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在油气试井解释中的应用

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在油气试井解释中的应用

一、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在油气试井解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康乾坤[1](2020)在《基于测井数据的砂岩型铀矿异常识别随机森林算法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快速有效的获取砂岩型铀矿矿区铀矿异常的分布信息,矿区岩性分布的基础资料,本文以砂岩型铀矿异常和不同岩性类别的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为理论依据,利用集成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算法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决策分类能力,以已知铀矿异常信息和岩性录井定名的特征信息为训练样本,针对研究区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铀矿异常识别和岩性分类模型。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端某铀矿矿区铀矿钻孔测井数据进行异常层和矿化层的识别提取以及岩性的分类识别,并将随机森林算法的识别结果与已知矿化层的特征信息进行验证分析。为了解决超参数的影响问题,采用遍历寻优的思路对随机森林算法的超参数进行筛选,利用最优算法参数组合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在岩性识别中,随机森林决策树棵数为563棵,决策树节点个数为3个时,算法结构最优,识别准确率最高。训练样本的训练数据袋外误差验证准确率为93.39%,预测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3.31%。通过对比分析,随机森林算法的预测准确率优于支持向量机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区内9口钻孔的预测准确率平均可达92.25%。根据随机森林算法的参数重要性分析: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对研究区岩性分类的贡献更大,密度和放射性测井重要性较低。在铀矿异常识别工作中:随机森林算法的袋外误差验证准确率为97.63%,通过变量筛选后可提升至97.97%。预测准确率99.21%,应用效果较好。矿化层以及异常层的识别结果同已知矿化层的特征信息重合度高。在等比例数据条件下,算法模型的训练数据袋外误差验证准确率和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3.96%和94.8%。对于地质现象的学习能力较强,快速有效,相较于传统铀矿异常识别方法而言更加接近铀矿异常分布的真实形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是岩性识别应用、铀矿异常识别应用中可靠的新方法,应用于铀矿勘查及其相关地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前景。本论文针对研究目标所做内容主要如下:(1)对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和测井资料进行深入分析,选取了电阻率、自然伽马、密度、声波时差、定量伽马、自然电位、三侧向电阻率和井径共计8个特征参数,分析砂岩型铀矿异常的测井响应规律和不同岩性类别的测井响应规律。(2)构建针对研究区钻孔测井数据的随机森林算法识别模型,对研究区内的钻孔测井数据进行岩性自动分类。(3)构建针对研究区含矿目的层的随机森林算法识别模型,对研究区内的钻孔测井数据进行铀矿异常的识别提取。(4)将随机森林算法识别模型的岩性分类结果同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方法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并分别分析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性。(5)将随机森林方法应用于研究区的铀矿异常工作中,通过变量重要性筛选提升算法性能,同传统的铀矿勘查方法作对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王凯[2](2020)在《基于CIFLog的机器学习测井解释平台》文中提出CIFLog是一个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发,并且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一款测井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国产测井解释平台。该测井解释平台具有跨平台、集成各种高端处理解释技术等突出优点。在测井解释领域中,常规的测井解释算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测井行业对于测井解释效率以及精度的要求。在相关的机器学习算法被引入到测井解释领域后,测井解释的处理效率和处理精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机器学习与测井解释的结合,将会为测井解释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机器学习测井解释平台的处理解释流程与常规的测井解释平台大体一致,因此在实现时可以复用一些常规测井解释平台的相关接口,譬如测井数据格式转换接口、测井绘图接口等。但由于机器学习测井解释平台上所挂接的机器学习算法对于输入数据以及数据展示的要求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数据预处理、数据可视化以及结果分析等方面。该机器学习测井解释平台在设计实现时,按照测井数据处理的流程将其划分为三个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可视化模块以及数据处理模块。其中,数据管理模块负责对导入到平台内的测井数据以及平台的相关属性进行管理;数据可视化模块负责对导入的数据以及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依据实际的可视化需求实现了直方图、交会图以及测井绘图三种可视化方式;数据处理模块负责管理平台上所挂接的机器学习算法。考虑到算法迭代、更新的频率的问题,在该模块中实现了算法输入、输出格式转换的适配器。后续,平台在挂接新的算法时,只需要重写或复用对应的适配器即可,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后续维护的成本。该平台每一模块的设计实现,都有考虑到后续扩展、维护等问题,从而尽可能的采用相对较优的实现方案。最后在平台整体的开发工作完成后,利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供的测试数据,对平台进行了功能测试、系统测试,验证了平台的可用性。

严海滔[3](2020)在《基于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的属性分析及含油气性检测》文中提出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深度的增加以及地震数据采集受外界的干扰严重,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人员对于油气圈闭、含油气层的识别以及对储层的综合评价也变得更加困难。油气公司更多的是关注产量,而油气圈闭、储层的连通性、流体的性质是决定油气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频率属性可以较好的识别储层含油气性,亦能精确地刻画断层信息。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频率属性信息,研发高分辨率的时频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时频分析方法由于受到海森堡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时频聚焦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实现对地层的精细刻画以及准确的进行含油气性检测。本文在传统的时频分析方法基础上,研究了一种高分辨率时频变换方法,通过信号模型分析,论证了该方法和传统的时频变换方法的优劣,并将其应用于地震数据断裂识别以及储层含油气性检测中,并结合反演结果对该方法进行验证,以说明该方法对断层精细刻画以及含油气检测的高精度和准确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内容:(1)通过分析对比傅里叶变换、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S变换以及广义S变换等传统时频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尽管广义S变换具有较高的时频分辨率,但是依旧受海森堡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时频谱存在虚假的频带。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广义S变换结果的时频聚焦性,本文在广义S变换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了最近学者提出的同步挤压变换,开展了对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的研究。在对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的数学公式推导基础上,通过对合成信号运用不同时频变换方法得到的时频谱,讨论同步挤压短时傅里叶变换、广义S变换、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与其他时频分析方法的优缺点。(2)储层预测首先需要开展储层内的断裂识别,以便于寻找优质储层。地震相干属性在地层断裂解释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对于复杂的断裂带,地震相干技术将会受限于地震资料分辨率低以及地层产状所造成的背景噪声的影响,使得地下地质信息无法准确识别。因此本文利用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的高时频多分辨率技术,将地震数据体进行谱分解得到不同频率的单频数据体,并结合多道倾角导向相干技术对单频数据体进行相干计算。结果表明: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分频多道倾角导向相干技术能够有效削弱因地震资料分辨率以及地层产状所造成的背景噪声影响。利用该方法对南海某工区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多分辨率分析,其结果表明该方法更有利小断层的精细刻画以及断裂系统的整体研究,由此可以证明该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实用性。以该技术所探明的储层内断裂系统特征,为后续的含油气性检测提供基础。(3)基于实际地震数据,运用广义S变换以及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对工区储层进行含油气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时频变换方法对储层的含油气性的预测,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异。并通过与测井曲线对比发现,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对薄储层含油气性识别更加准确,可以有效地检测储层含油气的有利区域。(4)地震低频阴影现象是经验性的,具有多解性,暂无数学公式推导以及完整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利用其它方法技术对低频阴影结果进行验证。而地震反演方法在严格的数学理论知识推导下经过了多年发展,是可信的和准确的。因此,可以利用地震反演所得到的结果来验证低频阴影结果的准确性。

张建民[4](2019)在《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文中认为加强矿产资源储备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而勘查深部资源是实现资源保障的重要方向。金川铜镍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铜镍生产基地,在此开展深部勘查对增加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深部勘查,地质研究是基础条件,地球物理能够依据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进行找矿,方法手段多元、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条件。本文以地质研究为铺垫,通过对分辨率互补的地球物理位场勘探和电法勘探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对金川铜镍矿区深部的成矿有利部位进行了推断。1.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卫星重力数据处理,野外踏勘,岩矿鉴定及物性测试,获得以下认识:(1)金川铜镍矿床位于区域北西向展布的重、磁异常梯级带上,处于华北板块与祁连地块的交接部位,与已知的龙首山陆缘带相对应,显示了其形成与深大断裂的发育有关。界面反演结果表明,龙首山处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地壳厚度约55 km,北东向的华北板块地壳厚度变化相对较小,反映了其稳定地块的属性;西南部的祁连地块地壳厚度较大,且不均一,说明该区构造运动复杂,曾受到强烈的推覆挤压作用,而导致不均一的变形。(2)铜镍矿床的产出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含矿岩体主要侵位于长城系白家嘴子组地层中,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大;与北西向构造关系最为密切,北西向断裂常起控矿作用,褶皱往往起改造富集作用;矿区超镁铁质岩体是成矿母岩,亦是围岩,矿体往往产出于岩体的下部。矿床成因不一,主要以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为主。矿石矿物主要由雌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橄榄石、辉石等组成,完整矿物晶形较少,矿物裂隙发育,且常具有明显的蚀变现象,表明矿体形成具有多期次的特征,且曾受到强烈的后期改造作用。(3)基于密度、磁性和电阻率特征,矿区岩、矿石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铜镍矿石,表现出高密度、高磁性、低电阻率的特征;第二类是超基性岩体,呈密度高、磁性强、电阻率中等的特征;第三类是超基性岩体的围岩,具有密度低、磁性弱、电阻率高的特征。这些物性特征的差异性,为研究区地球物理的勘查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2.为获取更丰富的与矿相关的信息,对位场数据处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传统的位场数据分离方法仅强调区域场和局部场或多尺度分离的方法存在模态混叠的现象,为了更多且更有效地提取不同尺度的位场数据信息,一维和二维双树复小波被首次引入到位场数据的处理中,该方法具有近似的平移不变性、更多的方向选择性,以及限制数据冗余的特点,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相比小波分析具有优越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多频率混叠信号的不同尺度信息分离。另外,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算子,通过调整不同尺寸的形态学结构元素,提出了对一维和二维信号实现多尺度分解的形态学算子,模型试验表明,形态学算子能够很好地对不同尺度的信号进行分离,而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2)针对传统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常存在输出边界模糊、抗噪能力差、不能均衡强弱异常或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时具有虚假边界存在的问题,基于数学形态学良好的边缘刻画能力及抗噪性能,本文先构建了一种新的边界识别算子MMA,该算子可以利用其极大值有效地对位场数据的边缘进行识别,为了使其具有均衡强弱异常的能力,提出了MMAZ和MMAT两种均衡的边界识别滤波器,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倾斜角法、倾斜角的总水平导数、Theta图法等几种传统的边界识别滤波器,这两种滤波器不仅可以均衡不同幅值的异常,而且输出的边界更加收敛,同时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没有虚假额外边界的产生,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3)反演是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中定位异常地质体空间位置、物性参数估计及地下构造推断的重要方法,对深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位场数据反演常存在多解性、反演结果精度低以及计算效率低的缺点,本文采用光滑L0范数紧支撑聚焦方法及GPU并行计算,来快速地获取准确度高的位场数据反演结果。并通过不同埋深的两个地质体模型对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3.利用这些位场处理方法对矿区的航磁异常数据进行了处理。边界识别结果显示,矿区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北东向次之;已知含矿岩体的及矿区南延区正航磁异常的边界被确定。位场分离及反演结果均表明,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4.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的深部探测能力及建立找矿模型,通过多个模型的重、磁模拟以及矿区以往实际的CSAMT数据反演结果,对深部异常体的位场异常特征及CSAMT的找矿指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于深部找矿,应该重视研究区航磁数据等值线宽缓的低正异常区域,但低正舒缓磁异常未必反映的是深部的超基性岩体,亦有可能是与超基性岩体具有几倍磁性差异的混合岩带或部分变质岩系等其他磁性略大的地质体,这是因为对于同等规模的异常体,由有效磁化强度不同而引起的磁异常差异在浅部表现的比较明显,差异较大,在深部则相反,差异较小。另外,鉴于研究区岩、矿体较大的倾角(50°80°),该区磁异常变化基本可以忽略岩、矿体倾角的影响。在研究区异常幅值相同的不同区域,正异常水平距离的范围越大,则可能代表目标体埋藏越深,规模越大。相似特征的磁异常可能是分布复杂的磁异常体所引起的,对于深部找矿,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结合丰富的已知地质、钻探等综合信息,从而能更为合理地给出有利的深部找矿位置。面对深部找矿,重力与磁法基本表现出相似的异常特征。电阻率差异反映出的破碎带亦是重要的找矿指示。结合地质、地球化学、遥感及其他找矿标志,建立了以地质-地球物理为主的找矿勘查模型。5.依据找矿勘查模型,结合矿区内实测的重、磁、电剖面数据的处理结果,对矿区及周边深部有利的找矿地段进行了分析,并圈定有利靶区6个。关于主矿区东部大范围的高磁异常区(东湾勘查区),在其深部未找到有利的找矿地段。

罗涛涛[5](2019)在《基于拉曼光谱的气测录井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油气勘探复杂程度显着上升,对气测录井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能快速定量检测烃类气体,同时需检测非烃类气体,并通过将两者信息结合实现油气水的精细分层。传统的气测录井技术存在检测周期长、可检测气体类型少和辅助设备多等问题,难以满足油气勘探的新需求,发展新型高效的气测录井检测技术迫在眉睫。在各种气测录井检测技术中,拉曼光谱技术以其高速、高通量等显着优势,成为气测录井发展新方向。本文以拉曼气测录井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就气测录井拉曼光谱数据解析和定性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等内容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发展动态建模技术,可自适应地根据录井气体浓度差异构建分段定量模型。本文配置80组高低浓度差异较大的混合烷烃气体(CH4、C2H6、C3H8、i C4H10、n C4H10、i C5H12、n C5H12)数据,深入探讨其拉曼光谱特征和线性定量范围,由此构建高、低气体浓度的分段定量分析模型,结合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建模技术显着提升了烷烃气体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其相关系数均能达到0.981以上,并在稳定性测试中,其标准差小于0.058,极差小于0.298。模型预测结果与色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检测分析周期缩短到6 s甚至1 s,能有效满足复杂油气藏的勘探检测需求。2.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油气水分层模型,提升薄弱油气层的检出率。本文选取了6种储层类型的3000个由分段定量分析模型在录井现场采集的数据作为样本集,探讨其数据结构,并以数据驱动的方式构建油气水分层模型,实现储层流体特性的定性判断。通过与实际试油结果比较验证,测井解释符合率达到92.1%以上,且预测出传统储层评价方法未发现的4个薄气层,有效满足实际的气测录井分析精度要求。该油气水层模型不仅实现了在线预测储层流体信息,而且显着提升薄油气层的检出率。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论文将上述模型集成到拉曼气测录井仪器进行应用推广,并先后在四川绵阳、新疆塔河等多口油气井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测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陶高燊[6](2019)在《基于重磁位场数据的地质相关异常信息处理与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地球物理重磁(位场)勘探技术是矿产资源勘查中较为常用的手段;鉴于位场中所混叠的地质相关异常信息的解译、分析过程具有多解性,寻求较为准确、稳健的位场异常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是目前地球物理领域研究的一项趋势,亦是本次研究的目的。本次研究以铜陵矿集区作为研究试验区,基于该区域的重磁位场数据,进行了“地质相关异常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的研究工作;以前人对于其区域地质相关研究的认识为验证,本次研究旨在突出(地质相关)位场异常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在重磁位场勘探、乃至矿产资源勘探中的作用与潜力。具体地,本次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以球体为几何组成要素,设定不同参数(比如:埋深、半径等),建立了理论位场模型,并且通过正演得到了相应的理论位场异常、理论位场局部异常、理论位场区域异常。此外,以0.1%、0.5%、1%、3%四种不同占比的高斯随机噪声对该理论位场异常进行了加噪处理。(2)基于对加噪后的理论位场异常进行位场去噪的可行性、有效性验证,利用SVD技术,通过确定奇异值矩阵重构时的有效阶次k=7(k=12),实现了对研究试验区内1:5万布格重力原始数据(1:5万化极航磁原始数据)的去噪过程。(3)基于对理论位场异常进行位场“二分”的可行性、有效性验证,利用解析向上延拓技术,通过绘制相邻延拓高度所得区域异常的相关系数、及其与延拓高度序列之间的关系曲线,确定了最佳延拓高度为5000m(4000m),从而得到解析向上延拓后的重(磁)力区域异常、重(磁)力剩余异常,实现了对上述去噪后的布格重力异常(化极航磁异常)的“二分”过程。(4)基于对理论位场异常进行位场弱异常提取的可行性、有效性验证,利用BEMD技术,通过设定IMF、Res相应判定准则中的阈值0.7、0.1(0.3、0.1),得到了分解后的多尺度重(磁)力弱异常分量IMFG1(IMFM1)、IMFG2(IMFM2)、以及重(磁)力剩余异常分量Res G(ResM),实现了对上述解析向上延拓后所得的重(磁)力剩余异常中的弱异常提取过程。同时,结合前人对于该区域地质相关研究的认识,对上述各个弱异常分量、剩余异常分量进行了地质相关异常信息的解译与分析。

姬战怀[7](2018)在《Gabor小波变换在叠后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数据是地球物理学家和油藏地质工程师认识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油气储藏的重要信息源。信号处理方法内容丰富,在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中有广泛的应用,它能辅助油藏地质工程师处理、分析和解释地震数据,准确高效地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地质构造信息,识别有利于油气储藏的地质目标。论文重点研究Gabor小波及其变换和S变换在叠后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中的一些应用,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构造了一个Gabor小波变换的逆变换。Gabor小波变换在地震数据分析中有广泛应用,但是Gabor小波不是容许小波,因此没有容许小波特有的逆变换,而且研究人员一直未能找到Gabor小波变换的逆变换。这制约着Gabor小波变换在某些方面的应用。论文改进了Gabor小波,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Gabor小波逆变换,使Gabor小波理论趋于完善,为拓展Gabor小波的应用范围提供了理论支持。将Gabor小波的正逆变换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提高叠后地震数据分辨率的方法,实例证明用新方法处理的地震数据有更高的分辨率和保真性。第二,研究了S变换及各种广义S变换,提出了广义S变换的一般形式。一般形式的广义S变换有两个重要参数——主频率和分辨率因子,其中,变换主频率是变换时频窗的中心频率,分辨率因子用以控制变换的分辨率,它是变换主频率的函数。在应用中,分辨率因子函数可根据需要选取。实验证明用一般形式的广义S变换对信号时频分析时能灵活地控制变换的分辨率,有更准确的时频定位性能。第三,研究了地震数据的滤波方法,认识到方法与处理对象的物理模型相适应是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地震道是地震数据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反映地层垂向变化的一维时间序列。把地震剖面看成二维图像进行滤波不完全契合其物理结构。用二维平滑滤波方法滤波时会平滑掉一些类似噪音的、反映地层横向不整合性边缘的信息,而边缘保持滤波方法会强化虚假的边缘信息。以地震道为单位的地震数据滤波策略契合地震数据的物理结构,在滤除当前地震道的噪音时不影响近邻地震道,为保持地震数据的横向变化信息提供可能。如何在地震道滤波的前提下实现地震数据滤波的边缘保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目标,论文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构造了Gabor小波滤波器、Gabor小波积分滤波器和Gabor小波时频滤波器等三个一维时域滤波器,其中Gabor小波积分滤波器在地震数据滤波中有良好的边缘保持性能。第四,改进了一些地震属性的提取方法。首先,瞬时地震属性提取需要对地震数据做Hilbert变换。由于Hilbert变换对噪音敏感,从低信噪比数据中提取的瞬时属性误差较大,不利于数据解释。论文用Gabor小波积分滤波器替代Hilbert变换,有效地改善了瞬时地震属性的品质。其次,第三代相干体属性算法性能稳定,但运算量大。基于地层连续性假设,改进了第三代相干体计算时迭代初值的选取方法,提高了运算的收敛速度。第三,研究了谱分解和分频属性。由于Gabor小波变换是有自适应的分辨率因子的线性零相位滤波器,因此,与几种常用时频分析方法比较,它具有更准确的时频定位和灵活的带宽控制性能。理论证明Gabor小波变换提取的子带信号的主频率谐波与原信号中该频率的谐波完全相同,因此它是具有保真性的谱分解和分频工具。最后,研究了地震属性在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应用,提出用分频瞬时相位识别小断层的方法,仿真和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五,系统地研究了提高叠后地震数据分辨率的方法,提出了两个基于时频谱能量补偿的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的方法。论文分析了地震数据分辨率偏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通过数学物理方法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的可能性。利用基于地震道褶积模型建立的地震数据时频谱、地震数据频谱与地层衰减函数之间的关系,分别提出基于S变换和Gabor小波变换时频谱补偿两个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的方法。通过正演模型和工程实例验证新方法的合理性和保真性,且工程实例证明新方法的处理效果优于传统高分辨率方法。

李培明,柯本喜,万忠宏,王永涛[8](2017)在《打造精品期刊,引领技术潮流——201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到201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创刊50周年,已成长为具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被美国EI等权威检索机构收录。2016年共刊出论文182篇,涉及到复杂地表、复杂构造、非常规油气藏等多个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客观、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石油物探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与应用成果,反映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应用现状。本文从地震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研究、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应用、速度建模与偏移成像技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应用、重磁电技术与应用、测井技术与应用、地震地质研究与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等十个方面对这些文章进行评述,并对物探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李文辉[9](2013)在《深地震反射与深地震测深联合探测及其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地壳内部结构差异、物理化学变化以及与地幔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地球表层地质构造、地貌过程以及人类的生活。对地壳内部构造和演化的研究一直是全球地学界关注的焦点。利用人工源地震的两种方法:深地震测深和深地震反射对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精细结构进行探测是勘查地球深部油藏、矿藏资源,认识地球内部地震、火山活动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其中,前者能够提供壳内精细“构造形态”,而后者则能得到可靠的地壳“速度结构”。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论文围绕“构造形态”及“速度结构”探讨了深地震反射与深地震测深联合探测及其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相关的问题,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信息识别受长距离传播能量吸收衰减和深部复杂地质体等因素影响,深地震反射剖面中下地壳的地震波组经常表现为能量弱、不连续、带状或交织状,给资料解释带来了困难。为了提取剖面中的构造信息辅助解释,论文第二部分在总结前人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χ2分布等方法基础上,开发了两种深地震反射剖面信息进行识别技术。第一种方法以数字图像处理理论为基础,使用一阶微分Sobel边缘检测算子提取剖面中的主要反射特征,并根据剖面的振幅直方图分布,用密度分割方法形成假彩色图像改善剖面效果。第二种方法借鉴Skeletonization方法的思想,通过数据预处理、振幅提取、对象识别、连续性计算和连续性滤波快速实现地震反射剖面构造格架识别,并将对象编号、元素个数、元素的位置、对象长度、对象倾角等信息存入关系数据库。通过对复杂区域对象进行倾角计算从而实现定量分析。该方法识别效果较图像处理方法有显着改善,由于去除了波形特征描述和迭代等复杂步骤,较模式识别法更为高效。2、深地震测深地壳结构成像及其与深地震反射联合探测方法论文第一部分回顾了深地震测深资料初至波层析成像、全地壳射线追踪反演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处理解释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及其成像策略。认为根据走时误差的收敛情况采用由粗至细的变参数策略能够有效避免层析成像出现局部极小。射线反演计算首先对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修正,当误差达到一定标准时,再反演可防止阻尼最小二乘反演产生虚假信息。地震测深与深地震反射沿同一剖面联合探测,一方面两种资料可以通过互相约束、联合反演减小结果的非唯一性,另一方面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论文第三章阐述了同测线宽角反射与折射与近垂直反射地震联合探测的两种方法。当二者资料精度相当时,将反射速度分析结果与宽角反射与折射速度结构融合,可改善反射深层速度分析上的局限性,进而优化深度偏移剖面成像效果。另外,拾取反射叠加时间剖面零偏移距反射走时和宽角反射并与折射走时进行联合射线追踪反演,可获得更可靠的速度结构。对于数据分辨能力及各向异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深地震反射与深地震测深资料,可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的界面形态、浅层速度等作为先验信息指导和约束深地震测深资料成像。3、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和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遵循约束成像的思路,论文第三部分对华北克拉通北缘怀来-苏尼特右旗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鄂尔多斯西南缘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通过初至层析成像和射线追踪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的一些重要认识:中亚造山带地壳厚度~40km,变化平缓,低于全球平均造山带地壳平均厚度,可能为造山后区域伸展的结果。阴山-燕山带附近莫霍明显加深,推测其为侏罗纪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山根,但该山根很可能在后期被改造。测线中部地壳上部速度较高对应地表大面积花岗岩出露,而下地壳速度较低速度梯度低,呈通道状,推测其可能曾为古亚洲洋向南俯冲消亡的主动陆缘,并在碰撞后演变为伸展环境下岩浆侵入的通道。华北克拉通北缘与中亚造山带显示出不同速度变化特征,前者变化相对缓而后者则变化剧烈,二者的分界出现在赤峰-白云鄂博断裂附近。鄂尔多斯盆地地壳上部速度低,速度等值钱呈近水平状,显示了沉积盆地的特征;六盘山以西浅层速度相对较高,横向变化剧烈,呈褶皱状,为新生代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挤压的结果。挤压褶皱区与稳定沉积区的边界出现在六盘山东侧,推测其为海原-六盘山逆冲走滑断裂。鄂尔多斯地壳速度梯度较大,下地壳速度高,组成为铁镁质,反映了稳定古老克拉通的特征;祁连造山带一侧地壳速度总体较低,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研究区莫霍面自西至东抬升,六盘山以西地壳厚度~50km,以东-42km,六盘山下方莫霍面出现叠置。这一现象揭示新生代在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北方向流动挤压作用下,该区地壳上部主要以逆冲、褶皱作用为主,而地壳中下部刚性的鄂尔多斯下地壳挤入到较软的祁连地壳中。横向挤入作用产生的纵向效应导致六盘山上层莫霍面及上部壳内界面发生不同程度地向上弯曲,我们推测该区地震活动可能与挤压弯曲的刚性地壳发生弹性回跳、应力释放有关。

蔡涵鹏[10](2012)在《基于地震资料低频信息的储层流体识别》文中研究说明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使得储层预测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储层预测的最终目的除了判别储层是否存在外,同时也需要判定储层中所包含流体的类型和性质。因此必须开展储层流体识别的新技术研究,以提高有效储层预测精度。地震反射波低频部分的变化和异常记载了反映地下岩石孔隙中包含流体成分的丰富信息。随着采集设备、技术的改进,处理技术的逐步完善,在利用地震低频信息检测储层及识别油气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应用成果,使地震反射波低频信息的潜在意义和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地球物理勘探界的重视。本文以前人研究的理论和应用成果为基础,研究地震波低频信息的形成机制、地震低频信息用于流体识别的有效性、研究储层的岩石在不同物性参数及含流体情况下地震响应中不同频率成分(尤其是低频端的信号分量)的特征参数(如振幅、衰减等)的变化规律、确定对于流体反映敏感的频率或频带、提取低频信息的有效方法、基于低频信息表征储层和流体的方法、以及保持有效地震低频信息的关键处理方法,进而指导地震低频信息在流体识别中的有效应用,为地震波低频信息应用于流体识别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和进展如下:(1)与油气储层有关的地震反射波低频信息的形成机制。①以Biot’s理论、中观机制和White’s周期成层非饱和模型为基础,分析在地震频带范围内,吸收和相速度随频率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变化对纵波从非频散介质法向入射至频散介质时反射系数和相位角的影响,设计具有不同岩石物性参数(流体饱和度、渗透率、流体粘滞性等)的模型,研究反射系数、相速度和衰减随着频率的变化规律。针对当前储层地震响应数值模拟及频率特征信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②根据包含孔隙介质中流体的弥散性、粘滞性和储层Q引起的速度频散的弥散-粘滞-速度频散波动方程,对储层岩石在不同物性参数(弥散系数、粘滞系数、品质因子Q)情况下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流体的弥散系数主要影响反射波的振幅幅度;流体的粘滞系数主要引起反射波频率降低,品质因子导致的速度频散主要影响地震反射波的时间延迟和相位变化,频率降低量与粘滞系数和厚度乘积成三次方的关系。③以渗流理论和多孔弹性介质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饱和含流体多孔介质中低频地震反射系数与流体的粘滞系数和渗透率的关系。以上述理论研究和分析结果为基础,建立起岩石物理与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直接联系,为利用地震波的振幅、衰减等特征信息随频率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确定对于流体敏感的频率或频带,为应用地震波低频信息进行流体识别奠定理论基础。(2)地震反射波低频信息的提取方法。①以时频分析方法为基础,对比和分析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时频连续小波变换、S变换、各种改进的S变换等现有时频分析方法的差异及优缺点。对比分析发现,对某一个频率或者小范围频率内的信息进行提取时,短时傅里叶变换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控制时频分析的参数调整合理的前提下,时频连续小波变换与S变换及各种改进S变换能够获得相同的时频分析效果,而差异性主要表现在S变换和各种改进S变换的计算实现能够调用现有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方法,能够适应地震数据的大规模处理和分析;②针对匹配追踪算法的优点及分解算法效率低,难以满足实际资料处理的问题,构造出以符合地震子波特点的五参数时频小波基函数集和粒子群与BFGS的混合优化算法为基础的自适应快速匹配投影分解,该方法能够通过参数控制,将地震反射波有效信号的时频谱与具有噪声特性的时频谱分离,且没有边界效应,使得在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时,不需要专门考虑边界的处理方法。(3)应用地震波低频信息识别油气储层的方法。以选取或者构建的高精度地震时频分析方法为基础,研究地震低频信息在流体识别中的应用和表征方法:①根据速度频散和吸收对反射系数的振幅和相位的影响,将储层分为三类,建立了应用速度频散和吸收特性产生的异常特征进行流体识别的准则、步骤;②通过不同频率的瞬时谱剖面,识别与油气储层有关的,位于储层下方的低频伴影。当储层下方高频能量明显减弱、低频能量强,具有明显的低频伴影特征,且地震波随着传播时间,其主频连续向低频方向移动时,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实现低频半影的自动检测;③根据物理实验证明瞬时子波振幅谱低频部分的高吸收预示着岩石孔隙中含油(水)饱和度的现象,应用相位反演反褶积技术求取地震道的瞬时子波,拟合瞬时子波低频段的吸收系数,实现了包括弱振幅特征储层的流体识别;④根据低频振幅与流体流度存在关系,利用地震数据低频端信息构建了依赖频率的成像属性和流体流度属性,用于对油气储层进行直接成像,并结合达西定律,实现了应用低频信息直接计算油气井生产率。(4)保持地震反射波低频信息的噪声压制技术。①根据地震数据本身的时频特性和时频分解方法的特点,仿照频率切片滤波的思想,结合时频分析方法的优点,提出以广义S变换和经验模态分解相结合的滤波器对地震数据进行噪声压制,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同时压制相干噪声和随机噪声,且每一频率信息失真少。②针对扩散方程理论和噪声在不同频带的地震数据中的分布特征,提出基于多频带的各向异性扩散结构方向自适应滤波方法。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在提高信噪比的同时,又能较好地保留地震波的低频信息。

二、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在油气试井解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在油气试井解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测井数据的砂岩型铀矿异常识别随机森林算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测井数据的岩性识别研究现状
        1.2.2 基于测井数据的铀矿异常识别研究现状
        1.2.3 随机森林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矿区数据概况
第3章 原理与方法
    3.1 不同岩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3.2 砂岩型铀矿的测井响应特征
    3.3 BP神经网络模型
        3.3.1 神经元结构
        3.3.2 BP神经网络原理
        3.3.3 BP神经网络现存问题
    3.4 随机森林算法
        3.4.1 决策树结构
        3.4.2 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3.4.3 随机森林算法的现存问题
第4章 基于测井数据的岩性识别应用
    4.1 岩性识别总体设计
    4.2 模型参数的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4.3 基于测井数据的岩性识别应用
        4.3.1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岩性识别
        4.3.2 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
        4.3.3 研究区内不同钻孔的岩性识别应用
        4.3.4 实验结果分析
第5章 基于测井数据的砂岩型铀矿异常识别
    5.1 铀矿异常识别总体设计
    5.2 铀矿异常识别的模型参数选择与数据处理
    5.3 基于测井数据的铀矿异常识别
        5.3.1 单钻孔铀矿异常识别
        5.3.2 等比例数据铀矿异常识别
        5.3.3 铀矿异常识别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CIFLog的机器学习测井解释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2 测井解释及平台介绍
    2.1 测井解释流程
    2.2 测井解释平台
    2.3 CIFLog平台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测井解释中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
    3.1 支持向量机
    3.2 K均值算法
    3.3 自组织映射
    3.4 本章小结
4 机器学习测井解释平台的搭建
    4.1 需求分析
    4.2 设计与实现
    4.3 平台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机器学习测井解释平台的实现
    5.1 数据导入
    5.2 算法选择
    5.3 数据预处理
    5.4 算法执行与结果展示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3)基于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的属性分析及含油气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频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地震断裂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低频阴影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同步挤压变换算法的理论基础及信号分析
    2.1 同步挤压短时傅里叶变换
        2.1.1 傅里叶变换
        2.1.2 短时傅里叶变换
        2.1.3 改进短时傅里叶变换
        2.1.4 同步挤压短时傅里叶变换
    2.2 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广义S变换
        2.2.1 小波变换
        2.2.2 同步挤压小波变换
        2.2.3 S变换
        2.2.4 广义S变换
        2.2.5 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
    2.3 合成信号时频谱对比
        2.3.1 合成直线交叉信号二维时频谱对比
        2.3.2 合成弯曲交叉信号二维时频谱对比
    2.4 合成理论地震记录的时频分辨率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地震数据的断裂识别
    3.1 工区介绍
    3.2 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在断裂识别中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数据含油气性检测
    4.1 “低频阴影”检测储层含油气性原理概述
    4.2 含油气地质模型正演模型分析
    4.3 低频阴影在南海工区含油气性识别中的应用
        4.3.1 南海工区钻井概况
        4.3.2 地震记录优势频带选取
        4.3.3 广义S变换在南海流花工区的应用
        4.3.4 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在南海流花工区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震反演结果对同步挤压算法结果的验证
    5.1 叠后波阻抗反演
    5.2 叠前反演
        5.2.1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
        5.2.2 叠前孔隙度反演
        5.2.3 叠前渗透率反演
        5.2.4 流体识别因子计算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2.1 深部金属矿床地球物理探测进展
        1.2.2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1.2.3 金川铜镍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活动
    2.3 区域构造
        2.3.1 构造特征
        2.3.2 区域构造演化
    2.4 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磁场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1.2 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1.3 岩浆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1.4 铜镍矿成因模式
    3.2 矿体特征
        3.2.1 矿体类型、赋存位置及规模
        3.2.2 矿石特征
    3.3 岩、矿石物性特征研究
        3.3.1 密度参数
        3.3.2 磁性参数
        3.3.3 电阻率特征
        3.3.4 岩、矿石综合物性特征
第4章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与矿区航磁异常信息提取研究
    4.1 位场分离方法研究
        4.1.1 小波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多尺度分离方法
        4.1.2 基于双树复小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4.1.3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4.1.4 理论模型试验
    4.2 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研究
        4.2.1 基于形态学的基本边界识别算子
        4.2.2 边界识别均衡滤波器
        4.2.3 理论模型试验
    4.3 基于SL0范数约束及GPU并行计算的聚焦反演
        4.3.1 基于SL0范数紧支撑聚焦反演的原理
        4.3.2 等效格架与GPU并行计算
        4.3.3 理论模型试验
    4.4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特征与信息提取研究
        4.4.1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基本特征
        4.4.2 矿区磁异常边界与磁源信息提取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川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研究
    5.1 地质找矿标志
    5.2 地球物理深部探测能力研究及其找矿标志
    5.3 找矿模型建立
第6章 铜镍矿深部及周边成矿预测
    6.1 矿区周边航磁异常找矿意义分类
    6.2 研究区深部成矿预测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拉曼光谱的气测录井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气测录井技术发展综述
    1.3 常规的气测解释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拉曼光谱技术基础理论
    2.1 拉曼光谱原理
    2.2 拉曼光谱技术的优点和缺点
    2.3 拉曼气体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3章 拉曼录井数据处理方法
    3.1 常规光谱预处理方法
    3.2 小波变换
        3.2.1 连续小波变换
        3.2.2 离散小波变换
    3.3 竞争自适应重加权变量筛选法
    3.4 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
    3.5 支持向量机分析法
第4章 拉曼气测录井光谱数据定量分析研究
    4.1 动态建模的思路和原理
    4.2 实验设计和光谱采集
        4.2.1 样品制备
        4.2.2 实验装置
        4.2.3 数据采集步骤
    4.3 拉曼光谱数据预处理
        4.3.1 波长范围选定
        4.3.2 离散小波变换处理
    4.4 录井气体拉曼光谱定量模型研究
        4.4.1 波长变量筛选
        4.4.2 分段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4.4.3 分段定量模型稳定性测试
    4.5 分段定量分析模型现场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拉曼气测录井系统的油气水分层判别研究
    5.1 数据驱动建模的思路和原理
    5.2 拉曼气测录井资料收集
    5.3 拉曼气测录井的油气水层判别研究
        5.3.1 气体数据选取
        5.3.2 数据预处理
        5.3.3 数据驱动油气水分层模型建立
    5.4 数据驱动油气水分层模型现场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重磁位场数据的地质相关异常信息处理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依托与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位场去噪
        1.2.1.2 位场分离与弱异常提取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与研究成果
第2章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2.1 理论模型的建立
    2.2 位场去噪
        2.2.1 去噪效果评价指标
        2.2.1.1 均方误差(MSE)
        2.2.1.2 均方根误差(RMSE)
        2.2.1.3 信噪比(SNR)
        2.2.1.4 峰值信噪比(PSNR)
        2.2.1.5 结构相似性(SSIM)
        2.2.2 模型加噪处理
        2.2.3 奇异值分解(SVD)
        2.2.3.1 方法原理简介
        2.2.3.2 模型验证
    2.3 位场分离与弱异常提取
        2.3.1 位场分离
        2.3.1.1 解析向上延拓
        2.3.1.2 模型验证
        2.3.2 位场弱异常提取
        2.3.2.1 二维经验模态分解(BEMD)
        2.3.2.2 模型验证
第3章 研究试验区概况
    3.1 地质背景
        3.1.1 地理范围
        3.1.2 地质概况
        3.1.2.1 地层
        3.1.2.2 构造
        3.1.2.3 岩浆岩
        3.1.3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
    3.2 位场数据及其特征
        3.2.1 岩石物性特征
        3.2.2 实测位场数据及其特征
        3.2.2.1 实测布格重力数据特征
        3.2.2.2 实测化极航磁数据特征
第4章 研究试验区位场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重力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1.1 重力场去噪
        4.1.2 重力场分离与弱异常提取
        4.1.2.1 解析向上延拓
        4.1.2.2 BEMD分解
    4.2 航磁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2.1 磁力场去噪
        4.2.2 磁力场分离与弱异常提取
        4.2.2.1 解析向上延拓
        4.2.2.2 BEMD分解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果
    5.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Gabor小波变换在叠后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内容和现状
        1.3.1 地震数据滤波
        1.3.2 地震属性提取和分析
        1.3.3 断层、裂隙检测与识别
        1.3.4 谱分解技术识别地震目标
        1.3.5 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
    1.4 研究内容
    1.5 课题创新点
2 地震数据及其变换
    2.1 地震勘探
        2.1.1 数据采集
        2.1.2 数据处理
        2.1.3 地震数据解释
    2.2 Gabor小波变换和S变换研究
        2.2.1 小波变换
        2.2.2 改进的Gabor小波及其变换
        2.2.3 S变换
    2.3 相关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2.3.1 时频分析
        2.3.2 匹配追踪
        2.3.3 信号分频
    2.4 本章小结
3 叠后地震数据滤波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地震剖面典型滤波方法研究
        3.2.1 均值滤波器和中值滤波器
        3.2.2 α-trim滤波器
        3.2.3 主分量滤波器
        3.2.4 边缘保护平滑滤波器
        3.2.5 基于匹配追踪的滤波
    3.3 Gabor小波滤波方法研究
        3.3.1 Gabor小波滤波器
        3.3.2 Gabor小波积分滤波器
        3.3.3 Gabor小波时频滤波器
    3.4 滤波器性能对比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地震属性及其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地震属性分析
        4.2.1 瞬时属性
        4.2.2 相干属性
        4.2.3 曲率属性
        4.2.4 谱分解和分频
    4.3 地震属性应用研究
        4.3.1 瞬时相位与断层
        4.3.2 Gabor小波和分频
        4.3.3 仿真实验
        4.3.4 用分频瞬时相位识别小断层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S变换谱的地震数据高分辨率研究
    5.1 引言
    5.2 高分辨率方法研究
        5.2.1 谱白化
        5.2.2 反褶积
        5.2.3 反Q滤波
    5.3 地震道的S变换谱补偿原理研究
        5.3.1 S变换及其逆变换
        5.3.2 地震道模型
        5.3.3 地震道的S变换谱补偿原理分析
        5.3.4 方法实现
        5.3.5 仿真实验
    5.4 方法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Gabor小波变换谱的地震数据高分辨率研究
    6.1 引言
    6.2 地震道的Gabor小波变换谱补偿原理研究
        6.2.1 Gabor小波及其逆变换
        6.2.2 地震道模型
        6.2.3 地震道的Gabor小波时频补偿原理分析
        6.2.4 算法实现
    6.3 方法实验
    6.4 工程应用
        6.4.1 区块地质环境
        6.4.2 高分辨率处理
        6.4.3 方法比较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打造精品期刊,引领技术潮流——201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震采集方法与技术
    2.1 海上地震采集技术
    2.2 陆上地震采集技术
3 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研究
    3.1 地震物理模拟与分析
    3.2 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模拟
    3.3 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模拟
    3.4 黏滞介质的地震模拟
    3.5 随机介质的地震模拟
    3.6 地震模拟应用
4 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应用
    4.1 数据预处理方法
    4.2 信号分析方法
    4.3 提高信噪比方法
    4.4 提高分辨率方法
    4.5 近地表速度反演与静校正方法
    4.6 动校正与叠加方法
5 速度建模与偏移成像技术
    5.1 偏移速度分析与建模方法
    5.2 全波形速度反演方法
    5.3 地震偏移方法
6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及应用
    6.1 岩石物理研究
    6.2 构造解释技术
    6.3 属性提取与分析技术
    6.4 地震反演技术
    6.5 储层预测技术
7 重磁电技术与应用
    7.1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
    7.2 时频电磁方法
    7.3 海洋电磁法
    7.4 时移电磁方法
    7.5 联合勘探方法
8 测井技术与应用
9 地震地质研究与应用
1 0 微地震监测技术
1 1 软件开发与应用
1 2 结束语

(9)深地震反射与深地震测深联合探测及其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深地震反射与深地震测深研究现状
    1.1.1 深地震反射
    1.1.2 深地震测深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深地震测深与深地震反射联合探测
    
1.2.1.1 勘探学意义
    
1.2.1.2 理论意义
    
1.2.1.3 工程意义
    1.2.2 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信息识别
    1.2.3 华北克拉通北缘和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地质问题
    
1.2.3.1 华北克拉通北缘
    
1.2.3.2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思路 第一部分 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信息识别研究及应用
第二章 反射地震剖面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2.1 图像处理方法
    
2.1.1 预处理
    
2.1.2 边缘检测
    2.2 模式识别方法
    
2.2.1 基本原理
    
    2.2.1.1 建立模式基元
    
    2.2.1.2 建立目标函数
    
    2.2.1.3 形成三元组
    
    2.2.1.4 连接三元组,绘制成果剖面
    
2.2.2 属性和空间分析
    
    2.2.2.1 建立属性关系表或关系数据库
    
    2.2.2.2 属性和空间分析
    
2.2.3 在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中的应用
    2.3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2.4 其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信息识别研究
    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中的应用
    
3.1.1 算法实验
    
    3.1.1.1 数据预处理
    
    3.1.1.2 密度分割试验
    
    3.1.1.3 类线条图试验
    
    3.1.1.4 水平能量分析试验
    
    3.1.1.5 降分辨率显示试验
    
3.1.2 实际数据测试
    
3.1.3 认识与应用
    3.2 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信息识别研究及应用
    
3.2.1 原理与设计
    
3.2.2 实现与效果
    
    3.2.2.1 强振幅提取
    
    3.2.2.2 中值滤波
    
    3.2.2.3 对象识别
    
    3.2.2.4 连续性计算及长度滤波
    
    3.2.2.5 复杂区域属性分析
    
3.2.3 认识与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深地震测深地壳结构成像方法及其与深地震反射联合探测研究
第四章 深地震测深地壳结构成像方法研究
    4.1 上地壳层析成像
    
4.1.1 二维介质有限差分走时计算
    
4.1.2 初至波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4.1.3 成像策略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4.1.3.1 观测系统建立
    
    4.1.3.2 网格尺度选取
    
    4.1.3.3 重采样因子、平滑因子、滑动平均参数选取
    4.2 全地壳射线追踪反演
    
4.2.1 模型参数化
    
4.2.2 射线追踪
    
4.2.3 阻尼最小二乘反演
    
4.2.4 模型评估
    
4.2.5 反演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
    
    4.2.5.1 数据预处理
    
    4.2.5.2 震相识别
    
    4.2.5.3 模型参数化
    
    4.2.5.4 最小二乘反演
    
    4.2.5.5 模型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地震测深与深地震反射联合探测研究
    5.1 联合探测的意义
    
5.1.1 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识别及初始模型
    
5.1.2 深地震反射速度
    
5.1.3 综合解释
    5.2 深地震测深与深地震反射联合探测方法
    
5.2.1 联合反演
    
    5.2.1.1 垂直入射射线追踪
    
    5.2.1.2 初至层位自动分派
    
    5.2.1.3 随机逆算子修改
    
    5.2.1.4 平衡因子
    
    5.2.1.5 在厄瓜多尔北部-哥伦比亚南部汇聚边缘多道地震反射和广角反射地震资料联合反演应用实例
    
5.2.2 存在问题
    
    5.2.2.1 波场传播因素
    
    5.2.2.2 方法因素
    
    5.2.2.3 各向异性因素
    
5.2.3 约束成像
    
    5.2.3.1 联合采集
    
    5.2.3.2 约束处理
    
    5.2.3.3 综合解释
    
    5.2.3.4 松辽盆地-大兴安岭-海拉尔盆地剖面对比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和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章 在华北克拉通北缘怀来-苏尼特右旗剖面的应用
    6.1 区域构造背景
    6.2 前人地球物理工作
    6.3 数据联合采集
    
6.3.1 宽角反射与折射数据采集及震相识别
    
6.3.2 同测线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
    6.4 资料处理
    
6.4.1 上地壳初至层析成像
    
6.4.2 全地壳二维P波速度结构
    
    6.4.2.1 初始模型构建
    
    6.4.2.2 射线追踪
    
    6.4.2.3 模型评估
    6.5 解释及讨论
    6.6 与深地震反射剖面对比研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在鄂尔多斯西南缘-六盘山剖面的应用
    7.1 区域构造背景
    7.2 前人地球物理工作
    7.3 数据联合采集
    
7.3.1 宽角反射与折射数据及地震波场分析
    
7.3.2 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
    7.4 资料处理
    
7.4.1 上地壳初至波层析成像
    
7.4.2 全地壳二维射线追踪
    
    7.4.2.1 初始模型构建
    
    7.4.2.2 射线追踪
    
    7.4.2.3 模型评估
    7.5 解释及其讨论
    7.6 与深地震反射剖面对比研究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与认识
    
8.1.1 对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信息识别的认识
    
8.1.2 对深地震测深地壳结构成像及其与深地震反射联合探测方法的认识
    
8.1.3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中亚造山带南部地壳结构研究成果
    
8.1.4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结构研究成果
    8.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
    
8.2.1 深地震测深与深地震反射联合探测
    
8.2.2 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信息识别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信息及科研成果

(10)基于地震资料低频信息的储层流体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资料低频信息的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1.2.2 低频信息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3 低频信息识别储层及流体的研究现状
        1.2.4 保持低频信息处理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震资料低频信息形成机制分析
    2.1 低频信息的物理模拟
    2.2 速度频散与衰减的概念
        2.2.1 漫射(几何)频散与衰减
        2.2.2 内在频散与衰减
    2.3 基于 Biot 理论的 White 层状含流体 Patch 模型的储层低频地震响应分析
        2.3.1 储层不同频率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方法
        2.3.2 典型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
        2.3.3 储层特征参数的影响
        2.3.4 与岩石物理实验测试比较分析
    2.4 基于弥散-黏滞-速度频散波动方程的储层低频地震响应分析
        2.4.1 弥散-粘滞-速度频散波动方程的基本理论
        2.4.2 与声波方程波场特征差异比较
        2.4.3 流体性质参数影响分析
        2.4.4 实际含油气模型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2.5 基于渗流理论的饱和流体多孔介质低频地震反射机制
        2.5.1 渗流理论为基础的饱和流体多孔介质波动方程
        2.5.2 地震波低频反射边界条件分析
        2.5.3 饱和含流体多孔介质中低频地震反射系数的渐近表达式
    2.6 产生低频信息的非储层特征因素
    2.7 小结
第3章 地震波低频信息提取方法
    3.1 短时傅里叶变换与 Gabor 变换
    3.2 小波变换
        3.2.1 连续小波变换
        3.2.2 时频连续小波变换
    3.3 广义 S 变换
    3.4 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地震数据匹配追踪分解
        3.4.1 方法原理
        3.4.2 数值试验分析及应用
    3.5 小结
第4章 低频信息识别油气的方法及应用
    4.1 基于速度频散和吸收的流体识别方法
        4.1.1 识别准则
        4.1.2 识别步骤
        4.1.3 实例分析
    4.2 基于低频伴影的油气识别
        4.2.1 低频伴影识别油气准则及步骤
        4.2.2 应用实例分析
        4.2.3 自动检测低频伴影
    4.3 基于瞬时子波吸收的油气识别
        4.3.1 瞬时子波吸收分析技术的实验分析与理论基础
        4.3.2 实现计算步骤
        4.3.3 实例分析
    4.4 低频成像属性与流度信息检测油气
        4.4.1 成像属性的计算方法
        4.4.2 流体流度属性计算方法
        4.4.3 渗透率与成像属性的关系
        4.4.4 成像属性与生产率的关系
        4.4.5 优势频率的确定方法
        4.4.6 应用实例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保持地震低频信息的噪声压制方法
    5.1 混合域中地震数据噪声压制
        5.1.1 方法理论
        5.1.2 数值模型分析
        5.1.3 应用实例分析
    5.2 分频带的各向异性扩散构造方向自适应滤波
        5.2.1 非线性各向异性扩散构造方向滤波
        5.2.2 分频带非线性各向异性扩散构造方向自适应滤波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2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四、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在油气试井解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测井数据的砂岩型铀矿异常识别随机森林算法应用[D]. 康乾坤. 吉林大学, 2020(08)
  • [2]基于CIFLog的机器学习测井解释平台[D]. 王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的属性分析及含油气性检测[D]. 严海滔.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D]. 张建民. 吉林大学, 2019(02)
  • [5]基于拉曼光谱的气测录井检测新方法研究[D]. 罗涛涛. 天津大学, 2019(01)
  • [6]基于重磁位场数据的地质相关异常信息处理与分析研究[D]. 陶高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Gabor小波变换在叠后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姬战怀.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8]打造精品期刊,引领技术潮流——201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述评[J]. 李培明,柯本喜,万忠宏,王永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06)
  • [9]深地震反射与深地震测深联合探测及其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 李文辉.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10)
  • [10]基于地震资料低频信息的储层流体识别[D]. 蔡涵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在油气试井解释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