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输电喷雾电离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在16种中药衍生化合物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直输电喷雾电离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在16种中药衍生化合物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一、直接输注电喷雾电离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在十六种中药来源化合物定性分析中的应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许昀晖[1](2021)在《家畜乳质谱指纹特征和真实性判别模型研究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质谱仪产生大量的质谱数据(质谱指纹),通常用于鉴定纯物质或复杂体系全部或组分的分子种类和构成,这需要很专业的分析并相当费时。直接利用质谱指纹实现复杂成分食品真实性的判别及产品追溯无疑是创新的方法学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六种家畜乳的质谱指纹特征,并试图建立基于乳脂肪质谱指纹的家畜乳真实性判别模型。采集蒙古马(马)、荷斯坦牛(牛)、双峰驼(驼)、山羊、牦牛和水牛乳代表性样品56份,正己烷提取乳脂肪,超临界流体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SFC-Q-TOF-MS)进行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ESI+)质谱采集,得到总基峰色谱图(BPI)和总质谱指纹图(MS)。鉴定六种家畜乳脂肪中的甘油三酯分子(TAGs)进行PCA分析,作为标准对比评价质谱指纹的聚类效果。对BPI和MS图进行有效保留时段、特定质荷比及分子离子相对丰度等三维度截取,获得多组质谱指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层聚类分析(HCA)。同时也鉴定六种家畜乳脂肪中的甘油三酯分子(TAGs),进行PCA分析,对比评价质谱指纹和化学指纹对乳样的聚类效果。最后,选择聚类效果最好的质谱指纹和PCA条件参数建立SIMCA模型。BPI图显示六种家畜乳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提示以色谱指纹建立物种真实性判别可行。六种家畜乳正己烷提取物共鉴定出113种TAGs,分子量在470~880之间,PCA分析乳样以物种聚类,以此结果为标准,直接对质谱指纹进行PCA分析,观察各质谱段对乳样的聚类效果,并选出截取效果最优段。BPI图截取保留时间5~14min段,MS图横轴截取乳TAGs分子离子480~910 m/z段,纵轴截取相对丰度30%以上,获得变量数(分子离子及碎片)3092个的质谱指纹,进行PCA分析效果最佳,聚类特征符合物种分类学规律。马乳、双峰驼乳与牛科家畜乳分别在空间三个不同相区聚类;牛科的牛、牦牛、水牛和山羊乳聚类很近,聚类距离符合牛属(牛和牦牛)、水牛属和山羊属的分类,基本达TAGs聚类分析的效果。发现有机和非有机荷斯坦牛乳分开聚类,提示乳TAGs和脂肪酸指纹不同。HCA分析与PCA结果一致。以本次研究最佳指纹截取和PCA参数建立SIMCA模型,进行家畜乳物种判别,内部和外部验证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5%,证明用乳脂肪质谱指纹进行家畜乳真实性的快速判别可行,为家畜乳真实性判别和追溯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策略和技术。

李胜男[2](2021)在《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积累规律及相关代谢基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冰冻切片-显微切割-液质联用的牛蒡子药材发育过程牛蒡苷积累规律研究(81773852)”的一部分。为了解牛蒡生长发育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积累规律,本研究对五个不同生长时期及干燥的牛蒡果实,不同萌发时期的牛蒡中的牛蒡苷及牛蒡苷元进行含量测定;对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和种仁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差异比较;旨在明确牛蒡生长发育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积累规律,为牛蒡果实中牛蒡苷等化学成分生合成机制、牛蒡子采收期的确定和牛蒡的植物保护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对牛蒡植物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并结合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含量积累特征和牛蒡的基因数据,对牛蒡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生合成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分析,为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参考,并为牛蒡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功能分析提供宝贵的资源。材料与方法:1材料:取五个不同生长时期(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末期、成熟期)牛蒡果实,取同年采收干燥成熟的牛蒡果实。所有牛蒡果实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至9月采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校区(辽宁省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N39°06′18″,E121°87′62″)。2方法:2.1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the Plant List等相关资料与网站,对牛蒡属植物分类进行整理,同时对牛蒡属植物的相关生物活性、化学多样性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总结。2.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及不同萌发时期牛蒡进行含量测定研究,了解牛蒡生长发育过程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成分动态积累规律。2.3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鉴定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的牛蒡果实和种仁中化学成分,比较不同样品中各化合物的选择离子响应强度,实现对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的牛蒡果实和种仁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结构推测及其相对含量差异这两个研究目标。2.4对同株牛蒡的花蕾期果实、初花期果实、盛花期果实、花末期果实、成熟期果实、叶、茎、花被、叶柄和根进行RNA提取和文库构建,转录组测序及组装。将Unigene与NR,NT,Swiss-Prot,KEGG,COG,GO进行blastx比对,并分别对注释到每个库以及所有注释上的unigenes数目进行统计。将组装出来unigenes作为参考序列,通过SSR软件Micro SAtellite(MISA)找出所有的SSR。同时还对牛蒡不同样本进行转录组差异性分析,了解差异基因的生物功能归属。2.5总结木脂素类生合成途径研究,对牛蒡苷生合成相关酶进行筛选。运用拟南芥蛋白序列和其他进缘菊科植物对牛蒡基因组蛋白文件进行blast比对,应用Pfam_scan搜索蛋白是否含有对应结构域。对牛蒡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生合成途径中可能相关代谢的12种相关酶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目前,从牛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多种化合物,包括木脂素、萜类化合物、类黄酮、酚类、内酯类、炔类和多糖等,这些化合物分布在不同植物部位,其中木脂素是牛蒡属中最具特征的成分。牛蒡作为牛蒡属中最常用的药用植物,具有解热、抗菌、利尿、降血糖、抗氧化、抗炎、抗肝毒性、抗溃疡和抗肿瘤活性等药理活性。2在前三个生长时期的牛蒡果实中牛蒡苷与牛蒡苷元微量积累,花末期生成大量牛蒡苷元,少量牛蒡苷,此时牛蒡苷元为主要成分;而在成熟期时,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大量积累,牛蒡苷元含量减少,此时牛蒡苷为主要成分且含量远远大于牛蒡苷元。牛蒡在萌发过程中,随着时间增长牛蒡苷含量减少,牛蒡苷元含量增加,萌发15天时,牛蒡苷元含量高于牛蒡苷。3从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样品中共鉴定出31个化合物,鉴定的成分按结构类型分类,包括氨基酸(2个)、黄酮类(1个)、酚酸类(7个,其中含6个苯丙素类酚酸)及木脂素类(21个)。其中花蕾期果实鉴定得到20个化合物,初花期与盛花期果实鉴定得到相同的17个化合物,花末期果实鉴定得到28个化合物,成熟期牛蒡果实中成分种类最多,包含所有31个化合物。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牛蒡种仁中共观察到33个主要色谱峰,鉴定了其中32个的可能结构。鉴定出来的成分中,包括氨基酸类(1个)、酚酸类(8个)及木脂素类(19个)、脂肪酸类(4个);其中初花期和花蕾期种仁均鉴定到26个化合物,盛花期种仁鉴定到29个化合物,花末期种仁鉴定到32个化合物,成熟期牛蒡种仁中成分种类最多,包含所有33个化合物。4利用Illumina Hi Seq TM 2500测序平台进行牛蒡转录组测序,获得474 950 882条clean reads,从头组装总共产生了161 596个unigenes。获得注释的unigenes共100834条,在NR,NT,Swiss-Prot,KEGG,COG,GO数据库获得注释的unigenes数目依次为93 853(58.08%)、77 118(47.72%)、64 270(39.77%)、60 057(37.16%)、43 841(27.13%)、70 477(43.61%)条。被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3个GO类别的56个分支。利用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60 057个unigenes注释到128个代谢途径中,7 180个基因被注释到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其中387个基因参与苯丙氨酸代谢,868个基因参与了苯丙烷的生物合成。识别得到的SSR总数为33 002,包含SSR的序列数目为26 254条,其中有5252条unigenes含有1个以上的SSR位点。SSR位点出现频率为20.4%。5在牛蒡中比对得到4-香豆酸-Co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4CL)8个,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4H)2个、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affeoyl-Co A O-methyltransferase,CCo AOMT)6个、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innamoyl-Co A reductase,CCR)2个、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5个、对-香豆酸3-羟化酶(coumarate3-hydroxylase,C3H)2个、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8个、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5-hydroxy-ferulic acid O-methytransferase,COMT)5个、同化蛋白氧化酶(dirigent protein,DIR)3个、羟基肉桂酰转移酶(hydroxycinnamoyl transferase,HCT)5个、松脂酚-落叶松树脂酚还原酶(pinoresinol/lariciresinol reductase,PLR)3个、开环异落叶松脂醇脱氢酶(secoisolariciresinol dehydrogenase,SIRD)6个。根据牛蒡苷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cor>0.7,P<0.05)。结果显示一个4CL(ID:evm.model.000137F.68)基因,一个DIR(ID:evm.model.000171F.169)基因和一个HCT(ID:evm.model.000054F.303)基因与牛蒡苷生合成高度相关。结论:1对牛蒡属植物的相关生物活性、化学多样性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总结。研究为牛蒡属植物的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生物合成代谢等进一步开发合理应用提供依据。2在花末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元为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高于牛蒡苷。在成熟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为主要化学成分且含量高达11.72%,牛蒡苷元含量较花末期明显减少。随着牛蒡生长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含量变化趋势,可以推测随着牛蒡成熟牛蒡苷元转化为牛蒡苷。同年采收的干燥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含量为8.591%,高于2020版《中国药典》的规定“牛蒡苷含量不得低于5%”。随萌发时间增加牛蒡苷含量减少,牛蒡苷元含量增加。在萌发15天时,牛蒡苷元含量已经大于牛蒡苷含量,结果完全与牛蒡果实生长时期积累情况相反。3通过UPLC-Q-TOF-MS技术对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和种仁进行化合物鉴定研究,结果得到31个成分,包括氨基酸、黄酮类、酚酸类及木脂素类。五个不同生长牛蒡种仁中共观察到33个主要色谱峰,鉴定了其中32个的可能结构,主要为氨基酸、酚酸(绿原酸等咖啡酸衍生物)、木脂素类成分及脂肪酸类成份。其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作为牛蒡子的主要药理成分及质量标志性成分均在五个不同时期的果实和种仁中被鉴定到。4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牛蒡转录组数据,为后期牛蒡基因功能鉴定、次生代谢途径解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分析得到的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信息,为开发分子标记奠定基础。5通过总结木脂素类生合成途径研究,得到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可能生合成途径;在对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生合成途径中可能相关代谢的相关酶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中,得到一个4CL基因,一个DIR基因和HCT基因与牛蒡苷生合成高度相关。这些数据为研究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合成途径提供参考,为牛蒡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黄晴雯[3](2021)在《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菌毒素是由产毒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可污染谷物、果蔬与中药材等,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体健康。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气候的高温高湿利于真菌的产生,易出现真菌毒素的污染,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真菌毒素分析方法,进而对真菌毒素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展开评价,并针对重要毒素开展相关降解技术研究,对于食品和药品的质量控制、保障人们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1)基于便捷式设备、无需依赖大型仪器和复杂前处理的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少,无法实现田间地头的现场监测;(2)真菌毒素已知有400余种,多种真菌毒素共同污染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目前较多研究只针对几十种常见真菌毒素的进行研究,对新型和未知真菌毒素(未知毒素、在不同农产品基质中新发现的已知毒素)的研究较少,缺乏合适真菌毒素的高效广谱筛查方法;(3)目前的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方法,大多只针对单一或一类毒素,未见对多种不同真菌毒素的联合安全风险的评价;(4)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毒素的防控,但存在二次污染以及大规模应用受限等不足,缺乏绿色、高效和安全的降解技术。本文通过构建174种真菌毒素筛查数据库,建立多种常见和新型真菌毒素的非靶向筛查技术,实现对谷物和中药山楂中真菌毒素的广谱筛查,再结合筛查结果,针对山楂中污染较多的展青霉素建立电化学快速筛查方法,构建的高灵敏、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可实现体外真菌毒素暴露预警。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体内的多种真菌毒素生物标志物的暴露进行评估,考察了多种真菌毒素的累积健康风险,再利用光降解方法探究对谷物中常见真菌毒素的降解作用,推动真菌毒素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174种真菌毒素(原型、新型及相关衍生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筛查技术。样品用含1%乙酸的乙腈提取、Qu ECh ERS方法净化,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100 mm×3.0mm,2.7 mm)柱分离,以1%甲酸水+3 mmol/L乙酸铵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以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分别测定。根据174种毒素的高分辨准分子离子峰、同位素分布、特征子离子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Master View软件实现定性检索。同时,考察了20种真菌毒素的定量方法,方法学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山楂中20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7,一级离子质量精确度均小于5 ppm,最低定量限为0.5-20μg/kg,回收率为70.16-119.7%,相对标准偏差为0.21-14.97%。使用该方法对119份小麦样品,32份玉米样本和31份山楂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其污染毒素的种类分别为41,22和27种。该方法可用于食品和中药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广谱筛查。2.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葡萄汁、苹果汁和山楂汁中的展青霉素的研究。以硫堇(Thionin,Th)为聚合单体和信号分子,以展青霉素为模板分子,在硫堇-纳米铂-氮掺杂石墨烯(Th-platinum nanoparticle-nitrogen-doped graphene,Th-Pt NP-NGE)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形成了测定展青霉素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将Th-Pt NP-NGE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不仅起到放大响应电流信号的作用,而且通过静电吸附和共价键作用将Th和纳米铂颗粒(Platinum nanoparticles,Pt NPs)吸附于电极表面,利用电化学聚合法在表面合成展青霉素分子印迹聚合膜。差示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测试表明,展青霉素浓度在0.002 ng/m L~2 ng/m L,浓度对数(Log C)与电流变化(ΔI)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5),检出限0.001 ng/m L(S/N=3)。该传感器制作简单、稳定性好、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3.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体内的多种真菌毒素生物标志物的暴露评估与累积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基于UHPLC-MS/MS方法,检测了长三角地区227名年龄在20-88岁的成年人体尿液中23种常见真菌毒素生物标志物含量。结果表明,在110份尿液样本中检测到8种真菌毒素,51/227份(22.47%)的尿液样本中同时出现多种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最常见。在传统单一真菌毒素风险评估中,FB1、ZEN、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均表现出潜在的危害。然而,虽然同时含有DON和ZEN的12个样本中无明显单一危害风险,但是通过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方法,计算出2个样本中两种真菌毒素的结合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可构成潜在的干扰风险。另外通过联合暴露边际比(Combined margin of exposure index,MOET)方法判断AFB1和FB1的联合暴露风险评估,表明其可能构成潜在的健康问题,其中AFB1是主要的贡献者。我们的方法为定量评估多种不同类型真菌毒素的累积风险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并为准确解释与多种真菌毒素接触相关的流行病学健康结果开辟了一个新视野。4.采用直接光降解方法降解农产品和水果中普遍存在的腾毒素(Tentoxin,TEN),并初步探明其消减机理和降解产物。通过采用不同光源,测定了不同辐射时间、不同初始浓度和不同p H值条件下TEN的光降解效果,并初步探究了纯水体系下其降解产物,揭示了TEN在光降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全光条件下纯水系中TEN的降解率最高,且TEN的浓度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毒素溶液的p H值大小和溶液体系与毒素的降解情况并无显着联系。在p H=6,毒素初始浓度为1.0μg/m L,氙灯功率为540 W在纯水系下照射180 min后,TEN的降解率为55.90%。通过UHPLC-Q-TOF-MS对TEN的降解产物测定发现,TEN在光照条件下,自身发生重排,生成反式异构体iso-TEN,其产物较TEN的毒性降低,表明光降解对TEN有部分解毒作用。

赵宁宁[4](2021)在《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药源性成分是决定药物药效和毒副作用的关键物质。但是,由于生物样本基质复杂、内源性物质干扰严重、目标物质含量低以及自身检测灵敏度低等特点,使药源性成分的分析以及准确、全面、系统地阐释关键活性成分的代谢机制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开发新型高效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是解决药源性成分检测难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系列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并将其结合多维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生物样本中糖苷类成分和芳香酸(ACAs)的高灵敏分析,最后将合适的技术应用于全面、系统地阐释远志炮机理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功能化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血浆中痕量人参皂苷富集分析中的应用首先,基于磁纳米粒子的快速分离能力和多巴胺(DA)的自聚合能力,设计并合成了含有多个非特异性识别位点的聚多巴胺包埋的铁磁纳米材料(Fe3O4@SiO2@PDA NPs),通过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磁分散固相萃取方法(DMSPE-UPLC-MS)结合扩充的UNIFI库从血浆中快速分离和鉴定了 23种人参皂苷,比传统的甲醇方法多鉴定出8种人参皂苷,表明MDSPE-UPLC-MS-UNIFI策略比传统方法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综合应用聚乙烯亚胺(PEI)具有枝状结构及大量活性位点和硼酸酯(TBA)在低PKa值下对顺式二醇类分子具有高亲和力的特点,进一步设计并合成了新型TBA-功能化的支链PEI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PEI@TBA NPs)。将其与UPLC-MS和扩充的UNIFI库结合,成功地在大鼠血浆原位环境下富集并鉴定了 63种人参皂苷成分,比甲醇方法多检测到26种化合物。该策略无需沉降蛋白、浓缩和复溶等操作,为生物样本中痕量顺式二醇分子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高特异性和高选择性的富集和识别方法。2.新型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制备及其在血浆中痕量糖苷类物质PK研究中的应用基于4-甲酰基苯硼酸(FPBA)高选择性结合顺式二醇分子和多孔板高通量处理样品的性能,首次设计并制备了一种FPBA功能化的96孔玻璃板(Vial@FPBA),将其与UPLC-MS/MS技术整合于一个平台,成功的应用于糖苷类成分的PK分析。无需沉降蛋白、浓缩和复溶操作,快速、高效、高选择性和高通量地处理了 234个血浆样品,绘制了 19种糖苷类成分的药时曲线,其灵敏度比甲醇方法提高了 50倍之多,比甲醇方法多绘制出4种成分的药时曲线。因此,该平台可以快速、低成本、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的检测复杂基质中痕量顺式二醇类物质,为PK研究提供新的选择。3.新型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和稳定同位素衍生化(SILD)方法的开发及其在肠道菌群代谢物ACAs定量分析中的应用首次设计并开发了一种针对对羟基苯甲酸(PBA)和3,4,5-三甲氧基肉桂酸(TMA)的新型定量策略。首先,基于双层、双模板功能化的分子印迹和多孔微板的性能,设计并制备了双模板分子印迹(PBA和TMA)和双层的96孔微孔板(DDMIPs),实现了复杂肠道菌群代谢样本中PBA和TMA的高效富集;其次,基于一对经济实用的苯胺(AN)和苯胺-d5(AN-d5)的衍生化试剂,进一步设计了基于先进的UPLC-TQ MS技术的SILD方法,实现了 ACAs的高灵敏质谱检测。该策略通过对ACAs三次信号扩增,使其灵敏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 1000倍,并成功地应用于大批量肠道菌群代谢样本中远志蔗糖酯A(TA)代谢产物PBA和TMA的高效、高选择性和高通量定量分析,为TA代谢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4.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系统阐释远志的炮制机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合理地将样品前处理方法、液质联用技术与组学方法相结合,以“远志及其炮制晶体外化学物质组-体外代谢物质组-体内代谢物质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组”为主线,以分子量较大的药源性代谢物和分子量小的ACAs(m/z 100-2000)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远志及其炮制晶体内外多维化学物质组解析方法,比较了不同炮制品多维化学物质组的区别,进而从体内外化学成分变化层面,准确、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远志的炮制机理。

李雪[5](2020)在《质谱鉴定中药阿胶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及研究糖胺聚糖与趋化因子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胶类中药是动物类中药的重要组成,其中阿胶(Colla Corii Asini,CCA)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销量都处于领先。CCA的药理作用主要为改善代谢平衡、滋阴补血和调节免疫功能。CCA中的生物大分子主要为蛋白质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目前对于CCA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本论文的第一个目标是研究CCA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皮样和胶样中蛋白及糖胺聚糖的组成,建立相关的质谱分析方法。GAG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功能。在CCA研究中我们对蛋白序列和GAG糖单元进行了分析,但GAG和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需要更复杂的质谱分析方法和其它新的技术。通过CCA建立的质谱分析方法可对蛋白和GAG进行初步的分析,而对于复杂的糖蛋白混合物的序列长度、糖基化种类、糖链、糖基化位点的定性及定量还需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的方法开发。因此本文的剩余篇幅聚焦于复杂度更高的糖蛋白异型体的分析方法开发以及结合生物膜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和亲和柱技术的GAG与趋化因子的相互作用研究。GAG与趋化因子的相互作用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相关,我们选择趋化因子5(Chemokine ligand 5,CCL5)作为模式分子建立相关分析方法。CCL5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趋化因子是指一些低分子量(6-14kDa)的碱性蛋白,因其定向趋化吸引白细胞迁移到感染部位而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CCL5又称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Regulated 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从属于CC类趋化因子亚族(β类趋化因子)。CCL5与其受体结合,可以抑制HIV病毒进入细胞。但是由于CCL5同样影响炎症作用,因此药物设计一般希望通过调控CCL5的修饰改变炎性作用,并且不影响其抑制病毒进入的作用。CCL5与GAG的结合,是CCL5形成趋化因子梯度,发挥趋化性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CCL5与受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前提。因此,对CCL5与GAG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首先建立质谱分析方法了解人体内天然CCL5的结构及组成,然后合成15种不同截短型与糖基化修饰的CCL5异型体,开发相应的定性及定量质谱分析方法,最后应用此分析方法研究不同CCL5与GAG在不同情况下的相互作用,探究并解释相互作用的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CCA来源鉴定的方法对CCA的主要蛋白进行分析,并建立了 CCA来源鉴定的方法。通过鸟枪法蛋白组学研究不同物种驴马牛猪的皮样蛋白,确定主要蛋白为胶原蛋白,通过羟基化修饰搜索对应物种的数据库,发现胶原蛋白是严重羟基化的。选择主要成分胶原蛋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比较不同物种的I型胶原蛋白序列,以推测每种物种理论的特征序列。对皮样的酶解样品进行质谱分析,提取理论特征序列的母离子,根据筛选条件确定每个物种的特征肽,并在胶样样品中提取到了对应的特征肽,从而确证特征肽的可行性。合成对应的特征肽并建立对应特征肽检测的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方法,提高了方法灵敏度,并通过分析掺假样品和商品CCA进行了方法确证及应用。最终通过此方法可以检测到掺假0.5%的CCA,并且可以使用此方法特异性地区分驴、马和杂交物种骡子,从而排除其掺假的可能性。2.分析了驴皮降解过程中糖胺聚糖的变化将驴皮和CCA水解物脱脂后进行蛋白酶解,将大部分蛋白除去,然后通过阳离子交换柱收集GAG,使用肝素酶Ⅰ、Ⅱ、Ⅲ和CSABC酶将提取的GAG完全酶解为二糖,建立二糖的LC-MRM-MS/MS方法,将标准品和样品的二糖提取离子峰的峰面积积分,得到驴皮和CCA中的二糖组成及含量。我们对于驴皮制作为CCA的过程中GAG的作用有了基本的了解,发现硫酸皮肤素相对于硫酸乙酰肝素来说在CCA中含量多且稳定性强,推测其对于CCA的功效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3.人血浆中CCL5的富集及分析方法文献报道CCL5存在两个可能的O-糖基化位点及1-68,3-68,4-68三种不同的肽链长度,因此我们建立方法鉴定人血浆中天然CCL5的形式。血浆中CCL5的含量极低,因此首先使用自制CCL5的多抗琼脂糖凝胶亲和柱,富集人血浆中的CCL5,并进行质谱分析。最终我们鉴定到三种不同氨基酸长度的CCL5形式。而对于血浆中CCL5是否存在O糖基化,使用自制VVA凝集素亲和柱将样品中的O-GalNAc糖肽富集,并加入理论蛋白量的5%的内标同位素糖肽,最终通过质谱鉴定到加入的内标糖肽,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但是没鉴定到糖基化CCL5的相关糖肽,说明人血浆中CCL5的糖基化形式低于5%。后续可以使用此方法分析CCL5含量较多的生物样品,从而对CCL5糖基化结构进行表征。4.建立CCL5异型体结构的定性定量方法由于人血浆中的CCL5的含量极低,因此根据CCL5的结构形式,设计并化学合成了 15种糖基化CCL5,包括不同氨基酸长度,不同糖基化和不同糖基化位点等差异。鉴定15种CCL5异型体的难点在于其中存在6组只有糖基化位点不同的同分异构体,由于这6组同分异构体的细小差异,色谱柱无法实现区分,而电子转移裂解(Electron Transfer Dissociation,ETD)碎裂可以保留糖链的完整性,在Ser4和Ser5之间产生特征的c/z碎片离子,从而鉴定位点差异的同分异构体。选择外标法作为定量方法,首先通过高能碰撞诱导(Higher Energy 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HCD)碎裂确定蛋白序列,根据m/z的不同将一级质谱信息分为9组,然后将其中质量相同的6组采用ETD碎裂方式通过特征碎片离子定量。因此我们结合质谱的HCD和ETD碎裂方式进行了全部CCL5异型体的鉴定和定量,从而建立了区分微小差异的同分异构糖蛋白的方法。将此方法首先用于CCL5-1和CCL5-7混合物过肝素柱后的洗脱液分析。CCL5-1是1-68序列长度且非糖基化的CCL5,CCL5-7是3-68序列长度且Ser4带GalNAc的,因此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CCL5与肝素的相互作用是有区别的,这为后续研究建立了基础。5.探究了 CCL5与肝素的相互作用及机理为了探究单类CCL5与肝素的相互作用,使用BLI,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分析每种CCL5与肝素的相互作用,测定不同的KKD值。根据BLI的测定原理,KD值越小的相互作用越紧密,亲和力作用越大。将CCL5结构与KD值结合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三个非糖基化异型体的形式,当两个氨基酸残基被截短时,结合亲和力略有降低,而如果再缺少一个氨基酸残基,则结合亲和力略有增加,说明截短与否对亲和力影响不大。Ser-5位置比Ser-4位置更为关键。在聚糖结构方面,与单糖残基相比,二糖残基通常对肝素结合具有更明显的影响。使用分子模型软件对CCL5-11、CCL5-14和CCL5-15与肝素八糖进行了分子对接模拟,发现Ser5和二糖糖基化通过影响CCL5与肝素的结合位点及结合碱性氨基酸的个数,从而影响了其相互作用的强度。为了探究混合情况下CCL5与肝素的相互作用,将不同CCL5混合过肝素亲和柱,收集出峰时的洗脱液,使用开发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通过每个CCL5的洗脱量的不同,结合其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氨基酸序列改变,不同位置和种类的糖基化修饰,会对肝素亲和力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同时,在不同组合中,各个异型体的相对亲和力保持一致。这表明某种修饰对CCL5异型体与肝素亲和力强度的排序是稳定的,不受不同的混合物组成的影响。但是由于其它异构体的影响,混合物中某类CCL5的亲和力与单类异构体的作用结果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单独结合还是混合结合,CCL5的Ser5糖基化位点带二糖的糖基化修饰对于CCL5与肝素相互作用的性质影响较大且稳定性较好,这些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如何通过专门设计糖基化异型体来改变CCL5的生物活性的指导。综合本论文,我们首先建立质谱分析方法研究中药CCA的胶原蛋白和GAG,开发了 CCA来源鉴定的特征肽方法(已由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申请中国药典的CCA补充检验方法),可以鉴定掺假0.5%的样品且区分驴、马和骡。然后,我们对CCA中的GAG糖单元进行了组成及含量分析。GAG和蛋白的相互作用与生物体内多种生理过程相关,我们选择肝素与CCL5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首先使用CCA建立的质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人血浆中天然的CCL5。由于天然CCL5含量太低,为了分析复杂的糖蛋白混合物及研究GAG与CCL5的相互作用,我们合成了 15种存在序列长度、糖链和糖基化位点差异的CCL5异型体,并在CCA鉴定中积累的序列和糖单元分析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 CCL5异型体混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BLI测定肝素与每种CCL5的亲和常数,采用开发的质谱分析方法对CCL5不同混合形式过肝素柱的洗脱液定性定量。综合BLI分析结果,我们发现Ser5带二糖这个结构对CCL5与肝素的相互作用影响较大。

付玲[6](2020)在《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分离、表征及其生物活性评价与新型质谱校正物的研究》文中认为玛咖酰胺和玛咖烯被看作是玛咖中特有的活性成分,其含量的高低被用来评价玛咖质量的好坏。近年来,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在分析玛咖酰胺和玛咖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玛咖酰胺具有多种活性,如提高生育能力、改善性功能、促进细胞增殖、抗骨质疏松、保护神经、抗氧化、抗癌等。据我们所知玛咖烯的活性却没有单独的报道。因此,将玛咖酰胺和玛咖烯进行分离,单独的研究他们的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报道了采用新的UPLC–MS方法对玛咖中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定性定量分析;然后报道了玛咖中粗提物的分离、分析及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生物活性的研究;最后报道了单宁酸(TA)作为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新型校正物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鉴于UPLC–MS可使分离、定性、定量很好的结合,本文建立了一种用于分析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等度洗脱UPLC–MS。采用精密度试验,样品溶液稳定性试验,线性关系、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样品重复性试验及加标回收试验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用仪器精密度良好能够满足本实验的要求;样品溶液稳定性好;所用方法得到的峰面积和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的重复性和准确度良好。在此基础上,采用该法对云南丽江、香格里拉、会泽以及秘鲁等4个产地产的黑、黄、紫三种颜色玛咖中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含量进行分析。(2)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玛咖粗提物(MCE)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剂进行分离、纯化,采用UPLC–MS、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分离物总玛咖酰胺(TMM)和总玛咖烯(TME)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可使MCE中的TMM与TME得到很好的分离。(3)采用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等评价了MCE、TMM和TME的抗氧化性;采用MTS法(2–对磺酸基苯基–3–(4,5–二甲基噻唑)–5–(3–羧甲氧基苯基)–二氢四唑嗡盐法)评价了它们抗白血病HL–60、肺癌A549、肝癌SMMC–7721、乳腺癌MCF–7以及结肠癌SW480等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TMM有较高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TME的抗氧化活性最弱;TMM对五株癌细胞(白血病HL–60、肺癌A549、肝癌SMMC–7721、乳腺癌MCF–7和结肠癌SW480)的增殖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玛咖酰胺N–苄基–(9Z,12Z,15Z)–十八碳三烯酰胺(NBOT)细胞毒性抑制活性最强。(4)TA的正离子模式的ESI质谱在质荷比(m/z)371.0368–1739.1169范围内呈现正态分布。基于这一事实,采用TA作为ESI–MS校正物对质谱进行分子量校正后,通过分析4种玛咖酰胺和2种β–环糊精,比较了TA作为校正物与甲酸钠(SF)和Prod#88323分别作为校正物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使用TA校正后测量的分析物m/z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00 ppm,小于SF和Prod#88323校正后测得样品m/z的相对误差。该校正液的发现,为准确检测m/z<2000的化合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张春霞[7](2020)在《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质量控制是保障中药临床有效、安全的必要手段,系统物质基础阐释、真伪鉴别与质量优劣评价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核心。人参属来源中药,特别是人参、西洋参、三七,具有明显的补益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极其广泛。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七种人参属来源中药: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红参(Red ginseng)、西洋参(P.quinquefolius L.)、三七(P.notoginseng(Burk.)F.H.Chen)、人参叶(leaf of P.ginseng)、竹节参(P.japonicus C.A.Meyer)、珠子参(P.japonicus C.A.Mey.var.major(Burk.)C.Y.Wu et K.M.Feng)。皂苷是人参属中药的共有成分,是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鉴于这些同属植物来源的中药都含有皂苷成分,人参属中药的精准质量控制面临着挑战。系统阐明人参属中药所含皂苷组成,建立“鉴别标志物”,是实现人参属中药精准鉴别的可行之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类结构同法表征”多技术集成的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新模式)核心研究任务,本论文综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多种数据采集技术,建立高效、高灵敏、高覆盖度的表征方法,基于一法同时实现多种人参属来源中药中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差异分析。基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Q-Orbitrap)灵活多变的扫描技术,本论文首先建立6种非靶向/靶向扫描技术,以人参花中皂苷成分的表征为例比较其性能差异,表明包含母离子列表数据依赖采集(PIL-DDA)同时开启“If idle-pick other”(IIPO)功能是一种高灵敏、高覆盖度的中药多成分表征技术。基于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人参皂苷数据库(记录499个人参皂苷,对应169种质量数),构建了目标皂苷成分母离子列表。通过系统参数优化在Q Exactive Q-Orbitrap高分辨液质联用仪上建立6种质谱采集方法:1)Full MS/dd-MS2(M1);2)Full MS/dd-MS2/PIL/IIPO(M2,含PIL);3)ISCID-Full MS/dd-MS2-Tags(M3);4)Full MS/AIF/NL-dd-MS2(M4);5)PRM(M5,含PIL);6)Targeted SIM/dd-MS2(M6,含PIL)。通过“两步法”比较不同扫描技术对人参花皂苷的表征效果:首先基于已知人参皂苷对应的169种不同质量数计算减氢离子理论质荷比,通过质量亏损过滤(MDF:允许±10 m Da变异)统计每种方法扫描到的目标成分个数-NT;在此基础上继续统计其中能够采集二级碎片的数目-NT2。依照数目大小降序排列依次为(NT/NT2):M5(17670/17704),M6(602/606),M2(487/347),M3(469/339),M4(489/246),M1(459/339)。相比较,作为靶向二级采集技术,M5与M6获取目标成分质谱信息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4种非靶向采集方法,但面对复杂化学体系其鉴定未知成分的能力最低,且无全扫描数据;M2扫描到目标质量数与M4相当,但NT2高于其它3种方法。故认为M2是一种高灵敏、同时靶向与非靶向采集技术,能够增强传统DDA对于目标质量数的覆盖度,这种优势在面对极为复杂化学基质时(例如体内生物样品)可能优势更为明显。为进一步增强M2方法对未知皂苷成分的覆盖度,本论文提出一种通过大规模分子设计构建“人参皂苷虚拟库”与MDF获取母离子列表的新方法,建立Full MS/dd-MS2/PIL/IIPO法从人参花中鉴定164个皂苷成分。制定了人参皂苷分子设计规则(27种苷元、5种不同糖基、24种非糖取代基;每个分子含糖基数≤6个、取代基个数≤2个),通过C语言编程构建共含有13536种不同质量数人参皂苷虚拟库;并结合固定变异范围(±10 mDa)MDF处理,从人参花提取物的负离子全扫描数据中筛选得到1859个目标质量数,生成人参花的母离子列表PIL-2,并构建新的M2采集方法。相对于已知皂苷数据库构建的PIL,包含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所构建的母离子列表的DDA方法,能够新采集到17个成分的二级质谱,对其中9个成分的结构进行了推导。基于M2采集的HCD-MS2数据,最终从人参花中鉴定了164种人参皂苷,其中29个通过与对照品对比保留时间与质谱信息,34个为未知质量数皂苷。进一步探讨DDA与DIA在中药多成分表征中的差异,本论文基于VionTM IMS-QTOF离子淌度高分辨液质联用仪,以竹节参为例建立了DDA(MS-MS/MS,不含PIL)、HDMSE两种采集方法以及基于UNIFI高效峰注解的技术流程,对竹节参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定性分析,鉴定或初步推导了178个皂苷,体现了DDA与DIA两种模式采集的互补性。通过色谱-质谱参数优化,构建了基于BEH Shield RP18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Vion IMS-QTOF高分辨质谱仪负离子模式DDA与HDMSE采集方法。特别地,首次提出一种“三步法”策略用于优化DDA方法设置中的质量依赖裂解能量(MDRCE)。在UNIFI平台建立了自建人参皂苷数据库(记录504个已知皂苷与60个标准品)高效注解DDA与HDMSE数据的标准化流程。最终我们从竹节参中鉴定或推导178个皂苷,其中包括75个可能未知的皂苷结构。这些鉴定的结构中,168个成分是通过DDA数据分析,另外10个从HDMSE数据补充鉴定。相比较,DDA采集的裂解信息更加可靠、假阳性结果少;HDMSE能够方便提供皂苷成分的CCS值(碰撞截面值),覆盖度更高。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够获得互补的代谢物结构鉴定信息。在人参皂苷组成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本论文旨在建立一种基于人参皂苷正离子源内裂解(p-ISF-G)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新颖特征图谱,实现人参属多品种中药鉴别。通过选择性监测4种苷元产物离子,成功构建人参皂苷亚型分组表征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通过差异色谱峰监测,在Vion IMS-QTOF与QTrap4500两种质谱仪上实现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7种人参属来源中药同时鉴别与15种中成药中人参、西洋参与三七的鉴别。在6台高分辨质谱仪上(Agilent 6520与6545 QTOF,Waters Xevo G2-S QTOF与Vion IMS-QTOF,Thermo Fisher Q Exactive Q-Orbitrap与LTQ-Orbitrap Velos Pro)测定表明pISF-G容易发生;通过对58个皂苷对照品分析,在正离子模式一级质谱中低质量端的丰富产物离子是由于脱糖后质子化皂苷元连续脱去H2O产生,因而具有苷元特异性。通过选择性离子监测4种特征苷元产物离子(PPD型:m/z 407.37/CCS206.24?2;PPT型:m/z 423.36/CCS 211.26?2;OA型:m/z 439.36/CCS 209.60?2;OT型:m/z 457.37/CCS 217.81?2)可以实现人参皂苷的非靶向分类表征,并构建7种人参属中药的特征图谱。基于多批次特征图谱数据的化学计量学分析,揭示了35种皂苷标志物。更为重要地,特征标志物监测实现了15种中成药中人参,西洋参或三七原料的区分。这些结果能够在QTrap 4500质谱仪上重现。特征图谱技术,初步验证了“类结构同法表征”策略的可行性,是一种支撑“一法多用”中药质量控制策略的新技术。本论文,在Q-Orbitrap质谱仪首次建立一种基于虚拟数据库包含母离子列表高灵敏、高覆盖度、同时靶向/非靶向改进型DDA扫描技术,适用于中药中人参皂苷的系统表征;首次在Vion IMS-QTOF上证实结合DDA与DIA采集技术在中药多成分鉴定时可获得互补的质谱信息;首次系统研究了正离子人参皂苷源内裂解,建立一种新颖特征图谱技术,实现中药材,特别是中成药中人参属中药的鉴别。这为中药的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精准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李乐乐[8](2020)在《应用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人参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文中指出本研究中尝试使用植物代谢组学方法区分不同种类的人参制品并找到相应的分析标志物。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人参茎叶和西洋参茎叶中的皂苷类成分差异。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MS)建立了负离子模式下基于全扫描(full scan)和平行反应检测(PRM)的两种定量分析方法用于测定人参皂苷成分的含量。通过对比,选用PRM分析方法,对人参茎叶和西洋参茎叶中18种人参皂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使用PRM定量分析数据建立了主成分分析(PCA)模型用以区分人参茎叶与西洋参茎叶,选定了6个人参皂苷(拟人参皂苷F11、人参皂苷Rf、三七皂苷R2、人参皂苷F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3)作为区分两者的分析标记物。为进一步从整体上探讨园参茎叶与林下山参茎叶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建立了基于full scan数据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筛选出了26个成分作为区分园参茎叶与林下山参茎叶的分析标记物。本研究为区分市场上不同类型人参茎叶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方法。2.使用靶向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人参和西洋参中皂苷,寡糖以及氨基酸类成分的差异。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定量分析方法,可同时测定样品中人参皂苷、寡糖和氨基酸三类成分的含量。不同于C18色谱柱只能对人参皂苷进行分离,氨基色谱柱对包括6种人参皂苷、4种寡糖、15种氨基酸等3种类型的化合物均有较好的分离能力。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每种化合物的回收率在88%-111%范围内,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均小于6%(n=6);三类物质的定量限均小于1μg/mL。使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人参和西洋参中的相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对二者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选择性、灵敏性。3.使用非靶向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成分差异。为了了解人参根和西洋参根在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上的显着差异,有必要先研究这两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然而,在以往的文献中,对这两种人参制品的分析更多的是在于区分人参皂苷类成分。除了人参皂苷外,这两种人参制品中还有其他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但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系统比较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使用亲水作用色谱-质谱(HILIC-MS)和反相液相色谱-质谱(RPLC-MS))进行数据采集,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两种非靶向的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结果表明,使用HILIC-MS和RPLC-MS的两种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可以对人参和西洋参进行鉴别研究。使用RPLC-MS对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了16种人参皂苷类化合物可作为区分人参和西洋参的分析标志物。而在HILIC-MS分析中则发现了5种人参皂苷、3种氨基酸和1种寡糖可作为分析标记物。因此,RPLC-MS更适合分析人参皂苷,而HILIC-MS方法具有同时测定多种活性成分的优势。这两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发现分析标记物,且有助于区分人参与西洋参。4.固相甲基化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人参中寡糖成分。目前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实用的方法来检测和分析人参寡糖。本研究中采用了固相甲基化法对人参寡糖提取物进行了衍生化处理,然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对其进行分析。利用高分辨质谱提供的精确的质荷比和串联质谱信息确定了寡糖的序列、连接方式和结构信息。并且使用化学标准品进一步确证寡糖的化学结构。采用建立的方法对生晒参和红参中的寡糖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生晒参对其进行系统比较。本文首次报道了人参含有的非还原性寡糖——吡喃葡糖基蔗糖。对从生晒参和红参中提取的寡糖进行了比较,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分图中可以清楚看到两类样品分离开来,说明这两种人参样品中寡糖成分具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红参中的寡糖含量低于生晒参,其中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糖四糖、麦芽五糖、麦芽六糖、麦芽七糖、麦芽八糖、麦芽九糖、蔗糖和吡喃葡糖基蔗糖在红参中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

赵倩钰[9](2020)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天然产物高分辨质谱数据的识别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实现多学科、跨行业的交流,需要拓展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相融相通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要加强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中药现代化”战略已经实施了25年,我国的中药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药的药效物质、作用机制、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等基础研究都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在众多研究中,物质基础一直是中药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由于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复杂多变,质谱(Mass Spectrometer)分析成为最高效的研究手段。目前市场上的质谱仪虽然具有结构鉴定能力强大、灵敏度高、分析范围广、分析速度快、与色谱仪兼容性高等特点,但由于厂家众多,型号多样,实验室数据库通用性一直是困扰科研工作者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推进,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成为了机器学习领域的关键性技术。深度神经网络技术,以人工神经元为基础,构建出适用于不同任务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从大量数据样本中学习其深层次的内在规律和表示形式,使其在某些任务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水平。建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为数据的自动化识别、数据库通用性匹配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受此启发,本文利用深层神经网络模型学习黄酮类和二苯甲酮类天然产物标准品的质谱数据的内在差别,建立了一种能够对黄酮类和二苯甲酮类天然产物进行区分的神经网络模型方法。黄酮类和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具有结构相似,分子量接近,质谱裂解途径相似等特点,采用高分辨数据计算及数据库检索时,往往出现错误率较高的情况。本文以黄酮类和二苯甲酮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探索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在化合物分类上面的自动识别方法。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HPLC-Q-Orbitrap MS)对随机挑选的50个标准品进行分析,包括25个黄酮类化合物,25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结合响应面实验设计对液相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得到的最优条件为:使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2.1×100 mm,1.8μm)色谱柱分离,经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0.2 m L·min-1,柱温30°C,毛细管温度200°C,辅助器加热温度400°C,正离子喷雾电压3.2 k V,负离子喷雾电压2.8k V。得到最优条件后,对133个标准品进行液相质谱分析,包括84个黄酮类化合物,49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将133个标准品的液相质谱数据通过Xcalibur 4.0软件分别提取44维样本信息,包括:正离子模式下的保留时间、母离子m/z和20个二级质谱碎片,负离子模式下的保留时间、1个母离子m/z和20个二级质谱碎片。正、负离子模式二级质谱碎片选择的标准为前20强。为了进行深度学习的建模分析,将各化合物在正负切换扫描模式下得到的保留时间、母离子、及二级质谱碎片拼接起来作为模型的输入特征。并且,采用了深度前馈神经网络对113个标准品的数据74个黄酮类化合物标准品,39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标准品)进行训练和验证,让神经网络模型学习到区分两类化合物的能力。最后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未学习过的20个标准品数据(10个黄酮类化合物标准品,10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标准品)进行分类性能的测试。为了给神经网络模型提供更好的输入特征,本文基于113个标准品数据,分别对32维(正、负离子模式下的母离子m/z和15个二级质谱碎片),42维(正、负离子模式下的母离子m/z和20个二级质谱碎片),44维(正、负离子模式下的保留时间、母离子m/z和20个二级质谱碎片)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实验对比,得到了不同的输入特征维度的深度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实验结果表明,42维的输入特征可以实现最高的分类准确率,在对20个标准品进行的测试中,可以实现80%的分类正确率。为了对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本文通过Compound Discoverer2.1软件对不同溶剂提取的两个采收时期的芒果叶样品进行了数据自动提取,共得到102个化合物的42维高分辨质谱数据,使用模型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共得到46个黄酮类化合物,26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通过mz Cloud数据库以及实验室自制标准品进行鉴定,确认出其中18个黄酮,12个二苯甲酮。其中,有10个黄酮类化合物是在芒果叶中首次被发现,而未鉴定出的28个黄酮和14个二苯甲酮可能为新化合物。上述结果提示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适用于中药新化合物的快速发现研究。综上所述,本文运用响应面法对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进行优化,使用UHPLC-Q-O rbitrap MS仪器对133个标准品进行分析并采集数据,运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快速区分黄酮类化合物和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准确率达到80%,基本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此外,模型的准确率可以随着标准品数量的增多而不断提高,提示深度学习技术适用于中药复杂样品的快速鉴定。最后,我们通过对芒果叶不同提取物中化合物进行鉴定,确定了该技术在分析鉴定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药用植化分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左甜甜[10](2020)在《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参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红参是鲜人参经蒸制干燥得到的产品。研究表明,热处理引起的人参皂苷的转化与生物学活性的改善显着相关。系统阐释人参与红参的化学组成,揭示蒸制介导的整体性化学转化,建立各自的特征标志物,对于实现人参、红参精准质量控制,优化炮制参数、合理临床用药,推动人参产业向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综合利用系统植化分离、多维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非靶标代谢组学与质谱成像等技术,对人参开展皂苷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同时深度表征鉴定人参与红参的皂苷组成,整体性描绘蒸制介导的化学转化,构建人参与红参鉴别的特征标志物。本论文采用多种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中压C18柱)与制备型、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对人参根中的皂苷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分离并鉴定42个皂苷化合物(1-42),包括1个新齐墩果酸型人参皂苷(1)与一个种内首分化合物(2,三七皂苷FP1)。利用高分辨质谱与一维、二维NMR分析,新皂苷化合物结构鉴定为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命名为人参皂苷RO1(1)。其它40个已知皂苷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Rg1(3),三七皂苷R4(4),人参皂苷Ra2(5),-Rb1(6),-Rb2(7),-Rd(8),三七皂苷Rt(9),人参皂苷Rc(10),-Ra1(11),20-O-葡萄糖基人参皂苷Rf(12),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b1(13),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e2(15),-Re3(16),丙二酸酰化人参茎叶皂苷Rd5(17),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c(18),人参皂苷Rg3(19),人参皂苷Re(20),20(R)-人参皂苷Rh2(21),20(S)-人参皂苷Rh2(22),人参皂苷Rf(23),20(S)-原人参三醇(24),人参皂苷F3(25),-Rk1(26),-F5(27),-Rg2(28),-Rb3(29),20(R)-人参皂苷Rh1(30),compound K(31),人参皂苷F1(32),-F2(33),-RO(34),三七皂苷R1(35),竹节参皂苷Ⅳa(36),20(S)-人参皂苷Rh1(37),人参皂苷Rg5(38),-Rk3(39),三七皂苷Fe(40),-R2(41)与人参皂苷Ra3(42)。本论文植化分离工作进一步丰富了人参中皂苷化合物的多样性,为基于液质联用技术人参与红参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差异分析提供对照品。本论文建立了基于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2D-LC/IM-QTOF-MS)维度增强的(四维分离)中药多成分系统表征技术、开发基于UNIFI平台“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引导的智能峰注解标准化流程,最终能够鉴定323种人参皂苷(人参中鉴定286种,红参中306种),其中125种尚未从人参属中分离报道。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依次优化色谱-质谱的关键参数(固定相、流动相、柱温、洗脱梯度;离子源参数毛细管电压、锥孔电压与梯度裂解能量),构建了配置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机制的XBridge Amide色谱柱和反相HSS T3色谱柱的2D-LC分离系统,通过星条方程法测定该二维色谱系统的正交性为0.76,有效峰容量为976;且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稳定、可重现。利用Vion?IMS-QTOF杂合型高分辨质谱仪,选择ESI负离子模式下数据非依赖High-Definition MSE(HDMSE)进行数据采集,实现人参与红参提取物复杂成分的四维分离,提供每个皂苷成分五维结构相关信息(t R-HILIC,t R-RP,CCS,MS1,MS2)。与传统MSE相比,HDMSE可以更好地分离人参皂苷并直接提供CCS值信息。在系统整理人参皂苷植化分离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共记录504个已知人参皂苷结构信息(名称、分子式、化学结构)。将该数据库导入UNIFITM软件,并输入58个皂苷对照品确定的结构信息,建立了基于UNIFI自动注解HDMSE数据的高效代谢物鉴定流程(包括分析方法设置、数据采集、数据校正、数据处理与鉴定、鉴定结果再确认),通过小分子预测、MS1/MS2数据与数据库成分理论质谱信息匹配,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并呈现可重现的鉴定结果。本实验增加了一维色谱分离(HILIC)和离子淌度(IM)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峰容量;离子淌度测定的CCS值为分子的结构鉴定提供了与质谱正交的多一维度的信息,特别是在异构体区分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最终能够从人参鉴定286种人参皂苷、从红参中鉴定306种,共计323种人参皂苷结构(包括PPD型119个,PPT型87个,OA型21个,丙二酸酰化型17个,以及76个其它类型)。这为人参与红参差异分析奠定了基础;所构建的2D-LC/IM-QTOF-HDMSE方法亦可以充当放大镜初步发现人参和红参之间的差异成分。本论文构建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IM-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通过不同炮制时间点分析整体描绘人参的化学转化,通过实验室自制与市售的人参与红参代谢组对比,鉴定18种潜在差异成分,构建人参与红参特征标志物;并通过质谱成像/(MSI)分析确定了差异标志物的组织分布。综合利用Vion IMS-QTOF离子淌度液质联用仪、UNIFI与Progenesis QI软件,建立了非靶标代谢组学的分析流程:1)基于负离子模式HDMSE代谢组信息采集;2)多批次HDMSE数据校正与数据解卷积(峰对齐、峰提取、归一化);3)代谢特征列表再处理80%规则与30%变异规则;4)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阶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与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大小寻找差异代谢物;5)潜在标志物鉴定。根据以上流程首先研究了不同炮制时间(2 h,3 h,4 h)下人参化学成分转化程度,PCA得分图揭示了时间依赖的动态转化轨迹。对人参与实验室自制红参进行差异分析,当VIP阈值设定为2.5时,鉴定22个差异离子;通过对市售人参与红参对比分析,同条件下鉴定25个差异离子;最终发现18个潜在炮制相关标志物。其中m-Rb1(同位素峰m/z 1195.6070)、人参皂苷Ro、M6(PPD+3Glc+2Xyl+Mal)、m-Rc(同位素峰m/z 1165.5967)、m-Rb2(同位素峰m/z 1165.5970)为白参的鉴别标记物;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3为红参的鉴别标记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18个潜在炮制相关标志物中5个标志物质量数进行MSI分析(M18:人参皂苷Rg5(异构体);M15:人参皂苷Rg3(异构体);M4:人参皂苷Ro(异构体);M12:人参皂苷Rd(异构体);M10:m-Rc(异构体)在根部的空间分布。5个人参皂苷标志物在人参、红参根部组织部位的具体分布,人参皂苷Rg5、Rg3在外皮、韧皮部可以看到有更高含量的表达,而人参皂苷Ro、m-Rc(异构体)在形成层部位含量更高。另外,MSI可以直观呈现差异标志物在不同组别样品中含量差异。M18、M15在红参中的含量高于白参,而M4、M12、M10在白参中的含量则高于红参。这些趋势与非靶向代谢组学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MSI反映的代谢物变化趋势是所有能够离子化的异构体总强度,这些异构体如果变化趋势不一致,MSI呈现的结果可能与LC-MS有所不同。本论文,首次建立一种基于离线2D-LC/IM-QTOF-HDMSE维度增强的代谢组表征技术,支撑混合样品的四维分离,实现了人参与红参中皂苷成分的深度表征;建立基于UHPLC/IM-QTOF-MS、UNIFI与Porgenesis QI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流程,整体性描绘并鉴定人参炮制相关标志物;首次利用MSI技术对人参炮制相关标志物进行组织分布研究。以上研究结果对于人参与红参的精准质量控制,合理临床用药,及人参产业的向好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中药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二、直接输注电喷雾电离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在十六种中药来源化合物定性分析中的应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输注电喷雾电离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在十六种中药来源化合物定性分析中的应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家畜乳质谱指纹特征和真实性判别模型研究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家畜乳研究概况
    1.2 指纹图谱研究概况
        1.2.1 指纹图谱的概念
        1.2.2 指纹图谱的方法
        1.2.3 指纹图谱的获取
        1.2.4 指纹图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2.5 指纹图谱展望
    1.3 甘油三酯简介
    1.4 乳脂肪甘油三酯及其功能
    1.5 乳脂肪甘油三酯的分析测定方法
    1.6 超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法
    1.7 化学计量学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7.1 化学计量学
        1.7.2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
    2.1 样品采集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与药品
        2.2.2 仪器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总技术路线图
    3.2 样品前处理
    3.3 质谱采集
    3.4 质谱分析
    3.5 甘油三酯的鉴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总基峰色谱图和质谱图
    4.2 六种家畜乳TAGs的鉴定与PCA分析
    4.3 质谱指纹特征
        4.3.1 六种家畜乳全质谱指纹PCA分析
        4.3.2 六种家畜乳截取处理总质谱指纹PCA分析
        4.3.3 六种家畜乳最佳质谱段聚类与甘油三酯分子鉴定PCA对比分析
        4.3.4 牛科家畜乳质谱指纹PCA分析
        4.3.5 有机和非有机牛乳总质谱指纹PCA分析
        4.3.6 原马乳和酸马乳总质谱指纹PCA分析
    4.4 六种家畜乳质谱指纹HCA分析
    4.5 SIMCA判别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5 讨论
    5.1 乳脂肪甘油三酯的提取分离
    5.2 家畜乳SFC-Q-TOF-MS检测及分析
    5.3 六种家畜乳质谱指纹截取PCA、HCA分析
    5.4 家畜乳物种SIMCA模型的建立及判别
6 本研究创新点、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2)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积累规律及相关代谢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牛蒡属植物研究进展
    1 牛蒡属植物分类研究
    2 牛蒡属植物化学研究
    3 牛蒡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
    4 牛蒡属分子生物学研究
    讨论
第二章 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化学成分HPLC法含量测定研究
    第一节 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含量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节 HPLC法测定不同萌发时期牛蒡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含量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及种仁中化学成分UPLC-Q-TOF-MS法研究
    第一节 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化学成分UPLC-Q-TOF-MS法鉴定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节 不同生长时期牛蒡种仁中化学成分UPLC-Q-TOF-MS法鉴定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牛蒡转录组分析
    第一节 牛蒡转录组测序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节 牛蒡转录组比较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牛蒡中木脂素类生合成途径分析
    第一节 牛蒡相关木脂素类生合成途径研究
        1. 木脂素多种生物活性
        2. 木脂素生合成相关途径
        3. 牛蒡苷相关木脂素生合成相关途径
        讨论
    第二节 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相关代谢基因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激光显微切割和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真菌毒素的种类、分布和危害
        1.1.1 真菌毒素的种类
        1.1.2 真菌毒素的分布
        1.1.3 真菌毒素的危害
    1.2 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
        1.2.1 确证法
        1.2.1.1 薄层色谱法(TLC)
        1.2.1.2 气相色谱法(GC)
        1.2.1.3 液相色谱法(LC)
        1.2.2 快速检测方法
        1.2.2.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2.2.2 高光谱成像(HSI)
        1.2.2.3 电子鼻
        1.2.2.4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3 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的方法
    1.4 真菌毒素的降解方法
        1.4.1 物理方法
        1.4.1.1 热处理法
        1.4.1.2 物理吸附法
        1.4.2 化学方法
        1.4.3 生物方法
        1.4.4 辐射法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设计框架图
第2章 长三角地区主要农产品和中药山楂中非靶向性真菌毒素筛查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3 样品处理
        2.2.4 UHPLC-Q-TOF-MS分析
        2.2.5 筛查方法
        2.2.6 定量方法学验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定性分析验证
        2.3.2 定量分析验证
        2.3.2.1 线性范围与检测限
        2.3.2.2 回收率和精密度
        2.3.3 实际样品筛查
        2.3.3.1 非靶向快速筛查小麦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
        2.3.3.2 非靶向快速筛查玉米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
        2.3.3.3 非靶向快速筛查山楂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聚硫堇分子印迹膜的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果汁中的展青霉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Th-PtNP-NGE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3 Th-PtNP-NGE纳米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Th-PtNP-NGE/GCE)的制备
        3.2.4 分子印迹聚合物/硫堇-Pt纳米粒子-氮掺杂石墨烯/玻碳电极(MIP/Th-Pt NP-NGE/GCE)的制备
        3.2.5 电化学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h-PtNP-NGE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3.3.2 电极修饰过程的电化学表征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3.1 复合材料中PtNP-NGE和Th的比例选择
        3.3.3.2 电解液的p H值
        3.3.3.3 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配比
        3.3.3.4 吸附时间的选择
        3.3.4 分析方法的建立
        3.3.4.1 线性范围和灵敏度
        3.3.4.2 分子印迹电极的选择性、稳定性及重复性
        3.3.5 样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长三角地区居民的多种真菌毒素累积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2 研究人群
        4.2.3 尿液样品制备
        4.2.4 UHPLC-MS/MS分析
        4.2.5 肌酐校正
        4.2.6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4.2.6.1 真菌毒素日摄入量(Probable daily intake,PDI)
        4.2.6.2 单一真菌毒素的风险评估
        4.2.6.3 复合污染的真菌毒素的联合风险评估
        4.2.7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研究人群的一般人口学信息
        4.3.2 真菌毒素的暴露水平
        4.3.3 居住地区、BMI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4.3.4 真菌毒素污染与食物摄入的关系
        4.3.5 单一真菌毒素的风险评估
        4.3.6 多种真菌毒素联合污染的累积风险暴露评估
        4.3.7 局限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对TEN的降解效果及降解产物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5.2.3 TEN降解实验
        5.2.3.1 不同光照波长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5.2.3.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毒素降解
        5.2.3.3 不同初始浓度下的毒素降解
        5.2.3.4 不同pH值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5.2.3.5 不同溶液体系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5.2.4 仪器方法
        5.2.4.1 UHPLC-MS/MS分析
        5.2.4.2 UHPLC-Q-TOF-MS分析TEN降解产物
        5.2.5 降解率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降解TEN的条件优化
        5.3.1.1 不同光照波长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5.3.1.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毒素降解效果
        5.3.1.3 不同初始浓度下的毒素降解
        5.3.1.4 不同溶液环境下光照条件下毒素的降解效果
        5.3.2 TEN降解产物分析
        5.3.2.1 光降解TEN总离子色谱图
        5.3.2.2 光降解TEN产物质量及分子式
        5.3.2.3 光降解TEN产物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74 种真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名称、分子式和精确分子量
作者简历

(4)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前言
    1.1 生物样本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基于提取、富集方法的样本前处理技术
        1.1.2 基于化学衍生化方法的样本前处理技术
    1.2 液相色谱、质谱和液质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1.2.2 质谱技术
        1.2.3 液质联用技术
    1.3 前处理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样本分析中的应用
        1.3.1 药源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1.3.2 药源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1.3.3 生物样本中芳香酸的定量分析
        1.3.4 远志的炮制机理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新型功能化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血浆中痕量人参皂苷的富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液质条件
        2.2.4 功能化的磁纳米材料的制备
        2.2.5 结合实验
        2.2.6 在血浆样品中的应用
        2.2.7 方法学验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Fe_3O_4@SiO_2@PDA NPs的MDSPE-UPLC-Q-TOFMS技术非特异性富集血浆中痕量的人参皂苷
        2.3.2 基于Fe_3O_4@PEI@TBANPs的MDSPE-UPLC-Q-TOF MS技术特异性富集血浆中痕量人参皂苷
    2.4 小结
第3章 新型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制备及其对血浆中痕量糖苷类物质的PK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液质条件
        3.2.4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制备
        3.2.5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评估
        3.2.6 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3.2.7 方法学验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的表征
        3.3.2 硼酸功能化-多孔板合成的优化
        3.3.3 结合性能评估
        3.3.4 再生性能评估
        3.3.5 方法评估
        3.3.6 Vial@FPBA富集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3.3.7 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3.4 总结
第4章 新型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和SILD方法的开发及其对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定量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液质条件
        4.2.4 SILD方法的优化
        4.2.5 功能化材料的制备
        4.2.6 结合实验
        4.2.7 样品的制备
        4.2.8 方法学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ILD方法的优化
        4.3.2 功能化材料的表征
        4.3.3 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制备的优化
        4.3.4 多层分子印迹-多孔板的结合性能
        4.3.5 方法学验证
        4.3.6 应用于真实样品
        4.3.7 功能化材料富集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4.4 总结
第5章 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系统阐释远志的炮制机理
    5.1 引言
    5.2 远志及其炮制品的体外化学物质转化机制研究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2.3 小结
    5.3 远志及其炮制品在体外的代谢机制研究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3.3 小结
    5.4 远志及其炮制品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5.4.1 实验部分
        5.4.2 结果与讨论
        5.4.3 小结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质谱鉴定中药阿胶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及研究糖胺聚糖与趋化因子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胶原蛋白及其降解物
        1.1.1 胶原蛋白类型与分子结构
        1.1.2 胶原蛋白降解物
        1.1.3 胶原蛋白的传统鉴定方法
    1.2 糖胺聚糖的种类及功能
        1.2.1 肝素及硫酸乙酰肝素
        1.2.2 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
        1.2.3 透明质酸
        1.2.4 硫酸角质素
    1.3 趋化因子的结构及生理作用
        1.3.1 CCL5的结构特点
        1.3.2 CCL5的生理作用
    1.4 糖基化修饰的种类及功能
        1.4.1 N-连接糖基化
        1.4.2 O-GalNAc糖基化
        1.4.3 O-GlcNAc糖基化
        1.4.4 磷酸化糖基修饰
        1.4.5 C-甘露糖基化
        1.4.6 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
    1.5 现代质谱分析技术
        1.5.1 生物质谱仪
        1.5.2 质谱的碎裂方式
    1.6 蛋白质与糖胺聚糖的质谱分析策略
        1.6.1 蛋白质的质谱分析策略
        1.6.2 糖胺聚糖的质谱分析策略
    1.7 糖胺聚糖与蛋白的相互作用
    1.8 论文大纲
第二章 阿胶中胶原蛋白成分的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与耗材
        2.2.2 主要仪器
        2.2.3 色谱柱
        2.2.4 缓冲液及流动相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皮样处理
        2.3.2 胶样产品处理
        2.3.3 蛋白酶解
        2.3.4 NanoLC-MS/MS分析
        2.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6 数据库搜索
        2.3.7 LC-MRM-MS/MS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鸟枪法蛋白组学
        2.4.2 生物信息学
        2.4.3 挑选每个物种的特征肽
        2.4.4 特征肽的MRM定量方法研究
        2.4.5 掺假阿胶产品的检测
        2.4.6 掺假杂交动物皮的阿胶的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胶制作中糖胺聚糖的变化
    3.1 引言
    3.2 试剂与耗材
        3.2.1 试剂与耗材
        3.2.2 主要仪器
        3.2.3 色谱柱
        3.2.4 缓冲液及流动相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糖胺聚糖的提取
        3.3.2 糖胺聚糖的酶解及AMAC标记
        3.3.3 LC-MRM-MS/MS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糖胺聚糖的结构表征和含量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血浆中天然CCL5的鉴定
    4.1 引言
    4.2 药品与试剂
        4.2.1 试剂与耗材
        4.2.2 主要仪器
        4.2.3 色谱柱
        4.2.4 缓冲液及流动相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CCL5多抗偶联琼脂糖珠的制备
        4.3.2 CCL5的纯化
        4.3.3 野豌豆凝集素亲和柱的制备
        4.3.4 CCL5的糖肽富集
        4.3.5 蛋白酶解
        4.3.6 质谱分析
        4.3.7 数据库搜索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血浆制备
        4.4.2 天然CCL5的存在形式
        4.4.3 CCL5的糖基化形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CL5异型体混合物的定性及定量研究
    5.1 引言
    5.2 药品与试剂
        5.2.1 试剂与耗材
        5.2.2 主要仪器
        5.2.3 色谱柱
        5.2.4 缓冲液及流动相的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CCL5异型体混合物的酶解
        5.3.2 CCL5异型体混合物的质谱分析
        5.3.3 CCL5混合物的定量方法摸索
        5.3.4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CCL5糖基化异型体的合成
        5.4.2 CCL5碎裂方式选择
        5.4.3 HCD和ETD鉴定CCL5
        5.4.4 CCL5定量方法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CL5与肝素相互作用研究
    6.1 引言
    6.2 药品与试剂
        6.2.1 试剂与耗材
        6.2.2 主要仪器
        6.2.3 色谱柱
        6.2.4 缓冲液及流动相的配制
    6.3 实验方法
        6.3.1 BLI测定
        6.3.2 分子对接模拟
        6.3.3 CCL5混合物过肝素亲和柱
        6.3.4 洗脱样品的定量质谱分析
        6.3.5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CCL5个体与肝素的相互作用
        6.4.2 分子对接模拟
        6.4.3 CCL5混合物与肝素的相互作用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分离、表征及其生物活性评价与新型质谱校正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玛咖的研究进展
        1.1.1 玛咖的营养成分
        1.1.2 玛咖的活性成分
        1.1.3 玛咖的生理作用
    1.2 玛咖酰胺的研究进展
        1.2.1 玛咖酰胺的发现
        1.2.2 玛咖酰胺的形成
        1.2.3 提取方式
        1.2.4 玛咖酰胺的分析
        1.2.5 玛咖酰胺的纯化
        1.2.6 玛咖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1.3 质谱概述
        1.3.1 离子源(Ion Source)
        1.3.2 质量分析器(Mass Analyser)
        1.3.3 检测器(Detector)
        1.3.4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4 选题背景及主要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课题主要内容
第2章 UPLC–MS分析玛咖中主要的玛咖酰胺和玛咖烯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对照品的制备
        2.3.3 提取流程
        2.3.4 检测条件
        2.3.5单因素实验
        2.3.6 方法学考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定性分析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正交实验结果
        2.4.4 方法学验证
        2.4.5 样品定量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提取分离
        3.3.2 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UPLC-MS检测
        3.4.2 FT-IR光谱分析
        3.4.3 UV-Vis光谱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玛咖酰胺和玛咖烯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材料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4.3.2 MTS法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抗氧化活性
        4.5.2 肿瘤细胞的抑制
    4.6 小结
第5章 单宁酸用于电喷雾电离质谱仪分子量校正物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样品制备
        5.2.3 质谱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宁酸用于电喷雾电离质谱仪分子量校正物的可行性
    5.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平台6种数据采集技术用于人参花皂苷成分系统表征与鉴定的性能比较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 UHPLC/Q-Orbitrap-MS分析条件构建
        2.1 固定相筛选
        2.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2.3 离子源参数优化
    3 六种质谱采集方法构建
        3.1 基于自建数据库人参皂苷母离子列表构建
        3.2 二级裂解能量(NCE)比较
        3.3 Full MS/dd-MS~2/Tag Masses与Full MS/AIF/NL-dd-MS~2中源内裂解能量与AIF二级裂解能量优化
        3.4 Inclusion、Neutral Loss与Tag Masses的Global Lists设置
    4 六种质谱采集方法在人参花皂苷成分表征的性能比较
    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结合同时靶向/非靶向采集技术的人参花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4 UHPLC/Q-Orbitrap-MS分析条件
        1.5 数据采集
    2 人参皂苷虚拟库构建
    3 基于“虚拟数据库-MDF筛查”技术的人参皂苷母离子列表构建
    4 虚拟数据库与传统文献数据库构建母离子列表在人参花皂苷成分表征中的优势分析
    5 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Full MS/PIL-dd-MS~2技术人参花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5.1 人参花样品中PPT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5.2 人参花样品中OA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5.3 人参花样品中PPD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离子淌度高分辨液质联用数据依赖采集(DDA)与数据非依赖采集(HDMS~E)技术的竹节参皂苷成分的表征与鉴定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 DDA与HDMS~E方法构建
        2.1 UHPLC与Vion~(TM) IMS-QTOF质谱条件建立
        2.2 基于“三步法”DDA中质量依赖裂解能量(MDRCE)优化
        2.3 HDMSE中高能裂解能量优化
    3 DDA与HDMS~E采集相结合竹节参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3.1 UNIFI~(TM)结合自建数据库自动峰注解流程
        3.2 DDA与HDMS~E互补性阐释
        3.3 竹节参皂苷成分系统表征与鉴定
    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正离子人参皂苷源内裂解(p-ISF-G)特征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新颖特征图谱技术及其在七种人参属来源中药材及相关中成药中的鉴别应用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 p-ISF-G在6种高分辨质谱仪上普适性研究
    3 p-ISF-G可能的发生机制
    4 p-ISF-G关键影响因素
        4.1 流动相
        4.2 离子源参数
    5 基于p-ISF-G皂苷元特征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特征指纹图谱技术构建
        5.1 色谱条件优化
        5.2 质谱扫描方法比较
        5.3 Vion~(TM) IMS-QTOF上HS-SIM方法构建
        5.4 QTRAP 4500 上SIM特征图谱验证
        5.5 HS-SIM特征图谱方法学验证
    6 源自人参属七种药材IM-SIM特征图谱的构建
    7 基于IM-SIM中成药中人参品种的鉴别研究
    8 小结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快速表征技术与人参属来源中药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1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快速表征技术
        1.1 色谱-质谱联用
        1.2 直接进样质谱法(DIMS)
        1.3 质谱成像(MSI)
    2 人参属来源中药鉴别技术
        2.1 TLC
        2.2 DNA条形码
        2.3 指纹图谱
        2.4 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应用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人参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人参和西洋参简介
        1.1 人参化学成分
        1.1.1 多糖和寡糖
        1.1.2 人参皂苷
        1.1.3 生物碱
        1.1.4 糖苷
        1.1.5 酚酸
        1.1.6 其他
        1.2 人参生物活性
        1.2.1 抗衰老活性
        1.2.2 降糖活性
        1.2.3 免疫调节活性
        1.2.4 抗癌活性
        1.2.5 神经调节活性
        1.2.6 调节血脂和抗血栓活性
        1.2.7 促进伤口和溃疡愈合
        1.2.8 其它生物活性
        1.3 西洋参简介
    2 植物代谢组学
        2.1 样品制备
        2.2 代谢物成分分析相关技术
        2.2.1 GC-MS
        2.2.2 LC-MS
        2.2.3 CE-MS
        2.2.4 原位电离质谱技术
        2.2.5 NMR
        2.2.6 分析技术小结
        2.3 数据处理与解释
        2.3.1 非监督方法
        2.3.2 有监督方法
        2.4 靶向与非靶向植物代谢组学
第一章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方法区分并定量分析人参和西洋参茎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样品制备
        1.3 方法学考察
        1.4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检测参数
        1.5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条件优化
        2.2 方法学考察
        2.3 基于-ESI PRM MS测定人参和西洋参茎叶中人参皂苷含量
        2.4 多元统计分析
    3 小结
第二章 基于靶向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人参和西洋参中皂苷、寡糖以及氨基酸类成分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样品制备
        1.3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检测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2.2 HILIC色谱方法对三种类型化合物的分离特点
        2.3 方法学考察
    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靶向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成分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样品制备
        1.3 快速分离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四章 固相甲基化方法结合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人参中寡糖成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制备人参寡糖粗提取液
        1.3 填装固相甲基化柱
        1.4 样品的甲基化
        1.5 样品的还原-甲基化
        1.6 单糖组成分析
        1.7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检测参数
        1.8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寡糖的鉴定
        2.2 还原性寡糖的鉴定
        2.3 非还原性寡糖的鉴定
        2.4 生晒参寡糖和红参寡糖的对比
    3 小结
结论
    1 人参茎叶和西洋参茎叶的化学成分差别
    2 人参和西洋参的化学成分差异
    3 生晒参和红参的寡糖成分差异
    4 靶向和非靶向植物代谢组学
    5 固相甲基化
    6 小结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科研获奖
    其他
个人简介

(9)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天然产物高分辨质谱数据的识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固定相筛选
        2.2 流动相筛选
        2.3 响应面实验设计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黄酮类和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类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模型设计
    2 实验结果
        2.1 实验数据集的配置
        2.2 实验验证与分析
    3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质谱法简介及深度学习技术在质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人参中人参皂苷对照品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样品
        1.2 仪器
        1.3 提取与分离流程
    2 新皂苷化合物(1)结构解析
    3 已知皂苷化合物(2–42)结构解析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2D-LC/IM-QTOF-MS)维度增强表征与UNIFI~(TM)自动峰注解技术的人参与红参系统物质基础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1.4 2D-LC/IM-QTOF-MS分析条件
    2 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构建
        2.1 固定相筛选
        2.2 二维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2.3 正交性与峰容量
    3 Vion IMS-QTOF-MS(负离子模式)关键参数优化
        3.1 毛细管电压和锥孔电压
        3.2 HDMS~E采集二级裂解能量
    4 方法学验证
        4.1 精密度
        4.2 重复性
        4.3 检测限
    5 人参与红参分段样品HDMS~E数据采集
        5.1 基于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第一维分段样品的制备
        5.2 分段样品HDMS~E数据采集
    6 基于UNIFI~(TM)软件自动峰注解工作流程构建
        6.1 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
        6.2 UNIFI~(TM)软件自动峰注解工作流程
    7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成分的系统鉴定
        7.1 不同亚型人参皂苷二级质谱裂解规律
        7.2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成分的系统鉴定
        7.3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结构特征
        7.4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初步差异分析
    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与质谱成像技术人参炮制介导的化学转化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样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质谱(UHPLC/IM-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流程的人参炮制化学转化研究
        2.1 蒸制时间考察
        2.2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潜在皂苷炮制标志物的发现
        2.3 潜在皂苷炮制标志物的结构鉴定
        2.4 人参蒸制皂苷成分转化网络
    3 基于MSI人参炮制皂苷标志物在根部时空分布转化
        3.1 MALDI-TOF MSI实验流程
        3.2 皂苷标志物在根部时空分布转化
    4 本章小结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表S1 41个已知人参皂苷的~(13)C-NMR数据
    表S2 58种人参皂苷的信息表
    表S3 从白参和红参中鉴定的323种化合物的信息
    图S1-S7 新皂苷化合物1-人参皂苷Ro_1的高分辨质谱、二维核磁谱图
    图S8-S89 41 个已知人参皂苷的~1H-NMR、~(13)C-NMR谱图
综述 2011-2018年人参属中药植化分离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
    1 植物化学
        1.1 提取分离方法
        1.2 新皂苷结构
        1.3 人参皂苷的转化与制备
    2 质量控制
        2.1 多成分表征与鉴定
        2.2 整体性鉴别
        2.3 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2.4 重金属农残
        2.5 人参炮制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直接输注电喷雾电离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在十六种中药来源化合物定性分析中的应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家畜乳质谱指纹特征和真实性判别模型研究建立[D]. 许昀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积累规律及相关代谢基因分析[D]. 李胜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D]. 黄晴雯. 浙江大学, 2021(01)
  • [4]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及应用[D]. 赵宁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质谱鉴定中药阿胶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及研究糖胺聚糖与趋化因子的相互作用[D]. 李雪. 山东大学, 2020(11)
  • [6]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分离、表征及其生物活性评价与新型质谱校正物的研究[D]. 付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D]. 张春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应用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人参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D]. 李乐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天然产物高分辨质谱数据的识别技术[D]. 赵倩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D]. 左甜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标签:;  ;  ;  ;  ;  

直输电喷雾电离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在16种中药衍生化合物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