是隶属于总经理,治理效果都比较明显。但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者会偏向于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这种形式,因为其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可产生更好的治理效果。从企业的自查报告中可以发现,在实际执行情况中,内部审计隶属的上级部门一般都是单独一类,两者并没有合作情况。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治理效果,可以将内部审计的职能隶属与行政隶属分开,即职能上受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管理,行政上受总经理管理。

夫儒者命占之要,本于圣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时,曰事,曰占。求占之谓:身所居之谓位,所遇之谓时,命筮之谓事,兆吉凶之谓占。故善占者,既得卦矣,必先察其人之素履与居位之当否,遭时之险夷,又考所筮之邪正,以定占之吉凶。㊺

占筮与所占之事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筮人占筮时,总是要结合具体环境进行分析。赵氏不可能揭示出筮占的本质,但其认为命占之要必参稽身、位、时、事、占五事,以考筮之邪正,可谓深得占筮之旨。

⑬ 林忠军:《〈易纬〉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83页。

注释:

《左传》 《国语》筮例已经是得出卦后的结果记录了,那么筮人是如何演出这些卦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左传》 《国语》等书没有记载。《系辞传·大衍章》有简单的记载,但《系辞传·大衍章》所记筮法毕竟属于战国时代。它与春秋筮法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需要深入分析。

② [汉]司马迁:《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记》第6册卷46,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03页。

③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41—642页。

④⑤⑦[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374、870页。

⑥㉜㊶ [宋]程迥:《周易古占法》,四库全书本。

冬日的篇章开启,圣诞老人乘着驯鹿,带着来自精灵的礼物为心怀期待的人们带来惊喜。这个圣诞节,你会怎么度过呢?与爱人共度良宵,与朋友狂欢到天明,与挚友把酒言欢……无论如何,本次试饮会上的8款圣诞葡萄酒,都能满足你的需求!快带上瓶好酒去赴约吧,祝你拥有一个难忘的圣诞节!

⑧⑨ 徐元浩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45、340页。

⑩⑪⑮[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7、637、635。

⑫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4页。

工序加工能耗包括工序加工过程中的切削过程能耗、空切过程能耗、工件装夹过程能耗和磨顿换刀过程能耗[11]。因此,调度过程中的工序加工能耗

综上,可以看出,占断原则虽有,但具体到每一次占筮变化也相当大。筮者根据不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根据不同的占筮对象采取取象比类的方法,发挥本人的才能加以判断。因此后人要给他立几条原则来范围它,是不可能的。筮占本质属于迷信,不管规则如何严密,也不可能做到准确的预测。

⑭ [汉]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5页。

⑯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卷1,四库全书本。

⑰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页。

⑱⑲ [唐]魏征等:《志第二十七·经籍一》,《隋书》第4册卷32,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9、913页。

⑳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3,四库全书本。

㉑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2000年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㉒ 林忠军:《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

㉓ 廖名春:《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

㉔ 程二行、彭公璞:《归藏非殷人之易考》,《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2期。

㉕ 朱渊清:《王家台归藏与穆天子传》,《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㉖ 蔡运章:《秦简〈寡〉 〈天〉诸卦解诂》,《中原文物》2005第1期。

㉗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48—549页。

㉘㉙㉞ [魏]王弼注, [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280—281、282页。

㉚ [宋]郭雍:《传家易说》卷7,四库全书本。

㉛ [宋]朱熹:《晦庵集》卷66,四库全书本。

㉝ 梁湘润:《五行大义今注》,行卯出版社(台湾)2014年版,第146页。

㉟ 王铁:《宋代易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

㊱ 刘大均:《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05页。

㊲ 杨效雷、张金平:《淳化陶罐筮数易卦新探》,《周易研究》2013年第4期。

㊳ 欧阳维诚:《左传国语中变占新考》,《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9年第6期。

㊴ 刘大钧:《纳甲筮法》,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

㊵ 张晓雨:《大衍筮法通解》,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㊷ [宋]朱熹撰:《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㊸ [清]钱大昕撰,吴友仁校点:《潜研堂集·潜研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㊹ [宋]赵汝楳:《筮宗·左传国语占法》,四库全书本。

㊺[宋]赵汝楳:《易雅·占释第九》,四库全书本。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清人文集 ‘经义’整理与研究”(17ZDA259)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2-0048-07

作者简介:王社庄,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河南新乡,453000。

(责任编辑 胡 静)

标签:;  ;  ;  ;  ;  ;  ;  ;  ;  ;  ;  ;  ;  

王社庄:春秋易学筮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