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设计数据模型

产品结构设计数据模型

一、产品结构设计的数据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萍[1](2021)在《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实现数字化成为包装设计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玻璃易碎品的材料特性对包装材料和结构有较强的依赖性,开发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玻璃易碎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软件系统开发以及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玻璃易碎品的分类和易碎品包装结构特点分析,得出玻璃易碎品与其包装结构设计之间的四个主要关联因素。(2)以现有包装结构为基础,扩充了新的包装结构类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这些包装结构的可靠性,构建了包装数据库。(3)结合包装结构设计原则规范和系统开发需求,建立了包装结构设计方法,并基于此方法,进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4)以玻璃易碎品的包装结构设计为目标,使用Grasshopper、Visual Basic作为语言载体,Rhino为包装结构数据库和模型载入窗口,实现了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经调试运行表明,本文所开发的系统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吕丰[2](2021)在《BIM环境下基于本体技术的模型合规性自动检查》文中提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ing)是推进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最有利的手段,行业在进行运用探索,国家政策也在大力推进。BIM模型是BIM技术应用的基石,但在BIM模型质量控制方面,当前我国尚未有成熟的模型检查软件和控制体系,检查方式基本上是靠人工检查,质量认可还停留在二维图纸审查的阶段。对于这样的检查模式,容易产生漏检和错检的问题,难以快速、精确地对三维模型进行检查。在我国建筑业持续迅猛发展、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对BIM模型准确快速地检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BIM技术的背景下,根据本体技术的模型合规性对BIM模型进行自动检查,旨在解决如何自动精准快速检查BIM模型的问题。本文考虑到来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是BIM应用的公用文件格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IFC和本体技术,研究BIM环境下基于本体技术的模型合规性自动检查。本研究成果用于辅助当前的模型人工检查,减少检查人员机械重复劳动,降低检查工作量,降低检查工作的误差,从而提高检查的工作效率。首先,本文利用本体技术在知识表达和语义网络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在建筑结构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本体,并对该方法进行阐述。其次,基于上述工作,研究并根据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条文的特点确定其中适用于建筑结构模型审查规则构建的规范知识类型,获取适用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知识,通过构建SPARQL(SPARQL Protocol and RDF Query Language)查询三元组完成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则化表达。再次,研究IFC、ontology格式和各自的表达方式,研究了IFC-ontology转换和本体映射的方式创建建筑结构模型的实例本体,并自编程序补充完善该实例本体。最后结合实例阐述本文提出的建筑结构模型合规性自动检查的全流程并进行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崔彦[3](2021)在《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发布“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国家提出大力支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的发展。“十四五”计划再次强调需要加快、壮大新材料和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高性能服装设计、节能环保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服装热舒适性研究,为智能调温服装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人类作为恒温动物,体温需保持在一个非常窄的变化范围内,然而当环境变化太频繁或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时,人类需要通过适当地增减衣服以平衡周围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热平衡,否则,人体将面临过热或过冷的危险。此外,频繁的冷热变化可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因此,服装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服装由于其恒定的隔热性能,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能力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类依赖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HVAC)来达到热平衡,然而使用HVAC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引发温室效应。近年来,纺织和服装研究领域的学者致力于开发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性能纺织品,已经研发的热调节材料包括碳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相变材料(PCM)、具有生物力学响应的纺织品、连续片状式的充气服装等。尽管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开发具有高舒适度、灵活响应、低成本、环保、可以快速制造的调温服装仍具有挑战。在过去的15年中,有关软体机器人(Soft Robotic)技术和机制的研究快速发展,该方向涉及许多领域,如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物品抓取等,软体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人机交互安全性,流体驱动是主要的驱动原理之一。受流体驱动软机器人技术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充气形变智能调温服装,利用调节衣间静止空气层厚度来改变服装的隔热性能。空气作为一种无穷无尽的绿色资源,具有无成本、无重量、绿色环保等多种优点。与现有的充气式调温服装相比,本研究中设计的气动调温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透气性和舒适性,制作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制造,具体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含以下几点:(1)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与制备首先,本课题建立了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基于静止空气层隔热原理和自然、人造结构作为形变灵感,设计开发了多种气动形变结构,分别为单向形变、双向形变、一体化气动结构,以及由负泊松比结构衍生的表面气动结构和柔性支架气动结构;基于Rhino和Grasshopper构建了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结合人体热分布地图,优化气动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确定柔性气动结构的最优制造参数。研究比较了不同参数硅胶材料的特性,确定最终的硅胶材料为Ecoflex00-30和Ecoflex 00-50;针对一体化气动结构的制造,镂空孔洞间隙不可小于7mm;硅胶浇筑的黏连时间需控制在55-65min之间;最后讨论了中间隔离层材料的选择和气动结构大规模制造的潜力。(2)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基于柔性气动结构设计、制造了 5种不同配置的充气调温材料,并选择了典型的保暖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比较在不同配置下,充气调温材料基本性能、手感舒适性、抗压性和耐水洗性方面的差异。研究分别分析了充气调温材料的厚度变化率、透湿率、回潮率、抗弯刚度、手感舒适性、保形性和耐用性的结果。结果表明,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可达4-23倍;充气和外层面料的增加对调温结构的透湿性有影响;镂空比例越大的结构透湿性越好;结构的回潮率优于羊毛混纺面料,与化纤保暖填充棉相近;抗弯刚度和手感舒适性结果表明高镂空比充气结构手感优于低镂空比结构,单层和双层试样的手感优于复合试样;相比传统的隔热材料,充气调温材料具有极好的抗压性,可以抵抗重于自身27倍的外部应力;耐用性实验表明,气动调温结构可以至少清洗100次而不会损坏。(3)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本文运用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和出汗暖体假人对充气调温材料的热湿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利用CBE Thermal Comfort在线工具研究充气结构的调温能力,最后利用傅里叶红外线光谱测试材料反光隔热性。研究表明,充气会增加调温结构的隔热性能,减小透湿性能,不同类型的充气调温试样具体热湿舒适性变化不一。外层面料会在充气期间增强结构的隔热性;热阻结果表明硅胶的镂空率与热阻成反比;随着充气量上升,调温结构的热阻越高;在充气之前,多层充气调温试样的热阻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但充气后热阻显着提高(15倍),明显高于普通试样。湿阻变化与热阻相似,多层织物的湿阻要比单层织物更高;硅胶的镂空率与湿阻成反比;控制硅胶镂空率可以同时实现低湿阻和高保温性能;不同的充气调温材料可用于不同的保暖服装设计中,具有灵活的应用可能性。在气动调温服装的设计中,包覆气动结构的外层面料应该选取防风且透气、透湿材质,以减小由充气带来的湿阻上升;研究还针对充气结构热湿参数的变化给出了充气调温服装的设计建议。同时,与已有的充气调温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对比发现,本文开发的充气调温材料热舒适性优于已有市售的充气服装。根据PMV-PPD模型计算,充气调温材料具有良好的调温能力和节能潜力,充气调温材料可覆盖的热舒适范围高于普通隔热材料,是传统隔热材料的3-4倍;标准有效温度(SET)和热舒适范围(TCR)分析结果发现,充气调温材料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人体的热舒适性。(4)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充气形变调温服装开发离不开智能充气系统,本文基于充气调温材料,为其开发了针对性的智能控制系统。首先研究构建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讨论了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三者的关系,其次建立了充气量与隔热性能,以及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函数关系。各参数的函数关系构建为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程序流程,介绍了系统的主要组件参数,并进行了电路设计。研究搭建的智能充气系统可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调节智能充气服装的充气量,还可以实现对穿着者环境参数的收集和读取。依照充气系统的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在源代码中自由调节系统的充气时长,充气/放气的温、湿度激活点。最后,研究对智能充气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课题对于流体驱动的柔性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的设计,构建了充气形变结构的设计体系;对充气形变调温材料的基本特性、表征和热湿舒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充气对于形变结构的各项参数影响,并总结了变化规律,为后续调温服装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立了充气时长和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研发了智能充气系统。本课题结合了服装设计、纺织先进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服装热湿舒适性和参数化设计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和方法为新兴调温材料和智能调温服装研发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对于智能服装设计、个人热管理系统、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张旭阳[4](2021)在《基于TRIZ理论的可穿戴医疗袖套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性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新的不可逆转性疾病。目前,关于如何干预上肢淋巴水肿进程问题已经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市面上仍缺少一种便捷高效的一体化监治产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患者使用需求为主,以可穿戴设备为依托,从工业设计角度出发,研究和设计一种具有一体化监测和辅助治疗上肢淋巴水肿功能的可穿戴医疗袖套产品。本文基于工业设计理论,结合TRIZ理论,针对上肢淋巴水肿用户使用需求,建立理想化的设计目标;通过使用ANSYS软件对人体上肢进行有限元仿真,提供设计依据;使用TRIZ解决冲突方法工具完成产品的详细设计,并且利用评分法对最终方案进行设计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工业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TRIZ理想解的共通之处,构建适合本文的设计流程模型;通过专家访谈和用户调研,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理想解。(2)根据用户需求筛选最优的概念化设计原理,基于医学临床数据,使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人体上肢进行静力学压力模拟仿真实验,根据不同变量输出仿真结果,为设计方案提供工程上的设计依据。(3)构建理想化产品功能系统图,确定可穿戴医疗袖套的功能结构;结合人机工程学,使用TRIZ技术冲突解决原理,设计完成可穿戴医疗袖套的穿戴方式、监测方式、辅助治疗方式等的初步方案;对初步方案进行比较并筛选出最终方案,对最终设计方案进行色彩、尺寸、模式等方案研究和交互界面设计,完成以上详细设计并进行样机制作。(4)利用用户评估法和评分法对最终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评价,通过构建评价指标树等对评价数据进行综合评估,为优化下一代产品提供设计建议。最终本文研究和设计出一套一体式上肢淋巴水肿监治袖套设备,并对此样机产品进行了设计评价,并提出优化意见,后续将会不断完善此产品。

王书春[5](2021)在《基于MBD模型的汽车检具智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

宋莉蓉[6](2021)在《基于BIM和KBE的幕墙工程规则检查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

李妍铭[7](2021)在《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新型市域车辆,跨座式单轨车辆与传统双轨车辆相比,有以下独特优势:爬坡能力强、适应性强、噪声低、占地小、建设成本低、建造周期短,因而得到较为广泛应用。跨座式单轨车辆为新型车辆,大量的运行试验在车辆研发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由于国内的单轨车辆运营线路较少,无法进行大量的试验。若为单一车辆修建专门的试验线进行试验,成本高且无法兼容不同类型车辆;若建造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则造价低、建造周期短且可兼容不同类型车辆,优势更为明显。因此,研究设计可兼容不同型号转向架、可模拟多工况运行线路的跨座式单轨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对于提高车辆研发效率、节约成本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围绕试验台功能要求、技术要求进行单轨滚振试验台结构设计,包括:试验台旋转平台、超高调节平台、对滚系统及纵向固定反力架,并采用Creo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采用Hypermesh、Optistruct对试验台对滚系统进行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得到试验台对滚系统固有频率及振型,为对滚系统振动特性分析做铺垫。其次,基于频响分析理论、随机频响分析理论,以走行轮对滚系统与水平轮对滚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Optistruct软件分析两者分别在液压作动器简谐激励与随机激励、电机偏心力激励下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受到液压激振器的简谐激励时,走行对滚轮系统第六阶模态易被激发,水平对滚轮系统第五阶频率易被激发。在受到液压激振器的随机激励时,走行轮对滚系统最大应力为30.95MPa,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功率谱密度响应曲线在x、y、z方向分别在35Hz、86Hz、71Hz处出现极大值,分别靠近系统第四阶、六阶、五阶固有频率;水平轮对滚系统最大应力为48.36MPa,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功率谱密度曲线x、y、z方向均在在第五阶固有频率处出现最大值。在受到电机偏心力激励时,走行对滚轮系统位移响应并未出现极大值,水平对滚系统第五阶固有频率容易被激发。最后,采用积极隔振方法,对试验台进行隔振系统设计。将隔振系统设计为一级减振系统,选取隔振指标为振动传递率不大于0.05,通过参数设计计算,隔振系统质量定为400t,隔振器总刚度为2304k N/m,经验算,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率为0.049,最大振动位移为0.46mm,隔振效果符合要求。结合所求参数,进行隔振台座设计与隔振器布置,隔振台座为混凝土材料,隔振器选取30个弹簧隔振器。为验证隔振效果,在Simulink中建立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隔振器刚度、隔振系统质量对隔振效果影响,结果表明:隔振系统振动位移随弹簧隔振器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隔振系统质量的增大而减小,隔振系统振动位移小于限值,再次验证设计参数合理,隔振效果达标。

李瑞堃[8](2021)在《人体踝关节助力装置设计与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踝关节在正常行走、跑跳运动时负担了人体大部分的重量,受到来自人体内外部载荷的冲击最大,其提供的力量大小直接决定了人体运动时身体动作的稳定性。因此,针对人体踝损伤等引起的康复助力研究尤为重要。助力外骨骼是一种旨在恢复人的独立性、提高人体运动性的辅助设备。通过外在设备对人体进行力补偿来减轻过多的人体消耗,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或有踝足部疾病的人。本文结合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借助动作捕捉系统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设计并分析了人体踝关节助力装置,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踝关节助力装置的研究方法,结合人体运动步态分析,利用D-H七连杆运动模型建立了人体下肢运动学方程,完成了踝关节的力学模型。(2)提出了人体步态数据采集实验方案。利用VICON光学式动作捕捉系统和AMTI足压测力板采集步态数据,用Origin软件对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单个步态周期内踝关节角度、受力以及力矩大小,验证了踝关节力学模型的准确性,确定了助力装置的运动范围。(3)助力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分析人体下肢在矢状面的运动情况,确定踝关节助力装置的设计准则与自由度,完成了助力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绘制机构简图,利用Solid Works的Sim Mechanics Link、Motion插件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求解,并对主要部件进行强度和刚度校核,验证了机构运动的合理性,也保证了装置的安全性。(4)人机耦合仿真验证。利用Open Sim软件与Matlab联合的方式构建人体下肢与助力装置组合模型,在Matlab中进行编译并运行,在Open Sim中实现组合模型的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将耦合步态曲线与人体下肢运动步态曲线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装置设计符合设计原则,并具有积极的助力效果。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验测试研究,分析了人体踝关节运动受力的规律,验证了设计的助力装置能有效减少踝关节受力18.7%。论文的研究成果对踝关节损伤、助力、装置制造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心迪[9](2021)在《袜业生产线关键设备开发与虚拟展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出现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增高和急需生产技术研发升级的问题。本文针对浙江省永新集团建设智能袜业示范园区的目标,总结分析现如今袜业生产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袜业智能生产线开发研究的总体思路以及生产线的生产工艺流程方案,设计研发出袜业智能车间设备的总体布局方案以及生产调度系统,对完成生产线需要的关键设备进行了研发设计,并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袜业智能生产线方案进行三维动画虚拟展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袜业行业及生产设备的现状,提出国内袜业行业自动化设备研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传统袜业生产工艺以及传统生产设备,对袜业智能生产线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袜业生产线的工艺流程方案并比较分析两种方案的适用特点为之后的设计奠定基础;(2)通过对车间设备布局相关理论的研究,首先提出初步车间尺寸的规划,再结合袜业生产线工艺流程方案,设计出三种车间设备的总体布局方案,并对这三种方案的适用特点进行分析对比,最终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出最合适的方案,规划设计袜业智能生产调度系统;(3)依据车间设备的总体布局方案,分析基础设备之间关键设备的功能要求,分别完成了自动套袜板、自动取袜设备、自动折叠设备等关键装备的结构设计,在犀牛或者Solid Works软件中完成了上述关键设备的零件建模和装配;(4)结合机械原理知识和动画制作技术,利用Solid Works和Rhino软件对生产线中的基础设备以及关键设备联合建模、用CINEMA 4D制作动画的方法进行分视频制作,再将各分视频在Premiere Pro(Pr)中合成,制作了袜业智能生产线的虚拟展示视频。

张子龙,陈娟,周春福[10](2021)在《基于能力的指挥控制数据链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文中认为针对指挥控制数据链,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力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首先,通过深入调研现有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现状,分析了体系结构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挥控制数据链体系结构设计的实际需求;然后,基于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DoDAF)规范,描述了该方法的设计流程;最后,总结了设计过程中需关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二、产品结构设计的数据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品结构设计的数据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易碎品及其包装简述
        1.2.2 易碎品的包装材料应用与研究现状
        1.2.3 易碎品的包装结构研究现状
        1.2.4 包装CAD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2 玻璃易碎品与其包装结构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2.1 玻璃易碎品概述
    2.2 玻璃易碎品的分析
        2.2.1 玻璃易碎品的分类
        2.2.2 玻璃易碎品的形态原型判定
    2.3 易碎品的包装结构分析
        2.3.1 包装结构简述
        2.3.2 全面缓冲与局部缓冲包装结构
        2.3.3 直接缓冲与间接缓冲包装结构
        2.3.4 易碎品现有包装结构分析
    2.4 玻璃易碎品与其包装结构设计的相关性分析
        2.4.1 产品脆值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2.4.2 产品形态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2.4.3 产品数量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2.4.4 运输外包装箱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纸包装结构试验分析及数据库构建
    3.1 现有纸包装结构及扩充
        3.1.1 现有的包装结构
        3.1.2 包装结构的设计与扩充
    3.2 包装结构试验分析
        3.2.1 包装材料选取
        3.2.2 产品特征分析及包装结构确定
        3.2.3 包装结构试验测试及分析
    3.3 数据库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纸包装结构设计方法的构建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1 纸包装结构设计原则与规范
        4.1.1 纸包装结构设计原则
        4.1.2 纸包装结构尺寸设计规范
    4.2 纸包装结构设计方法构建
        4.2.1 产品参数信息判定及选型
        4.2.2 包装结构拼合及校核
    4.3 系统需求分析
        4.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3.2 应用可行性分析
    4.4 系统功能分析和整体框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软件系统开发与实例应用
    5.1 系统开发工具简介与应用
        5.1.1 Visual Studio简介及应用
        5.1.2 Rhino简介及应用
        5.1.3 Grasshopper简介及应用
    5.2 系统数据库开发
        5.2.1 零件库
        5.2.2 包装结构库
    5.3 VB系统主界面开发
        5.3.1 系统界面设计
        5.3.2 系统界面开发
    5.4 GH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
        5.4.1 模型载入及辅助参数输入
        5.4.2 包装结构匹配及选型
        5.4.3 包装结构设计及校核
        5.4.4 系统运行流程
    5.5 实例应用
        5.5.1 软件安装
        5.5.2 软件启动
        5.5.3 实例对象应用
        5.5.4 包装结构匹配及尺寸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BIM环境下基于本体技术的模型合规性自动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BIM及本体技术的研究概况
        1.2.1 BIM的概念
        1.2.2 BIM的应用现状
        1.2.3 BIM在合规性检查中的应用
        1.2.4 本体的概念
        1.2.5 本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1.2.6 本体技术在模型合规性检查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本体的建筑结构模型规范知识的建模研究
    2.1 本体理论
        2.1.1 知识建模
        2.1.2 本体的概念
        2.1.3 本体的开发
        2.1.4 本体的描述语言
    2.2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知识研究
        2.2.1 规范概念明确
        2.2.2 结构设计规范组成
        2.2.3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知识说明
    2.3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本体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结构模型检查规则构建研究
    3.1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知识选取和处理
        3.1.1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知识分类
        3.1.2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条文拆解
    3.2 SPARQL检查规则构建
        3.2.1 引入SPARQL查询语言
        3.2.2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条文SPARQL规则化
第四章 建筑结构模型信息提取与表达研究
    4.1 IFC标准
        4.1.1 IFC标准的概念
        4.1.2 IFC标准的构成
        4.1.3 IFC标准的描述语言
    4.2 IFC标准下的建筑结构模型信息表达
        4.2.1 IFC标准下的构件信息表达
        4.2.2 梁柱构件在ifc文件中的信息存储及连接关系
    4.3 基于本体的建筑结构模型检查信息表达
        4.3.1 EXPRESS-OWL的映射原则及规则
        4.3.2 EXPRESS-OWL的匹配关系
        4.3.3 建筑结构模型本体的信息表达
第五章 建筑结构模型本体规则检查
    5.1 检查工作流程
    5.2 实例验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回顾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前沿
        1.2.1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服装
        1.2.2 调温服装和材料分类及前沿
        1.2.3 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1 引言
    2.2 柔性气动结构的灵感来源
        2.2.1 隔热性能灵感来源
        2.2.2 形变结构灵感来源
    2.3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1 单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2 双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3 表面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4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5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6 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2.4 柔性气动结构的制造参数
        2.4.1 气动结构材料的选择
        2.4.2 镂空孔洞间距及排列方式
        2.4.3 硅胶层黏结时间测定
        2.4.4 硅胶浇注工具开发
        2.4.5 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2.4.6 大规模制造潜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样本设计
        3.2.2 基本性能测试实验方案
        3.2.3 手感舒适性测试实验方案
        3.2.4 保形性测试实验方案
        3.2.5 耐用性测试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率分析
        3.3.2 充气调温材料透湿率分析
        3.3.3 充气调温材料回潮率分析
        3.3.4 充气调温材料抗弯刚度分析
        3.3.5 充气调温材料手感舒适性分析
        3.3.6 充气调温材料保形性分析
        3.3.7 充气调温材料耐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
        4.2.1 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实验方案
        4.2.2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实验方案
        4.2.3 充气调温能力测试实验方案
        4.2.4 红外线透过率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充气对调温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4.3.2 充气对调温材料透湿性能的影响
        4.3.3 充气对调温材料蒸发传热效率的影响
        4.3.4 充气调温服装热湿舒适性对比分析
        4.3.5 调温材料调温能力与节能潜力分析
        4.3.6 充气调温材料反光隔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
    5.1 引言
    5.2 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5.2.1 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5.2.2 充气调温服装充气量与隔热性能的关系
        5.2.3 智能充气系统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5.3 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5.3.1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流程
        5.3.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主要组件
        5.3.3 智能充气系统电路介绍
        5.3.4 智能充气系统的实际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结果
    附录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源代码
    附件3 智能充气系统主板参数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TRIZ理论的可穿戴医疗袖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医疗与可穿戴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监测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1.2.3 TRIZ理论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文章框架
    1.6 本章小结
2.可穿戴医疗袖套设计方法研究
    2.1 工业设计与可穿戴医疗设计
        2.1.1 工业设计发展趋势
        2.1.2 可穿戴医疗设计研究
        2.1.3 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流程与设计方法
    2.2 构建TRIZ理想解(IFR)与工业设计思维结合的设计模型
        2.2.1 TRIZ的解决创新问题流程
        2.2.2 TRIZ中的理想解与工业设计中的理想化设计
        2.2.3 建立基于理想解的设计过程模型
    2.3 可穿戴医疗袖套的用户研究
        2.3.1 用户信息相关调研
        2.3.2 相关市面产品、专利等调研
        2.3.3 基于功能层次的用户信息转化
    2.4 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理想解
    2.5 本章小结
3.功能参数的仿真实验(上臂和前臂)
    3.1 装置概念设计原理
        3.1.1 理想化装置监治原理
        3.1.2 可穿戴医疗袖套装置的功能分析
        3.1.3 辅助治疗模块的概念设计
        3.1.4 ANSYS仿真软件
    3.2 建造有限元模型
        3.2.1 上肢模型的简化
        3.2.2 人体上肢部分部位的有限元模型建造
    3.3 有限元仿真模拟
        3.3.1 上肢力学特性
        3.3.2 重建模型网格划分
        3.3.3 边界条件设定
    3.4 仿真实验求解和分析
        3.4.1 “米字型”线标选点定位法
        3.4.2 仿真结果
        3.4.3 参数分析
        3.4.4 装置参数优化
    3.5 本章小结
4.可穿戴医疗袖套的设计实践
    4.1 可穿戴医疗袖套的产品功能分析
        4.1.1 基于理想解的可穿戴医疗袖套功能分解
        4.1.2 建立可穿戴医疗袖套的功能结构
        4.1.3 理想化可穿戴医疗袖套的分析
    4.2 TRIZ理论中的解决冲突方法工具
        4.2.1 39项标准工程参数
        4.2.2 40条发明创造原则
        4.2.3 矛盾矩阵及其使用流程
    4.3 基于TRIZ的技术冲突解决装置的结构设计
        4.3.1 用技术冲突解决原理求解问题
        4.3.2 设计方案
        4.3.3 可穿戴医疗袖套的方案细化与展示
        4.3.4 可穿戴医疗袖套的样机制作
    4.4 可穿戴医疗袖套的APP交互设计
        4.4.1 产品手机APP操作的需求分析
        4.4.2 可穿戴医疗袖套的交互信息架构
        4.4.3 可穿戴医疗袖套界面操作原型输出
    4.5 本章小结
5.上肢淋巴水肿监治一体可穿戴医疗袖套设计方案的评估
    5.1 评估的意义与方法
    5.2 可穿戴医疗袖套装置最终方案评分法评价
        5.2.1 构建可穿戴医疗袖套的评价指标模型
        5.2.2 建立评价项目表和加权系数判别表
        5.2.3 用户满意度评价
    5.3 可穿戴医疗袖套装置设计优化意见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可穿戴医疗袖套装置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滚振试验台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 机械结构振动特性分析方法研究
        1.2.3 试验台隔振方法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第二章 振动特性分析基本理论基础
    2.1 模态分析
        2.1.1 模态分析理论
        2.1.2 模态分析步骤
    2.2 频率响应分析
        2.2.1 频率响应分析理论
        2.2.2 频率响应分析步骤
    2.3 随机频响分析
        2.3.1 随机频响分析基本理论
        2.3.2 随机频响分析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滚振试验台结构设计及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1 滚振试验台功能及技术要求
        3.1.1 试验台主要功能
        3.1.2 试验台技术要求
    3.2 滚振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3.2.1 试验台总体组成介绍
        3.2.2 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3.2.3 旋转平台及超高调节平台结构介绍
        3.2.4 试验台走行轮对滚系统介绍
        3.2.5 试验台导向轮、稳定轮对滚系统介绍
        3.2.6 纵向固定反力架介绍
        3.2.7 电机选型
        3.2.8 试验台与车辆系统配型
    3.3 试验台对滚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模型简化
        3.3.2 滚振试验台对滚系统结构材料属性
        3.3.3 边界条件和边界约束
        3.3.4 网格划分
    3.4 模态分析
        3.4.1 试验台走行轮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4.2 试验台水平轮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滚振试验台对滚轮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4.1 液压激振器激励分析
    4.2 激振器作用下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2.1 液压激振器对走行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2.2 液压激振器对水平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3 激振器作用下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3.1 液压激振器随机激励确定
        4.3.2 液压激振器对走行轮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3.3 液压激振器对水平轮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4 电机转子离心力对试验台对滚轮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4.4.1 电机振动原因分析
        4.4.2 电机不平衡振动理论
        4.4.3 电机转子离心力作用下走行对滚轮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4.4 电机转子离心力作用下水平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隔振系统设计
    5.1 试验台振动源分析与振动控制方法介绍
    5.2 试验台隔振技术原理与隔振效果评估指标
        5.2.1 隔振技术原理
        5.2.2 隔振效果评估指标
    5.3 隔振系统设计
        5.3.1 滚振试验台外部载荷分析计算
        5.3.2 隔振系统力学模型
        5.3.3 隔振系统参数计算
        5.3.4 隔振效果校核计算
        5.3.5 隔振台座设计及隔振器布置
    5.4 试验台隔振系统仿真分析
        5.4.1 试验台弹簧隔振器刚度与隔振系统质量对隔振效果影响
        5.4.2 隔振系统隔振效果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试验台对滚系统振动特性分析结论
        6.1.2 试验台隔振系统设计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人体踝关节助力装置设计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现有踝关节外骨骼产品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及实验方法
    2.1 运动学建模及分析方法
        2.1.1 D-H坐标变换法
        2.1.2 封闭矢量法
    2.2 人体步态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2.2.1 直接测量法
        2.2.2 动作捕捉法
        2.2.3 肌电信号采集法
    2.3 本文采用的理论与实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人体运动步态及踝关节受力分析
    3.1 人体下肢特性分析
    3.2 人体运动步态分析
        3.2.1 人体步态周期
        3.2.2 踝关节运动学模型构建
        3.2.3 步态数值模拟
    3.3 步态实验采集
        3.3.1 测试方案及实验设备
        3.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3.4 踝关节受力分析
        3.4.1 踝关节静力学模型构建
        3.4.2 足压测试结果及分析
        3.4.3 单个步态周期内踝关节受力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助力装置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踝关节助力装置机构设计
        4.2.1 装置的结构尺寸确定
        4.2.2 装置自由度
        4.2.3 下肢踝关节机构设计
    4.3 装置零件有限元分析
    4.4 装置运动学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OpenSim的人体耦合仿真研究
    5.1 OpenSim的起源与发展
    5.2 人体耦合系统建模
    5.3 人机耦合系统仿真分析
        5.3.1 仿真步骤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袜业生产线关键设备开发与虚拟展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袜业发展现状
        1.2.2 袜机设备研究现状
        1.2.3 袜业行业自动化设备研究现状
        1.2.4 国内袜业行业自动化设备研发存在问题
        1.2.5 虚拟展示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袜业生产工艺规划
    2.1 传统生产工艺概述
        2.1.1 传统生产工艺环节
        2.1.2 传统生产设备
    2.2 袜业智能生产线的可行性分析
        2.2.1 企业现状与需求分析
        2.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2.3 袜业生产线工艺流程方案
        2.3.1 基于传统设备的生产线工艺流程
        2.3.2 基于织缝翻一体袜机的生产线工艺流程
        2.3.3 两种方案的适用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袜业智能车间总体布局方案
    3.1 车间设备布局相关理论概述
    3.2 车间尺寸规划
    3.3 车间设备布局方案
        3.3.1 基于传统袜机的总体布局方案(方案一)
        3.3.2 基于一体机的地面传送方案(方案二)
        3.3.3 基于一体机的空中传送方案(方案三)
    3.4 三种方案的适用特点
        3.4.1 总体布局方案一特点
        3.4.2 总体布局方案二特点
        3.4.3 总体布局方案三特点
    3.5 最终方案确定
    3.6 生产调度
        3.6.1 生产调度系统的构成
        3.6.2 生产线运行调度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4 关键设备结构设计
    4.1 关键设备的设计要求
        4.1.1 关键设备的功能要求
        4.1.2 关键设备的尺寸要求
    4.2 传送链
        4.2.1 功能要求
        4.2.2 结构设计
    4.3 自动套袜板设备
        4.3.1 自动套袜板设备初步方案
        4.3.2 自动套袜板设备改进方案
    4.4 自动取袜设备
        4.4.1 功能要求
        4.4.2 结构设计
    4.5 自动折叠设备
        4.5.1 功能要求
        4.5.2 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袜业智能生产线虚拟展示
    5.1 计算机建模
        5.1.1 生产设备模型
        5.1.2 环境模型
        5.1.3 人物角色模型
    5.2 动画制作
        5.2.1 动画关键帧制作
        5.2.2 渲染参数设置
        5.2.3 镜头使用
    5.3 复杂设备群做视频的方法
    5.4 展示视频合成
        5.4.1 视频合成
        5.4.2 音频和字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直线模组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得研究成果

(10)基于能力的指挥控制数据链体系结构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体系结构框架现状与发展
2 指控链体系结构设计需求
3 指控链体系结构设计
    3.1 设计基本思路
    3.2 结构模型选择
    3.3 设计具体过程
4 指控链体系结构设计关注点
5 结束语

四、产品结构设计的数据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研究[D]. 董文萍.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BIM环境下基于本体技术的模型合规性自动检查[D]. 吕丰.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D]. 崔彦. 东华大学, 2021(01)
  • [4]基于TRIZ理论的可穿戴医疗袖套设计研究[D]. 张旭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MBD模型的汽车检具智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王书春.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6]基于BIM和KBE的幕墙工程规则检查及优化研究[D]. 宋莉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D]. 李妍铭.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8]人体踝关节助力装置设计与分析研究[D]. 李瑞堃.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袜业生产线关键设备开发与虚拟展示研究[D]. 王心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能力的指挥控制数据链体系结构设计方法[J]. 张子龙,陈娟,周春福.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21(03)

标签:;  ;  ;  ;  ;  

产品结构设计数据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