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谈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苏小达(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解放小学广西贵港537109)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小学生计算易出错的原因,并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155-01

计算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根源。

(一)算理和技能方面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只有对概念、算理、性质、定律等基本知识扎实地掌握,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形成计算技巧。

2.对运算的算理不理解。学生不理解计算过程背后的基本原理,对计算的算法没有真正的掌握,学生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只会简单模仿。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当我们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部分学生只记得“阶梯式”的对位形式,如果遇到了乘数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将大大提高,那是因为有些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对运算算理的理解。

3.基本口算不熟练。如果口算不熟练,那么在计算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只要计算中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使整道题的计算结果错误。

(二)习惯与心理方面

1.感知较抽象、不准确。因为年龄特点,学生感知事物常常比较抽象、粗糙的,他们短时间之内只关注到一些孤立的表面,而且计算题本身又没有很多的情节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这种表现形式单调,更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感知不准确。此外,大部分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计算过程中急于完成任务,所得到的表象本身是模糊的相近或相似的数据,甚至还有一些低级错误。

2.学习心态不好。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好的心态:(1)忽视心理。部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用去思考,从而忽略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和计算后的检查验算,最后导致错误。(2)畏缩心理。有些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无聊,每当看到计算题数字较大时,就会产生恐惧、厌恶、缺乏毅力、耐心和自信。因此,计算的正确率大大降低。(3)懒惰心理。懒得写,不想多写一个字,不喜欢计算,不管数字大小,不管是否熟练,都用口算,懒得草稿。总是省略必要步骤,跳步,直接写得数,从而导致错误。

3.学习习惯不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以确保正确的计算。因此,在平常练习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一、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

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首先让学生回答加法的意义学生就会知道是两个数(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发现异分母分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了。

第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俗话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不然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例如在计算4.5x20时,有学生解答成4.5x2,得到9反映出学生计算方法掌握了,但忘记了“20”末尾的“0”这就是平时练习不够引起的。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百以内的口算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另外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大大提高计算技能。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总的来说,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但判断能否把所有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成为了这一类计算的关键点,随着这一关键点的突破学生的运算速度必定加快计算技能也势必提高。

第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形成计算能力的主要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兴趣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抑制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和学习当成-种“自我需要”。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可采用情境激趣、语言激发、谜语故事激发等。最主要的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具有的探索潜能和欲望有所指向。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客观上就更需要形象生动的例子作为润滑剂,以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简便算法前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幼年时创造性解答:“1+2+3+..+99+100”这一百个自然数相加的故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有趣味。

第四、培养良好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小学生计算时常出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粗心大意,这也是老师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的表率,治学一定要严谨,给学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品性、习惯最初都源于对家长和老师的模仿,同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并直接源于老师的示范。如老师的书写、运算方法,解答和检验的方法,及常用分析、推理方法,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老师示范质量的高低和示范模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模仿效果。因此教师应切实加强自己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严”教下形成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做运算题时不是一做完就了之,而是从运算法则、运算符号、计算的准确率等多角度来检查每一道题中的每一一个环节。这样,从刚开始学计算就先保证了正确率,端正了学习态度,也培养了学生“严、细、实”的习惯。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四则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其教学时间,占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一半以上。因此,我们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结论: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然而,在计算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不断思考和探索,始终如一地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的学生在计算时不仅能理解算理,还会算法,更好地理解优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梅芳.关于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2]林新华,钟业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3).

标签:;  ;  ;  

谈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