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产权结构论文_李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地产权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地,产权,结构,使用权,所有权,收益,确权。

农地产权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1](2019)在《新中国七十年来农地产权结构变迁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七十年来,在不改变所有制的前提下,中国的农地产权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地产权结构从最初的单一所有权变为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到近年来又变为所有权、使用权以及经营权叁权相分离。中国农地产权结构的变迁将有利于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收入的提高。未来中国农地产权结构仍呈现出不断细化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燕[2](2019)在《农地产权结构、农地长期投资与农业环境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产权结构决定农户利用资源的方式进而对农业环境效率产生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影响农业环境效率?通过理论分析和面板估计发现农地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均能够显着促进农地长期投资的增加。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农地产权结构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多维性,既有直接的"产权—环境"效应,也有通过农地长期投资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农地使用权对农业环境效率的直接影响是显着为负的,其通过农地长期投资对农业环境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由于负向的直接影响大于正向的中介效应,从而使得其对农业环境效率的总效应为负;农地收益权和处置权对农业环境效率具有正向的直接效应,也有通过农地长期投资对农业环境效率的中介效应,从而使得其对农业环境效率的总效应为正。(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蒋晓妍[3](2019)在《“叁权分置”下农地产权配置结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权分置"进一步丰富和细分了农地产权结构,本文从农地产权配置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叁权分置"的制度内涵,同时对各地区形成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地流转模式进行划分尝试,总结出"所有权主导型"、"承包权主导型""经营权主导型"叁种不同权利主导的土地流转模式,并分别结合上海松江家庭农场、山东枣庄土地托管和四川崇州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案例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启示,使农地"叁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更为丰富,从而指导改革实践。(本文来源于《农村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洪炜杰,罗必良[4](2019)在《农地产权安全性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农户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处理效应模型(TEM)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地权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1)相对于没有领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农户,有承包经营权证书农户其实际种植的耕地面积多约22.5%,果树种植面积多1.8%,而菜地经营面积不存在显着差异。(2)无论是否粮食主产区或者大中城市郊区,农地产权安全性的改善会诱导一般农户增加耕地经营面积,但对于种植大户则更多表现为激励水果种植;此外,地权对非粮食主产区果树的种植激励效果要强于粮食主产区。(3)农地产权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会因灌溉条件变化而不同。因此,在小农经营依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农地确权能够提升农户务农的积极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则能够有效诱导农业种植结构呈现"趋粮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锴铮,郭利宏[5](2018)在《“叁权分置”农地产权结构逻辑的法律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权分置"的政策逻辑并不符合法律逻辑,完善"叁权分置"的法律逻辑应当明确政策概念和法律概念的区别,避免为了迎合政策逻辑而生造法律,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通过立法改造使得权利行使满足"叁权分置"的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09期)

仇童伟,罗必良[6](2018)在《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动因何在?——基于农地产权与要素配置的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全国9省2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产权、要素配置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改善会抑制农户种植农作物,但对种植经济作物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对种植粮食作物的抑制作用,且不显着降低粮食种植户的粮食播种面积;(2)随着农地产权管制的放松,纯务农劳动力占比越高的农户,务农收益最大化的动机会激励他们越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3)兼业农户与"离农"农户具有相同的行为目标,即务农成本最小化,强化地权稳定性将诱导这两类农户更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4)随着粮食生产中机械使用程度的提高,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改善能够提高粮食生产绩效。本文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地权稳定性的改善以及农业机械使用程度的提高,均会诱导农户更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从而表现出种植结构的"趋粮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8年02期)

赵艳娟[7](2017)在《农地产权结构的变迁与中国农业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根基,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物质载体。因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结构对于农村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制度安排,历年来土地改革都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迁,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民对于农地产权的所有、使用和交易权也在发生着结构性的调整,并朝着完全性和完整性的方向演进。正是农民土地产权的不断强化,使得农地产权结构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支撑和促进了中国农业的持续增长。(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7年11期)

周猛[8](2017)在《家庭承包权的性质转变及其对农地产权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家庭承包从经营层面到分配层面的转移,权利内容从使用权到处分权的扩展,家庭承包权已经转变成了一种次级所有权。家庭承包权的性质转变引起了农地产权分配结构、经营结构和处分结构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湖湘论坛》期刊2017年04期)

李宁,何兴邦,王舒娟[9](2017)在《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一个分析框架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叁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叁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叁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叁权分置"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7年02期)

李宁,何文剑,仇童伟,陈利根[10](2017)在《农地产权结构、生产要素效率与农业绩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围绕产权排他性,通过构建测度农地产权结构的"内容实质—主体干预—排他边界"框架,以1978~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变化的视角回答了农地产权结构如何影响农业绩效的内在路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农户的农地产权排他性得到了有效增强,且在提升程度上按照农地收益权、农地使用权和农地处分权的次序依次递减;(2)这3项权利排他性的增强均显着正向影响了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对农业绩效的作用效率,但影响的变动趋势存在着一定的差异;(3)在农地使用权方面,随着农户自主决策经营农地行为的日益排他,农业生产中的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效率均受到了正向的显着影响,但影响幅度却在逐渐降低;(4)而在农地收益权方面,随着农户独享产出收益行为排他性的增强,土地要素效率受到了持续增强的正向显着影响,但劳动力要素效率却受到了持续弱化的正向显着影响;(5)最后在农地处分权方面,随着农户自由处置农地行为排他性的增强,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效率均受到了持续增强的正向显着影响。据此,文章最后从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变动的角度,简要讨论了农地产权管制的"合理界定"与"失当干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地产权保护,增强农户产权排他性,推进农地处分权改革,以及从要素效率角度注重不同权利及政策之间相互协调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7年03期)

农地产权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地产权结构决定农户利用资源的方式进而对农业环境效率产生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影响农业环境效率?通过理论分析和面板估计发现农地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均能够显着促进农地长期投资的增加。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农地产权结构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多维性,既有直接的"产权—环境"效应,也有通过农地长期投资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农地使用权对农业环境效率的直接影响是显着为负的,其通过农地长期投资对农业环境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由于负向的直接影响大于正向的中介效应,从而使得其对农业环境效率的总效应为负;农地收益权和处置权对农业环境效率具有正向的直接效应,也有通过农地长期投资对农业环境效率的中介效应,从而使得其对农业环境效率的总效应为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地产权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李燕.新中国七十年来农地产权结构变迁及展望[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9

[2].李燕.农地产权结构、农地长期投资与农业环境效率[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蒋晓妍.“叁权分置”下农地产权配置结构差异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

[4].洪炜杰,罗必良.农地产权安全性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杨锴铮,郭利宏.“叁权分置”农地产权结构逻辑的法律表达[J].山西青年.2018

[6].仇童伟,罗必良.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动因何在?——基于农地产权与要素配置的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8

[7].赵艳娟.农地产权结构的变迁与中国农业增长[J].农业经济.2017

[8].周猛.家庭承包权的性质转变及其对农地产权结构的影响[J].湖湘论坛.2017

[9].李宁,何兴邦,王舒娟.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一个分析框架的构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7

[10].李宁,何文剑,仇童伟,陈利根.农地产权结构、生产要素效率与农业绩效[J].管理世界.2017

论文知识图

我国现有农地产权结构动态模型改革之前兵团农牧团场的产权结构改革之后兵团农牧团场的产权结构信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1)信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3)信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2)

标签:;  ;  ;  ;  ;  ;  ;  

农地产权结构论文_李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