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方法论文_周晓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绪调节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情绪,方法,电信号,向量,音乐,社会工作,课堂教学。

情绪调节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娟[1](2019)在《小学英语课堂听力训练中学生情绪调节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加之教师选用的听力训练方法比较的枯燥单一,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参与听力训练中产生了不良情绪。小学英语教师要掌握听力训练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听力教学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期刊2019年13期)

王紫阳[2](2019)在《基于脑电的音乐反馈抑郁情绪调节方法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患病人数以及蔓延速度均显着增加。针对抑郁人群的病状表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音乐反馈情绪调节方法。该方法利用特定的音乐刺激调节机体内抑制类激素的分泌,降低负向情感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维持机体内稳态。基于上述方法,本文还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基于脑电信号的音乐反馈抑郁情绪调节系统。该系统采用一种体积较小、操作简单的叁导脑电采集设备作为抑郁症患者生物信息的采集设备,并且采用音乐作为生物信息反馈疗法中的反馈手段,辅助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同时,本文还设计了针对抑郁症患者的音乐反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抑郁症患者在特定情感状态下的反馈音乐片段,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情绪调节方法及音乐反馈系统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本文针对抑郁症患者情绪状态的表现,提出了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音乐反馈情绪调节方法。该方法采用脑电图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监控信号,并将这种生物信号转化为抑郁症患者可以理解的音乐信号,使其可以通过反馈音乐明确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并实现情绪的自调节。其中,音乐对抑郁症患者情绪状态调节的作用机理为:当受到应激刺激时,抑郁症患者的糖皮质激素水平会循环升高,并引起前额叶、下丘脑和海马体等边缘脑结构神经元的凋亡;当抑郁症患者受到音乐刺激时,副交感神经将会释放乙酰胆碱等抑制类激素,从而降低血液中各类激素的水平,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这为后文中设计的音乐反馈系统采用音乐活动作为抑郁情绪的调节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2)基于上述方法,本文针对抑郁症患者的脑电时序特征,设计了一种用于实时监测并调节抑郁症患者情绪状态的音乐反馈系统。本文选择前额左、前额右以及前额正中位(Fp1、Fp2、Fpz)作为脑电信号的采集电位。为确保反馈音乐的有效性以及反馈信息的时效性,本文设计每次采集的脑电数据及对应的反馈音乐的时长为3s。将预处理后的脑电数据做分频处理,并利用处理后的脑电数据转化为反馈音乐,实现音乐反馈情绪调节。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将脑电信号转化为音乐的方法,其中包括脑电分割、整合两种算法。其目的是确保脑电信号转化的反馈音乐以及这种创造音乐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此外,本文还设计了两种反馈训练方式,即呼吸训练和音乐训练。根据抑郁症患者病情的不同,本文尝试了两种训练方法的多种组合形式,并选择了一种适用于大多数轻度抑郁人群的反馈训练过程,以提高抑郁症患者对情绪状态的认知和调节能力。(3)本文设计并完成了针对于抑郁症患者的音乐反馈实验,而且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音乐反馈情绪调节方法以及音乐反馈系统对抑郁人群情绪调节的有效性。在针对抑郁症患者的音乐反馈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将一个实验分为两个子实验,即针对于抑郁人群的脑电转化音乐实验和音乐反馈调节实验。设计脑电转化音乐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脑电数据分割、整合算法,找出对应正性、负性、中性情感的脑电信号字符序列,并将这些字符序列转化为带有正性情感的古典音乐片段,使之能够有效地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根据脑电转化音乐实验中得到的音乐片段,我们在音乐反馈调节实验中设计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反馈训练方案,并对受试者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情绪调节方法及音乐反馈系统的有效性。其中,评价因素包括:实验过程中,用于刺激积极态、消极态、正常态情绪的反馈音乐片段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实验前,受试者填写的量表。通过对12名研究生长达6周的随访实验,我们发现,在接受反馈训练的反馈训练组中,用于刺激消极态情绪的音乐片段越来越少,用于刺激积极态情绪的音乐片段越来越多,并且反馈训练组的叁种量表的评分也有显着的下降。其中,症状自评量(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评分下降45.2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下降33.85%,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评分下降64.84%。(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扈新刚,王雪,杨丽,韦昱,赵燕[3](2019)在《从中医“心主神明”理论探讨情绪调节与红细胞调控水平相关的方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学理论认为"心主神明""神明"和"血脉"作为心所主功能的2个重要方面,临床上存在"用"和"体"的辨证关系,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不同血液红细胞水平人群可能在情绪调节方面表现差异。因此,选取不同血液红细胞水平被试者,利用现代心理学情绪诱发实验技术及情绪量表研究方法观察被试者试验前后情绪变化特点,进一步探讨情绪变化与红细胞调控水平的关联性,是揭示中医"心主神明"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赵立科[4](2018)在《基于智能家居的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系统也随之进入公众的视野,而各种各样的智能家居产品在近两年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事物都可以由家居设备代劳,着实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也正是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大量之前可能不会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多数的智能家居设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减轻用户的家庭劳动,而少有关心用户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更少有智能系统或者设备具有调节使用者情绪的功能。而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添加情绪调节功能可以有效减少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居住环境对情绪的影响,然后提出了用于情绪调节的情绪向量调节模型,最后将该模型用于实现基于智能家居的情绪调节系统。对于居住环境对情绪影响,本文着重介绍了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易于被控制的音乐和光线等环境因素,并且从生理系统到心理作用等各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音乐和光线确实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情绪。本文总结了以往情绪模型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绪向量调节模型,该模型是一个空间连续的二维空间的情感计算模型,并且介绍了如何将生理信号特征与模型中的维度关联的方法。最后使用情绪向量调节模型完整的实现了具有控制环境中灯光、音乐从而调节情绪的功能的智能家居系统,并做了相应的系统演示。(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姜植[5](2018)在《人际间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与测量方法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研究对人际间情绪调节概念界定不一、测量方法繁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诸多概念和测量法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析。首先对比四类情境(人际间双向调节法、共同出现法、区分法、外在的人际间情绪调节法)下人际间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然后对相应的测量法进行梳理,最后试图为未来研究提出参考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高伟,陈圣栋,龙泉杉,杨洁敏,袁加锦[6](2018)在《情绪调节研究方法的蜕变:从有意情绪调节到自动化情绪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找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人们理解情绪调节的机制以及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的有意情绪调节具有消耗认知资源的缺陷,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较少地乃至不消耗认知资源即可降低情绪负面反应的情绪调节——自动化情绪调节.自动化情绪调节良好的调节效果已被研究者证实,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调节方式尚未得到系统阐述.本文系统阐述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并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按照实验任务类型进行了分类,发现该领域研究范式可划分为3种任务类型,即句子整理任务、词语配对任务和执行意图范式,并由此重点对比了自动化情绪调节在3种任务类型下的操纵方式、行为及生理反应.结果发现,相比于前两种无意识启动的任务,执行意图范式可以帮助个体在不消耗认知资源条件下进行有意识情绪调节.更为重要的是,3种任务对自动化情绪调节的操纵有着相同的内在机制,即情绪调节目标的启动.据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将自动化情绪调节与心理学疗法相结合的设想,这可能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贞[7](2016)在《幼儿情绪调节方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幼儿园教育期间,幼儿只有保持积极的情绪,获得良好的体验,才能够真正融入到集体之中,并在共同生活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此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幼儿的情感和情绪,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保持积极的情绪,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教育实践与研究(C)》期刊2016年07期)

赵晨媚[8](2015)在《社会工作方法在儿童情绪调节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社会工作方法对调节儿童情绪、帮助有情绪问题的儿童进行疏导的作用。预期使那些情绪存在些许问题的儿童,能够更好地享受校园生活;在维持家庭的稳定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规避由儿童情绪问题引起的社会风险。本研究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介入,总结出可行且具有普适性的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策略,以期对社工实务发展也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5年S2期)

张晶,刘珂,赵鑫[9](2013)在《自动情绪调节是可操纵的吗?——对测量方法的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情绪调节是无意识的、无需注意或有意控制的情绪调节。如何有效测量和操纵自动情绪调节是研究者关注的难题。当前主要的操纵方法包括:使用情绪调节问卷、情绪调节内隐联结测验、静息态前额叶偏侧化检验自动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或借助启动任务激活相关的情绪调节倾向。两类方法均证实了自动情绪调节的存在和有效性。相较而言,启动任务对自动情绪调节能够进行更强的操纵。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检验个体差异与启动目标的交互作用,并对自动情绪调节的过程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9期)

方万俊[10](2013)在《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表现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情绪是影响学生练习质量、动作效果和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有心理匹配;归因控制;理解尊重;委婉暗示;主动回避等。(本文来源于《成功(教育)》期刊2013年06期)

情绪调节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如今,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患病人数以及蔓延速度均显着增加。针对抑郁人群的病状表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音乐反馈情绪调节方法。该方法利用特定的音乐刺激调节机体内抑制类激素的分泌,降低负向情感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维持机体内稳态。基于上述方法,本文还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基于脑电信号的音乐反馈抑郁情绪调节系统。该系统采用一种体积较小、操作简单的叁导脑电采集设备作为抑郁症患者生物信息的采集设备,并且采用音乐作为生物信息反馈疗法中的反馈手段,辅助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同时,本文还设计了针对抑郁症患者的音乐反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抑郁症患者在特定情感状态下的反馈音乐片段,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情绪调节方法及音乐反馈系统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本文针对抑郁症患者情绪状态的表现,提出了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音乐反馈情绪调节方法。该方法采用脑电图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监控信号,并将这种生物信号转化为抑郁症患者可以理解的音乐信号,使其可以通过反馈音乐明确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并实现情绪的自调节。其中,音乐对抑郁症患者情绪状态调节的作用机理为:当受到应激刺激时,抑郁症患者的糖皮质激素水平会循环升高,并引起前额叶、下丘脑和海马体等边缘脑结构神经元的凋亡;当抑郁症患者受到音乐刺激时,副交感神经将会释放乙酰胆碱等抑制类激素,从而降低血液中各类激素的水平,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这为后文中设计的音乐反馈系统采用音乐活动作为抑郁情绪的调节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2)基于上述方法,本文针对抑郁症患者的脑电时序特征,设计了一种用于实时监测并调节抑郁症患者情绪状态的音乐反馈系统。本文选择前额左、前额右以及前额正中位(Fp1、Fp2、Fpz)作为脑电信号的采集电位。为确保反馈音乐的有效性以及反馈信息的时效性,本文设计每次采集的脑电数据及对应的反馈音乐的时长为3s。将预处理后的脑电数据做分频处理,并利用处理后的脑电数据转化为反馈音乐,实现音乐反馈情绪调节。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将脑电信号转化为音乐的方法,其中包括脑电分割、整合两种算法。其目的是确保脑电信号转化的反馈音乐以及这种创造音乐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此外,本文还设计了两种反馈训练方式,即呼吸训练和音乐训练。根据抑郁症患者病情的不同,本文尝试了两种训练方法的多种组合形式,并选择了一种适用于大多数轻度抑郁人群的反馈训练过程,以提高抑郁症患者对情绪状态的认知和调节能力。(3)本文设计并完成了针对于抑郁症患者的音乐反馈实验,而且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音乐反馈情绪调节方法以及音乐反馈系统对抑郁人群情绪调节的有效性。在针对抑郁症患者的音乐反馈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将一个实验分为两个子实验,即针对于抑郁人群的脑电转化音乐实验和音乐反馈调节实验。设计脑电转化音乐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脑电数据分割、整合算法,找出对应正性、负性、中性情感的脑电信号字符序列,并将这些字符序列转化为带有正性情感的古典音乐片段,使之能够有效地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根据脑电转化音乐实验中得到的音乐片段,我们在音乐反馈调节实验中设计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反馈训练方案,并对受试者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情绪调节方法及音乐反馈系统的有效性。其中,评价因素包括:实验过程中,用于刺激积极态、消极态、正常态情绪的反馈音乐片段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实验前,受试者填写的量表。通过对12名研究生长达6周的随访实验,我们发现,在接受反馈训练的反馈训练组中,用于刺激消极态情绪的音乐片段越来越少,用于刺激积极态情绪的音乐片段越来越多,并且反馈训练组的叁种量表的评分也有显着的下降。其中,症状自评量(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评分下降45.2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下降33.85%,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评分下降64.8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绪调节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晓娟.小学英语课堂听力训练中学生情绪调节方法[J].教书育人.2019

[2].王紫阳.基于脑电的音乐反馈抑郁情绪调节方法研究与应用[D].兰州大学.2019

[3].扈新刚,王雪,杨丽,韦昱,赵燕.从中医“心主神明”理论探讨情绪调节与红细胞调控水平相关的方法探析[J].世界中医药.2019

[4].赵立科.基于智能家居的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8

[5].姜植.人际间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与测量方法述评[J].河西学院学报.2018

[6].高伟,陈圣栋,龙泉杉,杨洁敏,袁加锦.情绪调节研究方法的蜕变:从有意情绪调节到自动化情绪调节[J].科学通报.2018

[7].王贞.幼儿情绪调节方法浅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6

[8].赵晨媚.社会工作方法在儿童情绪调节中的研究[J].智富时代.2015

[9].张晶,刘珂,赵鑫.自动情绪调节是可操纵的吗?——对测量方法的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

[10].方万俊.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的方法[J].成功(教育).2013

论文知识图

基于脑电的音乐反馈抑郁情绪调节方范县初中学生情绪调节方法分析表预处理后的脑电波形(上)与绝对值平...音乐反馈系统框架图量表评分变化趋势量表评分变化趋势

标签:;  ;  ;  ;  ;  ;  ;  

情绪调节方法论文_周晓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