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识别技术论文-赵子毅,丁忠军,张奕,潘文超

损伤识别技术论文-赵子毅,丁忠军,张奕,潘文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识别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载人潜水器,损伤识别,振动测试,小波变换

损伤识别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子毅,丁忠军,张奕,潘文超[1](2019)在《基于振动测试的载人潜水器结构损伤识别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复杂结构系统在甲板上带载情况下进行快速损伤识别的技术难点,将振动测试的方法引入到载人潜水器的结构损伤识别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载人潜水器结构损伤识别的快速评估方法。利用离散二进小波变换对振动响应信号中迭加的模态信息进行分离,然后通过小波包变换得到能量值,结合两者定义了损伤联合评估方法的损伤指标。结果表明,使用该联合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载人潜水器结构中损伤部位与无损部位的差异,能够将该损伤评估方法应用于深海运载装备中。(本文来源于《无损检测》期刊2019年09期)

刘烨,陈勇[2](2019)在《基于压电阻抗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利用压电阻抗技术对结构微小损伤的识别。采用安捷伦精密阻抗分析仪测试自由压电片的电导纳,分析自由压电片的特性。以结构裂缝发展为例,对损伤前和损伤后裂缝深度发展下的电导纳信号进行了分析,引入损伤指标(RMSD)对其损伤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裂缝深度下电导的RMSD可以定量识别损伤的程度。(本文来源于《上海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赵佳庆[3](2019)在《基于导波的轨道车辆车轮辐板裂纹损伤识别及定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交通事业不断进步,我国已成为轨道交通强国。轨道交通的兴起固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但同时更应该重视车辆安全与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其中,车轮安全是轨道交通车辆安全的基础,车轮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由车轮故障导致的重大事故严重性激发了业内对车轮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通过调查辐板裂纹故障,其中车轮辐板裂纹的产生可能会导致车轮崩裂,从而造成列车脱轨,后果极其严重,而且对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车轮辐板裂纹提出了基于导波的损伤检测方法,对损伤进行检测识别及定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根据对导波研究及车轮辐板情况,选择了适用于板结构的Lamb波进行裂纹损伤检测。对Lamb群速度及相速度进行了计算,并求解了不同材料的频散曲线。对Lamb波的激励信号进行了优化选择,最终选择的激励信号为经过汉宁窗调制的正弦波窄带信号,波峰个数为5。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对实验采集到的Lamb波信号进行时频处理分析,通过对曲面钢板的研究表明,曲面的存在不会造成Lamb波的反射,波会在板中继续向前传播。采集了 19种不同大小的损伤对应的波形信号,以损伤反射波的能量幅值为损伤标识量,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识别损伤大小。(2)本文针对车轮辐板的复杂情况,提出了基于最小差异性的损伤识别技术,对差异性指标函数进行了构造选取,结合遗传算法,通过对损伤反射波的重构来获取损伤的相关信息,从而采用几何定位方法实现损伤定位。利用铝板及钢板结构材料通过单一损伤反射实验及非单一损伤反射实验对重构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重构信号与实测反射信号差异性较小,效果较好。对单一损伤反射情况进行了损伤定位实验,结果显示与实际情况相比误差较小。(3)通过前面的算法验证,本文将其应用到轨道车辆车轮辐板(含辐板孔)的裂纹损伤检测。通过试验比较不同激发频率的直达波幅值的大小,选择了260kHz为实验频率。对车轮辐板存在2cm裂缝损伤的情况进行了实验分析,对不同路径信号进行了短时傅立叶处理,结果表示计算传播距离与实际距离误差偏大。采用损伤信号重构方法进行损伤定位,结果表明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基本能够实现裂纹损伤的定位识别。最后提出了轨道车辆车轮辐板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方案。图62幅,表19个,参考文献102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5)

谭亚可[4](2019)在《基于类柔度差曲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损伤识别作为桥梁健康监测核心内容之一,其识别方法较多,由于柔度类损伤识别指标仅需低阶模态就可进行损伤识别,低阶模态在工程中容易测得且精度较高,故柔度类损伤识别方法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并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损伤识别技术从1970年开始逐渐被应用在土木工程领域,众多学者通过对结构不同参数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损伤识别方法,从而对结构的损伤与否做出判断,确定损伤位置以及识别损伤程度。文章概述了结构损伤识别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了各类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特点及其优缺点。目前单一的损伤指标已经无法满足对结构损伤识别的要求,应考虑综合信息,发展多指标结合的损伤识别技术。为了更好的识别结构弱损伤,提出了基于类柔度差曲率和频率摄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对不含边界损伤单元的多种损伤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对其一、二阶频率摄动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仅需第一阶模态测试数据,即可完成结构损伤位置的诊断和定量识别损伤程度。同时,使用一阶模态建立的类柔度差曲率LFCF指标对梁式结构损伤定位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且该方法计算工作量小;当损伤程度不大于25%时,二阶频率摄动计算的各工况损伤程度最大误差不超过5.85%,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针对下承式拱桥结构的典型横梁构件,采用类柔度差曲率和频率摄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对单损伤和多损伤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对于单损伤模拟,二阶摄动识别结果精度明显高于一阶摄动识别结果;对于多损伤模拟,前两阶频率摄动识别结果相差不大,一阶摄动识别效果较佳。证明该方法对结构损伤识别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建涛[5](2019)在《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混凝土材料损伤识别协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材料以其广泛适用性及价格优势,现大量使用在民用建筑、桥梁工程、及机场等基础设施中。但由于其自重较大,修复困难,因此混凝土结构一旦破坏所带来的财产和生命损失难以估计。所以对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评估和安全性评价、对在建建筑物引入实时监测技术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声发射技术可对材料损伤破坏产生十分迅速的反映,以此弥补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可以实现对检测物体的实时监测,对在建及服役的结构破坏有效预警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本文为探究初始缺陷对混凝土材料在单轴压缩下内部损伤破坏的影响规律,制作不同初始缺陷的立方体试块进行立方体抗压试验;为研究混凝土内裂纹演化规律对四根相同规格的钢筋混凝土梁分别进行叁点加载与四点加载受弯破坏试验,并利用声发射系统及应变采集系统对加载破坏的全过程进行监测,获得了可以描述立方体试块受载破坏过程的声发射事件计数率-时间柱状图、振铃计数率-时间柱状图、声发射事件率与应变-时间关联曲线图,以及表征钢筋混凝土梁损伤特性的持续时间比例分布住状图、声发射b值变化图、损伤因子变化图。最后以协同的观点对试验中所获取数据以另一思路进行探索性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有:(1)对含不同初始缺陷的立方体试块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同步采集压力机荷载、声发射特征参数和混凝土表面应变数据,分析立方体单轴压缩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参数变化规律,结合事件计数率与应变时间关联曲线,研究初始缺陷对声发射现象的影响规律。(2)制作四根相同规格的钢筋混凝土梁,分别进行四点加载与叁点加载方式下的受弯破坏试验。以声发射持续时间对不同加载方式下试验梁的各加载破坏阶段内的声发射源信号进行定性判别,并运用地震学中用于量化震级-频度的G-R公式对声发射幅值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不同加载方式下幅值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基于声发射累计数的损伤演化模型对损伤过程定量描述。(3)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选取声发射事件数为序参量,运用Lanvegin方程模型建立混凝土声发射过程的序参量方程,并结合绝热消去原理求解序参量方程,以此通过协同学观点解释混凝土声发射现象。然后分别以无序与有序、自组织和自相似叁个方面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破坏过程的协同现象进行描述与分析,以此探索利用协同学理论方法研究混凝土声发射现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5)

李鹤,张超,季宏丽,裘进浩[6](2019)在《基于导波检测的带曲率复合材料板损伤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航天中存在着很多带有曲率的复杂形状复合材料结构件,最常见的有飞机蒙皮、涡轮叶片等。为了有效地检测带有曲率复合材料中损伤的位置及其形状,使用激光在结构内激励出超声导波,利用声发射传感器进行信号采集,激光扫描被测面后,基于声学互易的基本原理,重构出超声波传播的波场。采用了局部波数的算法,把一系列的叁维数据变换到频域,利用窄带滤波器分离特征模态,然后在波数域中进行了基于中心波数的滤波处理,最后实现空间逐点局部波数的估计成像,清晰地识别出了损伤区域的大小和形状。(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谢坤明,林友勤,呼明亮[7](2019)在《拉索损伤识别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讨论了拉索损伤机理和现有检测技术,然后根据不同的物理量论述了基于动力、静力、小波分析的拉索损伤识别技术,最后分析了拉索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拉索损伤识别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和分析认为,对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混凝土桥梁、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和钢管混凝土拱桥等,提出使用与之适应的拉索损伤识别技术,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指标与智能算法的结合将会是拉索损伤识别技术发展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彭加欣[8](2019)在《基于声发射技术的节段预制胶拼混凝土梁损伤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发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环境适应能力强、可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对桥梁评估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针对试验梁叁点弯曲损伤破坏全过程的声发射信号,基于特征参数分析建立损伤破坏与声发射信号之间的联系,并结合模糊聚类和多层感知机算法提出一套定性和定量识别损伤的智能化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声发射系统采集预制胶拼混凝土梁和整体混凝土梁破坏全过程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分析发现两种试验梁信号特征参数分布情况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预制胶拼梁接缝处更易出现裂缝,且前期裂缝发展较多,声发射现象更活跃,整体梁前期裂缝较少,积蓄了更多能量在破坏阶段释放。(2)基于特征参数时程分析和分布分析,发现随着梁体损伤程度加深,振铃计数较大、上升时间和持续时间较长、能量较强、幅值较高、RMS值较大的声发射信号逐渐增多,信号频谱分析表明40~50kHz和90~110kHz为两个最主要的频段。结合混凝土损伤演化规律和损伤发展现象,将试验梁损伤过程划分为叁个阶段,分别为:微损伤阶段,混凝土带裂缝工作阶段和破坏阶段。不同阶段的参数分布存在差别,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高强信号占比越来越大,其中上升时间超过20000μs、持续时间在100000μs左右或ASL大于60dB的信号可以作为判别损伤程度由阶段一进入阶段二的标志。(3)采用模糊聚类算法分析发现信号样本点呈现两簇分布的结构形式,由此把信号分为两种模式。为进一步分析两种信号的区别,对两种模式信号特征参数作时程分析,发现第一种模式信号在试验全程均有出现,而第二种模式信号只集中出现在试验中后期的某些时刻。将第二种模式信号的出现时间与宏观裂缝发展记录时间作对比分析,发现该种模式信号基本只出现在宏观裂缝出现、迅速开展汇合以及混凝土受压破坏时刻,表明此信号与混凝土材料程度较大的损伤直接相关。(4)提出了模糊聚类和多层感知器相结合的模型来识别不同类型声发射信号,又采用多层感知机模型识别试验梁损伤阶段,并引入Smote算法解决样本不均衡问题。多层感知器识别更准确,计算速度更快。提出了重划分损伤阶段的改进方法,以及基于多声发射事件概率组合识别的方式来改进单次信号识别结果,有效提高了模型识别准确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乃腾[9](2019)在《基于DIC技术的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有建筑结构中,大多数始建多年甚至新兴建筑也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建筑结构长期受到外界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结构产生损伤,影响结构的使用性和安全可靠性。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对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试图研究一种远距离、无接触的测量方法。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简称DIC)是一种以动位移测量为基础的远距离、无接触式的光学测量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环境适应性强、使用范围广等传统测量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是现在光线测量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梁基于DIC技术的损伤识别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4组不同剪跨比的大尺寸钢筋混凝土梁构件,每组2个。为了保证灰度梯度和散斑分布的随机性,所有构件表面均采用人工制作散斑图。散斑图的质量对DIC测量精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散斑图的制作质量在数字图像相关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不同拍摄距离,不同位移情况,不同光线变化来选取不同的散斑颗粒尺寸大小。经试验研究得到,散斑图在成像后散斑点的大小应保证在3-4个像素点左右。(2)DIC测量精度以及适用性研究。本次试验采用DIC技术、传统位移计、激光位移叁种不同测量方法对跨中进行竖向位移测量。前两种方法分别同激光位移测量进行对比,发现DIC测量与传统位移测量得到的位移曲线基本一致,两者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以内。验证了DIC技术在竖向位移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利用DIC测量技术对试验构件进行位移测量,得到整个构件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全跨长竖向位移。通过与传统位移测量得到的位移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在验证DIC适用性的同时,发现传统位移测量的局限性以及不稳定性。(3)依据国内外相关刚度识别理论,通过逆向分析程序建立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弯曲刚度分布的损伤识别方程,并通过模拟不同诱导损伤的钢梁来评估该方程的识别性能。然后,采用DIC技术测量得到的竖向位移作为损伤状态方程的输入值,评估混凝土梁在不同加载阶段的损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损伤识别方程在加载过程中对梁的刚度识别精度较高,将该技术应用在结构的健康检测鉴定中会大幅提高结构的检测鉴定效率,为结构的损伤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李鹤[10](2019)在《基于导波的复杂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未来航空、航天等实际应用的需求,变厚度、带曲率层合板结构件已成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机翼、尾翼和旋翼等。这些复杂的结构件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作用,容易产生缺陷。因此,复杂结构的无损检测方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结构中非接触的激励出导波,结合相应的无损检测算法可以实现对采集数据的成像,来达到损伤识别的目的。本文基于激光超声无损检测系统,完成了复杂结构的实验探究,提出了新的算法和损伤识别量化的标准,实现了各类损伤的可视化。首先,从激光超声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了激光激发材料中超声波的过程,得到适用于无损检测的激励方式。又对导波的形成过程、基本概念和频散特性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实验的进行和算法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然后,对超声导波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分离入反射波之后,对时域积分能量方法和干涉能量法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基于能量的波数估计方法和针对时域幅值衰减的补偿方法,提升了对于损伤的成像效果。为定量化研究损伤的识别效果,引入损伤识别因子,并对所有方法进行了损伤识别效果的验证。最后,对于几种典型的复杂形状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超声导波的特性探究,并和理论分析进行了对比验证,提出了合适的实验方法和识别算法,基于此进行了复杂结构损伤的可视化研究,并成功完成结构中的损伤检测。(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损伤识别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究利用压电阻抗技术对结构微小损伤的识别。采用安捷伦精密阻抗分析仪测试自由压电片的电导纳,分析自由压电片的特性。以结构裂缝发展为例,对损伤前和损伤后裂缝深度发展下的电导纳信号进行了分析,引入损伤指标(RMSD)对其损伤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裂缝深度下电导的RMSD可以定量识别损伤的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识别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赵子毅,丁忠军,张奕,潘文超.基于振动测试的载人潜水器结构损伤识别技术[J].无损检测.2019

[2].刘烨,陈勇.基于压电阻抗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的实验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19

[3].赵佳庆.基于导波的轨道车辆车轮辐板裂纹损伤识别及定位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谭亚可.基于类柔度差曲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5].李建涛.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混凝土材料损伤识别协同分析[D].新疆大学.2019

[6].李鹤,张超,季宏丽,裘进浩.基于导波检测的带曲率复合材料板损伤识别技术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

[7].谢坤明,林友勤,呼明亮.拉索损伤识别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市政技术.2019

[8].彭加欣.基于声发射技术的节段预制胶拼混凝土梁损伤识别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9].王乃腾.基于DIC技术的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D].长安大学.2019

[10].李鹤.基于导波的复杂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标签:;  ;  ;  ;  

损伤识别技术论文-赵子毅,丁忠军,张奕,潘文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