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钾火山岩论文-张柳毅

富钾火山岩论文-张柳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富钾火山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辽盆地,橄榄石微量元素,钾质火山岩,岩石圈厚度

富钾火山岩论文文献综述

张柳毅[1](2017)在《松辽盆地北缘第四纪富钾火山岩成因: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东北地区松辽盆地北缘,发育着一条"二克山—五大连池—科洛—小古里河"钾质火山岩带,是该地区最主要和最年轻的钾质火山岩带。由于该火山岩带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高K,低Al,不相容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轻重稀土强烈分(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7年10期)

陈长健,陈斌,王志强[2](2017)在《宁芜地区中生代富钾和富钠火山岩的源区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宁芜中生代火山盆地广泛产出早白垩世中基性火山岩,钾质岩石主要为龙王山组英安岩、粗安岩,钠质火山岩主要为大王山组玄武粗安岩、粗安岩、英安岩以及钠质安山玢岩类。钠质辉石安山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8.9±1.9Ma,为早白垩世产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表现为一致的平缓右倾型式,Eu负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Nb、Ta的负异常。钾质龙王山组火山岩总体Cs、Rb、Ba、Th、U等LILE含量较钠质大王山组火山岩和钠质安山玢岩高,并具有较高的Si、K,较低的Ca、Mg,高Rb/Sr,高Isr(0.70521~0.70857);钠质火山岩具有较低的Si、富Na、高Sr、低I_(sr)(0.70544~0.70768),Mg~#相对较高。钠质辉石闪长玢岩斑晶中有斜长石的矿物结构和成分不平衡现象,锆石Hf同位素特征为ε_(Hf)(t)=-6.2~+0.6,变化较大,指示岩浆混合过程。地幔源区可能是由中元古代俯冲板块释放出流体发生交代作用后形成的富集地幔,钾质火山岩地幔源区交代矿物可能以金云母为主,崆岭群TTG片麻岩为其地壳端元。而钠质火山岩地幔源区交代矿物可能以角闪石和单斜辉石为主,中元古上溪群变质基性岩或新生下地壳基性岩为其地壳端元。(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柳毅[3](2016)在《松辽盆地北缘第四纪富钾火山岩成因: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东北地区松辽盆地北缘,发育着一条“二克山―五大连池―科洛―小古里河”钾质火山岩带,是该地区最主要和最年轻的钾质火山岩带。由于该火山岩带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高K,低Al,不相容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轻重稀土强烈分异,高87Sr/86Sr、207Pb/206Pb,低143Nd/144Nd、208Pb/204Pb),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系列关于该火山岩带岩石成因的模型被相继提出,这些模型主要的争论议题围绕于岩浆起源温度、岩浆源深度、部分熔融程度、交代模式、交代流体的来源及地幔含水情况,而本区原始岩浆到底起源于软流圈地幔转换带的含水地幔柱还是大陆岩石圈地幔是最大的分歧。基于此,本论文试图在传统全岩地球化学手段的基础上,利用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证据探讨上述问题。同时,鉴于东北富钾火山岩带构造位置特殊,位于岩石圈厚度存在差异的松辽盆地(中心约为80km,边缘大于120km),是研究岩石圈厚度及成分对岩浆形成及控制作用的理想对象。因此本论文也对这一命题进行讨论。一、论文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基于高精度EMPA和LA-ICP-MS分析技术的发展和矿物微量元素测试精度的提高,利用橄榄石中的微量元素示踪地幔部分熔融、地幔交代作用、岩浆早期结晶过程等地质问题成为近年来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橄榄石中Ni、Co、Al、Cr、Zn、Ti、Li、V、Sc、Mn、Ca和P等元素的示踪使用。本论文首先系统性地归纳和介绍橄榄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的原理、使用条件及示踪案例,并对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的效果进行评价;综合性阐述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的相关问题,如橄榄石微量元素赋存状况、橄榄石微量元素测试手段、数据可靠性及测试流程要点、橄榄石的常规示踪指标及微量元素最新用途、橄榄石微量元素的使用条件及需注意的问题;然后利用橄榄石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体系对研究区的岩石成因进行约束和深入探讨。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工作对整个东北富钾火山岩带进行系统采样,并进行全岩主量、微量、Sr-Nd-Pb同位素分析以及橄榄石主微量元素分析。根据火山群所处位置处岩石圈厚度的不同,将岩石样品划分为叁组:A组为二克山、南尖山及莲花山;B组为五大连池、北尖山及科洛;C组为门鲁河和小古里河。具体的分组标准为:100km<LA组<120 km<LB组<150 km<LC组(L指代岩石圈厚度)。依据全岩的主量、微量、Sr-Nd-Pb同位素数据,我们对研究区火山岩的种类、岩浆同源性、岩浆源区的交代特性、地幔端元组成等地球化学性质进行判别和界定。基于橄榄石微量元素的特征,我们对岩浆过程及源区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示踪:(1)根据橄榄石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特性、配分行为、示踪特征,我们将研究区橄榄石中微量元素划分为以下几组,i)ni、mn、co、cu、zn和li,ii)cr、al、v、sc、ca和na,iii)p、ti、li和zn;(2)利用ti、ca、zr、sc及mn元素对研究区橄榄石捕掳晶和斑晶的种类族群进行划分;(3)利用橄榄石斑晶的mg#和尖晶石的cr#特征和橄榄石-尖晶石地幔演化趋势线(osma)图解判别岩浆源区的亏损程度;(4)利用橄榄石中p、li、ti元素对岩浆源区是否受壳源物质交代进行判别;(5)利用橄榄石al-温度计计算岩浆源区的潜能温度;(6)利用橄榄石斑晶的al、cr特征判别岩浆源区的岩石组合;(7)通过橄榄石中ni含量特征判别岩浆源区交代作用、岩浆混合作用;(8)利用橄榄石微量元素特征判别研究区em-1端元组分的起源等等。对于岩石圈厚度及成分对岩浆形成控制作用的研究,我们采取以下方法:通过全岩的特定主、微量、同位素元素与岩石圈厚度变化的协变关系,判别岩石圈“盖效应(lideffect)”的作用;利用研究区富钾火山岩中橄榄石的一些元素特征(如ni、ni/mg、ni/(mg/fe)、mn/fe和ca/fe)判别岩石圈“盖效应(lideffect)”和组分效应对岩浆中矿物成分的影响。叁、论文主要研究结果(1)研究区富钾火山岩中橄榄石可划分为四个族群,其中叁个族群为岩浆成因斑晶,另一族群为地幔橄榄石捕掳晶,它们依次为:正常的岩浆结晶斑晶;岩浆演化后结晶斑晶;低-ni橄榄石斑晶;橄榄石捕掳晶。(2)橄榄石微量元素证据表明:研究区富钾火山岩岩浆来自亏损程度较高的石榴石橄榄岩深度的源区(为方辉橄榄岩而非二辉橄榄岩),源区早期的熔体抽取程度和部分熔融程度差异导致了叁个组火山岩中橄榄石斑晶成分的不同,同时揭示松辽盆地下岩石圈地幔的分层性;具有典型em-1端元特征的岩浆起源于大陆岩石圈地幔,它的源区往往经历过高程度的亏损和后期的交代作用;低ni橄榄石的研究指示岩石圈局部发生过碳酸岩化作用,由异剥橄榄岩和岩石圈地幔混合而成的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小古里河所特有的高钾岩浆。(3)叁组火山岩中橄榄石最高结晶温度平均值分别为1258℃(a组)、1224℃(b组)和1203℃(c组),它们的地幔源区热状态均较为接近(温度差在20°左右),彼此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热异常。叁个组橄榄石最大结晶温度皆小于1300℃,明显低于地幔柱的热异常。因此,研究区下部不存在前人提出的“热的”地幔柱。(4)综合火山岩全岩地球化学和橄榄石主、微量成分特征,本文认为“二克山-五大连池-科洛-小古里河”富钾火山岩的形成过程包括:软流圈物质经过一定程度的上涌和熔融,底侵于岩石圈地幔的底部,并且与被交代的上覆岩石圈地幔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同岩石圈厚度位置上软流圈和岩石圈物质不同比例的混合,形成成分不同的叁组火山群。(5)研究区富钾火山岩全岩主量元素(如Si72、Al72、Mg72、Fe72、Ti72和P72)、微量元素(如Sm/Yb、La/Sm)含量及橄榄石的一些元素特征(如Ni、Ni/Mg、Ni/(Mg/Fe)、Mn/Fe和Ca/Fe)与岩石圈厚度的线性协变关系表明了岩石圈厚度变化(Lid effect)与松辽盆地富钾火山岩成分之间存在响应关系。四、论文主要创新点(1)系统性归纳介绍了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这一新方法体系。(2)首次将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方法用于东北钾质岩的岩石成因研究,对岩石成因信息(岩石源区组合、源区亏损程度、部分熔融程度等)提供了有效的约束。(3)探讨了大陆岩石圈在玄武质岩浆形成过程中对岩浆及其矿物(橄榄石)成分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6-03-01)

陈欢,夏群科,Jannick,Ingrin[4](2015)在《中国东北小古里河高钾火山岩的水含量:对源区富钾组分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钾(钾质)火山岩的成因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其地幔源区中富钾组分的来源.位于中国东北北部的五大连池、二克山、科洛(合称WEK)及小古里河玄武岩都是典型的高钾(钾质)火山岩.前人对这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源区中富钾组分来源还存在很大争议,主要包括:(1)来自于岩石圈地幔中含金云母的石榴石橄榄岩;(2)来自于过渡带中再循环的(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5年24期)

史磊[5](2013)在《宁芜盆地娘娘山组富钾火山岩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宁芜盆地自下而上发育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姑山组和娘娘山组火山岩。对于龙王山、大王山和姑山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其起源于富LILE和水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经过轻微的地壳物质混染。娘娘山组火山岩主体为黝方石响岩质熔结凝灰岩,具有超钾质特征,属于shoshonite岩石系列。其Sr-Nd同位素组成和下伏其它组火山岩具有较为显着的差别,具有更高的εNd(t)值,并且富集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其高K、高87Sr/86Sr(t)比值、较高的εNd(t)值以及富集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等一系列特征表明,岩浆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并且有类似GLOSS的俯冲板片上覆沉积物析出物质的加入。93%DMM+7%GLOSS的源区物质可以产生与娘娘山组超钾质岩石相符合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即娘娘山组火山岩起源于受到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源区。娘娘山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30.6±1.1Ma,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第二阶段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娘娘山组火山岩的成因表明,直到这个时期,才有俯冲板片析出流体的确切的物质贡献。这暗示本地区第一阶段岩和第二阶段早期岩浆活动均没有俯冲物质的直接贡献。早期火山岩是在拉张背景下的软流圈上涌、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玄武岩浆底侵以及壳幔相互作用等一系列深部地质过程的产物。而在娘娘山组火山岩产生的时期,俯冲的古太平洋板片析出流体反映在岩浆的物质贡献上,指示了宁芜地区在~130Ma时期从弧后环境转化为大陆弧的构造背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于丽芳,赵文霞,陈建林,郭倩,王保弟[6](2012)在《西藏当惹雍错富钾和富钠碱性火山岩的矿物学研究及其成因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青藏高原西南部当惹雍错地区的中新世超钾质粗面岩及共存的富钠质方沸石(霞石)响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揭示出两套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学特征。钠质方沸石(霞石)响岩中橄榄石斑晶的熔体包裹体与钾质火山岩的成分相当,应属于早期残余的钾质岩浆,表明了钠质方沸石(霞石)响岩的形成晚于超钾质粗面岩。两类岩石的全岩化学成分、矿物组合及其单斜辉石核部的化学成分、Ti-Al比值的明显差异,表明钠质方沸石(霞石)响岩不是钾质粗面岩岩浆演化的产物,它们来自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即富钾和富钠的地幔源区。(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2年02期)

张彩华,刘继顺,张洪培,刘卫明,吴自成[7](2012)在《滇西南澜沧带晚叁迭世富钾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滇西南澜沧江带晚叁迭世富钾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岩石以低硅(SiO2含量为50.47%~52.99%)、富钾高碱(K2O+Na2O为5.66%~9.39%,K2O的平均值为2.8%)为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玄武岩-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无Eu或弱的负Eu异常(δ(Eu)=0.85~1.09)。87Sr/86Sr和143Nd/144Nd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707 01~0.710 56和0.512 511~0.512 569,所有样品的ε(Nd)均为负值,ε(Nd)介于-2.48~-1.27之间(平均值为-1.94)。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及Nd和Sr同位素组成与EMⅡ富集地幔来源一致,表明源区具有壳幔混源性质。EMⅡ型地幔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澜沧江洋向东俯冲消减相关,也与该区火山岩起源于陆缘弧的构造背景相一致。利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理,推断富钾火山岩应来源于受古特提期俯冲带流体交代富集的金云母相尖晶石方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邵济安,周新华,赵谊[8](2011)在《试论五大连池富钾质火山岩-地震活动——大陆裂谷带的深部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新生代的火山、地震及新构造活动令人瞩目,其中尤以五大连池地区火山—地震—裂谷活动更为突出。该区火山岩带组成上以富钾质为特征,分布于北起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向南经科洛、五大连池、延伸到克东县的二克山,断裂带呈NNW走向,从发震断裂走向推测裂谷带有可能向南延续到绥化。近年来沿断裂带中小地震频繁活动。这是一条演化中的大陆裂谷带,火山岩及其流体活动提供了裂谷带众多的深部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4-07)

刘勇,赵寒冬,徐受民,宋亚琴,柳震[9](2008)在《科洛新生代火山群富钾火山岩中的幔源包体特征及上地幔热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科洛火山群富钾火山岩主要岩石组合为碱玄岩、响岩等岩石,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等特征研究表明,其岩浆来自上地幔并为板内裂谷环境,是上地幔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喷至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中幔源金云母、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研究表明,科洛地区的上地幔是"过热"的,这种"过热"的状态,正是诱发大陆裂谷构造形成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黄小龙,徐义刚,杨启军,陈林丽[10](2007)在《滇西莴中晚始新世高镁富钾火山岩中单斜辉石斑晶环带结构的成因:岩浆补给-混合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莴中晚始新世高镁富钾火山岩中单斜辉石斑晶普遍出现正环带结构、反环带结构或韵律环带结构,少量为具绿色核部的单斜辉石(“绿核辉石”)。反环带斑晶和“绿核辉石”的幔部与正环带斑晶的核部具有相似并且相对较窄的成分范围,相对高Mg#(0.83~0.90),低TiO2(0.13%~0.29%),Al2O3(0.73%~1.68%)和Na2O(0.22%~0.42%),为钾质岩浆平衡结晶的产物。反环带斑晶的核部相对低Mg#(0.77~0.84),但与反环带斑晶的幔部、正环带斑晶的核部均具有相似的Ti/Al比值(0.06~0.16);韵律环带结构斑晶的成分变化均在正、反环带斑晶的成分范围之内。莴中高镁富钾火山岩中的这些环带结构单斜辉石斑晶应来源于相似的岩浆体系,反环带结构表明在岩浆房存在较原始岩浆对较演化岩浆再补给的岩浆混合过程,而韵律环带结构特征揭示曾多次发生这种岩浆混合过程。“绿核辉石”的核部明显低Mg#(0.50~0.74),相对富Al2O3(1.66%~3.63%)和Na2O(0.87%~2.17%),具有明显较低的Ti/Al比值(<0.05)和较高的AlVI/AlIV比值(0.38~0.76),为下地壳捕虏晶来源,证实了在滇西晚始新世富钾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少量地壳混染作用。(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富钾火山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宁芜中生代火山盆地广泛产出早白垩世中基性火山岩,钾质岩石主要为龙王山组英安岩、粗安岩,钠质火山岩主要为大王山组玄武粗安岩、粗安岩、英安岩以及钠质安山玢岩类。钠质辉石安山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8.9±1.9Ma,为早白垩世产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表现为一致的平缓右倾型式,Eu负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Nb、Ta的负异常。钾质龙王山组火山岩总体Cs、Rb、Ba、Th、U等LILE含量较钠质大王山组火山岩和钠质安山玢岩高,并具有较高的Si、K,较低的Ca、Mg,高Rb/Sr,高Isr(0.70521~0.70857);钠质火山岩具有较低的Si、富Na、高Sr、低I_(sr)(0.70544~0.70768),Mg~#相对较高。钠质辉石闪长玢岩斑晶中有斜长石的矿物结构和成分不平衡现象,锆石Hf同位素特征为ε_(Hf)(t)=-6.2~+0.6,变化较大,指示岩浆混合过程。地幔源区可能是由中元古代俯冲板块释放出流体发生交代作用后形成的富集地幔,钾质火山岩地幔源区交代矿物可能以金云母为主,崆岭群TTG片麻岩为其地壳端元。而钠质火山岩地幔源区交代矿物可能以角闪石和单斜辉石为主,中元古上溪群变质基性岩或新生下地壳基性岩为其地壳端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富钾火山岩论文参考文献

[1].张柳毅.松辽盆地北缘第四纪富钾火山岩成因: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证据[J].国际地震动态.2017

[2].陈长健,陈斌,王志强.宁芜地区中生代富钾和富钠火山岩的源区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岩石学报.2017

[3].张柳毅.松辽盆地北缘第四纪富钾火山岩成因: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证据[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

[4].陈欢,夏群科,Jannick,Ingrin.中国东北小古里河高钾火山岩的水含量:对源区富钾组分的制约[J].科学通报.2015

[5].史磊.宁芜盆地娘娘山组富钾火山岩的成因[D].合肥工业大学.2013

[6].于丽芳,赵文霞,陈建林,郭倩,王保弟.西藏当惹雍错富钾和富钠碱性火山岩的矿物学研究及其成因指示[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

[7].张彩华,刘继顺,张洪培,刘卫明,吴自成.滇西南澜沧带晚叁迭世富钾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

[8].邵济安,周新华,赵谊.试论五大连池富钾质火山岩-地震活动——大陆裂谷带的深部背景[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刘勇,赵寒冬,徐受民,宋亚琴,柳震.科洛新生代火山群富钾火山岩中的幔源包体特征及上地幔热状态[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黄小龙,徐义刚,杨启军,陈林丽.滇西莴中晚始新世高镁富钾火山岩中单斜辉石斑晶环带结构的成因:岩浆补给-混合过程[J].高校地质学报.2007

标签:;  ;  ;  ;  

富钾火山岩论文-张柳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