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全碳论文_何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全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科尔沁,剩余物,人工林,黑土,杉木,草场。

土壤全碳论文文献综述

何林华[1](2017)在《复杂地形区土壤属性制图》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人类以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土壤数据获取方法是通过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以及零散的历史土壤数据来获取,土壤属性制图利用数学模型从土壤观测、土壤知识及相关环境变量中推测土壤类型和属性,具有高效、快速以及成本较低的特点,也弥补了空间插值忽视环境因素影响的缺陷,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复杂地形区内地形起伏大,交通不发达,野外土壤采样存在很大的困难与风险,土壤数据更新速度慢,大部分地区现今只有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1:100万土壤数据,无法满足农业、牧业、科学研究及环境管理等对土壤数据的需求。土壤属性制图为复杂地形区获取土壤属性数据提供了新途径。玉树市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在其境内山地众多、河流纵横,是典型的复杂地形区。为探讨复杂地形区土壤属性制图方法,本文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IBM SPSS Modeler数据挖掘工具,对玉树市土壤全碳进行预测性制图。以土壤全碳含量为目标变量,数字高程模型、坡度、坡向、地形湿度指数、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归一化植被指数,以及由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地貌类型、地质类型、植被类型数据同数字高程模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共同构建的加权变量为预测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逐步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土壤全碳含量的预测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玉树市的土壤全碳含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平均值为55.80 g/kg,标准差为19.22 g/kg。全变量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含量较低,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全碳含量较高。(2)本文所构建的加权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优于由数字高程模型、坡度、坡向、地形湿度指数等常规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加权变量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精度高于其他BP神经网络模型,由常规变量与加权变量共同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中加权变量的整体重要性高于常规变量,而且由地质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与数字高程模型构建的加权变量的重要性远高于数字高程模型本身的重要性。在众多模型中,引入加权变量的全变量多元回归模型是预测玉树市土壤全碳的最佳模型。因此,构建加权变量是有效利用定性环境变量的一种新的方式,为数字土壤制图提供了获取新变量的方法。(3)定性变量对目标变量的影响不显着,构建的加权变量与参与构建加权变量的定量变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而不适合用于加权变量的构建。(4)利用ArcGIS软件与SPSS Modeler相结合进行数字土壤属性制图,可以根据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构建出适合研究区的模型,不局限于其他建模软件对数据、格式和方法上的限制。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遥感、植被、地形与地质地貌数据等多源数据,对土壤全碳进行建模预测,达到了预设效果。加权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优于常规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预测结果能够为农牧业的管理、城乡规划等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加权变量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验证精度较高,因此构建加权变量能有效利用定性变量,为数字土壤制图提供新的制图变量,也可供其他土壤资料缺乏的区域在研究中借鉴,能更好地为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复杂地形区土壤数据的更新和复杂地形土壤属性制图提供方法和经验参考。(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周李磊,朱华忠,钟华平,杨华[2](2016)在《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伊犁地区草地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46个草地样地的土壤全碳含量实测数据,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并利用地理学相关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分析了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含量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影响土壤全碳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0-10、10-20、20-30、30-40cm和4个土层均值)的全碳含量与海拔、年均气温、≥10℃年积温和8月份NDVI极显着相关(P<0.01),与年均降水和湿润度显着相关(P<0.05),以这6个生态要素建立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反演得到空间分辨率1km的不同草地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布数据,检验结果表明空间化结果精度较高。2)伊犁地区草地0-40cm土层土壤全碳平均含量为4.251 9%,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呈下降趋势。3)伊犁地区空间化结果反映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土壤全碳含量最小值出现在伊犁河沿岸两侧及特克斯河与伊犁河交汇处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最大值均出现在南、北天山两侧,并沿着伊犁河向两侧高海拔区域逐渐增加。4)伊犁地区草地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与草地类型分布规律一致;人为活动干扰(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对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胡振宏,何宗明,范少辉,黄志群,万晓华[3](2013)在《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长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福建省南平市峡阳国有林场二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5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收获采伐剩余物和地被层、全树收获、仅收获树干和树皮以及加倍采伐剩余物、炼山)下0—40 cm深度土壤全碳、全氮含量15a的监测数据,研究了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杉木林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样地5次取样年份(造林第3年、第6年、第9年、第12年和第15年)0—1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样地,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在5次取样年份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全碳、全氮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杉木造林15a期间土壤全碳、全氮含量随年份显着变化(P<0.01),但处理措施以及处理措施与取样年份的交互作用对3个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杉木林15年生时,不同处理样地3个土层碳储量差异不显着(P>0.05),0—40 cm土层平均值为88.71 Mg/hm2。表明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长期效应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13期)

柳领君[4](2008)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土壤水分与土壤全碳空间异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是气候、植被、地形、土壤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一个关键因子,是土壤系统养分循环和流动的载体,它不但直接影响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而且间接影响植被分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地微气候的变化。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各种生态系统的内在属性,这种异质性的强度和空间尺度无论对群落结构还是生态过程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约占生物体干质量的一半,碳循环及其空间分布与生态系统的维持、发展和稳定性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壤碳储量的库容量巨大,其较小幅度的变化就可能影响到大气排放,从而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区域,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沼泽类草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该典型高寒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土壤碳含量及其动态平衡也是反映土壤质量和草地健康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和草地生产力。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Kriging插值法和地统计分析,从多个样方尺度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与土壤全碳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最高,而高寒灌丛的较低,沙化草地的空间异质性因受到多方面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稳定的态势。2、引起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的采样误差主要来源于微地形,而高寒灌丛和沙化草地的采样误差则主要来源于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带来的水分在空间上的再分配过程。3、高寒草甸土壤全碳的空间异质性高于高寒灌丛。4、引起高寒草甸土壤全碳的采样误差主要来源于淋溶背景下所引起的碳元素迁移、微地形以及草甸土壤水分状况,而高寒灌丛的采样误差则主要来源于样方尺度变化引起的植被覆被变化、碳沿坡面向下的元素迁移及灌丛土壤水分状况。5、水分的富集引起土壤碳元素的迁移。6、水分的富集或流失引起土壤中其他因子的变化,从而引起土壤全碳分布的改变。由上述可见,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与土壤全碳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所呈现出的异质性状况和控制过程,为更好的研究全球碳循环及其合理有效的控制生态因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8-04-15)

刘秀梅,施春健,梁文举,姜勇,张晓珂[5](2007)在《科尔沁改良草场土壤全碳、全氮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科尔沁盐碱地改良草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退化草场改良5年和改良1年后土壤全碳和全氮的含量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改良1年退化草场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高于改良5年的退化草场,其中土壤全氮含量二者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与改良5年退化草场相比,改良1年土壤全碳和全氮的基台值和空间相关度较小,而变程和分数维较大,说明改良1年退化草场土壤全碳和全氮空间变异性小于改良5年退化草场。克里格制图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改良年限土壤全碳和全氮的空间结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草地翻耕和自然植被恢复有关。为此,建议采取牧草还田或施加化肥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草场改良工程的实施效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S2期)

王光华,齐晓宁,金剑,刘俊杰,王洋[6](2007)在《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全碳、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农田6年定位施肥试验研究表明,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和半量有机肥+化肥处理较单施化肥、未施肥和休闲裸地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碳、全氮含量,降低了土壤碳氮比。对玉米播前、抽穗期和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表明,抽穗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最高,处理间差异显着,且不同采样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全碳含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对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未施肥和休闲裸地处理显着地提高了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单施化肥处理对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有机肥、秸秆和化肥之间的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酶活性表现不一致。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酶活性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该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向中层黑土农田增施有机物,不仅提高了土壤全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而且也提高土壤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可使黑土质量向健康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7年04期)

隋跃宇,王振波,焦晓光,赵军,张兴义[7](2007)在《双城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与土壤全碳和全氮磷钾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以双城农田黑土为对象,研究双城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全量养分含量,探讨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全量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城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中粉粒(0.02 mm~0.002mm)占21.41%,黏粒(<0.002mm)占30.50%;粉粒(0.02 mm~0.002mm)与土壤全氮、全磷、全碳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全钾不相关;黏粒(<0.002mm)与全氮、全碳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全钾、全磷不相关。表4,参10。(本文来源于《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土壤全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伊犁地区草地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46个草地样地的土壤全碳含量实测数据,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并利用地理学相关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分析了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含量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影响土壤全碳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0-10、10-20、20-30、30-40cm和4个土层均值)的全碳含量与海拔、年均气温、≥10℃年积温和8月份NDVI极显着相关(P<0.01),与年均降水和湿润度显着相关(P<0.05),以这6个生态要素建立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反演得到空间分辨率1km的不同草地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布数据,检验结果表明空间化结果精度较高。2)伊犁地区草地0-40cm土层土壤全碳平均含量为4.251 9%,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呈下降趋势。3)伊犁地区空间化结果反映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土壤全碳含量最小值出现在伊犁河沿岸两侧及特克斯河与伊犁河交汇处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最大值均出现在南、北天山两侧,并沿着伊犁河向两侧高海拔区域逐渐增加。4)伊犁地区草地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与草地类型分布规律一致;人为活动干扰(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对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全碳论文参考文献

[1].何林华.复杂地形区土壤属性制图[D].青海师范大学.2017

[2].周李磊,朱华忠,钟华平,杨华.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析[J].草业科学.2016

[3].胡振宏,何宗明,范少辉,黄志群,万晓华.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长期效应[J].生态学报.2013

[4].柳领君.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土壤水分与土壤全碳空间异质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5].刘秀梅,施春健,梁文举,姜勇,张晓珂.科尔沁改良草场土壤全碳、全氮空间分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

[6].王光华,齐晓宁,金剑,刘俊杰,王洋.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全碳、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

[7].隋跃宇,王振波,焦晓光,赵军,张兴义.双城市农田黑土机械组成与土壤全碳和全氮磷钾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

论文知识图

土壤团聚体中各组分有机碳含量(g...不同管理方式对黑土土壤全碳、...不同生态修复区土壤全碳含量羊草群落土壤全碳、全氮、铵态...土壤全碳含量的剖面变化(0—60...土壤全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格局

标签:;  ;  ;  ;  ;  ;  ;  

土壤全碳论文_何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