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程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经济法程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法程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济法,程序,价值,公益,理念,独立性,特殊性。

经济法程序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操查勇[1](2018)在《经济法程序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法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国家在进行经济调节管理过程当中应当遵循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步骤与方式。该程序以权力制约、公众参与、经济效率、实质平等以及保护经济公益为主要的价值目标。这样一系列的价值目标,若想获得较好地实现,则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法程序制度,并在此基础之上,使之获得严格的实施与运行。(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沈显武[2](2016)在《我国经济法程序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升体现经济法本质的独特的经济法理念与建立相应的经济法程序规则是经济法研究的当务之急,经济法程序机制的构建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认清经济法诉讼程序的盲区,解决立法程序的失范问题,是经济法程序建设的重心。(本文来源于《现代营销(下旬刊)》期刊2016年01期)

邢会强[3](2013)在《经济法程序的特色与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植于传统同时又超越传统的现代经济法,在程序制度上对传统行政程序和民事程序既高度依赖又实现了超越。经济法程序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在这些特色的背后,是经济法程序制度的理论逻辑:经济法程序制度与实体制度一样,同样具有克服市场失灵的功能。尽管如此,经济法程序制度也有其制度局限。在设计经济法程序制度时,应遵循程序法定原则、配比原则、公益性原则和问责与救济原则。(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焦海涛[4](2011)在《经济法程序的非正式性及其公平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式性不是经济法程序的固有属性,非正式程序也是经济法上的一种重要程序,对经济法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替代性作用。在经济法中引入非正式程序,除了追求效率之外,还应考虑公平问题。非正式程序所保障或实现的公平,既有程序参与人内部的公平,也有程序参与人与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外部公平。公平价值具有抽象性、主观性,其实现载体主要体现为程序运行的特定仪式,为此,法律必须为非正式程序的运行设定各种形式约束,以保障运行过程与运行结果的公平。(本文来源于《西部法学评论》期刊2011年02期)

焦海涛[5](2010)在《经济法程序的非正式性及其效率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式性不是经济法程序的固有属性,非正式程序也是经济法上的一种重要程序,对经济法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与正式程序相比,非正式程序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等优点。在经济法中引入非正式程序,主要基于对效率的追求,效率价值是非正式程序的首要价值。非正式程序所追求的效率,既包括过程中的效率,也包括结果上的效率。为了实现效率价值的目标,在非正式程序的设置上,必须贯彻程序经济原则。(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吴华升[6](2009)在《经济法程序内在价值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工具主义、内在价值主义是两种不同认识维度的法律程序价值观;经济法程序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能为经济法的独立性论证提供新视角,实现经济法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融合,规范国家干预权及有效保障经济权利;实践考察中,需检讨我国经济法程序制度存在之缺陷,并对此作出完善性思考。(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09年05期)

赵大华[7](2008)在《经济法程序理念语境下公益诉讼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整体利益本位,从法学理论的体系构建上看法律有实体和程序两种形态.经济法追求实质公平正义的理念是协调政府公共权力与个人基本人权,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而经济法程序理念追求什么?对公益保护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又何在?如何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益的法律保护?现从公益诉讼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焦海涛[8](2007)在《经济法程序的“二元结构”及其非均衡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程序性规范的地位不断提升,现代经济法具有强烈的程序依赖性。经济法程序规范主要由调制程序与对策程序、诉讼程序与非诉程序、正式程序与非正式程序等一系列"二元结构"组成。各种"二元结构"内部的非均衡性异常明显,各类程序在经济法上的地位、功能有别。通过对经济法程序的结构分析,可以对各类程序作出适当定位,实现程序之间的有机组合,发挥程序的整体效能。(本文来源于《北方法学》期刊2007年06期)

刘少军[9](2006)在《论法程序的本质与经济法程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序法是本体法价值目标的最终保障,没有公平合理的诉讼程序是难以保障法的实质公平的。经济法既然是以实现整体经济利益这一特殊价值目标为基本原则的,就必然要求它有特殊的程序法保障。因此,按照经济法的特殊要求构建经济法程序是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法程序的本质属性,同时从理论上探索经济法程序的特征,以及它与其他法程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法学家》期刊2006年03期)

杨翔[10](2004)在《公益经济诉讼:经济法程序研究的新天地——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益经济诉讼是经济法和诉讼法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经济法程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公益诉讼成为我国司法实务和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一书在公共利益司法保护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深刻度。(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经济法程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升体现经济法本质的独特的经济法理念与建立相应的经济法程序规则是经济法研究的当务之急,经济法程序机制的构建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认清经济法诉讼程序的盲区,解决立法程序的失范问题,是经济法程序建设的重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法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1].操查勇.经济法程序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

[2].沈显武.我国经济法程序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

[3].邢会强.经济法程序的特色与逻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焦海涛.经济法程序的非正式性及其公平价值[J].西部法学评论.2011

[5].焦海涛.经济法程序的非正式性及其效率价值[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

[6].吴华升.经济法程序内在价值刍议[J].南方论刊.2009

[7].赵大华.经济法程序理念语境下公益诉讼的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焦海涛.经济法程序的“二元结构”及其非均衡性[J].北方法学.2007

[9].刘少军.论法程序的本质与经济法程序[J].法学家.2006

[10].杨翔.公益经济诉讼:经济法程序研究的新天地——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标签:;  ;  ;  ;  ;  ;  ;  

经济法程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