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回顾性分析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回顾性分析

蒋光宇潘凤友李世坤曾秀平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桂林永福541800)

【摘要】目的:通过对使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手足口病的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积极控制疾病的流行。方法:通过对60例使用热毒宁和利巴韦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治疗转归,肝肾功能以及心肌酶学检查等结果加以总结。结果:60例使用热毒宁和利巴韦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中,平均年龄2.43岁,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手掌、足底疱疹,周围可见红晕,皮疹发生率为100%,均符合2010年《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给予及时的诊治后,在选取的60例使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中,59例均获痊愈,转院一例,无一例死亡。结论: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肯定,总体上副作用少,且价格低廉,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热毒宁利巴韦林肝肾功心肌酶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228-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手掌,足底、口腔黏膜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干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儿科医师应重视。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柯萨基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基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1],且肠道病毒71型易引起重症手足口病。当前没有特效药物用于手足病治疗,抗病毒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4–2014.4收治的60例手足口病的住院患儿使用热毒宁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以探讨其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在60例使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中,农村占78.3%,城镇占21.7%;散居占75%,托幼机构及学校占25%;发病年龄及性别:男38例,占63.3%,女22例,占36.7%;发病年龄:小于等于3岁42例,占70%,3~7岁16例,占26.7%,7岁以上2例,占3.3%;年龄最小的3月,最大的8岁。时间分布:60例使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中,4月份12例占20%,5月份24例占40%,6月份12例占20%,7月份7例占11.7%,8月份5例占8.3%。皮疹部位及形态:所有患儿均出现口腔黏膜疱疹及溃疡、手掌足底红色斑丘疹和疱疹,占100%。其中皮疹累及臀部、或者膝盖的占46.7%,其中有一例皮疹主要累及腰部及臀部。其他症状:病程中有发热伴出皮疹的37例,占61.7%,未出现过发热仅以出皮疹为主要症状17例,占28.3%,无发热以出皮疹为主伴流涎拒食的5例占8.3%,以呕吐嗜睡易惊为主要症状的1例,占1.7%。

1.2辅助检查60例使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中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的22例占36.7%;生化检查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15例,占25%,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CK/CK-MB/LDH)升高的19例占31.7%,胸片DR回报:合并肺炎的5例占8.3%,大多数显示肺纹理增粗、紊乱,回报未见明显异常的仅9例。肾功及大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入院后查体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确诊合并脑炎的1例占1.7%,因家长拒绝腰穿而未行脑脊液检查。

2治疗方法

入院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病房隔离,抗病毒均给予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热毒宁剂量0.5~0.8ml/kg/d,热毒宁总用量≦10ml,每日1次,利巴韦林剂量10mg/kg/d,各加入5%葡萄糖液100ml静滴,1次/日,疗程5~7天,对于心肌酶谱高,心肌受损的给予果糖二磷酸钠或者三磷酸腺苷、辅酶A营养心肌治疗;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合并脑炎的给予20%甘露醇5ml/kg/次静注,依病情决定给药次数并逐渐减量。其他治疗(抗生素+对症处理)相同;口腔溃疡较重者给予开喉剑对症治疗;治疗前、后5天检测心肌酶、血常规、CRP及肝功能。

3结果

60例使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中,均于1~4天热退,平均退热时间1.74天,于2~6天皮疹消退,于2~4天出现食欲好转,平均住院7天,最长住院11天,52例痊愈出院,7例自动出院,要求居家口服药治疗,随访病人,7~9天症状体征均痊愈.一例住院4天后转院。

4讨论

手组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型传染病,自1969年首次分离到肠道埃可病毒71型(EV71)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病毒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2]。本病传染性强,传播快,流行强度大,常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3],一年四季均可散发,结合临床资料统计,笔者认为在我国南方以每年的4~8月份为高发时间。本病属于中医学“湿温”“时疫”等范畴,因时行疫毒,湿热邪毒经口鼻而入,内蕴肺脾与气血相搏,外发肌肤而成湿热邪毒上攻于口为口疮,流散于四肢为疱疹,故治疗当以解毒为主,兼以清热、利湿[4]。随着国家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热毒宁等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该药的主要成分是青蒿、金银花、栀子三味中草药。青蒿为菊科植物,含青蒿酮、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促进细胞免疫作用,青蒿还能清除氧自由基[5]。金银花含有环烯醚萜苷、绿原酸等成分,有解热、抗病毒、抑制致病菌作用。栀子富含栀子苷、熊果酸等物质,药理作用是抗病毒、抗菌、降温。本研究使用热毒宁治疗手足病缩短了热退天数,考虑与热毒宁的抗病毒、抑菌、解热、促进细胞免疫、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有关。西药利巴韦林注射液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多种DNA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6]。本品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病毒唑单磷酸,可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和RNA病毒复制,病毒唑三磷酸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并可直接作用于RNA抑制蛋白质合成,起到抗病毒作用[7]。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肯定,总体上副作用少,且价格低廉,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向峰,刘庆欣.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0,23(2).

[2]宋自瑾,5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48.

[3]房辉,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6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44.

[4]程州全,夏维珍.小儿手足口病56例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38.

[5]赵巍.热毒宁治疗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3,33(2):14-15。

[6]万瑞香,隋忠国,李自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陈云健.更昔洛伟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791.

标签:;  ;  ;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