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稻瘟病材料谷美2号主要抗稻瘟病基因的聚类分布

抗稻瘟病材料谷美2号主要抗稻瘟病基因的聚类分布

一、抗稻瘟病水稻材料谷梅2号中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成簇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强[1](2018)在《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与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及改造利用》文中研究说明稻瘟病和稻曲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及食品安全的主要病害。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最经济、最环保、最有效的措施。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及抗病基因发掘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因此,本研究结合室内抗谱测定和田间病圃抗性鉴定,对2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稻瘟病抗性及223份种质资源的稻瘟病、稻曲病抗性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利用抗病基因表达谱分析、转基因验证等技术,对高抗稻瘟病恢复系雅恢2115进行了抗稻瘟病基因鉴定和改造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效抗稻瘟病基因筛选2013-2017年室内抗谱测定和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四川稻瘟病菌群体的抗病频率分布在0.24%94.39%之间,叶瘟病情指数分布在0.1594.22之间,穗颈瘟病穗率分布在1.32%100.00%之间,材料间抗性水平差异显着;携带Pikh、Pikm、Pi9和Pi2的单基因系抗瘟性表现较好,其中携带Pi2和Pi9单基因系的抗病频率分别达到94.39%和90.38%,叶瘟病情指数分别为0.15和0.22,穗颈瘟病穗率分别为1.32%和1.82%,对四川稻瘟病菌群体抗谱宽,田间病圃稳定表现为抗稻瘟病。由此可见,抗稻瘟病瘟基因Pi2和Pi9对四川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有较高利用价值。(2)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2013-2017年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3份种质资源中对稻瘟病、稻曲病均表现为抗或高抗的有雅恢2115、雅恢2918及成恢727等34份,其中对穗颈瘟和稻曲病均表现为高抗的有成恢3203、MR183-2及R650等13份,这些资源对四川水稻抗稻瘟病和稻曲病育种有较高利用价值。(3)稻瘟病抗源抗性遗传背景分析以在四川有利用价值的抗瘟基因Pikh、Pikm、Pi9、Pi2和最新克隆的广谱抗瘟基因Pigm的分子标记对37份抗源进行基因型检测,发现与携带Pigm、Pikh和Pikm对照带型一致的抗源分别有20份,与携带Pi2对照带型一致的有雅恢2115、华占和五山丝苗等14份,与携带Pi9对照带型一致的只有2份;在Piz位点和Pik位点均有与对照带型一致的有16份,占参试抗源的43.24%。由此可见,Piz位点和Pik位点抗瘟基因在抗源中分布较广,将这两个位点的有效抗瘟基因聚合,有利于四川抗稻瘟病新品种的选育。(4)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通过分析雅恢2115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从中发现5个可能对稻瘟病抗性有作用NBS-LRR类基因。接种稻瘟病菌后利用qRT-PCR结果分析表明,只有LOCOs11g44960基因在雅恢2115中诱导上调表达且本底水平较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LOCOs11g44960基因连入以35S为启动子的pCAMBIA1300载体中,在感病材料TP309中对LOCOs11g44960基因进行过表达,通过潮霉素鉴定、特异性引物PCR扩增鉴定和qRT-PCR分析获得16个阳性株系,对阳性株系接种稻瘟病菌发现,LOCOs11g4496基因在过表达株系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野生型TP309,且受稻瘟病病菌诱导表达,叶片病斑面积也小于对照,可见该基因增强了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对雅恢2115的抗瘟性有贡献。(5)雅恢2115的改造与利用以雅恢2115为核心种质,采用“抗性精准鉴定、南北穿梭选育、中低世代配合力和米质测定”的技术路线,创制出了雅恢2116、雅恢2119和雅恢2275等10个新恢复系,并以其为核心亲本选育了出23个杂交稻新组合参加省级、国家级区试,其中雅优2116于2018年通过国家级审定,这些新亲本及新组合的育成对确保水稻优质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向聪[2](2018)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骨干不育系和恢复系稻瘟病抗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瘟病作为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每年对我国水稻生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的最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回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谷梅4号中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和IR65482中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40导入到水稻两系不育系骨干亲本C815S、创5S和恢复系华占、R4418中,并对成功导入抗病基因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材料进行稻瘟病田间抗性鉴定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筛选和考察,对新选育的抗病材料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到2个在受体亲本和供体亲本之间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RM7311和RM527,利用筛选的标记可鉴别出谷梅4号、IR65482和受体亲本间的抗病基因型。2、在每回交一世代均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病基因型进行选择,已获得分别携带Pigm和Pi40基因的抗病纯合株系。3、对获得的BC3F2纯合改良株系进行田间病谱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受体亲本为中感,而改良株系达到中抗到抗,部分株系稻瘟病抗性达到供体亲本水平。4、对已获得的BC3F2纯合改良系进行主要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部分改良株系在穗数、穗长等方面显着优于受体亲本,其他性状与受体亲本无显着差异,改良系基本保持了受体亲本的优良性状。

张菊萍[3](2018)在《MAS聚合Pi9和Pi49位点稻瘟病抗性基因改良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创5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瘟病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巨大,危害严重。生产实践表明,挖掘与利用抗性基因并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为了改良水稻两系不育系创5S的稻瘟病抗性,前期分别以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9位点(Pi9/Pigm/Pi2-1)的75-1-127、谷梅4号和天津野生稻以及携带Pik位点的魔王谷(Pi49)为供体亲本,通过回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了包含单一抗性位点的创5S抗病单基因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聚合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了包含两个不同抗性位点的创5S抗病双基因聚合改良系;分别采用室内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鉴定两种方法对双基因聚合改良系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并考查其株高、穗长、每穗粒数、一次枝梗数、柱头外露率等主要农艺性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基于创5S(C5S)遗传背景的包含Pi9位点(Pi9/Pigm/Pi2-1)的单基因系和Pik(Pi49)位点的单基因系聚合杂交,采用与Pi9位点紧密连锁的标记RM7311、RM7178、RM3330以及与Pi49位点紧密连锁的标记RM224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了聚合Pi9位点和Pi49位点纯合的双基因聚合系。2)田间病圃鉴定结果表明,受体亲本创5S的发病级数为7级,单基因系C5S-Pi49、C5S-Pigm和C5S-Pi2-1的发病级数均为3级,C5S-Pi9为0级;在95个双基因聚合系中,除3个发病级数为1级以外,其余92个双基因聚合系发病指数为0级。在室内接种鉴定中,与受体亲本创5S相比,所有单基因系发病级数均不同程度下降,在4个接种菌株上差异达显着水平;除菌株16-572以外,其余菌株接种双基因聚合系的发病级数均比受体显着降低;所有双基因系的发病级数均小于单基因系,除C5S-Pi49/Pigm和C5S-Pigm差异显着外,其他并无显着差异。3)与创5S相比,改良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变化因亲本组合和具体性状而异。如亲本来源为C5S-Pi49/Pi9株系的株高、穗长及每穗粒数均显着增加,而源于C5S-Pi49/Pi2-1株系的株高、穗长及每穗粒数均显着降低,C5S-Pi49/Pigm株系的株高则与创5S无显着变化。同一亲本来源的不同株系之间农艺性状差异相对较小,差异均不显着。

潘根[4](2017)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t)的精细定位及褐飞虱抗性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危害水稻生产的首要害虫,常常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水稻韧皮部汁液从而消耗植株养分。爆发时会造成“虱烧”,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另外,褐飞虱还可以传播水稻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长期以来,化学防治是控制褐飞虱的常见策略,而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费时费力,污染环境,而且增加褐飞虱的耐药性。利用寄主抗性被认为是防治褐飞虱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需要不断筛选抗源、发掘新的抗性基因并选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抗虫基因的分离与克隆,不仅有助于阐明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而且可以加快抗虫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本研究前期从来自东南亚和南亚的295份水稻资源中筛选到一份在苗期和成熟期均高抗褐飞虱的越南地方品种W41123。排趋性实验表明,与感虫品种C418相比,W41123对褐飞虱具有一定的排趋性;强迫取食后,W41123上褐飞虱存活率和蜜露排泄量均显着低于C418,表明W41123对褐飞虱具有抗生性。通过与感虫品种C418杂交构建了包含105个单株的F2群体,进行抗褐飞虱遗传分析,表明W41123的褐飞虱抗性受多对基因控制。利用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118个分子标记构建全基因组的连锁图谱,并结合其表型数据,分别在第4和6染色体各检测到一个抗褐飞虱QTL,Qbph4和Qbph6,LOD分别为6.3和3.7,贡献率分别为30%和15.5%,并将其中的主效QTL Qbph4命名为Bph33(t)。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两个位点对褐飞虱的抗性存在累加效应。为了完成Bph33(t)的精细定位,通过连续三次回交,构建了以C418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经检测其背景回复率达91.8%。此外,抗性鉴定表明,近等基因系无论苗期和成熟期均具有较高的褐飞虱抗性。利用W41123/C418构建的F2,以及以C418为轮回亲本构建了BC1F2,BC2F2和BC2F3群体共10600个单株进行重组个体筛选,并结合抗褐飞虱表型鉴定,最终将Bph33(t)定位在一个物理距离为49 kb的区间内。基因预测发现该区间内只包含了两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ORF1编码一个包含锌指结构的功能未知蛋白;ORF2编码为一个羧基肽酶10。进一步测序发现,ORF1在抗感两亲本间存在多处氨基酸的差异,而ORF2只存在单个氨基酸的替换。表达分析表明,抗虫亲本中ORF1的表达水平在接种褐飞虱12 h后显着高于感虫亲本。而ORF2无论在抗、感亲本均受褐飞虱取食诱导,且在褐飞虱取食3,6以及24 h后,抗虫亲本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感虫亲本。抗褐飞虱新基因Bph33(t)的精细定位不仅为该基因的图位克隆同时也为该基因的分子育种利用奠定基础。虽然目前至少克隆了 7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但是水稻与褐飞虱的互作机制仍然很不清楚。油菜素内酯(BRs)被广泛报道参与了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病原菌侵染响应的调控,但参与植物抗虫反应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从256份以Dongjin为背景的T-DNA插入突变体中,筛选到一份在苗期高感褐飞虱的突变体,且该突变体为已报道的油菜素内酯过量的突变体slg-D。进一步研究表明,褐飞虱对突变体具有明显的取食偏好性,且褐飞虱若虫在突变体上的存活率显着高于野生型。与slg-D类似,另外一份BR过量突变体m107表现对褐飞虱更加敏感。而BR合成缺失突变体lhdd10的褐飞虱抗性显着高于背景亲本。此外,外源喷施BRs活性类似物24-表油菜素内酯(24-eBL)也显着提高了水稻对褐飞虱的感虫性。上述结果表明BR可能作为负调控因子参与水稻抗褐飞虱反应。表达谱分析表明,褐飞虱取食显着下调了 BR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上调水杨酸(Salicylic acid)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褐飞虱取食也抑制了内源BR(CS和6-deoxoCS)的含量积累。进一步发现无论是外源喷施BL还是在BR过量突变体中,SA合成相关基因异分支酸合酶(OsICSl)和苯丙氨酸解氨酶(OsPAL)的表达量及SA含量均显着下降。但在BR缺失突变体lhdd10中SA合成相关基因(OsICS1和OsPAL)的表达量及SA含量均显着上升。此外,在内源BR合成过量突变体或经外源BL处理,JA合成基因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OsAOS2)、脂氧合酶(OsLOX1)及JA响应基因OsMYC2的表达显着上调,且JA的含量也显着上升。而在BR合成缺失突变体lhdd10中,上述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上述结果表明,褐飞虱取食后,过量BR能够抑制SA途径而激活JA途径。进一步研究发现,JA合成缺失突变体og1和JA不敏感突变体coil-18解除了 BR对SA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BR可能通过JA途径调控SA途径抑制水稻抗褐飞虱反应。本研究首次报道了BR参与水稻与褐飞虱的互作,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阐述,拓宽了对BR功能的认识,加深了对水稻与褐飞虱互作的了解,为更好地利用寄主抗性防控褐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刘文强,李小湘,黎用朝,潘孝武,盛新年,段永红[5](2017)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优质稻湘晚籼13号的稻瘟病抗性》文中提出针对目前优质稻品种大多易感稻瘟病问题,本研究利用携带广谱抗性Pi25基因的谷梅2号作供体,优质晚籼稻但易感稻瘟病品种湘晚籼13号作受体和轮回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湘晚籼13号的稻瘟病抗性。结果显示通过大田抗性鉴定,湘C72、湘C76和湘C77对稻瘟病明显增强了抗性,达到谷梅2号的抗性水平;除垩白及蒸煮相关性状外,湘C72、湘C76和湘C77的主要农艺性状与米质性状已经恢复到湘晚籼13号水平,表明其基因组大多数位点与湘晚籼13号一致。本研究获得了3个改良新株系湘C72、湘C76和湘C77,为培育优质、高产抗稻瘟病品种提供中间材料。

薛文君,王爱东,宋丽,高方远,米青山[6](2017)在《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 grisea Sacc.)引起的稻瘟病遍布各大水稻种植区,引起水稻产量的严重损失,已成为水稻增收丰产的限制因素。在水稻的传统育种中,发掘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增强对稻瘟病的抗性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方法。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遗传研究概况及抗瘟性基因的抗病性机制、组织结构上的抗稻瘟病机制、抗稻瘟病基因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综合分析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机制,以期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依据。

董瑞霞,王洪飞,董练飞,周鹏,涂诗航,游晴如,廖发炼,黄庭旭[7](2017)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不育系臻达A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25是一个遗传传递能力强的广谱抗性基因。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25的BL27为抗源供体,与优质、配合力强、感稻瘟病的水稻保持系臻达B为受体亲本进行杂交、回交创制水稻抗病保持系新种质,再与臻达A测交和回交进行不育系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获得3个抗性基因纯合、农艺性状和开花习性均与臻达A相似的改良不育系株系。利用福建省近年来致病性代表的22个稻瘟病菌株对3个改良不育系及其15个杂交种进行抗性鉴定,3个改良不育系的抗性频率为95.45%100%,15个杂交种的抗性频率均达75%以上,而原始对照臻达A及其杂交种的抗性频率仅为54.55%和40.91%63.64%。自然病圃诱发鉴定表明,3个改良不育系的叶瘟和穗颈瘟均为0级,表现高抗,而对照臻达A的叶瘟为5级,穗颈瘟为7级,表现感病;15个杂交种均表现良好的稻瘟病抗性。进一步分析比较15个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结果表明臻达A-Pi25-3改良不育系的综合性状表现最优,继续回交转育,于2015年育成了稻瘟病抗性强、配合力好、群体整齐和性状稳定的不育系,命名为157A。研究表明,抗稻瘟病基因Pi25不仅在水稻不育系臻达A的遗传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且在不同水稻恢复系测交种的背景下同样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抗性,说明抗性基因Pi25对不育系稻瘟病改良的效果明显。创制的新不育系157A的稻瘟病抗性显着提高,还基本保留了原来不育系高配合力等优良特性,为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杂交稻新品种提供了不育系新种质。

汪文娟,苏菁,陈深,汪聪颖,冯爱卿,曾列先,杨健源,朱小源[8](2016)在《广东地方稻种暹罗占抗稻瘟病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来源于华南的地方稻种暹罗占对稻瘟病菌表现出广谱抗性,以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选育的暹罗占近等基因系NIL-XLZ对测试的44个不同来源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为84.4%,其抗谱优于广谱抗瘟基因Pi2、Piz,与抗瘟基因Pi9和Pi50相近。为进一步了解暹罗占抗稻瘟病的遗传基础,以感病品种广恢290为母本、暹罗占为父本,构建了广恢290/暹罗占的F2遗传分离群体。选取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GD08-T19对来源于广恢290/暹罗占的F1与F2个体进行了抗病遗传分析,结果显示F1个体全表现抗病,1760个F2个体的抗感分离比率为4.06∶1,表明暹罗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的抗稻瘟病基因。利用分布于Pi2、Pi1、Pita座位附近的44对SSR引物,对构建的抗/感基因池及遗传分离个体进行了分析,将暹罗占含有的一个抗瘟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Pi2/Pi9/Pi50基因家族区域247 kb的范围内。抗菌谱分析、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暹罗占含有广谱抗瘟基因Pi50。本研究结果为暹罗占在水稻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周鹏,涂诗航,董瑞霞,王洪飞,郑轶,王志赋,张水金,游晴如,董练飞,黄庭旭,郑家团[9](2016)在《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检测及抗性评价》文中提出为预防单一稻瘟病基因抗性容易丧失,培育持久性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本研究利用4份保持系、6份恢复系和3份常规稻品种为受体亲本,以75-1-127(含有稻瘟病基因Pi9)和U19(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25)为供体亲本,经过多代选择,获得了48份田间高代材料。叶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8份高代株系材料中5份表现抗,25份表现为中抗,其余均表现为中感及以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表明,19份高代株系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9,5份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25。

程芳艳[10](2016)在《黑龙江省粳稻亲缘关系和稻瘟病抗性解析》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粳稻种植区,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和单一品种在生产中的大面积使用,黑龙江省的稻瘟病每隔几年就会大发生。为了明确黑龙江省5个稻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并对31个水稻单基因系及16份外引抗源进行利用评价,同时明确部分抗瘟基因在东北三省水稻品种中的分布以及黑龙江省的水稻亲缘关系、常规育种骨干亲本及不同积温带水稻特性,2011年以来开展了以下4方面研究:1.分离鉴定了2011-2013的288个单孢菌株,用中国鉴别寄主共鉴定出7群30个中国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优势小种为ZD7、ZD1、ZA49,次优势小种为ZA33、ZB1、ZD5。佳木斯稻区为7群25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A群,优势小种为ZD5、ZA49、ZA1;鹤岗稻区为7群20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D群,优势小种为ZD7、ZD1、ZB1;牡丹江稻区为6群11个小种,优势种群ZA群,优势小种为ZA49、ZE1;绥化稻区为4群12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D群,优势小种ZD1、ZD7、ZA33;哈尔滨稻区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1和ZA1。供试菌株对31个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测定结果中强、较强、中等、弱致病力菌株分别为96、122、58、12。抗性基因Pi-12(t)、Pi-9(t)、Pi-3、Pi-20(t)的抗谱较广(高于70%),在黑龙江省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2.9份材料沈农265、辽粳371、辽粳9号、辽星1号、中辽9052、吉粳53、吉粳94、垦稻19、垦糯2号含有抗性基因Pi-b,8份供试材料盐粳68、吉粳53、关东107、吉玉粳、九稻44、空育163、龙粳37、中156含有Pi-5基因,其中吉粳53同时含有这2个基因。优势菌混合接菌鉴定表明Pi-b、Pi-5这2个基因的抗性在黑龙江省无效。除第二章指出的4个利用价值较高的基因外,在黑龙江省仍具有一定抗性的抗瘟基因还有Pi-7(t)、Pi-24、Pi-25、Pi-26和Pi-gm。3.利用SSR对部分杂交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表明:48对引物中27对具有多态,多态性位点占比为56%。共检测出65个等位变异,有多态性的单个引物检测等位位点数在2~5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a)2.4。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307,变幅为0.05~0.662。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63,变幅为0.053~0.588,平均香农指数为0.514,变幅为0.127~1.168。供试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38~1之间,平均为0.77。遗传相似系数0.71~0.86占总体的68.4%,0.71以下占总数的19%,0.86以上占总数的12.5%。基于Structure模型的遗传结构分析把供试材料分为5个遗传结构群,群组间聚类将5个类群分为3大类,群Ⅲ和群Ⅴ以及群Ⅱ聚为一大类,群Ⅲ和群Ⅴ首先聚为一类,群Ⅰ与群Ⅳ各自成为一类。同一单位选育品种亲缘关系较近,材料间总体遗传基础狭窄。4.2010-2014年黑龙江省省审品种随积温的减少株高、每穗粒数呈现递减变化趋势,千粒重、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产量与积温关系不密切。第三积温带和第四积温带品种稻瘟病发病率偏高;第一、三积温带品种株高年际间变化较大,二、四积温带株高变化不大。每个积温带年际间穗长、每穗粒数变化不大。第一、三、四积温带品种年际内千粒重、整精米率变化较大,而年际间变化不大,单产年际内和年际间变化都不大。第一、三积温带品种穗数和结实率在产量因子中发挥作用较大,第二积温带品种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相对协调,而第四积温带品种穗数和千粒重在产量构成中占比较大。依据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试材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第1大类又划分为4个小类,四个积温带的大部分香稻、糯稻、软米品种聚为①、④小类;②类主要包括龙稻品种、松粳品种;③类主要包括部分龙粳、龙庆和东富系列品种。Ⅱ类主要包括4个香稻和部分龙粳系列品种。Ⅲ类主要包括松粳系列、龙稻系列和绥稻系列品种等。总之同一育种单位育成的品种比较容易聚为类。Ⅰ类品种属于穗重型品种,Ⅱ类品种属于中间型品种,Ⅲ类品种属于穗数型品种。依据品质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三大类,Ⅰ类中包括4个糯稻品种,Ⅱ和Ⅲ类品种除胶稠度外其它品质性状差异较小,Ⅱ类品种平均胶稠度较高,Ⅲ类品种平均胶稠度相对较低。2010-2014年黑龙江省省审定品种中,第一积温带审定品种追溯三代的骨干亲本有辽粳5号、合江20、上育397、庄内32、秋光,追溯两代为五优稻1号。第二积温带主要骨干亲本有绥粳4号、绥粳3号、空育131、垦稻10。第三积温带的骨干亲本有绥粳4号、绥粳3号、空育131。第四积温带审定水稻品种6个,空育131衍生2个品种。由这些骨干亲本向上追溯2010~2014年省审定品种的骨干亲本有松前、藤系138、富士光、藤系137、虾夷、合江20等,某些早期认定的骨干亲本已不再使用。

二、抗稻瘟病水稻材料谷梅2号中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成簇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稻瘟病水稻材料谷梅2号中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成簇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与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及改造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1.1.1 植物免疫系统
        1.1.2 水稻PTI免疫反应
        1.1.3 水稻ETI免疫反应
    1.2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1.2.1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
        1.2.2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
        1.2.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1.2.4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
        1.2.5 水稻抗瘟基因的特点
        1.2.6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机制
    1.3 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1.3.1 稻曲病的发现及分类地位
        1.3.2 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1.3.3 稻曲病侵染循环
        1.3.4 水稻抗稻曲病的遗传机制
        1.3.5 水稻稻曲病抗性QTL研究进展
    1.4 水稻抗病育种策略及新技术应用进展
        1.4.1 抗病种质资源筛选的重要性
        1.4.2 水稻抗病育种策略
        1.4.3 水稻抗病育种技术及应用情况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
    2.1 材料
        2.1.1 生物材料
        2.1.2 试剂
        2.1.3 设备
    2.2 方法
        2.2.1 稻瘟病抗性鉴定
        2.2.2 抗稻瘟病基因检测
        2.2.3 稻曲病抗性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有效抗稻瘟病基因筛选
        2.3.2 223份种质资源稻瘟病抗性鉴定
        2.3.3 37份稻瘟病抗源的抗瘟基因检测
        2.3.4 种质资源稻曲病抗性鉴定
        2.3.5 抗稻瘟病及稻曲病种质资源材料筛选
    2.4 讨论
        2.4.1 有效抗稻瘟病基因筛选
        2.4.2 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
        2.4.3 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抗源中的分布
        2.4.4 抗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
        2.4.5 多抗种质资源筛选
第三章 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和稻瘟菌菌株
        3.1.2 构建载体所用质粒、大肠杆菌
        3.1.3 引物序列
        3.1.4 试剂和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试验水稻培养
        3.2.2 稻瘟菌培养与接种
        3.2.3 水稻叶片DNA提取(CTAB法)
        3.2.4 水稻叶片RNA的提取
        3.2.5 cDNA反转及qRT-PCR检测
        3.2.6 PCR扩增及片段回收
        3.2.7 构建过表达载体
        3.2.8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阳性检测
        3.2.9 植株中基因表达分析
        3.2.10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雅恢2115中5个NBS-LRR类基因表达量分析
        3.3.2 LOC_Os11g44960 基因序列分析
        3.3.3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3.3.4 水稻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3.3.5 LOC_Os11g44960 基因过表达T0 代植株表达分析
        3.3.6 LOC_Os11g44960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稻瘟病抗性鉴定
    3.4 讨论
        3.4.1 LOC_Os11g44960 基因功能分析
        3.4.2 多个抗稻瘟病基因聚合的利用
第四章 雅恢2115的改造及利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稻瘟病抗性鉴定
        4.2.2 稻曲病抗性鉴定
        4.2.3 抗稻瘟病基因检测
        4.2.4 农艺性状调查
        4.2.5 稻米品质鉴定
        4.2.6 新恢复系测交组合产量优势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以雅恢2115为核心种质创制的新恢复系
        4.3.2 新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
        4.3.3 10个新恢复系稻瘟病抗性评价
        4.3.4 新恢复系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检测
        4.3.5 新恢复系稻曲病抗性水平
        4.3.6 新恢复系的稻米品质特征
        4.3.7 新恢复系测交组合产量优势评价
        4.3.8 新恢复系组合参试情况
        4.3.9 水稻新品种雅优2116特征特性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小结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骨干不育系和恢复系稻瘟病抗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致病机理及防治方法
        1.1.1 稻瘟病致病过程
        1.1.2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1.2 抗稻瘟病资源的发掘
    1.3 稻瘟病的抗性遗传
    1.4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5 分子标记的原理及特点
        1.5.1 分子标记的种类
        1.5.2 SSR标记的特点
    1.6 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
        1.6.1 传统育种方法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局限
        1.6.2 转基因育种
        1.6.3 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四个水稻骨干亲本稻瘟病抗性改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引物多态性筛选结果
        2.2.2 分离世代株系的分子检测
        2.2.3 稻瘟病和抗褐飞虱抗性基因聚合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3章 改良系稻瘟病抗性鉴定及农艺性状的考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改良系的稻瘟病抗性鉴定
        3.2.2 改良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MAS聚合Pi9和Pi49位点稻瘟病抗性基因改良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创5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抗性研究进展
        1.1.1 稻瘟病危害症状及防治手段
        1.1.2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定位与克隆
        1.1.3 抗稻瘟病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1.2 水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研究进展
        1.2.1 水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的应用优势
        1.2.2 水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的抗性育种进展
    1.3 基因聚合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双基因聚合不育系的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分子标记体系
        2.2.2 稻瘟病抗性基因双基因聚合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3章 双基因聚合系稻瘟病抗性鉴定及主要农艺性状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0 双基因系病圃自然诱发鉴定和室内接种鉴定
        3.2.1 双基因聚合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考查
        3.2.2 双基因聚合系的不育起点温度调查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4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t)的精细定位及褐飞虱抗性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褐飞虱概况
        1.1 水稻褐飞虱生物学特征
        1.2 褐飞虱生物型及分布
        1.3 褐飞虱的危害表现及防治途径
    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及遗传基础研究
        2.1 水稻抗褐飞虱鉴定方法
        2.2 水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发掘
        2.3 水稻抗褐飞虱微效QTLs的研究进展
        2.4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成簇分布概况
        2.5 抗褐飞虱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3 水稻抗虫的生理机制
    4 水稻抗褐飞虱机制研究进展
        4.1 水稻中已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4.2 水稻应答昆虫取食的信号转导
    5 水稻与褐飞虱互作机制
        5.1 昆虫相关的分子模式(HAMP)触发的免疫(PTI)
        5.2 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TI)
        5.3 水稻与褐飞虱互作初级模式
    6 油菜素内酯调控植物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6.1 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
        6.2 油菜素内酯参与植物应对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水稻品种W41123抗褐飞虱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分子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褐飞虱
        1.3 水稻抗褐飞虱表型鉴定
        1.4 W41123排趋性的评价
        1.5 褐飞虱存活率评价
        1.6 褐飞虱蜜露量的测定
        1.7 植物总DNA的提取(SDS提取法)
        1.8 SSR引物和InDel引物的设计
        1.9 PCR反应
        1.10 PCR产物的检测
        1.11 连锁图谱的构建与QTLs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苗期和成熟期抗褐飞虱表型
        2.2 褐飞虱在水稻品种W41123上的取食评价
        2.3 水稻品种W41123抗褐飞虱的遗传分析
        2.4 抗褐飞虱QTLs的检测
    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品种W41123抗褐飞虱基因Bph33(t)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褐飞虱虫源
        1.2 褐飞虱表型鉴定
        1.3 InDel标记设计
        1.4 植物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1.5 定位区间候选基因以及整个区间序列的扩增和测序
        1.6 Quantitative RT-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Bph33(t)近等基因系的构建与褐飞虱抗性评价
        2.2 W41123中抗褐飞虱基因Bph33(t)的精细定位
        2.3 定位区间候选基因的预测
        2.4 候选基因的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油菜素内酯参与水稻与褐飞虱互作机制的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供试材料
        1.2 褐飞虱饲养和苗期抗褐飞虱表型鉴定
        1.3 褐飞虱排趋性实验
        1.4 褐飞虱幼虫存活率实验
        1.5 外源植物激素处理
        1.6 水稻内源激素的测定
        1.7 RNA提取、RT-PCR和Real-Time PCR
    2 结果
        2.1 油菜素内酯对水稻苗期褐飞虱抗性的影响
        2.2 褐飞虱取食后BR、JA和SA途径分析
        2.3 褐飞虱取食后BR负调节SA途径
        2.4 褐飞虱取食后BR对JA途径的影响
        2.5 BR对SA途径的抑制依赖于JA途径
    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小结
    1 全文结论
        1.1 水稻品种W41123对褐飞虱兼具抗生性和排趋性
        1.2 W41123的褐飞虱抗性受两个QTL位点控制
        1.3 抗褐飞虱基因Bph33(t)被定位于49 kb的区间
        1.4 Bph33(t)定位区间包含两个候选基因,在抗感亲本间氨基酸及褐飞虱取食后表达量存在差异
        1.5 BR负调节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1.6 褐飞虱取食下调BR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诱导JA和SA相关基因的表达.
        1.7 在水稻抗褐飞虱反应中BR负调节SA途径
        1.8 BR对SA途径的抑制作用依赖与JA途径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优质稻湘晚籼13号的稻瘟病抗性(论文提纲范文)

1结果与分析
    1.1获得阳性单株
    1.2稻瘟病抗性表现
    1.3主要农艺相关性状考察
    1.4米质相关性状检测
2讨论
3材料与方法
    3.1水稻材料
    3.2稻瘟病田间发病
    3.3基因连锁标记
    3.4 DNA的提取和分子标记检测
    3.5产量相关性状
    3.6米质相关性状

(6)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稻抗稻瘟病基因遗传研究概况
二、水稻抗瘟性基因的抗病性机制
    (一) 水稻抗瘟性遗传机制和抗性的分类
    (二)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
    (三) 抗稻瘟病基因定位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1、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2、水稻抗稻瘟病的数量性状基因研究概述。
        3、数量性状位点 (QTL) 定位的原理及方法。
    (四)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三、水稻组织结构上的抗稻瘟病机制
    (一) 水稻的表皮细胞
    (二) 硅元素
四、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的作用机制
五、结语

(7)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不育系臻达A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分子标记检测
    1.3 分子标记辅助抗性改良
    1.4 抗性改良不育系及杂交种的抗性鉴定
    1.5 抗性改良不育系及其杂交种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评价
    1.6 157A与臻达A的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及其配制组合的杂种优势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基因Pi25连锁标记Si3070D在亲本间的多态性分析
    2.2 改良不育系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表现
    2.3 改良不育系杂交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表现
    2.4 新不育系157A与臻达A的主要特性比较
    2.5 新不育系157A与臻达A配制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
3 讨论

(8)广东地方稻种暹罗占抗稻瘟病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及遗传分离群体
    1.2 病原菌材料、培养及接种调查
    1.3 标样采集、DNA提取及微卫星分子标记检测
    1.4 抗病基因遗传与连锁分析
    1.5 Pi2/Pi9/Pi50等位基因测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暹罗占对稻瘟病菌抗谱测定
    2.2 抗病基因遗传分析
    2.3 抗病基因定位
    2.4 Pi2/Pi9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基因型检测
    2.5 Pi2/Pi9/Pi50等位基因测序比较分析
3 讨论

(9)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检测及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叶瘟田间自然诱发鉴定
    1.3 叶瘟的调查方法
    1.4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抗病基因PCR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48份水稻新品系叶瘟抗性水平
    2.2 不同抗源来源的水稻新品系的抗性比较
    2.3 48份新品系的抗性基因的检测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10)黑龙江省粳稻亲缘关系和稻瘟病抗性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菌的生物学研究
        1.1.1 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稻瘟病菌的萌发及循环
        1.1.3 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及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1.1.4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的演变
        1.1.5 中国鉴别品种的小种命名法
        1.1.6 日本清泽鉴别品种的小种命名法
        1.1.7 采用中国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研究
        1.1.8 采用日本清泽鉴别品种的生理小种演变
        1.1.9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1.2 水稻抗瘟基因的定位
        1.2.1 水稻抗瘟基因的分类
        1.2.2 水稻抗瘟基因定位的方法
        1.2.3 抗病基因定位的群体类别
        1.2.4 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1.2.5 经典遗传学定位抗瘟基因
        1.2.6 同工酶标记定位的抗瘟基因
        1.2.7 分子标记定位的抗瘟基因
        1.2.8 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1.2.9 Pi-b基因
        1.2.10 Pi-5基因
    1.3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
        1.3.1 稻瘟病抗源的收集和鉴定
        1.3.2 利用MAS进行基因的聚合
    1.4 黑龙江省水稻遗传多样性及骨干亲本研究
        1.4.1 水稻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4.2 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评价指标
        1.4.3 东北三省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4.4 黑龙江省水稻骨干亲本研究
        1.4.5 品种多样性布局提高水稻抗病性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黑龙江省近年来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标样采集
        2.1.2 供试品种
        2.1.3 稻瘟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2.1.4 生理小种的命名
        2.1.5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0~2013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
        2.2.2 黑龙江省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
        2.2.3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31个单基因系的毒力基因分析
    2.3 讨论
        2.3.1 2011~2013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基本特征
        2.3.2 黑龙江省生理小种变迁
    2.4 结论
第三章 抗瘟基因Pi-b与Pi-5的分子检测及外引抗源的利用评价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DNA的提取及引物
        3.1.3 供试菌株及培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i-b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
        3.2.2 Pi-5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
        3.2.3 混合稻瘟病菌接种鉴定结果
        3.2.4 混合稻瘟病菌对外引材料的接种鉴定结果
        3.2.5 31个单基因系田间喷雾接种鉴定结果
    3.3 讨论
        3.3.1 关于Pi-b和Pi-5及外引材料在黑龙江省的利用价值
        3.3.2 辽吉水稻资源在黑龙江省抗病育种中的价值
        3.3.3 抗瘟基因在黑龙江省的育种应用
    3.4 结论
第四章 寒地部分粳稻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SR引物的多态性分析
        4.2.2 寒地部分粳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4.2.3 寒地部分粳稻品种间的聚类分析
        4.2.4 寒地部分粳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2.5 不同类群间的遗传关系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2010~2014年黑龙江省审水稻品种特征及系谱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五年来选育品种概况
        5.2.2 农艺性状与积温的关系
        5.2.3 不同积温带不同年度审定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5.2.4 不同积温带品种各性状相关回归分析
        5.2.5 各积温带产量相关性状的线型回归分析
        5.2.6 各积温带品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5.2.7 供试品种产量相关性状聚类分析
        5.2.8 供试品种品质相关性状聚类分析
        5.2.9 供试品种抗稻瘟病分析
        5.2.10 选育品种系谱分析
    5.3 讨论
        5.3.1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5.3.2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品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5.3.3 黑龙江省水稻骨干亲本变迁
        5.3.4 黑龙江省品种选育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5.3.5 黑龙江省抗瘟基因遗传传递及分子改良策略
    5.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四、抗稻瘟病水稻材料谷梅2号中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成簇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与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及改造利用[D]. 李德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骨干不育系和恢复系稻瘟病抗性[D]. 向聪.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3]MAS聚合Pi9和Pi49位点稻瘟病抗性基因改良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创5S[D]. 张菊萍.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4]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t)的精细定位及褐飞虱抗性机制初探[D]. 潘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优质稻湘晚籼13号的稻瘟病抗性[J]. 刘文强,李小湘,黎用朝,潘孝武,盛新年,段永红.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8)
  • [6]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研究[J]. 薛文君,王爱东,宋丽,高方远,米青山. 河南农业, 2017(12)
  • [7]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不育系臻达A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J]. 董瑞霞,王洪飞,董练飞,周鹏,涂诗航,游晴如,廖发炼,黄庭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03)
  • [8]广东地方稻种暹罗占抗稻瘟病基因分析[J]. 汪文娟,苏菁,陈深,汪聪颖,冯爱卿,曾列先,杨健源,朱小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06)
  • [9]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检测及抗性评价[J]. 周鹏,涂诗航,董瑞霞,王洪飞,郑轶,王志赋,张水金,游晴如,董练飞,黄庭旭,郑家团. 福建农业学报, 2016(09)
  • [10]黑龙江省粳稻亲缘关系和稻瘟病抗性解析[D]. 程芳艳.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抗稻瘟病材料谷美2号主要抗稻瘟病基因的聚类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