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格兰仕个案看开放条件下公司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杜宇玮[1](2020)在《产品差异化、GVC博弈与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升级》文中研究表明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升级是中国制造业攀升GVC中高端的重要微观基础。本文通过重构一个异质性产品差异化策略模型,分析了不同终端市场结构下GVC中外包企业与代工企业的竞合博弈及其均衡,进而考察了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实现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外包企业与代工企业的终端产品之间仅存垂直产品差异化条件下,具有品牌劣势与生产成本优势的代工企业不会选择自主品牌升级。代工企业只有采取水平产品差异化策略,且终端市场进入成本足够小,才有可能实施自主品牌升级;水平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终端市场需求规模越大,越有助于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升级;代工企业生产成本对其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效果则取决于水平产品差异化程度和终端市场结构类型。基于中国企业的多案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模型结果,从而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国际代工的路径依赖提供了策略启示。
黄晓敏[2](2019)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缓慢,演化的进程呈现出结构更合理、形态更高级的特征,而企业的持续发展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因此近年来企业转型升级研究议题日益受到关注。企业转型升级的活动复杂,部分企业虽采取一定措施提升技术能力,但是仍处于技术链的低端地位。转型升级企业涉及企业的诸多环节以及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提升企业各方面的要素,但作为本土后发企业不可能在所有要素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能力,因此研究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要素组合对于企业路径选择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选取本土典型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企业转型升级过程,揭示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要素组态。本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选取格兰仕的微波炉产品、比亚迪的汽车产品、海天集团的注塑机和易事特的不间断电源作为典型的转型升级过程案例进行扎根分析,提炼了创新链治理、资源网络嵌入、市场机会三个关键影响因素。在扎根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fsQCA比较法,通过对35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四组关键影响因素组态,分别为存量技术知识迁移环节强主导程度,资源网络嵌入广度大,市场需求规模大;存量技术知识迁移环节弱主导程度,核心技术研发的强主导程度,资源网络嵌入趋强;核心技术研发环节趋强,资源网络嵌入趋强,市场需求规模和市场需求多元化大;存量技术知识迁移环节的弱主导程度,核心技术知识研发环节的强主导程度,资源网络嵌入趋强,市场需求多元化大。本文研究发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发现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呈现组合特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是多个条件构型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后发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是多元的,关注核心技术研发环节的同时,仍需要关注既有存量知识迁移和产品概念化与研发环节、知识迁移环节的合理组合;二是归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创新链中技术知识体系与资源网络嵌入互动关系在具体维度方面呈现的形式不一;三是指出创新链治理要素中核心技术概念化与研发环节主导程度和资源网络嵌入的核心作用;四是揭示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影响要素不但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特征,而且影响因素的作用不断趋强。本文既完善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同时为综合实力不同的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郑玮[3](2013)在《格兰仕模式的经验及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廉价劳动力是中国企业先天就拥有的成本优势,由此产生的成本领先战略已经使国内家电业等制造行业取得成功,但他们在持续发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分析其成功的经验,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是为了实现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百年企业的目标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在众多靠此战略取得成功的制造类企业中,格兰仕是最为典型的一个。通过了解格兰仕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现状,以及其从事的微波炉所在的家电行业特点和外部环境,我们知道了格兰仕是靠整合资源和成本领先取得微波炉产业的成功,然而在2000年前后遇到了发展瓶颈,接着二次转型向家电业全面发展,走多元化之路。但是,格兰仕自身存在缺乏核心技术、盈利能力低等问题,其在家电业的全面发展也并不顺利,还在探索阶段。通过腾讯和美的在持续发展中分别采用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获得启示,得到格兰仕应采用的战略方向,通过SWOT分析即分析格兰仕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得到可采用的战略有:合作和并购战略、品牌战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混合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以上的分析和结论都是在蓝海战略理论、红海战略理论、五力模型、多元化战略等一系列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并且在这些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运用到格兰仕的发展研究上,对格兰仕这种相当成功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冷静而清醒的分析,重点清理了该企业发展的瓶颈,得到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杨桂菊[4](2012)在《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运作理念与资源整合:本土案例》文中认为战略创业理论可以指导新创或成熟企业不断成长、变革以便逐步建立或保持竞争优势。以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战略创业理论,虽然对战略创业行为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但是战略创业行为的实现过程仍然是一个没有打开的黑箱。基于三家本土代工企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整合资源实施创新与品牌战略可以推动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家的机会感知能力和创新理念推动了代工企业发掘创业与创新机会,突破组装制造的路径依赖,整合资源实施创新与品牌战略。"鼓励创新、脚踏实地、组织学习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化了代工企业资源的战略管理与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
邹雷[5](2012)在《跨企业知识转移与企业绩效研究 ——基于GPN与GVC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中国制造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本地企业而言,通过参与全球生产网络GPN,不仅可以快速接近全球市场,获取全球价值链GVC上的价值收益,还可以从全球范围内领先的跨国企业获取新的知识。当前,由于我国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往往是基于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较低的生态环境标准及本国的税收政策的优势,它们面临着价值链底端锁定问题,难以获取更高的利润率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在此情景之下本文从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视角,探寻GPN与GVC上的领导企业对我国的本地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揭示这种知识转移与中国本地企业绩效的关系,为我国本地企业升级战略选择,竞争力提升提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以知识基础观理论、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和全球价值链理论GVC、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知识转移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提出了GPN/GVC上本地企业知识转移的两阶段影响因素模型。然后通过对富士康、格兰仕和波司登三家企业的案例比较分析,对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进行现实验证,同时总结出GPN/GVC上本地企业的两条升级路径及升级影响因素。再以概念模型及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案例研究的结果,提出本文的结构模型和基本假设,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加以实证检验。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出了GPN/GVC上知识转移的两阶段影响因素模型。本文认为成功的知识转移应该是有质量、有效率和有效果的。GPN/GVC上领导企业对本地企业的知识转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知识获取阶段。被转移知识的特性,本地企业的网络能力,双方企业的关系质量和文化差异这四个要素,影响企业有效率的获取高质量的知识。第二阶段为知识应用阶段,知识转移的质量、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共同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最终效果,即企业的绩效。(2)提出了嵌入GPN/GVC上本地企业的两条升级路径。路径1,本地企业通过对GPN/GVC上转移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重点培育企业的常规性技术能力,由低能力的OEM企业向高能力的OEM企业升级;路径2,本地企业以路径1为基础,重点培育企业的创新性技术能力,实现高能力的OEM企业向ODM企业和OBM企业的升级,即:低能力OEM高能力OEM ODM OBM。从GVC视角,本地企业以常规性技术能力推动实现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以创新性技术能力推动实现功能升级和跨链升级。(3)通过实证分析对本文概念模型的验证,发现以下假设获得支持:H1-2被转移知识的特性与知识转移的效率负相关;H2-1本地企业的网络能力与知识转移的质量正相关;H2-2本地企业的网络能力与知识转移的效率正相关;H3-1双方企业的关系质量与知识转移的质量正相关;H3-2双方企业的关系质量与知识转移的效率正相关;H4-1双方企业的文化差异与知识转移的质量负相关;H4-3双方企业的文化差异与双方企业的关系质量负相关;H5知识转移的质量与本地企业的绩效正相关;H6知识转移的效率与本地企业的绩效正相关;H7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与本地企业的绩效正相关。(4)本地企业嵌入GPN中具有网络刚性。本地企业嵌入作为领导企业的MNCs主导的GPN之中,由于双方的权力不对称,本地企业在资源、市场和技术上对领导企业产生了一定依赖,也就即是领导企业对本地企业具有相当的控制力。而由于GPN网络的刚性现象,本地企业很难通过网络能力的发挥来改变它们在GPN/GVC中的价值位置。
丛芹[6](2012)在《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技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升级的关键推动力。随着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技术水平的高低成为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才能使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才能树行业先锋,引导市场,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级,最终使OEM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本研究在战略创业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OEM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了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模型,对三家案例企业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OEM企业技术能力构建的相应对策。
刘善海[7](2011)在《基于核心能力构建的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来自三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OEM代工模式进入我国,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OEM代工模式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所以本土代工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本文基于核心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了代工企业的升级阶段,筛选出代工企业以研发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为主的核心能力,并从企业家精神、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核心能力的构建,初步构建了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其次,给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研究命题,本研究的四个命题分别为代工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对其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企业家精神对核心能力的构建有促进作用、经营战略对核心能力的构建有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对核心能力的构建有促进作用;然后,通过对格兰仕、比亚迪、富士康三家本土案例企业的比较分析,来验证本研究的命题;最后给出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赵佩华[8](2010)在《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让)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去判定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让)对东道国是否存在正的溢出效应。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技术差距等因素与技术溢出的之间的关联性。但还鲜有学者探讨更微观、更具体同时也更现实的问题——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策略。即哪些因素将影响跨国公司是否转让技术给东道国?哪一类跨国公司更愿意、更有可能转让技术给东道国企业:是已进入东道国的、还是未进入的跨国公司?是赢利能力强的、还是赢利能力相对弱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合作中,东道国企业有研发能力,或无研发能力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策略又有何影响?东道国企业应何时与跨国公司合作更有利?等,这些问题,对于希望利用跨国公司的科技资源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都是十分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亟需从理论加以研究和解决的。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问题实质上是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及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而且,跨国公司在是否转让技术给东道国的决策上,也不可能达到传统博弈论的“完全理性”,而是一个模仿学习和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因此,本研究将演化博弈论方法引入跨国公司技术转让领域。本研究先通过演化博弈论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然后运用MATLAB软件,对所有的命题进行数值模拟,以保证论证的正确性、可靠性,最后,本论文还结合我国相关领域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实证案例加以分析印证前几章的理论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本研究得到的创新性结论主要是:第一,对于技术溢出而导致损失较大的行业,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跨国公司要么都不转让其技术,要么都转让。第二,当转让技术所获得的收益很大时,技术溢出而导致的损失大小就不再成为影响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因素,已到东道国设厂与准备到东道国设厂这两类跨国公司最终都将选择转让技术给东道国企业的策略。第三,在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而导致的损失不太大),已经进入东道国设厂的跨国公司比尚未在东道国设厂的跨国公司更有可能转让技术给东道国企业;只在技术转移所需的成本特别大的特殊情况下,结果则正好相反。第四,对于都只是准备进入东道国的跨国公司而言,转让条件与跨国公司赢利能力的强弱没有关系,但与转让成本密切相关。技术转让成本低的跨国公司更有可能转让技术给东道国企业。一般来说,对于已经进入东道国设厂的跨国公司来说,赢利能力相对弱的跨国公司更愿意转让技术给东道国企业。第五,对于东道国企业不能研发的行业,待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东道国企业再与其合作最容易获得成功,而且,此时东道国企业股权收益比例也可能比跨国公司未进入时提高。第六,对于东道国企业能研发的行业,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再合作最不易获得成功。但对于东道国企业,此时合作会更有利,因为其股权收益比例会提高。
冯忠垒[9](2009)在《事前被许可条件下低成本竞争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在技术许可与企业自主创新共存的情况下,R&D投入不足是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问题,这就必需设法提高国内企业在被许可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投入水平。因此,本论文从事前被许可企业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其自主创新投资决策,来找到使企业在事前被许可条件下自主创新投资增加,并从中获取更多利润的途径。论文以主要采取低成本竞争战略的企业(简称低成本竞争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关注其降低成本的渐进性工艺创新。在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环境下,从事前被许可企业角度出发,研究其在从企业间事前许可前到事前许可,再到事前许可后以及企业R&D,最后是R&D商业化的过程中各阶段特定因素条件下对自主创新做出的投资决策,从而揭示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规模变化的内在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获知如何能够使国内企业在事前被许可条件下自主创新投资增加,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研究采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事前许可条件下企业R&D两阶段或三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来分析企业在技术许可条件下的R&D竞争行为,并采用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将国内企业在上述各阶段特定因素方面的实际状况,以及国内企业在接受专利技术许可条件下对自主创新投入的实际情况与研究结果相对照,以考察研究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事前许可前特定因素条件下,企业在被许可之前非侵权性模仿程度越高,其在事前被许可后对自主创新的均衡投资水平越低,但预期利润越高;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均衡投资随其在事前许可前技术基础水平的降低单调递增,而预期利润随其在事前许可前技术基础水平的降低单调递减;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均衡投资及预期利润均随资金机会成本的增加单调递减,且资金机会成本越小,上述变化越显着。在事前许可特定因素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均衡投资随其事前许可成本的增加线性递减,而预期利润则随其事前许可成本的增加线性递增;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均衡投资及预期利润均随对手事后许可成本的增加线性递减;事前被许可企业支付的单位产品提成越高,即其在技术交易中分配的租金越少,则其自主创新均衡投资越多,但预期利润越小。在事前许可后以及企业R&D阶段特定因素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对许可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即R&D积累的增加或者许可技术隐秘程度的降低,都会使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均衡投资和预期利润增加,并且当事前被许可企业已有的R&D积累较少或者许可技术的隐秘程度较高时,其上述边际效用更为显着;事前被许可企业的R&D成本效率越低,其自主创新均衡投资就越少,但这种影响越来越弱,同时其自主创新预期利润也越小。在R&D商业化阶段特定因素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在战略委托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均衡投资水平与在无战略委托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均衡投资水平会有差异,差异性质和大小取决于事前许可技术相对先进性和自主创新成果绝对先进性的强弱;产品差异越小,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均衡投资及预期利润就越少;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均衡投资随专利保护强度的提高单调递增,预期利润则随专利保护强度的提高单调递减;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均衡投资及预期利润均随市场需求规模的增大单调递增。上述研究结果的预期与国内企业实际基本相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相应获知从技术、组织、制度和市场等方面使企业在事前被许可条件下自主创新投资增加,并从中获取更多利润的途径,即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降低资金机会成本;降低对手的事后许可成本;增加企业R&D积累及降低许可技术隐秘程度,以提高企业对许可技术的吸收能力;提高企业R&D成本效率;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增强产品的异质性;对市场需求规模大的行业,提高专利保护强度。与上述研究结论相关的一些政策建议: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方面:对那些技术基础薄弱,同时产品市场规模小且利润率低的企业加强财税政策扶持,以提高其持续创新能力。降低许可成本方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专利技术交易创新制度设计。提高企业对许可技术的吸收能力,即增加企业R&D积累及降低许可技术隐秘程度方面:通过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和融资机制,扶持事前被许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鼓励并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和技术服务出口,激发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提高保险业对企业开展R&D活动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投入力度。提高企业R&D成本效率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优先开发技术难度小、资金需求低的新技术。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制度。实现产品差异化方面:鼓励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进行商业创新,增加顾客感知价值。专利保护方面:对于市场需求规模较小的行业,或者市场发育还未成熟、需求规模仍较小的行业,专利保护强度不能过高,而对于市场需求规模较大的行业,可提高专利保护强度。
高忠仕[10](2008)在《知识转移、知识搜索及组织学习绩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技术(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革命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外直接投资(FDI)、贸易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全球化。各国企业日趋根据各自的竞争优势,选择产业价值链的不同增值环节参与到国际分工合作中,一种分散于全球范围内变革的协调与制造网络——全球制造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GPN)逐渐形成(Shi & Gregory,1998;Colotla,Shi & Gregory,2003:Ernst & Guerrieri,1998;Shi & Gregory,2005)。随着该网络(GPN)的形成与发展,加强通过联盟合作向该网络中的国际旗舰企业(Global Production Flagship,GPF)进行知识搜索与学习,将有力地提升我国本土企业(Chinese Local Enterprise,CLE)组织学习绩效并推进其持续发展,并且这也使得在全球制造网络化背景下对“全球制造网络中国际旗舰企业与我国本土企业联盟合作所发生的知识转移如何影响我国本土企业的知识搜索及组织学习绩效”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与重要。带着这一基本问题笔者开展了本文的研究,首先是对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深入地进行了分解,形成了三个子问题:即在与全球制造网络中的国际旗舰企业联盟合作时,(1)我国本土企业向国际旗舰所进行的知识搜索如何影响我国本土企业组织学习绩效;(2)国际旗舰企业向我国本土企业进行的知识转移是如何影响我国本土企业的知识搜索(即通过知识搜索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其组织学习绩效;(3)我国本土企业该如何选取适当的联盟治理模式,以增强联盟治理模式在国际旗舰企业向我国本土企业进行的知识转移与我国本土企业组织学习绩效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接着笔者对与本文研究问题相关的的全球制造网络、知识转移、知识搜索、联盟治理模式、组织学习及其绩效等理论研究加以了回顾与梳理,在这些理论研究综述以及对本研究基本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整体理论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加以了解构,形成了与三个子问题相对应的三个分部研究模型,然后经过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变量度量、信度与效度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回答了本文所提出的三个子问题。最后,本文运用结构方程建模(SEM)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整体研究模型进行了检验,包括对该模型中知识转移对组织学习绩效产生的直接影响关系、知识转移对知识搜索产生的直接影响作用关系、知识搜索对组织学习绩效产生的直接影响作用关系,以及知识转移通过知识搜索的中介作用对组织学习绩效所产生的间接影响作用关系加以了分析与检验,并且,在整体研究模型检验的基础上开展了验证性案例分析,回答了本文所提出的基本问题。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本研究假设与检验了知识转移对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关系。分析中将全球制造网络中国际旗舰企业与我国本土企业联盟合作而发生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划为国际旗舰企业(GPF)知识属性、国际旗舰企业(GPF)知识转移意愿、我国本土企业(CLE)学习能力、我国本土企业(CLE)学习态度、我国本土企业(CLE)组织学习文化,并研究了它们对我国本土企业(CLE)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PF知识属性显着地负向影响着CLE组织学习绩效;在与GPF合作交流中,GPF知识的复杂程度、专有程度、前沿程度、缄默程度越高,CLE对该类GPF知识进行学习的难度越大,就越不利于增进其组织学习绩效;CLE学习能力对CLE组织学习绩效无显着的影响作用。在与GPF合作交流中,CLE应大力夯实知识基础,并提高其吸收能力与沟通能力,努力将目前CLE学习能力普遍低下对CLE组织学习绩效影响的不显着性转变为显着的正向影响;CLE学习态度对CLE组织学习绩效无显着的影响作用,而在分部模型假设检验中,CLE学习态度对CLE组织学习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说明CLE学习态度与整体模型中其他所有因素共同对CLE组织学习绩效发生作用时,它对CLE组织学习绩效的直接影响作用被彻底削弱;GPF知识转移意愿、CLE组织学习文化对CLE组织学习绩效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CLE组织学习文化更能提升CLE组织学习绩效,在与GPF合作交流中,努力提高GPF知识转移意愿,大力优化CLE组织学习文化,将极大地增进CLE组织学习绩效。(2)本研究把知识搜索划分为知识搜索宽广度与知识搜索纵深度,并且假设与检验了它们之间关系以及它们对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LE知识搜索宽广度对CLE组织学习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CLE可通过增多向GPF进行知识搜索与交流的通道,拓宽向GPF的知识搜索领域,搜索更多的GPF知识来提升其组织学习绩效;CLE知识搜索纵深度对CLE组织学习绩效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并且提高CLE知识搜索纵深度更能提升其组织学习绩效,CLE除尽可能增多知识搜索与交流的通道外,还应大力集中而强烈地使用当中一些颇具效果的知识搜索与交流的通道,极大地提高对所搜索GPF知识的提取强度和利用强度以增进其组织学习绩效;CLE知识搜索宽广度与CLE知识搜索纵深度正相关,CLE在没有触及其内部资源约束线时,它们提高其知识搜索宽广度通常不会以降低其知识搜索纵深度为代价,或只是单方面地提高其知识搜索宽广度或纵深度,而往往会增加资源并采用同时提高知识搜索宽广度与纵深度的搜索策略向GPF进行知识搜索以增进其组织学习绩效。(3)本研究还假设与检验了知识转移对知识搜索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PF知识属性显着地负向影响CLE知识搜索宽广度与纵深度,GPF知识的复杂程度、专有程度、前沿程度、缄默程度越高,越不利于CLE向GPF进行宽范围、深层次地知识搜索;CLE学习能力显着地正向影响CLE知识搜索宽广度,而对CLE知识搜索纵深度无显着的影响作用,说明目前CLE学习能力普遍低下,CLE难以向GPF进行深层次地知识搜索,但可促进CLE触及、搜寻与获取GPF在研发、制造、营销等广泛领域里的表层知识;GPF知识转移意愿、CLE学习态度对CLE知识搜索宽广度均无显着的影响作用,而均显着地正向影响CLE知识搜索纵深度,即在CLE与GPF的联盟合作与交流中,努力提高GPF知识转移意愿,并大力改善CLE学习态度,可强化CLE向GPF进行深层次地知识搜索;CLE组织学习文化显着地正向影响CLE知识搜索宽广度与纵深度,不断优化组织学习文化,可极大地促进CLE向GPF开展范围广且层次深的知识搜索。(4)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知识转移通过知识搜索的中介作用对组织学习绩效的间接影响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搜索在知识转移影响组织学习绩效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其中,GPF知识属性不仅通过CLE知识搜索宽广度,还通过CLE知识搜索纵深度的中介作用对CLE组织学习绩效产生了间接的负向影响作用;CLE组织学习文化则不仅通过CLE知识搜索宽广度,还通过CLE知识搜索纵深度的中介作用对组织学习绩效产生了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而CLE学习能力仅仅通过CLE知识搜索宽广度的中介作用对CLE组织学习绩效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GPF知识转移意愿、CLE学习态度则均仅仅通过CLE知识搜索纵深度的中介作用对CLE组织学习绩效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5)同时,本研究也假设与检验了联盟治理模式对知识转移影响组织学习绩效的调节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联盟治理模式本身对组织学习绩效不存在显着的影响作用,而是在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绩效关系中起了调节作用,其中,在GPF知识属性与CLE组织学习绩效关系中起正向了调节作用,在与GPF联盟合作时,CLE选择越紧密的联盟治理模式会对GPF知识属性负向影响CLE组织学习绩效起到进一步的削弱作用,削弱GPF知识属性对提升CLE组织学习绩效的不利影响;联盟治理模式在GPF知识转移意愿与CLE组织学习绩效关系中、CLE学习态度与CLE组织学习绩效关系中以及CLE组织学习文化与CLE组织学习绩效关系中均起了负向调节作用,在与GPF联盟合作时,CLE选择越紧密的联盟治理模式会削弱它们对提升CLE组织学习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在CLE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与组织学习文化以及GPF有强烈的知识转移意愿的情况下,CLE不宜选择紧密型而应选择松散型的联盟治理模式与GPF进行联盟合作来提升其组织学习绩效;联盟治理模式在CLE学习能力与CLE组织学习绩效关系中起了正向调节作用,CLE在学习能力较弱(较强)时,宜相对应地选择紧密型(松散型)联盟治理模式与GPF进行联盟合作以提升CLE组织学习绩效(6)此外,本研究对控制因素对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行业属性、联盟合作年限对CLE组织学习绩效均无显着的影响作用。目前CLE与GPF的联盟合作时间普遍较短(正如问卷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总表3.2以及联盟合作年限的描述性统计表5.3分析所得出的),而CLE企业规模与行业属性短期内难以改变即为不可控因素,这使得它们对CLE组织学习绩效均无显着的影响作用。对CLE而言,试图短期内通过改变其企业规模、行业属性、与GPF的联盟合作年限来提升其组织学习绩效将是难以实现的。本研究上述得出的重要结论对与国际旗舰企业联盟合作的我国本土企业的组织学习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融入全球制造网络中的我国本土企业提升其组织学习绩效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同时,本研究基于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知识搜索与获取的视角,对全球制造网络中联盟合作关系下的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在全球制造网络化背景下,全球制造网络的相关研究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视点,本研究只是对该网络中知识转移、知识搜索及组织学习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性的实证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跟踪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本土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该主题的研究。
二、从格兰仕个案看开放条件下公司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格兰仕个案看开放条件下公司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产品差异化、GVC博弈与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GVC中外包企业与代工企业的博弈机制 |
(一)基本模型设定 |
(二)第一阶段非合作博弈:终端市场结构的可能情形 |
(三)第二阶段合作博弈:代工关系的维持条件 |
(四)模型的均衡分析 |
三、产品差异化条件下的代工企业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
(一)仅存垂直产品差异化条件下的代工企业决策 |
(二)兼具垂直和水平产品差异化条件下的代工企业决策 |
(三)对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升级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
四、代工路径依赖还是自主品牌升级:中国企业的多案例分析 |
(一)代工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富士康为例 |
(二)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昙花一现”:以HTC为例 |
(三)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升级成功“华丽转身”:以格兰仕为例 |
五、结论与启示 |
(2)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转型升级相关理论与研究 |
2.1.1 转型升级内涵 |
2.1.2 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
2.2 创新链组合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2.3 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战略 |
3 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影响因素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 |
3.1.2 样本选择 |
3.1.3 数据来源 |
3.2 典型案例素描 |
3.2.1 格兰仕 |
3.2.2 比亚迪 |
3.2.3 海天集团 |
3.2.4 易事特 |
3.3 编码分析 |
3.3.1 开放性编码 |
3.3.2 主轴译码 |
3.3.3 选择编码 |
3.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 关键因素阐述 |
3.4.1 创新链治理 |
3.4.2 资源网络嵌入 |
3.4.3 市场机会 |
4 关键因素的组态关系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与假设 |
4.1.2 样本选择 |
4.2 数据赋值和处理 |
4.2.1 因素赋值标准 |
4.2.2 样本企业的赋值结果 |
4.3 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素组态分析 |
4.3.1 企业转型升级初始期的组态分析 |
4.3.2 企业转型升级过渡期组态分析 |
4.3.3 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期组态分析 |
4.4 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影响要素的组态模型 |
5 研究发现与讨论 |
5.1 企业转型升级影响要素的组态特征 |
5.2 企业转型升级过程创新链治理—资源网络嵌入的演化机制 |
5.3 核心技术研发和资源网络嵌入深度的核心作用 |
5.4 揭示转型升级过程关键影响因素的联发影响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格兰仕模式的经验及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格兰仕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蓝海战略理论 |
2.2 红海战略理论 |
2.3 五力模型 |
2.4 多元化战略 |
3 微波炉行业及家电行业特点分析 |
3.1 微波炉行业特点分析 |
3.2 家电行业特点分析 |
3.3 宏观环境分析 |
3.4 竞争环境分析 |
4 格兰仕发展模式的经验及存在问题 |
4.1 格兰仕发展模式探究 |
4.2 行业选择的问题 |
4.3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
4.4 核心技术与顺“市”而行 |
4.5 盈利能力与市场需求反映的问题 |
4.6 腾讯公司与美的公司持续发展的启示 |
5 格兰仕集团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
5.1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方向探讨 |
5.2 格兰仕发展战略的 SWOT 分析 |
5.3 格兰仕可选择的战略方案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运作理念与资源整合:本土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 关于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综述 |
(二)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一) 目标案例选择 |
1. 格兰仕的转型升级路径 |
2. 比亚迪的转型升级路径 |
3. 富士康的转型升级路径 |
(二) 数据和资料获取 |
三、资料分析与理论建立 |
(一) 资源的战略管理与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
1. 格兰仕资源的战略管理与转型升级 |
2. 比亚迪资源的战略管理与转型升级 |
3. 富士康资源的战略管理与转型升级 |
(二) 企业家精神与资源的战略管理 |
1. 企业家的机会感知能力与资源的战略管理 |
2. 企业家创新理念与资源的战略管理 |
(三) 企业文化对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化调节作用 |
(四) 理论模型 |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理论贡献 |
(三) 管理启示 |
1. 整合有限资源持之以恒地实施创新与品牌战略 |
2. 强化创新意识, 贯彻创新理念 |
3. 培育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 |
(四) 未来研究方向 |
(5)跨企业知识转移与企业绩效研究 ——基于GPN与GVC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1.1 现实意义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 |
2 理论基础 |
2.1 知识及其相关理论 |
2.1.1 知识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
2.1.2 企业知识基础观理论 |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GVC 及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GPN |
2.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GVC |
2.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GPN |
2.2.3 GCC、GVC 与 GPN 之比较 |
2.3 企业能力理论 |
2.3.1 企业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
2.3.2 企业网络能力 |
2.3.3 企业吸收能力 |
2.4 本章小结 |
3 GPN/GVC 上知识转移机制与影响因素 |
3.1 GPN/GVC 上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
3.1.1 知识转移的一般原理 |
3.1.2 GPN/GVC 上知识转移的机制 |
3.2 GPN/GVC 上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
3.2.1 知识转移的界定 |
3.2.2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 本文的概念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案例研究 |
4.1 案例研究的设计 |
4.1.1 案例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4.1.2 案例研究对象的选择 |
4.1.3 案例研究资料的收集 |
4.1.4 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4.2 富士康案例分析 |
4.2.1 富士康简介 |
4.2.2 富士康的发展历程 |
4.2.3 富士康的发展特点 |
4.2.4 富士康发展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关键要素分析 |
4.3 格兰仕案例分析 |
4.3.1 格兰仕简介 |
4.3.2 格兰仕的发展历程 |
4.3.3 格兰仕的发展特点 |
4.3.4 格兰仕发展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关键要素分析 |
4.4 波司登案例分析 |
4.4.1 波司登简介 |
4.4.2 波司登的发展历程 |
4.4.3 波司登的发展特点 |
4.4.4 波司登发展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关键要素分析 |
4.5 富士康、格兰仕、波司登三案例总结 |
4.6 GPN/GVC 上本地企业升级 |
4.6.1 GPN/GVC 上本地企业升级理论 |
4.6.2 企业技术能力理论 |
4.6.3 GPN/GVC 上本地企业升级路径 |
4.6.4 GPN/GVC 上本地企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
4.7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结构模型与研究假设 |
5.1.1 结构模型 |
5.1.2 研究假设 |
5.2 问卷设计 |
5.2.1 问卷设计的方法与过程 |
5.2.2 问卷中变量的定义及测度 |
5.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1 样本企业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
5.4.2 问卷填答人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
5.5 效度分析与信度分析 |
5.5.1 效度分析 |
5.5.2 信度分析 |
5.6 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验证 |
5.6.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5.6.2 结构方程模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
5.6.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启示、贡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6.3 本文的贡献 |
6.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1:调查问卷 |
附录 2:本文样本数据的基本统计概要 |
致谢 |
附件 |
(6)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流程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综述 |
2.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
2.1.2 技术创新的研究范式 |
2.1.3 技术创新的衡量维度 |
2.2 战略联盟的相关概念和综述 |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4 组织学习的相关概念和综述 |
2.4.1 组织学习的含义 |
2.4.2 组织学习的主要研究流派 |
2.4.3 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 |
2.5 战略创业理论 |
2.5.1 战略创业的内涵 |
2.5.2 战略创业的维度 |
2.6 OEM企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综述 |
2.6.1 国外研究综述 |
2.6.2 国内研究综述 |
2.7 文献评述 |
第3章 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模型及命题的提出 |
3.1 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理论模型的提出 |
3.2 命题提出 |
第4章 案例分析与比较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1.2 目标案例的选择 |
4.1.3 资料收集法和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4.1.4 个案企业研究架构 |
4.2 格兰仕案例分析 |
4.2.1 格兰仕介绍 |
4.2.2 格兰仕转型升级的阶段 |
4.2.3 企业家精神 |
4.2.4 格兰仕研发投入 |
4.2.5 格兰仕战略联盟 |
4.2.6 格兰仕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实现 |
4.2.7 格兰仕案例小结 |
4.3 奥康集团案例分析 |
4.3.1 奥康集团介绍 |
4.3.2 奥康集团转型升级的阶段 |
4.3.3 企业家精神 |
4.3.4 奥康集团研发投入 |
4.3.5 奥康集团战略联盟 |
4.3.6 奥康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实现 |
4.3.7 奥康集团案例小结 |
4.4 深圳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4.4.1 佳士科技简介 |
4.4.2 佳士科技转型升级的阶段 |
4.4.3 企业家精神 |
4.4.4 佳士科技研发投入 |
4.4.5 佳士科技战略联盟 |
4.4.6 佳士科技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实现 |
4.4.7 佳士科技案例小结 |
4.5 目标案例比较 |
4.5.1 目标案例比较表 |
4.5.2 案例比较结论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7)基于核心能力构建的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来自三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
1.2 研究问题和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流程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OEM相关概念界定 |
2.2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回顾 |
2.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2.2 资源基础理论 |
2.2.3 核心能力理论 |
2.3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成果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与命题提出 |
3.1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理论模型的提出 |
3.2 代工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
3.2.1 核心能力 |
3.2.2 企业家精神 |
3.2.3 经营战略 |
3.2.4 企业文化 |
3.3 命题提出 |
第4章 案例分析与比较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1.2 目标案例的选择 |
4.1.3 资料收集法和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4.1.4 个案企业研究架构 |
4.2 格兰仕案例分析 |
4.2.1 格兰仕介绍 |
4.2.2 格兰仕转型升级的阶段 |
4.2.3 格兰仕核心能力的构建 |
4.2.4 企业家精神 |
4.2.5 格兰仕的经营战略 |
4.2.6 格兰仕的企业文化 |
4.2.7 格兰仕案例小结 |
4.3 比亚迪案例分析 |
4.3.1 比亚迪介绍 |
4.3.2 比亚迪转型升级的阶段 |
4.3.3 比亚迪核心能力的构建 |
4.3.4 企业家精神 |
4.3.5 比亚迪的经营战略 |
4.3.6 比亚迪的企业文化 |
4.3.7 比亚迪案例小结 |
4.4 富士康案例分析 |
4.4.1 富士康介绍 |
4.4.2 富士康转型升级的阶段 |
4.4.3 富士康核心能力的构建 |
4.4.4 企业家精神 |
4.4.5 富士康的经营战略 |
4.4.6 富士康的企业文化 |
4.4.7 富士康案例小结 |
4.5 目标案例比较 |
4.5.1 目标案例比较表 |
4.5.2 案例比较结论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8)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格 |
插图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和研究内容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演化博弈论 |
2.1 传统博弈论的局限性与演化博弈论的兴起 |
2.2 演化博弈理论两个核心概念 |
2.2.1 演化稳定策略(ESS) |
2.2.2 模仿者动态 |
2.3 演化博弈理论应用中的基本假设和限定 |
2.4 演化博弈理论的应用现状 |
2.5 运用演化博弈论研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可行性和恰当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类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 |
3.1 对称演化博弈模型的理论基础 |
3.2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支付函数的确定 |
3.3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 |
3.3.1 跨国公司未进入东道国设厂 |
3.3.2 跨国公司已经进入东道国设厂 |
3.4 数字模拟的博弈动态演化图 |
3.5 结论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先后进入的两类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 |
4.1 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的理论基础 |
4.2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支付函数的确定 |
4.3 两类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 |
4.4 先后进入的跨国公司的博弈动态演化图 |
4.5 结论与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赢利能力不同的两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 |
5.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5.2 两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 |
5.2.1 跨国公司准备进入东道国 |
5.2.2 跨国公司已进入东道国设厂 |
5.3 赢利能力不同的跨国公司的博弈动态演化图 |
5.4 结论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中与东道国企业的演化博弈分析 |
6.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6.2 演化博弈模型及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6.2.1 跨国公司准备进入东道国 |
6.2.2 跨国公司已进入东道国设厂 |
6.3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博弈的博弈动态演化图 |
6.4 比较分析及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证案例:跨国公司对我国技术转让个案分析 |
7.1 格兰仕基于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构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案例分析 |
7.2 波音、空客两大巨头对我国技术转让案例分析 |
7.3 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行业技术转让的案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各章部分命题的动态演化图的MATLAB程序文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事前被许可条件下低成本竞争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技术创新与低成本竞争文献综述 |
1.2.2 我国技术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关系文献综述 |
1.2.3 技术许可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影响文献综述 |
1.2.4 技术创新过程:R&D 及R& D 商业化文献综述 |
1.2.5 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相关因素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思路及框架 |
2.1.1 研究思路 |
2.1.2 研究框架 |
2.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方法 |
2.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事前许可前特定因素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3.1 非侵权性模仿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3.1.1 建模的初步构想 |
3.1.2 研究的假设前提 |
3.1.3 非侵权性模仿条件下事前许可均衡利润流 |
3.1.4 非侵权性模仿条件下渐进性创新需满足的条件 |
3.1.5 非侵权性模仿条件下事后许可均衡利润流 |
3.1.6 非侵权性模仿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均衡R&D 投资及预期利润 |
3.1.7 格兰仕集团与生物制药企业的对比分析 |
3.2 技术基础和资金机会成本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3.2.1 建模的初步构想 |
3.2.2 研究的假设前提 |
3.2.3 技术基础条件下事前许可均衡利润流 |
3.2.4 技术基础条件下渐进性创新需满足的条件 |
3.2.5 技术基础条件下事后许可均衡利润流 |
3.2.6 技术基础和资金机会成本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均衡R&D 投资及预期利润 |
3.2.7 格兰仕集团案例分析及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事前许可特定因素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4.1 许可成本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4.1.1 建模的初步构想 |
4.1.2 研究的假设前提 |
4.1.3 许可成本条件下事前许可均衡利润流 |
4.1.4 许可成本条件下渐进性创新需满足的条件 |
4.1.5 许可成本条件下事后许可均衡利润流 |
4.1.6 许可成本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均衡R& D 投资及预期利润 |
4.1.7 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
4.2 许可租金分配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4.2.1 建模的初步构想 |
4.2.2 研究的假设前提 |
4.2.3 许可租金分配条件下达成事前许可合约的条件 |
4.2.4 许可租金分配条件下事前许可均衡利润流 |
4.2.5 许可租金分配条件下渐进性创新需满足的条件 |
4.2.6 许可租金分配条件下达成事后许可合约的条件以及事后许可均衡利润流 |
4.2.7 许可租金分配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均衡R& D 投资及预期利润 |
4.2.8 现状分析及启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事前许可后以及企业 R&D 阶段特定因素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5.1 R& D 积累和许可技术隐秘程度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5.1.1 建模的初步构想 |
5.1.2 研究的假设前提 |
5.1.3 R&D 积累和许可技术隐秘程度条件下事前许可均衡利润流 |
5.1.4 渐进性创新需满足的条件 |
5.1.5 R&D 积累和许可技术隐秘程度条件下事后许可均衡利润流 |
5.1.6 R&D 积累和许可技术隐秘程度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均衡R&D 投资及预期利润 |
5.1.7 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
5.2 R&D 成本效率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5.2.1 建模的初步构想 |
5.2.2 研究的假设前提 |
5.2.3 事前许可均衡利润流 |
5.2.4 渐进性创新需满足的条件 |
5.2.5 事后许可均衡利润流 |
5.2.6 R&D 成本效率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均衡R&D 投资及预期利润 |
5.2.7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R& D商业化阶段特定因素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6.1 战略委托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6.1.1 建模的初步构想 |
6.1.2 研究的假设前提 |
6.1.3 战略委托条件下事前许可最优收费方式以及均衡利润流 |
6.1.4 无战略委托条件下事前许可均衡利润流 |
6.1.5 有无战略委托条件下渐进性创新需满足的条件 |
6.1.6 有无战略委托条件下事后许可均衡利润流 |
6.1.7 有无战略委托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均衡R&D 投资的差异 |
6.1.8 现状分析 |
6.2 产品异质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6.2.1 建模的初步构想 |
6.2.2 研究的假设前提 |
6.2.3 产品异质条件下事前许可均衡利润流 |
6.2.4 产品异质条件下渐进性创新需满足的条件 |
6.2.5 产品异质条件下事后许可均衡利润流 |
6.2.6 产品异质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均衡R&D 投资及预期利润 |
6.2.7 现状分析及启示 |
6.3 专利保护强度和市场需求规模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
6.3.1 建模的初步构想 |
6.3.2 研究的假设前提 |
6.3.3 事前许可均衡利润流 |
6.3.4 渐进性创新需满足的条件 |
6.3.5 专利保护强度条件下创新实现后的期望利润流 |
6.3.6 专利保护强度和市场需求规模条件下事前被许可企业均衡 R&D 投资及预期利润 |
6.3.7 格兰仕集团案例分析及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
(10)知识转移、知识搜索及组织学习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流程与进度安排 |
1.6.1 研究的基本流程 |
1.6.2 研究的进度安排 |
1.7 研究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1.7.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2 研究的结构安排 |
1.8 研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的界定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
2.1 全球制造网络 |
2.1.1 全球制造网络概念及其演化 |
2.1.2 全球制造网络形成动因 |
2.1.3 全球制造网络基本属性 |
2.1.4 全球制造网络成员及其地位关系 |
2.1.5 全球制造网络文献小结 |
2.2 知识转移 |
2.2.1 知识转移分类 |
2.2.2 知识转移过程 |
2.2.3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
2.2.4 知识转移文献小结 |
2.3 知识搜索 |
2.3.1 知识搜索分类 |
2.3.2 知识搜索过程 |
2.3.3 知识搜索维度 |
2.3.4 知识搜索文献小结 |
2.4 联盟治理模式 |
2.4.1 联盟治理模式类型划分 |
2.4.2 联盟治理模式类型选择的理论基础 |
2.4.3 联盟治理模式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 |
2.4.4 联盟治理模式文献小结 |
2.5 组织学习与组织学习绩效 |
2.5.1 组织学习定义 |
2.5.2 组织学习类型 |
2.5.3 组织学习过程 |
2.5.4 组织学习绩效的测评 |
2.5.5 组织学习与组织学习绩效文献小结 |
2.6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3 知识搜索对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
3.1 知识搜索影响组织学习绩效的理论解释 |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 |
3.2.1 知识搜索对组织学习绩效影响的相关假设 |
3.2.2 基于研究假设的模型构建 |
3.3 数据与方法 |
3.3.1 问卷设计 |
3.3.2 变量测度 |
3.3.3 数据收集 |
3.3.4 分析方法 |
3.4 实证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3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关检验 |
3.4.4 假设检验与结果 |
3.5 讨论与结论 |
3.5.1 讨论与启示 |
3.5.2 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4 知识转移对知识搜索和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
4.1 知识转移影响知识搜索、组织学习绩效的理论解释 |
4.2 研究假设与模型 |
4.2.1 知识转移影响知识搜索、组织学习绩效的相关假设 |
4.2.2 基于研究假设的模型构建 |
4.3 变量测度 |
4.4 实证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4.3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关检验 |
4.4.4 假设检验与结果 |
4.5 讨论与结论 |
4.5.1 讨论与启示 |
4.5.2 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5 联盟治理模式对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影响研究 |
5.1 联盟治理模式调节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 |
5.2 研究假设与模型 |
5.2.1 联盟治理模式调节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绩效间关系的相关假设 |
5.2.2 基于研究假设的模型构建 |
5.3 变量测度 |
5.4 实证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3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关检验 |
5.4.4 假设检验与结果 |
5.5 讨论与结论 |
5.5.1 讨论与启示 |
5.5.2 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整体研究框架的检验及验证性案例分析 |
6.1 本文整体框架的验证性实证分析 |
6.1.1 整体研究模型的构建 |
6.1.2 整体研究模型中假设的检验 |
6.1.3 整体研究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影响效果分析 |
6.2 基于本文整体框架的验证性案例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及实践意义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意义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从格兰仕个案看开放条件下公司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品差异化、GVC博弈与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升级[J]. 杜宇玮.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20(04)
- [2]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D]. 黄晓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3]格兰仕模式的经验及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研究[D]. 郑玮.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4]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运作理念与资源整合:本土案例[J]. 杨桂菊. 改革, 2012(10)
- [5]跨企业知识转移与企业绩效研究 ——基于GPN与GVC视角[D]. 邹雷. 武汉大学, 2012(07)
- [6]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 丛芹.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7]基于核心能力构建的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来自三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D]. 刘善海.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8]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策略研究[D]. 赵佩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0(12)
- [9]事前被许可条件下低成本竞争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 冯忠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1)
- [10]知识转移、知识搜索及组织学习绩效关系研究[D]. 高忠仕. 浙江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