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萍:《论语》《孟子》中“敬”的意涵探析论文

陈瑞萍:《论语》《孟子》中“敬”的意涵探析论文

【摘 要】本文就《论语》和《孟子》的范围内对“敬”的意涵进行梳理和理解。就“敬”的用法分析而言,“敬”的对象分为“事”、“五伦”和“鬼神”;“敬”的内容为仁义之道,“敬”的特色在于“存心之敬”。通过对“敬”的对象与内容的细致分析,可以窥见到“敬”所蕴含的丰富政治和道德涵韵。

【关键词】论语;孟子;存心之敬

从“敬”的对象来看,无论是在《论语》还是《孟子》中,“敬”主要是就动词来用。因是之故,首先弄清楚“敬”的对象有哪些,对理解“敬”的意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论语》中,“敬”的对象很多,用法也不拘束,比较开阔。总结起来,主要有:“事”、“上位者”、“同辈之人”以及“鬼神”。而《孟子》中,“敬”的对象也大抵和《论语》一致,但又有些不同,主要是孟子更强调了仁义之道乃是“敬”之根本内容。

一、“事”之为对象

首先来看“敬”的对象“事”。《说文》有言,“事,职也”。在古文字里,事、史、吏本是一个字,其后分化。[1]因而“事”首要的意思是官职、职务的意思,其次还有职业、事情、侍奉等意。《学而篇》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4此处的“敬”和“事”字一起连用,表示对待职务所属工作的那种严肃而认真的态度。以这样的态度来处理民生政事,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2]168这是很典型的“敬”和“事”的关系。“事”是服事君王的意思。君子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服务于君王,所以“事”可以理解为“辅佐”的意思。君子辅佐君王的时候,态度要“敬”,也就是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严肃认真,进一步说,这也是对君王、对百姓负责。又,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2]175这里“事”的意思既可以理解为政事职务,也可以理解为一般生活中碰到的事情事物。一般说来,“事”和“敬”的要求都是针对君子的。君子需要进行自我修养和提升,因此“事”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辅佐君王的政事(当然这是最主要的事情),也还可以指个人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事情。

二、“五伦”之为对象

“五伦”指的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这五种关系。《论语》和《孟子》里所提到的“敬”的对象,俱都涵盖了这五伦关系。例如,《子路篇》中,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2]133这里百姓敬的对象就是君王。又如,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4]80此处“君臣主敬”,敬的对象是君王,但也可以反过来说“王之敬子”,可见在五伦的关系中,“敬”的要求是相互的,臣固然要尊敬君王,但是君王也需要尊敬臣子。

结果表明:组成按碳数归类时,采用标准气中n-C4架桥定量和样品气中n-C5架桥定量时,计算的烃露点是一致的,两者相差在0.2℃以内;而中特殊组分单独定量分析时,采用标准气中n-C4架桥定量和样品气中n-C5架桥定量,计算的烃露点也是一致的,两者相差也在0.2℃以内;但采用特殊组分单独定量时,计算的烃露点比组成只按碳数归类时计算的烃露点低,最大偏低值达到6℃左右,说明采用两种数据处理方式获得的组成结果对计算的烃露点有较大影响。

就父子关系来看,这一点也是同样,孟子有“敬兄”、“敬叔”、“敬弟”之说: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4]237

此外还有夫妇与朋友之间“敬”的关系。例如,在《滕文公章句下》中说道女子嫁到夫家,要“必敬必戒”,正是指夫妇人伦意义上对丈夫的“敬”:“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4]128

在论语中,还提到了同辈人之间的“敬”: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2]113子路的琴弹不好,学艺不精,就这点而言,不为同学所敬。这里是从消极的面说“敬”,也即“不敬”,不过至少亦还是说明了“敬”的一种用法,即这是同辈人之间的“敬”。

由是观之,“敬”的五伦对象皆都有述及。一般而言,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妇敬夫,友敬友。不过,有些时候也可以倒过来说。在什么条件下才允许倒过来,使得君敬臣,兄敬弟呢?这留待第四部分中来说。

(2)环境干预:护理人员每日上午10点、下午3点对打开病房窗户,通风换气,保持房间湿度在60%左右,温度在24℃左右,室内光线明暗适宜,力求给予患儿干净、整洁、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三、“鬼神”之为对象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处可说是对“存心之敬”的典型表述: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14另外,《里仁篇》中也有相似的说法,可视为补充: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2]38子游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如果按照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所谓的孝就是养活父母,这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说,没有突出“敬”之层面的意思。只是“养”,那么我们喂食给狗和牛之类的牲畜,不也是在养活它们吗?但是养活父母却不能像养活牛马那样。而是要用心、用“敬”的态度去服侍他们,否则,“不敬,何以别乎”?可见,这里的“敬”应理解为从内心出发的意识。

《孟子》中还曾言道,“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4]148“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4]150此处的“敬”,指的就是对君王陈说仁义之道(陈善闭邪,谓之敬;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所以,一是要在人伦纲常的范围内说“敬”。二是进一步就内容上突出讲仁义之道。后者能够决定前者,使之做出改变。譬如,一般而言我们要敬的是兄长,而不是弟弟,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这一通常的五伦要求也会倒转过来,让我们首先敬弟,而非敬兄。譬如当弟弟做了符合仁义之道、令人尊敬的事情时,就应该敬弟弟。

而当“五伦”之为“敬”之对象时,“敬”之主体也就相对不同的五伦关系来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每一种关系中,当一方为对象,另一方则是主体。且有时候两者关系可以互换,“敬”的对象和主体也就随之而互换。

按国家法律规定是让集体内部的人先流转,集体所在的人不流转的情况下才让外人流转。比如乙村的地先由乙村人流转,村里人不流转才接着让其他人流转。对我来说我出生在甲村,后来我家在乙村也有宅基地。这样我虽然不是农村户口,不在农村居住,但是我家在村里有地的话起码也能算上是这村的后人。……要是在其他乡镇,有农民提出来说“他就不是这村的人,凭什么包村里的地?我还想包地呢!”这时候土地流转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现在最起码我有这村里的地,算这个集体的人。(宋某访谈资料)

严格说来,此处“敬”应有两层意思:一是就外在来看的“敬”的姿态;二是更进一步看,是对内心的状态的要求。虽然这里没有特别说明,但是我们可以据此推知:孔子要求的,必定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敬”,而是出自内心的“敬”。人心里有一孝道的意识,于是从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

仁义之道,这就是“敬”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依此内容,能够决定“五伦”的关系。在《公孙丑章句下》中,景子质疑孟子,说“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孟子的回答则是:“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4]80其意是说,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听君王的召唤或者类似的行为就是不敬君王,但事实上真正的“敬君王”的行为应当是:“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所以“齐人莫如我敬王也”。由此可见,真正的“敬”,应该是对君王讲仁义之道,而不单单只是把对象作为一对象,没有内容地去敬君,敬父。

四、“敬”的内容:仁义之道

目前,在底盘FlexRay的具体诊断中,基本是通过测量供电、线路的通断以及节点阻值来判断故障点的。节点又分为通用节点、中间节点、末端节点。根据车型及具体配置的不同,每个控制单元在实际线路中的排列位置(节点位置)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系统由休眠状态进入到工作状态时,每个控制单元都可以唤醒系统。唤醒后,冷启动控制单元(N30/4、N73、N68)授权进行唤醒模式的数据同步。系统工作时,至少要有两个冷启动控制单元能够正常工作,控制单元的供电正常、终端电阻及其连接线路正常。由于ESP控制单元在网络中起着网关的作用,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冷启动控制单元,损坏后造成了系统的紊乱,影响到了车辆的启动。

上述说的是“敬”的对象,但其实也已经多少涉及其内容。行为的“对象”和“主体”,原是一体两面,相互联系。既然“敬”某个对象,又怎会没有“敬”之主体?更进一步说,“敬”之对象不同,“敬”之主体也会产生相应不同。按上述总结,当“事”之为“敬”的对象时,执“敬”之人一般指君子、臣子。此处“敬”的主体有所限制,因为“事”往往指臣子之职责义务所在,这就是专门针对精英阶层而言的了。

另外,参见“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4]237这一段,此段甚为重要。通过此段可得见:其一,有三种“敬”:敬地位高的(就人伦纲常而言,不单指爵位);敬长者;敬行为体现了仁义之道的人,此时前两个标准不能起作用,这最后一个敬的对象和内容才是最高的,前两个“敬”的对象要受最后一个的影响和支配。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敬”的对象是叔父而不是弟弟,因为从地位上说,叔父的辈分高于弟弟;从年龄上说,叔父的年纪(一般)大于弟弟。这满足“尊爵”和“尊齿”。但是当弟弟的行为符合道德,且颇为不易时,就要敬弟弟,而不是叔父。这是可以变通的,所谓“庸敬在叔父,斯须之敬在弟”(根据“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推知)。其二、“敬”是内在的东西,从自己的内心发出,然后表现出来。关于这一点,就涉及到以下“存心之敬”的讨论了。

五、“敬”的特别处:存心之敬

无论是《论语》还是《孟子》中,都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所谓存心,也即是要真诚地发自内心,也即“意念忠诚”。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182这是明白地点出了“存心”的内容和意思。首先在内心中要做到“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然后从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才是一完整体,这也才是“敬”的精髓所在。孟子在另一处也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者不治,反其智;礼人不达,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4]152可见“敬”具有“某一状态”的意思,是可以通过“反”的行为来审视和观察的。

这是“敬”的较为特殊的一类对象。《论语》中有两次提到,一次是“敬鬼神”,一次是“祭思敬”: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2]60又,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2]197这两处有异曲同工之处,俱都表达了孔子对待人生宗教面向的态度。《孟子》中却已经少见这一态度。《孟子》中无“鬼”,而言“神”,则有“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4]310之说,从中可一窥孟子的思想倾向:何必谈鬼神?人可成圣,圣而无极,便是成神。

由此可见,在孔孟处,“敬”的主体多是作为精英的士大夫阶层。也即,“敬”的要求是尤其针对读书人的视域而说的。

另一方面,当鬼神之为“敬”的对象时,“敬”的主体也多是指读书人。由上述论及鬼神的两处看,第一处,樊迟问知,孔子据以回答。显然这里有一个预设的前提,也就是无论问还是回答,都是在“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的视域下来说的。孔子的回答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一个“民”字,正点出了读书人与百姓之间的区别。而第二处说的“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就更明显了,“敬”的主体是“士”,而不是一般的人。

在另一处中,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2]53这也是典型的“存心之敬”。孔子赞同“居敬行简”,可见心的态度要比外在的表现更为重要。康德有“出于义务”与“合乎义务”之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说的都是心之动机最是要紧。首先要心诚,若心不诚,表现在外的“敬”,也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没有真正的价值。

六、“敬”之为天生禀赋

《论语》中于“敬”的这一层面未曾有明白提及,这是孟子的特别处: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4]283此处甚是重要,孟子明说,这“敬”是人的“良知良能”,生而有之。当然,敬兄敬长的“敬”不完全同于“敬事、敬仁义之道”的“敬”。另一方面,此处可见“敬”与“爱”的区别:较后者而论,前者需要更多的理性能力参与。由此也可见,就人的天生情感上讲,前者的“敬”比起后者的“敬”要来地更自然,也更容易获得。另一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可能性的基础,是开端,也是奠基。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开拓和发展起来。所以,当孟子设定“敬”之为“良知良能”时,也就为之后发展出来的成熟的道德意识给出了坚定的可能性。在孟子处,人心有此天赋,故而成圣成神,幷非完全不可能,他就可能性上充分肯定之。

谋事要实,常怀“求是之心”。谋事要实,首在心实,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和全局观。谋事要实,贵在情实,摸透实情,提升谋事的质量。谋事要实,重在落实,脚踏实地,做到决策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

此外,《孟子》处著名的关于“乃若其情”的论说也充分彰显了“存心之敬”的要义。其意有三:其一,恭敬之心,从“心”上说,是天生拥有的,也是人人都有的;其二,恭敬与礼的关系,也呼之欲出。恭、敬对“礼”的理解,实在不可谓不重要;其三,于孟子处,似乎“恭”和“敬”的区别已经不大了。

结语

就“敬”的对象和主体来看,虽有较多区别,但重点皆在于,“敬”的行为乃是一主要针对士阶层的要求。这一要求又落在不同的层面上,要求的是为官者(或者有可能的为官者)能以“仁”居心,心诚,方是以“敬”的态度处理各类事务,包括国家政事、人伦关系、阶层礼法。如是,则百姓方也能对上位者“畏而爱之”。[3]638故“敬”之行为,不能停留在表面,更需要强调“存心”的态度。这一点,无论孔子和孟子处,都可见到。由“存心之敬”往前一步,孟子更说“敬”是人生而有之的禀赋。这一点尤其对日后的学说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知识是核心素养的载体,活动是形成素养的途径。本节课通过具有思维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科方法与知识的渗透,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

[参 考 文 献]

[1]徐中舒主编.汉语大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3]刘宝楠,高流水.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5]焦 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1-0035-03

【作者简介】陈瑞萍(1984-),女,上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康德伦理学、中西比较哲学、生命伦理学。

□编 辑/尹一凡

标签:;  ;  ;  ;  ;  ;  ;  ;  ;  ;  ;  ;  

陈瑞萍:《论语》《孟子》中“敬”的意涵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