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等效燃料性能系数相关的火电厂供热效率研究

与等效燃料性能系数相关的火电厂供热效率研究

一、论与当量燃料性能系数有关的热电厂供热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孙鹏洋[1](2021)在《供热机组供热燃料单耗的时序分析》文中认为在热力学中,能耗分析评估方法主要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热效率法和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或熵分析方法。在文献阅读与查找过程中,发现对于能耗的研究,业内已经较为深入,但是有关于燃料单耗时序变化分析的研究还较少,这是因为供热负荷随时间的变化很难把握,所以很难精确掌握燃料单耗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想对机组供热过程的燃料单耗和第二定律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使得能够较为清楚的了解到典型日各个时刻供热机组的单耗变化情况和能量利用效率情况,以能耗变化情况为基础,及时调整机组各个参数和运行状态,以及分析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现代节能原理一书中的单耗分析理论、(?)分析和热电联产机组单耗分析方法及能效评估方法。具体的研究过程,主要是对供热区域热负荷预测方法和几种类型的热电联产机组进行分析对比,选定适合本文研究的机组式型与供热负荷预测方法,然后基于气象状况,利用选定的面积热指标法对指定区域的供热负荷需求量进行预测计算,并将热负荷变化通过温度这一参数,与时间变化联系起来,得到热负荷与时刻的相关关系。然后使用不同时刻供热区域所需热负荷这一自变量,对选定的抽凝式机组的燃料单耗以及燃料的供热第二定律效率进行计算,得到他们之间的变化关系。之后针对冬季(供暖季)热量需求大的现状,提出了了光轴改造方案,并计算改造后的整个机组的单耗情况和燃料第二定律效率,与未改造的机组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还对极端天气下的机组供热燃料单耗和第二定律效率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一系列应对极端天气的方法措施。在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运行模式下,供热与发电往往无法达到最适配的状态,此时无论是供热第二定律效率,还是供电效率,水平都不高。于是本文分析了几种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运行的措施,对于机组的整体性节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最终计算得到,在设计工况下,典型日热负荷与机组的供热燃料单耗成反相关,与机组燃料供热第二定律效率成正相关。且典型日中,供热燃料单耗最高约为23.43kg/GJ,发生在下午两点左右,此时针对燃料供热第二定律效率0.517左右。供热燃料单耗最低为22.06 kg/GJ左右,发生在凌晨2点左右,此时针对燃料供热第二定律效率0.585左右,较最低约高7个百分点。在极端低温情况下,机组出现即使全部抽汽,抽汽量不足以供给热负荷的情况,此时必须采取其他锅炉供热或者电加热等方式补给。在温度较高的极端天气下,经分析计算,燃料的供热第二定律效率较典型日降低约10个百分点,此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采用增设蓄热系统的方式,则可以保证一定水平的机组供热量,维持一定水平的燃料的供热第二定律效率,也可以使机组更好地参与电网调峰。

郭峰[2](2020)在《耦合热泵的某300MW供热机组余热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能源逐渐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促使人类对能源的探索更加深入。常规的火电厂发电,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而且汽轮机排汽导致大量的热损失,造成能源的浪费。如果对这部分废热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将低品质的乏汽用于供热,既能有效减少生产中能源的浪费,又能保护环境,是节能环保的一项有力措施。本论文基于我国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现状,分析了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特征,研究了吸收式热泵技术的技术原理、热力学特性,将热泵技术应用在电厂的余热回收过程中,并对热泵技术的可行性加以论证。本论文对应用在电厂余热回收技术中的300MW供热机组耦合吸收式热泵展开研究,并对回收技术加以优化,为工程改造和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供热量一定的前提下,采用热泵进行供热产生的热力性能相较于抽汽供热要好一些;在供热工况均能满足总供热量的要求时,应优先选择吸收式热泵系统进行供热。(2)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对乏汽余热进行回收,随热网供水温度增加,最终实现热电厂的热力性能优化,热网供水温度由原来的58℃增加到后来的80℃时,节煤量也随之增加了约1/3;机组背压对热泵供热系统的热力性能影响不大,但是热电厂综合效率、系统节煤量都随着背压的増加而降低,因此,供热量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低的机组背压;热泵性能系数COP的增加有利于热电厂与热泵供热,COP从1.5增加至2.0时,供热(火用)损直接从63.89GJ/h降低至0.74GJ/h。(3)耦合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机组乏汽余热利用改造,增加了机组的供热能力。本文2×300MW供热机组耦合吸收式热泵后,可增加外供热能力130MW,实现新增供热面积236万m2。(4)在对电厂余热进行回收的过程中采用热泵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电厂的能源利用率,减少发电过程中能源的浪费,也减少了排除的有害气体以及煤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对2×300MW供热机组展开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造,在额定供热工况,单机组可回收100t/h的乏汽热量来进行供热,使得机组煤耗下降38.87g/k Wh,发电热效率提高14.95%,全厂热效率提高8%。回收乏汽供热量将节省7.17万吨/年的标准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多达16.55万吨/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可以减少达0.17万吨/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可达162.47吨/年,与此同时烟尘排放量也降低0.14万吨/年,产生的灰渣也降低2.68万吨/年。

闫敏[3](2019)在《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及利用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燃煤电站作为煤炭和水资源的消耗大户,在实现电能生产目标的同时承担着节能减排的任务。经过湿法脱硫后的饱和湿烟气(约50-55℃)含有数量巨大的水蒸气和潜热,水蒸气和潜热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煤中的水分蒸发和氢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及其携带的汽化潜热,另一部分是烟气在湿法脱硫塔内从脱硫浆液吸收的水蒸气和由低品位烟气显热转换的潜热。烟气中生成的水蒸气携带的汽化潜热没有被回收利用,导致基于高位发热值的锅炉热效率大大降低,烟气从湿法脱硫塔内的脱硫浆液吸收的水蒸气约占湿法脱硫水耗的80%,成为湿法脱硫技术最大的耗水点,且饱和湿烟气中携带的少量脱硫剂和脱硫石膏等颗粒物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基于湿法脱硫系统回收饱和湿烟气中的水蒸汽和潜热,并合理利用潜热,对于提高燃煤机组的热效率、降低湿法脱硫系统的水耗、消除“白色烟羽”等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燃煤电站湿法脱硫后的饱和湿烟气为研究对象,以回收及合理高效利用烟气中潜热为研究目标,对烟气中潜热回收过程及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循环系统展开详细的热力学理论分析,提出了以闪蒸闪凝-热泵为技术核心的烟气中潜热回收方法,并研究了烟气中潜热经热泵提质后分别应用于热力系统内部和热力系统外部的热利用途径。绘制了烟气湿温图(d-t图),解释了烟气绝热增湿过程和烟气降温冷凝过程在烟气d-t图上的烟气热力状态变化,明确了烟气中潜热和水蒸汽的组成,计算了烟气中潜热和水的回收潜力。基于以低位发热值和以高位发热值为基准的锅炉效率的不同,分析了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选取4种典型煤种,详细分析了煤种(主要是原烟气含水率)对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温度、烟气中潜热回收潜力及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原烟气含水率越高,烟气中潜热的回收潜力越大,且烟气中潜热回收对烟气回热效益的影响越大。高水分褐煤燃烧后的烟气具有最大的潜热和水回收潜力,对于300MW燃煤机组,当烟气温度由绝热饱和温度降低至30℃时,理论潜热回收量达77.09MW,理论冷凝水回收量达115.6t/h,其中,原烟气中潜热和由烟气显热转换的潜热分别为62.65MW和14.44MW。潜热回收后,基于高位发热值的锅炉热效率由83.9%升高至95.2%。相比于脱硫浆液,烟气冷凝水的提取量较小,考虑采用浆液闪蒸的方式制取低温浆液和分离干净冷凝水,为了使低能级潜热得以利用,结合热泵技术提出了以闪蒸闪凝-热泵为核心的烟气中潜热和水回收方法,包括单级闪蒸闪凝-热泵系统和两级闪蒸闪凝-热泵系统。搭建了单级浆液闪蒸闪凝的中试系统,实验研究了浆液闪蒸程度随过热度的变化情况并测试了冷凝水的水质成分,验证了通过浆液闪蒸闪凝制取低温浆液和回收干净冷凝水的可行性,为烟气中潜热回收提供了新方法。为了尽可能提高闪凝-热泵的整体热力性能,对两级闪凝-热泵的热输出侧与外界冷却水侧的连接方式进行研究,以单效吸收式闪凝-热泵为例建立了单级闪凝-热泵系统、两级串联闪凝-热泵系统和两级并联闪凝-热泵系统的热力性能计算模型,编制了热力性能计算程序并进行计算,由结果可得:当通过闪蒸制取35℃的低温浆液时,在相同的外界冷却水温度及相同的驱动热源下,两级串联闪凝-热泵系统的热力性能系数COP最高,可达1.65,其次为两级并联闪凝-热泵系统,最小的为单级闪凝-热泵系统,其COP分别为1.59和1.55。最后分析了两级串联闪蒸闪凝-热泵系统回收的烟气中潜热用于供热系统的经济效益,根据2.4小节中300MW机组的潜热回收量,高水分褐煤的年净收益最高为2065.9万元,低水分无烟煤的年净收益只有571.2万元,但静态投资回收期差别不大,回收期约39个月。除供热方式外,对于烟气中潜热的有效热利用途径,本文分别从热力系统内部和热力系统外部的潜热利用进行研究:基于现有锅炉烟气-空气换热系统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的考虑,在常规低温省煤器系统和优化低温省煤器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实现了低能级潜热和锅炉尾部较高能级烟气余热的置换,较高能级烟气余热加热较高温度凝结水,排挤5#低加抽汽。以某1000MW燃煤机组为例对所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能分析、(?)分析和技术经济性分析:分别利用等效(?)降法计算、EBSILON软件模拟的方法进行能分析发现:相比参考机组,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可增加净输出功率11.39 MW,提高机组净效率0.59个百分点,节省标煤耗3.36 g/(kW·h),比优化的低温省煤器系统的机组净效率增加0.16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标煤耗0.98g/(kW·h);利用图像(?)(EUD)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锅炉尾部换热(?)损失为25.29 MW,比优化低温省煤器系统的(?)损失低3.03MW,具有更完善的热力性能;利用净现值(NPV)分析法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发现: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机组年节煤净收益为1540.6万元,比优化低温省煤器系统的机组年节煤净收益高419.7万元,在30年生命周期内的NPV为13664万元。结合空气预热器旁路烟道对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进行了系统优化,利用烟气中潜热置换出更高能级的烟气余热,更高能级烟气余热加热给水,排挤1#、2#、3#高加抽汽,其机组净效率较参考机组净效率提高0.89个百分点,标煤耗降低5.24 g/(kW·h),锅炉尾部换热(?)损失为17.9 MW,年节煤净收益为2440.2万元,在30年生命周期内的NPV为22716万元。针对燃低阶煤机组的排烟(?)值大、锅炉热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粉回热系统,以低温干燥的方式实现了低能级烟气中潜热和炉膛内高能级燃烧热的置换,高能级燃烧热产生更多蒸汽。建立了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粉回热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以某600MW燃褐煤机组为例对所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能分析、(?)分析和技术经济性分析,结果发现:采用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粉回热系统后,机组净效率可由参考机组的42.25%提高到43.61%,比采用常规蒸汽干燥系统的机组净效率高0.3个百分点;燃烧干燥后煤粉的锅炉(?)损失由47.1%降至44.4%,回收部分烟气中潜热后,锅炉(?)损失进一步降至44.08%;机组的年供电净收益为2985.4万元,比常规蒸汽旋转式干燥系统的机组净收益高597.2万元,在30年生命周期内的NPV为26441万元。除上述两种烟气中潜热在热力系统内部的热利用方式外,还可通过烟气中潜热的合理利用降低热力系统外部环保系统的能耗。针对常规有机胺碳捕集的高能耗问题,将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与有机胺碳捕集系统进行了集成,提出了一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和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试图从吸收和再生两个过程协同降低碳捕集能耗。利用Aspen plus软件基于速率模型对常规碳捕集系统和集成系统进行模拟和能耗计算,研究发现一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和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分别降低常规碳捕集能耗17.4%和20.9%。对影响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能耗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参数:最佳的第二级烟气温度25℃、第二级烟气入口位置在吸收塔下部(第15-20级),最佳的富液分流比0.4、第二股富液进料位置在第11级,在上述最佳参数下,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捕集能耗22.5%。

董博[4](2019)在《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供热系统能耗评价与诊断》文中指出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合作双方可以实现双赢,越来越多的行业选择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供热行业也不例外。而在进行供热合同能源管理时需要确定供热系统能耗基准,计算供热系统节能空间。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供热系统特征不一,且供热系统能耗影响因素众多,如何针对特定供热系统进行能耗基准的确定及节能空间的计算成为了供热合同能源管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供热系统的能耗评价及诊断模型,给出了完整的供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行流程。论文首先通过对供热系统能耗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构建了供热系统能耗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相应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了对供热系统能耗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计算供热系统节能空间,本文给出了三种能耗评价指标分析方法,分别为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法、基于建筑物室内标准温度的能耗指标分析法和基于规范值的对比分析法,其中基于建筑物室内标准温度的能耗指标分析法给出了不同气象参数地区的不同供热系统的不同运行阶段的能耗基准值的确定方法,实现了对供热系统能耗的实时分析,同时论文针对实际工程应用中数据缺失和计算复杂的情况,给出了相应能耗基准值的简化计算形式。在能耗评价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通过对供热系统的特征特性及影响供热系统能耗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供热系统的热源、热力网、热力站和建筑物分别建立了能耗诊断模型,为能耗评价模型中各指标高低的原因分析提供量化指示,最后结合具体系统技术改造措施,提出了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方案,并给出了各指标影响因素对应的节能空间。根据已建立好的供热系统能耗评价和能耗诊断模型,论文第四章对供热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供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收益及投资回收期计算方法,并建立了完整的供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行流程。利用已建立好的模型对北京市某供热系统能耗进行分析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通过分析发现,严重的过量供热现象和建筑物内热力失调现象是导致供热系统能耗高的主要原因,同时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当建筑物过量供热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时,模型计算结果非常精确。

曾琳[5](2019)在《盘锦东部热电厂热网平衡调节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中供热作为我国北方城镇地区最为重要的采暖形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继水、电、煤气之后城市的又一大生命线。随着集中供热规模的不断扩大,供热系统的调节困难程度及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大,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集中供热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集中体现为能耗大、管理水平低、调控能力不足等方面。特别是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热网覆盖面积大,管线复杂,常常发生水力失调等问题,对住户的室内舒适度产生影响,也增加了供热企业的运行成本。所以供热运行调节方案的研究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集中供热的效果及供热运行中各能源成本的使用问题,对供热企业而言意义重大。本文对系统水力失调的概念、水力失调的分类及产生水力失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概括了几种调节水力平衡的方法,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水力平衡装置,就几种常见的水力平衡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流量特性等进行了介绍。并针对我国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所存在的问题,使用Flowmaster软件进行了管网建模。以盘锦东部热电厂热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地调研,收集了部分热网运行数据,并对2座小区进行了热网参数实地测量和住户调查。使用Flowmaster软件对管网进行了建模和仿真模拟分析,以一般热网为例对软件的建模特性及热网的水力工况进行了说明,通过改变管路各单元的相应参数,将简单管网模型逐渐复杂化,并通过水泵变频器改变热网循环泵的流量,计算各管段的水力工况,模拟量调节对于各类管网的实际影响。选取了盘锦东部热电厂热网的“中线”上的33座换热站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得到了该33座换热站相应的平衡阀开度值及热网理论平衡流量,盘锦市东部热电厂热网该支路添加平衡阀根据该数值进行调节,对2016~2017年及2017~2018年两个采暖季的供热情况进行的回访,根据测试数据得出,此次安装平衡阀优化调节总体达到理想效果,该支路最大不平衡率不高于15%。最后,对于盘锦东部热电厂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给出了其它相应的优化方案,提出在主干线合适位置增设1处调峰热源,用以增加热网的稳定性。在换热站处安装吸收式换热器,以增大一次网换热温差,减小一次泵的循环流量以提高降低运行能耗。在运行调节方面,应采用阶段性变流量质调节的方式,同时由于盘锦市11月和3月实际气温较高,可在此期间采用间歇调节的方式,合理减少热网运行时间,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达到运行节能的目的。

周志生[6](2015)在《热电联产技术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热电联产技术是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技术和措施,因此世界各国均把热电联产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现在,中国的东北及华北地区的供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区集中供热,另一种是热电联产技术,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材料的。当下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层面和普通民众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最近几年,我国供热式机组占装机总量的比重逐年升高,所以分析热电联产经济性的意义重大。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热电厂供热、供电成本以及热电联产。本文不仅分析了这一产业的现在和未来的情况,还对其热电供应方式的利弊开展了彻底的剖析。本文还着重阐述热电联产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热经济性指标,并用热量法和电量法分析了热电联产的经济性,最终拿到了它的最佳条件。通过科学详细的评估这一体系,建立了能源利用系统指标评价模型。该方法可以弥补传统方式的缺漏与不足,即消除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人为主观性,较为客观真实地体现出热电厂的发电成本、供电成本、不同抽汽方式的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最后,本研究调查在总能系统的前提上,探讨了热电联产的适用条件。

廖春晖[7](2014)在《燃煤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区域供热系统在我国供热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热电联产机组作为一种主要的热源形式在区域供热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组设备的类型、容量和性能都在变化,但对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的优化配置、规划设计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特别是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的热化系数,未能随着热电联产机组的性能变化从理论上给出确定方法。本文针对燃煤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通过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对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的最佳热化系数与热源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热电联产系统能耗评价指标,其中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和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这两个指标更适于表示热电联产系统相对于热电分产系统的节能效果,建议引入到我国热电联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建立了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的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和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计算数学模型。第二,建立了凝汽供暖两用型和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的热力系统模型。针对不同型号的机组,确定了热电联产机组总能耗、发电功率与机组供热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热电联产机组综4个主要参数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综合热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汽轮机进汽量和供热抽汽量,而对最大的是供热抽汽压力。分别以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和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作为评价指标,对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的热力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节能最小抽汽比的概念。对于NC145、NC200和NC300机组,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和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的节能最小抽汽比在0.140.2之间。第三,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建立了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节能性热化系数优化数学模型。对于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供暖气象参数和区域锅炉热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较大。以2台NC300为基本热源时,寒冷A区的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取值范围为0.570.7,寒冷B区为0.660.73;严寒A区为0.530.62,严寒B区为0.550.65,严寒C区为0.570.65。区域锅炉热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有限,以区域锅炉平均热效率70%时最佳热化系数作为最终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对于背压式机组,机组型号对最佳热化系数影响不大,气象参数的影响也不如对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那么明显。仅有供暖热负荷时,机组台数对热化系数的影响较大,机组台数从2台增加到4台,最佳热化系数也逐渐增大,从0.740.89变为0.840.94。对于B80机组,考虑了常年性热负荷之后,寒冷地区的最佳热化系数在[0.6,0.7]之间,且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高度相关,常年性热负荷比越大,最佳热化系数越大。严寒地区的最佳热化系数在[0.5,0.65]之间,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及常年性热负荷比相关性小。第四,建立了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经济性热化系数优化数学模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成本分摊比是确定热电联产系统供热成本的关键因素。在已有的分摊方法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进的热电联合法,并以该方法作为供热成本分摊的依据。常见的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中,供热固定成本最高的是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最低的是燃煤锅炉;而可变成本最高的是燃煤锅炉,最低的是背压式机组。从经济性角度来看,大容量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的经济性优于小容量机组,而小容量背压式机组的经济性却好于大容量背压式机组。总体而言,背压式机组的经济性要优于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NC300和B80机组的经济性最佳热化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50.86和0.570.8。最后,应用上述研究成果,针对一实际热电联产区域供热项目,对供热系统能耗现状进行评价,同时对供热系统远期规划的热源配置进行了优化。

李沛峰,戈志华,银正一,杨志平,杨勇平[8](2013)在《供热系统能耗评价模型及应用》文中认为供热系统具有不同类型,而其科学评价方法一直无法统一,尤以热电联产的科学评价准则难以确立。从热电联产电厂的传统评价指标——总热效率入手,基于热力学一、二定律分析,改进得到了科学评价联产电厂能耗水平的方法,指出其评价指标应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指导,并能结合实际分别体现发电和供热双方面的先进程度;在此基础上,把评价对象扩展到不同类型供热系统,通过对4种基本供热系统的一般化分析,从总能系统的层面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供热系统的、统一的能耗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4类供热系统分别进行了一般化能耗评价。结果表明,能耗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电热、锅炉供热、热泵供热、联产供热。联产供热作为低能耗且仍有较大降耗空间的供热系统,应优先重点发展,所提出的能耗评价模型为不同类型供热系统的统一化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苏喜庆[9](2010)在《热电厂余热梯级利用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有关政策支持下,如何合理利用余热,扩大余热利用途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高热电厂整体综合效益,已经显得尤为迫切。本课题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理论,提出余热资源评价基准,并对基于热电厂的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余热利用模式进行了节能分析。遵循能量合理利用的原则,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提出了能量的三种评价方法:能分析、(?)分析和能级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能级系数是判断能量合理利用的最优方式。与热电分产相比,热电联产可以节能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节能。热电联产节能与否主要取决于热电联产的发电是否节能,供热方面的节能潜力有限。最小热电比是判断热电联产节能与否的临界条件,提高汽轮机进汽参数、降低供热抽汽参数、提高热网返回凝结水参数都可以降低节能最小热电比。总热效率表示热电厂在不同工况下燃料的有效利用程度,热电联产存在最佳总热效率,且与节能最小热电比有关。当最小抽汽量小于机组额定抽汽量时,热电联产机组运行是节能的,且在额定抽汽量下运行是最节能的,总热效率达到最佳值。热电冷联产的节能性,是相对于以锅炉蒸汽为热源的吸收式制冷机而言的,而对于以热电厂余热为热源的热电冷联产系统相对于热电联产加电制冷和热电冷分产系统而言,其可以节能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节能。从当量热力系数、等效发电效率、等效发电煤耗和一次能耗角度研究了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特性,提出影响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性关键因素—供热机组进汽参数、抽汽参数、制冷机组性能。以坑口电厂为实例,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原理,分别对1#和2#供热机组节能性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热平衡、热电厂供热范围、余热型制冷机组特性。

胡淞城[10](2009)在《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建立了冷热电三联产、热电联产冷分产以及冷热电三分产三种能量供应系统的数学模型,从一次能耗和一次能耗率的角度分析了三联产系统的节能性;并对三联产系统的能效特性和能耗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热电联产系统的热电分摊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用制冷系统当量热力系数作为联产制冷系统节能的一个评价指标,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热电联产系统μ值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供热机组的μ值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了μ值的大小主要与汽轮机的进汽参数和背压排汽或抽汽参数有关的结论,并指出μ值反映的实质是联产系统所消耗的总一次能在热、电、冷各部分上的比例分配大小。通过对不同制冷系统一次能耗和当量热力系数的计算分析,发现联产制冷系统的节能性还与所选用的制冷机组的性能系数COP有关。在建立的联产和分产系统比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一次能耗的数学模型,通过选取不同的背压式汽轮机、电站锅炉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成三联产系统并从系统一次能耗和一次能耗率的角度出发对冷热电三联产相对于热电联产冷分产以及冷热电三分产的节能性进行了计算、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三联产比二联产系统有一定的节能性,当两种系统都采用背压机组时,随着供热负荷率X的减小,二联产系统总一次能耗增加,三联产的总节能率增加;在一般情况下,冷热电三联产与冷热电三分产相比较,在热负荷率大的冬季和夏季是节能的,但在春秋过渡期,当热负荷率X很低时,三联产则不一定节能。另外,影响三联产节能性的其它主要因素还有:①汽轮机的容量、初参数和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②制冷机的性能系数COP值的大小;③全国平均发电效率ηe。对楼宇冷热电联产系统,本文也从一次能耗的角度分析了制冷系统的节能性,指出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的制冷系统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尝试探讨了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在部分负荷和在较小负荷运行时的效率变化规律,并对联产系统在不同负荷下的总能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并不是都处于高能效状态,冷热电三联产的发电效率和总能效率随发电量的下降而降低。之后对联产系统的能耗特性也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系统一次能耗和一次能耗节能率角度出发初步建立了联产系统节能条件关系式,探讨了热电比、热效率、性能系数等参数对联产系统能耗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热电联产及在此基础上的热电冷联产的节能需满足一定的条件,相对来讲,冷电联供节能条件较热电联产更为苛刻。针对现有几种常见的热电分摊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剖析,从能的梯级利用角度和(火用)损的角度出发,在(火用)分析法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种热电分摊的新概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热电分摊模型,通过数学推导初步得到了(火用)损法的数学表达式。

二、论与当量燃料性能系数有关的热电厂供热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与当量燃料性能系数有关的热电厂供热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供热机组供热燃料单耗的时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负荷预测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热电联产机组能耗及单耗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热力学能耗分析方法
        1.3.1 传统热力学分析方法
        1.3.2 传统分析方法的弊端
        1.3.3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理论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单耗时序分析
    2.1 供热机组概述
        2.1.1 背压式汽轮机
        2.1.2 抽汽背压式汽轮机
        2.1.3 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2.2 热负荷预测方法
        2.2.1 基于历史数据的外推法
        2.2.2 数值模拟预测法
        2.2.3 单位体积与单位面积热指标法
    2.3 能量利用的单耗分析理论
        2.3.1 能量利用的单耗分析模型
    2.4 耗能产品的的(火用)分析及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2.4.1 电的比(火用)及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2.4.2 热产品的比(火用)及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2.5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及其单耗分析
        2.5.1 供热过程的(火用)分析
        2.5.2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的单耗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220MW热电联产机组能耗分析
    3.1 吉林热电厂及其220MW机组概况
    3.2 热负荷计算方法
    3.3 220MW机组单耗时序分析
        3.3.1 设计工况计算
        3.3.2 改变抽汽参数对单耗的影响
        3.3.3 极端气温下的单耗分析
        3.3.4 光轴供热改造单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
    4.1 火电机组调峰方式简介
        4.1.1 启停两班制调峰
        4.1.2 低速旋转热备用调峰方式
        4.1.3 少蒸汽无负荷调峰方式
        4.1.4 低负荷调峰方式
    4.2 带蓄热装置的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运行
    4.3 电加热系统参与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运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耦合热泵的某300MW供热机组余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常规热电联产供热方案
        1.2.3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存在的问题
    1.3 热电联产乏汽余热利用现状
        1.3.1 汽轮机组低真空运行
        1.3.2 “NCB”新型供热机组
        1.3.3 常规吸收式热泵技术
        1.3.4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大温差供热技术
    1.4 吸收式热泵概述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吸收式热泵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
    2.1 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构成
    2.2 工作介质
        2.2.1 制冷剂
        2.2.2 吸收剂
    2.3 工作原理
    2.4 吸收式热泵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耦合热泵供热系统热力学分析
    3.1 热泵模型的建立
    3.2 热力学分析
        3.2.1 (火用)分析
        3.2.2 相对经济性分析
    3.3 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3.3.1 不同供热工况
        3.3.2 热泵供热工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耦合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实例分析
    4.1 原抽汽供热系统
    4.2 耦合热泵方案设计
        4.2.1 耦合方案选择
        4.2.2 原系统优化
        4.2.3 方案确定
    4.3 运行优化
        4.3.1 运行发现的问题
        4.3.2 解决措施
    4.4 改造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热泵供热系统经济性分析
    5.1 等效焓降法
        5.1.1 等效焓降的定义
        5.1.2 等效焓降的应用范围
    5.2 弗留格尔公式
    5.3 热电联产经济性指标
        5.3.1 发电方面的经济性指标
        5.3.2 供热方面的经济性指标
    5.4 经济性分析
        5.4.1 节能分析
        5.4.2 环境减排分析
        5.4.3 经济效益分析
        5.4.4 社会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及利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技术
        1.2.1 冷凝法
        1.2.2 膜分离法
        1.2.3 吸湿溶液吸收法
    1.3 低品位烟气余热利用技术
        1.3.1 低品位烟气余热的直接利用
        1.3.2 低品位烟气余热的动力生产
        1.3.3 低品位烟气余热的热泵供热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循环系统及热力学分析
    2.1 烟气回热循环系统
    2.2 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循环系统及热力学分析
        2.2.1 烟气湿温图(d-t图)的数学模型
        2.2.2 基于烟气d-t图的烟气热力状态描述
        2.2.3 基于烟气d-t图的烟气中潜热回收量计算
    2.3 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分析
        2.3.1 基于低位发热量的锅炉热效率计算
        2.3.2 基于高位发热量的锅炉热效率计算
        2.3.3 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计算
    2.4 煤种对潜热回收潜力及烟气回热效益的影响
        2.4.1 煤种对烟气中潜热回收潜力的影响
        2.4.2 煤种对计入潜热的烟气回热效益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闪蒸闪凝的烟气中潜热回收及热泵提质利用方法
    3.1 浆液闪蒸闪凝-热泵系统的提出
    3.2 浆液闪蒸闪凝回收烟气中潜热的技术可行性
        3.2.1 浆液闪蒸闪凝中试系统
        3.2.2 浆液闪蒸率计算及不平衡闪蒸实验研究
        3.2.3 闪蒸汽冷凝水的水质测试
    3.3 闪凝-热泵系统的热力性能研究
        3.3.1 系统流程和热力性能计算模型的建立
        3.3.2 热力性能计算结果
    3.4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利用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气中潜热用于送风回热系统的性能研究
    4.1 空气分级预热系统
        4.1.1 常规的低温省煤器系统
        4.1.2 优化的低温省煤器系统
    4.2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
    4.3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能分析
        4.3.1 总输出电功率的计算
        4.3.2 总输出电功率的模拟
        4.3.3 换热面积的计算
        4.3.4 附加功耗与净输出功率
        4.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分析
        4.4.1 图像(?)分析介绍
        4.4.2 图像(?)分析结果
    4.5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风回热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4.5.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4.5.2 技术经济分析结果
    4.6 带空气预热器旁路的烟气中潜热送风回热系统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气中潜热用于送粉回热系统的性能研究
    5.1 常规的蒸汽回热干燥系统
    5.2 烟气中潜热的热泵提质送粉回热系统
    5.3 烟气中潜热送粉回热系统的能分析
        5.3.1 原煤干燥过程的热耗计算
        5.3.2 烟气中潜热送粉回热系统的热经济性计算
    5.4 案例分析
        5.4.1 参考机组
        5.4.2 热经济性能计算结果和分析
        5.4.3 技术经济性计算结果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烟气中潜热回收与有机胺碳捕集的集成系统及参数优化
    6.1 常规的有机胺碳捕集工艺
    6.2 烟气中潜热回收与碳捕集的集成系统
        6.2.1 一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
        6.2.2 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
    6.3 系统模拟与系统能耗计算
        6.3.1 系统模型的建立
        6.3.2 系统能耗计算和评价准则
        6.3.3 能耗模拟和计算结果
    6.4 两级烟气降温冷凝集成系统的参数优化
        6.4.1 吸收塔相关参数优化
        6.4.2 再生塔相关参数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ENGLISH PAPER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供热系统能耗评价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热系统能耗评价与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合同能源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能耗评价模型
    2.1 能耗评价指标体系
        2.1.1 供热系统一级能耗评价指标
        2.1.2 热源能耗评价指标
        2.1.3 热力站能耗评价指标
        2.1.4 建筑物能耗评价指标
    2.2 能耗评价指标分析方法
        2.2.1 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法
        2.2.2 基于建筑物室内标准温度的能耗评价指标分析法
        2.2.3 基于规范值的对比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耗诊断模型
    3.1 基于锅炉运行效率的能耗诊断
        3.1.1 锅炉热效率分析
        3.1.2 锅炉节能改造方案及节能空间计算
    3.2 热力网能耗诊断
        3.2.1 热力网输热效率分析
        3.2.2 热力网供水温度及供回水温差分析
        3.2.3 热力网循环水泵运行效率分析
        3.2.4 热力网节能改造方案及节能空间计算
    3.3 基于热力站热效率的能耗诊断
        3.3.1 换热设备换热性能分析
        3.3.2 换热设备运行阻力分析
        3.3.3 基于热力站热效率分析的节能改造方案及节能空间计算
    3.4 基于建筑物室内温度分析的能耗诊断
        3.4.1 建筑物室内温度质量分析
        3.4.2 建筑物过量供热率分析
        3.4.3 建筑物内热力失调分析
        3.4.4 建筑物节能改造方案及节能空间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热合同能源管理投资收益研究
    4.1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研究
    4.2 项目投资收益研究
        4.2.1 节能量收入
        4.2.2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总成本
        4.2.3 供热系统运行维护成本
        4.2.4 环境成本
        4.2.5 项目收益
        4.2.6 项目投资回收期
    4.3 项目运行流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5.1 供热系统基本信息
    5.2 能耗评价
        5.2.1 建筑物能耗评价
        5.2.2 热力站能耗评价
    5.3 能耗诊断
        5.3.1 建筑物能耗诊断
        5.3.2 热力网能耗诊断
        5.3.3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方案
    5.4 项目投资收益研究
        5.4.1 节能量收入
        5.4.2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总成本
        5.4.3 项目收益及投资回收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建筑物能耗数据
    附录2 热力站能耗数据
    附录3 建筑物室内外平均温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盘锦东部热电厂热网平衡调节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集中供热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
        1.2.1 国外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1.2.2 国外集中供热技术相关研究
        1.2.3 国内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1.2.4 国内集中供热技术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供热调节的基本理论
    2.1 集中供热系统的水力失调
        2.1.1 水力失调的概念
        2.1.2 水力失调的原因
        2.1.3 水力失调的分类
        2.1.4 水力失调的影响
    2.2 集中供热系统供热调节方法
        2.2.1 初调节方法
        2.2.2 集中运行调节方法
    2.3 供热调节装置
        2.3.1 平衡阀
        2.3.2 恒温控制阀
        2.3.3 气候补偿器
    2.4 本章小结
3 盘锦市东部热电厂热网运行情况调研分析
    3.1 调研区域概况
        3.1.1 盘锦市概况
        3.1.2 盘锦东部热电厂热网介绍
        3.1.3 当地供热综合热指标
    3.2 调研情况及管网运行存在问题
    3.3 换热站实测数据分析
        3.3.1 调研内容与测试方法
        3.3.2 换热站一次侧实测数据
        3.3.3 换热站二次侧实测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盘锦市东部热电厂热网运行工况模拟研究
    4.1 Flowmaster软件简介
    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利用简单模型模拟量调节对管网的水力影响
        4.2.2 模型推广
    4.3 盘锦东部热电厂热网模拟
        4.3.1 模型选择
        4.3.2 建模及模拟分析
        4.3.3 实际运行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盘锦东部热电厂集中供热管网系统优化方案
    5.1 设置调峰热源
    5.2 增大一次网输热温差
    5.3 二次网热量梯级利用
    5.4 实现自动控制与监测
    5.5 运行调节方式优化
    5.6 加强热网管理及维护
    5.7 本章小结
6 热网优化运行的节能、经济及环保效益分析
    6.1 管网节能设计
        6.1.1 管道选择的节能设计
        6.1.2 设备选择的节能设计
    6.2 管网优化后节能量计算
        6.2.1 节煤量
        6.2.2 节电量
        6.2.3 节水量
    6.3 管网优化后经济效益分析
    6.4 管网优化后环保效益分析
        6.4.1 减少SO_2排放量计算
        6.4.2 减少CO_2排放量计算
        6.4.3 减少炉渣及飞灰排放量
        6.4.4 减少城市运输量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热电联产技术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热电联产状况
    1.2 我国热电联产的前景
第2章 热电联产基本概念及热电厂的主要热经济指标
    2.1 热电联产的基本概念
    2.2 热电厂主要热经济指标
        2.2.1 热电厂的总热经济指标
        2.2.2 分项热经济指标之热电厂
        2.2.3 热电联产机组节煤的经济条件
    2.3 热电联产热电分摊方案剖析
        2.3.1 需要考虑的因素
        2.3.2 热电煤耗分摊方法分类
第3章 分析热电联产的经济性
    3.1 用热量法比较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的经济性
        3.1.1 区分热电联产和分产节煤量的标准
        3.1.2 热电联产较分产的节煤量按热量法计算
    3.2 用电量法分析热电联产的经济性
    3.3 研究电量法的热和电的联产成本效益
第4章 热电联产方式的未来发展
    4.1 热电联产的优势
    4.2 热电联产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燃煤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
    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热电联产机组形式发展与现状
        1.3.1 热电联产系统发展
        1.3.2 热电联产系统型式
    1.4 节能性热源优化配置及热化系数研究现状
        1.4.1 热电联产系统评价指标
        1.4.2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特性研究现状
        1.4.3 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研究现状
    1.5 经济性热源优化配置及热化系数研究现状
        1.5.1 经济性最佳热化系数研究现状
        1.5.2 热电负荷经济性分配问题研究现状
        1.5.3 供热成本分摊方法研究现状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联产系统节能性评价指标研究
    2.1 热电联产系统热力学评价指标
        2.1.1 热电联产系统评价指标
        2.1.2 热电分产系统评价指标
    2.2 热电联产系统能耗评价指标
        2.2.1 当量发电效率
        2.2.2 品质指数
        2.2.3 无偿发电量
        2.2.4 一次能源节约量和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
        2.2.5 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
        2.2.6 我国现行热电联产机组评价指标
        2.2.7 热电联产系统评价指标分析比较
    2.3 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 RPES 与 RAI 计算数学模型
        2.3.1 区域供热系统热负荷特性分析
        2.3.2 RPES和RAI计算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特性研究
    3.1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系统模型建立
        3.1.1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系统工作原理
        3.1.2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系统模拟
    3.2 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热力特性研究
        3.2.1 机组能耗模拟试验方案
        3.2.2 机组热效率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2.3 供热抽汽参数对机组效率的影响
        3.2.4 机组热力特性方程
    3.3 凝汽供暖两用机组的节能最小抽汽比
        3.3.1 节能最小抽汽比
        3.3.2 RPES、RAI、热效率及拥效率比较
    3.4 背压式机组热力特性研究
        3.4.1 背压式机组热力特性方程
        3.4.2 背压式机组RPES和RAI指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配置的节能性热化系数研究
    4.1 基于机组配置的节能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4.1.1 基于RPES的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4.1.2 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的RPES计算模型
    4.2 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的节能性热化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4.2.1 重要影响因素确定
        4.2.2 气象参数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2.3 机组型号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2.4 供热锅炉热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3 常年性热负荷对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背压式机组配置的节能性热化系数研究
    5.1 基于背压式机组配置的节能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5.2 基于背压式机组配置的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
        5.2.1 季节性供暖热负荷下最佳热化系数
        5.2.2 常年性热负荷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5.3 机组型号及台数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性最佳热化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6.1 CHP-DH 系统经济性热化系数优化数学模型
        6.1.1 热源年供热固定成本
        6.1.2 热源年供热可变成本
        6.1.3 经济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6.2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成本分摊
        6.2.1 供热成本分摊方法
        6.2.2 改进的热电联合法
        6.2.3 供热成本分摊方法确定
    6.3 经济性最佳热化系数的确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的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配置规划
    7.1 供热系统现状评价与改造
        7.1.1 供热系统实际热源配置
        7.1.2 现有供热系统热源改造方案优化
    7.2 规划期最佳热源配置
        7.2.1 基于方案 JS 的规划期节能性评价
        7.2.2 规划期理论最佳热源配置
        7.2.3 规划期实际最佳热源配置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热电厂余热梯级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余热利用现状
        1.1.2 余热利用政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用能过程评价方法研究
        1.3.2 余热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热电厂余热应用现状
        1.4.1 热电联产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4.2 热电冷联产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5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能量梯级利用的技术研究
    2.1 能量合理利用原则
        2.1.1 能源梯级利用原则
        2.1.2 能级匹配原则
    2.2 用能过程评价方法
    2.3 能量系统一次能耗率
        2.3.1 发电系统PRE值
        2.3.2 供热系统PRE值
        2.3.3 制冷系统PRE值
    2.4 能量系统(?)分析
        2.4.1 热量(?)
        2.4.2 冷量(?)
        2.4.3 焓(?)
        2.4.4 (?)效率
    2.5 能级系数
        2.5.1 一次能源能级系数
        2.5.2 二次能源能级系数
        2.5.3 用户能级系数
        2.5.4 平煤集团中西部矿区能源能级状况
    2.6 热电厂余热利用途径分析
        2.6.1 热电厂热电联产系统
        2.6.2 热电厂热电冷联产系统
    2.7 小结
第3章 热电联产节能分析
    3.1 能耗分析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条件
        3.1.1 能耗分析模型的建立
        3.1.2 能耗分析工况
    3.2 热电联产标准煤耗量计算
        3.2.1 热电联产供热标准煤耗量
        3.2.2 热电联产发电标准煤耗量
        3.2.3 热电联产年标准煤耗量
    3.3 热电分产标准煤耗量
        3.3.1 热电分产供热标准煤耗量
        3.3.2 热电分产发电标准煤耗量
        3.3.3 热电分产年标准煤耗量
    3.4 热电联产技术经济分析
        3.4.1 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年供热节能分析
        3.4.2 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发电节能分析
        3.4.3 热电联产经济性分析
    3.5 热电联产经济指标分析
        3.5.1 热电比
        3.5.2 总热效率
        3.5.3 热化系数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热电厂的热电冷联产节能分析
    4.1 能耗比较模型的建立
    4.2 空调制冷系统能耗分析
        4.2.1 制冷机组能耗
        4.2.2 冷冻水泵能耗
        4.2.3 冷却水系统能耗
    4.3 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特性研究
        4.3.1 当量热力系数
        4.3.2 等效发电效率
        4.3.3 系统发电煤耗
        4.3.4 一次能源节约量
    4.4 小结
第5章 坑口电厂余热梯级利用技术研究
    5.1 热负荷状况
        5.1.1 供热年耗热量
        5.1.2 空调年耗热量
        5.1.3 热水供应全年耗热量
        5.1.4 生产工艺年耗热量
        5.1.5 平煤集团中西部矿区全年供热量计算
    5.2 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5.2.1 用热平衡
        5.2.2 热电厂供热范围
        5.2.3 余热型制冷机组
    5.3 坑口电厂能源梯级利用节能性分析
    5.4 坑口电厂能源梯级利用效益分析
        5.4.1 经济效益
        5.4.2 环境效益
        5.4.3 社会效益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工作和主要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原理、组成及运行模式
    2.1 冷热电联产系统概述
    2.2 冷热电联产的原理
    2.3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组成
        2.3.1 动力系统
        2.3.2 供热系统
        2.3.3 制冷系统
    2.4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模式
        2.4.1 集中供冷、热水模式
        2.4.2 集中供热、分散供冷模式
        2.4.3 微型涡轮发电机+尾气再燃/热交换并联型吸收式制冷机组
        2.4.4 燃气轮机+吸收式烟气机
        2.4.5 微型涡轮发电机+吸收式烟气机
        2.4.6 微型涡轮发电机+烟气机
        2.4.7 蒸汽轮机+溴化锂制冷机
        2.4.8 燃气轮机前置循环+溴化锂制冷机
        2.4.9 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蒸汽制冷机
        2.4.10 内燃发电机+余热利用型直燃机
        2.4.11 燃料电池+余热利用型直燃机
    2.5 冷热电联供系统排热回收方式
    2.6 冷热电联产工程实例
    2.7 环境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热力学分析理论基础及节能研究动态
    3.1 热力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3.1.1(火用)和能
        3.1.1.1 三类不同"质"的能
        3.1.1.2(火用)和(火无)
        3.1.1.3 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
        3.1.2 热量(火用)、冷量(火用)、热力学能(火用)及焓(火用)
        3.1.2.1 热量(火用)与冷量(火用)
        3.1.2.2 闭口系工质的热力学能(火用)
        3.1.2.3 稳定流动工质的焓(火用)
        3.1.3(火用)平衡方程及(火用)损失
        3.1.3.1 闭口系统(火用)平衡方程
        3.1.3.2 稳定流动系统(火用)平衡方程
        3.1.4(火用)效率
        3.1.5(火用)损失因数
    3.2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动态
        3.2.1 制冷机的性能系数COP
        3.2.2 当量热力系数
        3.2.3 节煤量ΔB
        3.2.4 热电冷联供系统发电煤耗
        3.2.5 为(火用)能级E_(tp)
        3.2.6 发电量减少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节能分析与研究
    4.1 比较模型的建立
    4.2 基于冷热电三联产的吸收式制冷系统节能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制冷系统的当量热力系数
        4.2.1.1 对当量热力系数的认识
        4.2.1.2 冷热电联产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当量热力系数
        4.2.1.3 电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当量热力系数
        4.2.2 联产系统的节能性与汽轮机组参数的关系
        4.2.2.1 联产系统的节能性与汽轮机初参数的关系
        4.2.2.2 汽轮机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对联产系统节能性的影响
        4.2.3 两种制冷系统一次能耗及当量热力系数计算
        4.2.3.1 制冷机组性能系数对节能性的影响
        4.2.3.2 μ值大小对三联产制冷系统节能性的影响
        4.2.4 制冷系统的一次能耗率
    4.3 冷和热两者对冷热电三联产系统能耗的影响
    4.4 基于热电厂的冷热电三联产节能性分析数学模型
        4.4.1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一次能耗
        4.4.1.1 冷热电联产系统发电一次能耗
        4.4.1.2 冷热电联产供热的一次能耗
        4.4.1.3 冷热电联产制冷的一次能耗
        4.4.2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的一次能耗
        4.4.2.1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发电的一次能耗
        4.4.2.2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供热的一次能耗
        4.4.2.3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制冷的一次能耗
        4.4.3 热电冷分产系统的一次能耗
        4.4.3.1 热电冷分产系统发电的一次能耗
        4.4.3.2 热电冷分产系统供热的一次能耗
        4.4.3.3 热电冷分产系统制冷的一次能耗
        4.4.4 各系统一次能耗比较
    4.5 基于热电厂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和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的节能性分析
        4.5.1 理论计算基础
        4.5.2 机组设备选择
        4.5.3 计算结果和分析
        4.5.3.1 制冷系统一次能耗的比较与节能分析
        4.5.3.2 供热系统一次能耗的比较与节能分析
        4.5.3.3 发电部分一次能耗比较与节能分析
        4.5.3.4 三联产系统相对于二联产系统的节能性和影响因素
    4.6 基于热电厂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相对于冷热电三分产系统节能性分析
        4.6.1 三联产系统选用背压式机组的情况
        4.6.2 计算结果与分析
    4.7 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热经济性分析
        4.7.1 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能耗特点
        4.7.2 BCHP制冷系统的当量热力系数
        4.7.3 两种制冷系统的一次能耗计算结果及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能效及能耗特性研究
    5.1 冷热电联产系统能效特性的研究
        5.1.1 系统装置和不同工况点运行参数的获取
        5.1.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2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能耗特性分析
        5.2.1 联产机组节能模型
        5.2.2 节能条件的建立及计算分析
        5.2.3 热电联产的节能
        5.2.4 冷电联产的节能
        5.2.5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集成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电分摊机制的研究和探讨
    6.1 几种典型热、电分摊法的对比分析
        6.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6.1.2 3种主要热电分摊法的分析
        6.1.3 几种热电分摊新理论模型的分析
    6.2 热、电分摊的新理论模型
        6.2.1 动力系统(火用)分析
        6.2.1.1 各设备(火用)分析
        6.2.1.2 计算结果分析
        6.2.2 联产系统热电分摊新理论模型的建立
    6.3 热电分摊方法的计算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论与当量燃料性能系数有关的热电厂供热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热机组供热燃料单耗的时序分析[D]. 孙鹏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耦合热泵的某300MW供热机组余热利用研究[D]. 郭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3]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及利用路径研究[D]. 闫敏. 山东大学, 2019(02)
  • [4]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供热系统能耗评价与诊断[D]. 董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盘锦东部热电厂热网平衡调节方法的研究[D]. 曾琳.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热电联产技术经济性分析[D]. 周志生. 吉林大学, 2015(08)
  • [7]燃煤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优化配置研究[D]. 廖春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8]供热系统能耗评价模型及应用[J]. 李沛峰,戈志华,银正一,杨志平,杨勇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23)
  • [9]热电厂余热梯级利用模式研究[D]. 苏喜庆.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10]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D]. 胡淞城.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标签:;  ;  ;  ;  

与等效燃料性能系数相关的火电厂供热效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