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危因素论文_杨振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危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素,生境,地理分布,种群,西藏,大熊猫,韩城。

致危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国[1](2019)在《大熊猫生境习性致危因素及保护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有国家Ⅰ类保护的野生动物大熊猫、梅花鹿等和国家Ⅰ类保护的野生植物红豆杉等动植物十分珍贵,且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国家野生濒危动植物资源及其高山、亚高山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但由于森林采伐、毁林开荒和森林火灾等现象的发生,使大熊猫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动植物资源安全受到极大影响,采取保护措施后,许多处于逐步退化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资源正在逐步恢复,使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及原始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多儿、阿夏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9年10期)

宋春明,孙玉轮[2](2018)在《榉树生长规律、苗木质量分级及致危因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榉树作为我国所独有的珍稀乡土植物,其人工种植技术一直是林业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点。笔者在林业一线工作实践中,长期对榉树的生长规律及苗木质量分级进行研究,并做出总结,以期培养榉树新品种,为同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10期)

郭妍妍,周杨,施奇静,孟秀祥[3](2018)在《濒危野牦牛的分布、种群、致危因素及保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牦牛是濒危资源性动物,特产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及印控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野生种群估计为24000~30000头,中国的青海、西藏和新疆等西部地区是其核心分布区,有野牦牛22000头左右。中国的野牦牛有祁连山型和昆仑山型两个生态类型,两型牦牛从外形、生理、生化等方面均体现出对高寒生活的良好适应。野牦牛的最喜好生境为高寒草甸,其喜好食物主要含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过度利用和盗猎、生境变化、同社区的冲突及与家牦牛的食物和生境竞争是导致野牦牛种群下降和濒危的最主要因素。为保护濒危野牦牛种群及生境,在现行的保护措施基础上,应加强相关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优化保护政策、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野牦牛保护的矛盾、构建野牦牛种质资源库和关于生境、种群动态的数据库。(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春蕾,钟政昌,罗建,杨爽,陈竹君[4](2018)在《西藏地区手掌参的生境条件及致危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对西藏地区手掌参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西藏地区手掌参濒危的原因,以期为野生手掌参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手掌参分布范围狭窄,种群规模小,多呈零星或零星小片分布于藏南和藏东南各县域的局部地区。手掌参生长于海拔2800~4600 m,具有一定坡度的林窗、林缘、草甸、草地生境中,生境土壤呈酸性至中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类型以棕壤和高山草甸土为主,其分布区具有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手掌参濒危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是其繁殖能力和繁殖效率低,市场需求的掠夺性、采集方式的致死性、采集时间过早、人为滥采滥挖等干扰因素和生境的破碎化是主要的外部致危因素,手掌参濒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刘宇阳,张玉凤,邓慧玲,王小燕,张瑜[5](2018)在《EV71感染致危重症手足口病循环衰竭的相关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EV71感染致危重症手足口病循环衰竭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EV71感染致危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10例,根据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74例及死亡组36例;检测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心率、血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肌钙蛋白(hs-TnT)、B型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两组患儿心率、血压、BNP、LVEF水平差异有显着性(P<0.05)。CK-MB、hs-TnT、PaO_2、PaO_2/FiO_2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心率、血压、BNP及LVEF四项指标均对危重症手足口病预后有影响,当它们出现明显异常时,往往提示预后不良,是危重症手足口病循环衰竭甚至死亡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杨爽,钟政昌,陈竹君,杨春蕾,崔建钊[6](2017)在《西藏地区手掌参生境条件及致危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对西藏地区手掌参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西藏地区手掌参濒危的原因,以期为野生手掌参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手掌参分布范围狭窄,种群规模小,多呈零星或零星小片分布于藏南和藏东南部分县域的局部地区。手掌参生长于海拔2800 m~4600 m具有一定坡度的林窗、林缘、草甸、草地生境中,生境土壤呈酸性至中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类型以棕壤和高山草甸土为主,其分布区具有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手掌参濒危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是其繁殖能力和繁殖效率低,市场需求的掠夺性、采集方式的致死性、采集时间过早、人为滥采滥挖等人为干扰因素和生境的破碎化是主要的外部致危因素,手掌参濒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7年02期)

尹峰,马凯,刘定震[7](2015)在《野牛的种群现状、生态习性及致危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牛(Bos gaurus)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据评估,其全球种群数量约13 000~30 000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1996—2000年的调查显示共有约480头,种群下降趋势严重,灭绝风险较大.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盗猎和非法贸易、种群衰退和杂交污染以及疾病和传染病是其主要威胁.建议加强野牛的生态学研究,加大栖息地保护力度,打击非法贸易并加强管理和监控,促进野牛种群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桂先群[8](2015)在《珍稀濒危植物独花兰人工授粉、致危因素分析及保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珍稀濒危植物独花兰濒临灭绝致危因素的揭示,探索人工授粉解决致危的方法,提出了对独花兰今后拓展繁育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和保护对策,以期达到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程铁锁,何冰,郭俊刚,王保星[9](2014)在《浅析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致危因素与保护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自然和人为活动干扰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褐马鸡种群数量的致危因素,在加强保护区管理、禁止乱砍森林、限制人为活动、适当控制天敌等方面提出保护对策,对提高黄龙山褐马鸡保护管理水平,改善褐马鸡现有生存繁衍环境,增加褐马鸡种群数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4年04期)

唐荣平,苏汉林,阳小勇,陈云来[10](2013)在《滇西南药用植物滇龙胆草的致危因素和保护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滇龙胆草过去在云南西南部野外分布范围较广,每年的采挖量也较多,但现在其分布范围正日趋缩减,自然状态下的种群已不多见,且种群内植株数量较少,已陷入濒危境地。滇龙胆草的濒危原因既有其自身的生理因素,也有人为和气候方面的因素。要使滇龙胆草资源能持续利用,除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就地保护外,积极开展人工栽培和实施易地保护措施等也是对其保护的有效策略。(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致危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榉树作为我国所独有的珍稀乡土植物,其人工种植技术一直是林业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点。笔者在林业一线工作实践中,长期对榉树的生长规律及苗木质量分级进行研究,并做出总结,以期培养榉树新品种,为同仁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危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杨振国.大熊猫生境习性致危因素及保护对策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9

[2].宋春明,孙玉轮.榉树生长规律、苗木质量分级及致危因素探究[J].现代园艺.2018

[3].郭妍妍,周杨,施奇静,孟秀祥.濒危野牦牛的分布、种群、致危因素及保育[J].野生动物学报.2018

[4].杨春蕾,钟政昌,罗建,杨爽,陈竹君.西藏地区手掌参的生境条件及致危因素分析[J].西藏农业科技.2018

[5].刘宇阳,张玉凤,邓慧玲,王小燕,张瑜.EV71感染致危重症手足口病循环衰竭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

[6].杨爽,钟政昌,陈竹君,杨春蕾,崔建钊.西藏地区手掌参生境条件及致危因素分析[J].高原农业.2017

[7].尹峰,马凯,刘定震.野牛的种群现状、生态习性及致危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桂先群.珍稀濒危植物独花兰人工授粉、致危因素分析及保育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5

[9].程铁锁,何冰,郭俊刚,王保星.浅析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致危因素与保护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4

[10].唐荣平,苏汉林,阳小勇,陈云来.滇西南药用植物滇龙胆草的致危因素和保护策略探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致危因素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黄羊数量变动趋...3 中国动植物红皮书疏花水柏枝的地理分布示意图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4)

标签:;  ;  ;  ;  ;  ;  ;  

致危因素论文_杨振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