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在伤口修复和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在伤口修复和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一、基因治疗在创伤修复及整形外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龙[1](2020)在《生物玻璃-高分子复合微球/水凝胶的制备及组织再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玻璃是一种无机生物材料,不仅对骨和牙齿等硬组织具有良好的活性,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其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分化以及刺激血管生成的活性,也有益于软组织的修复。研究者已经尝试将生物玻璃应用于皮肤、血管、神经、肠、胃等的修复当中。但是,在硬组织修复当中常用的块状、粉状等形式的生物玻璃材料不适于软组织修复,可能会面临固定困难、塑型困难、碱性过高等问题。为此,我们将生物玻璃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复合获得复合水凝胶/微载体,以满足软组织修复的需求。但是,将生物玻璃复合水凝胶/微载体应用于软组织修复,仍具有诸多科学问题需要回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玻璃复合材料是否适合加载细胞,用于细胞的扩增和传输;(2)生物玻璃复合水凝胶能否在体内、体外激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治疗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损伤;(3)除了提供生物活性,生物玻璃能否赋予水凝胶其他功能,满足软组织修复的多重需求。本论文为了满足心肌细胞修复对活性生物材料的需求,以及皮肤创伤修复对材料多重功能的需求,提出了“生物玻璃复合水凝胶/微载体的制备及其在皮肤创伤和心肌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首先制备出了一种具有贯通大孔结构的生物玻璃/聚乳酸复合微球,来考察引入生物玻璃对组织工程材料细胞加载性能的影响。然后,将生物玻璃的应用拓展到心肌组织,研究了生物玻璃复合水凝胶如何激活干细胞、增强干细胞与心肌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水凝胶复合材料在心肌修复当中的应用。最后,探究了采用生物玻璃制备多功能水凝胶,制备了适于闭合皮肤创口、促进难愈合创面修复的复合水凝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具有大孔结构的微球既可以在体外扩增细胞,还可以作为细胞的传输工具,通过注射的方式把细胞输送到需要修复的部位。虽然生物玻璃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无机材料,但是难以直接制备具有大孔结构的微载体。因此,在本章研究当中,我们将生物玻璃(BG)与聚乳酸(PLA)高分子复合,通过复乳法制备了一种生物玻璃/聚乳酸(BG/PLA)多孔微球。并通过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微球的形貌、组成和离子释放。通过细胞实验,考察了细胞在微球的多孔结构中的加载情况,验证多孔生物玻璃能够促进细胞增在多孔微载体上加载。2)干细胞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心梗治疗方法。但是,该疗法受限于干细胞的活性低,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干细胞疗法治疗心梗的效率,在本章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种具有自愈合功能的生物玻璃/γ-聚谷氨酸/壳聚糖(BG/γ-PGA/CS)复合水凝胶。将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BG/γ-PGA/CS水凝胶注射到急性心梗小鼠动物模型中,发现小鼠的心脏功能显着的改善,心室重构和心肌细胞凋亡受到明显抑制,心梗区的血管化也显着增强。体外细胞实验表明,BG/γ-PGA/CS水凝胶能够激活MSCs与心肌细胞的相互作用,显着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化。我们的研究表明,利用硅酸盐活性材料激活干细胞,是提高干细胞疗法治疗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3)对组织和材料都具有黏性,并且还具有促进组织再生活性的多功能水凝胶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潜力。在本章研究当中,我们利用生物玻璃及其离子的多重功能,制备出适用于创伤修复的生物玻璃/氧化海藻酸(BG/OSA)复合水凝胶。在该水凝胶当中,生物玻璃发挥了多重作用,赋予了水凝胶双黏性和活性。首先,生物玻璃可以通过提供碱性微环境,提高水凝胶与组织的黏附强度;然后,生物玻璃通过释放的钙离子络合水凝胶分子链上的羧基,提高了水凝剂对材料的黏附强度;此外,该水凝胶通过释放活性离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的活力。通过体内实验,证明了BG/OSA复合水凝胶既具有足够的黏性来闭合创口,又具有足够的生物活性来促进难愈合创面的修复。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利用生物玻璃及其离子的多重功能开发适用于软组织修复的多功能水凝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将生物玻璃与水凝胶/微载体进行复合,可以更好的满足软组织修复的需求。一方面,生物玻璃能提供软组织修复所需的生物活性,比如:促进细胞在材料上的加载;激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细胞成血管基因的表达;加速组织的愈合。另一方面,生物玻璃能调控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性,比如自愈合性、可注射性和粘性。

蒋如如,李欣,李洁,蔡小玲,杨波,哈小琴[2](2019)在《内皮祖细胞在整形外科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其在血管内皮衬里的再生和伤口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组织工程中的EPC可作为血管生成的来源,而整形外科手术中常常需要丰富的血运支撑,因此,EPC在整形外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EPC在整形外科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洋[3](2019)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影响骨外露创面皮片移植的研究和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发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可以补充外源性生长因子同时,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改善局部微循环及组织缺氧情况,本课题组针对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皮片移植存活的影响展开研究,以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影响骨外露创面皮片移植效果,验证PRF能否促移植皮片血管再生及提高移植皮片存活率。研究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6只,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18只,随机编号。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中再等分3小组,每小组6只,即3天组、7天组、10天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与使用遵从“现用现制”原则,于实验开始前1小时制备。步骤方法如下:新西兰白兔称重后,计算麻醉用药剂量,肌肉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角膜反射阴性,肌肉松弛),心脏采血20ml于无菌离心管(无添加剂)中,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中层凝胶物于无菌台,剔除红细胞碎片及其他杂质,脱水后备用。取少量PRF固定后,行电镜观察。实验组处理:剔除白兔颅顶中央毛发(范围10cm×5cm),近心端颅骨骨性隆起为界,标记长宽4cmX 2cm的长方形区域,常规消毒铺单,沿标记切下皮片备用,剔除皮下多于组织,暴露颅骨。修剪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均匀覆盖骨表面,皮片原位间断缝合,打包加压包扎。对照组处理:与实验组处理方法相同,不加PRF。分别于术后3天、7天和10天观察各小组家兔创面愈合情况,记录皮片存活情况,各小组分别切取皮片组织,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镜下观察新生血管数目及炎症情况。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片新生微血管密度,分别计算各组皮片存活率。实验结果:1.皮片生长情况及成活率术后第3天,实验组皮片颜色暗红,紧贴基底,无渗出、出血、脓性分泌物,触之无漂浮感,质地柔软有弹性,触之温度与周围温度接近。对照组创面周围有少量血性结痂,皮片与基底贴合不牢固,触之漂浮感,易滑动,质地柔软有弹性,皮下少量积液,触之温度较周围温度高。术后第7天,实验组拆线,皮片已成活,呈樱桃红,颜色与周围无明显差异,无异常渗出,无渗血,无脓性分泌,触之温度与周围接近,质地柔韧有弹性,与基底贴合良好。对照组皮片生长情况不及实验组,部分与基底贴合不良,皮片呈暗红,颜色与周围有差异,无渗血,无脓性分泌物,触之温度较周围接低。术后第10天,实验组皮片颜色润红,与周围皮肤颜色无差别,周围干燥,未见渗出、出血、脓性分泌物,触之无漂浮感,质地柔软有弹性,周围毛发已覆盖,创面已愈合。对照组皮片颜色暗红,萎缩,与周围皮肤颜色明显差别,周围干燥,无渗出,异常分泌,触之僵硬,无漂浮感,皮片无积液,温度较周围低,与基底贴合紧密,不易提起,表皮毛发生长较实验组量少,对照组皮片生长情况不及实验组。实验组10天皮片平均成活率为91.73%,对照组10天皮片平均成活率为83.51%。统计学上认为两组皮片存活率存在差异(P=0.045 P<0.05),并且术后10天实验组皮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2.H.E染色结果实验组3天,皮片内小血管扩张出血,偶见上皮细胞围绕形成小血管,数量少,管壁薄,内涵红细胞,中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对照组3天,皮片表皮脱落,全层散在炎细胞浸润,真皮浅层,深层,可见小血管扩张出血,偶见新生小血管及成纤维细胞。实验组7天,表皮下,真皮浅层,深层见增生新生小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散在分布的炎细胞,量少。对照组7天,表皮脱落坏死,真皮浅层少量炎细胞散在分布,部分细胞变性,偶见散在新生血管。实验组10天,表皮下、真皮浅层,深层小血管及内皮细胞增生活跃,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偶见中性粒细胞散在组织间,间质无出血。对照组10天,真皮浅层可见增生的小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少量炎细胞反应。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各组VEGF随着时间的递增,表达量明显增加,7天尤为明显。对比实验组CD34与对照组CD34,均呈递增递减趋势,波峰维持在7天左右,实验结果符合皮片的存活与生长规律,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可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存在差别(P=0.049 P<0.05),且实验组新生血管数量相比对照组要高。4.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形态扫描电镜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放大倍数较小的情况下(SEM ×85)表面细腻光滑,未见颗粒状凸起。继续放大500倍后,表面呈鳞状。放大倍数大于4000后,可见表面纤维蛋白数量丰富,形态规则且清晰,纵横交错,交织叠加形成密集多孔的立体网状结构,纤维蛋白三叉结构(三分子结构)随处可见,由面及里,网状结构越来越密集。周围可见散在聚集成簇的血小板,镶嵌于纤维蛋白网状结构当中,偶见红细胞散在分布贴附在纤维蛋白表面。(SEM ×8500)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多处表面有密集的囊泡状结构聚集成团或均匀分布周围,单个囊泡状结构小于2um,形态不统一,但多数呈球状,附着在蛋白纤维束周围(SEM ×4500)。研究结论:1.皮片成活率实验组10天皮片平均成活率为91.73%,对照组10天皮片平均成活率为83.51%,(P=0.045 P<0.05),实验组术后10天皮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以提高皮片成活率。2.新生血管密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49 P<0.05),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促进移植皮片微血管新生。3.组织学表现镜下观察,实验组较对照组炎症反应较轻,新生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4.临床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下肢外伤后骨外露创面效果满意,加快组织再生,促进创面愈合具有积极的影响。

于文渊[4](2018)在《脂肪干细胞促进T1DM狭长窄蒂皮瓣存活的动物实验研究及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每年全世界有数百万的患者因创伤、慢性创面、肿瘤切除手术及先天性缺陷等原因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要手术修复,皮瓣移植是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我们团队在狭长窄蒂皮瓣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及探索,取得了临床推广价值。然而在糖尿病患者这个特殊的人群中,皮瓣移植手术失败率高。如何提高在糖尿病条件下狭长窄蒂皮瓣这种特殊的任意皮瓣的存活率,扩大该皮瓣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实验目的如下:1.通过培养脂肪干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制作狭长窄蒂皮瓣动物模型,观察脂肪干细胞对该皮瓣愈合过程的干预作用。测量成活过程中组织内CD34、HIF-1α、VEGF的表达情况及变化规律和皮瓣组织内微血管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探讨改善狭长窄蒂皮瓣成活机制及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方法;2.通过1型糖尿病(T1DM)模型的构建,研究T1DM糖尿病狭长窄蒂皮瓣与普通狭长窄蒂皮瓣的生物学差异和存活率差异,初步探讨脂肪干细胞在糖尿病狭长窄蒂皮瓣成活方面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3.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拓展。方法:1.(a)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取兔腹股沟脂肪进行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三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脂肪干细胞鉴定;(b)制作兔狭长窄蒂皮瓣动物模型。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在背部两侧制作蒂部宽均为2cm,蒂部长宽比均为4:2,携带直径为6cm的圆形皮瓣(似乒乓球拍样外观)。每只兔子的双侧背部制作形成两个窄蒂皮瓣,蒂部距背部中线2cm。对照组(皮瓣数n=24),实验组(皮瓣数n=24)。(c)实验组取第四代兔脂肪干细胞于术后1天、2天、3天皮瓣下方注射。并于术后一周,皮瓣坏死界限清晰时,对每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皮瓣存活率测定,于术后即刻及术后5天、7天、14天分别切取各组皮瓣远端成活坏死交接处全层组织作为标本,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ELISA)等技术方法,对皮瓣组织内微血管计数,对CD34、HIF-1α、VEGF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选取30只SD大鼠利用链脲佐霉素钠60mg/kg腹腔注射进行1型糖尿病模型构造。制作成功的T1DM大鼠随机选取20只制作糖尿病狭长窄蒂皮瓣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术后常规注射生理盐水,皮瓣数n=20)和糖尿病实验组(术后注射ADSCs,皮瓣数n=20),另外选取10只正常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皮瓣数n=20)。所有大鼠背部两侧设计蒂部长宽值为2:1,携带直径为4.0cm的任意皮瓣,作为狭长窄蒂皮瓣血供障碍的糖尿病鼠模型。术后一周测量皮瓣的存活率及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微血管计数和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和SPSS软件分析差异的统计学意义。3.收集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慢性溃疡创面及皮肤软组织肿瘤形成的缺损病例共30例,通过狭长窄蒂皮瓣进行修复,总结经验。结果:1.脂肪干细胞通过分离纯化后培养可得,表面抗原CD29、CD44阳性表达,CD45与CD31阴性表达,并且可以向成脂、成软骨、成骨三向分化进行鉴定;2.脂肪干细胞可以通过上调HIF-VEGF通路,促进狭长窄蒂皮瓣的血管重建从而促进皮瓣存活,提高存活率。组织学分析发现,HIF-1α在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因术中组织损伤及对组织缺血缺氧反应,术后在组织中含量均增加;脂肪干细胞可上调HIF-1α的表达,促进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新生及CD34增加。随着血管新生出现,组织血供改善,创伤愈合,HIF-1α及VEGF在组织中含量逐渐减少,14天后渐接近正常,成一定规律;3.糖尿病皮瓣中可见HIF-VEGF通路上调障碍,考虑与皮瓣存活率低,血管再生障碍直接相关,模型组皮瓣存活率较对照组低,HIF-1α及VEGF表达均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ADSCs皮瓣存活率较模型组高,定量定性分析均可见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上调,实验侧较模型组皮瓣肿胀、水肿程度明显减轻,淤血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4.利用狭长窄蒂皮瓣结合术后扩血管药物使用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各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30例患者中,有5例皮瓣远端淤血,表皮脱落二期愈合,基本全部成活,仅留有不同程度色素沉着。其余25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结论:(1)脂肪干细胞可以通过上调HIF-VEGF通路,促进狭长窄蒂皮瓣的血管重建从而促进皮瓣存活,提高存活率;(2)在糖尿病皮瓣中可见HIF-VEGF通路上调障碍,ADSCs可通过上调HIF-1α的表达,促进VEGF的水平,改善糖尿病皮瓣的血管再生障碍;(3)狭长窄蒂皮瓣是修复糖尿病患者各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杨域[5](2017)在《PRP激活后释放生物活性因子及与ADM复合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一:不同激活剂对PRP形成凝胶及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了解葡萄糖酸钙和凝血酶对富血小板血浆(PRP)激活后形成富血小板凝胶(PG)及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血小板制备PRP。应用2种常用激活剂——葡萄糖酸钙和凝血酶,观察PRP激活状态下富血小板凝胶(PG)形成时间及形成情况,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下PG中纤维蛋白分布及血小板超微结构,ELISA法上清液中多种生长因子浓度,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来源的不同直径微囊泡浓度,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1)凝血酶激活组PG形成时间(228±40)s明显短于葡萄糖酸钙激活组(690±71)s,(t=15.17,P<0.01)。(2)HE染色显示及透射电镜显示,激活1 h,凝血酶激活组PG中血小板均呈碎片状;葡萄糖酸钙激活组PG中可见正在裂解的血小板、α颗粒结构及未裂解的α颗粒、致密体结构。(3)凝血酶激活组释放的PDGF-BB浓度(7.4±0.8)ng/mL明显高于葡萄糖酸钙激活组[(4.9±0.5)ng/mL,t=5.41,P<0.01]。葡萄糖酸钙激活组释放的bFGF浓度为(960±151)pg/mL,明显高于凝血酶激活组[(384±56)pg/mL,t=8.75,P<0.01]。2组释放的其余生长因子浓度相近(t值分别为0.11~1.97,P值均大于0.05)。(4)葡萄糖酸钙激活组释放的总微囊泡浓度分别为(165.8±15.1)×108/mL明显高于凝血酶激活组[分别为(24.7±4.6)×108/mLt值为17.36,P值小于0.01]。结论:凝血酶和钙离子激活血小板凝胶形成时间、生长因子浓度及微囊泡浓度有显着性差异,两种激活剂适用于不同临床治疗的选择。实验二:ADM/PRP复合冻干敷料促进创伤愈合的研究目的:探索ADM/PRP复合冻干敷料制备,观察复合材料扫描电镜特性和生长因子含量,观察其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愈合情况。方法:(1)选取成品ADM颗粒和添加有血小板冻干冻干保护液的PRP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冻干,观察制成品材料扫描电镜下的结构,ELISA法测定复合材料PBS溶解后上清液 VEGF、bFGF、EGF、IGF-I、TGF-β1、PDGF-BB 浓度。(2)动物模型的建立:雄性C57鼠(20-22g)84只,8周龄。随机分为4组,前一天晚上小鼠禁食,次日上午进行3%水合氯醛麻醉,在小鼠背部脊柱正中靠后部位制作直径为0.8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分为四组:Control组即空白对照组,此组使用生理盐水涂抹创面;PRP组即富血小板血浆对照组,皮肤缺损部位涂抹及注射PRP组;ADM组即脱细胞真皮基质颗粒组,创面覆盖脱细胞真皮基质颗粒。ADM/PRP组即实验组—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颗粒材料组,创面用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颗粒材料覆盖包扎。(3)创面形成后3d、5d、7d、10d、14d观察分析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分别在3d、5d、7d、10d、14d各组处死三只,并于创缘2mm取材固定,标本行HE、Masson染色分别观察再上皮化、肉芽组织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情况。α-SMA免疫组化标记α平滑肌肌动蛋白,观察肌成纤维细胞分布;CD31免疫组化标记内皮细胞,观察各组组织中新生血管情况;CD68免疫组化标记单核-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统计学分析。结果:(1)SEM可见ADM/PRP复合冻干敷料形成网状空隙,胶原蛋白结构明显,可见未激活血小板附着在ADM上。ADM颗粒成块状聚集,未见明显空隙结构。生长因子检测结果示:ADM/PRP溶解液VEGF、bFGF、EGF、TGF-[31、PDGF-BB浓度明显低于PRP原液,有显着差异(p<0.05)。(2)ADM-PRP复合材料组10天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有显着差异(p<0.05)组织愈合时间缩短。HE染色示:早期ADM/PRP复合冻干敷料上皮化化速度快、基底层较厚,愈合后上皮角化好,胶原厚,结构接近正常皮肤组织;Masson及α-sma染色示:ADM/PRP组较其他组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愈后胶原排列整齐;CD31示:ADM/PRP组5、7d血管化作用高于其他组;CD68染色:5d阳性细胞数ADM/PRP组、ADM组和PR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ADM/PRP复合冻干后可形成多孔三维支架材料;血小板负载在ADM上可保持其一定的生物活性。(2)ADM/PRP复合冻干敷料在促进急性模型中,愈合速度和质量优于ADM颗粒和PRP单独使用,其机制可能涉及促进皮肤愈合上皮化、血管化、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新生作用。

张磊[6](2017)在《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新型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其创伤愈合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大面积、难愈性伤口的愈合难以由创缘的上皮细胞增殖内迁完成修复,通常需要人工干预治疗。因此,干细胞、生物材料和细胞因子等治疗手段被应用于皮肤伤口的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SC,mesenchymal stem cells)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因其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成为治疗皮肤创伤种子细胞的理想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等;目前在皮肤治疗方面应用较多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细胞因子、生物材料以及细胞因子、生物材料联合干细胞在创伤治疗中应用,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依然不能满足临床不同病人的需求,不能解决皮肤附属器官再生以及外源性治疗手段相关的信号机制问题。我们课题组近期利用一种PAAs修饰的温敏水凝胶联合BMSCs治疗慢性溃疡的研究发现,这种水凝胶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BMSCs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并促进伤口愈合。但是这种水凝胶的体内降解相对较慢,因此本研究首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修改水凝胶PAAs的合成材料,提高降解效率,以期望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其次,虽然利用BMSCs作为种子细胞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皮肤损伤病人的治疗都可以使用BMSCs,比如患有血液疾病或是骨髓多次抽取后出现骨髓稀释的并发症的患者。近年,另一种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以其分离简单、来源丰富,逐渐受到重视,其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结合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细胞因子Activin B促进皮肤再上皮化和毛囊的再生,针对目前创伤愈合治疗中的难题,本研究初步探讨Activin B联合ADSCs治疗皮肤创伤的疗效及其信号机制,为ADSCs作为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的应用问题提供研究基础,也为我们最终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研究打下基础。1.BMSCs联合新型温敏水凝胶通过促进生长因子分泌加速皮肤创伤愈合(1)背景和目的B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具有易于取材、体外培养扩增、及低免疫原性的特性。温敏水凝胶,其物理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皮肤创面营造相对无菌稳定的环境,也为细胞移植创造良好的条件,基于前期研究,使用新的化学官能团合成及修饰PAAs交联剂,提高水凝胶的体外降解速率,调节细胞生物学事件,并将这种水凝胶称之为HB-PAAs-温敏水凝胶,并探讨BMSCs联合HB-PAAs-水凝胶对皮肤创伤愈合的治疗应用。(2)目标将HB-PAAs-温敏水凝胶与BMSCs联合应用,明确此种新型的温敏水凝胶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3)方法与结果首先制备新型温敏水凝胶并检测其溶胀性、降解速率以及细胞毒性,结果发现HB-PAAs-温敏水凝胶具备更快的降解速率和更低的细胞毒性。原代分离培养BMSCs,制作小鼠皮肤创伤模型,用HB-PAAs-温敏水凝胶包裹BMSCs处理皮肤伤口,通过大体及形态学观察发现水凝胶联合BMSCs显着提高伤口愈合率和愈合质量。研究进一步发现水凝胶可以促进创面组织TGF-β1和bFGF的分泌,水凝胶联合BMSCs显着促进创面、创缘上皮细胞的增殖,降低创面炎症反应,调节胶原的沉积。(4)结论水凝胶联合BMSCs治疗皮肤创伤促进生长因子分泌进而加速皮肤创伤愈合。2.Activin B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节ADSCs介导的皮肤创伤愈合(1)背景ADSCs是一种多潜能性基质细胞,其来源丰富,作为一种备选的种子细胞,其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其信号机制尚不完全清楚。Activin B是TGF-β超家族的成员,在调节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皮肤发育和伤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结合我们前期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初步探讨Activin B联合ADSCs治疗皮肤创伤的疗效及其信号机制。(2)目标探讨Activin B联合ADSCs对皮肤创伤修复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3)方法与结果体外研究通过细胞划痕、Transwell及鬼笔环肽免疫染色实验,发现Activin B调节ADSCs肌动蛋白应力纤维的生成和分布,促进其趋化迁移。在此基础上构建小鼠创伤模型,将Activin B联合ADSCs应用,结果发现:Activin B联合ADSCs能够促进伤口的收缩,促进表皮细胞增殖,调节胶原的沉积及血管生成,进而加速伤口愈合。进一步研究发现Activin B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节ADSCs肌动蛋白应力纤维的生成和分布,诱导细胞迁移参与伤口愈合。(4)结论Activin B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节ADSCs肌动蛋白应力纤维的生成和分布,促进细胞迁移,从而加速伤口愈合。

唐梦遥[7](2017)在《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重点研究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在前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参皂苷Rg3抑制瘢痕的效果。同时,从基因和分子细胞水平比较分析collagen I,collagen III,fibronectin,α-SMA,VEGF等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变化情况,并探索TGF-β/Smad、Er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从而探讨Rg3抑制病理性瘢痕的具体机制,为减轻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抑制瘢痕增生提供新的方法及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从患者身上切下病理性瘢痕组织后,用胶原酶消化进行原代细胞培养。传代后取P1代至P3代细胞,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共三组。给予含有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50和100μg/ml)或不含Rg3的培养液进行孵育培养。分别进行以下实验:CCK-8细胞增殖实验、流式分析技术、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定量PCR技术、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法、Elisa实验、瘢痕疙瘩组织块外植体体外培养实验,从而分析不同的Rg3药物浓度组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效果,并探索其机制。结果:1.人参皂苷Rg3在体外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增殖相关因子ki-67蛋白表达受到抑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2.高浓度(100μg/ml)的人参皂苷Rg3能促进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而低浓度(50μg/ml)的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没有明显的凋亡作用。3.人参皂苷Rg3明显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4.人参皂苷Rg3明显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侵袭能力。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5.人参皂苷Rg3能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使促纤维化相关基因和蛋白(Type I Collagen,Type III Collagen,Fibronectin,α-SMA等)表达水平有所降低,抗纤维化相关基因(IFN-γ,TGF-β3)表达水平有所升高。6.人参皂苷Rg3作用于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使TGF-β/Smad通路的TGF-β1、下游信号因子p-Smad2和p-Smad3表达水平下降,而抑制因子Smad7表达水平增加;同时ERK信号通路的信号分子p-ERK1/2的表达水平下降。提示人参皂苷Rg3能够通过调节TGF-β/Smad和ERK信号通路中信号因子的表达水平来影响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7.瘢痕疙瘩组织块在人参皂苷Rg3作用下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VEGF、PD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水平亦明显下降。提示人参皂苷Rg3能抑制病理性瘢痕的血管化程度,从而抑制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和发展。结论:人参皂苷Rg3能在体外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侵袭、血管化和胶原沉积,在这些生物学过程中TGF-β/Smad和ERK信号通路参与其中。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3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和生长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病理性瘢痕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盛玲玲[8](2014)在《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实验背景:组织扩张术是整形外科手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由于皮肤有限的再生能力,使得临床上一般需要4-6个月的扩张周期。如何增加皮肤的再生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面积的新生皮肤,仍是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组织扩张产生一个类似于组织创伤修复的内环境。而ADSCs移植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促进创伤修复。实验目的:观察ADSCs移植是否可以促进扩张皮肤再生,并探讨其机制。实验方法:(1)观察培养ADSCs的上清液对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及I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2)建立大鼠组织扩张模型,根据移植细胞的不同,将大鼠分为ADSCs组、成纤维细胞组、对照组。每周注水2次,保持扩张器囊内压为60mmHg。扩张4w后统计三组扩张量、扩张面积及回缩率;(3)分别收取1w、2w、4w时的扩张皮肤,观察各组皮肤厚度及皮肤中增殖细胞的数量、胶原含量、血管密度、巨噬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密度;(4)体外诱导ADSCs向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分化,并将BrdU标记的ADSCs回植入体内4w,观察移植细胞的成活情况及分布;(5)观察ADSCs和成纤维细胞中及各组扩张皮肤中VEGF、EGF及bFG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1)培养ADSCs的上清液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增殖和I型胶原基因表达,其效果呈现剂量依赖性;(2)ADSCs移植后组织扩张量和扩张面积均增加,而回缩率减小;扩张结束后ADSCs组各层皮肤厚度均高于其余两组,而纤维囊的厚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3)ADSCs组扩张皮肤中增殖细胞数量增多,主要出现于表皮基底层和毛囊中;ADSCs组扩张皮肤中含有更多的羟脯氨酸,胶原排列也更致密;扩张结束后ADSCs组的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其余两组;7d时ADSCs组皮肤中的巨噬细胞密度和14d时的肌成纤维细胞密度和其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4)体外诱导7d后,ADSCs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BrdU标记的ADSCs在扩张4w时依然有少部分出现于扩张皮肤的皮下组织,部分细胞出现在血管及毛囊结构中;(5) EGF和VEGF基因及蛋白的高表达出现在ADSCs及ADSCs移植后的扩张皮肤中。结论:ADSCs移植后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皮肤组织结构及分泌EGF和VEGF发挥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作用。

林博杰[9](2013)在《水蛭和水蛭素在整形外科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水蛭和水蛭素的发展概况及基础研究水蛭是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人类应用水蛭吸血疗法已有3000多年其被认为是能使机体体液恢复平衡的疗法,能治愈多种疾病。水蛭素是水蛭唾液腺分泌的主要有效成分,其已被大量药理实验证明是高效、特异的天然凝血酶抑制剂,具有抗凝、防治血栓等药理作用。本研究回顾了水蛭疗法和水蛭素的发展概况及基础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水蛭吸血可明显改善静脉淤血组织的血运;局部应用水蛭素可从促进血管生成、抗凝及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及炎症反应和抑制血管收缩的多方面机制来改善皮瓣静脉淤血,提高随意皮瓣存活率第二部分水蛭和水蛭素在整形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活体水蛭吸血疗法已被证明可以消除淤血和即时性提高局部血流量,明显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水蛭素作为水蛭分泌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主要具有强专一性、小分子量、安全有效等特点,临床上主要用于抗凝和防治血栓形成。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资料,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水蛭和水蛭素在整形外科领域中的临床应用进展。结果表明:在整形、修复重建及显微外科等领域,水蛭疗法是救治诸如皮瓣移植、断指(趾)再植等术后的静脉淤血并发症较为直接、有效、安全的辅助疗法;而水蛭素在术后的抗凝和防治血栓形成方面,是较为有效、安全的抗凝防栓药物。

王合丽[10](2013)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急、慢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急、慢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烧伤整形科2012年01月至2012年12月经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各种原因所致急、慢性创面患者,共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5-90岁。急性创面40例,慢性创面20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予以控制血压、血糖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应用VSD治疗前、后创面各方面改变,包括创面坏死组织清除、创面细菌清除、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是否出现创面出血、过敏等并发症,以及应用VSD治疗过程中患者疼痛程度,VSD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患者创面愈后、功能恢复及满意度通过定期复查和电话回访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60例急、慢性创面患者经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6-20天后,创面坏死组织完全清除,肉芽组织生长新鲜,达手术修复条件的患者有88%。在使用VSD治疗的过程中,60例患者中有43例没有疼痛或轻微疼痛感,仅5例患者不能忍受疼痛,部分患者出现创周皮肤浸渍现象,4例患者出现过敏现象,4例患者出现创面渗血,1例患者创面加重。应用负压吸引对创面细菌有效清除率达80%,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创面治愈率达100%。愈后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渐恢复正常,创面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创面感染、复发、并发慢性骨髓炎症状。植皮创面疤痕增生不明显,颜色接近正常皮肤,质地及耐磨性良好,未见移植皮肤磨损破溃,皮瓣臃肿度渐消,受瓣区及供瓣区创面感觉功能逐渐恢复;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0%。结论: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具有控制创面感染、抑制细菌生长,清除坏死组织、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减轻患者痛苦及缩短治疗时间等优点,是治疗急、慢性创面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二、基因治疗在创伤修复及整形外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治疗在创伤修复及整形外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玻璃-高分子复合微球/水凝胶的制备及组织再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生物材料概述
        1.1.1 有机高分子生物材料
        1.1.2 金属生物材料
        1.1.3 无机生物材料
        1.1.4 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材料
    1.2 生物玻璃及其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1.2.1 生物玻璃的组成
        1.2.2 生物玻璃的生物活性
        1.2.3 生物玻璃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1.2.4 生物玻璃及其复合材料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生物玻璃/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BG/PLA多孔微球的制备
        2.2.2 生物学评价
    2.3 实验结果
        2.3.1 BG/PLA微球的制备
        2.3.2 生物学评价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活性水凝胶在干细胞疗法治疗心梗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生物玻璃/γ-聚谷氨酸/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
        3.2.2 体外细胞实验
        3.2.3 急性心梗的治疗
    3.3 实验结果
        3.3.1 生物玻璃/γ-聚谷氨酸/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
        3.3.2 急性心梗的治疗
        3.3.3 心肌细胞-MSCs的相互作用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黏生物玻璃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在创伤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BG/OSA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4.2.2 体外生物学评价
        4.2.3 体内创口闭合
        4.2.4 难愈合创伤的修复
    4.3 实验结果
        4.3.1 BG/OSA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4.3.2 体外生物学评价
        4.3.3 体内创口闭合
        4.3.4 难愈合创伤修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内皮祖细胞在整形外科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PC与血运重建
2 EPC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2.1 血管移植物
    2.2 皮瓣移植
    2.3 伤口愈合
    2.4 自体脂肪移植
    2.5 组织工程
    2.6 皮肤烧伤
3 问题与展望

(3)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影响骨外露创面皮片移植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列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
        2.2.3 术前准备
        2.2.4 外科操作
        2.2.5 标本采集
        2.2.5.1 皮片组织
        2.2.5.2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取材
    2.3 检测方法
        2.3.1 苏木精-伊红对染色(H.E染色)步骤
        2.3.2 免疫荧光染色
        2.3.3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扫描电镜准备
    2.4 观察指标
        2.4.1 皮片成活标准
        2.4.2 皮片成活面积
        2.4.3 H.E染色观察内容
        2.4.4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容
        2.4.5 电镜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观察内容
    2.5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方法总结
    3.2 皮片生长情况
    3.3 皮片成活率
    3.4 H.E染色结果
    3.5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3.6 新生血管统计学分析
    3.7 扫面电镜下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第四章 结论
    4.1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形态
    4.2 动物模型建立
    4.3 皮片成活率
    4.4 组织学表现
    4.5 新生血管密度
第五章 临床应用
    5.1 临床资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讨论
    6.1 皮片移植的成活过程
    6.2 骨外露创面治疗中的问题
    6.3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生物特性
    6.4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促进移植皮片微血管新生
    6.5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应用
    6.6 兔骨外露模型的建立
    6.7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小板计数说明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脂肪干细胞促进T1DM狭长窄蒂皮瓣存活的动物实验研究及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本项目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概况和最新发展趋势
    2. 已有的实验研究和初步成果
    3.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及前期研究,本课题建立了背部狭长窄蒂皮瓣动物实验模型及糖尿病狭长窄蒂皮瓣模型。
    4.国内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实验分部
    第一部分 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促进狭长窄蒂皮瓣存活的机制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
        三、实验动物与分组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六、讨论
        第一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脂肪干细胞促进T1DM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对象及实验分组
        四、实验方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狭长窄蒂任意皮瓣的临床应用病例
        一、病例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五、讨论
        第三部分 结果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糖尿病难愈性创面及HIF的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PRP激活后释放生物活性因子及与ADM复合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
    1.2 富血小板血浆在创伤修复的应用进展
    1.3 脱细胞真皮基质应用进展
    1.4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激活剂对PRP形成凝胶及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对象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ADM/PRP复合冻干敷料制备及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3 制备方法与检测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ADM/PRP复合冻干敷料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4 结果
    4.5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6)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新型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HB-PAAs-温敏水凝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Activin B调节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介导的皮肤创伤修复的信号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具体实验方案
    2.4 结果
    2.5 讨论
全文总结讨论
全文小结
缩写词简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人参皂苷Rg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人参皂苷Rg3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本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本部分小结
全文结论
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就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9)水蛭和水蛭素在整形外科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水蛭和水蛭素的发展概况及基础研究
    1.1 水轻疗法的历史
    1.2 水軽素的发展概况
    1.3 水轻素的基本特点及药理性质
    1.4 水轻和水蜂素的基础研究进展
    1.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水蛭和水蛭素在整形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2.1 皮瓣等组织移植术后静脉游血
    2.2 断指(祉)再植等四肢手术后
    2.3 替代静脉切开
    2.4 口内术后的舌部肿胀
    2.5 水轻素的外科应用
    2.6 水轻疗法的注意事项
    2.7 水轻疗法及水轻素治疗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急、慢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一般资料
        1.2 常规治疗
    2 材料与方法
        2.1 负压封闭引流材料
        2.2 负压吸引治疗前准备
        2.3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治疗方法
        2.3.1 清创术
        2.3.2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护理
    3 手术治疗
    4 观察指标
    5 统计
结果
    1. 坏死组织清除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2. 创面感染情况
    3. 疼痛程度
    4. 并发症
    5. 创面愈合情况
    6. 创面愈后及功能恢复情况
    7. 患者及家属满意程度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基因治疗在创伤修复及整形外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玻璃-高分子复合微球/水凝胶的制备及组织再生应用研究[D]. 高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0
  • [2]内皮祖细胞在整形外科中的研究进展[J]. 蒋如如,李欣,李洁,蔡小玲,杨波,哈小琴. 广西医学, 2019(19)
  • [3]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影响骨外露创面皮片移植的研究和应用[D]. 李洋. 厦门大学, 2019(09)
  • [4]脂肪干细胞促进T1DM狭长窄蒂皮瓣存活的动物实验研究及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D]. 于文渊. 苏州大学, 2018(04)
  • [5]PRP激活后释放生物活性因子及与ADM复合临床应用的研究[D]. 杨域.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5)
  • [6]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新型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应用[D]. 张磊.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 [7]人参皂苷Rg3对病理性瘢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唐梦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8]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D]. 盛玲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1)
  • [9]水蛭和水蛭素在整形外科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D]. 林博杰.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10]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急、慢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分析[D]. 王合丽. 皖南医学院, 2013(11)

标签:;  ;  ;  ;  ;  

基因治疗在伤口修复和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