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晓星:推进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路径探讨论文

邸晓星:推进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路径探讨论文

【文化发展】

[摘要]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推动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是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推动区域创新发展质量的智力支撑。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的交流共享依托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探索出了一定的交流共享方式和路径,但仍存在着交流共享动力不足、社会活力不足、区域内高层次教育人才资源分布不均共享不畅等问题。推进交流共享机制的建设,既需要增强内动力、施加外动力,也需要创新交流共享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高层次教育人才对于区域教育的引领力和带动力。

[关键词]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从第一资源到战略资源,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中能力素质很强、能够发挥骨干和核心作用的人才,是地区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引擎,同时更具有辐射性和带动作用。所谓高层次人才,一般是指教育领域的一流学者和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其范围包括:院士、资深教授、符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海外杰出学科带头人、具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拔尖人才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通过京津冀党委、政府间的合作洽谈、教育人才机构间的交流互动、政企校间的学术合作等交往活动,推动高层次教育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智力共享,既是推动京津冀诸要素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推动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现状

(一)在京津冀人才一体发展规划下,初步形成人才协同办法,但专门针对教育人才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之下进行的,目前来看,已经形成了中央推动之下京津冀三地党委与政府联合的京津冀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官方的人才协调机制已经建立,该机制的工作涵盖内容广泛,其中高层次人才是人才交流活动的重点关注内容,但教育人才交流活动和工作的开展不及科技人才交流活跃,交流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民间的院校、科研机构等之间的自发性组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内容中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虽然是十个建设内容之一,但常态化的机制尚未建立,由此缺乏整体谋划和对教育部门的统筹指导,难以形成专门性的合作政策与机制,或者形成的一些合作协议落实不够有力。从主观思想来看,三地对于高层次教育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形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与科技人才、企业人才等其他专业性人才相比,教育人才的贡献主要在于为某一区域或某一领域培养更多的人才资源,以人才资源或人力资源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贡献方式往往在短期内难以表现出很明显的效果,因而常常被忽视。

(二)京津冀区域整体教育人才资源较强,但区域内教育人才资源分布不均

由于历史、政府政策、发展环境、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京津冀人才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尤其在高层次人才资源方面更是如此。高层次人才对于发展机会、发展前景、激励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在此方面具有更多优势的首都成为高层次人才选择的首选,而与京津相比较,经济发展与环境因素相对较低较差的河北,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则明显不足,甚至出现人才外流至京津的现象。在近期统计的大学高层次人才数量排名中,“两院院士”数量排名前十的高校中北京有3所,“长江学者”数量排名前十的院校北京2所,“千人计划”数量排名前十的院校北京1所;“杰出青年”数量前十的院校北京3所,天津、河北均没有[1]。2017年新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中,入选“一流大学”的高校,北京有8所,天津有2所,河北没有;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北京有21所,天津有3所,河北有2所。重点院校、重点学科是高层次教育人才集聚的重要场所,在重点院校、重点学科数量上的差距导致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差距。首先是北京,北京人才高端化已经成为北京市人才资源的一大特色,“目前北京地区有700多名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学者1337人,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1/2和1/3;在北京认定的759名高层次人才中,192人已入选‘千人计划’;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有67名本市专家,占全国总数的1/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近4000人,高层次人才资源十分丰富”[2]。其次是天津,“2015年天津市在津两院院士达到36名;国家‘千人计划’达到14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达到75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达到37名,‘千人计划’达到534名”[3];河北相对来说高端人才较少,“2012年河北省全省共有在冀‘两院’院士15人,院士后备人才15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人”[4]。整体来看,京津冀区域在高端人才方面处于全国前列,但区域内差异显著,北京在集聚高端人才方面比天津、河北更具有优势,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中高层次人才数量方面,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人才资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京津冀三地之间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教育程度的差异又影响着高层次人才的选择,由此造成不良循环,甚至对三地的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协同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果不打破这一不合理的发展现状,三地的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大。

(三)京津冀行政壁垒和非理性人才竞争依然存在,缺乏合作共赢

京津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三地在政治地位、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根据京津冀三地在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仍然保持很大的优势,尤其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技型教育人才向天津、河北的流动。而在天津市和河北省之间,作为直辖市的天津所拥有的良好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条件和社会保障体系,也会对河北省的人才形成强烈的吸引,从而导致人才的单向流动,对河北省造成人才流出的压力。在教育领域,伴随着“双一流”的创建,京津冀三地在高层次教育人才之间的竞争呈现出非理性的态势,不少高校以高昂的引进成本,动辄上千万的科研启动经费或者年薪百万为待遇,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教育人才,当地政府也对高校的“引才”行为通过户籍、住房等给予政策支持。在这种注重“资本”的人才引进机制下,不同的职称、头衔、荣誉被明码标价,教育人才被商品化,政府的政策性介入使这种现象加剧,不仅导致了高层次教育人才之间的非理性竞争,还出现了重人才引进轻培养、重短期效应忽视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高层次教育人才和其他类别的人才相比,又有其独特性,高层次教育人才的价值不仅仅是通过经济产出、科研产量等来衡量的,也包含着教育和培养更多的人才。教育型人才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职业特性,但地方之间、学校之间的非理性竞争,使得高层次教育人才的流动趋于商品化和功利化,这不仅有违于教育型人才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而且影响了区域内教育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对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区域人才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都是不利的。

二、推动京津冀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基本原则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盘大棋,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好方向,按照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逻辑和脉络,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布局,需要在教育协同、人才协调发展进程中推进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的交流与共享。整体而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当前,我国高校学风总体状况良好,多数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但长期以来,受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风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际上,高校学风建设从来都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群体,高校学风建设应该构建不同的模式。因为优良学风对个人、高校乃至社会的长远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既是确保人才质量、参与国内外办学竞争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参与人才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

(二)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党的领导下进行“人才一体化”统筹。“人才一体化”意味着人才资源能够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得到合理配置,要做到这一点,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与市场“无形之手”的调控需要有机结合。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破除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户籍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在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均等化方面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搭建人才发展的平台,处理好区域人才的数量与结构等问题,在策划人才重大工程中带动区域人才交流合作,为用人单位和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市场的作用在于通过价格波动和人才信息调节人才供求关系,引导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在社会层面,高层次教育人才的交流合作,教育院校、科研机构等之间的自发性作为,在开展形式、活动内容、参与人员等方面,要发挥其在各种活动中更加灵活和多元的优势。为此,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的交流合作,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组织动员协调方面的优势和能力,党委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市场以价格自行引导,社会灵活共享,共同推动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自2003年党管人才原则正式确立以来,其工作格局逐步健全。坚持党管人才,不仅有利于党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更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集聚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并明确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发展任务涉及面宽、政策性强,有的还触及深层次矛盾和利益格局,需要中央、地方等各级党政部门共同参与。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包括教育人才)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数量上又具有稀缺性,因此,加强京津冀区域之间的统筹,充分发挥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势,建立统一组织机构,制定统一人才规划,集聚各方面力量,才能合力推进高层次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

(三)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合作的原则

人才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竞争力。整体来看,京津冀区域人才在全国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从京津冀区域内部来看,北京无论是在人才资源数量还是质量、以及竞争力、人才贡献率等方面都遥遥领先;天津位列第二,相比而言,河北在人才总量和人才素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进一步分析,北京的优势是政治、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上的聚合。“天津排在第二位,主要得益于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得分相对较高,但是成长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河北而言,虽然在成长环境上优势较为明显,但是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得分较低”[5]。京津冀三地之间,北京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天津、河北也各有自身吸引人才的优势条件。为此,借助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机会,进一步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好天津、河北在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高层次教育人才进行资源整合,克服区域人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解决北京对其他城市人才的“虹吸”效应。区域人才资源整合首先要“贯通”,重点要“融合”,关键要“互动”,最终要“互赢”。京津冀三地要结合自身的定位和资源优势,实行“错位”发展。产业错位发展可以避免区域内人才竞争。同理,京津冀高校之间通过不同重点专业的设置,以及通过专业错位的互补,可以促进区域高层次教育人才资源的互补与优化。

三、推进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举措

第二,托换梁和被托换结构之间结合处理。为保证托换梁和被托换桥墩之间的牢固连接,采用植筋的形式进行处理。首先对原墩界面处理,步骤如下: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主观重视、政策体系、动力机制、方法创新等方面,建立系统完善的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机制。

(一)强化京津冀三地党委的大局意识,增强推动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合作的外动力

服从国家利益并有利于区域发展,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讲主要是基于政治任务而产生的外在要求,为此,要激发京津冀三地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内动力,推动协同发展进程,必须以促进地方利益为驱动。一方面,加强协同发展责任的落实,把京津冀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作纳入协同发展重点内容,统筹分工,统一考评,并制定相应的责任清单与追究机制,确保每项工作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各地方政府利益独立化的制度背景之下,区域内各地方之间的合作行为作为一种利益驱动下的战略选择,区域合作框架必须是基于各地的共同利益之上的,并且使区域内的地方政府意识到只有选择合作策略,才能增进和分享共同的利益。北京在京津冀各方面的协同发展中无疑处于很强的优势地位,疏解非首都功能本身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北京可以借机卸掉“大城市病”的包袱,以进一步提升首都的核心功能。天津、河北经济转型需要借助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契机,淘汰落后产能。抓住能够打动京津冀三地的利益核心,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河北、以及北京、天津因人才流动造成短期内利益损失等进行相应的补偿,真正激发京津冀三地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以地方利益补偿机制为激励,以考评机制和责任机制为保障,激发交流共享内生动力

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交流合作,包括高层次教育人才的交流共享,需要从思想上进一步提升“全局意识”,增强区域命运共同体观念,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对待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而促进经济、交通、环境、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与共享。京津冀三地要通过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充分意识到人才资源对其他资源的带动性作用,尤其是高层次教育人才在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增强区域创新力方面的引领作用,打破重引资轻引智等思维惯性,克服合作中的形式主义,把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工作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整体布局之中,和相应的物资投入同部署、共落实,全面推动人才合作进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进行科学决策。

(三)依托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和高端人才重点工程,建立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规划和协调平台

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可依托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由三地的教育部门开展长期合作,建立教育人才交流共享协调机制,把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合作交流作为协调小组的重要工作内容,定期协商高层次人才的发展需求、使用计划、培养方案、共享方式等,加强三地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城市需求与区域人才资源之间的匹配性,在及时提供相关人才信息的同时,增强高层次教育人才资源共享效率。另一方面,《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高端人才方面,提出了13项重点工程。京津冀教育部门可依托《规划》的布局和任务,立足区域功能定位需要,制定高层次教育人才集聚计划或发展工程,搭建人才集聚交流平台。在统筹规划过程中,要把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解决高层次教育人才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分布不均衡性。一方面,要注重京津冀区域内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培养目标与区域发展目标相符合,明确区域发展经济、产业、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方向和规划,统筹区域高层次教育人才的需求总量,以此制定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的目的、行业、内容、范围等;另一方面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要与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目标相符合。与《规划》提出的“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目标紧密结合,从高端教育人才交流项目、活动理念、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相一致,在把握高层次人才内在需求的同时,从高层次教育人才特征入手对其发展规划、交流需求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把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而激发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政府与社会协同,创新多元化交流方式与途径

当前,人才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优惠政策比拼,而在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此,政府要立足区域发展和教育公平原则,搭建区域人才交流平台,形成与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相符合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及人才资源活力充分释放的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格局。比如,在北京重点搭建高等院校高端人才交流平台,以天津为重点搭建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教育高层次人才交流基地,以河北为重点搭建成果转化交流平台。总之,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以实现高层次教育人才共赢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以及灵活多元的社会优势,形成宽松的高端教育人才交流氛围,尤其是民间的学术性交流,支持鼓励多元化人才交流方式。一方面,通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项目合作、研发合作等形式,促进高层次教育人才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健全学术活动机制,促进学术人才的学术型流动。学术人才交流活动作为激发高层次人才自由进行知识互动与创新的平台,既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给予高层次人才更大的流动权力和交流权力,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也需要健全高层次教育人才学术交流的合理制度,依托教育重大事项、重点学科建设、学术研究项目等依法确保高层次教育人才流动的常态化和有序性。

综上所述,在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进程中,京津冀三地党委要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统筹教育、人力社保等机构共同推动机制体制建设。同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在推动高层次教育人才的交流中,发挥其所具有的更加自由、灵活、多元的特点,以便更好、更快地推动京津冀教育人才交流共享、人才一体化发展,进而助推区域发展。

竹笋营养成分的测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操作,其中竹笋水分(含水量)采用烘箱干燥法进行测定(GB/T 5009.3-2003),灰分含量采用直接灰化法进行测定(GB/T 5009.4-2003),粗脂肪含量采用索氏提取法进行测定(GB/T 14772-2008),粗蛋白含量用凯氏定氮法进行测定(GB/T 14771-1993)[7],氨基酸含量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GB/T 5009.124-2003)[8]。

实际工作中,录音录像可能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中断,例如设备故障、损坏,天气情况恶劣或者电量、存储空间不足等。原则上,录音录像中断的应当暂停讯问等取证工作,待录音录像恢复之后继续进行。如果出现紧急情情况不能中断取证工作,而专业录音录像又无法使用时,可以允许使用手机等其他设备替代,但必须立即向监察机关领导报告,事后出具书面说明,但是该录音录像的证明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双一流”究竟花落谁家:大学高层次人才数量排名![EB/OL].[2017-08-15].http://www.sohu.com/a/164932309_720198.

[2]北京人才密度居全国之首[EB/OL].[2015-12-25].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5-12/25/c_1 28566726.htm.

[3]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N].经济日报,2016-02-15.

[4]河北省人才总量达709万[EB/OL].[2012-08-12].http://hebei.hebnews.cn/2012-08/12/content_280 3524.htm.

[5]重磅报告!怎样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EB/OL].[2017-07-24]http://www.sohu.com/a/159756065_99953442.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03-0041-0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益多元格局中党群关系研究”(15CDJ013)、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机制研究”(CEYP506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邸晓星(1984-),女,河北深泽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党建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邓小龙

标签:;  ;  ;  ;  ;  ;  ;  ;  ;  ;  ;  

邸晓星:推进京津冀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路径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