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批评论文_赵亚丽,孙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京派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京派,批评,维度,直觉,人性,文学批评,文化。

京派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丽,孙佳[1](2018)在《京派批评的艺术审美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派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独特的一种批评范式,京派文人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身份决定了他们非功利的批评立场,对文学艺术独立性的强调又使他们的批评偏重于创造,在文本上也呈现出诗意唯美的艺术化风格。(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3期)

王昕[2](2012)在《京派批评在论争中体现的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叁十四年代,京派批评家与左翼、海派文人分别发生了一场论争。在论争之中,京派批评体现了自身的现代性,在与左翼的论争之中,京派批评表现出了"关注人性""把持距离"的特点;与海派的论争中,京派则显现出强烈的"学院意识",以及"学院意识"之后"纯正的文学趣味"的支撑。这些现代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京派批评"精彩"之所在。(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钱少武[3](2010)在《创作和评价之“真”——论京派批评的潜在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真"的追求构成了京派文学批评的重要内涵。它贯穿、渗透于京派批评家对文学创作的主体、本体及文学批评等各个环节的论述之中,并形成了京派文艺批评理论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这既与京派文人受中西方文艺理论中"真"的艺术精神影响有关,也与他们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共同认知前提下批评实践向度上的个体理解差异,同样体现了文学之"真"精神的内在本质。(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0年04期)

田媛媛[4](2007)在《“京派”批评的“两翼”——试论沈从文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和李健吾是"京派"批评家中的"两翼",他们将表现真诚的人生与人性作为其文学批评观;风格批评注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整体审美价值;对待作家作品持以公平与宽容的批评态度。该文将他们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通过对他们批评特点的比较,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批评作为独特存在的艺术魅力,为今天的文学批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田晓佳[5](2007)在《论京派批评话语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派”的形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是一个令人赞叹的奇异现象。在人们的脑海中,京派的出现就似嘈杂的社会景象中突然吹进的徐徐清风,带给当时的文坛些许的惬意和自由,它又象是荒漠的文学土壤里出现的一片世外桃源,留给当时的艺术少许的想象和空间。其特有的文化气质赢得了日后众多人文知识分子的推崇和青睐。然而叁十年代的“京派”文学,曾被新文学史家们长久地遗忘着,甚至无论是京派生存的年代还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空中,太多的误解始终伴随着它而存在。鲁迅先生批评过京派文人,称之为“官的帮闲”;建国后的“政治标准第一”、“独尊现实主义”的原则,更是把这种远离政治党派、专心追求艺术完美的流派,理所当然地排除在史册之外。但是,“京派”的确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除了其构建的美仑美奂的湘西小说殿堂之外,京派批评更可以算是一个经典文本。可以说,京派批评是近代以来新文学批评成果的集大成者,它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发生着交互“对话”,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一种审美批评的范式,仍然值得我们后来者不断的重新审视与研究。八十年代,京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方面的成果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于一种笼统宽泛粗线条勾勒论述的层次上,而对于京派话语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如何在一个系统的框架里理解这个批评流派的审美追求等问题缺少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在当下历史语境中如何从京派批评精神和话语方式等方面获得必要的借鉴和经验,以便使今后的批评之路更加明朗,这样的问题似乎缺乏必要的思考,这些问题使得对京派的研究有些浅尝辄止的倾向,本文就是希望在这被遗忘甚至是感到为难的问题上做些努力。本文共分四章,根据批评理论的生成、观念、形态和意义四个基本部分,分别从京派文化个性的建立、“自由生发”的理论主张、文学批评话语形态以及中西批评理论传统的承袭四个方面,对京派批评做详实而系统的论述。京派独特批评的形成归因于京派独特文化个性的形成,其特色和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地域的社会环境、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北京沉厚正统文化的浸染、自由包容的学院空间隔离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政治、文化霸权面前自觉的维护自我个性完整的文化选择,构成了京派批评的缘起条件。京派追求“自由生发”的批评理论,核心理念就是追求批评自由的无限可能。就文艺的本体观而言,他们主张批评是自由独立的艺术,反对文学和批评成为政治的附庸和牟利的工具;就文艺的创作观而言,他们强调批评是自我才情的表现,张扬创作主体真挚的个性与情感;就文艺的本源性而言,京派将文艺视为内心生发的创造,指出文学审美活动是活的个体生命活动,是优美、自然的人性抒写。京派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审美批评的特征,这无疑弥补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重视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思想倾向和文学作用,忽略了作品的艺术审美因素这个缺陷。京派批评讲究无法言表的批评的灵机,以一种直觉印象的鉴赏和感悟,追求和谐幽默的文体特征,成为了现代文学批评园地中一道小巧而亮丽的风景。京派批评存在的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正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时代语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京派批评家们自觉地充当了现代批评重构的急先锋角色。他们用自身接受的中西两套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积极探索批评观念、方法、话语、活动方式等诸多层面的批评现代范式建构。因此,也使他们的文学批评显示出中西文化混融的话语特色,第四章就旨在对京派批评中对中西理论的借鉴和扬弃加以系统阐释,同时对这种批评方式的得失功过以及给当代的启示作用进行详实的分析。经过上述几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京派批评是个关系到如何在中西传统的张力和缝隙间建立一个即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批评理论体系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京派批评理论与方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而独特的意义。对于京派批评的研究不仅要有对其理论特色的追溯,更为关键是从中探讨京派批评话语形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建构意义以及如何从他们建立这些理论、观点、批评方法中汲取对于今天有意义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07-05-01)

郝江波,苏虹[6](2006)在《论京派批评的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四个方面论析京派批评的文化特征:群落构成的文化内涵、文学本位的话语立场、东西整合的文化思维及浓厚的文化启蒙色彩。这构成了京派批评的群落标识。(本文来源于《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秦林芳[7](2003)在《对京派批评的超越与继承——论李广田20世纪40年代的新诗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广田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重要的诗歌批评家。他的诗评对20世纪30年代京派审美批评既有超越又有继承:在批评标准上,既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利性,又对诗歌的形式和诗性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批评的风格上,既以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见长,又包容了许多直观感悟和印象批评。李广田的新诗批评对京派批评的超越与继承造就了其独特性,并使之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与典型的京派批评相比,它在理论上多了些明晰和深刻;与当时单纯的社会历史批评相比,它又多了些灵性和美感。(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03年06期)

齐成民[8](200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派批评涵盖文学批评和其他各类艺术批评。就文学批评而言,除现代文学批评之外,它还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外国文学批评,以及将古今中外文学融为一体的批评。本论文是宏观的文学史论,其中“史”是文学思潮史、文学创作史、文学学术研究史,而不是文化史、思想史和文艺理论史。论文试图以新的观点、史料、写法对京派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间的“对话”关系做出客观分析,对京派批评自身的独特气质、运作模式做出总结,以图对当下文学批评“突围”有所裨益。 “京派”这个概念是被命名和长期阐释的结果。前言并没有对概念本身予以烦琐考证,而是简约地分析了其被接受的文化心理。论文认为“京派”不是一个“派”,而是一段自由美丽的文学想象。“文学”和“文学批评”是彼此平等、独立的,它们的最佳关系是对话关系。京派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间的确存在“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有效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论述京派的批评观。文学批评是批评文学,是创作,这是京派文学批评家的共识,也是其批评观的核心。京派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不是文学的附庸,而是有着自身独立的价值。为增加批评的有效性,京派批评家要求自己是学者,同时也是作家、读者。 第二章论述京派的宏观批评精神对现代文学主体叙事的意义。该章分为叁个小节:第一节的切入点是“学术理性”。京派批评讲究科学化、专业化,而且其技术化运作没有走向学问研究,这是现代批评走向成熟的表现。第二节分析“自由、生命,审美、乌托邦”等京派批评个性的现代文学史意义。京派的批评思想不是自由“主义”、抽象人性论和“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对文学的权限、个体感性和人类生命、美的“不合时宜”的强调。其乌托邦性是对真、善、美的信仰。该部分对京派与左翼的批评观进行了客观比较。第叁节分析京派文本形式批评的价值,这是它的长处。京派的内聚焦式批评和同叙事者身份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比较新颖的。 第叁章论述京派批评家的个人性批评观对现代文学思想、文本形式创新的不同作用。批评家按侧重点分类。沈从文、李健吾的创作式批评张扬批评的想象性,重视读者的地位;朱光潜、李长之的知识型批评讲究各艺术品类的通约性,是新文学话语产生的理论源泉;梁宗岱、叶功超的对话型批评引进了一些“新批评”,也将中国文学精华译介到西方,创造了新的文学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现代文学的方式;林徽因的批评张扬了批评的“女性”意识;新老京派都在新批评方面有所探索:前者侧重于与艺术形式有关的批评探索;后者则在民俗学批评、人类学批评、“神话一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学批评、英美新批评、书评等的实践方面成绩显着。 第四章以语言、叙事、文体为着眼点,分析京派批评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有意味的诗、散文化叙事的小说、融合多种文体的新概念散文是京派批评影响下的现代文学特色性文本。 结语是对京派批评的批评主体、批评媒介、批评接受等批评范式的总结,也简单地谈了它们对当代批评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3-04-30)

黄键[9](2001)在《八十年代以来京派批评研究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十年代以来 ,学术界对京派批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于某种思维惯性的影响 ,对京派批评与京派文学思想的理解仍充满矛盾与困惑 ,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些矛盾与困惑 ,认为应从“自觉的审美批评”这一理论前提出发 ,更深入完整地把握京派批评自身的审美文化逻辑。(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刘峰杰[10](1994)在《论京派批评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论京派批评观刘峰杰1所谓的京派批评,我是指与叁十年代的京派创作相表里的一个批评流派。它因身处平津(北平和天津)地域而得名,所以它与地域文化之渊源不可切断。但由于地域文化是一个与地域特征不可分割,同时更与社会政治特征不可分割的文化概念,故京派之产生,也...(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1994年04期)

京派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世纪叁十四年代,京派批评家与左翼、海派文人分别发生了一场论争。在论争之中,京派批评体现了自身的现代性,在与左翼的论争之中,京派批评表现出了"关注人性""把持距离"的特点;与海派的论争中,京派则显现出强烈的"学院意识",以及"学院意识"之后"纯正的文学趣味"的支撑。这些现代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京派批评"精彩"之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京派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亚丽,孙佳.京派批评的艺术审美性[J].北方文学.2018

[2].王昕.京派批评在论争中体现的现代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

[3].钱少武.创作和评价之“真”——论京派批评的潜在价值取向[J].江汉论坛.2010

[4].田媛媛.“京派”批评的“两翼”——试论沈从文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田晓佳.论京派批评话语的建构[D].辽宁大学.2007

[6].郝江波,苏虹.论京派批评的文化特征[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7].秦林芳.对京派批评的超越与继承——论李广田20世纪40年代的新诗批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3

[8].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

[9].黄键.八十年代以来京派批评研究综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10].刘峰杰.论京派批评观[J].文学评论.1994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着作(5)河南大学着作(1)河南大学着作(4)河南大学着作(3)河南大学着作(2)文学综述

标签:;  ;  ;  ;  ;  ;  ;  

京派批评论文_赵亚丽,孙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