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动荡:一张经济政治牌

贸易动荡:一张经济政治牌

一、贸易风波:一场经济的政治牌(论文文献综述)

金季浩[1](2021)在《负面清单模式下我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范围的改革研究》文中指出

崔向平[2](2021)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国际体系的转型,英国脱欧、民粹主义的盛行、特朗普的上台等“黑天鹅事件”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进程,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中美战略格局由接触合作向遏制竞争方向转变日益加剧。从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中国的加速崛起,以及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欧盟各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与中国的发展差距正在被不断拉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有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下行,失业率不断上涨、国内游行时有发生、种族问题和民粹主义不断抬头、逆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包括第四次工业革命、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的发展以及数字经济来临等新时代的诸多新变量,正在改变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甚至会重新改写世界经济格局。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国都将面临一个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新时代。与此同时,美国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特朗普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当选,其对华政策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政策性课题。由于特朗普采取“全政府”的对华政策思路,若想充分解析其对华政策的基本脉络,本文从四个层次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出台背景进行全面和系统探究,又从政治目标、经济目标、文化目标三个方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目标进行层次分析。具体而言,在政治目标上,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义为美国在全球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在印太地区充分利用盟友,不惜以牺牲盟友的利益为代价,一方面保障自己减少了军费支出,另一方面维持对中国的高压态势,最终来实现美国自身的利益,进一步巩固美国的霸权统治地位。在经济目标上,特朗普政府以贸易战为前阵,以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为内核,试图打断中国科技崛起的节奏,全面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并尝试与中国经济脱钩。在文化目标上,特朗普政府以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输出为由,综合防范且有限阻断中美文化交流,精准防范中国网络安全与数字经济类的文化传播。此外,特朗普政府的权力资源是政府内党派共识及政策精英的团结以及国内社会部分团体的默认和积极配合,特朗普善于活用“以压促变”等手段,以高压姿态逼迫中国妥协,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关键领域实施有效管控,为把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成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规则,构建加固了美国技术转让壁垒,稳固了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充分防止了中国在技术使用中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进而拉大了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有效防范中国实现弯道超车。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本项研究从全球、地区、单元和个人四个层次阐述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维度。从全球层面上看,首先,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干扰中国崛起进程,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遏制中国经济和中国科技发展;其次,特朗普政府以地缘政治为核心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最后,特朗普政府在舆论上大肆针对中国,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构陷中国,还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将中国正常的对外政策曲解为“锐实力”,并将新冠疫情政治化,将责任推给中国。从地区层面上看,特朗普政府优化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和资源配置,让盟友承担更多军费,使其更符合“美国优先”的逻辑。同时,加大力度拉拢印度,试图在印太框架下编织遏华网络。从单元层面上看,特朗普政府公开对华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战略遏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体现在借“修例风波”破坏香港政治生态环境,在台海地区活用台湾牌,并企图借民族问题从内部瓦解中国,同时还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干预和意识形态对抗。不断给中国制造各种麻烦,妄图使中国陷入自顾不暇的困境,从而打断中国崛起的进程。从个人层面上看,特朗普本人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质,其商人出身的背景使其更加善于运用“对等外交”与“强人政治”等各种博弈手段。此外,还对特朗普“交易”思维下的“对等外交”、“强人政治”进行了重点剖析。最后,论文围绕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实施方案、政策实施过程以及政策结果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估,并将重点针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手段和结果拟定为考量和评估的重点,具体将围绕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比对政策成效与既定政策目标,进而考量政策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其政策手段的本身进行评估,并从安全、经济、政治三方面阐述了特朗普政府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特朗普下台后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王云,张筱[3](2021)在《金融安全、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界定与辨析》文中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外部冲击下,短期的金融扶持政策终将通过长期的经济发展而验证效果。本文从金融安全、金融风险入手分析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危机、冲击金融安全的过程;从金融危机的概念梳理入手,进一步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张婷[4](2019)在《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近代以来,上海以港兴商,以工商业市,从中国的地理划分区域来看,是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相对聚集的地区。对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长期以来,海外相关研究整体上受限于“西方中心”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着作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宏观叙事,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本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以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为研究背景,审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剖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渊源与历史缘由,重点探究上海对中央宏观政策的具化和实践,突出上海地区“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分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期待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外延的理解,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之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工作的重心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何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正确解答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了苏联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若干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若干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的确立,为新中国建立之初上海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逐步形成了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政府在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通过对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收购、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深刻的改组和发生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为以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1951年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最早就在上海得到了实践,给以后全国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不断推进。上海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加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的同时,积极推进在沪同业公会和在沪私营工商业企业的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削者”的科学假设和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政策,这一阶段的公私合营是在“和平赎买”政策下开展的。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和平赎买”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示范效应先行、以“和”为贵的理念、“赎买”形式多样化等若干特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平稳推进。在“和平赎买”政策的推动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以顺利进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伟大的变革曾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嬗变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从过渡形式到具体步骤,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上,应当充分肯定。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奠定了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强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这些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成果。然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在方法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在改造过程中,过早地追求基本上消灭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的目标,则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国过渡时期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条件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追溯过渡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感受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当下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性,它所带给后人的思考,仍不失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王文,刘典[5](2019)在《中美博弈与中国复兴——基于两国实力消长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全球局势复杂多变,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整体增速回落。而中美贸易冲突的发酵与演化,进一步深化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美两国实力的消长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受着全球舆论的关注,但鲜有文献从细节角度看清中美实力差距的微妙性。本文以中美贸易摩擦为背景,真实客观地比较中美实力变迁以及两者博弈的战略走向。本文认为,中美贸易争端不仅仅是一场经济贸易领域的对抗,更是涉及两国国家实力各方面的综合博弈。虽然中美两国元首达成共识暂缓征收关税,但中美贸易争端仍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中国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战略耐力展开对美博弈,打造全球创新引擎,构建国际合作网络,最终成功实现国家的伟大崛起。

姜裕富[6](2018)在《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乡村社会变革》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继土地改革运动之后又一场政治运动。这场运动从改变农村社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出发,把农村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又引发了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根本性变革。从这一点意义上讲,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土地改革以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并没有能改变农民贫困的窘境,反而造成新的社会分化。浙江于1951年春开始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历经6年时间,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但浙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忽视了特有的农商文化传统和农业耕作习惯,对许多问题发生分歧,爆发了多起退社、闹社事件,也改变了不同人物的命运,使得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非常曲折,彰显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地方性特征。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的,但在实践中,各地发生的1953年反冒进、1955年“砍社”事件、1957年仙居退社风波、1957年的包产到户等事件,反映了农民与国家的互动,维持着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微弱平衡,引起中央合作化政策的调整,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回到正常轨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了农村产权制度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也改造了农村社会和农民。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合作社替代了传统家庭的许多功能,传统家庭中家长权威削弱了,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年轻人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年轻人走出家庭,走向合作社。农业合作社也从一个经济性组织演变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一体化的行政性组织,在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普遍建立,尤其合作社在农民生产生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农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精神文化生活,乃至整个农村社会心态的变化,都深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消灭了个体私有制,组织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浙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艰难曲折历程,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成功的探索,也在农村经济体制管理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蒋旭栋[7](2017)在《冷战后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援助是实现日本政治大国化的重要工具,也是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中东国家的援助从一开始就极具战略性,其原因有三。一、中东地区是日本最重要的能源进口来源地。二、中东地区独有的“两洋三洲五海”的特殊地理位置,扼守着日本与欧洲之间的商道,其和平与稳定对日本的海外贸易极其重要。三、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化对日本政治大国化起着间接地推动作用,屡次成为日本自卫队“走出去”的契机与借口。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决定了日本对中东援助的重视程度。同时,中东地区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日本援助手段的多样性。对中国而言,日本开展中东援助较早,各种机制较为成熟,其优势值得借鉴,其走过的弯路亦是前车之鉴。同时,日本在援助中的许多创新点与“东方特色”可为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援助规划上提供新的思路。其次,日本与中国在东亚的竞争性关系是否会延伸至中东地区亦是值得注意的重点。听其言,观其行。援助是日本外交的具体表现,可通过日本援助的具体实践来确认日本中东战略的真实意图,研判是否有利于我“一带一路”之建设。本文旨在探讨冷战结束后,日本对中东国家的援助与日本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在后冷战时代,日本对中东国家的援助演进始终遵循着明暗两条主线。第一条是明线,即日本对中东援助的转型,在援助手段上的军事化、援助理念上的意识形态化。把中东当作突破口,实现日本的政治大国化。第二条是暗线,即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转型,通过重构国内的权力体系,来应对冷战后的国际剧变及新一轮全球化对日本的冲击。与此同时,对外援助的立案、立法与决策过程也发生了变化。本文首先通过上述的明暗两条主线,梳理日本对中东援助的历史演进,从中找出日本在援助实践中的固定模式及其背后的成因。其次,本文着重阐释日本对中东援助所体现出的三个特点。一是硬实力的软运用,即在对外援助中使用日本自卫队;二是“看得见的援助”,即注重与当地的人文交流与技术合作;三是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主导地区国际机制与议题的设定。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来辨析上述三种特点在具体实践中的得失。案例研究可分为两个不同的议题,即日本如何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如何参与反恐战争,具体包括四个案例:(1)对巴勒斯坦的援助;(2)参与联合国在戈兰高地的维和行动;(3)介入对阿富汗的重建工作;(4)日本自卫队在伊拉克的重建中发挥的作用。其后,针对“阿拉伯之春”后的日本中东援助的新趋势做进一步剖析。

郑云天[8](2014)在《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命题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学”再度升温成为国外学界的热门领域,由此推动国外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不断趋于成熟,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也随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话语体系。因此本文将以国外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的学术话语作为分析对象进行解构,目的是把复杂矛盾的、零星碎片化的国外学术话语进行归纳、梳理和分析。从概念看,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的各类理论及现实问题所进行的内在认知与外在阐释的一种总体性框架结构。从演进过程看,这一体系的发展主要受一系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在苏东剧变、拉美模式的困境、“华盛顿共识”神话破灭、东亚模式的成功与转折、欧美发达国家陷入发展困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迅速崛起等动因的助推下,出现了“国外汉学”、“中国转型”、“中国发展”、“中国崛起”和话语体系基本形成等几个历史阶段。从主要内容看,这一体系包括立场、视角、观点和方法四个方面。其中,基本立场包括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和相对中立;研究视角囊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性质、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观点涵盖经济现代化与改革转型、政治民主化与执政党建设、文化多元化与社会发展、全球影响力与国际形象;分析方法例如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社会调研与案例分析法、定量及模型分析法等。此外,这一体系具有以下特征:独立研究与利益诉求交织、中国国内现状与国际环境双重影响、学术话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涉猎领域与视角复杂多样等。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通过视角转换,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优势与劣势、外在的机遇和挑战。经过对国外话语体系的解析,并将国内与国外研究进行深度对比后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情形是彼此疏离,针锋相对,另一种是积极互动并建立共识。无论是借鉴还是批判国外研究话语,其核心目的是最终形成真正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拓展深层次、宽领域和多维度的立体化研究;推动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走出去”。

段鹏飞[9](2011)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它在维护我们党的领导和权威、团结和凝聚全体社会成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而且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与命运。全球化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既面临着来自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的严重威胁,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反动势力的肆意攻击和破坏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职责。本文立足于全球化这个时代背景,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这条主线,从分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在当代中国的极端重要性与受到的外部挑战入手,进而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途径,以期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提供某些借鉴或参考。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缘由及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概述了意识形态基本理论。本章从意识形态概念的渊源与创立出发,探讨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意识形态理论流变与发展,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第二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首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历史教训;第三章考察了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状况。首先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做法,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特点及其现实启示,然后考察了前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衰亡历程,总结了其失败的教训;第四章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境遇。首先,阐述了全球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化的本质、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其次,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五章探索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途径。首先,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其次,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的六大基本原则。最后,探索了全球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八大具体途径。结束语部分主要阐述了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客观趋势和历史进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必须要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并且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途径。

王承就[10](2010)在《古巴共产党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古巴共产党是在古巴独特的国内外环境下进行党的建设的。就国内而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古巴人民在以卡斯特罗(Fidel Castro)为核心的“七.二六运动”领导下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起西半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古共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国内环境。国际上,从艾森豪威尔政府到奥巴马政府的11届美国政府,对古巴的策略虽略有变化,但其对古巴的霸权主义行径、推翻古巴革命政权和颠覆卡斯特罗政府的图谋始终未变,即对古巴实行经济封锁与贸易禁运,外交孤立,和平演变与意识形态渗透,鼓励非法移民,甚至进行武装入侵,等。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受古美关系和冷战思维的影响,多数拉美国家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与古巴的关系极为紧张;7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国家与古巴的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欧盟与古巴的关系也有较大改善,使得古巴的外部环境有些好转。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几十年中,古巴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十分友好,特别是古巴于1972年加入经互会之后,彼此关系进入蜜月期。苏东剧变后,古巴失去了苏东国家的援助,古巴革命和建设的外部环境更为艰难,经济跌入低谷,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古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古巴共产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为古巴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思想建设方面,古巴共产党一贯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变换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列主义,先后把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马蒂思想和古巴化马列主义——菲德尔.卡斯特罗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古巴共产党始终把社会主义作为政治航向,反对新自由主义,在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提出誓死扞卫社会主义,并通过改革使古巴社会主义逐步走出困境。在执政的40多年里,古巴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实施全民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充分就业和全面的社会保障,改善了人民生活,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为应对美国等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步调一致,永葆党的先进性,古巴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号召开展“思想战”,保证了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行动上的一致。组织建设方面,古共根据需要设置和调整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古共的组织机构分为中央组织、中级组织和基层组织三级,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机关,中级组织主要指省、市领导机关。民主集中制、团结统一,是古共的两个基本组织原则,在组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巴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员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质量作为党的纳新工作的主要原则,在不降低入党标准的前提下,允许教徒入党。古共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狠抓思想、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在干部的管理中,注意干部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和人种构成,反对性别和种族歧视。古共特别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遍及所有社区、工厂、合作社、学校、医院、文化团体、军队等单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选拔干部、处理与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工会等群众组织的关系中的作用,从而使党的政策得到落实。古共在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形成了实事求是、民主、亲民、勤政、务实的作风,集中反映在群众路线、重调查研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群众路线,即一切立足于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重大决定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一切活动要有群众配合,是古共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依靠群众组织,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是古共群众路线的一大特色。古共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决策、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干部考察制度、社会舆论调查等切实可行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古共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重要手段。在生活上,古共要求干部艰苦奋斗,与民同甘共苦;以身作则,不搞特权;宽容待人,乐观进取。对腐化堕落的干部,不管职位多高,功劳多大,决不姑息迁就,坚决依法严惩。古共通过制度化建设来巩固革命和建设成果,规范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行为,建立起一套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古共根据形势变化,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修改党章,并根据党章制定了基层组织条例、入党条例、处罚条例等,使各级组织和党员有章可循。古共还通过国家干部道德法规约束干部的言行,督促干部常修为政之德;通过监察和申诉制度监督权力运行,维护党员合法权利。古巴共产党的建设具有以下特色:“先掌权,后建党”的建党过程;面临着革命和建设的双重任务;始终把改善和解决民生作为党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发挥群众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允许信教的人入党。古巴共产党的建设进一步揭示和丰富了共产党执政规律:毫不动摇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生产力;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群关系。

二、贸易风波:一场经济的政治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贸易风波:一场经济的政治牌(论文提纲范文)

(2)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文献述评
    三、论文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背景分析
    一、特朗普执政后国际形势的新特征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新冠疫情加速推动国际局势变化
    二、印太地区形势的新变化
        (一)印太地区的重要性提升
        (二)印太地区的复杂性凸显
    三、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新变化
        (一)美国的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加剧
        (二)美国保守势力的增强
    四、特朗普个人的执政偏好
        (一)特朗普的个人特质
        (二)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与“特朗普主义”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目标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文化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权力资源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选择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实施
    一、在全球范围内干扰中国崛起进程
        (一)在全球范围削弱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在全球范围迟滞中国经济发展
        (三)以地缘政治为核心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
        (四)在全球范围内对华开展舆论战
    二、在印太体系内加快遏华节奏
        (一)调整优化军事战略资源配置
        (二)加紧拉拢盟友编织遏华网络
    三、在单元层面强化对华战略遏制
        (一)加强对华内政干涉
        (二)加大对华军事干预
        (三)加深意识形态对抗
    四、“特朗普主义”下的对华强硬斗争
        (一)“交易”思维下的“对等外交”
        (二)“强人政治”下的强势制裁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评估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评估
        (一)“全政府”的对华政策手段评估
        (二)“以压促变”和“极限施压”的手段评估
        (三)“积极的针对性防范”手段的评估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结果评估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治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文化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三、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影响及政治遗产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综合影响
        (二)特朗普政府的政治遗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3)金融安全、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界定与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安全相关概念综述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综述
    (二)金融风险的概念综述
    (三)金融危机的概念综述
二、金融安全相关概念解析
    (一)金融风险聚集触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风险积累影响金融安全
    (三)金融危机导致金融不安全
三、金融安全相关概念辨析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金融风险的存在,防范控制金融风险程度
    (二)短期防范危机触发事件,长期稳定金融安全因素
    (三)内部统筹微观宏观监管,外部寻求多方监管合作

(4)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过渡时期
        1.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1.2.3 社会主义改造
        1.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 研究回顾与现状
        1.3.1 海外相关研究回顾
        1.3.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1.4 研究重点和思路
        1.4.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资料来源
    1.6 研究的原创性与不足之处
        1.6.1 研究的原创性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2.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轫
        2.1.1 外资的进入和发展
        2.1.2 官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1.3 民族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特点
        2.2.1 在沪外资的垄断性与掠夺性
        2.2.2 在沪官僚资本的买办性与投机性
        2.2.3 在沪民族资本的不平衡性与落后性
    2.3 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政策的确立
        2.3.1 监督和管制在华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2.3.2 接收和管理在华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2.3.3 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三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3.1 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理论和相关政策在上海的形成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
        3.1.2 列宁对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深化
        3.1.3 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发展
        3.1.4 上海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政策不断具化
    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改造
        3.2.1 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3.2.2 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3.2.3 调整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3.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1 在沪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2 在沪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4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整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3.4.1 三大政治运动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教育
        3.4.2 “四反”、“五反”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洗礼
        3.4.3 “五反”后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历史转折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4.1 关于过渡时期理论与上海若干政策的形成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观点
        4.1.2 苏联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深化
        4.1.3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1.4 上海在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相关政策的制定
    4.2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推进
        4.2.1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工业中进一步发展
        4.2.2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商业中进一步发展
    4.3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家及其行业组织的改造
        4.3.1 在沪同业公会的逐步改造
        4.3.2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改造
    4.4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上海资本主义的反响
        4.4.1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举步维艰
        4.4.2 在沪资本家的矛盾心态和消极行为
第五章 “和平赎买”政策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 “和平赎买”政策的来源与在上海的确立
        5.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夺者”的科学假设
        5.1.2 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践
        5.1.3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拓展
        5.1.4 上海对“和平赎买”的政策具化
    5.2 “和平赎买”政策在上海的实践
        5.2.1 公私合营申请的主动化趋向
        5.2.2 公私合营的试点和扩展
        5.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到来
    5.3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影响
        5.3.1 上海资本主义的快速转变和消失
        5.3.2 促进了上海国民经济结构的变迁
        5.3.3 推动了上海部分工商业的外迁
    5.4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若干特点
        5.4.1 典型示范效应先行
        5.4.2 以“和”为贵的理念
        5.4.3 “赎买”形式多样化
第六章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启示
    6.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
        6.1.2 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
        6.1.3 强化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
    6.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局限性
        6.2.1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6.2.2 社会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单一化
        6.2.3 社会中间阶层的弱化与缺失
    6.3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的启示
        6.3.1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
        6.3.2 保障政府和市场的优势互补
        6.3.3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放松
附录
    表1:1949-1956 上海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2:1949-1956 上海商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3:1949-1956 上海私营工业加工订货变化情况
    表4:1949-1956 上海私营商业经销代销变化情况
    表5:1949-1957 上海公私合营工业与私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表6:1949-1956 上海公私合营及私营工业户数与产值增长情况
    表7:1949-1957 上海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
    表8:1952-1957 上海主要消费品零售量统计
    表9:1950 上海工厂和商店申请停业、歇业数
    表10:1949-1956 上海上层资产阶级人士安排情况
    表11:1952-1957 上海市工业生产情况
    表12:私营工商业者区别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期刊论文
    课题参与情况

(5)中美博弈与中国复兴——基于两国实力消长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衰落、中国复兴”?
二、十年来中美实力的分层对比
三、国际实力消长下的中美战略转变
四、中美未来博弈的新思考
五、结论

(6)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乡村社会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
        二、关于农业合作化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小农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
        四、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乡村社会变革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资料与个案选择
        一、关于研究方法
        二、关于研究资料
        三、关于研究个案选择
    第四节 核心概念、论文框架与章节内容
        一、核心概念
        二、论文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第一节 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
        一、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政治建构
        二、土地改革后的经济变革
        三、亦商亦农的文化传统
        四、被改造的农村社会结构
    第二节 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
        一、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始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
        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第三节 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特点
        一、合作社的发展过程非常曲折
        二、重视对建社干部培养
        三、组织变革、管理创新与技术革新相结合
        四、吸引中央领导特别关注
    小结
第三章 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镜像:理论、事件与人物
    第一节 重大问题的争论
        一、推广双轮铧犁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二、整顿合作社要“上马”还是“下马”
        三、包产到户是“生产管理的高级形式”还是“开倒车”
    第二节 重大事件的始末
        一、1955年“砍社”事件
        二、1957年仙居退社风波
        三、永嘉包产到户
    第三节 重要人物的命运
        一、合作化运动中的“委屈者”——邓子恢
        二、永嘉的包产到户的实践者——戴洁天
        三、边缘化的“小人物”:合作社中的会计群体
    小结
第四章 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中央合作化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浙江的“反冒进”与互助合作运动的整顿
        一、全国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浙江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冒进现象
        三、互助合作中冒进的根源
        四、中央互助合作政策调整与浙江合作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浙江“砍社”事件与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一、毛泽东对“砍社”事件态度的变化
        二、“砍社”之后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规划”中的问题辨析
    第三节 永嘉包产到户与合作社经营管理制度改革
        一、农村“反右”斗争中对包产到户的批判
        二、从包产到户到高级社生产管理中的“有限承包制”
        三、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明纠暗包”
    小结
第五章 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从和谐到稳固:互助组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发展
        一、国家的战略:组织起来
        二、组织化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三、农民的心态:纠结于拒绝与接受中
    第二节 从合作到抵制:初级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变化
        一、国家的策略:从诱致到强制的转变
        二、农民的行动:从自愿到抵制的转化
        三、利益为先:国家与农民关系调整的核心
    第三节 从紧张到僵化:高级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趋势
        一、从初级社到高级社转化的条件
        二、国家推动高级化的行动
        三、高级社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从独立到依赖
        四、高级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再调整
    小结
第六章 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村社会的重建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
        一、新型家庭结构的形成
        二、社会阶层结构逐步定型化
        三、收入分配结构渐趋单一化
    第二节 农村社会管理的变革
        一、初步形成了新的社会管理体系
        二、人口流动逐渐停滞
        三、社会秩序日益稳定
    第三节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全面举办文化教育
        二、着手推进社会保障建设
        三、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四节 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收入水平缓慢提升
        二、消费结构变化不大
        三、文化生活有了新气象
    第五节 农村社会心态的变迁
        一、社会心理的嬗变
        二、民主建社意识的形成
        三、勤俭办社思想的深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7)冷战后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研究议题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假设与章节设置
第一章:日本对中东国家的援助概况
    第一节:日本对中东ODA的起源
    第二节:日本对中东ODA的发展与冷战后的转型
    第三节:21 世纪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的转型深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和平构筑”—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和平构筑”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和平构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理解“和平构筑”的三个维度
    第四节:日本“和平构筑”战略的实施路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的核心利益
    第一节:能源是日本在中东的重要目标
    第二节:日美同盟在中东的存在
    第三节:日本的中东利益与美国霸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的动员体制
    第一节:政治体制的右倾化
    第二节:外交决策体制的一元化
    第三节:ODA体制的集中化
    第四节:军事体制的动态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日本在参与中东和平进程中的援助研究
    第一节:日本对巴勒斯坦的援助
    第二节:日本参与戈兰高地UNDOF行动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日本参与反恐战争及其援助研究
    第一节:“和平构筑”:日本对阿富汗的重建援助研究
    第二节:“车之两轮”日本自卫队参与伊拉克重建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七章:“阿拉伯之春”后日本的中东援助新趋势
    第一节:日本援助理念的新变化
    第二节:日本对中东援助政策的新发展
    第三节:日本对中东援助手段的新变化
    本章小结
总结
    第一节: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的特点
    第二节:日本对中东援助所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的影响
    第四节: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的前景
    第五节:日本援助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8)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和难点
第2章 话语体系的相关概念及界定
    2.1 语言学语境下的“话语”定义
    2.2 哲学政治学语境下的“话语”和“话语权”
    2.3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内涵界定
        2.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的“话语”和“话语体系”
        2.3.2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第3章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演进
    3.1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渊源
        3.1.1 历史—政治溯源
        3.1.2 经济—社会影响
        3.1.3 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因素
    3.2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动因
        3.2.1 苏东剧变及其转型失败
        3.2.2 拉美模式困境与“华盛顿共识”神话破灭
        3.2.3 东亚模式的示范效应
        3.2.4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困局
        3.2.5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迅速崛起
    3.3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演进过程
        3.3.1 “国外汉学”研究阶段:改革开放前
        3.3.2 “中国转型”研究阶段:1978-1989
        3.3.3 “中国发展”研究阶段:1989-2002
        3.3.4 “中国崛起”研究阶段:2002-2007
        3.3.5 话语体系基本形成阶段:十七大以来
第4章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
    4.1 基本立场
        4.1.1 悲观主义
        4.1.2 乐观主义
        4.1.3 相对中立
    4.2 研究视角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
        4.2.2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4.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3 代表性观点
        4.3.1 经济现代化与改革转型
        4.3.2 政治民主化与执政党建设
        4.3.3 文化多元化与社会发展
        4.3.4 全球影响力与国际形象
    4.4 分析方法
        4.4.1 文献与人物分析法
        4.4.2 比较分析法
        4.4.3 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法
        4.4.4 定量和模型分析法
        4.4.5 其他方法
第5章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理析
    5.1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基本特征
        5.1.1 独立研究与利益诉求交织
        5.1.2 中国国内现状与国际环境双重影响
        5.1.3 学术话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
        5.1.4 涉猎领域与视角复杂多样
    5.2 解析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
        5.2.1 SWOT 模型基本内容及其用以分析话语体系的可行性
        5.2.2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内在优势
        5.2.3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内在劣势
        5.2.4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外部机遇
        5.2.5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外部挑战
    5.3 国内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的综合比较
        5.3.1 国内外研究话语的疏离与对立
        5.3.2 国内外研究话语的互动与统一
第6章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评价
    6.1 积极借鉴国外研究话语体系的“深刻性”
        6.1.1 宏大高远的历史维度
        6.1.2 立足全球的视域广度
        6.1.3 扎实缜密的研究厚度
        6.1.4 理性辩证的思考深度
    6.2 甄别并批判国外研究话语体系的“片面性”
        6.2.1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中的偏见
        6.2.2 导致国外研究偏见和误解的主要原因
    6.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
        6.3.2 拓展深层次、宽领域和多维度的立体化研究
        6.3.3 推动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走出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本文涉及的主要英文人名(以英文字母为序)
    附录 2 本文涉及的英文期刊、报纸(以英文字母为序)
致谢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成果情况

(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意识形态概述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渊源与创立
        一、意识形态概念渊源
        二、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
    第二节 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一、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 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观念体系"
        (二) 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三)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四) 意识形态是"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
        三、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 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使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中性术语
        (二) 指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并把意识形态按阶级划分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三) 提出了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二、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 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三) 意识形态具有系统的理论性
        (四)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五) 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六) 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渗透性
        三、意识形态的功能
        (一)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二)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三)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四) 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
        (五) 意识形态的外交功能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初步形成阶段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正式确立和巩固阶段
        (一) 全面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和帝国主义思想
        (二) 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与宣传
        (三) 针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改造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批判
        (四) 明确提出发展和繁荣文艺事业的"双百"方针
        (五) 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廉政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曲折发展和严重破坏阶段
        (一) 以阶级斗争和"左"倾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
        (二) 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
        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转型与重新确立阶段
        (一)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路线
        (二) 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方针
        (三) 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
        (四) 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时代课题
        (五) 提出了理想信念和"四有"新人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五、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丰富和继续发展阶段
        (一) 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 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四) 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并开展了"三讲"教育
        (五)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开展了学习教育活动
        六、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阶段
        (一) 开展大规模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
        (二)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三) 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 进一步推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五) 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二) 必须始终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三)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权
        (四) 必须始终坚持党在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上的创新
        (五) 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 过分突出并夸大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被严重扩大化
        (三)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方式简单粗暴
        (四) 忽视并放弃对其他优秀文化的借鉴与吸收
第三章 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考察
    第一节 西方资本主义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考察
        一、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 利用法律手段加强和保障其意识形态
        (二) 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维护和推广其意识形态
        (三) 通过宗教的教化力量塑造其意识形态
        (四) 通过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和引导其意识形态
        (五) 借助各种载体传播和推广其意识形态
        二、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 意识形态建设趋向中间化
        (二) 意识形态建设呈现包容性
        (三) 意识形态宣传具有垄断性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 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 必须不断拓展党的意识形态的涵盖面和包容性
        (三) 必须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的引领作用
        (四) 必须牢牢掌控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主阵地
    第二节 前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衰亡的演变历程与历史教训
        一、前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衰亡的演变历程
        (一) 列宁时期苏共意识形态建设的创建与奠基
        (二) 斯大林时期苏共意识形态建设的偏差与失误
        (三) 赫鲁晓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失误
        (四)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建设严重僵化
        (五)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建设的彻底崩溃
        二、前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失败的历史教训
        (一)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 必须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三) 必须牢牢把握政党新闻舆论的根本方向
        (四) 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五) 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六) 必须正确评价党的领袖、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境遇
    第一节 全球化的内涵及其本质
        一、全球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 全球化概念的提出
        (二) 全球化概念的内涵
        二、全球化的本质及其意识形态性
        (一) 全球化的本质
        (二) 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 全球化为我们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全球化为我们党对外宣传其意识形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全球化为我们党丰富和发展其意识形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 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 全球化背景下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受到严峻挑战
        (三)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四)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严峻挑战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一、全球化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全球化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前途与命运
        四、全球化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三、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一元主导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灵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六、广泛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二、大力发展经济以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以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适应能力
        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整合力
        六、牢牢掌握党对媒体的领导权以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舆论导向
        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巩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
        八、加强意识形态队伍建设以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的课题

(10)古巴共产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理论基础
        1.3.1 主要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第四节 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逻辑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巴共产党建设的环境
    第一节 古巴共产党建设的国内环境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古巴的人口构成
        2.1.3 古巴的历史
        2.1.4 古巴的经济情况
        2.1.5 古巴的政治情况
        2.1.6 古巴的文化
    第二节 古巴共产党建设的国际环境
        2.2.1 美国霸权主导下的古美关系
        2.2.2 古巴与前苏联、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关系
        2.2.3 古巴与拉美国家的关系
        2.2.4 古巴与中国的关系
        2.2.5 古巴与欧盟、加拿大、日本的关系
        2.2.6 古巴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三节 古巴共产党的历史考察
        2.3.1 原古巴共产党
        2.3.2 古巴共产党的重建
        2.3.3 古巴共产党的发展
第三章 古巴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第一节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建设"钢铁般的党"
        3.1.1 以无往不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3.1.2 创造性地将马蒂思想融入指导思想
        3.1.3 以古巴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卡斯特罗思想为行动指南
    第二节 坚持社会主义以确保党的政治航向
        3.2.1 始终把社会主义作为党的政治航标
        3.2.2 坚持社会主义须反对新自由主义
    第三节 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3.3.1 始终不渝地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革命和建设的目标
        3.3.2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民生
        3.3.3 执政为民的理念夯实了古巴社会主义基础
    第四节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确保党的生存和先进性
        3.4.1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古巴共产党生存的基础
        3.4.2 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古共永葆先进性的坚实基础
        3.4.3 适合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古共永葆先进性的可靠保证
第四章 古巴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第一节 古共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
        4.1.1 根据需要设置和调整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4.1.2 古共的基本组织原则
    第二节 党员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4.2.1 党员队伍建设
        4.2.2 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4.3.1 古共基层组织的发展
        4.3.2 古共基层组织的设立和职责
        4.3.3 古共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第五章 古巴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第一节 古巴共产党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建设
        5.1.1 坚持"四个一切"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5.1.2 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5.1.3 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二节 古巴共产党的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5.2.1 艰苦奋斗与民同甘共苦
        5.2.2 以身作则,不搞特权
        5.2.3 宽容待人乐观进取
    第三节 古巴共产党的廉政建设
        5.3.1 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5.3.2 严厉惩处腐败和腐蚀党和国家的行为
第六章 古巴共产党的制度建设
    第一节 古巴共产党的根本制度——古巴共产党党章
        6.1.1 党章是党内生活的根本法
        6.1.2 古巴共产党党章
        6.1.3 古巴共产党党章实施的绩效
    第二节 古巴共产党的几种重要条例
        6.2.1 基层组织条例
        6.2.2 入党条例
        6.2.3 处罚适用条例(Reglamento para la aplicacion de las sanciones en el PartidoComunista de Cuba)
    第三节 古巴共产党的监察和申诉制度
    第四节 古巴国家干部道德法规
第七章 结束语
    古巴共产党建设的特色
    古巴共产党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着作
    三、中文论文
    四、外文文献
        (一) 外文着作
        (二) 外文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贸易风波:一场经济的政治牌(论文参考文献)

  • [1]负面清单模式下我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范围的改革研究[D]. 金季浩.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崔向平. 吉林大学, 2021(02)
  • [3]金融安全、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界定与辨析[J]. 王云,张筱. 时代金融, 2021(13)
  • [4]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D]. 张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中美博弈与中国复兴——基于两国实力消长的视角[J]. 王文,刘典. 东北亚论坛, 2019(02)
  • [6]浙江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乡村社会变革[D]. 姜裕富.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7]冷战后日本对中东国家援助研究[D]. 蒋旭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8]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探析[D]. 郑云天. 清华大学, 2014(07)
  • [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段鹏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10]古巴共产党建设研究[D]. 王承就. 南开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贸易动荡:一张经济政治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